税收之债及税收征管分析论文

2022-04-28

中国金融市场和资产管理行业处在重新规范秩序时期,诸如银行保本理财、结构性存款、地方财政违规担保债券等原本被众多投资者“默认”提供无风险固定收益资产的供给,已经开始或很可能即将逐渐萎缩。另一方面,普通居民仍有按照市场化利率进行储蓄的需求,而且高净值个人和企业资产配置的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市场需要对接依法设立、条款标准化、信息披露透明的固息金融资产。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税收之债及税收征管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税收之债及税收征管分析论文 篇1:

浅析税收代位实现应注意的问题

摘 要:现代市场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拥有并寻找超越其对手的资源,而市场主体配置资源及实现产品的价值交换已经由货币的直接给付向信用经济发展,信用经济其实质仍是债的对价交换形式,通过债的对价形成了市场主体与其利益相关方价值链的延伸。基于税收上的债权实现,税法应设想当债务人以消极方式履行债务行为给国家税收造成损害时,实践中很有必要通过扩展债的效力以达到修复断裂的债务链条,以便税收之债得到的实现。

關键词:代位权;可行性;公法之债

1税收债权的特点

税收债权相对于普通的民事债权具有以下特点:

1.1税收债权优先于一般普通债权受偿

《税收征管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税务机关征收税款,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的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应当先于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执行。一般而言,税收债权具有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权能,当公共利益与私人权益发生冲突时,法的价值应倾斜于公共利益的天然偏爱,这也不难发现税收债权区别于一般普通债权的价值优位。

1.2税收债权不具有一般债的协商机制

税收债权基于国家职能具有强制征收性、债权数额的固定性、债权征收的无偿性。根据《税收征管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征收税款,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开征、停征、多征、少征、提前征收、延缓征收或者摊派税款。第三十三条规定,纳税人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书面申请减税、免税。减税、免税的申请须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减税、免税审查批准机关审批。税务机关和债务人就债的履行一般不具有协商的基础,即便税收征管法规定了减免税,但必须按照法律、行政法及部门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民商事债权一般可以通过当事人意思自治进行任意处分,通过协商达到消灭债的死亡基因功能。

1.3税收债权不具有民事债权的一般让与性

税收之债属于公法之债,其债权主体只能是国家,即除中央与地方政府、税务机关之间及税务机关和特定机关之间以外,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税收债权的受让人。这说明税收债权转让其受让主体的限定性,而民事债权转让只要符合一般债权转让的条件,同时在不改变合同内容的情形下,债权人可以与第三人订立合同将债权的全部或部分转移于第三人,有利于从市场中发现对价,这或许是税收债权不可让与的短板。

2税收代位权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债权实现意味着经济利益流入企业,债务承担意味着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当债的履行出现瑕疵时,基于债的相对性,债权人一般可通过债的现时义务诉求于法律强制执行。这种法律意义上的执行效果并不是完美的,债务人自身履行债务除了受其现实偿债能力影响外,还受未来经济利益流入预期的影响。当债务人以市场主体进行价值交换时,债的对价链条具有延伸性及其身份的置换性。税收债权应放置于社会背景下,考虑公债的强制性,税务机关有必要突破债的相对性,通过代位权制度肩负着其应有的使命与作为。笔者认为通过市场主体价值交换形成了债的链条,达到扩展债的效力促使国家税收之债得到实现,这或许是税收债权所具有的能动性体现。

3从诉讼角度行使税收代位权需注意的问题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十一条规定,债权人依照合同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提起代位权诉讼,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合法;(二)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三)债务人的债权已到期;(四)债务人的债权不是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债权。但税收代位权制度在实践中并不能完全适用民法上代位权,基于税收代位权审判的实践,笔者认为需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3.1税务机关行使代位权方式的问题

关于税务机关行使代位权的方式,学界一般存在直接行使代位权和诉讼方式行使代位权。税务机关直接行使代位权会增强税务机关清缴欠税的力度,提高税收征管效率。但税务机关直接行使代位权也很容易造成债务人权利受侵害,这种方式缺乏有效的制衡和规制因素。通过行政诉讼的方式行使代位权,有利于法院审查税务机关行使代位权的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对税务机关不法的行政行为进行纠正,有效地维护债务人的合法权益。

3.2税收代位权客体的问题

所谓代位权的客体,是指税务机关行使代位权的对象,也就是税务机关的代位权应针对债务人的哪些债权行使。民法上的代位权一般局限于金钱上的给付,基于税收债权实现关乎社会产品分配格局,考虑到市场经济主体其债权的利益存在跨时间配置的特点,笔者认为,税收代位权客体应有所扩大,不应仅局限于民法上有关金钱给付,而应适当地扩大财产利益及具有货币等价的金融资产。

3.3税收代位权的诉讼管辖的问题

《合同法》第七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但该债权专属于该债务人自身的除外。《合同法解释(一)》第十四条规定,债权人依照合同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提起代位权诉讼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法律上明确了民事审判中代位权的行使要件,但就代位权诉讼涉及的法院管辖性质并无约定。关于税收代位权诉讼程序管辖的问题,由于一般地域管辖涉及债务人与次债务人实体法律关系认定,程序较为复杂。基于有利于税收代位权实现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代位权诉讼法院管辖应以特殊地域管辖为适,例如选择税务机关所在地法院进行管辖。

3.4税收代位权诉讼中调解的问题

公法与私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公法领域一般不容当事人间进行调解。税收债权具有其自身特点,根据税收征管法的相关规定,纳税人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申请减免税。当行政机关面对纳税人(债务人)经济利益减少时,税务机关不能对债务人进行非难。笔者认为应借鉴民事协商机制,融入必要公法领域的调解机制以满足现实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尊重和保护纳税人权利.光明日报,2000年12月26日.

[2]付琛瑜.纳税人权利及其理论依据.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3]张渊.税收代位权及其实施问题研究.四川大学,2005年.

[4]伍丽萍,周军霞.税收代位权的必要性与危险性.审计与理财,2009年第11期.

作者:张漠林

税收之债及税收征管分析论文 篇2:

完善柜台债个税扣缴促直接融资

中国金融市场和资产管理行业处在重新规范秩序时期,诸如银行保本理财、结构性存款、地方财政违规担保债券等原本被众多投资者“默认”提供无风险固定收益资产的供给,已经开始或很可能即将逐渐萎缩。另一方面,普通居民仍有按照市场化利率进行储蓄的需求,而且高净值个人和企业资产配置的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市场需要对接依法设立、条款标准化、信息披露透明的固息金融资产。此外,财政、政策性金融机构、高信用等级企业的债务融资需求仍然存在,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也需要对接相对稳定的资金,但金融机构在面临严格的杠杆和资本监管的环境下提供的能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近期,柜台债券市场业务有加速创新趋势,这对由传统金融中介通过吸收负债、购买资产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格局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如国开行于2018年1月24日至26日通过南京银行柜台等渠道发售1年期和3年期金融债券,这是中国政策性金融债首次登陆城市商业银行柜台,并且提供了较高的票面利率。

在当前理财市场混乱的格局下,柜台业务既落实了国家普惠金融政策,也拓展了社会公众稳健投资新渠道,实现了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居民和企业资产配置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此外,从推动利率并轨角度看,当市场化利率定价的柜台债券与银行存款类产品逐渐在销售渠道上并列、供居民投资选择时,将推动金融市场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的逐步并轨。

稳定的税收环境是金融能够持续、安全地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前提。完善企业债柜台业务代扣代缴制度,既有助于提升中国的税务形象,扩大税收透明度,在日益开放的债券市场领域维护国家税收主权并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税收话语权,为中国参与G20国际税制改革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在日益国际化的进程中,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政策预期,便于其遵从中国税收规定,增强中国债券市场的吸引力,推动债券市场国际化进程。
中国债券柜台业务发展情况

柜台业务通过柜台业务开办机构向个人和中小机构投资者提供债券产品和服务,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向零售金融服务领域的延伸,包括储蓄国债(电子式)业务和柜台流通式债券业务。

柜台流通式债券业务自2002年起步发展,根据Wind所提供的分市场数据,截至2002年12月,中央结算公司的柜台流通债券托管金额为26.8亿元。2004年,柜台债托管量出现显著增长,截至2004年12月,托管金额为514.90亿元。此后几年,柜台流通式债券业务交易清淡,发展缓慢。2006年,储蓄国债(电子式)业务正式开展。截至2009年12月,柜台债(包括储蓄国债(电子式)及柜台流通式债券)托管金额达到1358.03亿元。随后稳步增长,截至2018年1月,托管柜台债金额达7301.48亿元(中央结算公司柜台债托管量趋势图如下所示)。

自开办以来,流通式柜台债券长期以记账式国债为主。2014年,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增加国家开发银行债券、政策性银行债券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政府支持机构债券上柜台。2016年2月,人民银行通过公告发布《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柜台业务管理办法》,继承并丰富了十多年柜台业务运作的政策框架,全面扩充开办机构类型、债券品种和交易品种、投资者群体等。根据《管理办法》规定,柜台业务债券品种包括经发行人认可的已发行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国家开发银行债券、政策性银行债券和发行对象包括柜台业务投资者的新发行债券。

柜台市场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零售业务的主阵地,拥有2000万客户群以及15年服务经验,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增强银行间债券市场零售板块竞争力。随着2016年新政策全面放开柜台债券品种,政策上明确了逐步放开高等级信用债上柜的趋势,可以预计企业债将成为个人投资者丰富资产配置渠道的新选择。企业债柜台业务发展,将有利于企业提高投资者群体多元化、降低融资难度,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据此,完善企业债柜台业务个人所得代扣代缴方式,将有利于规范银行间债市税收政策,为促进债券要素市场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中国企业债柜台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与面向柜台的国债、地方债、金融债等利率债相比,即使债项评级为AAA级的高等级信用债,其安全性与主权债或半主权债等利率债相比不占优势。第二,据可得数据,柜台企业债发行利率不高,与国债、地方债、政策性金融债柜台债等相比,收益无明显优势。第三,目前柜台市场流通的记账式国债、国开债、政策性金融债利息免除个人所得税,但除铁道债利息所得减半征税外,其余企业债券利息所得均适用税率20%。第四,现有企业债期限结构与投资者期限需求不匹配。出于保证流动性需要,柜台投资者更偏好短期限债券,但企业债券多为中长期限:以2017年新发企业债情況为例,5年期以下中短期债券发行期数占比不足5%。因此,柜台企业债与其他柜台业务相比,对投资者吸引力有待提升。

此外,由于企业债柜台业务处于发展初期,融资体量较小,且尚未见明显的政策扶持,对发行人的吸引力也有待提升。

具体到企业债柜台业务代扣代缴方面也同样存在问题。

中国对于境外投资者利息所得税的处理虽然初步借鉴了国际通行原则,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预提税。当前税制规定境外投资者利息所得税实行源泉扣缴制度,由负有支付相关款项义务的单位或个人(即发行人)为扣缴义务人。中证登对于境外投资者在交易所市场取得的债券利息实行的是“代扣不代缴”的处理模式。即向境外投资者支付扣除所得税税款后的净利息,将扣除的税款转回给发行人,再由发行人向其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该方式迈出了托管机构代扣代缴的第一步,但未直接提供代扣代缴服务,不能避免发行人拿到税款后并不缴纳的风险。境外投资者需从多个发行人处获取税票也非常不便。

同时,代扣代缴资格的认定需要在法律法规层面进一步明确。如《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企业债券利息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企业债券利息个人所得税统一由各兑付机构在向持有债券的个人兑付利息时负责代扣代缴,就地入库。”但该《通知》并未就企业债柜台业务进行细化规定,后者是否应按照《通知》所规定的主体进行代扣代缴尚不明确;进一步而言,企业债柜台业务的委托代征人和扣缴义务人仍需要明确。


借鉴税收代扣代缴国际惯例

完善企业债柜台业务代扣代缴制度,是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一大突破,有效激发税收领域的创新活力。中办、国办印发公布《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开启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大幕。债券市场是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债券市场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由证券中央托管机构为境外投资者提供利息所得税代扣代缴服务,是税务机关迈出的重要一步。梳理完善企業债券个人利息所得税代扣代缴机制,化解业务开展中的障碍,尽快实现高等级企业债券上柜,将进一步推动柜台市场重新焕发生机。

发达国家通过长期实践形成了较为完善、有效的债券市场税收体系,其中关于居民债券投资收益的个人所得税方面,探索形成了不同的代扣代缴机制及税收返还机制,有关经验可为中国柜台债市场所借鉴。

首先,投资者从一国(地区)境内取得债券利息收入应缴纳所得税,是国际普遍做法。根据投资者是否为“居民”,在所得税征收环节主要有两种方式。

对于境内居民投资者,多采用汇算清缴的征收方式。即投资者取得的债券利息收入并入其当期收入全额汇总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对于境外投资者,国际上通行做法是“预提税”原则(withholding tax),即由扣缴机构对境外投资者的债券利息收入所得进行所得税的代扣代缴(即预提),境外投资者直接获得扣税后的净利息。从国际经验看,扣缴机构多由中央证券托管机构(CSD)担任,如欧清银行(Euroclear)、明讯银行(ClearStream)、美国证券存管结算公司(DTCC)、韩国预托结算院(KSD)等,均将境外投资者预提税服务作为其托管业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次是关于债券投资收入应缴纳所得税的减免。各国对于鼓励发展的债券品种,如国债、市政债、甚至于绿色发展的信用债等领域往往有税收减免政策。在操作环节,税收减免往往由代扣代缴机构执行,以提高效率并确保执行到位。

美国自1913年美国所得税法实施以来,已经执行100多年,其对市政债券(Municipal Bond)采取免税(tax-exemption)或者补贴措施,就是联邦政府对州和地方政府发行的市政债券予以间接的财政补贴,通过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降低地方政府融资成本。在投资结构的导向方面,美国政府积极鼓励个人投资者参与相关债券投资。如1986年税收改革法案颁布之前,商业银行是政府类债券的主要投资人;税改重点是减少了对商业银行购买市政债的税收减免,这导致商业银行在市政债券中的投资比重从1971年的51%下降到2011年的7.6%,同期个人投资者占比上升至50%以上。在税收减免的具体规定方面,美国的市政债券利息收入税收规定较复杂,联邦层面主要是《国内税收法典》(IRC)的103、141-150条款,每个州也有各自关于市政债券税收的规定。

在操作环节,各国的个人所得税优惠处理方式大体可分为两种:源头减免(relief at source)或退税减免(relief through refund)。前者是代扣代缴机构(如欧清银行),核对持有人提交的税收优惠证明文件无误后,按照优惠税率计算持有人应缴税款。后者是代扣代缴机构按照最高税率计算持有人应缴税款,并向当地税收主管机关申报缴税,之后再接受持有人的退税申请并提交当地税收主管机关处理:欧清银行在支付日向清算会员支付扣除税款后的净额,清算会员再向持有人拨付;支付日后,持有人通过清算会员向欧清银行提交税收优惠信息及证明文件,欧清银行计算退税金额;欧清银行将持有人税收优惠信息及应退税金额发送给税收主管机关(或发送给当地CSD,再由当地CSD发送给税收主管机关);税收主管机关将退税款项支付给欧清银行(或通过当地CSD支付给欧清银行);欧清银行向清算会员支付退税款项,清算会员再向持有人拨付。整个退税减免处理通常在支付日后的半年内完成。

在税收服务收费方面,一些代扣代缴机构根据业务情况明确收费标准,如欧清银行按笔来收取退税服务费用:每笔退税减免收费50欧元,这个标准在投资标的较大的情况下平摊成本很低。
先试先行,分步推进

从当下企业债柜台业务发展情况来看,有三种缴纳模式可供选择:一是由柜台开办机构为个人投资者统一代扣代缴。该模式具备多种优势:银行信息充分,能够掌握柜台交易的全流程;以往存款利息所得税代扣代缴经验作参考,扣缴操作相对便捷、灵活;商业银行多一块增量业务,可调动其发展企业债柜台业务的积极性。二是个人投资者自行申报,不会额外增加发行人或柜台开办机构工作量,但需要有相关税收政策支持。三是由中央结算公司为个人投资者代扣代缴,国际上有中央证券托管机构提供利息所得税代扣代缴服务的先例,但在柜台市场的具体扣缴操作还有待探索。

综合分析三种模式的利弊,结合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现状,建议现阶段优先考虑第一种模式,即由柜台开办机构代扣代缴;随着企业柜台债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可以逐步向第三种模式过渡,以提高代扣代缴效率。

在具体操作层面,各个商业银行可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自身管理特点,设置税款专户,专户专用,开立“利息所得税代扣税款专用账户”,专用于保管代扣企业债柜台业务投资者的税款;开展投资者税务信息收集和税务登记。投资者向商业银行报送税务信息及相关证明材料,商业银行代其向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登记。税务机关审核信息后,商业银行根据不同的债券类别、发行人类别、投资者机构类别和税收优惠政策设定不同的税基和税率参数,代扣税款。系统处理兼容计息期计税原则和分段计税原则,适应不同税制的需要。

综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财税〈2011〉76号》以及《财税〈2013〉5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地方政府债券利息免征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16〉30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铁路债券利息收入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可以总结,个人投资者投资的铁路债券税率为减半征收,其他类型企业债券税率为20%。

上海自贸区是金融创新和开放的“国家实验室”,债市开放是自贸区金融开放的先行者。自贸区债券业务是中国债券市场开放发展的重要尝试,可以拓宽离岸人民币资金的回流渠道,提高国际市场人民币持有意愿。作为中国债市对外开放的窗口,上海等发达地区可以成为完善企业债柜台业务税收制度的前沿阵地,并通过试点经验的总结,逐步推广到其他省市,为企业柜台债市场繁荣提供条件。

总体来看,中国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间相关税收制度的完善应加快推进,从而为市场公平、有序发展保驾护航。通过选取特定地区进行先行先试,逐步推广成熟将是可行的;在税项安排上,可从具有市场吸引力的企业债券种类入手——推出更多高评级企业债券纳入柜台市场业务,其收益率具备一定优势,容易激活市场。

作者:刘昕畅 刘美洁

税收之债及税收征管分析论文 篇3:

我国税收预算性增收与税收优惠相关问题探讨

【论文摘要】税收预算是税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机关对国家税收收入的预期目标。而税收优惠政策,则是在一国总的税收政策不变的前提下,为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或为了解决某种特殊情况,对某些课税对象、纳税人和地区给予的照顾或鼓励而采取的减轻和免除税收负担的措施。本文着重论述了我国税收预算增收与税收优惠减免之间存在的矛盾问题及解决两者矛盾的对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税收预算 预算性增收 税收优惠

税收预算与税收优惠的概念及延伸

税收预算(Revenue budget)是上级领导机关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内对税务机关完成税收任务的目标测算,是国家财政预算体系的核心。它包括了预算体系的编制、分配、检查以及分析等一系列的工作,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税源可靠、税收有效。税收优惠(Tax incentives)是为了配合我国在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在税收方面采取相应的激励和照顾措施,减轻或减免纳税人的税务负担,以达到支持和引导产业发展的目的,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我国税收预算主要采取“以支定收”的方式进行,即根据税收用途来决定税收多寡的问题。税收预算的编制体制采取的是一种“基数增长”的机制进行的,在上年税收计划完成的基础上,按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综合各地税源增减变化情况等因素,一般再调增几个百分点,形成新一年的税收计划。这种税收预算体制的编制就为我国税收预算带来了增收的可能。在税收优惠方面,目前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起到的是政策调节、政策扶持作用,优惠区间集中度比较高,主要集中于基础性建设、吸引外资和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这是对税收预算的一个“负增长”,而且不可预测性很强。因此,两者之间存在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如何寻求临界点就成了许多学者研究的课题之一。

税收预算性增收和税收优惠现状分析

(一)税收预算性增收现状分析

国家税收预算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税源问题,保证税收稳定,为公共财政提供保障。稳健的税收政策有利于保证国家基本职能的实现,有利于为公共基础设施提供财力支持,有利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因此,我国的税收预算是面临增收的压力的,其主要方面有:

由于我国财政预算与GDP比值、税收收入与财政收入比值较低,社会各界普遍要求提高这两个比值。这直接带来了各级政府在安排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预算时要求明显的高于GDP增长,最终导致了税收的预算性增收甚至是超收。

为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夯实财力基础,国家或多或少的要求实现地方税收增收以扩大内需。政府通过增加投资扩大财政支出带动积极发展,为了控制财政赤字的规模,就需要在控制国债的同时增加税收。从2009年新疆率先获得30亿地方债发行权以来,全国大部分省市都获得了不同额度的地方债发行权。事隔一年多来看其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效果并不明显,这部分缺口对税收的增加提出了直接要求。

政府机关不理性行为。如前所述,税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财政支出,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大兴土木、乱搞建设,带来了资金紧缺,对税收要求加大。同时税务部门为了迎合上级部门领导,采取多征税的方式,确保“超额完成任务”。

(二)税收优惠减免现状分析

我国实行税收优惠的目的是在税收方面采取相应的激励和照顾措施,以减轻某些纳税人的纳税负担,最终引导国家产业结构稳定发展,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税收优惠是对税收预算的一种政策性减免或减少,且不可预测性很强。目前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在产业和地区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倾斜性。税收优惠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为吸引外资进行的优惠。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虽设立机构场所的但其取得的所得却没有实际联系的非居民企业实行减按10%的税率进行征收的决定。同时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缴纳的“三税”不征收城建税。

对固定资产进行的可抵扣政策减免。现行增值税法条里明确提出了以2008年12月31日为界,期间以前买入的固定资产卖出时按4%征收率减半征收,期间以后买进的固定资产按17%抵扣,实现了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型。与此同时,为鼓励技术进步,企业固定资产确实需要加速折旧的,可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进行折旧,但是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规定年限的60%。

对农业产业链的税收优惠。增值税明确规定了对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税,企业所得税中对农、林、牧、渔项目所得也提出了相应的减免税规定,如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中药材的种植、家禽的饲养、远洋捕捞等免征企业所得税;对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海水养殖和内陆养殖实行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对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如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国有企业采取加速折旧、加大新产品开发费提取减免进口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等。目前国家对重点扶持的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进行征收。

对地区税收优惠政策。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在2001-2010年期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于2008年1月1日之后新登记注册的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自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纳税年度起实行“两免三减半”税收政策。

纵观我国税制发展模式,一方面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偿还国债和财权积累,带来了税收的增收,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吸引外资,就必不可少的需要对一些功能性税种进行税收减免。在税收预算时,方法太过单一、政策干预太强,对税收预算太过宏观,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税收优惠方面太过微观,大多局限于所得税,并且只有降低税率和免税两种,在扣除方面也只有个别行业可以享受150%加计扣除的优惠。同时纳税人负担较重,依托于政府力量的税外费用名目繁多,严重冲击了税收调节的主导地位,形成了税费不清、以费代税的不良局面。

税收预算性增收和税收优惠存在的矛盾

(一)对税收预算性增收和税收优惠的基本认识

由于采用基数增长法进行税收预算,目前税收持续高增长的局面已经难以为继。分析其原因主要有:随着时间推移,基数不断增长,税收预算值不断加大,导致税收压力不断增加;现行的税制结构决定了我国税收收入的弹性不能与GDP保持同步增长,目前的征收状况对税收收入弹性增长的贡献与地方税收预算性增收呈负相关。因此在预算性增收降低的情况下保证税收收入的同时,对国家鼓励的产业进行的各种优惠政策就提出了挑战。而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和出台,都是围绕调整产业结构、引导行业发展和扩大内需、提高纳税人投资和消费的积极性进行的。现行的优惠政策集中度是比较高的,仅仅局限于个别产业和个别地区,可能导致纳税企业从低税收优惠行业向高税收行业进行转移,最终使产业失衡,税源不稳。

在我国一个特别的现象就是,税费并立的局面,在税收以外还存在着大量的费用征收,纳税人的总体税负其实是不轻的。单纯的要求预算性增收是不切实际的,更应该厘清税费关系,确立税收的主导地位,加强征管来堵塞漏洞和清缴欠税来化解政策性减收的缺口。树立目前的税收优惠是为了将来的增收做准备的信念,才能保证税收预算增收与税收优惠的协调发展。

(二)税收预算性增收和税收优惠的矛盾解析

预算征收是为了保证税收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而税收优惠则是为了扩大内需,同样也是为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增和减同样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正确发展,表面上存在着矛盾,实际上是殊途同归,需要把握的一个原则就是“度”。如果税收预算超过了纳税人的度,会直接影响税收源泉;如果税收优惠超过了国家的度,人们富了,国家穷了,基础设施相应的也就垮了,宏观调控也就相继失效了,金融危机的防御性就降为零,社会也将动荡不安。因此,在这两者之间需要寻求一个平衡点,应该把两个比重提高到合理的水平。目前,我国各种税费合计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25%-30% 左右的水平。这说明我国纳税人的总体负担是不轻的。靠增加纳税人的负担来提高两个比重是不恰当的。只有有效地把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和清费立税的前提下,才能完善税收体系,也为税收优惠提供了可操作空间。

解决税收预算性增收和税收优惠矛盾的对策建议

(一)协调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工作

我国现行税法体系主要以直接税和间接税为双主体的税制结构,共有19个税种,其收入主要为中央政府固定收入、地方政府固定收入和中央政府共享税。部分税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关联度不高,因此不能片面的强调税收收入增长应当高于经济增长。应当明确税收优惠并非不利于税收预算,而是为了社会稳定和经济更加全面的发展,税收暂时的减收是为了以后年度的增收。从我国最近几年的税制改革可以看出,在税制改革方面对于税率已经开始重视,所得税税率从33%下调到25%说明了对纳税人总体税负的减轻。但是在税收优惠方面,仍然关注个别行业和部门,可以想象其结果就是,产业的严重倾斜,纳税人可能转移到税负较低的行业中去,导致税收收入减少。同时还需要根据预算控制财政支出的规模,不能一味的“以支定收”,不切实际的支出会减少纳税人的投资和消费积极性,导致社会资源配置失衡,不利于经济发展。

(二)以当地的实际经济水平和税源情况进行税收预算

以税收征收质量来代替“以支定收”的指令性税收任务,以当地的实际经济水平和税源情况进行税收预算。目前通用的基数加增长数的方法不能客观地反映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税源的状况,也不能体现出税务部门的主观努力程度,无法确定依法治税的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不能搞“一视同仁”的方法,否则会出现不发达地区地方税负较重的情况。因此各地税务部门应当与政府部门做好沟通,立足经济发展,按产业来测算税源,做到量能收税;以征管质量来进行对税务部门的考核,政府部门应当对本地的经济水平和税收水平进行正确匹配,合理考核绩效,避免税收的盲目性与主观随意性。

(三)推进税费改革和地方税种的改革

传统意义上就存在着“税务收税,工商收费”的说法,致使纳税人面临着双重压力。大量游离于预算之外的各种收费和摊派资金是导致我国税收收入负担较重的主要原因。加快清费立税工作,既可以实现税收预算的增收工作又能做到不增加纳税人的负担,对产业政策进行调节,使税收优惠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不断完善现行税收制度

加强税收征管工作、堵塞漏洞、惩治腐败,加强税收清缴工作,严格税收执法是目前税收工作的核心。通过开征新税种、调整税率增加税收收入,发挥税收的削高调控作用和对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作用,实现收入分配的基本公平。对各行业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实际量能情况;从企业的生存周期入手,合理估计其优惠期间,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税收政策的制定与运用是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随时保持关注,对税收政策的制定、实施与结果要进行实时监督,不断的调整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产业布局,才能在巩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防止产业失衡,促进经济积极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双年.当前税收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政金融,1996

[2]林杰,潘贤掌.关于地方税收预算性增收与政策性减收问题的思考[J].中国财政,2001

[3]刘慧民.对税收计划任务管理的反思[J].税务研究,2004

[4]于子胜.论税收支出与完善我国税收减免制度[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5]马军安.关于依法治税下税收计划的思考[J].审计研究,1997

作者:徐振华

上一篇:会计处理下的个人所得税论文下一篇:城市综合管网信息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