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2024-04-25

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共9篇)

篇1: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山东省地方税务局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部署,全省地税部门要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发挥地方税收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引导、激励和扶持作用,为加快我省循环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认清形势,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目前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税收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理应发挥好其经济杠杆的作用,支持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全省各级地税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实践“经济决定税源,管理增加税收”的治税思想,牢固树立和落实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社会发展、服务纳税人的“三服务”理念,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全面落实各项税收政策,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做了一定工作,取得了应有成效。下一步,全省各级地税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和省关于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系统上下的思想认识,凝聚系统上下的集体智慧,发挥系统上下的整体合力,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切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整合税收政策资源,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扶持力度。我们在认真研究税收政策、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发挥税收扶持作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从鼓励资源节约降耗,促进高效利用;鼓励资源综合利用,促进清洁生产;鼓励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建设三个方面梳理了税收优惠政策,提出了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对重点培育的循环经济型10个城市、20个园区和300家企业,要作为工作重点。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意见要求,在提高运用税收政策手段扶持循环经济发展能力上下功夫,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加大对国家已出台的循环经济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和辅导力

度,积极帮助企业了解、掌握和正确运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引导企业按照税收政策的调控取向调整结构、发展生产和开展经营,在不违背国家税法的前提下,努力给循环经济创业、投资、发展以更大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支持企业发展。

三、整合纳税服务资源,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一是进一步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继续大力推行网上办税、同城通办等现代化、简便快捷的税款征收方式,打造信息化支撑的、无时空界限的立体式纳税服务体系。二是进一步减少办税环节,简化办税流程,归并简化各种办税表单、手续,努力拓展纳税人免费取得各种纳税表单的渠道。三是全面落实纳税服务承诺制,实行限期、限时、即时服务。进一步完善“前台受理、后台支持”的办税机制,因地制宜地调整基层征管机构和办税服务厅的窗口设置,提高办税能力。四是突出重点,提高效能。对重点培育的循环经济型城市、园区和企业,努力做到手续从简、审批从快、期限从宽、优惠从高,切实提高服务效能。五是深化、细化税收宣传服务。充分利用网络、“12366”语音服务系统、新闻媒体等多种载体,加强日常税收政策、税收征管措施的宣传咨询服务。把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税收优惠政策作为“税收宣传月”活动的重要内容,努力营造更加宽松和谐的税收氛围。

四、依法治税,规范管理,为循环经济发展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地方税收法治环境。一是深入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法律法规和上级的税收规范性文件没有设定行政审批的事项,各级地税机关一律不得随意设定审批;已经取消的审批项目,要全面及时告知纳税人并做好管理服务工作,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二是积极开展纳税辅导、纳税评估工作。辅导纳税人对照现行税收政策规定,准确计算应纳税款;通过纳税评估,提醒纳税人可能存在的涉税问题,并促其通过自查方式主动补缴税款;采用自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的税收稽查工作方式,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避免因违法而增加纳税成本。三是依法严厉查处偷逃税行为。严厉打击偷税违法行为,依法实施税务行政处罚,加大违法案件曝光力度,建立公平的税收秩序。四是健全完善税务行政救济制度。保持税务行政复议等畅通的税务行政救济渠道,有效发挥行政复议等解纠机制的作用。五

是大力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严格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有效预防和制止干预纳税人正常经营和侵害纳税人合法权益的税收违法行为。

五、加强领导,完善考核监督,确保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部门领导负责制。各级地税机关的主要负责人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一责任人,明确分管领导和职能机构具体抓,建立有效的决策和工作协调机制,保证各项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二是加强对循环经济税收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调查研究和督导检查,增强对循环经济发展规律的了解和把握,针对循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税收服务的改进、跟进措施,促进循环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纳入各级地税机关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实行季度总结、年中检查、全年考核评比,建立考核监督和奖惩激励机制,调动系统上下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促进全省循环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篇2: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产业集聚区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平台,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去年以来,市国税局结合我市不同产业集聚区的特点和实际,以落实优惠政策、提高办事效率、提供发展支持为重点,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服务产业集聚区企业,有力地助推了我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

一、提供特色服务,突出集聚区企业的区位优势

一是为区内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专门为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个性化服务,实行一厂一策,开通了纳税服务电话,企业可以直接通过电话、网络向国税干部进行咨询。同时,整理出新兴产业可能涉及的优惠,如双软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及时送政策上门,开展“点对点”的个性化辅导。

二是出台专门意见发挥政策吸引力。市局领导通过深入产业集聚区走访调研,与集聚区内骨干企业座谈,充分了解需求后,2011年6月份出台了《济源市国家税务局关于支持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意见》,明确集聚区内企业享受的特殊税收服务,为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提供服务保障。该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在税收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打破以往界限,从11个方面最大限度适应税收优惠,在涉税审批、税务检查、政策优惠、纳税服务、税收管理五个方面实现突破。特别是推行的产业集聚区内企业首错不予处罚制、区内新办企业原则上自开办之初三年内不实施稽查、信誉良好的工业企业一次性领取三个月用量发票等做法,更是在全省国税系统开创了先河。

三是定期开展沟通交流。一方面与产业集聚区企业负责人进行面对面的政策宣传和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加大外宣力度,为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提供及时到位的税收举措服务纳税人,服务新兴产业建设,服务经济转型,始终把“三服务”理念贯穿于工作始终,大力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政策服务和优惠支持。

二、提升服务水平,全面助推集聚区发展壮大

一是积极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根据不同产业集聚区特点,全面梳理各类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帮扶,推行“首席服务官、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过错追究”四项制度和“提醒、预约、延时、上门”四项服务,不断加强政策服务水平。2011年以来,共为25户企业审批各种减免退税560万元。

二是精简程序提高办税效率。对税收业务和流程重新进行分类、完善和划转,下放审批权限,缩短审批时限,减少调查和审批环节,简并资料报送,简化办税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办税成本。并自今年4月份起,把多数涉税审批业务放在办税服务厅,实现纳税人办税“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闭环运行,避免纳税人“多趟跑、跑多趟”。在此基础上,主动上门为企业提供审批服务。截至目前,共为产业集聚区内企业采取“一对一”、VIP服务审批各类业务92户次。

三是立足税收职能促进企业经济结构调整。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用足用活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从事生态环保、节能减排、改善民生、科技进步、环境友好型企业在区内落户,并从税收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依托资源、区位优势促进企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促使企业经济效益成倍增长。

四是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积极向各级政府提出加强产业集聚区税收管理的合理化建议,进一步加强与公检法等部门联动,打击涉税犯罪,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健全协税护税网络,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为集聚区企业营造依法经营环境。

三、建立长效机制,助力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强沟通协调,切实解决产业集聚区发展问题。市国税局和主管税务分局领导定期深入企业开展税收经济调研,建立班子成员定点联系机制,一对一进行辅导;每个落户企业要有定点联系人,能够帮助企业及时解决各类涉税问题和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困难;定期召开座谈会,解决纳税人合理需求。

二是提升税务干部服务产业集聚区的能力。一方面从业务能力提升的角度出发,对国税干部进行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专题学习培训;另一方面从办税服务能力的提升角度出发,建立纳税服务考核机制,为区内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办税服务环境。同时对我市的三个产业集聚区,选调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税务干部组成管理团队,对每个集聚区实行专业化管理。

三是对区内企业实行跟踪服务。全面建立产业集聚区企业专属档案及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备忘录,及时跟踪税收政策动向,强化政策落实责任。同时推行税企挂钩联系制,提供个性化服务,全力支持产业集聚区企业发展。

四是建立三项机制强化风险管理。建立风险分析机制,组建风险评估团队,对集聚区内企业定期开展税收风险分析,区分不同的风险等级;建立风险监控机制。充分利用税收分析监控平台,组织搭建纳税人信息共享平台,发布行业税源监控指引,发挥信息管税作用;建立风险处置机制,今年已开展风险评估5户,评估入库税款17.15万元。通过日常纳税辅导和风险分析、监控和处理,帮助企业进一步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构建风险防控体系,控制可能出现的税收风险。

四、取得的成效

(一)促进了产业集聚区提速发展。2011年三个产业集聚区新增中小企业56家。今年第一季度,三个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9亿元,同比增长76.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50亿元,增长38%,高于全市18.8个百分点。

(二)促进了税收收入增长。2011年,市国税局共计入库各项税收231605万元,同比增长19.53%,增收37843万元。其中:三个产业集聚区完成税收93187万元,同比增长68.03%,占全市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40.24%。

(三)提升了国税部门服务企业水平。通过集聚区企业定点联系等制度的实施,该局选择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员从事管理及服务工作,及时为企业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带动了全局纳税服务水平的大幅提升。今年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以来,多数审批事项都集中到办税厅受理,市局机关实现了扁平化、实体化管理,机关到一线,科室到前台,面对面服务纳税人,更加增强了服务效能。

篇3: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2014年,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5.8%、6.5%、5.6%;2015年,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名义GDP增长率分别为-0.29%、3.41%和0.26%,位列全国的后五位。所谓“新东北现象”不同于10多年前的“东北现象”,10多年前的“东北现象”是由于上世纪90年代东北地区普遍遭遇经济困难及倒闭企业多、下岗职工多、就业矛盾突出等问题,即由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所导致的。对此,国家早在“十五”时期就开始采取措施,积极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经过10多年的改造和振兴,这些问题基本不复存在。

当前,东北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是向更高目标迈进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东北现象”更多的是局部问题、结构性问题和转型升级问题。“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为东北制造业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装备制造业等领域的发展处于全国发展的前列。经济学研究表明,在产业链条中越接近消费第一线的产品,在利润分配过程中越处于主导地位,而越远离消费第一线的产品在利润分配过程中越处于被动地位。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尚能处于赢利状态,在市场疲软情况下则极易出现产能过剩和亏损状态。而辽宁省现有的四大支柱产业——装备制造、冶金、石化和农产品中除农产品一项外其他三项全部处于远离消费第一线的产品。目前,尽管沈阳市在工业制造2025改革中的表现不乏亮点,如沈阳部分装备制造业已在工业制造2025改造中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德国库卡机器人、德国纽卡特机器人和宝马研发中心等一批代表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制造企业落地,成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合作的战略平台,是探索老工业基地振兴新路径。许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表现出非常强的竞争力,但由于在产业链和产品利润分配链中处于不利地位,积极的改革和创新并没有给自身带来必要的收益。浙江、江苏、广东等沿海一线城市通过采用沈阳生产的现代化机床所获得的收益远大于沈阳自身现代化机床改造所带来的收益,这是因为其所生产的产品更接近于消费第一线,在产能过剩情况下决定着生产利润分配的主导权。为此,进行产业结构布局调整,优先发展面向消费市场第一线的汽车、手机、家电和医药等新兴产业、新业态成为沈阳经济振兴的必然出路。

2012年以来,辽宁第三产业税收比重逐年上升,已由2012年的26.3%上升到2015年的29.9%。互联网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业等也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但东北在结构调整中的关键问题是现代服务业的占比小,严重制约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发展互联网、软件、金融等第三产业、加强资本市场建设也是沈阳经济振兴的重要选择。

二、鼓励沈阳市大型企业集团发展新兴产业、新业态是沈阳经济振兴的必然选择

国有大中型企业占主导地位,民营经济不发达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实情况。尽管十几年来沈阳及其他东北老工业基地也进行了大量发展民营经济的尝试。但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异常薄弱,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仍处于配套服务的附属地位。沈阳等东北老工业基地已经错过了培育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而要发展汽车、医药等高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的面向消费第一线的新兴产业、新业态也是民营企业力所不能及的。为此,沈阳等东北老工业基地应该充分利用东北大型企业集团较为发达的优势,发挥火车头带动作用。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应率先向汽车、医药等新兴产业进行战略转移,带动民营企业等下游企业向新兴产业进行战略转移,尤其是发展对于装备制造、冶金、石化和农产品等辽宁省现有四大支柱产业依赖度高的战略新兴产业,使工业制造2025改革的成果能够更好地惠及辽宁的新兴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沈阳经济的真正腾飞。

三、充分发挥税收职能,助力沈阳大型企业集团发展新兴产业和新业态

沈阳等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发展新兴产业,必然要进行大量的投资、大量科技创新和采用大量新兴科技成果,生产大量科技附加值高的新产品,这将涉及大量的税收减免政策。作为税务部门,要充分研究国家的税收减免政策,积极向企业进行宣传,鼓励企业进行新兴产业、新业态的战略投资和科技创新,培植新的税源。目前国家分别出台了关于企业科技创新不征税、创业投资所得抵免、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一系列的科技创新税收减免政策,作为沈阳市税务部门应当建立专门的高新产业、新兴产业税收咨询服务部门助力沈阳市的产业转型,从而培植新的税源。

发展总部经济是促进沈阳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沈阳有不少盈利性较好的石油冶炼等产业和金融产业,但是多数总部都不在沈阳市,致使出现大量的税收损失。作为税务部门应当充分研究国家的税收政策,建立针对总部经济的最优惠、最宽松的总部税收政策环境,促使更多的集团总部落户沈阳。另外,应成立专门的总部经济税收服务咨询机构,到全国各地广泛“取经“,建立一整套有利于降低总部税收的经济政策,吸引企业集团总部落户沈阳市。

四、进一步加强税收服务功能,吸引更多面向消费第一线的生产企业落户沈阳

税收政策和服务体系是国内外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优先考虑的问题之一,而网络信息是网络时代的重要传播媒体,建议对面向新兴产业进行投资、鼓励科技创新的一系列税收政策进行认真梳理,在税收相关主要网站进行集中展示。同时,沈阳市国税局及各分局应成立针对面向新兴产业战略投资的专门税收政策咨询和协调部门,为相关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提供专门服务,助力沈阳大型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另外,还要为外省市企业计划在沈阳市进行新兴战略产业投资做好咨询服务,使他们在进入沈阳创办企业之前就感受到沈阳国税的温暖。

将纳税服务贯穿于整个税收工作中,时刻站到企业角度避免税收政策不一致,重复征税给企业造成的烦恼。目前,大量原来由地税征收的营业税统一到国税缴纳增值税,这为避免重复征税和重复核查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国税应该尽快解决统一税种之前和统一税种过程中出现的历史遗留问题,从哪个角度加以解决能让企业享受到更多实惠就从哪个角度加以解决,坚决杜绝相互扯皮、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让纳税人感受到税种统一带来的方便,从而让纳税人感受到税务机关是切实为纳税人服务的机关,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加大对沈阳的投资。

在沈阳税务部门的主要网站首先建立了解不同税种政策和纳税流程的“一点通”服务体系,将相对抽象规范的税收政策变成通俗易懂,老少皆宜、耳熟能详的大众语言。使广大纳税人足不出户就能够了解不同税种的纳税政策,通过一张图就能够掌握整个纳税流程,并能够下载到手机微信当中广泛传播;建立“一站通”式的纳税服务体系,纳税人到一个站点就能够完成全部纳税环节,使纳税问题不再是纳税人的精神负担。

国税部门要在沈阳等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以更好地促进沈阳经济腾飞。

摘要:沈阳等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发展新兴产业,必然要进行大量的投资、大量的科技创新和采用大量的新兴科技成果,生产大量科技附加值高的新产品,这将涉及大量的税收减免政策。作为税务部门,要充分研究国家的税收减免政策,积极向企业进行宣传,鼓励企业进行新兴产业、新业态的战略投资和科技创新,培植新的税源。

篇4: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认真落实税收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坚持把认真落实税收政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举措。始终自觉站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用足用好用活各项税收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报请批准后将我省按期、按次纳税的营业税起征点提高到国家规定的2万元和500元最高标准,将惠及全省1.35万户纳税人,全年减负约6090万元。产格执行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全省187万工资薪金纳税人不再缴纳个人所得税,21.3万户个体工商户税负降低,全省单月为纳税人减负2.5亿元,有力地支持了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被表彰为“全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单位”。

着力优化纳税服务提升税法遵从

坚持把纳税服务作为地税部门的核心业务之一。牢固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在西安试点运行了网上办税系统,在商洛推行了同城通办业务,将企业所得税政策性减免和财产损失审批改为备案制,通过联合共建、相互进驻等方式推行了国地税联合办税,减轻了纳税人负担。着力加强了纳税服务平台建设,共建成规范化办税服务厅130个,12366纳税服务热线解答涉税咨询25万次,短信服务平台发送信息230万条,地税门户网站点击量超过32万次。不断加大税收宣传力度,深入开展“大下访”活动,召开了“学习企业管理、促进企業发展”现场会,开创了税务系统学习企业管理的先河。

积极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提高征管效能

针对收入总量和纳税人数量急剧增长,税收管理任务与难度空前加大的现状,从创新税收管理人手,积极推进了税源专业化管理。召开了全省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会议,在咸阳和25个县区局开展了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对现有机构进行了职能转换,确立了各级直属税务分局的重点税源管理职责。探索建立了以“规模+行业”为重点的分类分级管理模式,对重点税源实施了风险管理和专业评估,对一般税源采取了分行业管理,对个体工商户实行了“电子定税、简并征期、批量扣缴、集约管理”。在房地产、建筑、制造等行业实施了专业化纳税评估,共评估纳税人2.675户,评估入库税款3.5亿元。深化了各税种和基金管理,实行了不动产、建筑业营业税项目管理,制定了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加强了12万元以上个人所得税申报管理,申报人数达到3.12万,申报缴纳税款13.2亿元。开展了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试点,加强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预征和清算,通过清算补缴土地增值税3.4亿元。成功运行了社保费和基金重点费源监控预警系统,试点开展了社保费缴费评估。

实施“秦税二期”建设提升税收科技含量

坚持把税收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管理创新、提升工作水平的“牛鼻子”。制定了“秦税工程”二期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了纳税服务、核心征管、管理决策、信息交互、行政管理等业务架构,并已顺利通过专家评审进入审批阶段,各项建设任务正在有序实施当中。在全省建筑、服务、娱乐等6个营业税税目成功推广网络在线发票,前11个月全省在线开票户数达到3.55万户,开具发票391.6万份,开具金额达到3152.3亿元。优化完善了征管业务系统,加快了已建成的信息系统推广步伐,扩大了重点税源直报、财税库银横向联网、个人所得税管理、个人养老保险委托银行代收等系统的推广应用,启动了同城通办、批量扣税、电子定税及电子缴费平台建设,税收管理的专业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切实强化队伍建设推动地税事业长远发展

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实现地税事业长远发展的保证。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制定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扎实开展了基层优秀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坚持办好领导干部大学堂,各级班子引领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着力加强了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重点的政治理论学习,全面开展税收业务达标和个人达标岗位申报活动,重点加强了业务骨干和“五员”培训,遴选干部赴广东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组织业务骨干赴澳大利亚参加纳税服务与税收审计工作培训,2011年共举办各类培训387个班次,培训人数3.46万人次。税务干部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篇5: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措施。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国税部门要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要求,处理好经济与税收、税收与发展、税收与民生的关系,切实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并进。

一、连云港市税源经济的主要特点

一是经济税源总量偏小,发展较快。连云港市2003年以后经济和国税收入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二是第一产业占比较高,工业薄弱。连云港市相对全省而言是个农业大市,工业基础较弱。

三是传统重点税源行业唱主角,结构单一。连云港市国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医药制造、电力、化工和机械制造四个行业。

四是区域税收呈现“金字塔”型,发展不均。连云港市区域税收呈现“金字塔”型,市区税源最大,四县比较弱。

五是整体宏观税负低于全省,苏北居中。

二、目前连云港市税源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是税源经济下滑明显。

二是部分重点税源行业增长乏力。

三是新增税源明显不力。

四是县区经济差异导致税收增长的不平衡。

三、培育和壮大连云港市税源经济的思考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服务发展是国税部门的第一责任。只有自觉地把国税工作放在科学发展的要求中去思考,放在全市经济建设的大局中去谋划,才能牢牢掌握税收工作主动权。经济是税收之本,经济规模的扩大是增加税收收入的保证,经济发展了,国民经济整体实力提高了,税收收入增长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培育和壮大税源经济,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条件,也是确保税收收入增长的根本保证。

(一)贯彻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加快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本质是一个实践问题,关键在于落实。目前,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国税部门有责任把这些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一是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措施。从今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由原来的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即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机器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同时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和认定标准。这项改革经调研测算全市纳税人一年得到实惠约4亿元,有利于刺激企业设备投资的技术改造。在走访调查过程中,很多企业对如何利用这项税收政策,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换代,有具体打算和设想,作为国税机关要做到及时抵扣,尽量减少因抵扣不足而进行结转的数额,让企业最大限度地享受抵扣好处。同时,也要防止个别纳税人钻政策空子,将去年购进的设备作为今年设备进行抵扣,如有的纳税人通过形式上退货处理,将以前开具的发票留到今年重新开票,以达到抵扣税款之目的。二是用足用好各项出口退税税收优惠政策。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连云港国外贸出口严重滑坡,外贸出口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难题。为了扶持外向型出口企业度难关,国家税务总局多次大范围提高出口退税率,2009年截至3月底,全市共办理出口退税2.89亿元,同比增加70%,其增幅前所未有。作为国税机关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在坚持依法退税的前提下,优化退税申报方式,实行“当月申报当月审结”的限时办结制度,提高审核效率,确保应退税款的及时到位。同时,要制订退税服务规范化标准,严格兑现出口退税各项承诺,优化退税流程,下放出口退税审批权限,进一步加快退税审核审批速度,缓解出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支持出口企业健康发展。三是积极做好高新技术产业、中小企业和支持三农等税收政策落实。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积极兑现落实中小企业以及农业合作社组织发展的增值税、所得税优惠政策,不断提高其自身抗风险能力。四是加强政策实施效应的调研与反馈。国税机关在依法执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必须深入企业,全面了解政策落实后产生的正、负效应,并结合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实际情况,做好前瞻性的研究,及时向总局、省局提出完善政策的建议,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对一些不违背大的原则基础上,要灵活掌握,宽严相济。

篇6: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临沂市临港区地税局在做好组织收入工作的基础上,以加快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从开展招商引资、深化政策服务、大力培植税源入手,与地方政府共同构建经济发展平台,以实际行动投身全区经济建设。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招商引资工作列为重点工作目标,不断拓宽招商引资途径,提出了依企招商、全员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通过发挥税收职能优势,不断优化为企纳税服务,依靠企业开展行业招商和产业招商;出台考核办法,落实分配任务,调动全系统积极性,大力营造招商引资氛围,积极动员干部职工利用亲情、友情招商。截至目前,全局已签约引进项目2个,计划总投资额1亿元,实际已到位资金2000万元。

二是深化政策服务,加强招商引资企业税收政策导引,根据全区招商引资工作的总体需求,全面梳理各项税收政策法规,制定《税收政策导读》,从税务登记办理、办税流程操作到税收优惠政策等一应俱全。在加强税收政策宣传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优惠条件的企业,确保了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税收优惠。与此同时,开通招商引资企业“税收服务绿色通道”,及时为落户企业办理各类涉税事项,不断深化政策招商的服务水平,树立了地税部门在新办企业中的良好形象。

篇7: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支持经济加快发展

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实施XX规划的收官之年。中国人民银行XX县支行将继续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紧紧围绕“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XX县人民政府关于XX年金融工作的实施意见》,立足新起点、顺应“新常态”、谋划新举措,积极支持全县经济金融稳定健康发展。

一、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一是扩增有效信贷投放。

引导辖区金融机构适时适度掌握信贷投放节奏,积极支持实体经济的合理资金需求,力争全年新增信贷融资40亿元,贷款增速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为辖内法人金融机构争取合意贷款规划不低于18亿元,争取再贷款4亿元。引导推动金融机构争取总行和省行直贷,扩大系统内银团贷款、联合贷款、异地系统内机构合作等同业合作模式,推动表外融资增长。

二是推动信贷结构调整。

按照全县“企业质效提升年”、“招商突破年”、“载体建设年”部署要求,积极支持重点培植企业、农业“五县同创”、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园区建设和“一港三中心”建设。通过发布窗口指导文件、召开金融联席会等途径,推动信贷投放向沿海开发、中小微企业、“三农”、全民创业、科技创新和民生工程等领域倾斜,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新能源产业、生物技术产业、高端设备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是优化信贷资源配置。

服务推动建立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为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融资解困。发挥支农支小再贷款政策导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投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启动县域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更多用于当地贷款的评价工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金融支持力度。按季监测评估农业银行XX支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进展和成效,争取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优惠,增强涉农信贷投放能力。

二、加大金融维稳力度

一是深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继续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关于金融支持盐城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动金融生态建设的指导意见》,组织实施“深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行长工程。参照《江苏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结合XX实际,按季开展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估工作。推动金融法制环境改善,开展金融债权积案集中执行、集中清理专项行动,切实提高金融案件执结率和金融案件标的额兑现率。建立金融司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例会,通报金融债权案件审理、执行情况,制订落实司法救济措施。按照合作转化一批、招商重组一批、申请核销一批的思路,进一步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化解力度。

二是提升金融风险监测水平。

结合县域实际,进一步完善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全面加强对辖区金融风险的分析研判,准确把握风险传导渗透扩散的规律。立足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实时监测苗头性、趋势性风险动向,重点关注房地产市场调控、非法集资等重大问题对辖区金融稳定的影响。实时监测辖区重点企业的资金链、担保链状况。做好对高危机构和高风险领域的动态监测和预判,使金融风险监测关口前移、触角前伸。

三是完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

加强金融稳定工作协调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例会交流和信息共享制度。建立覆盖银行、保险、证券机构的金融稳定工作信息员制度,密切与各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主体的日常联系。推动地方政府按照属地管理和“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全面落实对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的“网格化”监管责任,重点打击各类涉众涉稳非法金融活动,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净化金融发展环境。借助“金融稳定送下乡”、《鹤乡大讲堂》和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等载体,常态化开展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活动,做实做深金融投资者教育工作。

三、加大金融服务力度

一是改进征信管理服务水平。

多渠道、多方式整合农村信用信息资源,建立健全涉农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实现信息的持续更新。推动“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区)”评定工作,建立符合农村经济特点、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构建农村信贷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涉农经营主体+征信+信贷”的业务运作模式。推动XX农商行开展代理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服务工作,方便社会公众就近获得查询服务。积极开展“3·15”消费者权益日、“6·14”信用记录关爱日等主题宣传活动,促进征信文化的传播,营造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社会氛围。

二是改进国库会计服务水平。

本着“安全第一、兼顾效率”的原则,完善国库会计管理制度,加快现代化服务型国库建设。加强国债管理,推动国债服务城乡一体化,推动辖内商业银行国债约定转存业务在量上有较大突破。提升支付清算服务与管理水平,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构建安全便捷的农村支付渠道。发挥人民银行集中代收付系统7×24小时服务的优势,全面推广粮食收购非现金结算方式。

三是改进外汇金融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外汇管理“五个转变”,努力促进我县涉外经济健康发展。继续实行货物贸易风险提示制度,加大货物贸易、服务贸易非现场核查力度,主动发现异常资金流动线索,加强对银行各类外汇产品的监测。依托资本项目信息系统,加强监测分析和风险预警,主动探索资本项目主体监管的业务流程。督促外汇指定银行严格执行资本金结汇政策法规,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建立完善国际收支申报质量季度考评机制,切实做好“国际收支申报质量年”各项工作。

篇8: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一、内蒙古县域经济与国税税收的发展概况

(一) 内蒙古县域经济的基本情况

内蒙古现有101个旗县市区, 除21个市辖区外, 有80个属于县域经济范畴的旗县市, 人口达到1600万, 占全区总人口的64%, 土地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98%。目前, 内蒙古纳入县域经济统计范畴的80个旗县市, 可划分为农牧业主导型、林业主导型、工矿业主导型、服务业主导型四个类别。

近年来, 内蒙古把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市作为两大发展战略重点, 坚持特色发展思路, 突出比较优势, 因地制宜全面发展,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县域经济发展日趋均衡、协调, 县域经济总量和国税税收收入已经占内蒙古的半壁江山以上。截至2012年底, 内蒙古101个旗县地方财政收入首次全部超过亿元, 超过20亿元的旗县达到33个, 县域国内生产总值已占内蒙古总量的59%, 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已占全区的64%。2009-2012年, 内蒙古县域经济国税税收收入总量由2009年的234.88亿元增至2012年的520.82亿元 (为便于统计分析, 本文涉及的国税税收收入、县域经济的国税税收收入均以年纳税总额大于1000万元的纳税人为样本) , 3年间翻了1倍之多, 县域经济在发展全局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

(二) 内蒙古县域经济国税税收结构分析

1. 税收的税种结构。

内蒙古2012年县域经济国税税收收入累计520.82亿元, 所涉及的税种主要是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和企业所得税。其中, 国内增值税395.00亿元, 占县域经济国税税收收入总额的75.84%, 居各税种之首;企业所得税和国内消费税分别为103.23亿元和22.59亿元, 所占比例分别为19.82%和4.34%。

2. 税收的地区结构。

2012年县域经济税收收入贡献前三名的盟市分别为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市, 入库税额分别为272.93亿元、53.82亿元和36.31亿元, 占内蒙古县域经济国税税收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2.37%、10.33%和6.97%。3个地区的县域经济国税税收收入占内蒙古国税税收收入的69.67%。排在第4位到第11位的为呼和浩特市、通辽市、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兴安盟、赤峰市、乌兰察布市和包头市。

3. 税收的所有制结构。

2012年内蒙古县域经济中其他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涉外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有企业缴纳国税税收额度较大, 位居前5名。其中, 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对内蒙古县域经济国税税收收入的贡献最大, 这说明有限责任公司是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所有制类型;包括私营企业、涉外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在内的非公有制类型企业所占比例为20.81%, 对县域经济国税税收收入的贡献位居第2, 这表明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有企业对县域经济国税税收收入的贡献率相近, 其作用也不容小觑。

4. 税收的产业结构。

2012年三大产业对县域经济国税税收收入的贡献度不同, 且收入差距明显。其中, 以采矿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县域经济国税税收收入为464.71亿元, 占县域经济国税税收收入总额的89.23%;以流通和服务部门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县域经济国税税收收入为47.60亿元, 占县域经济国税税收收入总额9.14%。在县域经济国税税收收入超一千万元的企业中, 没有涉及第一产业。

2012年内蒙古县域经济第三产业国税税收收入总计47.6亿元, 与第二产业的464.71亿元相差明显。内蒙古县域经济国税税收收入第三产业中位于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业、货币金融服务业及零售业。以批发零售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行业仍是支撑内蒙古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服务业中金融业居服务部门之首, 其他服务部门各行业发展相对比较均衡。

二、内蒙古县域经济与国税税收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县域之间税收差距较大

内蒙古10强旗县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全区的1/4和1/3, 且主要集中在呼包鄂地区。目前, 全区县域经济总量的高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源开采和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及口岸城市的发展拉动的, 而大多数旗县的发展较为落后, 尤其是不具备资源和区位优势、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旗县更为突出。其中, 鄂尔多斯市的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等旗县凭借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及相关产业, 在经济实力和税收收入方面独占鳌头, 其他盟市的旗县受限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等因素, 经济发展和税收增长相对落后。目前, 全区还有57个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扶持贫困旗县, 其中26个旗县的GDP不到50亿元, 31个旗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不到2亿元, 反映出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县域之间税收差距较大是突出的问题。

(二) 县域国税税收结构单一, 抗风险能力较弱

内蒙古县域经济主要依赖以煤炭、电力、有色金属等资源性重点税源为主的第二产业, 其中煤炭采选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占县域国税税收收入的52%, 第三产业中的批发业又以煤炭运销行业为主, 形成“一煤独大”的单一经济税收结构。依靠煤炭价格飙升, 内蒙古县域经济国税税收收入在2010年和2011年出现了爆发式上涨, 税收总额分别达337.04亿元和482.24亿元, 年增长率分别为43.49%、43.08%;2012年以来, 受经济下行、煤炭产能过剩、需求不足、价格下跌的影响, 煤炭税收持续下滑, 而其他行业即使增长也难以补缺, 县域经济国税税收收入增速明显放缓, 年增长率仅为8%, 反映出内蒙古县域经济抗风险能力较弱, 发展遇到了困难。

(三)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 层次较低

内蒙古县域经济一、二、三产业国税税收收入差距极大, 表明产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结构亟待调整。第二产业对县域经济国税税收收入贡献度逾90%, 集中在卖资源、卖原料、卖半成品的初级阶段, 产品缺乏深度加工, 附加值低, 经济整体运行低效高耗, 环境成本较高, 可持续发展不强;同时, 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则比重低, 没有形成规模, 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少。第三产业对县域经济国税税收收入贡献度近10%, 其中, 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商品流通性服务业比重较高, 而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医疗、教育等社会服务业的比重偏低, 服务供给相对不足, 服务价格相对较高。在国税税收收入超一千万元的企业中, 没有涉及第一产业, 表明全区传统种养业比重较高, 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较低, 农牧业产业化进程较慢, 没有形成现实的经济优势。

(四) 县域经济依赖央企投资, 非公经济作用有待提升

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是税务登记类型中非私营性质的有限责任公司, 其缴纳的国税税收占内蒙古县域经济国税税收收入总额的61%;同时, 纳税百强榜前十甲的企业中, 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神华准格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华能伊敏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等7户均为总部在北京的央企投资设立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表明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对央企的投资依赖度过大, 这些企业的税后利润向区外转移, 本地化再投资不足。私营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类型企业缴纳的国税税收只占全区县域经济国税税收收入总额的12%, 表明非公有制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发展相对缓慢、活力不足, 与沿海地区有很大差距, 与周边省区相比也有一定差距,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待提升。

三、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在新形势下发展县域经济既是一项经济任务, 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全区各级国税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 (内党发[2013]13号) 文件精神上来, 紧扣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提高站位, 把国税工作融入县域经济发展中去思考与谋划, 更好地发挥税收职能作用, 充分利用税收这个有力的杠杆, 找好支点, 撬到关键处, 在用足、用好、用活现有税收政策规定的同时, 结合区情积极合理地向国家争取税收政策支持, 努力实现税收促进自治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最佳效应。

(一) 促进现代农牧业发展

农畜产品必须经过深加工才能增值, 只有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 积极引进和培育大型龙头企业, 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牧民合作组织, 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才能够提升我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提高农牧民收入, 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围绕把我区建设成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和增加农牧民收入, 国税部门主要应落实好以下税收政策规定:一是对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二是对符合现行政策规定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有机肥、农药、农机、饲料、滴灌带和滴灌管等农业生产资料免征增值税;三是对从事蔬菜批发、零售的纳税人销售的蔬菜和从事农产品批发、零售的纳税人销售的部分鲜活肉蛋产品免征增值税;四是对依法设立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五是对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六是对符合《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的农牧业项目, 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七是对采取“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从事畜禽饲养的企业, 免征企业所得税, 其回收再销售畜禽, 免征增值税。同时, 在对生产销售液体乳及乳制品、酒及酒精、植物油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实行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的基础上, 积极争取将从事粮食、肉类、绒毛加工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入核定扣除范围, 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增值税抵扣机制, 全面减轻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增值税负担, 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 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 促进县域工业发展

充分利用现行相关税收政策规定, 促进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发展, 推进县域工业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

一是用好国家差别化产业税收政策, 大力发展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推进电力能源输出通道建设。电网 (输变电设施) 、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建项目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 享受“三免三减半”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其固定资产 (包括天然气输送管道) 投资发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允许从销项税额中的抵扣;清洁能源项目属于鼓励类产业项目, 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利用风力生产的电力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优惠政策;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以下简称营改增) 试点纳税人中的一般纳税人提供天然气管道运输服务, 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同时, 风力发电企业由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较大, 在有效使用期限内增值税税负接近于零, 加重了地方财政压力, 使得旗县发展风电的积极性明显降低。因此, 对风力发电实施增值税转型后所减少的税收, 建议由自治区政府向中央财政争取返还, 给予地方财政补贴。这样既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减轻旗县的财政压力, 调动地方政府发展风电产业的积极性, 达到企业效益与财政收入双赢的效果。

二是加快发展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煤制乙二醇和煤制天然气等现代煤化工产业, 把我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 对改变我区“一煤独大”的经济税收格局, 培育新的经济税收增长点, 构建多元化的支柱产业体系, 战略意义重大。目前, 煤化工与传统原油炼化相比, 具有高投资、高成本、高税负、低收益的“三高一低”问题, 已成为制约该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应给予产业税收政策上的支持。首先, 煤炭气化、液化技术开发及应用属于鼓励类产业项目, 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同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对本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中属于地方分享的部分, 可以决定减征或者免征”的规定, 建议自治区政府免征煤化工企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中属于地方分享的部分。其次, 对生产企业自产石脑油、燃料油用于生产乙烯、芳烃类化工产品的, 按实际耗用数量免征消费税;对使用石脑油、燃料油生产乙烯、芳烃的企业购进并用于生产乙烯、芳烃类化工产品的石脑油、燃料油, 按实际耗用数量退还所含消费税。第三, 对生产企业按照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定点直供计划销售自产石脑油、燃料油免征消费税。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销售石脑油已列入2013年度石脑油定点直供计划60000吨, 建议自治区政府积极争取将其他煤化工企业对外销售的石脑油列入国家税务总局定点直供计划, 提高数量份额, 扩大免征消费优惠税政策享受面;同时, 积极向国务院争取, 对煤化工企业生产销售的石脑油、燃料油免征消费税。

三是围绕把我区建成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 通过落实现行税收政策规定, 推动有色金属加工、机械装备、汽车制造、轻纺、机电、电子产业发展, 提高非资源型产业在县域工业中的比重。争取将稀土金属深加工及其应用、高铝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产品制造、纺织例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项目, 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同时免征该类企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中属于地方分享的部分;电子生产、生产“母机”的机械企业、汽车制造、化工生产、医药生产企业, 其机器设备可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加速折旧;以粉煤灰为原料生产销售的氧化铝, 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政策。

四是通过落实现行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延伸产业链条, 提高产品附加值, 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和企业转型升级。经依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加计扣除;企业技术改造采取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机器设备, 折旧年限可按租赁期限和国家规定的折旧年限孰短的原则确定;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发生的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 免征企业所得税, 超过500万元的部分, 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经认定实行查账征收方式的软件企业, 自获利年度起实行“两免三减半”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和动漫软件, 按17%税率征收增值税后, 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对国家批准的集成电路重大项目企业因购进设备形成的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准予退还;营改增试点纳税人提供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免征增值税。

(三) 促进县域现代服务业发展

从2012年1月1日起, 我国在上海市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实施营改增试点, 并渐次扩大到北京、江苏等9个省和直辖市。国务院决定, 从2013年8月1日起, 将目前的营改增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并将广播影视制作、播映、发行等纳入现代服务业试点范围, 还将适时在铁路运输、邮电通信业推行, 最终在“十二五”期间将建筑业、金融业、旅游业等其余营业税应税项目全部改征增值税, 这标志着营改增试点实施升级版, 是一项一举多得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区应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做好营改增实施工作, 通过营改增的逐步推行全面释放改革红利, 解决重复征税, 优化税制结构, 减轻纳税人负担, 促进三次产业分工、融合与发展, 推动服务业企业户数增加、规模扩大、竞争力增强, 进而达到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社会就业、促进民生改善等综合效应。目前, 国税部门还应重点落实好以下税收扶持政策, 促进县域金融保险业和现代物流业发展:一是对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信用担保公司和其他金融法人机构, 自注册登记之日起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二是对开展跨地区业务的信用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创业投资企业以及城市商业银行, 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三是对新办第三方物流企业、新办民营运输企业两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 两年后减半征收3年;四是对生产和商贸企业剥离物流功能组建具有法人资质的物流公司, 自物流公司注册登记之日起两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 两年后减半征收3年;五是经人民银行、银监会、商务部批准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营改增试点一般纳税人, 提供有形动产融资租赁服务, 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六是向境外单位提供研发服务、设计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 实行免抵退税办法;七是向境外单位提供技术转让服务、技术咨询服务、合同能源管理服务、软件服务、电路设计及测试服务、信息系统服务、业务流程管理服务、商标著作权转让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物流辅助服务、认证服务、鉴证服务、咨询服务、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服务、广告投放地在境外的广告服务免征增值税。

(四) 促进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篇9: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首先体现在筹集财政收入、为政府调整经济结构提供财力支持上。调整经济结构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自发发生作用,还必须发挥好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具体包括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财政贴息、设立结构调整援助资金等手段,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税收作为政府聚财的主要手段与形式,目前已占财政收入的近90%。国家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税收制度,制定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和限制性措施,可以有效地引导生产要素流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去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和蔓延,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冲击,表面上是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具体来说,制定减征、免征税款等鼓励性措施,推动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时,实施税收限制性措施,促进淘汰落后产能、抑制高污染、高耗能、高消费产业的发展。税收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节的重要手段,与经济结构调整有高度相关性。因此,如何正确运用税收政策手段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中需要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现行税收政策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1.税收政策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尤其是农业税政策的调整,有力地扶持了农业,扶助了农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税收优惠政策推进了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第二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发展。

3.针对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促进了资源有效利用,支持了环保事业的发展。

4.扶持第三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大大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

二、现行税收政策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的缺陷

1.现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政府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

2.税收优惠政策区域导向突出,产业导向薄弱,尤其是外资税收优惠政策客观上加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偏差。

3.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存在缺陷。(1)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缺乏针对性。(2)制定高新技术税收优惠政策时以国内需求为主,较少考虑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规则或国际惯例对我国税收政策的影响。

三、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税收政策建议

1.逐渐弱化区域优惠政策,代之实行以产业税收优惠为主导的政策。(1)税收优惠政策要突出国家产业政策目标。(2)在确定税收优惠的大方向之后,重点要促进区域税收优惠政策与产业税收优惠相互协调。(3)深化对外开放,涉外税收优惠要配合政府引资目标的转变,由注重外资引进规模转向重视外资引进质量,有选择地引进外资项目,减少一般性产业项目的引进,限制高能耗、高耗材、高污染项目的引进,鼓励外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

2.积极推进企业重组,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从我国的情况看,目前尚没有形成一批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跨国公司,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加快推进企业重组,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大批“经济航母”。从税收政策看,相应的应采取区别对待,重点扶持的原则,努力推进企业的并购重组。

3.税收政策要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以全面提高我国产业结构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1)进一步建立健全对产业应用研究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2)建立对风险投资的税收倾斜政策。

4.对鼓励、限制、淘汰的产业和产品分别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

对于国家鼓励类的产业,主要包括农业、能源、交通、水利、法律、咨询服务等,应配合国家的整体产业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税收优惠的力度。对于限制类和淘汰类的产业,主要包括钢铁、电解铝等产业,应该在国家全面实行行政、经济和法律制裁措施的过程中,税收政策上需要有针对性的出台相关措施。对于后者,我们在税收管理上,必须加大日常检查、专项检查,提高处罚力度,同时要将相关信息通报政府主管部门,以提高政策合力。

四、税务部门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中,服务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1.是深入开展调研测算。认真分析税收政策调整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税收收入的增减变化,积极向各级政府汇报,并提出经济结构调整的建议。建立和完善税收政策执行情况的反馈机制,加强跟踪问效,及时了解和解决各地执行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各项税收政策及时全面落实。

2.是广泛开展税收政策宣讲。依托12366纳税服务热线、各级税务网站、税务报刊和新闻媒体,通过网上在线答疑、发放宣传手册、举办专题讲座、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就税收政策调整的意义、内容、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宣传,确保了广大纳税人准确把握和充分运用政策。

3.是为企业提供贴近式服务。实行重点企业联系点和重大项目负责制,对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和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企业实行项目负责制,密切跟踪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及时辅导企业用足用好增值税转型政策。加强与外经贸、海关等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加快企业出口退税申报和办理退税的进度,对于出口企业符合规定要求的退税资料做到随到随审随批,不滞留、不积压,将企业的应退税款及时退付,促进企业加大出口力度、加快发展步伐。

上一篇:宅家乐趣多作文下一篇:金平县县长白玉文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