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田规划问题探讨论文

2022-04-20

1855年2月7日,当时的沙皇俄国同日本签署了《俄日友好条约》,同时,双方还以和平的方式划定了两国的边界。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和日本的交战,直到150年后的今天,俄日两国一直没有签订和平条约。由于俄日两国之间关于北方四岛的领土问题,两国的政治关系一直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并因此影响到了经贸关系。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条田规划问题探讨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条田规划问题探讨论文 篇1: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乡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2019年下半年以来,自然资源部陆续发行了一系列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行业规章(均为试行),在2020年年底,要基本完成市县层面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在规划体系和内容变更之后,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也面临一定的改革,尤其是城乡总体规划课程,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大背景下,如何进行课程教学重点、知识点的改革,关乎人才培养的适用性。本文从国土空间规划的提出与发展,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的内容比较为出发点,并以地级城市规划内容为例,对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分析得出在规划理念,农业、生态等要素及各个要素之间的组合效应。因此,相关城乡总体规划课程内容未来需要在规划理念,农业、生态等知识领域需补充丰富和拓展。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城乡总体规划 课程改革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of Urban and Rural Master Planning under the System of Land and Space Planning

——Take the municip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as an example

YU Huailiang, LUO Guona, WEI Yjing

(School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arim University, Alar, Xinjiang 843300)

1國土空间规划提出的时代背景与战略意义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很高的高度,生态、经济、社会的发展应该相互协调,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前些年随之而来的是“多规合一”技术的兴起,一张蓝图,一个数据库,一个项目库,已成为规划行业新的成果标准。[1-2]《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需遵循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体现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不可分割。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又再次强调,城市的发展是各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不能单就城市论城市。党的十九大召开,对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线、永久基本保护线的划定提出了明确要求,并要求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2018年3月中共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成立自然资源部以及“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要求和使命。标志着我国国土空间管制从各部门分管分治走向了统一管制。至此,从国家层面完成了在一个规划体系下对生态、建设、农业的统筹规划设计,并隶属于一个部门主导的新型规划体系。

2019年5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与用途分类指南》(试行,送审稿),对市县级实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管制分区和用地分类等,做了可实践性的指导。2019年6月,自然资源部发布《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在规划术语,基础资料研究,规划内容,规划成果,规划报批等方面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进行了详细的指导。2020年8月,自然资源部发布《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对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要求,编制原则,编制内容和编制成果做了规定,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起到了较大的引导作用。从自然资源部成立以来,从政策导向到具体规范标准(均为试行)的制定与发布,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传导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逐渐走向完善和成熟。

2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认识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渐成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市县层面在2020年编制完成的形势下,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相关课程,要如何补充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发挥较大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能够了解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知识拓展的基础上,毕业之后能够参与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去,这也是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改革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一定层次上,将多项成果集中形成“多规合一”并在一张图平台中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成果是集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的“三规合一”。[3]城乡总体规划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出发,并与城乡总体规划的内容进行对比,通过在城乡总体规划课程改革中加入新的内容,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满足更好地发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专业技术人才。

国土空间是资源、环境、人口和社会经济交互作用形成的地域空间复合系统,实现国土空间的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是后续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4]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对行政辖区内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总体部署和统筹安排,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是详细规划的依据、相关专项规划的基础。[5]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城市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探讨市级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市级城市总体规划有助于认识从城市总体规划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知识体系发生的变化,能够在目前城乡总体规划的教学中增减相关内容,使教学更能够贴合规划实际,以达到教育部门对专业教育中供给侧改革的要求。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规划体系、规划对象、规划内容、规划传导和管控方式以及规划思维方面,相较于城乡总体规划而言,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6]在规划内容上,国土空间规划旨在未来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段实现国家的发展战略,通过国土整治、生态修复、城乡建设等手段实现规划区域内生态、生产、建设的均衡发展。在规划对象上,国土空间规划是对全域全要素全行动方略的整体管控。通过保护、开发、利用、修复、治理对规划区域范围内的山水林田湖草滩漠海岛等自然空间要素和城、镇、村等人工环境要素进行空间使用上的安排。更加关注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要素的保护与修复,关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组合的综合效应。在规划传导和管控方式上,城乡规划属于“蓝图式”“结果式”的管控和传导,而国土空间规划是从整个区域的效益最大化出发,逐级进行指标的传导和管控,下级规划对本级规划的承续和深化且不能突破本级规划的刚性边界,更不能对本级规划目标的实现造成负面的影响。在规划涉及内容思维方面,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区范围以外的地区,关注程度极少,临近非规划内容往往以农林用地等背景色彩或遥感影像所代替,表现出城乡建设区域以外的“空”置。而国土空间规划对荒漠、滩涂、沙漠、森林、水系等非建设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的关注度是一致的,其空间规划实现的是一种土地利用方式转换为另一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结果,追求整个区域系统内能否带来的效益增加。这是一种全域“满”载的规划思想。

从地级市城乡总体规划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差异来看,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规划重点、规划理念、规划内容等相较于城市总体规划而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对农业资源、生态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关注度空前提高。真正实现了农业、生态、建设一体化发展。

3新时期城乡总体规划教学改革探讨

3.1规划思维,规划理念的教学转变

城乡总体规划注重增量发展,从人口新增计算建设用地增量,再进行其他相关要素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注重存量发展,城市现状用地的更新与再利用是其主要目标。规划是基于上级规划所定的指标进行用地之间的转换,而不是城乡总体规划将原有的非建设用地转换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对于区域的发展处于同等重要的作用,规划思想也有原来城乡总体规划的“空”变化为国土空间总体的“满”。规划理念的转变是未来城乡总体规划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新时代新型规划是对原来城乡规划体系的融合和改革,因此,规划理念转变的教育是城乡总体课程需要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

3.2生态学、农业学、自然资源学等基础知识的扩容

生态保护对于城市发展、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的作用尤其明显,农业更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水系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更会对城市的初期发展起重要的导向作用。山水林田湖草滩漠海岛等要素是区域非建设要素的重点内容,其管控与利用安排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组合的综合效应是今后城乡总体规划课程教学中需要深入研究和拓展的内容。各因素之间的协调性和不同要素的组合对整个区域的效应是科学研究中的重点,更是城乡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急需增加的内容。

3.3相关规划技术手段的更新

城乡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均是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都具有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相结合的特点。从战略型规划到可实施性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规划传导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别。城乡总体规划是通过“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的规划体系,进行要素传导,落实资源要素“布局”的控制。[7]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通过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镇五级规划体系进行“规划指标+分区(用途)+控制线+名录”的传导。[8]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更加注重区域的协调发展,国家级更加注重国家战略在省域或者跨省域层面的布局,省级注重国家级和市县级的规划协调,市县级注重上级规划的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上级规划的建设用地、基本农田、生态建设指标分解,本级规划如何落实,并进行“控制线”的划定和“保护名录”的划定保护,并保证下一级规划的落实实施,将是城乡总体规划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更新的技术手段。遥感和GIS等空间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大数据”的获取与处理等新型技术,是未来规划重要的技术支撑,在未来城乡总体规划课程教学中,也应该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

城乡规划专业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其中的城乡总体规划内容也为国土空間总体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城市中土地、资源、场所为核心的城市空间产品的生产与供应,仍然是城乡总体规划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的着力点。[9]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城市边界线以内,城乡总体规划仍然会发挥原来的开发导向,城市资源配置,空间结构划分等关键作用。在未来的课程教学中,或者通过相关课程的教学,我们要使学生在城市开发边界线外的区域能有发挥的地方。就需要学习生态、农业等相关规划知识,并对山水林田湖草滩涂海岛等要素的不同组合对区域的效应进行研究,进而在保护、开发、利用、修复、治理土地的过程中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实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

*通讯作者:罗国娜

基金项目:阿拉尔市建设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关键性技术研究(2018XX03)

参考文献

[1]刘彦随,王介勇.转型发展期“多规合一”理论认知与技术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16(05).

[2]严金明,陈昊,夏方舟.“多规合一”与空间规划:认知、导向与路径[J].中国土地科学,2017,31(01):21-27+87.

[3]袁媛,何冬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内容的“取”与“舍”——基于国家、部委对市县空间规划编制要求的分析[J].规划师,2019,35(13): 14-20.

[4]黄贤金.美丽中国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1-7.

[5]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修正) [Z]. 2019-04-23.

[6]孙施文.从城乡规划到国土空间规划[J].城市规划学刊,2020(4): 11-17.

[7]刘继华,胡章,王新峰.城市总体规划“编审督”制度改革下的成都创新[J].规划师,2017,33(12):11-17.

[8]徐晶,杨昔.国土空间规划传导体系与实施机制探讨[J].中国土地, 2020(08):21-24.

[9]武廷海.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城市规划初论[J].城市规划, 2019,43(08):9-17.

作者:禹怀亮 罗国娜 魏玉静

条田规划问题探讨论文 篇2:

“疏远”的邻居

1855年2月7日,当时的沙皇俄国同日本签署了《俄日友好条约》,同时,双方还以和平的方式划定了两国的边界。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和日本的交战,直到150年后的今天,俄日两国一直没有签订和平条约。由于俄日两国之间关于北方四岛的领土问题,两国的政治关系一直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并因此影响到了经贸关系。俄日两国关系目前的这种非敌非友的状态,归根结底是两国之间的相互信任问题。这给两国政治和经贸的发展都带来了障碍。长期下去势必会影响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所以,信任是发展两国关系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今年的2月7日是《俄日友好条约》签订满150周年。日本方面原打算邀请俄总统普京访问日本。但是,由于两国在关于北方四岛的领土问题上分歧依旧。普京决定推迟访日的日期。两国在领土问题上会有突破吗?两国是否存在未来建立相互信任机制可能性?本文将从引起两国之间低信任的原因入手,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一分析。

俄日两国低信任度的原因

在两国关系中信任度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对历史的继承和对国家制度认同以及对双方文化和社会背景的认知程度是构成信任的因素。俄罗斯和日本两国的关系更是和历史有着很深的渊源。

(一),虽然俄罗斯和日本是一对邻居,但是在两国历史上的争端要远大于友好。现在双方都把历史当作重要的因素来衡量对方。

以日本方面为例,日本对俄罗斯是缺乏信任的:

1.在俄罗斯早期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和领土扩张中,具有很深的岛国心态的日本就对俄罗斯怀有恐惧和仇视的印象。

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当时的沙皇就掀起了向海洋扩张的浪潮。因为日本的独特的地理位置而首当其冲。这时的日本已经深深感受到了外部的威胁。从而加强了海军力量。以防范俄国人的入侵。在1854年到1855年日本被迫先后和美、英、俄、荷等国家签订了不平等的友好条约。在幕府后期,日本的众多舆论认为俄国是没有开化的国家,毫无长处值得学习。

1868年日本成功的进行明治维新运动后,当时的日本政府派出使节团,赴欧美访问,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通过考察,日本得出富国强兵,实行专制集权主义统治的结论。因此,日本也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样本,希望通过对外扩张来加速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首先制定了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政策。但在这之前,这两个国家已被沙俄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样,沙俄、日本两国的单方面侵略变成了两国在远东地区的相互争夺。俄国被当时的日本政府视为头号敌国,这时的日本社会也弥漫着恐俄症。比如,在19世纪的80年代末期,俄国打算修建贯通整个西伯利亚的铁路线。日本认为这将对远东地区原有格局带来重大影响。一旦这条铁路竣工,日本将面临着危险。中日甲午战争后,沙俄和日本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爆发了日俄战争。这场战争虽然以沙俄失败而结束,但是,沙俄的军事力量却并没有完全被摧毁。日本依然十分警惕着沙俄。俄日战争后,日本仍然把沙俄当成头号敌人,并以此为目标来制定了自己的扩军计划。

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些事件使日本人对苏联的看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是日俄战争中俄军阵地的一个场景

在日俄战争中,俄军在远东的海军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从而为俄日间的不信任埋下了种子。

在苏日之间的中立条约上,日本认为,在条约尚在有效期之时,苏联方面竟然单方面撕毁条约从而对日宣战。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曾把《苏日中立条约》作为攻击苏联的反面教材,很多日本人认为,苏联是最靠不住的国家。

在领土问题上,苏联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协议在二战将结束之即,对日本宣战,占领了日本北面的四个岛屿。这一问题已经成为苏联和日本以及今天的俄罗斯发展关系中主要的障碍。日本方面坚决要求收回北方四岛的主权,并以此为基础写进和平条约。而俄罗斯方面则要求在1956年的联合宣言的基础上,签订和平条约然后再解决领土问题。所以,直到今天,俄日两国间都没能够签订和平条约。许多日本人认为由于北方四岛问题使日本人难以摆脱由战争失败而带来的压力。

还有就是战俘问题。在二战后期的苏日战争中,日军约损失67.7万人,其中8.3万人死亡,59.4万人被苏军俘虏。这些战俘被押往苏联各地关进战俘拘留所。严寒的气候,恶劣的生活条件再加上繁重的体力劳动,导致大批的战俘死亡。关于被俘的人数和释放的人数问题,双方直到今天仍存在分歧。二战后,美国出于独占日本的目的,利用苏联和日本之间的战俘问题对苏联进行舆论攻击。由于被俘人员的悲惨遭遇,激起了日本民众强烈的反苏情绪。

从俄罗斯方面看,俄罗斯对日本不信任开始于1904—1905年的俄日之间战争。俄日战争中沙俄的远东海军力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俄日战争是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确立了日本的强国地位,改变了远东地区的力量对比。沙俄的惨败,对俄国人震动非常大, 2003年2月10日在俄日战争爆发100周年纪念日的时候,俄罗斯的众多媒体都报道了当年一个俄国海军指挥官的日记,其中写道,想不到强大的沙俄竟然被小国日本打败,此国将是远东之患,今后绝对不能小视。

(二) 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到冷战结束,苏联和日本之间不信任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两国国家制度的不同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对于日本来说,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日本把苏联在冷战中的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弊端。此外,在冷战中,日本始终把苏联当成重要威胁的国家。

十月革命后,苏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与日本的国家制度是不相同的。日本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采取了敌视的政策。日本采取了支持高尔察克、参与颠覆苏维埃政权的行动。1925年,苏联同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此后,日本当局对共产主义的渗透和发展感到十分恐慌。虽然在苏日两国签订的条约第五条中,禁止相互宣传和进行破坏活动及对此类活动的支持,但日本政府并不认为这个协议能够抑制共产主义思想和运动在日本的渗透和发展。出于对日本政治制度的维持,日本当局在国内掀起了反共的宣传,并制定和通过了治安维持法,此举不仅要以共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为打击对象,而且要镇压一切批判天皇制权力和日本帝国主义内外政策的思想和运动。这些举动极大地影响了这一时期苏日关系的发展,加深了日本人对苏联的错误认识。为了对付所谓的苏联的军事威胁以及共产主义运动,1936年11月,日本同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协定表面上标榜的是对共产国际的破坏活动要相互合作,采取防卫措施,但秘密附件则明确表示,以苏联为对象,约定日德两国中的一方与苏联进入战争状态时,另一方不得采取有利于苏联的行动;非经双方同意,不得单方面与苏联缔结政治性的条约。当苏联方面得知这一事实后,立即采取行动,拒绝签订已经谈判完毕只待签字的苏日渔业条约。渔业是关乎日本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尤其日本是一个以海产品为主的国家,日本对苏联的不信任也因此进一步加深。

上个世纪中期,冷战开始后,世界分成两大阵营。日本在1950年同美国单方面媾和,并且还同美国签订了安全保障条约,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中的一员、亚洲冷战体制中的桥头堡。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首领,很自然的被日本当作最具威胁的国家。作为冷战的策略之一,日本政府开始大肆宣传所谓的苏联威胁论。再加上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强大军事存在,其结果在日本民众当中产生了相当的恐慌和不安。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东西方在远东的对立局面有所缓和。在这种前提下,1956年,苏日签订了联合宣言,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但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苏美在全球日趋激烈的争霸,苏联在远东的军事力量不断得到加强,这给日本带来了空前的压力。1979年,苏联突然出兵入侵阿富汗,继而向南千岛群岛增加了驻军。面对苏联在世界各地争夺中发起的攻势和亚洲局势的紧张,日本再度感到了来自苏联的巨大军事威胁。日本当时的军事白皮书中明确指出日本的头号敌人在“北方”,将国内的主要兵力都集结于日本的北海道。

北方四岛在军事上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可以使苏联的太平洋舰队比较隐蔽的进出太平洋,这可能也是俄罗斯至今不愿把岛屿归还给日本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从上个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列宁、斯大林等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人确实给当时的日本知识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苏联出现的政治清洗到1956年的对斯大林的批判等一系列运动,以及在60年代东欧对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否定等等不利于社会主义形象的事件发生后,也使日本民众对苏联产生了不好的印象。

在苏联方面看来,十月革命胜利后到二战结束前,苏日两国一直处在兵戎相见准战争的状态下。在战争后期,苏联对日本宣战,在这段时间里,双方一直都把对方当作敌人,根本没有信任可言。

在俄国的十月革命胜利后,日本和一些西方国家采取了武装干涉妄图颠覆苏维埃政权的行动。甚至在1918年协约国已宣布停止对苏联的武装干涉行动后,日本军队依然赖在西伯利亚和远东不走。直到1922年日本才从西伯利亚撤军。这期间日本对远东的苏维埃政权进行了孤立和经济封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仍然把苏联当为主要的敌人,在中国的东北部边界,利用伪满洲国的傀儡政权这一工具不断向苏联挑衅,其主要手段是制造边境冲突。其中就包括著名的事件有张鼓峰事件、诺门坎地区的大规模武装冲突。

在冷战时期,由于日本同美国的特殊军事同盟关系,苏联对日本高度戒备和冷淡。因此,苏联在冷战时期一直不承认苏日间存在领土问题。千岛群岛在冷战后期的核军备竞赛中,其军事价值十分重要。苏联太平洋舰队可以从这里自由出入太平洋,苏联能够在鄂霍次克海上打击美国领土。日本针对苏联的立场,在对苏关系上,提出了“政经不可分”的原则。两国的信任度在这时期也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三)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开始向“民主”和“市场”转变,同日本等西方国家之间有了共同的价值观。但是,俄日双方的信任度并没有因此而加强。从日本方面来说,由于俄国内政混乱、经济崩溃以及历史积怨颇深,俄罗斯在意识形态上的转变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日本人对俄罗斯人的看法。在许多日本人眼里,俄罗斯的形象甚至还不及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苏联。1991年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曾答应日本尽快解决领土问题,以换取日本对俄罗斯的经济援助。但是,随着俄国国内局势的发展,使两国间的领土问题成了俄各政治党派互相进行斗争的筹码,直接导致了原定于1992年访日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两次推迟行程。这对于寄希望于叶利钦来解决领土问题的日本来说,打击非常之大。受这一事件的影响,日本国内对俄罗斯的消极看法再次出现抬头趋势。1993年叶利钦炮打白宫和随后爆发的车臣战争又使日本质疑俄罗斯民主政治的真实性。

从俄罗斯方面看,独立初期的俄罗斯为了能得到西方的经济援助以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一度奉行一边倒的亲西方政策。但是西方的回报却是光说不练,因为它们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国内涌现出了强大的民族主义浪潮,强烈抨击政府的亲西方政策;同时也招致了国内的政治斗争变得异常的激烈。日本是西方经济大国,又是俄罗斯的近邻,所以,俄罗斯国内的这些变化也明显地体现在了其对日政策上。这期间,俄国内关于是否要归还领土问题的争论也非常激烈。俄国人对日本“乘人之危”想要回四岛的做法非常反感。

1997年,叶利钦同日本首相桥本举行非正式会晤,双方约定要在2000年之前两国签订和约,但事与愿违。可以说,仅凭叶利钦时代后期为改善双边关系出现的短暂的热情来解决复杂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不现实的。这样丝毫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扰两国的主要问题,而且一旦这样的激情和热情消耗殆尽,真正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的具体基础还远不能说已经建立起来,倒是反而加深了双方的信任危机。

在叶利钦执政时期,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使俄日间彻底解决领土争端的愿望无法实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全歼了日军主力关东军。使得俄日的不信任进一步加深

日本首相小泉通过海上“视察”北方四岛,向俄方表明日本在领土问题上不会作出任何妥协

俄日目前建立互信的可能性

信任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俄现任总统普京就一直在寻找与日本信任的机会。我们不禁要问,俄日两国能否翻过历史上沉重的一页并通过发展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关系,逐渐建立起信任机制,为解决领土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呢?

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通常被用作去解释信任作为一种社会资本。比如,美国著名学者福山认为,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乃是文化对经济的影响途径和表现形式,它直接会影响甚至决定经济效率。其实,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国家间的信任常常与两个国家间交往的范围和规模呈互动关系。根据这些表现,两个国家的关系也可分为高信任度和低信任度。频繁交往的国家信任度自然会增强,相互依存的程度也会加大。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国家频繁交往呢?影响国家频繁交往的因素主要包括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国家战略的优先考虑,双方信息的交流。那么什么因素又将决定是否需要频繁交往呢?这就是国家关系中最基本的要素——国家利益。

俄军在北方四岛上的驻军

(一)国家利益与对外政策

俄罗斯:

俄日两国在远东地区的争夺越来越激烈,从俄国的角度来看,远东地区包含着其国家重要经济安全等战略利益。远东地区战略资源丰富,是俄罗斯主要的战略能源依靠区。一方面,远东地区借助同周边国家的能源合作加入亚洲经济一体化,振兴本国经济;其次控制远东地区也会提升其在世界舞台的战略地位,从而确保本土的安全。日本与俄罗斯是近邻,所以在俄罗斯的对外政策中,日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日本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具有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俄罗斯在远东的经济利益离开日本实现起来将有很大的难度。例如,开发远东西伯利亚的石油,建立通向太平洋的输油管道;改造西伯利亚大铁路,建设欧亚交通走廊;尽快发展远东的经济,改造落后的经济结构,以带动国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等等。从这些项目本身看,如果日本投资到位,那将给远东地区带来巨大的变化。其次,彻底同日本改善关系,建立真正的睦邻友好关系,有利于提升俄罗斯在当前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东北亚大国关系中,只有俄日关系无论从政治,还是经济方面都相对薄弱。第三,加强俄日关系有利于牵制人口众多、快速发展的中国。日本提出修建油管同中国竞争,俄罗斯迟迟不作出决断,就是意在既为了讨好日本又能牵制中国。第四,同日本改善关系,就解决朝鲜核危机达成更多的共识,有利于加强俄罗斯在该问题上的作用和获得更大的发言权。

日本:

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人口相对众多,但拥有极佳的海港,作为岛国,海洋贸易是其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而远东地区是距离日本最近的战略资源区,所以,无论从军事角度还是从政治经济角度来说,远东地区对于资源贫乏、能源全靠进口的日本都是很重要的。还有一点就是安全的问题,因为远东地区是俄罗斯的能源储备地,但是他所表现的非传统安全因素关系到了日本。首先,人员流动会危机日本的安定。其次由于俄罗斯目前的状况令人担忧,这就使核武器扩散和核原料泄露成为可能,这将直接威胁到日本的安全。

如果比较俄日两国在远东的国家利益,可以看到,俄日在远东要维护的国家利益是长期的而且近乎相同。这样,共同和长期的国家利益就是两国当今建立信任机制的基础。

气焰嚣张的日本右翼分子。在日本右翼看来,日本政府应该采用一切手段来彻底解决北方领土问题

(二)近年来俄日信任关系的构建

近年来,两国都认识到只有建立两国的信任机制,保证两国未来的频繁交往,才能在以后的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才能在经济上达到双赢的目的。在2003年5月日本首相小泉赴俄参加圣彼得堡建都300年的纪念活动时,普京同小泉进行了意味深长的谈话,已经对解决该问题表现出从未有过而且并非盲目的决心和信心。普京表示:“解决领土问题非常重要,俄罗斯坚决为此做出努力。俄罗斯没有打算拖着不解决的意思,没有打算将它埋入‘沼泽’。俄罗斯真诚地希望同日本发展关系,因为俄日关系的进程不仅对两国关系有很大的意义,而且对两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意义也很大。日本对俄罗斯来说是重要的,同样,俄罗斯对日本来说也是重要的。应该没有什么能够影响两国的关系。”普京还指出:“应该直接看待和约签订的问题,必须避免这个问题被国内政治利用。不排除有些人按照自己的利益,正在炒作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竭力解决这个问题,以免陷入绝境。”普京表示将下指示进一步活跃两国专家间的协商,调动他们共同工作的积极性。圣彼得堡谈话意义重大,为进一步进行俄日和约谈判指明了方向。2004年11月14日,俄罗斯外交部长对媒体公开表示,俄罗斯将遵守1956年的联合宣言,并在签定和约后,将齿舞和色丹两岛归还日本。

在2003年1月俄日双方签定的《俄日行动计划》中,双方首次表现出有规划、信息对称的特点。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谈判涉及双边关系的六个方面,内容非常具体和详细,几乎覆盖了各个领域。这次计划共分为六个章节:其中包括加深政治对话;就和平条约进行谈判;在国际舞台上进行合作;经济贸易领域内的合作;发展国防和安全保障领域内的关系以及积极发展文化和人文关系等。行动计划必须建立在两国追求长期的国家利益而并非短期利益并且相互形成信任的时候。综上所述,这个计划其实是一个考虑到两国各项利益的基础上制定的战略性的互利文件。

俄日在军事和政治领域内积极建立和完善合作机制,进一步构建相互信任的机制。 从2000年到2003年4年中,俄日首脑正式互访5次,通过其他国际活动举行了5次会晤。两国还定期举行政府间经贸委员会会议,定期举行高层论坛,建立热线电话,两国议会定期交流。俄日政治关系正逐渐机制化。不但如此,俄国防部和日本防卫厅每年还派代表团互访;在军事科学领域进行接触,双方军事院校进行接触,两国战舰定期互访,定期共同举行海上搜寻和救生的演习和训练。军事领域内的合作有助于打破所谓的安全困境,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加强地区安全合作奠定了基础。

在经贸往来方面,两国间也多次进行了合作会晤。2002年年底,在俄日经济关系历史中,日本积极表示参与俄远东西伯利亚石油管道建设。俄日还在积极准备核能利用领域内的合作。2003年12月俄总理卡西亚诺夫访日时,随行的俄能源部部长同日本探讨了核能利用的问题。双方讨论或者将向日本核电站提供大量的铀,或者在远东的4个矿区建设核电站,将电能输送到日本。具体地址已经选好,3个在滨海边疆区,1个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俄罗斯认为,这个计划不仅可以向日本出口电能,而且还能够解决远东地区能源紧张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对远东段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进行电气化的改造。2004年,俄日贸易额首次达到近85亿美元,创历史最高记录。尝到甜头的俄日领导人都表示将继续加强在经贸方面的合作。

普京非常重视利用民间外交,让她成为能更好推动两国关系并建立更广泛的信任基础的一座桥梁。2004年成立的两个民间机构颇为引入注目。一个是俄日贤人会议,另一个是为繁荣两国经济的对话团。俄日贤人会议是2003年10月普京和日本首相小泉在泰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会晤时商定成立的论坛式的民间组织。双方各选出7位名人参加这个机构。由日本前首相森喜朗和俄罗斯莫斯科市市长卢日科夫共同担任联合主席。俄方的其他成员为:俄罗斯石油的总裁波格丹齐科夫,库尔恰特夫研究所科学研究中心主席维利霍夫,莫斯科大学校长萨多夫尼奇,杜马副议长博斯,企业家联盟会会长鲍里斯基和原苏联女宇航员、现任俄罗斯外交部下属国际科学和文化交流中心主任杰列什科娃。日方的其他成员为: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会长奥田硕、法政大学教授下斗米伸夫、俄罗斯东欧贸易会会长高垣佑、日本经济新闻社专栏撰稿人田势康弘、东京大学教授田中明彦、全日本柔道联盟理事山下泰裕。经过半年多的筹建,2004年4月14日,该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而且,全体人员受到普京的接见。2005年2月2日,召开了第二次会议。主要议题是力促俄总统普京访日,争取取得一定的外交成果。2004年2月,俄罗斯成立了为繁荣两国经济的对话团。该组织由原国家总理、现任审计署署长斯捷潘申为团长,成员包括:企业家联盟会会长鲍里斯基,下院贸易团主席普里马科夫,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等。从这个委员会的成员组成看,俄罗斯将会不遗余力地推动两国间经济的合作。在俄罗斯除了新近成立的这两个社会团体外,原有几个重要的民间机构在对日关系中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两国间官方外交做出了有益的补充。民间外交为两国人民间加深了解,增进互信架设了桥梁。

由于包括俄国国内民族主义等因素的存在,使俄罗斯政府与日本在解决领土问题上,变的十分不确定

(三)在法律保障下建立起来的俄日信任机制

俄日间建立起来的信任机制将必须以法律来规范和保障,这个法律就是和平条约。信任机制将为签订和平条约创造最有利的条件,而通过签订和平条约,奠定两国未来发展的法律基础,并终将用法律的形式保障已形成的信任机制。和平条约对于确立日本对俄罗斯的信任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和约是约束和规范两国关系的法律准绳,借此可以增强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和地位。和约签订后,将会打破双方经济合作中的一些禁区,贸易额将会有所增长。可以说,俄日和约签订之日是两国信任机制取得成果之时。

(四)俄日两国领土问题是建立俄日信任机制的最大障碍

从目前的情况看,在俄罗斯官方公开做出可以归还两岛的表态后,日本对领土问题丝毫不妥协,仍然要求一并归还四岛。如果日本一味坚持这样的观点,并且没有传递出可以协商的信息,那么,俄罗斯这次作出的选择,将不会推动和约的谈判进程。目前,两国在领土问题的解决上有一个谁也不愿戳破的事实:因为俄罗斯吸取了20世纪80年代末从东欧国家撤出但没有得到任何回报的教训。在没有看到经济效益时,俄罗斯是不会轻易在领土问题上作出许诺的。从日本方面看,日本也知道在俄罗斯得到经济上的好处后,会对解决领土问题非常有利,但是在没有得到俄罗斯保证的情况下对俄进行投资会非常冒险,况且日本一直坚持一并要回四岛的主权,而且特别是在日本国内政治右倾化和民族主义思潮加剧的形势下,立场愈加强硬。尽管如此,如果俄日间能签订一个中间条约将有助于双方建立信任机制,有助于打破由领土问题而产生的困境。目前,由于俄罗斯官方公开了关于领土问题的明确立场,因此,俄罗斯在和约谈判中从被动转为主动,以后的谈判主要要看日本的立场。

小结

信任是国家关系得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俄日两国在逐渐克服历史对两国关系影响的同时,必须以长远的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并消除两国的不信任关系。加强在军事、政治、经济、民间等多领域间的合作。随着俄日间交往的范围和规模的扩大,俄日间低信任度将会得到改变,并且,在此基础上,将会签订和平条约,而和平条约又将保障建立起来的信任机制,因此,在俄日双方的不断追求中也不排除双边关系将出现实质性的突破。

北方四岛问题由来

北方四岛即择捉、色丹、齿舞、国后,自古就有日本人居住生活。19世纪初,俄国通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占领包括北方四岛在内的千岛群岛。1855年,俄日两国签订了《下田条约》,又将四岛还给日本。

1945年8月,美国在广岛、长崎先后投下原子弹。美英为了请苏联对日宣战,将当时日本所占的千岛群岛和库页岛的南半部让给了苏联。这使得苏联有理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占据北方四岛。

1955年,苏、日开始进行“关系正常化”的谈判,苏联做了让步,表示愿意让出齿舞、色丹,日本立刻得寸进尺,要求苏联一并让出择捉、国后,并要苏联承诺参加国际“和平会议”,决定库页岛和整个千岛群岛的归属,谈判于是破裂。1956年,苏联重申愿意让出齿舞、色丹,日本居然认为“不可接受”,除非千岛南四岛一并“交还”。

长期以来,受北方四岛问题的困扰,日俄关系未见突破性进展,以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50多年后的今天,两国仍未签订和平条约实现双边关系完全正常化。

作者:闫金龙 黄 朋

条田规划问题探讨论文 篇3:

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教学改革

[摘 要] 基于生态安全规划管理水土资源,是解决区域生态问题及水土资源矛盾的必要手段。“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课程是将水土资源规划管理与生态保护有机整合的规划管理课程,是培养具有生态设计理念的水土资源规划管理人才的必备课程。但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着重规划轻生态的问题。因此,针对教学过程中规划设计过程与生态保护相融合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分析了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为实施“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生态文明;水土资源;规划管理;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内蒙古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评价”(JGYB201923)

[作者简介] 闫建文(1985—),男,内蒙古包头人,工学博士,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农田水肥盐循环及生态环境等研究。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形成了全面系统的生态文明理念,开辟了全新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其中的思想就是规划先行,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前提,也是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顶层设计。而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中的绿水青山也就是水土资源,因此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管理是区域生态环境优质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全局保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强调:“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2]。”所以生态理念是工程技术人员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理念之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深入,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资源及环境工程、区域规划等专业技术人才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设计理念亟待进一步提高。

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力提升高等院校相关课程建设水平势在必行[3]。作为水利学科一门多课程耦合综合专业课程,“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在土地管理、水土资源开发治理、水利和城镇建设,以及农业系统工程中应用十分广泛,具有多学科交叉、多专业融合应用和实践性较强的特點。“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课程也是水利学科中少有的几门能将水土资源量计算、水土资源的综合规划及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偏重规划设计的内容与生态资源保护有机地整合的具有生态理念的工程规划管理课程。但是目前“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过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着重规划管理轻生态保护、规划设计与生态保护脱节的现实问题,因此,要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一、背景及现状

水土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为国家的社会稳定与人民生活质量提供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引起的土地荒漠化与水体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生态安全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追求的长期目标。随着党中央将生态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各地区水土资源规划管理的理念、项目形式、项目要求也都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只考虑资源高效利用的水资源论证评价、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规划整理、小农水重点县等单项规划治理项目,转变为基于生态友好的田园综合体、生态灌区建设等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整体保护、综合治理规划项目。因此,在以往项目注重提质增量高效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生态环境治理的比重。而人才培养的目标更朝着学习能力与适应性强、实践动手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好的方向发展[4]。从培养规划设计人才的角度来说,增强设计规划人员解决越来越复杂的生态保护及水土资源生态综合治理的专业技术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生态环保设计理念,适应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规划能力,则是今后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课程教学的主体依然偏重水土资源量的计算、水土资源的评价分析方法、供需平衡分析,虽然也包含水污染、水质、水功能区划、水体纳污能力、水土保持、沙漠化防治、盐碱地改良等水环境污染防治和土地保护等生态方面的知识讲述,但知识内容层次较浅,只能初步了解,缺乏可操作性。课程内容整体表现为规划是规划、保护是保护、防治是防治的脱节感,没有体现出基于生态友好的水土资源综合治理理念。另外,课程教学中缺乏类似于灌区这样既要求生态安全,还要确保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综合载体的介绍,导致课程完成后,学生感觉到的是水还是水,土还是土,生态还是生态,并不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三、教学改革措施

(一)优化教学内容,体现生态优先

在这个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学校对学生水土资源规划管理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将生态优先的思想植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学习规划设计的同时将规划设计规范要求与生态保护理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规划设计中突出生态保护理念。因此,在以往讲授的水资源评价、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平衡分析、土地资源计算与评价、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水土资源保护治理等理论性、规范性内容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态理念优化。

1.生态贯穿主线。首先要加大水资源保护及土地资源保护的内容,应在每章较为具体的理论设计计算中穿插加入该部分的设计和规划,以及参数的选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在教学内容中加入现在生态节水型灌区灌排系统和湿地布局规划、灌区生态需水的优化、灌区沟渠生态衬砌、村镇地表径流拦蓄设计;农田排水生态拦截设计;农田废弃物(特别是秸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村庄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畜禽和水产养殖业污水和垃圾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盐碱地改良(暗管排水工程)等具体工程规划设计及技术的内容讲述。

2.法规提升高度。要在教学过程中加设国家出台的水土环境治理的法规,以及近年来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水十条》《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评估考核规定(试行)》《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等水土环境保护的意见,使同学通过学习相关法规和意见,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到法律规定的高度,从而进一步影响设计规划理念,运用法规的准绳约束自己的设计规划思想,达到生态优先的目的。

3.载体联系实际。在目前的教学内容中,虽然也会增加相关的规划设计实例,但大部分的形式都是某区域水资源评价或是某区域的土地整理规划,可以使学生明确具体规划设计参数选取或是规划设计过程,反映的都是以经济利益和效益获得为主的设计理念,并没有突出生态优先的理念。需要在课程讲授中加入一个将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整合在一起的载体,灌区就是这样一个集水土资源及生态环境为一体的综合载体。灌区是我国粮食规模化生产的重要基地,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基础设施和物质保证。全国共有灌溉面积6680万hm2,其中大型灌区456处,中型灌区7316处,小型灌区205.82万处。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持续投入,但是主要目的是提升灌区生产功能,使工程效益最大化,对区域生态和环境重视不够[5]。这导致灌区水环境恶化、土壤质量退化、农田面源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涌现,要想解决相关问题,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是必然趋势。因此,“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课程可以依托灌区为具体载体,结合生态节水灌区建设的需求,將水土资源规划管理的内容落地于生态节水灌区的规划设计,考虑灌区出现的问题,将水资源高效利用、灌区生态系统的稳定与修复、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灌区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等生态保护内容融入灌区规划设计改造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象更为清晰,目标更为明确,生态意识增强。

(二)依托生态综合载体,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灌区是一个依托水土资源开展规模化粮食生产的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包含着大量的土地资源、取水设施、灌溉渠系及配套设施、排水设施、地表水和地下水监测设施、试验设施、信息化及自动化灌区管理设施,并且需要设置专职的灌区管理单位依托相关设施对灌区进行合理的水资源调配和土地规划开发整理,是一个水土资源规划管理的综合载体。学生在进行书本相关知识学习后可进行分组,分散到灌区水资源处、供排水管理处、工程建设管理处、科技信息处、设计院、水科所及试验站等管理试验监测部门,跟随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开展水资源平衡分析、水资源合理利用调度、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设计及保护、区域水土资源监测及信息化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实践教学的轮岗实习,参与到实际的管理、调度、设计、监测、规划等工作中。

灌区除了完成区域基本的水土资源综合管理的功能外,由于大部分灌区都是临河临湖而建,部分灌区内部分布着湿地、湖泊、林草地、盐碱地等生态资源系统,近年来维持区域生态功能的作用越发明显。由于长期不良的灌溉施肥等农作措施,以及水资源逐年短缺,导致灌区出现水污染、水环境、土壤污染、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次生盐渍化等问题,致使灌区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脆弱,自我修复能力差,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因此,目前各灌区都在开展生态节水灌区建设,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将生态优先的理念融入灌区建设管理的各项措施及工程中,从生态节水型灌区规划方法、灌区生态环境需水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灌区面源污染防治、灌区水肥精量灌溉与水量水质自动监控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为“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提供了更多的生态工程建设及管理案例。因此,除了开展相关灌区基本水土资源规划知识的实习外,还要将重点开展沟渠生态衬砌工程、生活污水复合渗滤强化净化系统、灌区洼陷湿地系统的构建与农田退水的循环利用模式、上膜下秸和暗管排水等盐碱地改良技术工程等灌区生态建设方面的典型案例的参观和调研,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土资源规划管理的基础上了解更多的生态建设模式、生态节水型灌区灌排系统和湿地布局规划方法、灌区生态环保型农业结构与调整规划方法。

(三)优化完善课程设计

1.体现生态功能。目前,课程设计内容已显老化,不能紧跟时代发展潮流[6]。在水资源方面就是按照传统的水资源计算的方法对一个项目区开展水资源平衡分析,在土地资源方面仍是以传统的田、渠、路、林等开展农田水利设计或是土地规划设计。而随着中央和国家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旧的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水土资源规划管理的设计理念和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国家生态建设的需求。现在生态节水型灌区灌排系统和湿地布局规划、灌区生态需水的优化、灌区沟渠生态衬砌、村镇地表径流拦蓄设计,农田排水生态拦截设计,农田废弃物(特别是秸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村庄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畜禽和水产养殖业污水和垃圾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盐碱地改良(暗管排水工程)等解决水土资源生态问题的工程设计和技术理念已成为水土资源规划管理的潮流。

2.结合设计软件。传统的课程设计过程大多是学生运用一些基本的Word、Excel、CAD软件完成课程设计的计算、绘图和报告书写。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工程时效性和规范化的需求,越来越多如DLand V5.0和SLandV9.0这样的农田水利设计和土地规划整理软件应用于工程设计中。软件的应用既提高了工程设计速度,节约了大量的绘图时间,也避免了由于人为习惯不同导致的设计规范不统一的标准化问题,而且目前大部分院校中也开设了相关软件的教学课程,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尽量使学生运行相关软件完成诸如农田水利设计或是土地整理规划的相应过程,使学生尽可能地接近于实际工作的模式,以便于以后更好地适应工作单位的需求。

3.规范管理模式,改革考核方式,将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7]。将设计成果、答辩能力、过程表现相结合进行考核。在任务书中明确开题、中期检查答疑、课程设计答辩、课程设计提交报告的时间点。使学生明确各阶段的时间和任务。通过开题,可以使学生明确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并且查阅相关资料,整合知识储备,形成设计思路。

四、结语

“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课程是一门将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和综合规划与生态资源保护有机整合的具有生态理念的工程规划管理课程,是培养具有生态意识和生态设计理念的水土资源规划管理人才的必备课程。通过对课程内容、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关于生态优先理念的改革,改变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重规划轻生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2014:129.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93.

[3]马保成,李亚娇,万琼,等.基于工程素质的水泵与泵站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35(1):51-53.

[4]张翠英,温卫中.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26(2):154-156.

[5]杨一松,胡亚伟,苏欣,等.我国建设现代生态灌区有效途径的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6(8):4-5.

[6]张礼华,朱红耕.“农田水利学”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115-116.

[7]李亞敏,刘洪军.“三维一体”能力培养的铸造专业课程设计[J].广州化工,2015,43(22):202-204.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of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Based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YAN Jian-wen, LI Xian-yue, SHI Hai-bin, HUANG Yong-jiang, LI Zhen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18, China)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eaching reform

作者:闫建文 李仙岳 史海滨 黄永江 李祯

上一篇:建筑幕墙优化设计论文下一篇:海关税收职能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