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政府职能的论文

2022-05-12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分析政府职能的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中国与国际接轨得深入和中国发展所面对的问题必然要求中国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即加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鉴于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至关重要。

第一篇:分析政府职能的论文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制约因素分析

摘要:目前制约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主要有:涉农立法的缺失滞后影响乡镇职能转变;压力型的领导体制使乡镇政府倾向于对上负责;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使乡镇政府无力开展公共服务;各级政府机构改革滞后不利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使乡镇政府欲转变职能却“无人接棒”。

关键词: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制约因素

乡镇政府转变职能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破除阻挠其转变职能的体制机制障碍的过程。有人甚至认为,“单纯由乡镇自身进行改革或转变是不可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目前已成为制约乡镇改革和职能转变的主要因素,已经从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为什么会如此呢?我们可以从法律法规、领导体制、财政管理体制、机构改革和农民组织化等五个层面进行分析:

1.法律法规层面。近20年间,我国已先后制定了10多部调整农村各类社会关系的重要法律,40多部行政法规以及和农业、农村工作相关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在一些重要方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但其不足之处仍是显而易见的。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现行法律、法规在规定农民权益、明确政府权力边界、上下级政府关系等方面缺失,已成为影响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一大制约性因素。主要表现有:

第一是乡镇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规定不够明确。对农民应享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权利规定不明确不具体,这就为乡镇政府的乱作为提供了可能,乡镇政府就有可能侵害农民的各项权利;对乡镇政府的义务规定不明确,也为乡镇政府的不作为提供了可能。第二是在乡镇政府与上级政府关系方面规定不够明确。一方面,对于各级政府事权的规定过于笼统。《地方组织法》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反映的是条线管理、层层分解指标任务的计划经济运转模式,表现在法律条文里是上下级政府的职权面面俱到,而又上下一般粗,除国防、外交等少数领域外,没有充分体现区分全国性事务、区域性事务和地方型事务的事权划分的原则。《地方组织法》第61条规定了乡镇人民政府共有七条职责权限,这些职权基本上都对应于上级政府的职权。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各级政府的职权最终都是由国务院派生下来的,乡镇政府在上级政府前天然保持弱势地位,如果法律法规只是笼统规范各级政府的事权,或者各级政府事权高度重合,那么就为上级政府向乡级政府转移事权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对各级政府的人权、财权、执法权等行政权力的规定不利于基层政府。现行法律法规只是笼统规范各级政府间的人权和财权关系,很容易造成乡镇政府人权和财权不断被上级政府肢解和上收。

2.领导体制层面。乡镇领导体制主要是关于乡镇领导干部的选拔任免、考察评价方面的制度性规范。一是“下管一级”的选拔任免制度。在县一级,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乡镇负责人都由县委任免。迄今为止,对乡镇干部的管理基本上还是沿袭着这一方式。二是与岗位目标责任制相结合的考察评价制度。县政府通过与乡镇政府签定“目标责任书”的方式来确保自身的工作任务和指标的完成,签定后,完成这些目标责任就成了乡镇政府和各村各口全年工作的重点,其中较重要的工作指标往往被赋予了“一票否决权”,如计划生育、社会综合治理等工作指标。

在这一“压力型体制”的驱使下,下级政府对于上级政府层层下达的数量化任务没有任何商议权和保留权,只能按时完成,否则便会面临“一票否决”的困境。这种层层传递甚至加码的工作压力最终都要全部由最基层的乡镇政府来完成。乡镇干部形象地称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由于过分强调上级意图和任务而忽视了乡镇政府的工作自主权,往往使乡镇政府变成了单纯完成上级任务的工作机器。乡镇政府只能选择对上负责,调动一切资源来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或任务,这种压力型体制下的较浓的行政管理色彩和较弱的服务色彩的乡镇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

3.财政管理体制层面:农村税费改革六年来,每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200多亿元,因减免农业税而各地减少的财政收入,主要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转移支付予以补助,去年转移支付规模已达1030亿元,加上对部分财政困难县和产粮大县安排补助资金,今年增加到了210亿元。这两项资金合计已与减少的农民负担总额大体相当。[2]问题是税费改革之前,政府和村社区组织通过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三提”、“五统”及摊派,实际上从农民那里每年要收1500亿元至1600亿元。[3]因此,税费改革尽管有中央财政的补助,但财政缺口仍较大,乡村两级的财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乡镇、村两级自身财力匮乏和为本社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能力不足的问题凸显出来。

乡镇政府财政危机是由债务因素、体制性因素、收入渠道少、财税上缴多、冗员过多等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导致的乡镇财政收入减少是一个根本性原因。1994年分稅制实行后,在“条块分割”的体制下,有相当一部分从乡村汲取的税费,通过“条条”被上级政府部门拿走;另一方面,一些乡村资源则通过逐级“财政包干”及自上而下严重失衡的分税制,从乡镇财政直接流向上级政府。乡镇政府的实际所得较少,分税制后留给乡镇政府的法定税收都是一些分散、小额、难收的税种。在“权力支配财富”的格局中,处于行政体系最底端的乡镇政府成了“弱势群体”。与此同时,乡镇政府维持机构运转和人员工资的费用急剧增加,造成了乡级财政支出的不断扩大和乡镇债务负担的日益沉重,使其陷入了生存困境。

乡镇政府的财政困难严重干扰了其职能的履行,导致了行为变异,在运行过程中越来越把自身存在作为重要目标,组织越来越具有自利性。乡镇政府对自身利益的日益关注进一步发展便出现了职能错位现象。乡村基层组织作为公共权力部门,自利性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公共目标,为公共目标工作演变成了为自身工作。表现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员机构较膨胀,乡镇财政成为不堪重负的“吃饭财政”,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过多地介入微观经济活动,贪大求洋,举债发展,也危及到乡镇财政的安全。在一些地区,乡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严重削弱,变成了一个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赢利性组织。这种财政危机不仅致使乡镇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能力大大削弱,而且导致对公共服务职责的淡漠,从而使乡村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严重匮乏。

4.机构改革层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国务院自上而下,较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已经进行了3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体系初步建立,政府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机构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4]

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服务型、责任型、法治型政府建设的新形势下开展的,改革方案以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要求强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强调转换工作机制,推进依法行政,做好为农服务;要求行政事业机构精简整合、综合设置;并允许探索在乡镇领导公推直选、公共服务民营化等领域大胆探索。乡镇机构改革体现了国家有关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理念、新思路,在有些领域的做法较为超前。由于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各级行政体制高度同构,乡镇改革“单兵突进”,势必与省市县级政府的现行体制,特别是与距离最近、关系最为密切的县级政府体制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

乡镇机构改革,要求县级政府体制甚至市级、省级政府体制作出相应的调整,而上级政府体制中一些不适应形势要求的规定做法已经成为影响乡镇政府转变职能、推进改革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县级以上政府机构设置仍然偏多,目前政府依然采用按职能归口设置机构的模式,而未体现按决策、执行、监督功能综合设置的原则,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沿袭传统模式要求向下伸腿、对口设置机构,这就有可能使乡镇机构反弹,过多部门频繁指导也干扰分散了乡镇干部的精力。二是现有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滞后,乡镇层级的干部缺乏激励机制,在乡镇长期工作势必在行政级别、工资待遇上处于不利地位,乡镇干部急于跳出龙门,留下来的人也缺乏动力,长此以往使乡镇干部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不适应在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开展为农服务的要求。

5.农民组织化层面: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是理顺政府与企业、与市场、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原则上应该做到“凡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务,政府都不再干涉。政府轉变职能的通行做法一般有:私有化、承包制、交给非政府组织、下放等。[5]我国农村的现实问题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村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社会性服务组织发育不完善,事实上无法承接应该由政府转出的组织生产、自律管理等相关职能。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已成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一大制约性因素。[6]

目前我国农村主要存在四类组织,分别为政权性组织、合作经济组织、维权性民间组织和社会性服务组织。这些组织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民政治组织化水较低的,以村委会为主的类政权组织的低效率运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民经济组织化的主要载体未能完全发育;维权类的民间组织与社会性服务组织发展刚刚起步,种类较少,且分布不均。有人认为,我国农村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极低。[7]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说明农村市场、社会发育不健全,势必造成乡镇政府想交出相关职能却无人“接棒”的局面。乡镇政府成功实现职能转变的前提是,能够承接政府转移出的职能的实体,包括农业生产大户、农业产业化企业、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各类社会性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在数量上、质量上都达到自立、自律、自治的水平。而当前,我国农村各类组织数量虽然有所增长,但相对于政府职能转换的进程来说还是较慢,远远不能适应目前乡镇政府职能转换的需要。不仅仅是数量上的问题,最主要的是这些组织的质量还存在问题,有很多组织都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它们很难承担起乡镇政府职能转换所转移给它们的职能,结果乡镇政府就不得不还是自己承担这部分职能,甚至有一部分职能出现真空现象,没有部门和组织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制约和阻碍了政府职能转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项仁新.对乡镇改革与职能转变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思考[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9).

[2]温家宝.不失时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J].求是,2006(18).

[3]王克群.农业税取消后乡镇管理体制遇到的问题[J].中国发展观察,2006(5).

[4]李军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党建研究,2006(4).

[5]邹进泰,邹光,徐峰.中国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理论月刊,2006(9).

[6]冷明月.试论政府职能转变背景下的非政府组织发展[J].甘肃农业,2006(3).

[7]聂华林,高黎.提高农民化程度与破解“三农”问题[J].社会科学家,2006(7).

责任编辑:钱国华

作者:成银生

第二篇:基于市场经济的政府职能分析

摘要:中国与国际接轨得深入和中国发展所面对的问题必然要求中国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即加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鉴于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探讨政府与市场关系和分析现阶段我国政府职能不足所在,得出了我国转变政府职能的必要性,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定位、优化政府组织结构、适当扩大地方政府权利等相应的转变政府职能的建议。

关键词:政府职能;市场;资源配置

一、政府与市场关系浅析

1、西方经济学家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探讨

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讨,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亚当·斯密时期。亚当·斯密曾在《国富论》中指出:市场会在自己的运行机制下趋于稳定,因此政府应该是少管或者是不管市场的运行,政府只需要起到一个“守夜人”的作用;而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之父”的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则认为只靠市场本身并不能避免经济的剧烈波动,他提倡政府积极的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以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凯恩斯的观点曾风行一时,但之后出现的滞涨问题使经济学家认识到了过分政府干预的缺陷,于是便出现了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提倡经济自由,反对政府过多的干预,即所谓的“小政府,大市场”;至如今,关于政府是充当市场运动的“裁判员”还是“运动员”,仍然在经济学界中引发着激烈的讨论。

2、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转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政府职能和市场关系的探索也一直伴随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实行计划经济,政府职能完全凌驾于市场经济之上,到改革开放时期,这种现象才开始渐渐得到改变。2002年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四项基本职能,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即“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创新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第一次并列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的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并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履行职能的重点。[1]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到十八届三中全会,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第一次被提出。至此,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政府在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政府在经济中的身影慢慢淡化,市场的作用则慢慢增强。

纵观西方经济学发展史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我们不难认识到:政府管的太多,资源不能有效配置;政府撒手不管,市场不能有效避免经济波动。因此政府和市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维持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现阶段我国政府职能的不足所在

1、政府职能存在越位现象

受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同时过度的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我国政府对我国经济的干预一直存在着越位现象,如:政府可以作为市场主体直接招商引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我们不能否认政府的干预对经济环境相对落后的新中国时期的重要性,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到来,中国经济不断地与国际接轨,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便会不可避免的造成市场的不透明,资源不能合理的配置,如行政审批的过多过滥不仅降低了经济发展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寻租和腐败的发生。

2、政府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

我国存在各级政府部门数量偏多,种类繁杂,规模偏大的问题,经常出现各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重叠的现象。这不仅降低经济运行效率,同时激化了各部门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职权的划分不清也为一些部门为谋取自己利益发生越权,同时对出现问题相互推诿创造了条件。这样便使政府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有一种无处着力的感觉,严重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3、高度中央集权

受我国传统文化和行政体制的影响,我国地方政府的政策一直受制于中央的意志。中央制定经济政策,地方政府紧紧跟随是我国行政体制的现状。但我国是一个土地面积广阔,多少数民族的国家,各地的经济、文化、地理环境千差万别,不同的经济环境需要不同的政策来支持,这样一直遵循中央的意志便可能使地方政府的政策指引与现实经济状况存在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错误的引导经济发展方向。

三、如何更好发挥政府职能

考虑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处理好政府职能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促进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已经成为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亟需解决的问题。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鉴于此,笔者认为政府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来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1、正确定位政府职能——降低政府的主导,加强政府的监管

政府与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相互影响,相辅相成,通力合作,经济系统才能运作有序。[2]如果把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看成调节经济的看不见的手,那么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便是调节经济的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可以再一定程度上自发的调节经济,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并不能避免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等市场失灵的发生。这时,加强政府的监管,如制定反托拉斯法等,便会对市场失灵的规避和治理产生积极作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由此弥补了看不见的手的缺陷。但政府过度的干预经济,引导经济的走向,便会使市场的调节机制失效,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而且促进了权力腐败的发生,因此又必须断开政府的权利与经济利益的链接,降低政府对经济的主导,从根本上避免政府职能定位的不正确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2、优化政府组织机构,明确各政府部门职能

政府机构的繁杂和工作人员数量的庞大是我国政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优化政府的组织机构,进一步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能,理清工作规程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政府各部门之间额矛盾和冲突又可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同时,优化政府组织机构又是减少政府对资源直接配置的前提,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必然要求。

优化政府组织机构、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3、适当扩大地方政府权利,减少中央集权

毛泽东曾经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本依据。”毛泽东的至理名言同样适用于经济领域:认清一个国家的基本经济情况,乃是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即根本依据;认清一个地方的基本经济情况,也是地方政府正定本地经济政策的根本依据。

现代社会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在于其开放性和多元性,这不仅是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面临着挑战,而且,用多元化的权利来适应多元性的特点,解决多元化的社会问题也就成了必然。[3]我国是一个地广物博,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即各个地方之间存在多元性。适当的扩大地方政府的权利,不仅可以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又可以保证各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大政策的引导下,根据本地基本经济情况,因地适宜,正确且有制定相关经济政策,保证本地经济高效运转、经济高速稳定发展。

四、总结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能政府职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但政府职能转变仍然艰难,转变政府职能仍然是现代社会全面深化改革核心议题。在提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今天,着眼我国基本国情,准确把握市场规律,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建立高效政府与良性市场的关键所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韩长赋.关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几个问题[J].理论前沿,2007(05).

[2]夏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思考[J].经济视角,2014(01).

[3]林子英.“大市场、强政府”与“小政府、大服务”[J].岭南学刊,1996(03).

作者:连新凯

第三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职能分析

【摘要】 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社会中介组织发育不良、公共管理方式滞后的背景下,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新疆疏附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业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强调在新疆疏附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发挥政府职能作用的必要性,根据当前政府职能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如何强化职能作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从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疏附县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政府职能

一、引言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出路,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不可忽视的途径。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可以解决就业矛盾,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由于市场在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方面存在着某些制度缺陷,因而需要强调政府的职能作用。

近几年,新疆疏附县政府有组织的开展了初具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表1),由最初组织在兵团农场拾花到近年来沿海现代化城市打工,疏附县政府的牵线搭桥和组织管理对外出务工人群的流动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政府职能作用的全面发挥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搭建了更为安全和广阔的平台。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收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改善民生,促进了经济发展,确保了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二、疏附县政府参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前,疏附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单靠市场调节、自发流动难以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组织、培训、转移、维权等方面须有政府的引导、协调、组织和推动。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思想观念离不开政府的职能作用

长期以来,疏附县农民一直生活在信息闭塞的农村,大部分农民受传统观念影响,还存在着“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思想,不愿离土离乡外出务工,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相当一部分农民宁愿守着一亩三分地过着清贫的生活也不愿出去挣钱。要转变长期以来农民故土难离、守土恋家的陈旧观念,打消种种顾虑,增强自愿外出务工的思想意识,政府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动群众。通过典型示范、强化服务、制定优惠政策等方式,引导农民敢于跳出农门,从自身实际出发,自觉寻找适合发展的空间,变“要我转移”为“我要转移”。

2、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离不开政府的职能作用

由于疏附县农村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农村教育质量要远远低于城镇水平,不仅如此农村的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普及到每一个人。据统计,疏附县外出务工人群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96.39%,初中以上的占0.11%。受他们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无法应征技术或文化水平要求较高的岗位,大部分只能做最苦最脏最危险的工作,这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长期转移是不利的,也无法巩固转移成果。语言障碍和职业技能素质偏低是制约转移就业的一大瓶颈。因此,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双语和职业技能水平,是当前政府最重要的职责。

3、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成建制转移离不开政府的职能作用

疏附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部分是通过亲朋好友、同村相邻等介绍才外出务工的,他们对于具体的就业情况没有深入的了解,只是盲目地听从他人介绍,既抓不住市场给予的就业机会,也会错过一些好的机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正处于无序流动的状态,政府层面还难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就业愿望等信息进行准确统计和调控。政府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将人力资源优势变为人力资本优势,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有序、成建制转移就业。

4、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合法权益离不开政府的职能作用

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城市弱势群体,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拖欠工资、缺乏起码的劳动保护等,严重地侵犯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他们也不懂得如何用法律或其他正当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要么忍气吞声的接受,要么采取一些过激行为,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依赖政府强大的职能作用才能实现,其他任何组织的作用都是有限的。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政府虽然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但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职能缺失,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的难度。在疏附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政府职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现象。

1、劳动力转移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

政府在规范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法规制定方面几乎是空白,即使从全国的法制环境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法规也相当不完善。农村剩余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依赖的相关全国法律法规政策主要有《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这些法律法规的条款只做了原则性的规定,无法涵盖劳动保障、医疗卫生、生活居住、子女教育等多个方面,没有针对性,缺乏实际操作性。

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就业、生活,随时可能落入“无工作、无收入、无保障”的境地,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隐患。在农村地区,仍然是以国家救济为重点、以家庭保障为主体的社会保障,除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进行了改革试点,其他社会保险项目基本没有建立起来,他们的就业与失业保险、工资福利、生育保险、住房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问题都难以保障,其合法权益很容易受到侵害,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桎梏。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不到位

政府没有充分认识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的意义,往往是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而且地方财政实力有限,缺乏筹资渠道,对培训的经费投入不足,最终导致农村职业技能教育培训资源的减少。同时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前基木上没有参加专业性的技能培训,除了农民自身的原因外,还有就是培训内容与就业需求相脱节,导致“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4、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

由于传统计划管理体制、城乡二元结构等一些相关制度,使得农村劳动力市场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疏附县农村劳动力市场刚刚建立,很不完善,许多制度还没有建立,封闭及城乡分割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困难。同时各类市场情况又不断变化,各行业时兴时衰的情况经常出现,而且农村地区交通闭塞,劳务信息不对称,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机会成本。

四、强化政府职能作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充分发挥管理、协调、服务职能,把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与市场调节这只“无形的手”结合起来,实现劳动力资源最优化配置,推进劳务经济产业化发展。

1、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实现管理规范化

(1)设立专门机构,完善劳务组织

坚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农民转变观念、增收致富、培养新兴产业工人的支柱产业来抓,建立县、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常设办公室和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完善办公室各项工作制度,按照就业统计、信息服务、就业服务、维权服务和培训等工作岗位职责要求开展工作。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合力抓,县、乡、村互动的的格局。

(2)健全工作机制,挖掘联动效应

一是建立健全城乡劳动力统一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县、乡两级人力资源市场和劳务市场功能,建立集就业、培训、社会保障为一体的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全面启动就业“两网化”(就业网络信息化服务和促进就业网格化责任工程)建设。二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劳动、发改、财政、教育、农业、扶贫、工商、交通、金融和工青妇等相关部门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主动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良好环境和提供优质服务。

(3)制定优惠政策,发挥导向作用

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劳动就业制度,制定平等的就业准入制度、就业服务制度、就业培训制度和权益保护制度等制度体系。二是鼓励扶持返乡创业,重点鼓励扶持有一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返乡劳动力创业,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和各项政策措施,简化小额担保贷款发放程序,提供集创业培训、项目支持、开业指导、创业咨询、小额信贷、政策扶持等“一条龙”服务,鼓励和扶持返乡劳动力自主创业。

(4)严格管理目标,加大考核力度

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当年为农民办的实事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内容,把目标任务进行量化层层分解落实并签订责任状,制定奖惩办法,做到层层有人管,目标到位,责任到人,确保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长期规范有序开展。

2、强化政府协调职能,实现协调统筹化

(1)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务工素质

一是完善培训体系。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和改革各类培训机构,整合现有培训场所、设备和师资等教育资源。二是大力开展“订单、定岗、定向”职业技能培训。采取“企业订单、培训学校接单、劳动力选单、政府买单”的方式,强化订单式和储备式培训。三是强化“技能+汉语+法律+纪律”的培训。将汉语水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安全生产、疫病防治、民族团结等纳入培训内容,达到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四是开展劳动力人才储备培训。以“两后生”和新成长劳动力为重点,全方位、分层次开展劳动力人才储备技能培训。

(2)发展中介组织,培育职介市场

在充分发挥劳动部门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从事劳务中介服务,大力发展劳务经纪人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鼓励有这方面特长的人员,专职或兼职从事劳务中介服务。同时政府应加大对中介组织的监管力度,规范中介行为,减少坑、骗等损害劳动力利益的现象。通过政府组织和劳务派遣引导,实现规范有序、成建制转移就业。

3、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实现服务人性化

(1)提供信息服务

一方面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台账管理制度。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具体务工行业、务工地点、特长、参加培训、技能鉴定等级、收入、计划务工时间和个人联系方式等,分类指导,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另一方面在各乡镇建立用工信息服务点,定期发布用工需求信息,形成以劳动部门为主,各乡镇搜集和发布用工信息的网络平台。

(2)提供协作服务

加强与输入地劳动、公安、司法、交通、工商联、民委、卫生等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形成输出地与输入地的良性互动格局,减少劳动力转移输出成本。

(3)提供跟踪服务

根据新疆特殊区情,在人员较为集中的用工企业建立劳务工作站,组建临时党团、工会、妇联等组织,为务工人员配备随从的厨师、翻译、保安、带队干部等,定期到各用工单位走访,对外出务工人员工作、生活情况跟踪服务,及时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援助,切实保障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做到“输出有人送,输入有人接,维权有人管”。

综上所述,现阶段实现疏附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政府职能作用的重要责任,离不开政府的引导管理和服务。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政府的职能作用,是关系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和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功奎、何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政府定位分析[J].农业经济,2006(4).

[2] 吕强: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河南:郑州大学,2010.

[3] 杨少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职能分析[J].北方经济,2010(3).

[4] 刘宁、祝梅、杨虹: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角色与职能:对新疆政府组织型劳务转移的调查与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1).

[5] 刘明慧、许慧: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政府职责定位[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6] 胡永凤:浅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政府职能作用的发挥[J].决策导刊,2003(11).

[7] 冯海发,邵海华:论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与建设[J].学习与探索,1995(3).

(责任编辑:徐悦)

作者:崔国选

上一篇:物资管理工作论文下一篇:如何撰写教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