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的IT产品营销论文

2022-04-29

摘要通过对某医学院校近五年毕业生的创业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得出医学院校学生创业与专业相关度较高、近五年内毕业时间越长创业人数越多。对潜在创业大学生提出要注重培养自身的创业素质、在行业内进行多年的积累后再创业、创业要与所学专业相结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创业教育的IT产品营销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创业教育的IT产品营销论文 篇1:

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摘 要:新常态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特色,构建了基于DIY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宜兴紫砂创意产品研发与营销中,开拓了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为高校探索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途径提供范本。

关键词:新常态;DIY;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宜兴紫砂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在各高校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推进。对比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多数发达国家积极争取企业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多模拟实战机会,让学生置身于创业的社会背景中。而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已有了计划性的课程,但仍处于非系统的初级阶段并且管理不够完善,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流于形式,未起到真正的效果,这显然有悖于新常态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求。认知心理学认为:仅向学生呈现抽象定义而不提供具体实例,学生就只习得“死知识”,不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2010年3号文件中,强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新常态经济下,最大限度地挖掘并培育大学生的内驱力,将其应用于实践教学中,为高校探索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途径提供借鉴。基于DIY的宜兴紫砂创意产品研发正符合经济新常态的要求。

一、新常态下基于DIY的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一)新常态的内涵

新常态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关我国战略性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判断,也是经济社会今后一个时期发展运行的根本特征,其体现的趋势背景可概括为“中高速、讲质量、调结构、重创新”。[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高校教育改革迈入了“新常态”。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必须落实精神、把握方向、改革创新,直面办学模式趋同、高水平人才匮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借助高校这一桥梁,将生态保护及品牌推广纳入基于DIY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以可持续发展角度,研发宜兴紫砂创意产品,适应当前国际社会大力倡导的生态建设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DIY的理念

DIY作为英文“Do It Yourself”的缩写,意思可概括为自己动手做,意为“自助的”。DIY上世纪60年代起源于欧美,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省费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的概念渐渐地演变成一种集休闲、培养嗜好、倡导环保、发挥个人独创性为理念的时尚社会生活方式。一方面,基于经济、个性化审美要求、生态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DIY理念下的绿色设计在诸多行业的逐步推广与应用是生态建设的有效成果。另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它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除专业的美术工作者之外的“普通大众设计意识的觉醒和渴望参与设计活动的趋势”。也从侧面印证出人们对和自己有密切联系的商品的个性化的审美追求。心理学研究表明,右脑具有填补和产生直觉突破的创造性,左脑则可检验直觉和把直觉转化成其他逻辑语言。[2]创业教育能够改变那种传统的单纯重视左脑的言语思维的做法,加强对动手能力的培养。一项调查表明,当前江苏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三大障碍依次是缺乏实践经验(占76.42%)、缺少创业资金(占69.92%)和创业项目选择(占61.79%)(如图1所示)。其中,超过3/4的被调查者认为:实践经验的缺乏是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首要障碍。[3]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的研究既是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唤,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变缓(如图2 所示)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强动力,弱能力”的事实不容回避。经济和谐发展需要人才支持,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产业结构及其比例关系随之改变,人才培养成为自主创新的关键因素。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增长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为推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部署,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十大专项改革之一,承载着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期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旨在寻找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近两年来,我校紧紧围绕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目标,在总结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学术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一年多的调研,促使我校科学构建了适应学生差异化发展要求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需要的本科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并形成了“南京农业大学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方案将“强化實践教学,鼓励学科交叉”奉为核心,适应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逐步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针对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经验这一现状,南京农业大学积极响应人才培养的号召,学校一直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努力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育人计划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同时构建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开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必修课,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开设创业教育相关的专业选修课,开设公共选修课《创业学》,开设企业管理实务类课程。选编结合,配置合理的教材,配备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开办“创业人才实验班”,举办名家讲坛。针对宜兴紫砂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开设了《陶艺欣赏》课程,DIY理念的融入配合教师的指导,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开展基于DIY高校人才培养的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与营销研究。在《陶艺欣赏》课程中,宗良纲老师给学生们讲解了紫砂制作的基本要领,如何切泥、如何打泥片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融入自己的创意想法独立创作。在宗良纲老师的带领下,项目设计团队专门为学校设计制作了一部分紫砂摆件:包括带校训“诚朴勤仁”的笔筒高校创意产品研发与营销研究单人耘创作的赠母校的爱农诗紫砂摆件。

三、高校创新创业理念下宜兴紫砂产品的研发

(一)宜兴紫砂品牌效应

紫砂文化源远流长,以江苏宜兴为代表。历史传统与文化相交织塑造了宜兴紫砂的地理品牌现象。2007年“宜兴紫砂”注册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宜兴紫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得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正式确认。地方利用节事与区域特产的商贸绑定形式,增强“地方品牌”效应,有利于宜兴紫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紫砂文化新常态化。

(二)宜兴紫砂创意研发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查阅文献的方法,对宜兴紫矿的研发过程进行分析和设计

1. 申报项目,组建研发团队

组建高校科研团队已成为培养和发展科研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研发团队使项目的申请、实施以及取得成果都提高了效益和效率。高校科研团队一般是由单一学科的人员组成的,本课题突破这一模式,将不同学科人员聚集在一起组建成一支高效率、高质量的研发团队。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紫砂艺坊”的实体店已在南京农业大学西门正式挂牌成立,同时也拥有了专属工作室。设立的创意设计团队预期目标是优化紫砂资源配置,让不可再生的紫砂资源利用时体现其更高的文化附加值,宣传和普及紫砂知识,提高群众对紫砂资源性的认识。

2. 调研宜兴紫砂市场,分析调查结果

开发市场,重在市场调研。市场调查是获得有关市场营销所需要信息的一个方面,它以市场营销的各个阶段为调查对象,研究如何使产品和各种服务能及时顺利的送到消费者手中。以南京农业大学学生为研究對象,依托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及访谈调查法调研宜兴紫砂的市场需求。宜兴紫砂的高市场需求加上南京农业大学的学科优势,为宜兴紫砂创意产品研发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目前,宜兴紫砂在国内外都有较广阔的市场。根据市场的统计和分析,宜兴市相关紫砂作品消费的人群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自用者,这类消费者主要是喜爱饮茶,所以会买一些中低档的紫砂产品以作日用;第二类是紫砂产品收藏者,这类消费人群主要的目标在于比较高档的紫砂作品;第三类是他用者,这类消费者主要是基于紫砂产品的实用价值以及收藏价值,将紫砂作品馈赠友人。

3. 协作创作,研发文化创意产品

从市场调研结果和宜兴紫砂的品牌效应来看,宜兴紫砂创意产品有一定的市场。在此基础上,从准备原材料开始展开了对宜兴紫砂创意产品的研发。从紫砂产地江苏宜兴购置创作和制作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制作工具。遵循可持续发展模式,对原材料进行开发和利用,体现了新常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迎合不同人群需求,研发集审美功能、文化价值于一体的宜兴紫砂创意产品。在研发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创意产品研发与营销研究项目组成员在宗良纲教授带领下进行了世界农业奖(GCHERA)的奖杯(如图3所示)设计获得大会组委会的认可并委托宜兴紫砂专业制作单位加工制作。同时,对研发出的创意产品进行专利保护,其中,自在鱼(如图4所示)、“海洋之星”水滴、连环诗紫砂璧已取得了紫砂创意产品专利。

分析试销反馈结果,针对用户的需求与喜好,基于DIY的理念创造个性鲜明的产品,提供优质服务,通过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需求,对产品做出适度改进。顾客还可以通过自己动手DIY或者定制所需紫砂产品从而拥有个性化的作品。前期结合相对单一化的经营模式,推广企业文化,扩大影响力;后期,资金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可拓展经营模式,使之多元化。

(三)宜兴紫砂产品营销

1. 营销理念

以紫砂产品为中心进行多种形式的市场营销是大多数紫砂企业领导者的主导思想。按照市场导向原则,紫砂的营销要适应紫砂行业新常态,必须重新思考、调整、明确符合紫砂行业新常态的经营策略。针对紫砂行业的新常态,营销团队必须用创新的思维,以“创造价值”为核心,实现服务引领消费。

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经营条件,紫砂企业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培育以“以市场为中心”和“以顾客为导向”的市场营销观念,即“服务营销”。文章对宜兴紫砂营销构想主要是以人为本营销理念的应用与合作营销理念的应用。

2. 产品宣传

在产品试销后,对江苏文化遗产紫砂文化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大家对江苏宜兴紫砂作品文化推广和传承的相关建议(如图5所示),为之后的营销和宣传提供了部分借鉴。

网络营销在国内外市场的被关注度日益增加,逐步成为拉动消费的主导力量。[5]顺应信息时代要求,宜兴紫砂文化创意研发产品营销将“虚拟经济”与传统经济完美融合,首先建立宜兴紫砂淘宝网店,开展网络营销。之后进一步建立宜兴紫砂实体店,实施代销。基于“以人为本”的营销理念,采用激励与奖励机制,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充分反馈客户对紫砂创意产品的需求和意见,开展个体化营销。基于“合作”的营销理念,可以采取以下方案:第一,针对南京农业大学内部人员,利用《陶艺欣赏》课程优势,将宜兴紫砂创意产品的研发思想发布到该课程拓展介绍中,达到宜兴紫砂文化宣传的效果;第二,发布网上广告,与此同时利用网络进行促销活动,提供折扣券或赠品等,提高消费者上网搜寻及购买产品的意愿;第三,积极参加网络资源索引,与非竞争性厂商进行网上促销的策略联盟,利用相互的网上资料库,增加与潜在消费者接触的机会。

四、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校与企业之间为了更好发挥二者优势而进行的互动过程。从系统整体性特征上看,校企合作双方作为一个整体,其育人功能远超过单一校园环境或单一企业环境的功能。[6]企业因其最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资源而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显得至关重要。基于DIY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宜兴紫砂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为校企合作提出了新的思路。学校与集创作设计、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宜兴市“葛盛陶庄”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签订实践教育基地,搭建创新创业的有效平台。企业依托学校专业平台,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密切与我校的关系;以科研成果、技术和人才为资本,将企业办进校园,在校内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平台,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也让企业在高校树立了口碑,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储备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淼焱,刘文杰.中国企业网络营销技术和策略的国际借鉴[J].对外经贸实务,2013,5:38-40.

[2]陈奎庆.认知心理学视野下的知识创新与创业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21-23.

[3]李时椿,刘冠,刘震宇,等.江苏高校创业教育调查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青年科技,2008,1:43-46.

[4]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2014,4:5-

13.

[5]阎庆民.以创新驱动助力新常态[J].中国金融家,2014,12:17-18.

[6]宋专茂.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理论基础和现实诉求[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6-9+137.

[7]张慧莲,汪红驹.中国经济“新常态”[J].银行家,2014,6:11-13.

[8]沈超红,谭平.国外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的有效性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2).

[9]陈文娟,姚冠新,任泽中.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2(2):44-45.

[10]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5):64-67.

[11]胡燕.文化企业的营销创新策略之路[J].企业家信息(人大资料全文复印转载),2011(7):75-77.

[12]白远.我国文化创意产品消费需求现状与趋势研究[J].商业时代,2012(7):25-26.

[13]张 英.文化创意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分析[J].社会科学,2012(11):59-66.

[14]李妍妮,唐艳玲.由体验式营销看DIY卖场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J].中国商贸,2010(22):11-12.

作者:胡燕 邢金金 李媛 宗良纲

创业教育的IT产品营销论文 篇2:

某医学类院校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分析与启示

摘 要 通过对某医学院校近五年毕业生的创业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得出医学院校学生创业与专业相关度较高、近五年内毕业时间越长创业人数越多。对潜在创业大学生提出要注重培养自身的创业素质、在行业内进行多年的积累后再创业、创业要与所学专业相结合。对学校提出要做好顶层设计,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创业教学水平;创设实践平台,广泛提供创业实践机会。

关键词 医学 大学生 创业 教育 实践

在經济、政治和文化日益全球化和国际化的今天,发展创业型经济已经成为国际共识,而高校是进行创业教育和实践、培养创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中美国是最早开始开展高校创业教育的国家,对创业理论、创业训练和实践等建设都非常重视。[1]在英国,大学为创业者们也提供了足够的场地和指导。[2]而我国由于起步较晚,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还正处在摸索和完善阶段。

广义的“创业”指“创造新的事业的过程”。狭义的创业指“创建一个新企业的过程”。[3]近年来,在国家大学生数量快速增长以及国家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提出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的创业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以某医学类院校为例,对近年来该学校大学生的创业情况进行分析,期望通过分析对医学类院校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有所启示。

1 近五年毕业生的创业情况

2013年-2017年间,某医学类院校的毕业生共有57人创业。其中与专业相关的29人,占51%;与专业不相关的28人,占49%。护理类专业10人,占17%;药学类专业21人,占37%;医学类专业2人,占4%;美容类专业24人,占42%。

2 大学生创业的特点

2.1 创业与大学专业相关度较高

学校有医学类、护理类、药学类、康复美容类专业,经过分析发现近五年的毕业生中发现创业者多来自学校的药学类和美容类专业等相对好创业的专业,以上专业的创业要求较低,而医学类和护理类专业由于创业的门槛较高,创业的人数相对较少。

从创业案例的统计分析中发现,51 %的人创业选择的领域或行业与大学所学专业是较一致的。如医学美容技术专业背景的人进行美容服务、美容产品营销等领域的创业,针灸推拿专业背景的人进行推拿按摩等领域的创业,药学类专业背景的人从事的是药品的营销与服务等领域的创业等。如2017 年毕业于我校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陈XX,于 2016 年创办了某美容店,主要负责美容产品销售、美容服务等方面的项目。如2013 年毕业于我校针灸推拿专业的付XX,于2013 年创办了某推拿按摩店,主要经营针灸、推拿治疗和保健等方面的项目。说明大学的专业选择以及多年的专业培训对学生的职业生涯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选择了某一个专业不仅意味着你选择了一种技能,还意味着你选择了一种与之相应的生活方式。

2.2 近五年内毕业时间越长创业人数越多

某医学院校近五年毕业生的创业人数如下:2013届毕业生15人,2014届毕业生20人,2015届毕业生10人,2016届毕业生4人,2017届毕业生8人。根据上述数据显示,近五年内学生的毕业时间越长,创业人数越多。由此表明创业需要在行业内进行多年的积累,这种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是很多创业者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3 对潜在创业大学生和学校的启示

3.1 对潜在创业大学生的启示

3.1.1 注重培养自身的创业素质

创业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它要求创业者自身的素质相当高。创业者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企业管理素质。创业者需要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等。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的失败率较高,创业者只有树立目标,坚定信念,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大学期间,要多关注社会动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在活动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思维和能力。

3.1.2 在行业内进行多年的积累后再创业

大学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的中坚力量。做为社会的潜在创业者,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社会动态。根据自己的特点及社会资源找准创业领域并多加了解。[4]近年来,大学生创业的失败率高,其中涉及的因素诸多。但是成功创业的大学生往往都在创业相关领域实践了多年。对于大学生中潜在的创业者来说,在上学期间及毕业后几年在目标领域或行业进行实践,为他们积累人脉和行业经验、培养企业管理能力将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根据研究者对大学生创业情况的统计分析,大学生一毕业就创业与在行业内积累几年后再创业相比更容易失败。[5]

3.1.3 与所学专业相结合

从学校近五年的创业情况统计数据中显示, 有 51 %的大学生选择与所学专业一致或类似的领域进行创业。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与实践对人的认知及能力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高校毕业生选择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创业更能驾轻就熟,对于创业的专业知识及行业内的资源积累更充分。因此对于创业者来说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是一种最经济有效的创业选择。

3.2 对学校的启示

根据对本校2017届毕业生调研的数据显示,学生在校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创业教学课程”占比55%,其有效性为61%;“创业辅导活动”占比39%,其有效性为64%;“创业实践活动”占比26%,有效性为74%;“创业竞赛活动”占比10%,有效性为77%。同时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实践类活动不足”的占55%;“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缺乏”的占40%;“教学方法不适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占40%。由此提示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创业教学水平;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广泛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和竞赛。

3.2.1 做好顶层设计,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创新创业工作涉及到教学、科研、实践、竞赛等多方面,学校一定要做好顶层设计。目前有很多高校非常重视创新创业工作,为了达到 统筹管理的目标,专门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并从人员、场地和经费上给予了充分的保障。为了使创新创业工作得到有效运行,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学校应制定包括学分管理、项目管理、竞赛活动、孵化基地等一系列的管理办法。

3.2.2 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是高校的责任所在。

学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大一学生中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作为通识课和必修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充分运用网络课程资源,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教学。在课程教学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带学生到孵化基地、创业园、科技园等场所进行参观和实践,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创新实验、发表的创新论文、参加创业培训、申请的专利、参加各类大赛都可以计算学分。

3.2.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创业教学水平

自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以来,最优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应遵循专职和兼职、校内和校外、专业教师和企业家相结合的原则。目前各高校专职的创业导师基本都是其他专业教师,缺少创业经验和实践,因此要加强自身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组织创业教师参加创业知识培训,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多参加创业实践。其次学校要多聘请校外企业人士、行业专家等担任外聘教师和创业导师,请专家们到学校来举办新形式多样的交流会、讲座和沙龙活动,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创业项目的挖掘、融资渠道、创业团队的建设等知识。

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学生的参与性要求更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如多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3.2.4 创设实践平台,广泛提供创业实践机会

一要通过创业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二要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大赛可以使学生融入到模拟的实战环境中,接触到企业投资人,检验创业计划的可行性等;三要建设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基地,学校为创业团队提供大力的支持和服务,提高创业项目的孵化成功率;四要加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及建立企业实践基地,让有创业意愿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到企业开展创业实践活动。[6]

参考文献

[1] 仓平,谢旭红,王立新.大学生创业教育和环境的国际比较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8-20.

[2] 牛长松.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110.

[3] 钟秋明.大学生创业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7.

[4] 曹祎遐,司春林.探索新时期大学创业模式——基于复旦创业案例的研究[J].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2011(4):14-22.

[5] 刘敏岚,胡明山.大学生创业的特点与启示——基于江西理工大学87个创业案例的分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4.35(6):47-51.

[6] 劉星喜,王聪.大学生创业实践:构建基于真实情境的创业教育模式[J].思想教育研究,2014(6):83-86.

作者:洪俐

创业教育的IT产品营销论文 篇3:

构建实战型赛教相融的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独立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开展实战型赛教相融的教学改革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改革实施中,首先对营销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了分解,然后与相应的学科竞赛进行对照,形成了3阶段的竞赛承接模式,即创业类竞赛巩固基本知识和复合知识,仿真模拟类竞赛提高策略知识的掌握,最后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的实战竞赛提高程序性知识的应用。从近两年来的应用探索来看,实训基地被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程成绩均得到提高。

关键词:独立学院;实战型竞赛;营销课程;赛教相融

一、概述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尤其在新时期下,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于“应用型”,不仅要求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当前,市场营销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已融入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能较好地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1]。但在产业升级、全球一体化、互联网经济兴起的新时期,面向企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独立学院的营销课程目前仍难以对接这一新时代的需求,使得应用型人才短缺問题普遍存在。由此,构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十分必要。

二、构建实战型赛教相融课程教学的作用

(一)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教学对于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有着关键的作用。在营销类课程中实施校企合作方式的实战型技能竞赛与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通过明确教学计划和评价标准,调整教学内容等方式,能够加强学生的应用型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创新创意能力,促成学生更好的就业、创业,从而使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断得到优化,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推进产业和高等教育的有效对接是独立学院面临的重要课题。然而,目前很多校企合作的模式过于单一,合作层次不够深入,仍主要停留在人才培养的回报模式下,甚至一些合作项目对于单个企业来说还不是一项共赢事业,这导致合作的开展工作磕磕绊绊。但是通过校企合作来引入实战型的竞赛模式,对企业方来说是在年轻主流消费群中建立品牌忠诚度,拓展营销渠道的市场行为,对校方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划实施,从而在原有合作回报的基础上增加了商业化市场回报,能够真正达到“共赢”目的。

(三)输送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紧缺普遍存在于各大企业及地区,但是我国不少院校仍采用的是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没有注重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使得从学校走出的“人才”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近些年来,国家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但创业是十分艰辛及高风险的,光凭一腔热血及理论知识恐难以成功,有必要使学生在创业前深入体会市场竞争的风险及具体应对策略的使用。由此可见,通过实战型的教赛融合方式不仅能更好的传授理论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

三、应用型独立学院赛教相融的现状

社会的发展及问题的解决,最终都要依靠人才尤其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高等教育无疑是这支人才培养队伍的主力军。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规模位列世界第一,其中独立院校是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持续不断优化的一项重大举措,现已经具备较为完整的体系,取得了较多的改革发展成果,并能基本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但总体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较为突出。下面将对独立院校的应用型发展定位、技能竞赛及赛教融合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落实,以及技能竞赛对校企合作深化的作用这四个方面,对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现状进行介绍。

(一)应用型定位仍处探索阶段

独立院校是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不断优化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但从众多独立院校的发展规划来看,较多集中在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研究型的发展定位上,使得各院校之间定位趋同,发展错位[2];部分学校虽然定位明确,但惯性发展,定位缺乏有效落实。一些转向应用型定位的独立学院存在课程体系不合理、人才培养评价制度不科学[3],实践类教学环节比例不足、实践教学资源匮乏[4]等问题,使得课程设置中存在“大一统”的现象而缺乏个性,专业没有行业特色,没有地方特色,没有学校特色。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不少学者都给出了颇具建设性的建议,如优化师资队伍,完善课程体系[3],构建“实践第一”的教学体系,努力实现大实践教学观[5],采用基于场景的模块化教学[6]等教学方式创新。但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7],特别是针对独立院校的培养模式,较多建议处于指导性层面,对于具体落实到课程操作的较为缺乏。

(二)不少竞赛离实战还有较大距离

学科竞赛作为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具有重要作用[8],学科竞赛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培育[9],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10],此外也有利于提高高校青年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11]。

鉴于此,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已成为教育界的热点,特别是近年来随创业教育的兴起,创业型竞赛更是成为了高校学生竞赛的一个重要项目。但目前高校的创业竞赛也存在项目过于理想化,缺乏市场意识;参赛团队竞赛成分重,项目难以落地;创业配套服务欠缺,缺乏后续支持[12];内容以策划书或商业计划书为主,部分竞赛虽采用了计算机模拟仿真,但竞赛项目仍难以达到真实的市场环境。所以,通过竞赛帮助学生从“纸上谈兵”过渡到“真枪实战”,起到创业孵化器的作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实战型融合多集中在高职类院校

“赛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13],因此将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合理融合,形成赛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技能竞赛带动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已成为很多高校关注的重点,并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开始在高校试行。

教学与竞赛是相互融合的,技能竞赛不仅是一次竞赛,还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行为,是教学成果的检验方式、教学活动的延伸,虽然目前学科竞赛带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生参与竞赛主动性不够、学科竞赛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协调问题[14];课程师资队伍不够合理,学生实践不足[15],大多数竞赛项目只能是“演习”而非“实战”,无法有效满足企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由此可见,实施过程中在课程理论与实践融合方面,特别是贴近市场的实战型赛教融合仍有待提升。此外,目前赛教融合的相关研究及实践较多集中在高职类院校[13-15],而本科类的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上毕竟不同于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的高职院校,故一些赛教融合的实施方式难以应用于独立学院,未来有待完善及补充。

(四)技能竞赛成为深化校企合作的新途径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要求,越来越受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视。但我国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深度不足,双方关联大都是松散的,一些实训基地有名无实,不少实习实训停留在人员的流动层面,很多企业不愿配备专门的技术指导和提供生产设施给学生进行生产性操作,学生真正动手实践的机会明显不足[16]。

为此,一些学者提出了通过技能竞赛深化校企合作的相关建议,认为学科竞赛可以有效促进校企合作[17],并已在高职类院校取得了较好效果[18],但是由于学校性质、功能的差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方面有其特殊性,在培养人才方面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如何有效利用技能竞赛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还有待开展针对性研究。

四、实战型赛教相融教学改革的内容

新时期背景下各独立学院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开始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虽已取得较多成果,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等主要环节,一方面难以体现独立学院的特色定位,另一方面,应用型定位还不能有效体现,致使学生的应用型综合能力仍与企业需求有断层。针对上述问题,对营销类课程采用实战型赛教相融的方式进行教学改革,从而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

(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并行导师制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老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模式,往往形成了老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通过赛教相融方式,引入“导师制”教学模式,由竞赛指导教师(学校教师、企业经理等)担任学生的师傅,给予课程在理论知识、实践应用方面的指导,通过竞赛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论知识的转化能力,培养出具有就业优势的学生。

(二)完善教学内容,注重隐形知识培养

教学内容的设计落脚在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上,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把营销类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分解(如图1),形成“基本知识”、“复合知识”、“策略知识”及“程序性知识”四大块。“基本知识”指营销课程学习不可或缺的相关概念类知识,如专业术语、理论概念、发展历史、特点、公式(模型)等。“复合知识”指学习者从事营销课程的学习时使用的除课程知识之外的全部知识。这两类知识都是传统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屬于学生掌握的显性知识,但新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还需要知识应用及自学能力的隐性知识,即学习过程中为了使学习更加成功、自主、愉快所采用的技巧、方法或行动等方面的“策略知识”,以及有关“如何做”的“程序性知识”。这两类知识可以通过实施具体的比赛活动而获得。由此,通过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分解,然后将各模块知识与技能竞赛进行对应结合,将其在课程教学中进行体现,从而实现“以赛促学,以学促赛,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赛教相融模式。

(三)改进常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把课堂教学从传递性教学转变为探索性、训练性教学,推进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激发兴趣、拓宽视野、掌握方法、提高素质。实施中根据竞赛的内容按结构主题进行分解(如图2),然后编制成相应的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讨论主题、作业内容等命题任务,通过这些拆分任务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一定的课程内容,在讨论、模拟方式中再通过教师引导来巩固自学的内容,这些训练内容培养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竞赛、享受竞赛并获得优异的竞赛成绩。

(四)竞赛按理论到实践进行分层应用,提升综合素质

各相关专业每年都有相应的学科竞赛,各学科竞赛在能力培养上又各有侧重点,但多为独立开展,之间缺乏整体性的承接应用,未能有效发挥已有竞赛的最佳效益。由此,需要将相关学科竞赛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形成有递进联系的竞赛系统。通过对学院已有学科竞赛的梳理,整合成理论到实践的3阶段竞赛模式(如图3),具体为将创业类竞赛应用于学生创新创意及文案策划能力的提升,将仿真模拟类竞赛应用于理论与实践的过渡转化,最终通过实战类营销竞赛来提升实践能力。这3个层次由理论到实践逐步深入,从而整合形成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竞赛管理模式。

五、课程改革的实施及启示

(一)三阶段竞赛模式的实施

根据上述改革的内容框架进行了所在学院的课程教学改革实施。首先,将市场营销课程中的重点知识模式,如营销环境分析、目标市场战略、市场推广策略等课程知识通过学院已立项开展的“挑战杯(教育部)”、“东湖杯(校)”、“古枫杯(院)”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省教育厅)”、管理案例分析竞赛(省教育厅)等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思考及分析能力,并进一步增强学生在策划方案写作方面的应用能力。以上这些竞赛在开展中都是全院学生不限年级均可参与的,但我们会着重要求营销专业大二的学生全体参与,主要目标并非是参赛获奖,而是通过竞赛的参与,实现课程知识的巩固和理解,提高学生对课程显性知识的掌握能力。一年后,利用“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教育部)、省大学生企业经营沙盘模拟竞赛(省教育厅)等模拟仿真类竞赛,增强学生对企业实践操作的理解,提供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应用,进一步巩固显性知识,并提高隐性知识中策略知识的掌握。最后,为弥补目前已有竞赛在实战能力方面的应用相对较弱的缺陷,面向大三下和大四上的专业学生开创一些与企业深度合作,以高校市场拓展(品牌推广)为目标的营销竞赛,提高学生隐性知识中程序性知识的掌握。

挑战杯、电商大赛、管理案例分析竞赛等创业类竞赛在多数独立学院都有开展,且往往属于学院的一类竞赛项目,故而这些竞赛项目的实施较好,通过竞赛能较好的提高学生在策划方案写作方面的应用能力。沙盘模拟类的相关竞赛除教育部等举办的一类竞赛外,近些年来也有不少企业组织的模拟对抗赛,常作为二类竞赛开展,由于模拟对抗赛的趣味性及信息、结果反馈快,较受学生喜欢,一般而言独立学院的仿真类竞赛开展得也相对不错。相比之下,校企合作开展的实战类竞赛需要学院根据自身情况,联系企业洽谈,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竞赛开发设计,故而实施有一定难度并在各院校会呈现出差异性。

由此可见,在理顺学科竞赛的分类承接关系之后,竞赛相融的课程教学改革目前最关键的就是作为归结点的实战类竞赛,故而下面就所在学院的实战类竞赛实施为例提供相关建议及启示。

(二)校企合作的实战型竞赛开展

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我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并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学分制的开展实施也使学生更具主动性,另外,学院与当地企业成功开展了“天使珍珠班”、“精工班”等订单式培养项目,这些为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实战型竞赛提供了丰富与坚实的基础,并最终形成了以“娃哈哈市场营销实践大赛”和“社科奖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为代表的实战型竞赛。

娃哈哈市场营销实践大赛的比赛内容共包括创业方案策划和营销实战两个部分。创业方案策划要求围绕娃哈哈的命题内容进行定向策划,策划案提交结束后进行方案答辩。营销实战要求根据娃哈哈提供的销售产品,结合初期策划方案开展产品营销,按销售金额进行评比。竞赛以团队方式进行,每队由3-5名学生,1-2名指导教师组成,比赛成绩由策划案、营销实战及现场答辩三个环节的评比得分综合而得(如表1),权重分别为40%、40%、20%。

为使竞赛的实施更加有效,在竞赛开展前,结合市场营销课程实习环节,把营销专业的学生送到企业学习企业文化,参观自动化生产线,开展产品品尝、现场见面会等活動,从而使课程知识从书面文字与生动的、可见可摸可品的实物相结合,加深了相关知识的理解。另外,这也提高了学生在后期参加娃哈哈竞赛的积极性,并且能在竞赛中更加有效的传递企业的文化、企业宗旨及产品信息。通过娃哈哈竞赛的开展,加深了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使得双方建立起的实训基地能真正发挥出功效,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

(三)实战型竞赛实施的成效及启示

娃哈哈市场营销实践大赛目前已开展到第九届,整体竞赛的管理及规范性已较为稳定,每届企业都会发布6个左右,企业当年主推的新品作为策划环节的命题,另外会提供20个左右的产品作为销售实战环节的使用产品。从近2年学院的竞赛实施来看,学生对营销专业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有了较大提高,知识的掌握也更加深入。由表2可见,随着赛教相融竞赛的开展,学生在营销类课程难度增加的情况下,各课程的平均成绩仍有提高,成绩中等以上学生的比例在稳步增长,尤其是90分以上的优秀比例增加显著,说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越来越深入。

实战型竞赛的开展在校企合作、学科竞赛之间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通过设计一种实战型的主要面向高校学生市场开拓的产品竞赛命题,让企业乐意进行合作,再由竞赛深化合作内容,如成立实训基地,输送专业人才,企业家走入校园等。另一方面,学院教师根据企业的竞赛命题,将竞赛要求合理分解至课程知识中,通过教学及技能竞赛的实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达到赛教互长,校企双赢。

参考文献:

[1]童小军,翟小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基于微信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6):137-139.

[2]董亚.独立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5.

[3]谭吉.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4]邱章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发展研究[J].江苏高教,2016(1):76-78.

[5]李祖欣,张起祥,章东飞.地方性独立学院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3):25-27.

[6]田彩云,郭心义.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5(5):106-109.

[7]杨春春,刘俊萍.中外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5-28.

[8]邱文伟.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基于学科竞赛的功能效应[J].当代经济,2015(1):107-109.

[9]胡电喜.基于创业计划竞赛的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育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79-181.

[10]范春风,常艳芬.学科竞赛和学生就业、创业的关系[J].中外企业家,2013(27):185.

[11]崔媛媛,等.教学竞赛对提升高学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4(3):298-299.

[12]涂勤.高校创业竞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广东省某高校为例[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5(8):93-95.

[13]刘晰等.“赛教融合”: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17-120.

[14]王满四,郭成.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讨——来自广州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实践与体会[J].教育教學论坛,2015(1):111-113.

[15]吴年祥,陈小林.赛教融合的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施[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154-156.

[16]林琦芳.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研究[D].华侨大学,2013.

[17]芮琳琳.以技能竞赛为载体,推进国贸专业校企合作——以应天学院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09(36):212.

[18]潘庆.高职校企深度合作开展供用电专业技能竞赛的创新实践——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4(4):120-122.

作者:童小军

上一篇:影视节目作用下农村经济论文下一篇:肿瘤化疗反馈式健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