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店会展产品营销论文

2022-04-1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22年中国举办冬奥会将带动3亿多人参与冰雪运动”;“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给我省发展旅游产业特别是冰雪旅游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注入了强大动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饭店会展产品营销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饭店会展产品营销论文 篇1:

关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探讨

[摘要]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是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在探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的基础上,认为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突出为“厚基础,宽专业,活岗位”。课程模式为“语言交际能力+商务管理与商务操作能力+行业知识技能”,课程教学重点应突出“夯实基础,突出应用,强化商务操作技能”的教学理念,突出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商务英语专业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应用型

商务英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经贸事业的发展应运而生。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活动日益活跃,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改变了过去专业培养目标单一,主要是培养学术型和纯语言型人才,而现在则以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外语交际能力两方面都过硬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商务活动国际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要求商务专业培养的人才,既精通英语,又熟悉国际商务运作的复合型人才。面对日趋白热化的国际贸易活动,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如何适应市场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合理定位?课程设置如何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面临的首要的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一、商务英语职业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在充分进行行业调研和劳动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这样专业培养目标才能定位合理。结合行业中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标准,以及本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定位在中小型的涉外企事业单位、商贸公司以及在商务背景下与语言服务有关的岗位。学生从事的工作为外贸销售、外贸跟单、涉外饭店的管理或工作人员、涉外商务咨询、涉外商务文秘和其他涉外商贸服务工作等职业岗位。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

1.高职高专特色

以能力为本位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本质。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高专教育的首要任务。“实用”、“会用”就是高职教学的特色。高职高专教育突出以就业为导向,所以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的最大特点就是应用型人才。概括来说,高职高专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

2.商务英语专业特色

首先商务英语专业坚持英语本位的原则,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是有较扎实的语言能力,即在培养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听说能力的培养。强调在基础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其次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中的职业用途英语,所以在抓学生基本语言技能时,应把语言能力的培养放在商务背景下,加强商务英语交际与操作能力的培养。再次,高职商务英语又是跨学科专业,所以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既是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又必须掌握够用的商贸知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在商务知识上要求不太深,以够用为度。突出在商务情景下商务英语的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1.培养目标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强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掌握够用的商务管理知识和行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商务操作技能,能够胜任外贸、合资企业的涉外商务,语言服务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是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特点而确定的。

2.培养规格

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规格可确立为“较强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够用的商务管理与熟练的商务操作技能和了解相关行业的能力。”

3.培养模式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模式应体现以“行业为先导”的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可确立为:语言交际能力+商务管理与商务操作能力+行业知识技能。

语言交际能力是指在日常的社会生活和涉外商务活动中能用英语较熟练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中的商务用途英语,语言交际这一核心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商务英语专业的语言教学中,应适当加大专门用途的商务背景内容,以加强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商务管理与商务操作能力是指了解一般商务概论和商务实务操作能力,商务概论应着眼于商务实务,强调商务实务操作能力。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以宽泛为目标。具备这些能力是从业者今后工作和发展的基础和平台。

行业知识与技能课程包括行业基础知识、企业核心商务技能(跟单、报关、会展管理等)、订单企业文化、订单企业品牌战略、人力资源战略、订单企业产品营销、质量检测产品营销和客户服务等相关课程。具有过硬的商务操作技能虽然不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最主要的能力,但从本专业将来就业形势和就业岗位的调查分析来看,行业知识技能是本专业学生在达到基本职业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进一步延伸、扩展或提升。它既是商务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纵向提升,又是其职业能力的横向扩展。

总之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才应具备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掌握够用的商务管理与商务操作能力,行业知识技能,这既使学生具备了从事涉外商务的语言交际能力,又拥有了相关行业的上岗能力和面向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的原则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核心。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以重视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强化语言实践,提高整体素质为原则,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其专业课程设置突出“语言交际能力+商务管理与商务操作技能+行业知识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科学处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商务操作技能等实践环节和专业课程模式的关系,制定出合理、优化的课程体系,确保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英语口语能力和商务操作技能,以及够用的相关行业知识,最终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

2.课程设置

为了使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国际商务活动操作能力,从而使他们更加适应行业需求,而且随着国际商务活动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必须制定出合理化的课程体系。

在制定商务英语专业“行业先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以“行业定位”为基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新课程。首先细化其课程设置,确定其专业核心课程也就势在必行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阅读、商务口译。“行业先导”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包括行业英语(会展英语、饭店英语、文秘英语等行业英语)、行业基础知识(行业管理知识和行业产品,行业生产线知识等)、企业文化、企业品牌战略、企业核心商务技能(e.g. 英文跟单、英文报关、会展管理等)、企业产品营销、质量检测、产品营销和客户服务等

专业核心课实质上是根据国际贸易的需要把通用英语进行选择与深化,只是把语言能力的培养放在了商务背景下进行的,这更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专业核心课仍突出语言能力培养这一核心,侧重在商务背景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宽泛的商务知识为主,以应用为重点,突出商务沟通能力与商务运作能力的培养。创新课程应随着国际贸易和国内行业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调整,在包容传统内容的基础上,扩大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同步。

五、结束语

高职高专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又是跨学科的专业,因此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明确,定位应合理,从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才能体现高职高专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课程设置才能活化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黄中习:试论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合理定位[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81-83

[2]石定乐:关于建立商务(贸)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议[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77-79

[3]刘云江: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4,(2):117-118

[4]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崔秀敏 黄子辉

饭店会展产品营销论文 篇2:

抓住机遇 拓展优势 谱写“金山银山”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22年中国举办冬奥会将带动3亿多人参与冰雪运动”;“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给我省发展旅游产业特别是冰雪旅游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注入了强大动力。我省应紧紧抓住“整体生态化”核心优势和“冰雪”特色优势,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抓住机遇、打造亮点、拓展优势,将“冰天雪地”的旅游资源打造成系列旅游产品,形成享誉境内外的旅游品牌,铸造更大的“金山银山”,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冰雪旅游产业现状

我省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人文历史,赋予了旅游原生态和古朴自然的特质。四季分明,夏来享清爽——避暑胜地,冬来赏银妆——冰雪之冠,是独具特色的两大核心吸引力。冬季降雪期长达120天,是中国冰雪资源、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品牌第一大省,具有独特卖点,为黑龙江赢得了“冰雪之冠”的美誉,“冷资源”正在成长为“热经济”,“白雪”正在转化为“白金”。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特别是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省主要领导提出要“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充分发挥我省冬季冰雪特色优势,主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雪乡、亚布力滑雪三个主要卖点”,“要把生态、冰雪优势摆在下一轮竞争优势格局里”。我省在大力加强冰雪旅游产品供给的同时,加大了宣传营销力度。通过“线上”营销与“线下”营销相结合,新媒体营销与传统媒体营销相结合,品牌营销与产品营销相结合,专业营销与行业营销相结合,“请进来”营销与“走出去”营销相结合的“五结合”营销模式,广泛传播营销“冰雪之冠·黑龙江”的冬季旅游品牌形象,以及冰雪旅游精品线路,拓展冰雪旅游大省精品旅游线路辐射面和覆盖面。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省共接待游客901.14万人次,同比增长31.18%;实现旅游收入107.46亿元,同比增长13.61%。冰雪经济正成为带动我省第三产业发展的亮点。

二、“优势”与“短板”

我省发展旅游包括冰雪旅游,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短板。“三大优势”:一是生态环境优良,气候条件独特,地理位置特殊;二是旅游产业已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包括景区、S级滑雪场、星级饭店、旅行社、交通设施等;三是旅游产业的后发竞争优势已初步显现,对第三产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大短板”:一是旅游产业、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观光产品多、度假产品少,中低端的产品多、高端产品少,自然景观多、文化产品少,白天可看的多、晚上可体验的少等;二是极品观光资源较少,整体化生态优良资源深度开发、转化、利用得不够,产业消费链短,质量、效益不够高;三是旅游体制机制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三权合一”,大量归属于政府部门,专业化、市场化程度低,动力和活力不足,发展缓慢。

我省冰雪旅游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和龙头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勇于正视和解决存在的诸多差距和问题:冰雪旅游产品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冰雪旅游产品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状态,冰雪旅游核心产品主要集中在哈牡沿线区域,其他地区发展滞后;冰雪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大众参与冰雪运动的产品缺乏,滑雪度假产品不足;旅游发展方式较为粗放,旅游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整体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不够,旅游市场主体活力不足、竞争力不强;冰雪产业体系不完善,与一、二、三产业没有形成密切的关联度,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大量冰雪行业优秀人才外流严重;旅游服务质量、市场秩序不适应冰雪旅游快速发展的形势,游客的满意度不够高。

三、对策与建议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是引领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也是重要的发展路径和工作要求。我们要迎接和顺应大众旅游时代来临、消费升级的市场需求趋势,认真研究和科学确立我省冰雪旅游产品供给结构调整、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进一步扬长补短、放大优势,由“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为主,向“沉鱼落雁”式的度假游并重转变,通过资源充分转化利用、产品充分开发创新,创造多功能、多层次、多样化的复合型体验,延长消费时间,拉长消费链条,扩大单位产出和单季产出,向二次消费、综合消费、充分消费要效益,从而变景区门票经济支撑的“小旅游”为综合消费、区域消费的“大旅游”,提高整体素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把“冰雪之冠·黑龙江”品牌叫得更响更亮。

(一)统筹规划,科学定位

编制《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专项规划》,对我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顶层设计、科学定位。依托我省多年形成的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引领中国滑雪运动和产业发展的经验、开展冰雪旅游的基础,面向国内外市场,把我省打造成为集冰雪运动、冰雪娱乐、冰雪旅游、冰雪度假、冰雪装备等产业要素为一体的国际冰雪旅游度假目的地、中国冰雪运动示范区、中国冰雪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冰雪运动人才基地,努力在“十三五”期间把黑龙江冰雪旅游产业建设成为我省第三产业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二)围绕需求,精化产品供给

以市场为导向,从全省全域旅游的角度,推动都市冰雪旅游和山地冰雪旅游结合、大众冰雪运动和冰雪体育运动结合,打造冰雪体育运动、冰雪娱乐健身、冰雪休闲度假等多元化冰雪旅游产品。各地都可以利用当地冰雪资源,因地制宜开发不同的冰雪旅游产品。支持各地政府设立“旅游发展基金”或“产业基金”,引进实力强的战略投资者,加大重点冰雪旅游项目的投入和建设,推动冰雪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大发展、快发展。

(三)加强宣传,细化产品营销

全面开展重点客源市场营销。按照先吸引游客眼球“聚光”我省,再“聚焦”景区景点、线路的推介规律,“走出去,请进来”,利用行业展会、媒体宣传、专项活动、广告展示等手段,全方位宣传推介我省“冰雪之冠·黑龙江”旅游品牌形象和精品旅游线路。倡导和鼓励相关市县、景区开展区域旅游营销合作,合力打造精品线路。加大线上旅游营销力度。利用通信运营商移动客户端和各大网站,全面宣传展示我省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构建线上旅游营销宣传体系。全面提升我省冬季旅游营销水平。依托我省发起主导的、国家旅游局认可支持的中国冰雪旅游推广联盟,将“北国冰雪”品牌推广到国际市场。

(四)优化服务质量,强化市场监管

我省旅游业要坚持一手抓精化产品供给和细化产品营销的同时,一手抓优化服务质量和强化市场监管,“四化”统筹、“四轮”齐动。建立“权责明确、执法有力、行为规范、保障有效”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以“属地管理、部门联动、行业自律、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为原则,在加强属地化日常监管的基础上,采取属地为主与行业督导相结合,上下联动与综合治理相结合,专项检查与联合执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项整治,确保我省旅游市场秩序逐步优化、不断向好。要加强现行的《旅游滑雪场质量等级划分》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执行力度,扩大“吃住行游购娱”等重点领域旅游标准化覆盖率,增强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全面提升服务水平,提升游客满意度。

(五)加强产业融合,全面实施“旅游+”战略

切实树立“大旅游”理念,搞好冰雪旅游资源整合,加强部门联合,加快文化旅游时尚产业与冰雪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冰雪旅游产业与体育、农业、工业、林业、交通运输业等基础产业的功能性融合,加强冰雪旅游产业与会展、创意产业、商业、金融、影视、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的拓展性融合,推进会展旅游、创意旅游、商务旅游、影视文化旅游、旅游地产等新业态发展。抓住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主动对接城镇规划部门,引入旅游理念、嵌入旅游元素、完善旅游功能,推动都市、小城镇和特色冰雪旅游发展。

(六)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培训基地

我省曾经培养了一大批冰雪从业者,特别是管理人才。打造冰雪旅游大省要从教育入手,从青少年入手,把我省发展成为我国冰雪运动产业人才的培训基地,为我省冰雪旅游更大更好发展培养大量落地实用的冰雪旅游管理人才、滑雪教练、冰雪运动教练。从娃娃抓起,培育冰雪运动爱好者,在大、中、小学广泛开展上冰雪活动,培养学生爱雪、戏雪、赏雪兴致和冰雪运动健身习惯,扩大冰雪旅游、冰雪运动的市场人群和持续需求,形成冰雪旅游大省浓厚的冰雪活动氛围。

作者:锡东光

饭店会展产品营销论文 篇3:

关于会展旅游概念的再思考

摘要本文以不同学者关于会展旅游概念界定的分歧为背景,从分析会展业和旅游业特征入手,通过分析两个产业的互动关系,归纳出会展旅游的形成机制与其内涵,从而对会展旅游的概念给与了明确的定义。

会展旅游研究发展至今,国内一些学者从不同视角界定了其概念,譬如:

林跃英(2002)从旅游供需的角度出发,认为“从旅游需求的角度来看,会展旅游是指特定群体到特定地方去参加各类会议、展览活动,并附带有相关的参观、游览及考察内容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从旅游供给来看,会展旅游是特定机构或企业以组织参与各类会议、展览等相关活动为目的的而推出的一种专项旅游产品。”①

王宝伦(2003)从狭义的角度定义会展旅游:“为会议和展览活动的举办提供展会场之外的、且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并从中获取一定收益的经济活动。”②

王云龙(2003)指出,对会展旅游的定义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其一,会展旅游是指旅游属性结合会展活动特点衍生出来的行为,但不包括旅游业对会展的多元化经营业务……其二,只要旅游业涉及会展活动的所有行为就是会展旅游。”③

从上述列举的三个观点就可以看出,目前还没有学术界公认的会展旅游的概念。由于会展旅游概念的界定是会展旅游发展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因此,笔者将以本文重新审视会展旅游的形成机制并界定其概念。

1 会展业与旅游业的特征分析

会展业与旅游业是两个独立的产业体系,必须先理清两者各自的产业特征,才能展开对于会展旅游概念界定的讨论。

会展业是会议业和展览业的统称,指在特定的时间段和地点经过组织的、有多人和多个单位参加的有一定主题的大型活动。会展业是由会展活动所引起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同类企业所构成。从行业划分的角度来看,会展业属于第三产业,是通过对商品、人员、资金、技术、信息的组织管理来谋求经济效益的一种商业模式。

广义的旅游业是指,由各种生产或销售能满足旅游者多重需要的组合旅游产品的旅游企业以及旅游相关企业构成的集合,它包括旅游观赏娱乐业、餐饮住宿业、旅行社业、交通通讯业和旅游购物品经营业。旅游观赏娱乐业生产的产品通常是核心旅游产品(狭义旅游业),而其它各种行业生产的产品往往是围绕核心旅游产品所进行的价值追加,由此构成了组合旅游产品的非核心部分。发展广义旅游业是一个地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④

随着旅游业发展的多元化,旅游业不断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促使了各种新兴旅游方式的出现,满足了人们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如农业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等新兴的旅游形式就是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嫁接既而发展起来的,这些新兴的旅游方式正日益成为旅游产业构成中的重要力量,会展旅游即起始于此。

1.1 会展业与旅游业的个性特征

(1)产生背景:会展活动的产生是以促进贸易、促进特定资源和信息的交流为目的,旨在提高贸易社会化市场运作的程度;旅游活动主要是在“人类心理状态与环境状态相矛盾并在追求调和的过程中产生的”,作为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⑤(2)产业特征:会展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依托地方产业、区位、基础设施等优势,其产业体系由会展组织者PCO、目的地接待者DMC构成,参展客商和展会场所等资源是其竞争核心;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本土的旅游资源优势,其产业体系由旅游批发商、零售商和代理商构成,旅游客源是其竞争核心。(3)产业链:会展产业链的结点包括物流、保险、金融、通信、酒店、设计装演、礼仪、广告、展具制作、交通、休闲观光等,产业关联性较之旅游业更大;旅游产业链的结点包括保险、旅行社、饭店、景区景点、商业、交通、广告等。(4)服务对象及产品:会展业的服务对象是参展商、专业(目标)观众,其产品为会议、展览活动及其间配套服务等;旅游业则针对旅游者提供相关服务,其产品为旅游、休闲活动及其间配套服务等。(5)业务流程:会展业的业务流程依次为展会主题调查、行业咨询分析、项目立项、行政手续报批、确定场馆、招展、展中服务(如展位分配、展品进出场、展品管理、数据统计、协调)、展外配套(如交通、旅游、购物等服务指南)、展后跟踪调查和展会效果分析等。旅游业的业务流程一般为市场调研、旅游产品设计与宣传促销、游览及相关服务(如食、住、行、游、购、娱)、旅游资源与项目开发等。

1.2 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共性特征

(1)二者的产业关联性很强,都需要调动广泛的社会资源,都是以服务为自己的主要产品,由此可见二者的产业性质均为“第三产业”。(2)二者产业体系中的旅游批发商和PCO都处于自身业务链的上游,主要负责设计和组合相关产品;而各自产业中的旅游代理商、零售商与DMC则负责接待的业务,其中很大部分业务是相关联的。(3)旅游目的地经常成为大型会议、园艺类展览和旅游行业展会的举办地,如海南的博鳌论坛;而会展举办地有时也可以开发为旅游目的地,如香港的会展中心。(4)会展业的展馆和旅游业的饭店在投资建设、经营管理上存在较多相似之处。⑥

2 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关系与会展旅游的形成机制分析

通过上面对会展业与旅游业个性与共性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两大产业就像一双紧握的手,紧密相连。

在会展活动进行的整个流程中,涉及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会展公司及相关企业、参展商、观展商、专业观众及外围受众等庞大人群;因此,一次成功的会展活动,必然导致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聚集,这就要求举办地有较为成熟的基础设施和相对成熟完善的服务。而在会展活动举办地的旅游产业恰恰能提供相应的条件,旅游业和会展业同样隶属于服务行业,举办地的旅游业能为会展活动提供其所需要的运输、住宿、餐饮、通讯和旅游等多种服务,有助于会展活动更加顺利的完成,与此同时随着会展活动的举办所带来的大量资源也满足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展品、展地和展期这会展业特有的三要素,决定了展会代表和受众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局限性,因此作为旅游六要素的食、住、行、游、购、娱也成为了会展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这就是连接会展业与旅游业的那双“紧握的手”——会展旅游的产生条件。

旅游业的主旨就是招徕吸引外来游客,这就促使旅游业屡屡涉足其它产业,而会展活动中的会展代表及因会展活动而流动的外围受众就成为旅游业的潜在客源。对于以招徕外来游客为主旨的旅游业而言,在为会展业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做好后勤工作的同时,其所附带提供的旅游景点、娱乐活动等因素必将增添会展主办地的吸引力,从而为会展主办地带来更多的会展代表和受众。在会展业与旅游业之间的这种良性互动中,会展参与者和外围受众转化为旅游者,从而形成了会展业与旅游业相互交融的共同主体——会展旅游者,而会展旅游者的形成正是会展旅游产生和发展的关键。会展旅游的形成如图所示。

会展旅游的形成

3 会展旅游的内涵

笔者认为会展旅游是一种专项旅游产品(从旅游企业行为或旅游供给来看),因为可以肯定的是,会展旅游首先是以作为一种“旅游”形式(从旅游需求或旅游者行为来看)为前提而存在的。我们来看谢彦君对旅游所做出的定义:“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同时,他还指出:“旅游的本质规定性取决于旅游的目的:所以,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是为了寻求愉悦而发生的行为……这种旅游本质的规定性,是所有旅游都具备的统一内核。”⑦由此可以肯定,在不否定会展参与者的商务或公务目的的前提下,其角色一旦变为会展旅游者,那么,会展旅游活动过程中就一定要包含寻求愉悦这一旅游的本质属性。

其次,会展活动的主体包括两部分:一是组织者、参展商和专业观众;二是普通观众(外围受众)。会展参与者动机归为两大类:商务、公务目的(组织者、参展商、专业观众)和休闲目的(普通观众)。对于有第一类动机的人来说游览观光是次要目的;对于拥有第二类动机的人群来说休闲、寻求愉悦是其主要目的。第二类动机人群的出现源于第一类动机人群创造了会展这种机会。从会展业的角度看,会展旅游是会展活动衍生出来的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副产品”;必须要有会议或展览的举办,才可能有会展旅游;没有展会,就没有会展旅游,因此展会的举办是实现会展旅游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这是会展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的最大区别之一。

再者,会展旅游和会展业有着本质区别,会展旅游是会展业与旅游业两大产业链条对接的产物,是两者的交集,会展旅游不可能等同于会展业。会展旅游所关注的是旅游企业如何与会展企业合作,从而将参展商、专业观众及外围受众转化为旅游者。

最后,作为专项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众多旅游产品中的一种。会展旅游与滑雪、游船、沙漠、生态、农业、工业、森林等旅游并称为专项旅游产品。这类产品具有专业性强、行业相关性强两大特点,利润比普通旅游产品更高,但市场竞争程度更强,市场规模和范围也有限,其产品资源与开发、产品供应链、产品营销的方式及其使用产品的客户都有别于休闲、度假等传统的旅游产品。⑧

4 会展旅游的概念

笔者认为,本文所主张的会展旅游的概念仅限于狭义上的理解,即伴随着会展业和旅游业服务功能的细化、延伸、交叉而出现的一个新的旅游类型,是伴随会展活动的举办,为满足会展旅游者寻求愉悦的需求而衍生出的一种专项旅游产品。会议、展览的举办是其产生的前提,而旅游业发展程度是决定会展旅游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会展活动本身并不是旅游吸引物,但它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活动的媒介,并由此扩充作为以寻求愉悦为目的的旅游活动的内涵,从而实现旅游企业的多元化经营;而会展企业也可以借助会展旅游扩大宣传和广告效应,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会展业和旅游业共同寻找新的增长点。

注释

①林跃英,对我国会展旅游发展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J],旅游学刊,2002,17(6):46

②王宝伦.会展旅游发展模式之探讨[J].旅游学刊,2003,18(1):35.

③王云龙.会展活动与旅游活动的比较[J].旅游学刊,2003,18(5):51.

④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二版)[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4:141-146.

⑤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二版)[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4:52-57.

⑥王云龙.会展活动与旅游活动的比较——兼论会展旅游概念的界定.旅游学刊,2003-5.

⑦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二版)[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4:73-78.

⑧应丽君.关于中国会展旅游的思考[J].旅游科学,2003.1:10-12.

作者:郑 琪

上一篇:课堂情景语文教学论文下一篇:硖石灯彩文化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