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节目作用下农村经济论文

2022-04-29

内容提要: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政府职能加快转型的背景下,有效的信息保障对农民脱贫致富具有决定性意义。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旧的运行机制的制约,信息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农民对信息的渴求未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要认真解决好信息下乡的问题,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服务农村的职能,依靠制度保障农民的信息需求。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影视节目作用下农村经济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影视节目作用下农村经济论文 篇1:

公众需要什么样的县委书记?

县委书记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我们党的形象在基层的直接体现。新中国成立60年来,县委书记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在新时期,公众对县委书记有怎样的期待?为此。人民论坛杂志在人民论坛网、人民网推出了“公众对县委书记形象有何期待”的问卷调查。截止到2009年9月25日,共有5541名网友参与投票,人民论坛编辑随机调查了60人,共计5601人。

62%的受访者认为新时期最需要“心系百姓的县委书记”

在回答“您一般从何种渠道来感受到县委书记的形象”时,有46名的受访者选择“新闻报道”,37%的受访者选择“亲身接触”,7%的受访者选择“影视节目”,另有16%的受访者选择“其他”。

县委书记作为我们党执政治国的骨干力量,一头代表执政党形象,一头连接着基层百姓。中国自古就有“郡县治,则天下治”之说。全国有2000多名县委书记,数量庞大,构成一个“数量级”的官员群体。正是由于县委书记责任重和数量多这些特点,使得他们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视线之中,新闻报道中关于县委书记的内容在逐渐增多。而影视节目由于日趋商业化、娱乐化,对县委书记的关注并不多。影视节目更能生动地表现县委书记群体,因此在这方面亟待加强。

“您认为在新时期,县委书记在哪个观念上最待加强”?66%的受访者选择“行动上深入群众”。47%的受访者选择“思想上尊重群众”,45%的受访者选择“感情上贴近群众”,37%的受访者选择“工作上依靠群众”。

对于“您认为新时期最需要什么样的县委书记”这个问题,有62%的受访者选择“心系百姓与百姓同甘共苦的县委书记”,57%的受访者选择“不说空话干实事的县委书记”,54%的受访者选择“清正廉洁、没有架子的县委书记”,35%的受访者选择“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县委书记”,另有2%的受访者选择“其他”。

县委书记是我们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能不能得到贯彻落实的最重要一环,而最为特殊的是,县委书记几乎每天都能“开门见人”——每天都要直面群众的诉求。这个角色,是责任和使命决定的。县处级干部是距离群众较近的领导干部,党员干部的形象如何,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人们可以直接通过县委书记以及其他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風得以确立。实实在在的形象,而不是华而不实的形象,才能让我们的县委书记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真正成为执政为民的实践者,真正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

74%的受访者认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县委书记的“权力更大,更受关注”

对于“新中国成立60年来,您认为县委书记形象发生了哪些变迁”,74%的受访者认为“权力更大,更受关注”,16%的受访者选择“年轻化、知识化、学习能力更强”,8%的受访者认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更高”,另有12%的受访者选择“其他”。

20世纪60年代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四十多过去了,“焦裕禄”这个响亮的名字,作为百姓心中勤政为民的代表,依然铭刻在人们心中。

正如人民网网友所说:“今天我们有党的一整套好政策,如果再有一批像焦裕禄那样的好县委书记,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会大大发扬,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必将如虎添翼,新农村经济也一定会又好又快发展。”

共和国成立60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委书记的形象也有了巨大的变迁,县委书记的权力变得更大,这是有目共睹的。

在现行的政治体制下,县委书记居于县级政权的权力中心位置,集财权事权人权于一身,其权力不可谓不大。但是权力是把“双刃剑”,有多大权力就要承担多大责任,就像习近平同志说的县委书记“担子重责任大”。县委书记是我们党执政治国的骨干力量,对推进基层改革发展负有直接而重大的领导责任;县委书记是当地各级组织的领导人,要治党管党、要抓好班子、要带好队伍、要搞好经济、要关注民生,任务繁重。

2008年11月,湖南省委选拔11名省直机关、省属企业和高校的干部交流到市、县任职,其中包括5名厅级干部担任县委书记。研究这份名单,不难发现,年轻、高学历是这些人的共同特点。

有人民网网友认为,这是在当前中国社会条件下重新审视县委书记地位和作用的明智之策。县委书记既是基层干部,又是一方统帅,他们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一个地方的发展。

82%的受访者认为“贪污腐败”对县委书记的形象损害最大

在回答“您认为下列哪些行为对县委书记的形象损害最大”这个问题时,有82%的受访者选择“贪污腐败”,62%的受访者选择“盲目追求政绩”,42%的受访者选择“生活作风不良”,34%的受访者选择“处理问题不力”,另有3%的受访者选择“其他”。

由此可见,贪污腐败对县委书记形象影响最大,近期审判的一些县委书记腐败案例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对此,空军指挥学院教授王寿林指出:“县委书记作为全县的‘一把手’,掌握着很大一部分权力,同时又是本县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其权力行为是否廉洁,对全县廉政建设产生重要的示范效应。如果再考虑到我们党的中高级干部大多是从县委书记这一层次逐级选拔上来的,其产生的影响就更加深远了。因此,对于县委书记来说,任何形式的腐败都是为党纪国法所不容的。”

中共中央党校侯少文教授长期关注县级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他认为,县级领导干部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大多数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他们承受着比较大的工作压力和权、钱、色的诱惑。正是他们忠于职守,努力工作,才使县级政权不仅运转正常,并不断推进各地社会经济向前快速发展。

在回答“您对县委书记的最大期待是什么”这个问题时,82%的受访者选择“执政为民、清正廉洁”,38%的受访者选择“求真务实、艰苦奋斗”,29%的受访者选择“尽职尽责、忠诚于党”,22%的受访者选择“开拓进取、克难攻坚”。

由此可以看出,心系群众、清正廉洁是公众对县委书记的最大期待。网友博雅东宇在描述他心中理想的县委书记形象时这样说:“一,修正气,做好表率。要做到政治坚定,公道正派,清正廉洁,不存私心杂念;二,修锐气,敢作敢为;三,修大气,促进团结;四,修人气,廉洁从政;五,修朝气,共谋发展。”

79%的受访者认为县委书记树立良好形象要靠“民主监督机制的制约”

“您觉得县委书记良好形象的树立,最重要的是靠什么”?79%的受访者选择“民主监督机制的制约”,46%的受访者选择“自身修养的提高”。6%的受访者选择“各种方式的培训”,另有3%的受访者选择“其他”。

对此,安徽省纪委的一位专家说,对县委书记的监督,存在着“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弱、下级监督太难”的问题,这里面有县委书记个人的道德修养、党性强不强的问题,也有着监督制度的缺陷问题。

从2002年开始,中组部在吉林、浙江、湖北、四川4个省开展了“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市)委书记用人行为”调研试点工作,通过健全制度、强化监督,使之既有利于工作,又受到有效约束。目前,这项试点已扩大到17个省区。

与此同时,各地规范“一把手”用人行为的新措施不断出台。浙江省瑞安市实行了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干部制度;吉林省桦甸市提出了“隐形权力显形化、显形权力规范化”的新思路;湖北省谷城县实行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记实制度。

对于县委书记的培训工作,党中央一直都没有松懈。2008年11月10日,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名县委书记走进中央党校,接受了为期7天的集中培训。

将县委书记这一群体纳入硬件、师资等资源相对丰富的中央党校轮训,相信会相对提高培训的效果,使其更好地勘政为人民,善政为一方。

作者: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组

影视节目作用下农村经济论文 篇2:

依靠制度保障农民信息需求

内容提要: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政府职能加快转型的背景下,有效的信息保障对农民脱贫致富具有决定性意义。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旧的运行机制的制约,信息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农民对信息的渴求未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要认真解决好信息下乡的问题,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服务农村的职能,依靠制度保障农民的信息需求。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信息保障;制度建设;有效供给

2006年是一个让农民困惑的年头:海南辣椒大量滞销,被农民忍痛倾倒;北京大兴白菜,5分钱一斤还卖不出去,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它烂掉;西安市政府动员市民“多吃芹菜、多帮菜农”,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还组织名师走上街头,教市民烹制芹菜佳肴,向市民散发“爱心芹菜”。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如今农民的市场信息是何等缺乏,而信息不畅带给他们的损失又是多么惨痛!“三农”问题,再次牵动了社会的神经,因为它不仅事关8亿农民的福祉,同时事关社会稳定大局,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必须保障农民便捷地获得充分而有价值的信息。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即便是有所进展,也会因为信息滞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反复。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民的自主权不断扩大。决策风险也随之加大。农业生产的特点是露天作业,生产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受外界制约性大,需要农民利用各种信息积极加以应对。因此,通过制度建设努力构建农村信息保障体系,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效信息供给作保证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因已不再是资本的缺失,而是信息的贫乏。“要解决我国全面小康建设的问题,首先必须实现‘三农’的信息化。”三农信息化的核心,无疑是要构建畅通无阻的信息保障体系,从制度上消除农民与市场间信息不对称问题。

过去,占总人口80%以上的中国农民世世代代处于信息封闭的状态之中,分散的生产方式、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落后观念,大大限制了农民获取信息的积极性。如今在“市场”作用日益显著的形势下,信息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要素。在这种背景,“三农”问题的出现就带有一定的必然性了。

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并非始于今日,但过去主要是“给资金、给市场、给科技”。实践证明,这种办法作用有限。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变输血型扶贫为造血型扶贫,要使农民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依据信息组织生产,参与流通,使其劳动价值在市场交易中最大化。为此作为农民信息主要提供者的媒体,其承担的责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我国目前公开出版的报纸虽然达到1900多种,但以农民为读者对象的报纸很少,综合性报纸上有关“三农”的报道也不多。一些依托地方党报办起来的都市报和晚报,基本上不反映农业信息,不考虑农村和农民的需要。以徐州日报社下属的都市晨报为例,该报2006年11月共发布新闻957条,其中涉农新闻只有12条。其中,与天气有关的为7条,没有一条与农村生产和农业经济相关。作为党报的徐州日报,对三农报道同样欠缺。下面是2006年11月8日徐州日报改版后的版面分工:

报纸没有尽到为农服务的职责,广播电视也不乐观,一般农户只能收到两三个频道的节目,选择余地小,并且主要用作娱乐消闲。近年来互联网开始在农村出现,但普及率太低,CNNIC2006年12月调查结果显示,上网用户总人数虽已过亿,上网计算机总数也超过5000万台,但网民中学生比例达到了36.3%,企业单位人员占28.9%,而农民仅占到1.6%。

主流媒体涉农报道缺失,农民只得向村组干部、亲戚朋友、外出打工者和在校学生等寻求帮助,而这些渠道提供的信息量少质差,据此来决定农业生产,其结果可想而知。

二、涉农报道要强化针对性

事实证明,农村发展落后源于信息贫困,信息贫困根源在传播渠道不畅。传统农民获得信息主要依靠“意见领袖”,“德高望重”、“见多识广”成为评价信息质量的重要尺度,这种信息既无时效,真实性也无法得到保证。而地方媒体主要承担“统一干群思想”的责任。在计划经济时代,这种状况影响不大。但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民自主意识增强和自由选择机会增多,对涉农信息传播充满期待与渴望。如果地方媒体不能“与时俱进”,作为新农村建设首要一条的“生产发展”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地方媒体对“三农”问题的忽视,主要有3个原因。第一,媒体定位。由于实行主办主管制度,媒体是党政领导推动工作的工具,实际上反映着地方党政机关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部署,反映着地方党政领导的活动情况和工作进程,内容相对宏观。

第二个原因是媒体对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近年来,地方政府对媒体的投入逐年减少,媒体为求生存和发展,把注意力放到了对社会强势群体、成功人士和商业利益的关注上,而那些默默无闻、经济尚不富裕的农民也就被忽视了。

第三,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成熟,发行数量、收听收视率已成为广告收入的决定性因素。为了争取受众,各新闻单位便追踪市场风向,努力满足读者需求。由于城市居民消费能力高,所以媒体将目标受众定位在城市居民上,农村问题被闲置就成为必然。

社会转型期,媒介既要走在社会进步的前列,承担引导舆论的任务,又要追逐读者兴趣,争取相应的经济利益。当?引导”和“满足”之间发生矛盾时,媒介往往会选择后者。徐州日报旗下的彭城晚报,差不多每天都有一个“3c女人(career,职场的;capable,有能力的;charming,有魅力的)”专版(周六、周日除外)。报道的是徐州地区的成功女性,但读者看到的则是徐州的美人头像。2004年,彭城晚报发行遇到寒流,被迫推行“四轮(新闻、广告、事业、活动)并进”策略,大张旗鼓地开展徐州MM的评选活动,大量刊登徐州MM的照片、资讯和评选活动内容,报纸销量大幅上升。2006年,该报又推出“波司登”2006美眉歌手大赛,每周都有美丽女歌手的大幅照片,千姿百态,楚楚动人,彭城晚报再次成为畅销纸媒。类似情况在业界并不少见。

针对上述情况,在仅靠媒体自身无法实现为农服务的情况下,政府有必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制度,来保证农民获得信息的权利。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剩余劳力会越来越多,有关资料预测,到2020年,仅从江苏乡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就将达1600万。全国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力转向何处去,虽然需要农民自己做主,但及时提供相关信息、推动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则不仅是政府和媒体的现实责任,也是政府和媒体必须认真破解的长期课题。

 

三、建立便捷务实的涉农信息供给体系

信息对农民来说日显重要,而农村信息渠道却并不畅

通,这个问题需要给予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1、恢复媒介信息本位。涉农传媒观念老化,反应迟钝,重行政信息,轻市场信息,重领导活动,轻民生新闻,重娱乐节目,轻科教节目,重搜奇猎胜,轻经济研究,使得涉农信息数量不足,质量较低,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及时地、充分地反映中央的意图,报道群众的呼声与要求,提供积极有效的各种信息。”一些市县广播电视竟然违背国家政策,为地方或部门谋取不当利益,甚至成为卷烟促销手段,公开对卷烟销售情况进行排名。农民说,电台电视台已经成了烟草厂商的打工仔。因此,让大众媒介回归信息传播角色、按市场规律调控媒介运行势在必行。

2、完善独立运行机制。长期以来,媒介是党政领导机关甚至是领导干部的“驯服工具”,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使得记者习惯于跑机关,上会议,报道多是会议的议程和领导的一般活动。因此,构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地方媒介新机制已迫在眉睫。

3、建立经费投入机制。不少地方媒体是靠吃财政饭的,管理上“画地为牢”,缺乏市场经济的历练,竞争意识、创新观念比较薄弱,以致报道质量、传播效果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造成读者、听众和观众的流失,进而又导致广告业务的下滑,形成经费不足。一些地方电台电视台以设备落后为由,竟连中央电台、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也不向农民转播,使农民无法从广播电视上获得中央精神和全国市场情况。因此建立支持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机制也是当务之急。

4、强化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影响媒介服务“三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从业者素质低下。目前,市县级新闻工作者主要有以下4类:一是部队转业的宣传干事、通讯员;二是地方的“土秀才”、机关里分流的“笔杆子”;三是“顶班”、“招聘”的“世家子弟”;四是相关院校毕业的“科班”。多来源、多成分原本是好事,但由于前三类人员比例过高,而且媒体领导又多是行政干部转行的,业务比较生疏。在这样一种“意见气候”下,“服务农村”的美好设想常常难以实现。

四、核心是要满足“三农”需要

建设新的涉农信息流通制度,核心是要满足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1、要让农民有报纸和电视看,有广播听。调查表明,每天都阅读报纸的农民仅占1.5%,主要用来“了解一般的时政信息”,“了解外边的新鲜事儿”;广播多是用来听歌听戏,或听听天气预报;电视主要用于收看综艺节目和电视剧。其主要原因在于,媒体发布的信息,并不一定是农民需要的。因此,在现阶段,有计划地办一些主要面向农村的报纸,构筑以广播电视为主体、多种信息传播载体相互补充的农村信息服务保障体系,要有按照农民意愿主办的能够满足农民信息需求的报纸、广播和电视。

2、“适销对路”是涉农传播的根本出路。为了解决“传”与“受”的矛盾,2005年3月18日,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四项任务,即,对广播电视行政村出现的“返盲”要尽快恢复,做好巩固工作;保证已通广播电视的地区尽快做到户户通、长期通,并且逐步做到能够收到8套以上的电视节目;年底完成93926个新通电行政村和5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的建设任务;研究建立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村村通”水平。同年,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专题组织了“广电服务农村年”专题征文,集思广益,问计于专家。同时,中央采取重大措施,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对农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广播影视节目制作、网络传输等领域要走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之路,建立起富有活力的生产经营体制;政府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完善产业政策,健全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依法加强管理,推动我国广电事业与产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但是,真正要使涉农传播发挥应有作用,根本的一条是要信息产品适销对路。

3、传播方式必须喜闻乐见。地方媒体的涉农传播,应该做到“雪中送炭”、“有的放矢”,多一些“短、平、快”,而且要从农民接受实际出发,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当前,要着重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的媒介素质,激活他们使用媒介收集信息的强烈欲望,培养他们利用媒介了解、分析并运用信息的习惯,形成利用媒介信息决策的能力;二是要有清晰的信息分类和信息流量,使农民能够方便快捷地获悉他们想得到的信息;三是建立与农民信息互动的运行机制。要及时了解农民所想、所需,随时更新信息内容编排和表达形式,满足农民接受信息的习惯、兴趣和需要,提供和农民进行信息交流的通道与平台,为农业改革、农村发展、农民致富提供信息支持。

作者:刘行芳

影视节目作用下农村经济论文 篇3:

浅谈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与多媒体资源的整合

摘 要: 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现代数字化技术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农民追求精神生活的愿望非常迫切,一些民间艺人不仅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更注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审美高度日益提升。这对于调动农村学生的多个感官接受信息,增强农村美术教育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必须注重数字化技术与农村美术课程资源的整合。加快数字化技术在美术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索数字化技术与美术学科相整合的有效途径,对于农村中学生开阔视野,启发灵感来说尤为重要。

关键词: 农村初中美术教学 多媒体资源 整合

一、借助多媒体工具,开阔视野,发挥想象

过去在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而不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而考入高中的学生为数不多,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农村学校美术教学工作严重受到制约,学生何来对美术的兴趣爱好?信息时代,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开阔视野,发挥想象呢?就成为我们思考的课题,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转变教学观念,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整合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农村学生搭建成功的桥梁。

在实际的美术课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对本学科产生兴趣爱好与艺术灵感。一个孩子刚开始时,创作的一件不成熟的作品,一个雏形,一张幼稚的画,如果不启发引导,多加表扬,就会将他们脆弱的艺术神经扼杀在萌芽里,也许他们将永远与艺术失之交臂。做到慧眼识珠发现人才,才能人才辈出。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树立榜样,我曾多次在语文课上根据课文内容配上简单的插图,简练概括,直达文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学校文化长廊里经常展示自己的作品与美术字,学生非常欣赏和羡慕,潜移默化中我成了学生崇拜的偶像,我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热爱美术、尊重艺术。让学生从心底里对你产生敬畏,从而吸引学生对本学科产生好奇心,想学学试试。一次美术课上,我拿出几张彩色卡纸问学生,看看这几张纸,你们想到了什么?顿时,同学们议论纷纷,热情高涨,有的说看到了蔚蓝的天空、蓝色的大海、火红的太阳、美丽的晚霞、金色的秋天,绿色的田野、草地等,经过启发引导,学生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如何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更好地为课堂服务呢?充分发挥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手段的作用,使同学们更直观地感知客观事物,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身临其境的效果。精品课件,视频资料、动画片、电子游戏、影视节目、广告片、互联网等,这些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会对学生造成巨大影响,无形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因为学生们受多媒体技术的影响较大,对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美术教学传统的做法是教师讲解、示范、图片欣赏、技法练习、作业练习等,缺乏活力和时代气息,已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而多媒体的动感音乐、五彩缤纷的图像、各种操作软件、丰富的互联网内容等,使课堂教学显得既生动活泼又趣味性强,它的信息容量大,操作性强,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以往上美术欣赏课,多利用教师的示范作品边讲解边欣赏,一张张图片展示既烦琐又耗时,而且欣赏资料中的形象多为局部,色彩失真,观赏角度单一,不能完整全面地展示作品,在欣赏中还要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很难领悟作品的内涵,事半功倍。多媒体教学改变了欣赏课中教师唱独角戏,教学单调乏味的缺陷,它符合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课堂虽小,但多媒体技术能打破时空、地域的界限,跨越古今,驰骋中外,希腊神话、法国雕塑、意大利建筑,漫步于世界美术的长廊,学生更易获取丰富的美术知识,掌握技能技巧,既开阔视野,又提高学习美术的积极性,给美术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创造空间。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如果采用课件辅助教学,就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拓展思维空间,增强审美意识,发挥想象。学生在学习中使用电脑,结合美术知识进行创作练习,可以从中充分感受现代高科技的魅力,培养热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意识,并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体验成功,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勇于创新的信念。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现代教育注重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多媒体教学”正是以其表现手法的灵活多样,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优化了课堂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美术课本提供的知识资源抽象阶段性强,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还有一定距离,所以我们不能照本宣科,从科学的知识体系出发,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成长需要,就必须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整合教材,因材施教,若单纯地给他们讲凡·高、毕加索、达·芬奇,他们则觉得很遥远,还不能达到一定高度,所以要对课堂知识结构进行相对调整,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应用。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中声、形、色具备的特点,为学生营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教育。如色彩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很快就可以分辨出冷暖色调,色相、色性、明度和纯度、面积对比、等特点,因为色彩变化是微妙和神奇的,按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迅速有效的示范、讲解、演示,使美术知识形象化、直观化,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美术知识。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它集传统美术教学的优势于一体,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满足日益发展的美术教学需求。应用多媒体课件能秩序化、层次化,准确传达教学信息,因材施教,才能有的放矢。

三、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国家阳光高考工程渗透全国每个角落,也给农村教育注入了一缕春风,使农村学生家长打破了传统观念,与时代同步,增强了促进孩子个性化发展的意识。过去因为农村学生家长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存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严重地制约着农村孩子兴趣特长的发展。这些年特长教育慢慢走上了正轨。音、体、美教育提高了升学率,也圆了农村特长学生上大学的美梦,更为活跃农村文化事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农村美术教学出现了蒸蒸日上的局面。农村要实现全面发展,不仅需要物质财富的富足,还需要精神的充实和文化的繁荣,广大农村学生的家长文明程度更要有所提升。农村文化的丰富多彩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在精神层面求新、求乐、求变的愿望日益强烈。

本学期开学后,几位家长领着孩子找到我,要求给他们的孩子另起炉灶培养特长,他们并不希望孩子将来成为大画家、艺术家,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就想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无论唱歌、跳舞、画画都愿意支持孩子。这使我很受鼓舞,看到他们期待的眼神,也看到了美术教育的希望。我们要重视农村美术教育,尊重他们的意愿,满足他们的需求,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向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日益深入,人们的思想日趋活跃、观念不断碰撞,精神文化生活的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不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主动为农村文化培养人才,用积极健康的教学态度,改进教学方法,寓教于乐、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引导农村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出拥有多元文化素质的人才。

利用直观高效的多媒体资源,在快乐愉悦的教学活动中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就能创造出新时代的艺术作品。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把学生带出死气沉沉的课堂,来到大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们会在你眼前展现聪明才智。你看那萝卜雕的大象、木棍搭的宝塔、泥捏的大佛、豆子做的现代花园、易拉罐做的航天科技模型。我为他们的创作灵感所震撼,也发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这是对真实生活的集中体现和凝练。美术教学虽不是美术创作,但它们也有相似之处,既要以课程标准为准心,又要来源于我们生活中的“美术”。

四、培养兴趣,大胆改革

学生有了兴趣,就不能挫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把怎样发现、拓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学生对美的事物感到有兴趣,进而转化为乐趣和志趣往往是从直观开始的,它是一种无条件反应活动,是感性认识。而正是这种感性认识经过师生互动、互相启发、定向发展等过程,逐步升华为理性认识。为美术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审美知识,知识面越广,就越能辨别真伪和美丑,越有利于兴趣的培养。

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大胆进行美术教学改革,合理利用乡土美术教学资源和多媒体课件,扩大孩子们的视野,开设美术特长班,为发展孩子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表现能力等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在美术教学中结合乡土教材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地进行挖掘,动手动脑利用身边熟悉的资源,如蛋壳、萝卜、洋芋、胶泥、沙子、树干等发挥想象进行“创新”,教师做到有效的“点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以自己艺术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感受,使孩子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建立自信,发现自我,促进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总之,在教学中,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从自身出发,开阔视野,不断实践探究教法,了解学生,转变观念,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工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为他们实现梦想自由飞翔搭建桥梁。

作者:吴芳

上一篇:基于大型仪器的移动通信论文下一篇:创业教育的IT产品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