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加强高校影视艺术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更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先缕析了影视艺术教育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影视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尔后以云南为例,希望在进行影视艺术教育时通过少数民族电影的鉴赏和读解达到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目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影视艺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影视艺术教育论文 篇1:

谈接受美学视阈中的影视艺术教育改革

[摘要]运用接受美学观,以审美期待为影视艺术教育的切入点,以审美经验为影视艺术教育的着力点,以师生参与为影视艺术教育的互动点,以“第二文本”为影视艺术教育的反馈点,对于探讨和研究当下的影视艺术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接受美学影视艺术教育改革

接受美学,是西方学者姚斯等关于文学接受的一种文艺美学理论观。它旨在关注文学的接受研究和读者研究,将文学研究的重点从文学作品本身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是以读者接受为依据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将接受美学运用到影视艺术教育领域,意味着影视艺术教育思路的一种转换,即注重从教师的传授转向既注重教师的传授又注重学生的接受并重。过去,影视艺术教育领域研究得比较多的或是教学内容或是教师,而对影视艺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接受则研究得比较少。事实上,关注影视艺术教育领域里学生接受效应,是促进影视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与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措施。只有切实解决了学生接受问题,才能把握住影视艺术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因此,运用接受美学观,探讨和研究当下的影视艺术教育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接受美学观认为,审美期待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接受者通过原有经验、素养、理想、知识等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出的一种潜在的审美愿望。读者作为接受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定的结构图式。这个图式起着习惯性的定向期待和求新求异的创新期待的双重作用。它们决定接受者对所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取向标准,决定接受者阅读过程中的选择取向,也决定接受者对作品的基本态度和评价:而且,接受者的审美期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其生活阅历的增加、接受范围的扩大,艺术学养的提升而不断地发展变化。

如果将审美期待作为影视艺术教育的切入点,它对影视艺术教育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作为接受者,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底蕴以及兴趣爱好等构成了艺术教育过程中的审美期待,它将极大地影响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接受效应。学生会按既定的期待视野去审视影视艺术教育内容。并能动地进行选择。一般而言,学生会主动选择那些同他们的艺术立场一致,同他的艺术特长吻合,并且支持他的审美观念的教育信息。因而,影视艺术教育应从学生的审美期待视野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艺术素养、兴趣爱好等,做到有的放矢,从而促进影视艺术教育科学化。另一方面,审美期待作为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的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它包括众多因素,它们被激发和与作品相融合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接受程度取决于一系列外部因素的刺激。也就是说,影视艺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接受始终以个体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当教师传授的影视艺术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趋于一致时,学生就会把外来的艺术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而成为新知:反之,学生或是产生抗拒,或是对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和整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依据审美期待的接受美学观,影视艺术教育过程中学生接受效应的差异性取决于学生的审美期待视野及其运行状态。为此,在影视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实现合理整合,从而使影视艺术教育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

接受美学观认为,审美经验是读者在作品接受中积累起来的审美记忆、形象信息等构成的直接的、间接的、感性的和理性的经验。从戏剧艺术教育的角度来看。学生也有一个“审美经验”,它是学生过去学习和交际过程中积定下来的对审美对象的反映与择取、理解与认识的动态过程。其中有积极的成分,有消极的成分,有正解的成分,也有误解的成分。学生的“审美经验”具有预置性和可衔接性,对影视艺术教育内容起着评价与选择的作用,因而,“审美经验”对于学生接受影视艺术教育内容有着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接受态度上,即“顺利接受”或“抵制接受”。当学生发现影视艺术教育内容与自己的审美经验基本一致或相近时,就会顺利接受:反之,学生则会抵制接受。这对艺术教育具有启示意义。即要关注学生的“审美经验”,尤其应重视学生“抵制接受”的心理研究。

影视艺术教育应用接受美学观指导教学,应注意充分学生“审美经验”中的积极因素,让学生能够欣然接受教学内容。接受美学观认为,在审美经验与作品之间,应该有一个“美学距离”:当其距离为零时,读者完全进入角色,审美经验对作品接受失控:反之,读者则对作品漠然。因而,接受美学观认为,这种美学距离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远近适中。这就告诉我们,应正确把握影视艺术教育的特点。影视艺术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影视艺术教学内容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审美经验”和知识结构出发,重视艺术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接受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强化综合性学习,让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

接受美学观倡导让读者参与到作品中去,充分发挥读者的能动性。在接受美学观看来,作品的价值随着接受者的参与,会得到不断的修正、丰富和补充。依据接受美学观的观点,师生双方同时都是影视教学的主体,影视艺术教育过程应是师生双方相互作用的方式,它特别强调了学生作为接受者的参与性的重要。

那么,如何让学生参与到艺术教育活动中去并形成互动?接受美观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未定性,都不是决定性或自足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来完成图式结构。文学作品有许多空白点。正是这些空白点,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类似的“空白”体现在影视艺术教育中,要求为学生多留下进一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因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必须依靠学生自己去体验与感悟,用想象去“填写”“空白”。在此基础上,一方面。从时间上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在有限的艺术语汇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另一方面.从空间上允许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和质疑,并通过“对话”使问题得到解答。影视艺术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艺术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艺术知识的完整与系统。影视艺术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因而应让学生更多地更直接接触社会生活,在大量的艺术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艺术感悟能力和表现能力,掌握艺术的规律。当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越来越强,影视艺术教育应主动适应学生的这种变化,让学生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理解、体验与感悟,甚至建议。无疑,在这种情况下。借鉴接受美学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接受美学观认为,未经阅读的作品是第一文本,经过阅读后的作品才是第二文本:第二文本经过读者主观地加工润色。渗透着读者的思想感情。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读者以自己的审美期待视野为基础,对作品的文本符号进行的文本符号进行着富有个性色彩的解读,对话与交流的再创造过程。

从影视艺术教育过程来看,教学内容是“第一文本”,而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想象、体验、感悟后形成的新认识应是“第二文本”。提高教育的效度,关键取决于学生形成的“第二文本”。由此可见,关注、研究学生的“第二文本”,把握学生对第一文本“的理解与接受,是影视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调整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度的有效途径。

接受美学还认为,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去体验,去“填空”,艺术存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对于读者而言,同一作品作为“第一文本”是相同的,但作为“第二文本”,则会因人而异,正如“一个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命题。也就是说,与“第一文本”相比,“第二文本”必然是千差万别的异变产物。从影视艺术教育接受的优化路径来看,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还原教学内容作为“第一文本”的意义,应是教师必须关注的焦点之一。当前,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价值多元化程度的扩大,求新求异心态的泛化,大众传媒的普及。学生阅读视域的日益扩大,促使学生接受影视艺术教育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为此,在影视艺术教育改革中,一方面要求教师准确把握“第一文本”的含义,引导学生对“第一文本”进行正确解读:另一方面对学生的“第二文本”,及时进行反馈总结,并加以正面引导。同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途径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第二文本”的价值,增强影视艺术教育的接受效应。

作者:赵先正

影视艺术教育论文 篇2:

加强高校影视艺术教育 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摘 要:加强高校影视艺术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更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先缕析了影视艺术教育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影视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尔后以云南为例,希望在进行影视艺术教育时通过少数民族电影的鉴赏和读解达到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影视艺术教育 少数民族文化 传承

“艺术教育”一般来讲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狭义的“艺术教育”,是指为培养专业艺术人才而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广义的“艺术教育”,是指美育,它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本文所探讨的“影视艺术教育”属于广义上的“艺术教育”。

一、加强高校影视艺术教育

“影视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现代社会中,人们总是或多或少地要与某种艺术形式发生关系,比如读小说,听音乐。但是当下,人们接触电影电视的机会总是远远大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别是年青一代,他们通过电视、网络等收看着各式各样的影视节目,可以说他们是在影视节目的包围圈里成长起来的。其次,影视艺术是通过视听媒介传播的,并且发展迅速,冲击着人类认识世界、思考自身、传承文化等一直以来使用的传统媒介——文字,事实上它已经在逐渐改变人类的认知方式。再次,影视艺术作为综合艺术。它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它是时间艺术也是空间艺术;它看似轻松,仿佛就是生活的简单模拟,其实它非常复杂,需要通过编导演摄录编等多个部门通力协作,耗费大量精力,才能完成。它的构成方式十分复杂,完全不同于文字,需要人们建构新的思维方式才能透彻理解。

影视艺术教育起步较早的是美国。它在60年代就已经有205所大学开设了3000多种不同的电影课程。70年代随着电视业的异军突起,1000多所美国大学相继开设了电影电视课程,学生达到10万人,但其中电影、电视专业学生仅有3万人,可见影视艺术课程已经成为广受美国大学生欢迎的基础选修课。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等许多国家,也都越来越重视影视艺术教育。瑞典甚至将电影艺术教育纳入艺术和社会科学的教育体系中,中小学即开设电影课程,而且作为第三外语来选修,甚至要求全体公民都必须掌握这个媒介。①与国外影视艺术教育发展情况相比,我国还有很大差距。影视艺术教育大多还是针对影视艺术专业学生,远未达到将其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的程度。1985年随着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情况和意见〉的通知》, “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应把电影课作为重要选修课。”原国家教委1996年颁发了《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通知》,强调大学影视鉴赏等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影视艺术鉴赏课程这才逐渐成为高校美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

即便如此,我们仍应看到差距。首先,课程教师欠缺专业水平。许多高校的影视艺术教学是由其它专业的教师担任的,其中以中文专业居多。这或许是造成学生看电影只听对白、只关心故事的原因。影视语言与文学语言千差万别,其表意系统完全不同。简单来说,文学叙事只有通过文字表意,而影视叙事则可以通过声、光、色等等,其表意系统丰富繁杂,文字只是作为一种元素包含在其中。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编剧、电影理论家帕索里尼曾说,作家写作是在使用语言,而电影导演每次创作都是在发明语言。其次,教学手段存在误区。很多教师认为影视艺术教学就是随便给学生放放电影。我们从牙牙学语开始学习声音语言,接着开始学习文字语言,学了那么多年,仍然不能理解许多历史文学名著的真正意涵。可为什么许多教师想当然地认为,影视语言就不需要学习呢?文盲并不是指瞎子,文盲指的是不识字的人。面对涵义丰富的影像,又有多少人像欧美人阅读中国的象形文字一样瞎猜瞎想呢?再者,文学教师向学生推介阅读书目的时候总是推荐一些历史名著,并交代用心耐心地阅读。可为什么在影视鉴赏课上放的都是一些娱乐电影呢?难道粗制滥造的网络小说也能成为供学生拜读的经典?再次,课程时数有限。大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仍然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文章。面对影视语言,很多学生都是在进入高校后才开始学习的。面对视觉信息主导的现代社会,如果不加以教育引导,其结果就是一个视觉文盲,终将被时代淘汰。

如何改进?首先,注重影视艺术专业教师的培养。只有教师专业了,水平提高了,学生才不会走弯路,才能优质高效的学习影视艺术。其次,使用专业影视艺术教材。目前影视艺术鉴赏类基础教材品目繁多,参差不齐。我认为有两部分内容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影视简史与影视理论基础,二是影视语言基础。只有掌握了这些才不会在单向度的光影面前错过正确解读电影的密匙。再次,增加课时数,培养学生实际感受和操作的能力。多看的同时,教师还要多讲,引导学生理解影视作品的主旨意涵、欣赏影视作品的妙言绝句。第三,提高影视艺术课的电教化水平,毕竟影视艺术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第四,选择专业的考核办法。必要时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就像学习外语多听多读的同时还要多说多写一样。无论是平时的形成性考核还是学期末的终结性考核,都要注意专业化。比如,写影视评论绝不是写写主观感受就了事,而是要以影视作品为本体,结合专业理论来谈好坏。作品的好坏绝不等同于个人的好恶,它是有标准的。第五,培养影视思维。当今时代视觉文化充斥整个世界,没有影视思维便难以理解这个世界。最后,建立从中小学,到大学逐步加深多层次的影视艺术教育格局。这是我们目前影视艺术教育的最高目标。世界各国重视影视艺术教育,不仅在于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美国就是凭借其强大的好莱坞将他们的文化推介到了世界各地。美国电影虽然有着七彩的外壳,但无论何种类型影片都有着稳定的精神内核——精致的利己主义。利己主义价值观被电影多彩的文本层层包裹,而这文本则包括了美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美国好莱坞横扫全球电影市场,不仅攫取了大笔财富,更推销了美国的文化与价值观。

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文化是民族振兴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力量。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五千年来56个民族共同铸就的。中国拥有无比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包括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节庆、民族习俗、民族艺术、民族语言等方面,无不散发出浓郁的民族特色。随着中国经济腾飞、城乡逐步现代化,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包括少数民族文化。不要说汉族的孩子,就连很多少数民族的孩子对待自身的文化都表现出一种不关心和没兴趣,这是令人痛心的。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保持文化多样性不应只挂在嘴边,而应采取行动。下面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例来探究一下如何通过少数民族电影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目前,云南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云南民族文化概论等课程,这为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与传承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对书中所描述的各类民族文化,学生们常感困惑,毕竟光靠想象是不行的,去到各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实地体验又不现实。这时,有些教师会选择播放一些民族歌曲或照片来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性认识。可少数民族电影为什么不常被选择?除了电影时长与课时长短的矛盾外,电影内容的解读讲授与学习领会也并非一件易事。但如果将影视艺术教育课程与云南民族文化概论课程相结合,其效果可能不错。

根据赵仲牧先生的“文化构造理论”,文化可以分为三层结构: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行为文化和深层的观念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同样可以作此划分,具体来说,“少数民族物质文化是指少数民族通过劳动加工、制作和创造的一切可观察的感知的生活用品、生产工具、人造景观以及少数民族生活所处的自然环境。少数民族行为文化是指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交往活动。少数民族观念文化是指少数民族特有的情感模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等”②。影视艺术作为时空艺术,正是全方位展现少数民族文化的最佳载体。但如何将少数民族文化由浅入深的编进电影却并非一件易事。“云南作为我国拥有最多少数民族的省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参与了少数民族电影的摄制工作。”③“首先,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在云南各时期少数民族电影中基本上都得到了体现。从开创云南少数民族电影辉煌的《山间铃响马帮来》到如今献礼十八大的《阿佤山》都很好的表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地貌特征以及旖旎的自然风光……在表现自然景观的同时,少数民族特色建筑、漂亮服饰等都没有落下,如《五朵金花》中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青春祭》中傣族姑娘身着的窄小胸衣,花色或深色长筒裙等。其次,少数民族行为文化在此类电影中不仅得到了全面的表现,同时也获得了大量观众的喜爱。少数民族歌舞和以少数民族独特恋爱方式为代表的各种风俗习尚是电影中行为文化表现的主要内容。……《花腰新娘》……着重表现了花腰彝的歌、花腰彝的舞以及花腰彝的各种习俗风尚……最后,少数民族观念文化……《阿诗玛》、《孔雀公主》等……他们分别改编自撒尼人世代相传的叙事长诗《阿诗玛》和傣族的叙事诗《召树屯》。……语言不仅能体现一个民族的发展变迁更是民族同胞的精神家园……《婼玛的十七岁》中民族成员之间的对话采用哈尼方言倒是显得自然‘有味’。” ④由此可见,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及其优秀的民族文化在许多电影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但同为电影,却有优劣之分,同为少数民族电影,却也有不同层次的民族特色之分。教师在给学生播放少数民族电影时,既要注重电影的品质,也要注重民族特色的层次,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才能把最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开来,传承下去。电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除了可以更好的激起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热情,还可以给予少数民族文化一种鲜活积极的形象,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建立民族认同、唤起民族自豪感,因为少数民族自身才是其文化传承的最佳主体。

结语

过去,书面文学很好的记载了各族文化,传承了文化精髓。现在,影视正在发扬和传承着各族文化。加强高校影视艺术教育不仅将对培养学生成为适应时代、全面发展的人起到应有作用,更会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注释:

①连文光.中外影视教育比较论[J].高教探索,1996(01) .P41-42.

②魏国彬.少数民族电影概念的再探讨[J].艺术探索,2009(03).P127.

③张怀强. 1949~2009年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概述[J].艺术探索,2011(02).P43.

④张怀强,李倩. 何为一部真正的少数民族电影——从《赛德克·巴莱》谈起[J].东南传播,2013(08).P102-103.

作者单位:云南开放大学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作者:张怀强 李倩

影视艺术教育论文 篇3:

试论普通高校的影视艺术教育

[摘要]在普通高校普及影视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应该不断丰富的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在影视艺术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有审美活动的欣赏,也要有艺术批判的欣赏,并创新多媒体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效果。

[关键词] 影视艺术教育 艺术修养 教学方法

影视艺术作为视听语言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它最具有大众化和生活化,它广泛而直接地影响着当代青年尤其是高校的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和艺术素质。因而笔者认为,在普通高校应普及影视艺术教育。

一、普通高校普及影视艺术教育的意义

影视艺术教育的普及,是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捷径。影视艺术的门槛之低、受众之广、传播手段之丰富、持续影响力之强,是其它任何艺术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任何一种艺术的影响力和导向性,都远不能与影视艺术相提并论。但是广大大学生的影视鉴赏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同学只是肤浅片面地对剧情进行理解的深层次的主题表达理解不到位,使优秀文化不能准确传播和吸收,而一些糟粕文化却乘虚而入。影视艺术集成了绘画、音乐、三维技术、化装、表演文学、摄影、灯光、编辑等众多艺术门类的,要整个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就定要普及影视艺术教育。也只有普及了影视艺术教育,才能帮助当代大学生真正准确地吸收影视艺术中的优秀文化,抛弃垃圾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影视艺术教育的普及,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中外影视名著的欣赏和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了解影视艺术的特征和艺术规律的同时,提高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净化心灵、指导人生。情感是影视欣赏教育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也是影视教育感受的动力和中介。比如电影《可可西里》一开始影像语言描绘出的是美丽的雪山、辽阔的青藏高原,她峻美、宽广、苍芎、荒凉、寒冷……,它是藏羚羊的天堂,是地球生命的自然写照。接下来的影像展现的是怀羔的藏羚羊大面积遭盗猎者屠杀,无奈的、可怜的、鲜血的故事背后只是为了那500元一张的藏羚羊皮。为保护藏羚羊,巡山队队长日泰惨死在盗猎者的枪口下。影片以记实的手法描述,以真实的、静默的、直观的方式呈现,使学生的情感沸腾。他们愤怒了,他们悲伤了。在愤怒的情感驱使下,他们找到了罪恶;在悲伤的情感下,他们找到了无辜;在情感的画面前,他们善良了。

二、如何上好影视艺术教育课

首先,教师应该不断丰富的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教师是站在文化的前锋,这个前锋的方向决定着学生的文化朝向。因此教师应大量欣赏影视艺术作品,系统地了解影视发展的历史和不同时期的影视背景,搜集大量的影视文献资料,深入细致地了解影视评论,广泛的了解影视的类型,提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真正把握影视发展的主旋律。

其次。影视艺术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有审美活动的欣赏教育,也要有艺术批判的欣赏教育。欣赏影视作品是对影视作品的再创造。积极自觉的欣赏活动,常常会赋予影视作品新意。一部影视作品,通常从表面上理解是一种含义,而从更深层上去理解则会发现它的另一种含义。例如卓别林的影《摩登时代》表面是一部诙谐、幽默的无声喜剧。但是我们只要略加思考,就会发现这部看似滑稽可笑的喜剧影片中却蕴含着深刻的悲剧色彩,即人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所面临的异化状态和那种永远也摆脱不了的不幸阴影。它构成了这部影片的深刻思想内涵。影视欣赏活动不是机械地复现作品的原意,而是能动地、积极地参与作品意义的再生产。把自己的情感、理想、意志投射到作品中去,使影视欣赏成为一种有个性化色彩的创造活动。一部《红楼梦》,才子看见“色”,道学看见“淫”,革命者看见“叛逆”,循世者看见“空”。这种仁智互见现象,说明了影视再创造既是受制于审美对象(作品),又是受制于主体(观众)。作为教师应当自觉形成良好的观赏习惯,对影视作品的理解要多视角分析,逐渐形成囤积式的、独特的理解方式。对艺术的认识既要符合艺术的普遍审美规律,又要有自己的个性风格,独到见解,才能达到创造意义上的影视欣赏活动的最佳状态。

再次,根据影视艺术教育课的特点,创新多媒体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多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多媒体可以形成声、光、形、色、动等直接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共同作用的情景,具有良好的强化效果和整体效应。多媒体教学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分为板块法、重组法、实践法。板块法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断章取义、集取所需。把欣赏内容分为多个板块,对于中心重组、故事梗概、人物讲解、分析定位有着讲解方便、调度快捷的好处。尤其是对欣赏大型影视作品更为明显。如在欣赏大型史诗片《埃及艳后》时,影片时间较长,历史内涵深刻,人物角色较多,故事内容复杂,运用板块法快速、明了地讲解,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整部电影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欣赏的侧重点。重组法是根据教学的需要,重新组合欣赏对象的结构、背景、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重新组合影视作品,可以缩短内容、因果倒置、开拓思维。在欣赏芭蕾舞剧《天鹅湖》时,重组不同的故事情节和结尾,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实践法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互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从被动的接受中成为主动参与的一分子,从而达到我有艺术,艺术有我的境地。在欣赏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时,不仅使学生懂得了善、恶、美,欣赏到动人的音乐。在“孤独的牧羊人”那段美妙的木偶音乐伴奏下,学生扮起了剧中自己喜爱的角色,忘乎所以地“疯狂”了一回,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加强对学习音乐的兴趣。

最后,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地教育学生远离恐怖片、色情片和黑帮片这类影视片。学生的年龄处于鉴赏朦胧时期,教师应尽弘扬真、善、美的责任。

三、结语

影视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度不断变异。每个文明进程中的艺术都有所不同,每个民族在美学取向与发展路径上也会有很大差异。影视艺术既是民族的,又是全人类的。1997年“国家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早已阐述得很清楚:“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艺术有它不可取代的特性,将艺术视为人类精神的一部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衡小丽

上一篇:资本市场效率论文下一篇:离岸金融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