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大众文化论文

2022-04-18

[摘要]当代中国影视艺术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受众的审美需求,娱乐化、平面化、类型化成为现代影视作品最为集中的特点。商业利益的驱使也使得影视艺术的发展仅仅只停留在吸引观众消费,获取感官刺激的目的之上,很少追求影视作品深层的内涵以及对作品的理性思考和社会价值的探究,对于当代中国影视艺术大众化品格内涵的准确把握,就决定着中国影视艺术的命运。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影视艺术大众文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影视艺术大众文化论文 篇1:

浅析影视艺术美学特征

摘要影视艺术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综合艺术,汲取了各门艺术在千百年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艺术精华,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生机。这样一门艺术,是有着它独特的美学特征的,本文从5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影视艺术 美学

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许多理论家都从不同侧面阐述过“象外之旨”的问题。有的从诗歌形象独具的艺术魅力角度论述诗歌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有的从绘画的视觉可限性与想象开阔性的辨证关系上,指出“目尽尺幅,神驰千里”,“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的从音乐欣赏者心理感受的角度道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真谛;也有的以书法艺术启人联想的特点为依据,论证书法要“笔短意长”。所有这些,虽然论述的角度不同,但艺术创作要含蓄、曲折,长做者要善于以无写有,以少胜多,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则是一个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的普遍性问题。

纵观中国艺术发展史,在一些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中,以无写有,以少胜多,含蓄见长,回味无穷的艺术珍品俯拾即是。老舍曾经给齐白石出过一个题:《蛙十声里出山泉》,不愧为大师称号的白石老人,稍加思索后,奋然提笔而就。画面上没有山泉,不见青蛙,而是成群的蝌蚪顺着从峡谷中流下的泉水飘然而落。欣赏者在似乎不符题意的画卷前,听到了泉水源头处发出的阵阵蛙声,此独特艺术境界充分体现了贵在含蓄的创作原则。我国古典诗歌中像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了,有一首写妻子思念征战远方的丈夫的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全诗不见一个“思”字,但却含蓄而又逼真地表达了年轻妻子朝思暮想,希望能在梦中见到征战辽西的丈夫,细致入微刻画了古代怨妇的内心世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染作用。

已有百年历史的电影已无愧地步入艺术的圣殿。既然称它是一门艺术,当然也就具有上面论及的共同特点,但表现在影视这一具体的艺术类别中,我们认为,电影艺术内涵丰富,层次复杂,且往往是多种特性交织在一起,但为论述起见,本文拟分作如下五个方面由予以阐释。

一影视艺术具有隐喻性美学特征

通过两个画面或一种音响与一个画面的组接所产生的一种比喻意义,我们称之为隐喻式的美学特征。这种美学特征常常表现在对蒙太奇的处理上,最著名一个镜头就是《摩登时代》的开头。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一群争先恐后挤出圈的羊,接着就切入一个一群人涌出地下铁道的镜头。这两幅画面的猛烈冲撞,使观众心理上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击波;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给工人带来牲口一般的机械性、简单化的劳动,而且这种劳动严重异化着人们的思想、感情,使“人性的东西变成动物性的东西”(马克思语)。国产故事片《如意》有这样一个隐喻性镜头:在什刹海湖畔,石义海欢送格格同前夫傅先生出国,格格激动地说:“你好糊涂啊,这脚底下的地,周围的人,我都舍不得”;这时出现在画面上的是一个大白鹅在晚霞笼罩的湖面上惬意地游弋着。这似乎只是表现石义海和格格眼中所看到的白鹅,其实却暗示比喻意义——格格眷恋这块土地、人民,爱恋着石义海,就如同白鹅离不开清澈湖水、美丽晚霞一样。白鹅如同散文中的点睛之笔,又像诗歌的“诗眼”,深刻塑造出格格这样一位妇女的典型形象。文学的修辞格——比喻具有一种更新性,无论多么形象贴切、生动的比喻,如果不厌其烦地重复,便会让人生厌、反感。所以巴尔扎克说到: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再这样形容的是庸人,电影当然也不例外。《乡村女教师》中男女主人公相爱时编导插进一个鲜花盛开的镜头很有深意,但如果把它写作表现爱情的一个“样板镜头”,就会倒观众的胃口。事实上,有些编导也真是这样做了,主人公一遇到什么打击,准是狂风大作,雷鸣电闪,暴雨如注;主人公若英勇牺牲,也一定会是切入一个青松翠柏、红旗飘扬、群山肃立的镜头。这样的隐喻已失去“隐”的特点,当然就失去了观众,失掉了艺术。

二影视艺术具有技术性美学特征

大众文化的时代,既促成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也使得两者的结合更趋向于大众接受。20 世纪初的美学家们曾力图证明艺术与科学既不相同又互有联系。表现主义美学家克罗齐就认为,理想的结合应是“每个科学作品同时也是艺术品。” 20 世纪以来,影视工业的迅速发展使这一说法得到了确证。从无声到有声,从狭银幕到宽银幕、立体电影,再到三维制作、动画仿真,乃至于立体环绕声、杜比数字——环境声,所有这些科技产品都顺理成章地转化成了现代艺术品,如果没有先进的电脑数字技术、电子编辑和合成,人们就无法复现“侏罗纪时代”,也看不到想像中的外星人和“未来世界”。当然,也就更无法去体会诸如《终结者二号》、《龙卷风》、《天地大冲撞》、《恐龙》等影片所产生的惊人而又强烈的物化视觉冲击。

影视艺术的诞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从诞生到发展,影视艺术始终是一门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艺术。以电影的发展史来看,可以说电影的诞生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最初的电影都是无声电影,声音的引入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电影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最初的电影都是黑白片,而后依靠科技的发展,发明了彩色胶片,从而彩色电影电视问世。到了20世纪90年代,电影走向电子计算机时代。如今,电影电视已经进入数字时代、网络时代,这都是科技发展进步的结果。所以说,技术性也是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之一。《亮剑》中逼真的战争场面就是电子技术产生的。

三影视文学具有综合性的美学特征

影视艺术的综合性首先表现在它们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并对其进行了具有质变意义的化合改造,使得这些艺术元素进入电影和电视之后相互融合,形成电影和电视自身新的特性,并且使得电影和电视最终成为两门崭新的、独立的姊妹艺术。

这一综合性是与美术密切相关的。主要体现在对光、影、色彩、线条的独特处理和运用上。运用二维平面去创造三维空间。《亮剑》中的战争场面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很恰如其分。

这一综合性是与文学密切相关的。电影、电视也受到文学的极大影响。文学融入电影和电视,构成了故事片、电视剧和电视专题片的深厚文学基础。影视艺术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剧本。在众多的影视剧中,有相当一部分成功作品都是由文学著作改编的。影视艺术以其独有的方式把抽象的文学形象变为逼真直观的影像呈现出来,给观众以时空感。

这一综合性是与音乐、舞蹈密切相关的。影视艺术从音乐中吸取了节奏感与感染力,使音乐成为影视作品概括主题、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影视歌曲更是成为影视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人们广为流传。其次,影视艺术综合性的美学特征,更体现在美学层次的综合性,即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综合,再现性和表现性的统一,纪实性和哲理性的统一,叙述因素和隐喻因素的统一。

这一综合性还与戏剧密切相关。影视和戏剧同为表演艺术,最早的电影都是戏剧学派的。可以说没有戏剧就没有影视。戏剧产生了表演、剧本、对白、服装等。戏剧的本身就是冲突,影视讲故事,故事也是要有冲突的。《亮剑》本身就很有戏剧性,其中包括几个矛盾冲突。有李云龙和日本人的国恨家仇,有他与赵政委的冲突,与楚云飞的较量,与自己妻子的思想和精神方面的不和谐。通过几条矛盾来刻画李云龙机智勇猛,敢爱敢恨的性格特征。

四影视文学具有逼真性和假定性的美学特征

把逼真性和假定性这两个特性放在一起来谈,就是要正确区分和对待他们。逼真性和假定性都是影视美学的特性。电影电视的摄影技术,能够逼真地记录和复现客观世界,科技的发展更使得它们能够逼真地再现事物的声音和色彩。电影电视的本性就是活动的照相性,也即逼真性。影视艺术的逼真性,首先表现在它们是一种直观的真实,即视听的真实感。《亮剑》中李云龙在结婚的时候被日本兵偷袭,政委受伤,还亲自炮轰了自己的媳妇。之后他在媳妇的墓前哭泣。那时候人们忘了他是个驰骋杀场的将军,忘记了他的粗枝大叶,只感觉面前是个遭受了打击的普通人。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是逼真性的体现。如果影片只注重表现他的胆识气魄而忽略了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也是有普通人应有的情感的。如果这时失去了逼真性,相信这部电视剧就不会受到好评。当然,艺术的逼真性并不排斥艺术创造和艺术加工,也不排斥影视艺术家的主观作用。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再现客观世界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表现艺术家的主观世界。逼真性是指影视艺术逼近于真实,而绝不等同于真实。李云龙这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是存在的,他的很多经历也是艺术家主观缔造的。毕竟一个人不会有那么传奇的一生,但他的经历首先是要符合年代场景内容的,不能凭空想象,这就是艺术的逼真性。电影电视虽然可以高度逼真的再现物质世界,但它展现的只是现实的影像而不是现实本身。任何艺术都存在假定性,影视艺术也不例外。

影视艺术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照相式反应,而是需要遵循各门艺术所共有的规律。影视艺术的审美价值包含客观的再现和主观的表现两个方面。影视作品的假定性首先表现在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因素的渗入。《亮剑》中创作者通过诸多事例多个侧面来展现李云龙的性格特征,其间虽然也包括他的粗俗、不文明,但更多的是侧重于他的亮剑精神,这就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假定性。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的战争年代的场景、任务、服装、道具、人物性格、语言等的设计都是一种假定,毕竟我们已经回不到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了。

不难看出,逼真性和假定性都是影视艺术的特性,只是他们的侧重点不同。逼真性强调再现,偏重于纪实;假定性强调表现,侧重于虚构。真正成功的影视艺术应该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也就是逼真性与假定性相结合。

五影视文学具有造型性与运动性的美学特征

影视艺术是一门时空复合的艺术。影视艺术既注重空间的造型性又注重时间上的运动性,所以说造型性和运动性也是影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

影视艺术是以视觉为主的视听艺术,它通过影视画面来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抒发感情、阐明哲理,所以运动的画面是影视艺术的基本表现手段。在造型性方面,张艺谋对色彩、光线、构图的运用是是比较成功和有特点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灯笼,充分显示了封建制度下的大家庭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影片《英雄》中的画面构图给人苍凉绝迹的感觉。

影视艺术之所以不同于绘画、雕塑、摄像等其他造型艺术就在于它的运动性。影视的运动性包括:被拍摄对象的运动、摄像机的运动、主客体复合运动以及蒙太奇剪辑所造成的运动。这些运动综合表现在屏幕上,使得电影电视具有了无限的视觉表现力。这种运动场面有大有小,但无论大小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亮剑》中李云龙炮轰城墙时重复炮轰那一瞬间所用的再现蒙太奇手法、董存瑞炸碉堡的瞬间、还有那句“向我开炮”都让人难以忘怀,这都是运动性所起的效果。

综上所述,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包括了综合性与技术性、逼真性与假定性、造型性和运动性。一部成功的电影或电视都应该具备以上这些特征才不失为一部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德]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 [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 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王世德:《影视审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5] 金丹元:《影视美学导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 都梁:《亮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7] 王一川:《文学理论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王玲,女,1968—,江西鹰潭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艺术,工作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作者:王 玲

影视艺术大众文化论文 篇2:

中国影视艺术的大众化品格

[摘要] 当代中国影视艺术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受众的审美需求,娱乐化、平面化、类型化成为现代影视作品最为集中的特点。商业利益的驱使也使得影视艺术的发展仅仅只停留在吸引观众消费,获取感官刺激的目的之上,很少追求影视作品深层的内涵以及对作品的理性思考和社会价值的探究,对于当代中国影视艺术大众化品格内涵的准确把握,就决定着中国影视艺术的命运。

[关键词] 影视艺术 大众化品格 平面化 娱乐化

在当代,作为现代社会艺术家族中拥有最大生存空间的影视艺术,它极高的综合性同它的大众传播和消费特性一起,产生出影视艺术特有的大众化品格魅力,影视艺术的发展必然要与大众密切联系,影视艺术作品也必须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

一、影视艺术大众化品格的内涵

第一,为大众所接受的叙事方式。影视艺术是一种叙事艺术,是用叙事的方式来建构影视作品的,在故事结构的表象下蕴藏着人性善与美的内涵,在叙事中特别注意大众的接受心理和欣赏心理的调动,并且从大众可接受的程度来构建自己的故事结构,营造自己的故事氛围。因此,当代中国影视作品应该重视中国传统叙事文学面向大众的叙事精神,并使之应用于一切影视题材,从影视作品表层的故事本身一直到影视作品故事的内涵,用符合大众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的、与大众情感同频共振,并且对大众情感世界产生强大召唤力量的深度模式来构建自己的故事结构。

第二,为大众所领悟的影视语言。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影视艺术作为目前最为广大受众所接受的艺术样式,它所具有的独特艺术语言也应该是大众所能理解的语言。如前所述,不但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是影视叙事的重要因素,其它声、光、电等也是影视艺术巨大魅力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它们的有机组合直接形成了影视的艺术语言。当然,对影视语言的创新和开拓方面必须符合中国大众审美水平和接受心理,必须在中国大众文化传统和大众文化心理接受能力范围内来进行。

第三,为大众所欣赏的结构模式。当代中国影视艺术的起点是中国传统戏剧,因此难免有着戏剧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这就说明影视艺术应该以观众为中心而不是以影视创作者为中心,应该以影视创作者的努力来准确传达自己的意念并积极调动受众的情绪,从而让观众陶醉在饱含情感的叙述策略中。也就是说,影视创作必须在遵循传统戏剧模式的同时,具有自己的为受众所认同和接受的个性,在综合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的同时融合创作者自己的个性和艺术表现形式,形成影视艺术自身的独有魅力。

二、当代中国影视艺术走向大众的原因分析

当代中国影视艺术从诞生起,就始终面对的是最广大的受众群。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是从戏剧开始的,而戏剧正是中国传统的大众化艺术,千百年来受到中国最广大群体的热爱。因此,中国的影视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一直是贴近生活,重视大众的审美感受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新中国建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影视艺术同社会潮流一起,过度渲染感官的刺激,表现出脱离广大受众的审美形态,从而丧失了自己的艺术品位,仅仅追求感性张扬却丧失了理性价值的艺术作品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影视艺术不但具有精神产品的特有属性,而且同时具有了一般商品的属性。因此,影视艺术的生产和消费也就和广大受众的密切联系,优秀的影视作品吸引着广大受众进行消费,使其得到情感释放,产生心灵共鸣,与此同时,广大受众的审美趣味及价值取向又从另一方面约束着影视创作者的创作趋向,进而产生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当代中国影视艺术大众化的表现

大众化的趋势构成了大众文化的客观环境,这种客观环境又反过来对影视艺术的文本原创、拍摄制作和传输播出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传播手段的现代化,融合最先进技术及艺术因素的大众文化势必越来越具有传播及发展的优势,影视艺术随着格调和品位的提升也越来越呈现出大众化趋势,并同时提升了其社会和艺术价值。表现如下:

第一,娱乐化。影视艺术首先是一种文化娱乐产品,其次才是艺术品。当前社会的巨大压力使得大众的审美趋向轻松愉悦,趋向短、平、快的快捷文化消费。娱乐化、平面化、消费性成为基本需要,对人生价值意义的追问、对生命前景的探求、对伦理道德的深层拷问让位于轻松诙谐的视听语言享受,让位于琐屑的更接近大众日常生活的演绎,让位于对历史作品无深度的戏说。现代高科技传播手段又给文化的大众化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高速路,时尚欣赏、流行追赶成了大众文化的焦点所在。因此,当代中国影视艺术应在表现大众生活和大众文化现实存在的基础上,从其单纯注重感性娱乐功能中脱离出来,弘扬其社会批判功能和教化功能。

第二,类型化。大众化、娱乐化使影视艺术完全纳入了商业化运行轨道,某些类型的影视作品往往能迎合最大数量观众群的审美口味,因此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并吸引了大量模仿作品的出现,从而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和规则。比如好莱坞模式的成功,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从对欣赏者心理的判定和对市场的正确评估为出发点进行的,它遵循一定的模式,追求以高投入获得高利润。类型化影视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能获得大量观众,降低了成本风险,保证了市场利益,因此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第三,产业化。当前的影视艺术可以说是一种平面艺术,它消解了作为文化精华的启蒙主题和意义深度,仅仅带给观众平面化的娱乐和暂时的愉悦及感官刺激,并不具备思想深度。同时也由于影视艺术的浅层化以及无深度的快餐式消费,影视作品中所表现的文化、艺术,审美、甚至精神也成为消费的对象。由于高科技发展带来的可复制性便利条件为当代中国影视艺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在复制艺术品的同时还复制价值观念。中国拥有的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是中国影视产业化存在的前提,现代化传媒产业的发展又为影视艺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根基,因此要保持影视文化产业的主导位置,就必须把影视创作的商业化、中产阶级趣味化、平民化,大众化方向结合起来,使中国影视创作文化与时代文化以及社会文化同步发展。

总的来说,当代中国影视艺术的大众化品格是一个在动态发展中形成的有机体,在一定程度上既相对静止又不断变化,而大众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以及观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又决定着影视艺术大众化品格的具体内涵。大众化的影视艺术是在平面化、模式化、商品化、产业化过程中生成的以大众消费为核心的文化商品,为了迎合大众的消费需求和提高市场效益,而在某种意义上竭力削平审美和思想上的深度模式,降低了艺术的审美品味,消解了经典影视的社会历史意义和悲剧意识。因此,对于当代中国影视艺术大众化品格内涵的准确把握,就决定着中国影视艺术的命运。

参考文献

[1]彭吉象.影视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孙献韬,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张旭,山西大学文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影视文学方向。

作者:张旭

影视艺术大众文化论文 篇3:

论影视艺术的非功利性审美

摘要 影视艺术不仅具有思想教育和艺术教育的价值,也具有精神和心灵上的审美价值。影视艺术的非功利性审美是一种摆脱了私欲杂念、忘却了功利目的,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愉悦的审美状态。

关键词 影视艺术非功利性审美

艺术鉴赏的本质是一种审美活动,凡是审美活动都具有功利性的一面,又具有非功利性的一面。影视艺术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它与文学、戏剧、绘画、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在影视艺术鉴赏活动中,我们常常把思想教育、艺术教育等功利性的审美放在了重要地位。事实上,影视艺术的非功利性审美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所谓非功利性审美,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摆脱了私欲杂念、忘却了功利目的,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愉悦的审美状态。黑格尔曾经用一个生活事例生动地描述过这种状态。他说,“一个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喜的神色去看水中所见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件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自己活动的结果。”黑格尔不仅浅显易懂地说明了什么是艺术创造,也告诉了我们什么是非功利性的审美。影视艺术鉴赏不仅具备思想和艺术的教育价值,也具有心灵自由、精神愉悦的审美价值。

首先,影视艺术是一种直觉审美的艺术。法国的柏格森认为,直觉是发自人的生命本能的心灵内省,是一种非理性的认知活动。一般来说,直觉是真正与鉴赏对象化成一体、打成一片的,可以达到从整体上直接抵达对象本质的感悟,它实际上是鉴赏者本能化的无意识反应。直觉性审美就是直接地把握或领悟的审美活动,也是一种不通过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而在一刹那间完成的鉴赏活动。它常常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而聚精会神地观赏艺术形象,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所以,影视艺术的这种直觉性审美就处于一种忘却目的和杂念的非功利状态。

影视艺术直观性的画面和镜头所展现不仅是曲折的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瑰丽的社会画卷,也包含着丰富的自然之美。当我们欣赏到画面上重峦叠嶂的青山、波涛汹涌的大海、白云和蓝天的镜头之时。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心灵的舒畅、精神的愉悦,我们没有必要去挖掘和品味其中的意蕴和思想。这就是一种非功利性审美。此外,影视艺术更多地展示给我们的是艺术之美。即便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场景,也包含着丰富的非功利性审美。比如人性之美,风俗之美同样也包含着精神愉悦的审美价值。在影视艺术鉴赏中,就色彩鉴赏而言,《黄土地》中那西北大地的土黄色,让我们直觉到农民的淳厚:《红高粱》那鲜红的色彩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就声音鉴赏而言,《生死时速》中的地铁大碰撞《龙卷风》中奇特的自然景观,都借音响再造了一个真实的时空,给人们带来如临其境的心理与情绪的审美体验。

其次,影视艺术又是大众化的娱乐文化。绘画、雕塑、书法、舞蹈、诗歌等艺术,没有哪一个能像影视艺术那样具有广泛的群众审美基础。当今是文化发展的多元时代。是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大众文化是休闲化、娱乐化、时尚化而又广为传播的文化,这种文化一般内容浅显,直白通俗,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影视艺术就是这样一种大众文化,它所展示的直观视象,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无所不包。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世界到精神活动,都能用画面的形象来表现。即使是人的潜意识,它也能用画面形象来表现。影视艺术的这一特性,使它更易于被接受、理解而走近大众,甚至超越国界和民族。

大众鉴赏者常常处于现实的人世关系中,受着现实中各种矛盾的牵涉,有着许多实用的、功利的事情要办,总是被无穷无尽的烦琐事务所包围着、压迫着。他们的精神和情感往往被这些世俗的欲望、功利和矛盾所压抑着,他们的思想也被社会的某些观念、传统和法规所束缚着。所以,在影视艺术鉴赏活动中。他们最需要的不是道德的说教、思想的教育,也不是背上沉重的枷锁去审视人生的悲苦和思索社会的责任。他们最需要的是如何获得身心的放松、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愉悦这种非功利性的审美。影视艺术最能通过其直观的画面和镜头、深邃的艺术意境吸引大众鉴赏者。当鉴赏者进入审美的虚静状态之时,其实用的狭隘的功利观念就消失了,烦琐的世间各种矛盾已暂时忘却了,精神会变得格外明净、空灵、宁静和愉悦。

影视艺术的非功利性审美要求鉴赏者摆脱功利束缚。追求精神愉悦。但是,这种精神愉悦不是简单的生理快感,而是一种从现实中升华上去的审美精神情绪。

所谓生理快感就是肉体的快感,也即身体的快感。这种快感是一种低级的快感。它往往使我们注意到身体某个部分的快感。而且最惹人注意的是出现快感的器官。它只会使人局限于器官感觉之内,沉湎于肉体的快感之中。因此,它是一种粗鄙的、自私的快感。例如,观看色情影片是没有任何美感可言的,它引起的只能是生理上的快感,唤起的是比较卑贱的联想,它最容易使人沉溺于追求自私的感官和情欲的满足。所以。它绝不是艺术鉴赏,因为它摆脱不了肉体欲望的功利诱惑。这种快感也绝不是审美的精神愉悦。

当然,审美的精神愉悦又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但它能够超越一般的生理快感。艺术鉴赏活动必须依赖无障碍的、机制健全的生理器官。美国当代美学家帕克说,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而且,它又是整个结构所依靠的基础。人的感觉当然是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进行的,但他们在审美经验中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其中,视觉和听觉起着主导作用。在黑格尔看来,视觉和听觉甚至可以认为是“认识性的感觉”,其他感觉则完全与艺术鉴赏无关。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之所以比其他器官更具有审美能力,是由于其社会化程度更高。所以,听觉和视觉所获得的美感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理快感了,它超越了生理快感而进入了人的精神愉悦的层面。

在影视艺术鉴赏中,我们的灵魂仿佛乐于忘记它与肉体的关系,忘记自己所置身的现实俗尘,从烦闷的现实与困顿中超脱,幻想自己能够自由自在地遨游于广袤的宇空。而这种超脱的幻觉使人感到无限的轻松与喜悦,享受到现实生活中任何时刻也不能享受的无限自由与美感。正因为处于超俗状态下的精神明净,世俗杂念就统统丢弃:正因为超越了生理器官的快感和观念,因而使精神纯粹,就不会掺入感官的欲念和情欲的追求。影视艺术的审美与色情影视的观看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获得的是精神愉悦的审美快感,后者获得的是只是肉体感官的刺激。所以,面对影视艺术中的情爱镜头或裸体画面,真正的艺术鉴赏家绝不会带着荒淫好色的眼光去观看。也不会产生低级的情欲联想。

非功利的精神愉悦又是一种纯粹自然的、美的愉悦享受。在影视艺术鉴赏中。往往由于鉴赏主体自身的艺术爱好和鉴赏情趣,会将自己的注意力倾注于某一种风格的影

视作品之上。有人喜欢好莱坞战争大片,有人喜欢缠绵的言情片,有人喜欢虚幻的武打片。尽管他们欣赏的风格不同,但他们都是以一种无利害关系的态度去对待艺术观赏对象的。这种选择仅仅是因为艺术作品本身的缘故,而不是为了其他的目的。

我们知道,影视艺术鉴赏和通常的认识活动是不同的。在通常的认识活动中,人们总是把事物看作是实现自己意志、行为、观念的种种利益的工具,带有明显的思想行为目的和观念性。其动因是为了实现某种社会功利。而影视艺术鉴赏活动就不为社会观念所约束与强制,不受功利主义的干扰。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人事先带着某种功利的目的。以某种固有的观念和意志力去强制自己鉴赏艺术作品,他不会获得真正的艺术美所带来的愉快感,甚至会将自己引入纷乱的痛苦之中。美国电影《魂断蓝桥》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主要描写罗伊上尉和芭蕾舞演员玛拉在滑铁卢桥下邂逅相识,两人一见钟情。不久罗伊上了前线,很快传来了阵亡的死讯。玛拉在失望中又穷又饿为生活所迫,开始了卑贱的卖笑生涯。战争结束后,被误传阵亡的罗伊回到后方,这使玛拉悲喜交集。虽然罗伊情意绵绵,而玛拉却因曾经失足而感到羞愧难当,自卑自己不配享受巨大的爱情幸福,最终投身于隆隆开过的军车的巨轮底下。整个影片展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这一对青年的悲剧命运。在鉴赏过程中。我们只会为罗伊和玛拉的爱情悲剧深深地打动。为这一对有情人未能终成眷属而无限遗憾。如果我们不将自己的注意力倾注于影片的情节本身。而用意志力去支配自己竭力思考影片表现的是什么、宣扬和歌颂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上。就会被功利和目的所纠缠而无法获得精神愉悦。

影视艺术的非功利性审美不仅是影视艺术自身的艺术特征所决定的,也与鉴赏活动的本质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的鉴赏哲学家乔治·迪基说:“审美的愉悦必须是无关利害的。其次,感受到的这种愉快的主体必须处于某种平静的全神贯注的精神状态中,不受某些被歪曲了的观念联想的影响。”

关于鉴赏判断,康德有着完整的阐述。康德认为,对于美的欣赏的愉快。是唯一无利害关系的和自由的愉快。他在论述鉴赏判断的四个基本规定时,首先规定了鉴赏判断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判断,并把“审美无利害”即非功利性放在第一位。他说:“规定鉴赏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他所说的“利害关系”。就是指对象实际存在使人满意或不满意,从而引起人的愉快或不愉快,而这种愉快或不愉快,主要与主体的欲望直接相关,而与美的对象本身无关。所以,康德认为鉴赏判断是自由的、无私的。不受任何实际利害关系的限制。如果作为鉴赏判断的主体把快感渗入了利害(功利)关系的考虑,就有了偏爱,就不是纯粹的鉴赏(审美)判断了。按照康德的阐述,当我们进入鉴赏活动之时,无论是欣赏自然之美还是艺术之美。恐怕都会有暂时忘却世俗的利害关系,超脱对物质实存或其他利益具有的欲念,否则,艺术鉴赏活动便会中断,审美愉悦便会被打破。延安时期,一次文工团为八路军演出《白毛女》,当演到地主黄世仁逼死杨白老时,一位战士突然冲上去。要向扮演“黄世仁”的演员开枪。这位战士是把台上的演戏当成生活的事实了。他这种以现实的利害关系的眼光来看戏,实际上就打破、中断了审美活动。所以,不涉及利害关系,确实是形成审美经验的必要条件。影视艺术鉴赏更是如此,《泰坦尼克号》在悲剧到来之前,露西脱下衣服,戴上卡尔送给她的项链,让杰克为她画像。露西美丽的酮体展现在杰克眼前,杰克专注为露西画像。接着镜头切换,回到了老年露西的回忆,游客们听得目瞪口呆。如果我们也用带着肉欲的眼光去观看,美就会消失,功利欲望就会产生,审美就会终止。

影视艺术的功利性审美承担着艺术的认知功能和教育功能,非功利性审美实现着艺术的愉悦功能。过去,我们常常把影视艺术的审美都看作是人的思想教育或艺术技能教育的重要方式。所以艺术鉴赏往往是目的先行,功利为主。我们承认影视艺术鉴赏能够培养人的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但其终极目的绝不是一种思想教育和知识技能的专项教育,也不只是关注人的思想素质或艺术素质的发展。影视艺术审美应该超越短期功利目的,关注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以及精神境界的审美自由。所以,非功利性审美是影视艺术鉴赏不可忽视的审美活动。

作者:陈兆金

上一篇:石化销售企业信息论文下一篇:控制企业财务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