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影视艺术论文

2022-04-20

摘要:新媒体是指利用电脑技术将媒体形式展现出来的一种传统媒体方式改革,而影视艺术数字化是媒体艺术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今社会,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影视艺术的数字化发展有了更好的创作路径,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并得到了蓬勃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微电影影视艺术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微电影影视艺术论文 篇1:

新时代影视艺术中的视觉污染及治理研究

摘要:影视艺术具备真实性、现实性、通俗性、娱乐性、商业性的属性特征。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影视艺术商业性特征愈加明显,各类视觉污染现象层出不穷。影视作为一门综合且复杂的艺术,在世界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分级和审查制度。目前影视艺术中存在各类不同的视觉污染现象,若要尽力规避此类现象的出现,应从创作者、传播者、接收者、监管者的不同角度出发,促使影视艺术得到良好且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影视艺术;视觉污染;治理

当今经济发展使得影视演变成为娱乐“至”上的产物,带有视觉冲击或视觉消费特征的画面层出不穷。我们已经进入“视觉中心主义时代”,如今存在的“不良视觉图像”,能够在傳播中给人造成不良视觉刺激,导致身心健康的影响乃至损害,就是“视觉污染”[1]。对于影视艺术来讲,这类并无美感可言,将真实转化为虚幻、现实转化为暴力、娱乐转化为消费、商业转化为视觉奇观的影视画面被称为“视觉污染”。本文分析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所具有的审美性特征,对目前影视艺术中存在的视觉污染现象进行了分类,提出一定治理对策,为影视艺术的良好发展提供参考借鉴。至此,如何完成影视艺术从娱乐“至”上到娱乐“之”上的转变,则需要电影人、管理者,以及观众的共同协作。

一、影视艺术中的视觉污染分类

(一)视觉冲击:暴力色情

暴力元素充当着电影片段的最强兴奋剂,在不同类型的影片中频繁出现。1929年有声电影产生初期,强盗片《纽约之光》便出现了暴力画面,这可以看作是电影中暴力影像的开端。随后,好莱坞商业化的“暴力美学”出现,从《赛尔马与路易斯》《雌雄大盗》到《闪灵杀手》《德州电锯杀人狂》,在影片中几乎得不到任何审美的快感,看到的始终是一种极度扭曲的变态心理和恐怖的感官刺激[2];“巴西新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在巴西兴起的新电影运动,意在拍摄巴西真实的悲惨状况,又被称为“饥饿的美学”“暴力的美学”,由此可见其影片中暴力画面的冲击性;在中国香港,暴力还渗透到喜剧电影中,例如:袁和平、成龙将武打与喜剧结合,创造出“谐趣武打”的新片种,暴力被披上了喜剧的外衣,看上去更具“观赏性”。然而,美国“全国电视暴力联合会”和“全国精神健康研究所”在世界上19个国家做了3 700多份科学研究报告,其结果一致表明:暴力影片对观众有害。影视作品中充斥着打斗、凶杀等血腥的内容,给予受众的只是单纯的感官刺激,并不能带来审美的享受,更易引起青少年效仿,导致不良后果。

除暴力外,色情也成为吸人眼球的冲击性画面,是票房的隐形保证。然而,是否色情已成为影片必不可少的因素,亦或删去色情片段,影片本身的叙事、艺术表达会存在障碍影响?答案并非肯定。希区柯克的作品《后窗》,常常被理解为典型的展现主人公/观众窥视机制的“双关”之作[3],越来越多的电影打着色情的噱头,满足着观众的“偷窥”欲,造成“恐怖图像容易激起注意力——生产者制作恐怖图像——吸引更多的注意力——继续生产更多恐怖图像”[4]的恶性循环。这类视觉污染忽略了电影本身艺术性的表达,更对未成年人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

(二)视觉消费:粉丝电影、广告植入

影视艺术的商业属性,促使作品中出现植入广告以及粉丝电影现象。“需求瞄准的不是物,而是价值。需求的满足首先具有附着这些价值的意义”[5]。“明星”符号本身具有被优先解读的可能性,在文化交流中,李小龙、成龙、李连杰象征着具有阳刚之气的东方形象;章子怡、巩俐象征着大气标致的东方韵味,明星的符号意义大于实体意义。而如今,明星符号被过分放大,成为商业吸金手段。粉丝电影的出现推动了电影商业化的发展,为多方赢得利益。然而对受众来说,如今难以欣赏到明星形象与艺术美并存的电影,这非但不利于电影的艺术化发展,更会对受众造成潜在视觉污染,降低审美标准。

商业利益的推动促使影视作品中植入广告的出现。冯小刚导演以商业影片拍摄为主,被誉为中国大陆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之一。2003年《手机》中各式各样的摩托罗拉手机;2004年《天下无贼》中的佳能DV、长城润滑油、淘宝网等;《非诚勿扰》系列中的剑南春、清华同方、海南航空等,令植入广告与贺岁电影二者的结合看似“相得益彰”。实际上,极少有影片中的广告植入的较为自然。影视剧随片广告分为分离式、插入式、镶嵌式三种。其中,镶嵌式是广告伴随情节发展出现,能够在不影响叙事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如《天下无贼》开头女主角录像使用的佳能DV;《一个都不能少》中的可乐。有些则显得较为突兀,且不合时宜:《老九门》中的东鹏特饮、《古剑奇谭》《诛仙青云志》中的58同城,均是在古代剧中植入现代广告的代表。此外,也有广告的植入易造成不良后果:电视剧《太子妃升职记》中将金戈频繁植入,此剧受众多为青少年,而金戈是一种处方药,极易造成不良影响。艺术与商业的结合无可厚非,然而一些直白的、不经过艺术化处理的植入广告极其突兀,对受众造成视觉强迫,影响观影体验。

(三)视觉奇观:华丽虚幻

电影是造梦与共情的理想场景。有着“科幻电影先驱”之称的梅里爱,在电影诞生之初便发明了“停机再拍”“分次曝光”“魔术照相”等电影手法。梅里爱在电影制作中加入特技效果,使得电影告别了传统叙事的单调性,形成了新的视觉体验,这可以看作是电影“奇观性”的开端。在后期的电影中,奇观现象也逐渐成为主流。“奇观”即纯以视觉表现的形象或景观,给人强烈的心理刺激和震撼,但景观背后,不负载任何实质内容。视觉“奇观”,既可是形式细节的精细入微,亦可是宏观景观的气势撼人,两者皆美轮美奂得让人震撼[6]。从《侏罗纪公园》《阿凡达》再到中国的《流浪地球》,“中国电影在向好莱坞学习的过程中,学到了好莱坞的大投入、大场面、视听震撼的华丽效果”[7]。近年来,好莱坞电影的不断输入影响着众多电影创作。小津安二郎说过:“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过分追求外在视觉奇观的电影,极易忽视电影的基础叙事特征,令观众看完只记住感官,得不到共鸣。

二、影视艺术视觉污染的治理策略

(一)创作主体

1.作为艺术家的影视创作者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创作者的精神体验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影视创作导演必须要做到的是:规范行业自律,不触碰道德底线。在此基础上,要注重“镜头”“构图”“色彩”“剪辑”等电影语言,规范电影艺术化表达,提升个人的视觉教养和审美修养,以真实性为首要特征,再对作品进行艺术化加工。在尊重影视艺术商业性的同时,更重视人文精神的传递。

2.作为普通人的日常创作

当下,互联网促使各类短视频平台火热发展,网络电影、微电影、网络综艺、Vlog等作品层出不穷。一台可以录像的机器、运用剪辑软件简单处理,个人就可以上传至视频平台的时代,使得“人人都是艺术家”。普通人的日常创作只要公开发表,就有着被众多人看到的可能性。所以,普通大众在进行视频拍摄和发表时,都应注重画面内容的规范,避免造成视觉污染。

(二)传播过程

传统的影视传播包含电影院、电视台等公共平台,这类体制内播出平台的节目应增加生产和供给,围绕政府赋予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的职责和中心工作。CCTV-1频道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下午剧场曾播出《平凡的世界》《最美的青春》《幸福院》等优秀影视剧作品;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也在2020年3月发布影院复工后复映的电影:《何以为家》《战狼2》《中国合伙人》《流浪地球》《狼图腾》。影视艺术传播的一般规律表明:具有思想深度和哲理内涵的优秀影视艺术作品具有比较广泛而深刻的传播力,因而传播范围广,传播力度强,传播效果好[8]。对播出平台来讲,优秀的影视作品应该被广泛传播,这是其职责所在。

从传播者来说,观众对视觉信息的认知程度是其需要了解的一面,此外更要帮助受众提高视觉素养,这样有效的视觉传播效果才能形成。播出平台从业者应树立责任感、使命感,加强对影视作品的把关以规避风险,为提高大众视觉素养而共同努力。

(三)接受主體

马克思曾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审美经验制约着人的意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想要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则需要多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例如,优秀的电影作品:国内《小城之春》 《霸王别姬》 《一江春水向东流》;国外《公民凯恩》《东京物语》《罗生门》;电视剧作品:国内《平凡的世界》《琅琊榜》《走向共和》;国外《老友记》《生活大爆炸》《请回答1988》等。审美活动的艺术欣赏是对艺术作品的再创造,理性不应该成为禁锢感觉的枷锁。在读图时代,我们的眼睛需要“教”而“养”之。我们需要拥有品味之眼、批判之眼、纯真之眼。在经历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两个层次后,纯真之眼,就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眼睛[9]。

此外,作为观众要勇于批评揭露,进行舆论监督。对于接受者来说,要学会能动地认知视觉信息,并以批判的视角看待,如此便可掌握信息背后的含义,不被信息淹没。艺术接受是接受者与创作者相互建构的过程,当下受众的喜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传递,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艺术再创造。视觉教养的提高不仅需要创作者恪守自律,更需要接受者反馈表达。生活经验不能代替审美尺度,趣味判断不能等同于价值判断。对于影视艺术来讲,观众不仅是影片的欣赏者,更是影片的判定者、批判者。对于影视作品的评判要从画面、声音、蒙太奇这些电影语言的基本要素入手,“共鸣”和“艺术”二者同样重要。

(四)监管部门

1.必要的审查制度

如今各类艺术形式纷繁多样,而电影是唯一建立分级制和审查制度的门类,这充分说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电影审查制最先在美国确立,1907年,美国芝加哥成立市电影检查委员会;1911年,已有30个以上的州建立电影检查制度;1927年,以美国邮电部长为首的“海斯办公室”提出在银幕上必须小心处理的25种情况,和不得出现的11种情况;1930年,《海斯法典》制定,详细划定了美国的电影禁区。美国的电影审查制度可以说是较早确立的,且得到了不断完善、内容较为明确;英国曾是电影检查非常严格的国家,曾规定58种情况应在影片中被取缔,较之美国更为具体严密;法国的电影检查尺度在世界上最宽;日本于1949年6月成立电影伦理委员会,纠纷最多的在性、风俗方面;在中国香港,公映电影被划分为任何人可观看、儿童可观看,以及只准18岁(含)以上人观看三个级别;在中国内地则不分级,但公开播放的影片均需经过广电总局审查,一定程度上默认影片适宜大多数人观赏。各国都有自己的电影审查制度,一定程度上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完善,但其都具有“限制色情、暴力,维护社会安定,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共同点。成熟的电影分级、审查制度是必要的,它不仅能够给予观众提示,也能够提高观众的观影自由度,保障了影视作品的多样性和流畅性。

2.产业化发展

尊重影视的商业性,在文化政策、运作体制、市场策略三个方面都要兼顾。在一些欧美国家,带有暴力倾向和性爱内容的成人节目只适合在夜间时段播放,考虑到家庭“四世同堂”的状况,调整播放时段,能够避免不适宜的人群接受视觉污染。此外,要重视电影在经济发展及社会政治中的作用,给予好剧本、好创作班底一定的人才、资金扶持,用产业化体制来促进电影的发展。尊重影视的文化品格,发挥社会功能和精神意义,从艺术创作、思想主题、精神价值三个方面出发,大力宣传优秀的影视作品。好的影视作品能够提高人的审美修养、帮助人更好地认知世界、陶冶情操,令人身心愉悦,这是影视艺术应形成的积极影响。

3.法规体系的建立

影视艺术监管方面,在英国,《电视无国界指令》中,植入广告被得到有效制止;欧美国家对儿童节目中的植入性广告限制严格。对于视觉污染中的此类现象,观众应被明确告知作品中存在植入广告,在开头或结尾处给予适当提示,而非“强迫性”接受。2020年2月,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公开《网络综艺节目内容审核标准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细则》围绕各类网络综艺,对出镜人员言行举止、舞美、文字语言使用、主创人员选用等不同角度,提出了94条标准。在此《细则》中,提到了“低俗、性暗示”“血腥、不适画面”“着装暴露”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网络节目中视觉污染现象的出现。

健全影视艺术市场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形成法律、规章、政策相互配套、协调统一的法规体系,是影视艺术得以良好发展的基础。加强规范影视艺术作品的市场准入标准、影视艺术制作和播出机构的主体条件、相关特殊岗位人员上岗资质、影视艺术生产经营项目的投融资条件等细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地规避视觉污染现象的出现,从而保证大众拥有良好的视听环境。

三、结语

影视艺术目前面临诸多问题:制作者的急功近利,技艺粗糙;观众的时尚消费;传播者的急于作秀,好高骛远……不仅造成视觉污染现象,更从内在降低了影视作品的整体水准。要提升影视艺术的格局,更好地治理和规避视觉污染现象的出现,需要制作主体的严格自律、播出平台的加强把关、监管机构的统一标准,以及受众的舆论监督。至此,影视艺术的良好发展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王新,应海燕.“视觉中心主义时代”的视觉污染研究[J].思想战线,2015,6(41):133-138.

[2]周清平.“互联网+”时代的现代影像艺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

[3]贾磊磊.影像的传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83.

[4](美)巴顿·帕尔默著.陈梅,何小正译.元虚构的希区柯克——《后窗》和《精神病患者》的观赏经验和经验观赏[J].当代电影,1987(4):96-106.

[5]任悦.视觉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70.

[6](法)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刚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59.

[7]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50-267.

[8]陈晓伟.中国电影影像表达与跨文化传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9]林吕建.传播学视野中的中国影视艺术[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106.

[10]王新.见与不见:读图时代的视觉教养[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4:4-7.

[责任编辑:武典]

作者:郄欣萌

微电影影视艺术论文 篇2:

新媒体背景下影视艺术的数字化发展

摘 要:新媒体是指利用电脑技术将媒体形式展现出来的一种传统媒体方式改革,而影视艺术数字化是媒体艺术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今社会,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影视艺术的数字化发展有了更好的创作路径,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并得到了蓬勃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背景;影视艺术;数字化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媒介+艺术+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综合体。从艺术与科学的融合角度来说,科学逐渐向艺术化方向发展,艺术逐渐走向科学化。在影视艺术领域,新媒体与数字化的结合,无论在创作、传播还是产业方面,数字化新媒体对影视产业发展的影响愈发明显。

1 新媒体与数字化的内在联系

新媒体是一种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数字传播技术为支撑的媒介,以网络技术、数字电视技术为基础,通过宽带网络、卫星,借助电视、电脑等信息终端,传播数据信息,提供娱乐服务。通过不断的创新运用,新媒体技术为影视艺术制作、传播、营销注入了活力,使影视艺术的创作手段更加充实。数字化和新媒体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如数字电视、数字广播等。在影视艺术领域中,数字化技术掀起了一场数字化文艺复兴运动:一方面,数字技术使影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使影像创作得以复兴。在影视创作方面,通过计算机和软件,借助资料,影视艺术得到了全面的数字化发展,如数字式棚外场景、彩色校正、影像合成、影片修复、线痕去除、影像增强、计算机生成素材和胶片拍摄素材的集成等,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变、增强了影视的稳步发展。数字化技术能够制造出传统影视艺术无法制作出的特效,尤其是科幻题材的影视作品,能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也符合时代的发展,能够更好地模拟影视场景,使其更加逼真,更能表达出影视作品的意义。

2 新媒体背景下影视艺术的数字化发展

2.1 影视艺术数字化创作的发展

新媒体背景下,数字化技术为影视创作提供了新颖的手段,数字化技术与传统影视艺术的结合,给观众带来了如梦如幻的观影感受,增强了创造者的创作理念和美学效应。首先,影视艺术创作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剧本创作、信息采集、制片预算、制片进程等。在前期准备的各个环节中,利用计算机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影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和艺术价值。比如,通过文字处理与剧本创作软件,可极大地提升剧本的创作与修改效率。同时,运用专业的剧组计划管理软件、大量的外景信息数据库、颜元数据库等,能够准确地计算制作成本,可以将剧本每个场景所需要的设备与演职人员细化,极大地方便剧组工作人员的信息采集工作。

其次,现场制作数字化包括计算机化的设备管理与虚拟制作,通过运用这两种技术,能够提升拍摄工作效率,缩短工作时间。借助计算机化的设备管理技术,可操控所有的拍摄辅助道具,完成灯光布设、画面拍摄,以及导演的预定工作。而在影视艺术中,虚拟制作应用将虚拟情境与真实人物结合在一起,突破了传统拍摄工作对场景、道具、照明的约束,色键技术多用于电视节目录制,计算机图形处理用于影视剧拍摄。

最后,在影视艺术创作的后期处理中。运用数字技术与计算机平台,能够赋予影像新的色彩,并通过深层次修饰与美化,将不同的素材画面合成复合画面,利用新的声音、画面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视觉震撼。比如,通过计算机技术处理图像,并将其与摄像机拍摄的实际画面结合,为影像添加新的叙事元素,丰富观众的审美感受。数字化技术极大地满足观众求新、求知的欲望,强化了艺术美学效果。

2.2 影视艺术传播的数字化发展

新媒体背景下,数字媒体技术传播平台能拉近影视艺术与观众的距离,拓宽传播范围。影视艺术发展中传播是重要环节,只有经过传播,才能体现艺术价值。比如,数字电视增加了点播互动、电视购物、远程教育等诸多新的服务功能,具有传播效率高、接收效果佳、抗干扰能力强、操作人性化等优点。而网络电视与手机电视则更具灵活性和丰富性,具有丰富的视频资源、视频管理功能、搜索功能、下载功能,其中手机电视是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型平台,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电视逐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极大地促进了影视艺术传播,网络电视是基于电视机顶盒平台的网络电视与基于计算机平台的网络电视。借助网络电视与手机电视传播平台,通过收藏、下载视频技术,观众可以随时观看自己想看的节目。由此可见,数字媒体技术传播平台极大地拓宽了影视艺术的传播范围,保障了影视艺术的传播质量,从而使影视艺术被广大观众接受。

2.3 影视艺术营销的数字化发展

新媒体背景下,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影视艺术数字化营销应运而生。网络营销成了影视作品重要的销售手段,通过新媒体技术,运用数字化营销方式,借助互联网平台,影视艺术作品实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为影视艺术产业拓展了发展空间,让更多人认识影视艺术作品,提升了影视艺术作品的市场需求。比如,借助QQ、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通过数字化技术(BI下载软件)等,可以极大地提升影视作品的传播效率,使影视艺术作品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并通过重组营销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采用数字化收集技术,结合多种营销手段,使影视制作机构根据情况实施即时的动态改良,从而在与观众的互动中,提高影视艺术作品的价值,获取最大化的产业利润,维护影视艺术产业的版权利益。

参考文献:

[1] 许波.新媒体艺术发展格局下的影视艺术传播[J].西部广播电视,2018(10).

[2] 胡頔克.数字媒体技术背景下的影视艺术发展探析[J].科技传播,2018(10).

[3] 谷万里.后现代文化娱乐中动漫产业全方位数字化发展探析[J].电影评介,2018(05).

作者简介:于众(1983—),男,江苏连云港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理论与技术,后期制作,微电影,纪录片。

魏振峰(1996—),男,遼宁本溪人,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系本科在读。

作者:于众 魏振峰

微电影影视艺术论文 篇3:

浅析影视艺术创意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 文化创意产业的勃兴在为国内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使高校戏剧影视艺术教育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创意型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条件,也是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校戏剧影视艺术教育之间沟通桥梁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紧紧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快创新影视艺术教育体系的改革步伐,努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创意人才,成为了高校戏剧影视艺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本文将从研究探讨目前国内外的创意型人才培养现况出发,提出几条可供影视艺术专业探索和实践的创意型人才培养之路。

关键词 创意型人才 影视艺术教育 文化产业

On Television Arts Cre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l

TONG Fei[1],  ZHANG Yi[2]

([1]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7;

[2] Jiangxi Broadcast City Channel, Nanchang, Jiangxi 330046)

Key words creative talents; television art education; cultural industry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愈演愈烈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浪潮中,创意型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不但成为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条件,同样也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校影视艺术教育之间沟通桥梁的重要因素。因此,紧紧围绕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快创新高校影视艺术教育体系的改革步伐,努力培养各类复合型、应用型的创意人才,成为高校影视艺术教育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主要从目前国内的创意型人才培养现状出发,结合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研究探讨几条符合高校影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1 国内高校影视艺术创意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不合理、特色不明显,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影视艺术学科内部,对各专业在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设置方面,仍保留着“计划经济”的色彩,既不能完全做到像国外高校一样通过跨学科学习,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又没有根据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构建和设置新的教学体系,这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与社会上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岗位对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需求产生脱节的现象,跟不上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的步伐。

(2)教学理念和方法模式稍显陈旧。我国高校人才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往往局限于研究型或应用型人才这两个方面,而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一些个性化思维和创意性思考往往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和鼓励。此外,在教学方法上大多还是不可避免地采用“灌输式”的传统方式,缺少一些如启发式、参与式、讨论研究式等新型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联想创造能力。

(3)教学内容中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失衡。影视艺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挖掘和培养此方面的创意型人才,少不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锻炼。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相关学科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显现出“重理论、轻实践”或者“以实验代替实践”的不足之处,这使得学生一方面由于受到统一模式的理论化教学而缺乏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由于受到过于专业化的实验教学而对自身专业外的相关学科缺少必要的了解。

(4)自身条件与社会环境的限制与影响。由于校内资金短缺、师资队伍有限和场地限制等多方面原因,使得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戏剧影视艺术学科相关专业既不可能像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高校一样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动画产业园区,也没有与之配套完善的实验环境和对口性强的实践基地,这就极大地限制和影响了培养创意型人才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学与锻炼的机会。

2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影视艺术创意型人才的培养之路

打破影视艺术学科内部各专业的界限,通过学科内部体系的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方式,让影视文学、影视表演、导演、播音主持、摄影摄像、舞台美术设计、录音等各专业方向进行多层次、跨学科的融合。如法国的影视艺术课程,就提出了“多科性”与“多面性”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以此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因此,像国外高校一样设立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培养在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上具有坚实基础的和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协调应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创意型人才是切实有效的措施。

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建立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意型人才。

(1)就像前文中提到的一样,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中,更多的时候教师只是在进行单纯的教学,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让学生们记住就算是完成任务了,很少会有离开书本进行创新的时候,这也使得我们的学生很多时候专业技巧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在需要突破的时候却缺少了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模式中,学科教学培养的重心,需要适当地从专业技能教授向引导和挖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上转移。而符合文化创意产业需求的创意型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个人创新能力,因此影视艺术的教育工作者更应深入地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以便及时发现其各自的学习方式、思维习惯及兴趣所在等个性化特点,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传授和探讨。这种教学模式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独创性思维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出能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意型人才。

(2)讨论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应试教育和纯理论教育观念的彻底革新,同样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影视艺术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例如微电影、舞台剧、广告宣传片等,其成果均是创作者的创意灵感在作品中的一种物化表现,创作过程前的灵感展现以及创作过程中的奇思妙想都将会时刻修正整个物化过程。以讨论研究为主,以传统教学为辅,这种由师生共同参与其中的教学模式极其适用于创意向实践活动转变的前期阶段。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提供足够的平台给学生,引导和鼓励其以各种方式去获取资源、寻找资料,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自发的培养创新精神得以良性发展。

(3)在理论性教学完成之后,教师们可以布置给学生一些专门的案例,让学生在课后去进行资料收集,在学生课后分小组探讨之后,再回归课堂,来阐述大家得出的观点以及新发现的研究成果。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们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利用观点的碰撞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只需进行指导,不干预学生们的主动创造。使用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潜能,减少依赖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当然,用以讨论的案例应具备典型性和前沿性的特点。例如在关于某种类型电影的案例分析或某一个导演的作品分析中,学生可以运用结构分析法,结合该导演的其他作品去总结出该案例中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在此过程中既丰富了学生的联想力,又拓展了其创造能力。案例分析型教学模式正是通过教师挑选反映创造性的基本原理和创新精神的经典案例,逐步引导和建立学生的创新思维。

(4)项目驱动型教学模式是一种将教和学完美结合的整合力培养模式,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完成,并且每个任务中能够把教学内容中的基本原理与重点难点涵盖于其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被培养了出来。这种教学模式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学任务的选取。教学任务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在选取任务的考量标准上,必须明确该任务的价值和目标;在具体任务的安排上,要牢牢把握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以及与影视、艺术等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②加强团队意识的培养。是整个教学工作当中的核心目标,其终极目的是通过课题组领导成员制订该组的项目研究计划方案,把各项具体任务分派给小组成员独立完成的方式来增强个体在处理问题时的协调应变能力及社交能力。③成果汇报的方式。可以因项目性质的差异而选择不同的汇报方式,如上交项目结题报告书或举行该项目课题成果交流会。④课题的具体评价体系。根据课题组成员在具体课题实践环节中的能力表现、个性化思维的展现、团队协调能力的施展发挥,以及其创新性的最终体现来具体制定相关的理论评价体系,具有完善的、明确的指标及要求。

(5)参天大树必须有肥沃的土壤、新鲜的空气、充足的阳光雨露才能茁壮成长。而对于影视艺术学科的学子而言,良好的学习氛围就是他们成长所需的最佳环境。这其中蕴含:学术观点自由发挥,积极鼓励个性化思维方式的展现;重点发掘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提供开放式的学术资源共享等等。如不定期地在校内举办一些类似于电影展、艺术沙龙、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开放性学术讨论氛围,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该方式的实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接收业界信息、行业动态,保持与时俱进的专业理念,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戏剧影视艺术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兴趣和精神。

(6)注重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认知能力,利用产业实践式的教育方式毫无疑问地在逐步培养创意型人才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日本高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培养合同等方式,与有着创意型人才需求的企业直接发生联系,学生优秀的创意作品可以及时投入到产出环节,利用企业各方面的优势来培养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应对具体问题的处理能力,凭借优秀企业的资源来调整和完善教学实践环节。此外,学校通过与企业的交流活动,把学生在校研发的一些项目成果或制作的优秀作品提供给社会上的相关文化产业机构,为相关企业和机构有效地提供能源消耗低、知识含量高、社会反响好的优秀市场创意产品,通过艺术实践、社会实践方面的结合对研究成果进行检验、整改来提搞产品的最终附加值,建立有序、高效、健全的文化产业链,并使得研究成果转化过程实现常态化。通过该环节,最终实现高校和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紧密结合,让学生直接参与创意产业市场的工作运营,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等两方面的结合和未来走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由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人才需求国际化,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因此,在我国的影视艺术创意型人才方面的培养,首先要与其他国家相关的教育和研究机构展开各类合作研究和师生交流,不断增加在国际学术界交流学习的机会;其次要有效发掘和利用国际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与国际知名品牌大学开展实质性的合作交流,吸取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方针理念、管理教育经验、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培养具有开放性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最后要创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国际摇篮,放宽学生的国际性视野,加强建立师资对外的交流渠道。新经济的逐步到来,技术与经济的未来发展已经处于一个跨学科、跨国界的重要阶段,唯有面向世界、相互影响、相互磨合、拓宽视野,才能促进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3 结语

作为影视艺术创意型人才的创造者及教育者,应该能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兴旺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必须适应文化产业的特点和需求来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意型人才,投入到与影视艺术相关的各个文化创意产业中去。既要充分认识我国文化艺术尤其是影视艺术的发展规律,认识到文化发展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又要认真思考我国高校教育的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着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高效的创意型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出适应于文化创意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创意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仲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3-01-07:13:17.

[2] 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R].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 姚聪莉,任保平.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大学教学,2008(9).

[4] 国外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及对杭州的启示.http://www. hangzhou.gov.cn/main/zwdt/ztzj/whcycy/rcpy/T413467.shtml, 2012-09-04

作者:佟霏 张艺

上一篇:冷再生施工工艺论文下一篇:变电站通信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