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鉴赏影视艺术论文

2022-07-03

审美与鉴赏影视艺术论文 篇1:

探析影视观摩教学实践中的艺术审美与鉴赏

[摘要]无论是影视专业教学,还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观摩教学,放映影视作品或片段是必要的教学手段,其初衷和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艺术审美。本文以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戈达尔电影为例,剖析了他独特的电影风格和变化轨迹,在影视观摩教学实践中可资借鉴。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 戈达尔电影 教学实践

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观摩课程教学实践中,法国“新浪潮”无疑是一座里程碑,在历次席卷法国乃至全世界的电影运动中,其领军人物戈达尔的功绩不可磨灭。他像一名永不止步的斗士,用自己独特多变的电影风格,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西班牙的电影艺术大师布鲁艾尔曾说:“除了戈达尔,我丝毫看不出‘新浪潮’有什么新东西!”因此,通过对戈达尔电影风格及变化轨迹的学习,学生能看到的是一位大师如何一步一步纯熟地运用电影语言讲述其内心、生活以及整个世界,对提高、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艺术审美不无裨益。

一、学会鉴赏:真实中的疏离感

戈达尔针对当时好莱坞类型片的泛滥,他倡导作者论,认为电影是一种“社会实践”,他将电影比喻成每秒24格的真实,并提出了种种反传统的电影理论,为后来亲身进行电影创作形成了量的积累。他在《电影手册》撰稿期间,同特吕弗等志同道合的一帮伙伴们提出的口号“重要的是作者导演而不是制片人”。随着力作《筋疲力尽》的完成,他也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质的飞跃,具体地诠释了他独特的电影风格。当时主流商业电影追求的是“与观众达成共识”,而戈达尔认为这样的认知一致恰恰妨碍了电影表达真实的世界。只有电影产生的疏离感,使观众与电影隔岸相望,这样观众才能从电影中去关照,去了解导演的意图,去了解真实的世界。这一时期戈达尔的电影充分让观众领会到了他所表达的那种疏离感,而这样自由即兴地运用镜头语言在当时是罕见的,它打破了传统叙事。

而在以往电影中,特写镜头是带领观众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关键,但在这部影片中戈达尔却运用特写镜头加深了观众对人物的陌生感。《筋疲力尽》便是一个范例。为了打破以往古典叙事连续的观念,戈达尔在《筋疲力尽》中加入了大量与情节无关的镜头,他第一次让主角直接对准摄像机,在主人公米歇尔偷车开往巴黎的途中,他通过摄像机直接与观众交流,越出观众以往的认同感,同样也达到了一种疏离的效果,从而更加强调电影的真实性,也从某一方面说明了生活的偶然性。

诚然,剧中主角的生活轨迹是重要的,但电影荧幕中的生活不再是电影主角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对现实生活更具哲理性的反映。在电影中学生也能看到戈达尔关于人物设计具有抒情性的地方,剧中米歇尔用手指划过嘴唇的那个动作就是他对亨弗莱?鲍嘉个人崇拜的直接表达,这也是“新浪潮”中导演直接表达自己情感的一贯方式。

真实中的疏离感是戈达尔电影在观摩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会鉴赏的一个首要环节和重要环节。

二、把握重点:色彩的完美运用与政治涉足

戈达尔与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女性安娜?卡列琳娜结合并合作,创作出了许多惊世之作。1960年他们首度合作了《小兵》,之后的《女人就是女人》、《随心所欲》、《我所知的关于她的二三事》等。在这些影片中,依稀能看到戈达尔电影风格的转变,也许有人会将这归功于安娜,但在看过《狂人皮埃罗》之后,及时引导学生发现潜伏在戈达尔的作品中另外的东西,即他的电影风格在继承的同时也似乎逐渐地向创作中期转变和过渡。

在影片《狂人皮埃罗》中,除了大量的跳接镜头和坚持反传统叙事风格的继承之外,戈达尔开始对色彩的运用进行大胆尝试。在影片中主人公费迪南参加岳父岳母家无聊聚会时他每走过一对男女,画面的色彩便跟随着变化,没有任何语言对白却能够感受到主角周围生活环境的空虚乏味,也能从视觉上直观地感受到他心中的那种压抑,也为后来费迪南的“中年危机”埋下了伏笔。影片最后费迪南自杀时,将蓝色和红色涂上了自己的脸,而这两种颜色在法国是最具代表性的颜色,这里戈达尔所想表达的思想与电影大家基耶洛夫斯基在“蓝白红”三部曲中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内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人说《狂人皮埃罗》是戈达尔电影纯粹抒情的终结,这不无道理。20世纪60年代国际局势纷纭复杂,越南战争便在这样的时局下爆发,《狂人皮埃罗》由此也打上了政治的烙印。虽然整部片子的主要线索仍是费迪南和玛丽安的逃亡生活,但戈达尔已经开始在电影中穿插政治因素,也许抒情的终结就代表着政治的开始。

色彩的完美运用与政治涉足,是戈达尔电影在观摩教学实践中学生把握的重点。

三、艺术审美:拼贴艺术与政治抒情的结晶体

说起戈达尔电影的政治抒情,便不得不提到《中国姑娘》,它讲述了一群崇拜毛泽东的法国青年的故事。故事将中国“文化大革命”的一套照搬到法国来,主角维罗妮卡一出场便置身于一堆“小红皮书”中。作为“五人小组”的带头人,她一切行动听从“最高指示”,俨然中国当年的红卫兵头子。从人物与情节的设计上,可以看到戈达尔电影中的政治因素不再是属于从属地位,而是随着剧中人物自身的政治色彩贯穿始终,已经成为了影片表达思想的重中之重。

在《中国姑娘》中学生能看到戈达尔惯用的拼贴性手法。阿拉贡十分赞扬这样的“电影拼贴”手法,他不仅为人们就戈达尔影片中这种“七拼八凑”、“寻章摘句”的指责进行辩护,还认为《中国姑娘》的“新小说结构”是他的一大发明,以文学性副标题将影片分成若干章节会使观众耳目一新。这样的拼贴手法有意地将政治事件糅合起来,在看似荒谬的形式中,戈达尔表达着自己的政治观,或是讽刺,或是关注,或是解读,情节为影片中的政治主题服务。

在影片的表达主题手法上,戈达尔并不是将自己的政治倾向或观点通过影像直接传达给观众那么简单,而是引领观众跟他一起去探讨和理解。在拍摄时,特别是当主角在摄影机前激情四溢地演讲时,会被戈达尔有意识地一声“停”而打断,再加上一个镜头的符码。这样的做法便剥夺了主角在影片中所享受的独有的话语权,促使观众去思考,与剧中人物产生政治上的“情感共鸣”。不用刻意大肆渲染,观众自然跳进导演设计好的政治“漩涡”中,去领会导演所要表达的政治主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中国姑娘》这个时期中,学生可以看到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成为了戈达尔电影实践的指南针,而他的电影则充满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情怀。

电影界普遍将戈达尔电影分为“戈达尔前”和“戈达尔后”显然有失公允。纵观其电影风格发展的足迹,他无时无刻不在探索中另辟蹊径的前进,连过去不乏指责戈达尔的法国电影评论家让?德?巴隆斯利也常常怀念戈达尔昔日的风采:“没有他,今天的电影不会是这个样子。”

在影视专业教学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影视艺术鉴赏观摩教学实践应全面更新教育理念,深刻领会影视素质教育的内涵,认清时代发展所赋予影视艺术教育的职业道德和任务使命:通过影视艺术审美和鉴赏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而激发他们的人文追求,使学生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保持主体性、独立性、开放性,心灵世界更智慧、更博大、更深沉、更自由,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认识要伴随影视艺术鉴赏观摩教学实践过程的始终,并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朱玛,朱丹.世界著名导演的镜头语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夏尔·福特,法国当代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

[3]孟飞,辛望旦,左边的引力:解码戈达尔在“五月风暴”前的电影实践[J]南京社会科学,2008,(8)。

[4]郑雪来,银海遐思录(之五):关于“戈达尔前”与“戈达尔后”[J],电影评介,2008,(12)。

作者:何汶锫

审美与鉴赏影视艺术论文 篇2:

互联网环境下影视艺术媒体鉴赏形态发展研究

摘 要 随着大数据、大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行业在急速发展,影视艺术传播媒体的鉴赏形态也在发生改变,影视艺术传媒鉴赏形态的内容把旧物翻新,实现了艺术传媒鉴赏的更新,使单一的媒体鉴赏方式逐渐变得多元化,在超越传统媒体鉴赏的形态上面做出了更大的改变,逐渐跨越新媒体,从传统的网络全媒体向云端数据跨越,由借用他人的艺术鉴赏方法到自己创新媒体鉴赏,随着艺术美体鉴赏形态的不断发展,影视艺术媒体的鉴赏逐渐符合人们喜闻乐见的传媒方式,使这样的媒体鉴赏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也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求,提高了观众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 大信息 数据网络时代 影视艺术 传媒鉴赏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vie Art Media Appreciation

Form under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ZHANG Hanmo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從互联网+影视艺术鉴赏这类全新的艺术鉴赏文化模式的起源来看,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随着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时代网络的普及,作为媒体传播介质的app平台(例如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等)的不断普及,也促进了新型传播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新型影视媒体艺术鉴赏进入了人们的眼中,创新性的建设模式改变了人们对人类影视艺术鉴赏的看法,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从侧面反映了全新的艺术媒体鉴赏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历史进步的重要表现。

1 影视艺术传媒鉴赏形态的更新

通过利用一切传统的电子设备进行静物般的艺术鉴赏媒体传播,它的主要特点是较为集中化,这一类的艺术媒体传播方式较为保守,因此我们称为旧媒体鉴赏形态。而和它相对立的艺术媒体鉴赏模式则是新媒体鉴赏形态,其主要以智能移动媒体设备为基础,利用个性化的大数据信息网络、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与外界进行交流沟通,主要特点是较为灵活,方便,快捷,个性化功能较强。区别于其他的媒体鉴赏方式,旧媒体鉴赏形态归根结底就是以传统的媒体传播介质来进行传媒鉴赏形态,而为了创新媒体鉴赏形态,利用已有的现代移动网络数据和网络平台,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发展新型媒体鉴赏形态。

相比于旧媒体影视艺术传媒鉴赏形态的不足,新媒体利用其移动媒体传播的优势尤其突出,原因无外乎一点,创新的媒体影视艺术传媒鉴赏发展得更为完善,即使艺术鉴赏的同行者身隔两地,也可为艺术鉴赏的同行者提供了交流沟通艺术美感的便捷方式。正是因为新型媒体艺术传媒鉴赏形态的出现和移动传媒的发展,旧媒体艺术传媒鉴赏形态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和影响,因此人们对媒体的关注点更着重于新媒体影视艺术传媒鉴赏形态,这样的新媒体更具有活力,相对于旧媒体建设形态,其发展前景也无比广阔,逐步代替旧媒体传媒鉴赏方式成为人们的关注热点,这一点可以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看出来,人们越来越依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来进行媒体信息传播,这就是新型媒体鉴赏方式受到人们欢迎的主要原因。

2 影视艺术传媒鉴赏形态从单一到多元

元媒体影视艺术鉴赏形态是指利用传统的媒体介质,如电影、电视机、收音机等基础初媒体,由此产生的影视艺术传媒鉴赏形态才是影视艺术传媒鉴赏的起源,是所有影视传媒艺术的基础。元媒体影视艺术传媒鉴赏形态作为影视艺术传媒鉴赏形态的本体论学术范畴,同时也作为其他传统影视艺术传媒鉴赏形式的起源,主要向观众和鉴赏的同行者介绍和讲解了影视媒体艺术最本质的问题,把讲解和表明影视艺术传媒鉴赏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能力作为重点,进行交流探讨,提高传播鉴赏能力。

元媒体影视艺术鉴赏形态是所有影视艺术形态的基础。虽然鉴赏形态各有不同,但都是基于对同样的元媒体改造过程,人们想要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具有创新性、可塑性的新媒体鉴赏模式,就必须要经历思考和超越元媒体传媒鉴赏,因为元媒体艺术影视鉴赏是一切影视艺术传媒鉴赏的起源和基础,所有的改变和创新都是以此为基础做出改变,提炼出更加完美、更加丰富的艺术审美模式,而在调整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其是否影响文化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如果想要制作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影视艺术传媒鉴赏体系,那么就必须以元媒体的传媒为一切新媒体的起源。

3 影视艺术传媒鉴赏形态从超媒体向跨媒体过渡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普及化,超媒体影视艺术传媒鉴赏也被广泛使用,它包含了传统鉴赏网络平台,互动交流效果和产品的研发和发行等较为重要的部分,同时运用多种媒体形式(如放电影,做游戏,制作和观看动画)也是最为普遍的鉴赏方案。即使是以移动新媒体为基础的新媒体影视艺术平台,因此也不能完全使传统影视艺术传媒鉴赏模式逐渐没落,因此综合两者组成传媒鉴赏,使跨媒体的影视艺术传媒鉴赏有实现的机会。

那到底什么是跨媒体影视艺术传媒鉴赏呢?它尽量利用最简单最快捷的手段和形式,在不同的媒体和社交网络中传递相关信息,利用格局的不同造就了传媒鉴赏的跨越和转变,从鉴赏者的角度再一次观察和探究了影视艺术传媒鉴赏的信息发布和关注程度,除了跨媒体影视艺术传媒,还有市场经济主导下的跨媒体时代文化,他们使各个部门的优势集中起来,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由于在影视艺术传媒的鉴赏过程中,鉴赏者容易通过移动媒体跟同行者进行艺术审美方面的沟通,因而容易使两种文化互相交融;而另一方面,艺术鉴赏和信息传播也依托移动媒体相互依存,通过鉴赏者之间的角色转换,更改發布的个人信息和动态。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影视艺术传媒鉴赏及其信息传播在不同媒体之间交叉进行,实现审美模式和传播形态的文化融合;二是指影视艺术鉴赏及其信息传播在媒体上互动合作、有利于鉴赏者之间的身份转化,提高艺术兴趣,减少资金投入。

4 影视艺术传媒鉴赏形态实现全媒体云媒体转变

为了方便大众随时随地能够获取最新的影视艺术审美信息,全媒体影视艺术传媒鉴赏模式选用多种传媒形态,涵盖了广电、电信、大数据信息网络等多个方面,集万千技术为一体,有利于鉴赏者能够接受审美形态。

云媒体影视艺术传媒鉴赏的诞生为传统媒体艺术传媒鉴赏提供了便利,云媒体出现的原因是,云媒体影视艺术传媒鉴赏模式为了追求更完美的效果,还是比较有前景的一个方案。而其主要结构模式以储存为主,选择移动自助端查看,使各式各样的影视艺术鉴赏资料上传到鉴赏者的网盘或是邮箱中,收集来自四面八方的资源,在收集其他资源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扩大计算机的信息储存容量,使影视艺术资源共享十分方便快捷,而在使用云媒体的过程中,搜索自己感兴趣的海量资源。

云计算基础作为云媒体影视艺术传媒鉴赏的基础条件,通过选择网络存储云数据进行初步的筛选和侦查,检索信息服务模式,分别通过云平台、云储存、云计算等几个基础方面上传相关资料,之所以被命名为云媒体艺术鉴赏,是因为我们将大多数资料全部以数据的形式上传至邮箱和网盘,正是因为它,鉴赏者就可以共同助推实现云搜索。

5 影视艺术传媒鉴赏形态从他媒体向自媒体转变

在任何形式的影视艺术传媒鉴赏活动中,“都有两种较为基本的传媒鉴赏平台他媒体”和“自媒体”影视艺术传媒鉴赏形态也值得关注。针对有关政府和相对官方的公司负责人,他媒体影视艺术传媒鉴赏形态的主要传播媒体介质是如电影院、电视台、报纸、杂志等媒介,另一方面由于他媒体的影视艺术控制人身的话语权,鉴赏者的行为习惯和心理活动完全受他人控制,我们完全受制。“自媒体”影视艺术传媒鉴赏模式的兴起主要是因为是随计算机互联网络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思想意识完全由自己支配,不受他人影响。

由于他媒体影视艺术传媒鉴赏在活动开展面向的是社会群体大众,属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范畴,这也完成了他媒体艺术处于被动地位时给的客观基础任务,因此根据实际情况来说,他媒体的话语权一直受控,只能被动地参与活动。

依靠简单便携的移动艺术传媒,由鉴赏者全权负责自身的传媒鉴赏活动,随时随地实现影视艺术的个性化需求和提高其方便快捷的能力,自媒体的分散化、个性化对整体的媒体鉴赏提供了更优选择。自媒体影视艺术鉴赏依靠其自我批评和审美,一个又一个圈子,他们互相主动交流,使影视艺术审美更具正能量,自媒体艺术鉴赏的出现,打破了保守和僵化的局面,开创了更为开放的影视艺术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陈宇刚.论传统影视艺术与新数字媒体的冲突与交融[J].人文天下,2016(18).

[2] 宫春洁.数字技术对影视艺术发展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7(2).

[3] 周世明,王雪.分析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冲突与交融[J].民营科技,2017(1).

[4] 杨继香.关于当代影视艺术中中国元素的表现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6(23).

作者:张翰墨

审美与鉴赏影视艺术论文 篇3:

影视旅游拟态环境权变对策研究

本文在视觉文化时代背景下,以优化旅游业中人地审美关系为主旨,立足拟态环境剖析影视旅游形成的机制及其环境权变对影视旅游者感知体验的影响假设。并通过解读旅游审美心理运动轨迹,从审美知觉完形组织、审美认识快乐获致、审美判断图式明朗等三个维度探讨导游解说模式,试图构建主体(影视旅游者)、客体(影视景观)与媒介(导游员)和谐的三元对话审美体系。

[关键词]影视旅游;拟态环境;环境权变;对策研究;导游解说模式

王 屏(1979—),女,江西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旅游、旅游美学。(江西南昌 330045)

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号:08SH10)的研究成果。

本文在视觉文化时代背景下,以优化旅游

20世纪80年代,渐进的文化殖民现象既定着当代文化视觉转向,哲学与文化相互间的阐释纠结,加速理论范型的递变,使“看”成为愈发复杂的文化实践。如同其他观看方式,旅游赋予“看”新的社会文化内涵,此“看”具有丰富意味。事实上,能够唤起并愉悦旅游者目光的观赏客体原本只是异域却普遍的景观,但纯粹的表征效果通常自动默认景观为“奇观”(Guy Debord),影视是众多技术美学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镜头呈现的视觉盛宴满足了受众虚幻想象,而此般图景的无限积聚终究捕捉旅游欲望的印记。于是,我们将影视理解成“行为领域的某种维度”(Irit Rogoff)。

倘若“视觉活动作为一种文化行为,其核心问题必然是人的视知觉与视觉对象之间的关系”,那么,影视旅游需要关注在模拟符号构筑仿像(simulacra)世界后,如何消解银幕图像于现实场景中被颠覆的可能,如何坚守最初视觉感知的话语霸权,“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及其权变(contingency)则是其间不可规避的研究议题。“拟态环境”原属舆论学、传播学术语,若立足于此考察认识影视旅游,即为全新视角。因而,本文对影视旅游拟态环境作出延伸性探讨。

一、拟态环境:影像时空旅游消费生成

复制并还原现实的逼真,是艺术思维的根本点,也是影视之重要美学特征。影视使命在于再现世界,造就“完整世界的神话”(André Bzain),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得以实现,是因为构思、摄制、剪辑技术凭着它巨大潜力自如地把握着镜头与视点的分寸,叙述时空交错的回忆,继而致影视抽象主题简化为生动画面。画面的连缀重构系列信息传播秩序,影像的拼贴调度人们视觉与心理接受机制,在剧中,观众看到的关于物质生活的常规状态其实是影视假定诉诸的艺术真实,是影视类像型塑的拟态环境。

拟态环境虽与现实环境存在一定的偏离,却为客观世界美学意义上的重现,模糊了审美理想和日常生活明确分野,而被人们所体验。此种微妙渗透于独特的作品风格,并非仅局限表层的感官刺激,还包括在对影视合理唯美关照中给予观众多维立体隐喻空间的震撼,“让观众通过代偿作用超越现实障碍,假想性地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幻想,从而使潜意识得到释放、宣泄和满足,最终达到心理平衡的目的”[1](P138)。

由现实的人向文本角色定格的完成,实际是牵引观众消费文本的过程,对于法国后现代理论家鲍德里亚来说,影像是制造消费主义需求最突出的手段。但“产品的威信不是由物质的质量而是由象征文化质量所决定”[2](P126),影视的象征价值正是源于某种现实的匮乏,当拟态环境附加影视象征意义、开启观众期待代码系统之际,影视旅游逐渐兴起。正如李普曼(Walter Lippmann)所说的:“拟态环境就是楔入在人和环境之间的中介,偶然的事实、创造性的想象、情不自禁地信以为真,这三种因素便会产生一种虚假的现实,导致人们做出激烈的本能反应。[3](P15)

二、环境权变:景观时空旅游体验境遇

人的理解受制于存在理解之前的诸因素,它是以预先有的文化习惯、与现有的概念系统为前提的,人们认识、理解任何对象的过程都浸透着预先存在的理论图式,并受制于先在的某种目的性。[4](P40)观影过程中,影视拟态环境同样事先提取受众审美心理上的先在结构,其先验性奠定深厚的现实美感体验之早视背景,且包含代表预测认知内核的审美期待(aesthetic expectation)。

需要说明的是,潜在影视旅游者的审美期待是伴随经验与动机的前审美心理状态模式,通过影视作品传播信息影响建立,注入叙事感性特质的图式化信息虽于接受层面统辖受众期待视野,却仅维持模糊、虚拟的有关影视拍摄地实体景观审美意象与价值的假设。旅游者由于先期不自觉受到审美期待干预,以神往实地能够给予印证。在具体的旅游活动里,影视的标志时空已向景观时空转换,旅游者承载着审美期待寻找精准的影视场景,寻找初始观影的目标感受,试图按照自己原有审美图式同化(assimilate)真实客观世界,“体验是影视旅游者最主要的动机”[5]。然而,与延迟性、真实性的旅游体验相对接时,片面性、抽象性的审美期待注定两者间的契合只能为偶然,反差是必然①。反差的直接效应造就心理力场的产生,此力由观赏主体所接收到的审美信息明显体现,其指示方向完全悖于现存的期待格局。同一时间无法顺沿预演的前快乐(forepleasure)轨道行进的审美动力,促发个体调节内部潜能对付当前情境的应急变化,紧张的悬浮态势使期待结构水平于一定程度走向瓦解,旅游者原有的表层审美心境极速落空。至此,影视旅游拟态环境发生权变,旅游者期待视野遭遇阻隔。

皮亚杰指出:“若原有图式无从囊括外界刺激,连续与环境交互作用,主体便会通过发挥认知结构的顺应(accommodation)功能,修正原有图式抑或创立新的图式,逐步适应变化的客体。”[6]尽管审美期待为认知变量,其期待指向受挫则使审美主体早已形成的注意突然中止,误认自身审美能力缺失,但于审美实践,旅游者并非消极静观和被动反应,而是更倾向在一种信息权威引导下,对感知迁移了的景致重新补充、加工,直至主观体认的平衡融汇。

三、审美归位:信息时空导游解说追索

信息“是对客观事物变化和特征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表征;是客观事物经过感知或认识后的再现。”[7](P26)因拟态环境带来审美冲突的干扰,非具象化隐性信息需要借助载体力量进入旅游审美传播。审美的高级阶段本身是以语言为媒介并同形象、情感融合展开的思维活动[8](P249—250),所以,潜藏甚至呈现某种矢量因子的导游解说,无疑为承载审美信息(aesthetic information)和营造现实美感情境的最佳介质。解说的原生动力统驭着旅游者审美欣赏的方向、力度及主观判断,审美心理要素力量的扭结,事物外部征象感知与游客内部审美心理在多次周期流转中碰撞、同形,主客体间矛盾终究达于和谐节律。各种对美之形态予以观照的过程,势必产生审美快乐,旅游体验的终极目标应是逐求愉悦。[9](P135)影视旅游亦是如此。通过解读旅游审美心理流程,深入探讨与之相适应的导游审美信息传播模式,以此构建主体(影视旅游者)、客体(影视景观)与媒介(导游员)和谐的三元对话审美体系(见图1)。

(一)审美知觉完形的组织

当知觉将感觉到的事物诸多个别属性综合至一个整体映象时,事物的意义初步彰显,此种性质使知觉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基元,也成为审美的基元。严格地讲,审美始于知觉。[10](P58-59)审美知觉尚表现与普遍知觉不同的完形感知,据格式塔心理学家系统研究,某些审美对象之所以能够引发审美主体愉悦,则因于特定条件下被组织得最符合知觉规则,即显示出对称、统一、和谐并具最大限度简朴形式的完形。“简约合宜”是审美知觉的独特品质。

初级范畴阶段的审美体验看似纯然感性,实际交融一定理性和文化因素。影视拍摄地的色彩、光影、台词、人物、道具等外在素材虽可纳入审美视阈,但侧重权衡传播再编码的导游解说需借助知觉定势与经验契合审美期待,省察精准的审美嫁接突破口,制约知觉内容常随主体选择发生的质量变易,以此瞬间唤醒影视旅游者全新审美注意。

语言是刻录事物审美印迹的感知符号,于语义回归和延伸方面存有展示空间,援引冷僻名词术语、颠覆传统语法秩序的解说却总会让受众无所适从。在紧随固着审美注意且脱离功利倾向的审美知觉当下,导游理应采用亲善自然的语词确切传达影视场景或古典建筑或岸壁林竹的清晰本质特征,也为旅游者接受影视景观信息提供公正对等的平台和审美框架。于是,对象的另类审美意识成就强大审美惯力声势,削弱依赖声音释放与线性流动。传播手段的局限,并将彼此关联的影视景观审美结构集约化。按照循序范型给予整合排列的信息充分调动旅游者知觉组织能力并适应知觉机制,审美主体顺势同化导游解说擎领忽略异己的非相应图式,其审美思维于刺激样式物态提纯中完成简明格式塔②,从而本能趋附影视景观。

(二)审美认识快乐的获致

知觉阶段,只对物体表象大体扫描与组织完形,并非意味审美结束。审美知觉最终目标是创造和引向一个独立的审美世界,所以,完整的审美经历亦须对知觉完形进一步审视,由此转入深层的审美认识。[11](P61)在这非推理性延续鉴赏的过程里,审美主体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普遍法则,其间对立原则于影视旅游者审美心理运动规律把握及审美情感积淀具有重要意义。

影视拟态环境和现实审美环境之冲突,不仅表现于审美对象间的矛盾,审美主客体间斥力和主体审美心理要素、功能内在关系同样显现差异,对立原则始终贯穿整个创造美的心里运动且决定审美探索的发生,但唯有通过新颖、变幻的对象信息强化感官刺激,使原本平淡乃至沉寂的情绪再度充溢,兴奋势能的集中激活审美主体指向、控制的探究反射。因此,导游解说的丰富趣味不是处处刻意的标新立异导致内容空洞无物,而是力图发掘景观的潜在美,依托感性婉约与理性朴实互动的审美信息捕捉前所未有的语言潜能和影视创意生命形式,使主体凝神默虑指称客体时感受到影视情节跳跃式人文主题风格,为影视旅游者拉开既定联想的序幕,孵化了的辞藻从浸润色彩的美感细胞分泌出些许想象晶核。此时,原已感知的表象成果由于饱和情感的诱发不断分解、综合,孕育审美主体崭新的想象认知构想,特定心境弥散至客体形象,将毫无思想与情感的景观变幻成美丽理想的描摹,旅游者审美思辨也于导游解说渲染力度逐渐顺应。

审美认识事实是一种非概念活动,其突出特点在于移情、想象中体悟客体的形象系统和全部意义,实现审美主客体深度和谐。和谐带来的生理快感升华至精神愉悦正是审美认识之快乐效应。

(三)审美判断图式的明朗

由审美认识产生的必然或直接的心理效果,则为审美判断。所谓判断,即“形式的合目的性”(康德语),包含了衡定审美客体情感理解与价值。尽管审美判断是审美理解最主要的存在方式,理解作为审美动态心理行程,与其他心理功能交互起着制导和规范美感的作用,从超感性直觉触发至内部意蕴把持再至心弦意象生成,但审美顿悟亦是审美判断必经的了悟过程,我们无法漠视。

审美顿悟是对客观现实的特殊反映,呈现主体于审美行进中的爆发特性,使审美认识、理解完成质变转换,由朦胧的悟飞跃为清晰的悟。先期的导游解说因酝酿明确审美目的与强烈探究意愿,牵引影视旅游者潜心专注,愉悦唤起高扬伦理的斗志和哲理沉思的完善,此种审美体验的深刻凸显为越过纷乱复杂的世俗,追求人格理想与审美景观的合一,“达到超道德的本体高度”(李泽厚语)。一切审美实践经验都给予审美顿悟先决铺垫。然而,顿悟是理智活动的方式,境界铸造的“纯粹意识”在审美认识之时,便已制止主动理性③,回复到早先所取得的有关“美”的普遍概念水平。震慑于影视元素之美和初始审美期望,理性不再顾及日常思维放置的种种界限,审美意会则只能流失于心间难以释怀。语言符号的概括职能是驾驭内部语言思维外化的路径,所以,此阶段导游解说需通过减少概念内涵扩大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让外延较小的种概念过渡至外延较大的属概念,恰如其分的总结式解说语汇简捷朴素却标示了影视景观极致的高深,旅游者的被动理性得以突围,美本身从观赏主体精神领域消退。当旅游者映现审美症结顿时领悟、豁然开朗心理现象之际,审美判断弥合影视旅游虚拟抑或具象景观整体情境结构内存的缺陷,新图式进入主体观念系统补充其审美定势,并保留至下轮相同的审美境遇。

注释:

①本文对旅游体验和审美期待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阐述,源于谢彦君在《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中关于“旅游体验和旅游期望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观点。

②“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中文一般将此译为“完形”。

③关于主动理性与被动理性的申说,由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斯提出。主动理性是指从个别幻象或意象中抽象出概念的理性;被动理性是指理性中专管保存和接受普遍性概念的那部分,它负责保存概念,并随时将概念派作两方面的用场——判断和推理。

[参考文献]

[1]宋家玲,李小丽.影视美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M].毛怡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3]Walter Lippman.Public Opinion.NewYork:Macm- illan,1956.

[4](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5]吴普,葛全胜,席建超.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7,(7).

[6](瑞士)J•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7]游五洋,陶青.信息化与未来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邱明正.审美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9]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10]陈望衡.当代审美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1]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张 丽】

作者:王屏

上一篇:数学教学下中职教育论文下一篇:法官判例的司法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