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影视艺术论文

2022-04-16

[摘要]中国的民俗艺术,是创作于民间、传袭于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民俗艺术载体的民俗艺术符号伴随着民众生活方式与审美观念的变迁,其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嬗变。现代设计对民俗艺术符号的运用中,或继承了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或改变了文化的原意,加入了具有时代性的新涵义或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新的民俗文化精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职影视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职影视艺术论文 篇1:

浅析中职影视动漫艺术人才培养

【摘 要】影视动漫艺术发展迅速,现有的三维技术解决了很多拍摄的问题,不必再因为场景所需要的环境特殊而影响拍摄进度,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拍摄速度,同时也节约了成本,在电脑上制作比实景拍摄的费用要低很多。因此,对于影视动漫艺术的发展及专业性的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

【关键词】中职 影视动漫 人才培养

一、影视动漫的专业方向

作为一种电脑操作绘画技术,影视动漫的专业方向是极其开阔的。小到广告公司、杂志社,大到影视公司、游戏公司都要求制作人员具有相当的影视动漫基础。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三维元素越来越多,如何在有限的投资中为公司创造长期的利润,就需要影视动漫方向的人才利用他们的能力做出爆发性的、时代性的杰作。

影视动漫是文化产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从事该专业的相关人才工作待遇较高。该专业的实际工作人才大多具有动画方面的各种设计能力,能够独立的完成原画设计、背景设计和后期制作,能熟练的使用电脑进行各种图形的绘制,在漫画方面具有独具一格的想法,能学习并掌握新技术。影视动漫方面的专业人才就业方向也极其广,可以从事动漫行业,参与动漫的绘制和后期制作;从事游戏工作,根据自己的风格设计独特的游戏角色。

二、影视动漫的发展领域

自计算机诞生以来,因其快速、准确的运行效果使得人们对于计算机的依赖越来越大,而以计算机来绘制和拍摄动漫的影视动漫方向的人才,自然就有着其特殊的存在价值。

(一)房地产建设。建设房屋的第一步是要有设计图,根据设计图上的尺寸比例来施工建设。但是单纯图纸上的标注很难把房屋结构上的特点表现出来,3D虚拟样房则可以弥补这项不足。可以通过电脑操作,将房屋的三维立体图展现在电脑上,可以旋转观看建成后的每一个角,再对方案进行改进,然后开始施工,避免建设过程中发现纰漏,导致房屋重建。

(二)城市规划。利用动画将城市的道路、桥梁、机场、车站等标志性建筑制作在电脑上面,观看时先看到城市的整体,进行放大后可以通过标志性的建筑来寻找每一条街道,从整体到局部来规划城市,使城市建设更加直观、有效的进行。

(三)模拟三维动画。能够模拟一切过程,如交通事故和自然灾害,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寻找事故发生的原因,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避免再次发生。

(四)产品演示。某些工业产品还能够通过三维动画来演示,加上显示屏的特写将产品的形状、结构全面的表现出来,再加上产品生产过程动画就可以把产品的所有数据形象具体的表现出来。

(五)角色动画。游戏的角色动画需要制作人员对游戏有一定的制作热情和较强的代入感,运用自己的操作技术和美术基础将人物表现的更加生动,吸引游戏玩家。

三、影视动漫的市场

(一)漫画市场。我国有着庞大的动漫市场,但主导着这个市场的不是国产动画,对青少年的调查显示,最受欢迎的动漫作品中,日韩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剩下的才是国产动漫。空有庞大的市场却不能将其把握在自己手中,除了因为开发水平的不同,尖端人才的匮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国内影视动漫技术相对落后的条件下,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鼓励并支持国产动画的创作,为国产动漫的播放开辟一条捷径,用我们自己的产品占领我们的市场。

(二)市场需求。影视动漫的广泛性导致市场的多元化,只有掌握市场需求,才能创造出适应市场和社会的漫画。影视动漫专业的产品最为普遍的是动漫艺术,市场调查显示,观看动漫的人群中,以小学生居多,中学生其次,要根据不同的人群创造符合该年龄阶段的动漫。抓住了市场的源头,也就掌握了市场的需求,依据社会人群对动漫的需求方向,创造并制作动漫的效果将会有很大的提高,能充分的适应市场,满足市场需求。

四、对人才的培养要求

(一)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影视动漫的主要工作都是在计算机上面完成的,这也就要求每一个职员都能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础操作,能够用计算机完成基本的素描和上色。现在对于影视动漫方面的人才的培养以中职校院为主,但是中职学校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中初级人才,学生很难一毕业就成为专业人才,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就业还是升大班难以抉择。由于影视动漫涉及广泛,在培养这些学生时,除了传授其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对其他文化课程同时教导,丰富学生的知识,加强就业率。

(二)丰富专业知识。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指导老师要善于发现并发展学生的特长,在理论知识结束后,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影视动漫专业并不是独立的专业,基本上所有与计算机挂钩的专业都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学生对计算机方面的认识不可或缺。在教学过程中确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多媒体传播、动画的创作、设计、制作等方面的人才,对学生做到相关知识的全面培养。

(三)提高中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于其他学生,中职学生在整体上的学习积极性略有不及,可以通过参加动漫类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比赛的同时真正理解动漫的用处,做到“学以致用”。以时下最火的动画为例,讲解其制作过程和操作技术,带动学生对于影视动漫的爱好,让学生想学,努力学。具有自我学习意识的人,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也会更快的掌握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五、结语

影视三维动画通过电脑设备将拍摄的每一个场景展现的淋漓尽致,让人们可以欣赏到动漫的另一种震撼。在计算机为主导的这个时代,每一项与其相关的技术都会对经济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要结合影视动漫产业的现状,及时有效的培养相关技术型人才,能够依靠自己的技术控制市场。

参考文献:

[1]焦翔;动漫产业背景下动漫专业教学思路与模式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2]张军占,吕慧芳;国产动漫产业之现状分析——以动漫人才为视角[J];科教文汇,2008(6).

[3]冯毓嵩;我国高校动画专业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2).

[4]贾否,路盛章;动漫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5]夏建刚,邹海燕;人才概念内涵探析[J];中国人才,2003(4).

作者:周璟

中职影视艺术论文 篇2:

全球化背景下民俗艺术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演绎

[摘 要]中国的民俗艺术,是创作于民间、传袭于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民俗艺术载体的民俗艺术符号伴随着民众生活方式与审美观念的变迁,其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嬗变。现代设计对民俗艺术符号的运用中,或继承了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或改变了文化的原意,加入了具有时代性的新涵义或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新的民俗文化精神。

[关键词]全球化;民俗文化;艺术符号;设计

民俗,即民间习俗,“是历代传承的、播及于社会和集体的、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经常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民俗艺术则是依存于民俗生活的各种艺术形态。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作为民俗艺术视觉形象载体的民俗艺术符号在与当前的文化意境的不断碰撞与融合过程中,传统的艺术符号发生了复杂的身份变化,其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在新的文化环境中也产生出许多新的意义。

一、民俗艺术作为象征符号

符号是人类独创的信息载体,是文化的体现。从一个宏观的视角来看,民俗艺术是由下层民众集体创造的文化产品,它在外部表现为品类丰富的、具体的民俗艺术作品,在内部则沉淀为民俗精神和民俗意义。在民俗活动中,民俗艺术也是以民俗艺术符号的形式呈现的,民俗艺术符号是民俗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外化形式。

(一)从符号的角度认识民俗艺术

美国符号学家查尔斯·皮尔斯说,“能指”是符号的物质形式,例如汉字的字形;“所指”是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例如汉字的意思。具体的来看,每一件民俗艺术作品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由符号所组成的体系,具有一定的形式,并传递特定的信息,也就是具有符号所必备的“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而与一般意义上的符号相比,民俗艺术符号和一般的艺术符号的能指层是统一的,但所指层却差异巨大。民俗的产生总是历代相延,积久而成的。因此,民俗艺术符号的形成,往往需要数十年、上百年的积累,深厚的民俗文化构成民俗艺术符号的所指,这一所指在一定时空内是持续的、稳定的。因此,民俗艺术符号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民族的经济、政治、宗教等文化形态,蕴含着民族的哲学、艺术、宗教、风俗以及整个价值体系的起源。

民俗艺术符号以民俗事象活动中的图形、文字及色彩等形式呈现。由于民俗分布地域广阔,涉及的人口众多,形式丰富多样,因此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民俗艺术符号。例如,伴随着年节习俗产生的年画艺术,既有粗犷的北方乡土气息浓郁的朱仙镇年画也有明快精巧的具有江南特色的桃花坞年画。农耕时代,丰富多样的民俗艺术符号的形成表现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历史过程。他们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人文传承中形成,符号的体认和解读与民俗传统文化的传播直接联系。如果民俗文化传播中出现了断层,那么民俗艺术符号的文化意蕴也将无法解读。例如,民俗活动中的傩舞,以舞蹈和戏剧的形式表达一定的宗教意义。在历史的传承中,它逐渐形成了神图、面具、傩歌、傩舞等象征符号。当地人自然能够理解这种民俗艺术形式所表达的内容,但是这一文化圈外的人可能就无法理解傩舞的深层内涵,仅仅将其作为一种欣赏的舞蹈形式。随着文化全球化所带来的多元文化的冲击,当代人的审美观念更容易接受西方艺术的程式,因此对于传统民俗习惯和文化符号渐渐陌生,许多传统的民俗艺术在现代社会正面临着生存危机。

(二)全球化背景下民俗艺术的符号化

从文化的发展规律来看,文化的传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民俗文化也是“活态”的、“流变”的存续与发展下去的。传统社会中,民俗传承主要是依靠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但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从信息社会的特征来看,现代传媒在造成跨越式的空间的同时,也使得传统的民俗传播形式日益符号化、数字化。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信息的流通只有凭借符号才能实现。所谓符号化,是将文化对象的能指形式和所指蕴涵提炼明晰,使其转换为各种各样的符号的活动。民俗艺术符号作为民俗艺术传播的载体,民俗艺术传播的实现实际上是民俗艺术符号在民众之间的交流和体认的过程,最终在民俗活动中实现意义的共享。全球化语境下,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民俗艺术通过现代传媒进入现代社会。以电影、电视、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传媒将民俗艺术通过数字化、符号化的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不仅打破了物理时空的局限性,而且剥离了民俗艺术现实的物理存在,成为被录制、编辑的文字文本、图像文本等虚拟的存在。这不仅是民俗艺术再创造的产物,也使民俗艺术具有了符号的属性。因此,现代化的传播方式进一步加剧了民俗艺术在当代社会的符号化趋势。例如电影、电视媒介中为现代人呈现的民俗歌舞、绘画、雕刻、工艺,故事、传说等,均是以 “图像化”、“文本化”的形式出现,它不具有现实物品的实在可感性,而是对现实作品的模拟和再现。因此,民俗艺术从艺术生长的原生环境中脱离出来,而不再以原生态的作品形式进行传播。在这一传播方式下,消解了民俗艺术的现场性,同时扩大的民俗艺术的受众群體,使民俗艺术以符号的形式适应了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二、全球化背景下民俗艺术的嬗变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发生着流变。中国的民俗艺术,是创作于民间、传袭于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民俗艺术载体的民俗艺术符号伴随着民众生活方式与审美观念的变迁,其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嬗变,新的民俗艺术符号也在悄然兴起。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断层与延续、兴盛于衰亡,都辩证地存在于民俗文化的统一体中。民俗变异性是民俗文化的显著特征,它是在民俗传承和传播过程中不断适应周围环境而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这种变化实际也是民俗文化得以保存、传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例如拔火罐本出于驱除体内疫鬼的巫术活动,后来成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放风筝原也是除灵的巫术,后来发展成为重要的民间娱乐;兰州地区的太平鼓原是顺势巫术的一种表现,后来逐渐褪去其神秘的面纱,成为以娱乐为目的的表演。

在文化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文化形式的更新在信息时代几十年里所产生的变化远远大于过去上千年的变化,民俗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着嬗变。艺术符号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包含着人们的文化态度、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因此,伴随着民俗文化内涵的嬗变,民俗艺术的内涵与艺术符号体系也在不断的更新与变异。以传统的节日民俗为例,中华传统民俗节日不仅是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生活图景的一个窗口,也一种用艺术符号书写的符号体系。现代节日中异彩纷呈的民俗符号,也组成了一组组文化意蕴浓厚的象征系统。例如,过年时张贴的门神,原是一种节日张贴的辟邪符号,现在不仅仅出现在门户中,已经成为中国人传递吉祥观念的视觉符号而在年节装饰中广泛使用。年节文化中的舞龙、舞狮,在世界各国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喜爱,现在已经成为独立于年节活动之外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和体育比赛项目。源于传统吉祥民俗的中国结、福字、灯彩等也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吉祥装饰符号,其文化寓意也越来越广泛、具有越来越强大的包容性。源于民间游艺的地方戏剧,随着戏剧艺术的国际化发展,其中的艺术符号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异和组合,一首脍炙人口的《说唱脸谱》,就反应了现代人对传统戏剧精华的重新演绎与诠释。

三、民俗艺术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演绎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不仅要从全球的广度去观察、认识和思考中国的当代设计,而且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全球化進程中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共处性、互补性、公平性、独立性的关系。在当前全球化的语境中,艺术中的民俗艺术符号发生了复杂的身份变化,整个艺术符号体系都处于嬗变与改造中,民俗艺术符号也就会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新的特点及意义。现代设计中对民俗艺术符号的运用,或继承了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或改变了文化的原意,加入了具有时代性的新涵义,或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语境下,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新的民俗文化精神。

(一)利用符号模拟传统的民俗艺术作品

从当代艺术设计的角度来看,传统民俗艺术为当代艺术设计提供了巨大的资源。这种资源可以是形式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从形式上来看,民俗艺术的色彩符号、图案符号、形式符号等,在现代设计中的巧妙运用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新的特点及意义。例如,普遍流行于中国南方民俗生活的刺绣荷包、刺绣香袋,已经演变成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产品包装形式,现在包装中的荷包形、香袋形成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包装。

(二)利用符号隐喻传统的民俗生活

传统的民俗艺术符号是中国本土文化的结晶,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精神内涵深刻,乡土气息浓厚。当我们看到这些带有浓郁民俗文化的艺术符号时,往往会触动我们对民俗传统、乡土生活的回忆与联想。在现代设计中,民俗艺术符号的运用大致可以分为“承其形”和“传其神”两种方式,前者是文化符号的行而下的表达,后者则是文化符号的形而上的表达。从“传其神”的高度提炼民俗艺术符号,以独特的文化角度,将民俗艺术符号运用到现代设计中,使设计作品传达出特殊的文化意义的同时,勾起受众浓浓的民俗情感,也是民俗艺术符号在现代设计中演绎的重要方式。当代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在他的书籍设计中非常善于提炼并运用表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视觉符号,在把这些符号转化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设计符号的同时又非常注重传统文化意蕴在设计中的诠释和表达。例如他为小说《绘图金莲传》做的精装版书籍设计,用朱红色描金线的女鞋、旧时妇女妆奁的盒子、女子裤子的形象为外涵盒,结合印着老照片的藏书票、中式排版的线装书等一系列具有典型民俗性的图形及色彩符号,在整体上营造了中国古代妇女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表现了那个时代妇女生活的社会状况和民俗民风。

(三)利用符号拓展民俗文化意蕴

文化符号中所含精神含量的大小对于设计作品中价值意义的体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划分设计作品深刻与肤浅、充实与空洞的重要依据。面对全球化的社会语境,今天的民俗生活方式与民俗情感需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在现代设计中对传统民俗艺术符号的运用必将不断赋予传统符号新的观念和新的内涵,使之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表达当今民俗文化意蕴、诠释当今民俗生活的表现形式。例如,彩蛋是传统民俗中百姓家中生儿育女的必备吉庆品,具有祈求安康的吉祥寓意。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彩蛋的传统民俗意义弱化了,成为一种新颖的旅游纪念品。传统建筑民俗中的风水文化在现代建筑中依然流行,但其文化内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传统建筑门前普遍使用的门当和户对,其镇宅的功能已经隐退,成为现代中式建筑的装饰符号。

(四)利用符号实现民族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全球化在今天已经成为一条不断延伸着的地平线,文化的独善其身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全球化所带来的公共文化空间是现实和必然的存在,当民俗文化与全球公共空间融合之际,传统的丰厚民俗艺术中所包含的强大的人文精神指向,将会被新的眼光、新的媒体所激活,从而超越时空的限制,焕发出新的生命。站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发挥民族文化传统的优势是我们最好的选择,设计师更应该正确认识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处理好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新的全球化体系中提升民族性,体现世界性。在当前的设计实践中,许多优秀的设计师立足民族民间文化,以国际化的设计视野探索着中国设计的国际化发展路径。例如,2001年在上海召开亚太经合组织首脑会议(APEC)上,与会者所穿着的带有团花、盘扣、立领等中国传统服饰符号的唐装,展示了中国服饰的独特魅力。而近年来在中国影视作品中对建筑、服饰、舞蹈、装饰等民俗艺术符号的解析与重构,更是向世人展示了丰富而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也使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自己的形象。

结语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于文化的多元化、异质化的认识,使我们更应该立足于现实,发展中国当代设计。全球化的意义并不是简单的全球同质化或者激进的割裂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而是在合理借鉴吸收的基础上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优势,使民族文化更具世界性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发扬。因此,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审视传统的民俗艺术,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以更新的意识赋予传统艺术符号新的活力。设计师有必要树立“民族性”的人生态度,使本土文化的创作元素成为设计师“自觉”的选择,以 “民俗艺术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演绎”为一种手段,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现当代设计创新和艺术评价体系,从而保护我们的艺术传统,并让它们活力充沛,源远流长,这对于当前中国设计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全球化背景下民俗艺术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演绎研究(项目编号:YS1303)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凌燕.民俗事象中实物的符号化特征及其民俗心理探微[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P90-93;

[2]徐赣丽.当代民俗传承途径的变迁及相关问题 [J].民俗研究,2015(3):P29-38;

[3]陈又林.符号消费背景下中国节日商品的包装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3(12):P75-78;

[4]陶思炎.民俗艺术传承的结构与层次 [J].艺术百家,2013(2):P95-98。

作者简介:陈又林(1976--),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现任职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陈又林

中职影视艺术论文 篇3:

以技能大赛推动中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中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当中应当采取一些全面而完善的教学方法,并且应当正确认识技能大赛在其中的推动作用,极加强技能大赛的教学改革推动效果。本文主要对技能大赛推动中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技能大赛所能发挥的改革推动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部分相应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思路。

关键词:中职影视;后期制作;技能大赛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2.008

在近些年的中职教育发展中,为了科学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很多学校举办了各式各样的技能大赛。这些技能大赛所面对的专业技能是截然不同的,但能够产生的教学改革作用却非常大,并且在不同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扮演的角色也有所区别。虽然技能大赛最初与教育改革的联系并不强,但是在技能大赛的全面开展当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并且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加强了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学习,整体的学习效率有了空前的提升。因而可以认识到,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开展,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巨大推动力,并且对学生的学习也形成了指引。为此,中职院校在新时期的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当正确认识技能大赛所能够发挥的巨大作用,并且合理加强对技能大赛的运用,使得中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水平能够获得更大的提升。作为中职院校的主体专业之一,中职影视后期制作所需要的教学实践内容往往较为复杂,而且多数教学内容都是以实践的形式来开展,如果能够合理加强技能大赛的引导,那么所产生的教学改革成效也会更加良好。中职院校应当正确认识技能大赛在推动中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改革上的推动力,并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教学体系,使得这一专业的教学能够焕发生机,培养相应的高素质应用人才。

一、以技能大赛推动中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科学性

(一)技能大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活力

学生之所以会选择影视后期制作这一专业,大多数时候都是因为这一专业有着较高的实践趣味性,并且与学生感兴趣的影视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所面对的学习内容相当多,且普遍较为复杂,不容易直接掌握。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对于这一专业的学习实践兴趣逐渐下降,很难再对其中的各项理论内容产生兴趣。因而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优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众多的实践方法当中,技能大赛所形成的推动效果往往是最为明显的,由于它的本质是竞争,因而参与到其中的学生都会表现出较高的竞争活力,愿意积极彰显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如若出现某些实践操作不足的状况,学生便会主动进行相关地知识探索和研究,教师进行督促,整体的学习兴趣非常高。同时,技能大赛对于没有参与进其中的学生也有着良好的推动,每个学生都渴望在其中获得荣誉,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参与到其中的学生,也会由于比赛的趣味性产生相应的学习兴趣,并且会在日常的影视制作学习当中,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实力,以迎接下一次技能大赛的到来。

(二)技能大赛能够引导学生持续培养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

虽然中职院校的影视后期制作专业有着较高的职业化特征,但是在传统的中职院校教学当中,对这门专业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核心的灌输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缺乏本专业的实践特征,学生在其中的学习仅仅能够得到一些浅显的影视制作知识,并不能切实地将理论知识内容应用到实践当中。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那么便变得抽象,不仅理解起来较为不易,也不能够综合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素质。而这一专业的本质是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所服务的,因而相应的教学成效很难得到提升。在改善这一状况的过程中,技能大赛无疑较为符合这一专业的教学改革要求,它是以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比赛形式,学生一旦参与到其中,便需要积极地展开实践,将自身所掌握的各项专业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加以充分地应用,以获得较为优异的成绩。由此可见,技能大赛对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育引导也有着重要作用,新时期的中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改革,应当合理利用技能大赛的实践引导功能,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专业认知,带领他们将所掌握到的理论知识综合应用到各项实践操作中,全面提高这一专业的教学有效性。

二、以技能大赛推动中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以技能大赛为基础促进课程体系的基础改革

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它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就业导向和职业强化上,并且所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能够为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培育相应的应用型人才。以技能大賽为基础,中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可以进一步优化自身的课程体系,不再完全关注理论型人才的培养,转而开始从技能大赛的实践方向进行拓展,延伸课程体系,更好地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育服务。

从中职影视后期制作专业的角度来思考,可以发现,在以往的教学目标设置上,学生仅仅需要了解这一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一些简单的视频剪辑软件操作即可,其中所涉及的实践内容非常少,并且也没有完善的实践方向。如果仅仅具备这些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将很难满足相关社会岗位的真实需求。对于社会上的影视后期制作而言,这一岗位所需要的人才应当掌握先进的视频编辑技能,能够大量且快速完成各项基本影视制作操作内容,进而完成整个影视制作。因此,中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改革也需要以技能大赛为推动,正确认识社会岗位的真实职业需求,并以此来调整课程体系,使得中职影视后期制作教学变得更加完善合理。

(二)技能大赛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改革

对于中职影视后期制作这一专业课程而言,它的主要教学内容集中在影视制作的实践方面,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理论知识灌输式教学,缺乏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关注,并且也很难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中,整体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技能大赛的引导下,中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应当对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更新,并且要逐步促使项目教学法成为这一专业实践的主要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可以以技能大赛所设置的任务和项目为引导,持续优化当前的课程教学方法,为学生设置一些趣味的实践操作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想要迅速地转变教学模式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要做到循序渐进,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共同完成整个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刚刚接触技能大赛的时候,许多中职院校都迅速加强了专业人才的技能培训,以求在较短的时间里筛选出较高水平的专业实践人才。这样虽然也能够获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实际的教育效果却不是很好,而且过于急功近利,缺乏教育的循序渐进。为此,在日常的中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当中,应当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培训,稳定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得学生能够随时应对技能大赛的参赛要求。如可以设置一些项目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一些影视后期制作内容制作,并且要逐步增加一定的操作难度,使得整个影视后期制作变得更加科学有效。

(三)综合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中职院校技能大赛开展,仅仅凭借学生的知识技能很难表现出较高的水准,往往还需要有教师的配合,才能够有突出的表现。而指导学生合理地参与技能大赛,未尝不是对教师自身教学素质的一个提升。技能大赛本身不同于日常的教学开展,它所设置的技能实践任务较为急促,并且涉及的知识技能也非常广泛,因而教师所提供的教学指导也应当是高水准的。而在技能大赛的推动下,教师的专业教学素养已经得到了有效地培育,并且会将技能大赛开展过程中的指导实践能力综合应用到日常的教学当中,有助于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帮助学生合理掌握各项知识实践和操作能力。考虑到影视后期制作比赛的特殊性,所采用的软件具备的功能非常全面,许多时候,学生所掌握的应用技能并不能完全驾驭这些软件应用,教师便需要以自身的专业知识提供更深层次的指导。如果教师的现有能力也缺乏一定的技术实践认知,那么便需要加以积极地知识拓展和技能学习,符合学生参加比赛时候的操作需求,为学生获得相应的成绩形成基础的教学保障。此外,中职院校应当正视教师在技能大赛当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专家培训、校本教研等多种方式综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促使教师能够较快地掌握各种新型实践技能,推动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三、技能大赛对校企合作的重要促进作用

技能大赛虽然仅仅是一个以竞争和交流为核心的平台,但是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却有着良好的实践引导作用。每当中职院校在技能大赛中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无疑是在向社会反映自身的教学实力以及人才资源质量。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技能大赛不仅为他们的影视后期制作提供了实践平台,还让他们有机会将自身的专业技能呈现出来,进而让校外企业能够形成对这些人才的准确认识,帮助企业深层次地了解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教育,也给企业相关人才的选拔带来了许多的便利,多方面促进了校企之间的合作交流。对于影视后期制作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影视制作,而在技能大赛的开展当中,相关企业开始对他们形成了一定的印象,并且也认识了新型人才的专业素质,对于之后的人才招收也會形成良好的推动力。

四、结语

技能大赛的合理开展,不仅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展开了科学的考验,也多方面促进了中职院校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职院校在新时期的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开展当中,应当加强对技能大赛引导功能的重视,积极完善和拓展技能大赛的开展要求,并针对实际的任务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教学体系,多方面培育学生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成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9(3).

[2]从继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

[3]杨桂娟.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下的影视后期制作研究[J].中国新通信, 2017(8).

[责任编辑 薛晓静]

作者:闫竹萍

上一篇:家居网站设计论文下一篇:唐代绘画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