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影视艺术论文

2022-04-16

[摘要]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体系包括三个层面,宏观规划层要掌控好决策体系;中观决策层要注重现代化、层次化、人文化,构建好课程体系;微观实施层要构织好效能体系。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传统影视艺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传统影视艺术论文 篇1:

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冲突与交融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影视艺术的发展,充分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特点。社会新形势下,全新数字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影视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有效促进了影视业的发展。但是,就目前影视艺术的发展与影视作品的创作现状来看,两者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冲突,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与方法有效促进两者的融合,实现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发展共赢。基于此,本文对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冲突与交融展开探讨。

一、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区别

传统影视艺术是将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镜头捕捉真实场景,以较为夸张的表现方法与处理办法呈现在观众面前,具有一定的叙事性与直观性,极易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因此,传统影视艺术的宣传教育意义与传播效果极佳。全新数字媒体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基础,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将文化、艺术、技术等多方面的资源融合交汇,借助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的信息技术实现文化的全面性拓展与传播,为人们带来更加多元化的体验。

影视艺术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影视艺术的发展也是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前,我国影视艺术逐渐将全新的数字媒体融入其发展路径中,视觉、听觉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新数字媒体的融入使传统影视的艺术效果得到了优化与升级,以更加人性化、多元化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这对传统影视艺术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在本质上存在着巨大的区别。传统影视艺术是以客观、真实的物质世界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创作的作品必然拥有直观的情感表达、鲜明的故事情节,可以带給观众听觉与视觉上的震撼,引起观众的共鸣。因此,影视艺术创作中需要将生活中的真实物质与场景通过镜头捕捉的形式进行处理与还原,以获得最佳的宣传与传播效果。全新数字媒体则是通过信息科学与数字技术实现大众文化的最大化传播与表达,在此基础上实现大众传播领域的数字化与信息化建设。与传统影视艺术相比,全新数字媒体在影视作品应用表达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性,能够为观众带来具有独特性与虚拟性的听觉、视觉效果,让观众在虚拟世界中感受到真实。

二、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之间的冲突

首先,全新数字媒体在影视作品中的广泛应用为传统影视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现阶段,过度运用数字媒体的现象频频发生,过度运用数字媒体创作的作品将无法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进而导致作品内涵不够深刻,这样一来,影视作品就会逐渐失去原有的审美意义与欣赏价值。现阶段,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博取观众的眼球,影视公司创作的影视作品大多偏离了观众的本质需求,过于重视表面的视觉效果,无法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缺失艺术灵性。

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全新数字媒体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全新数字媒体在传统影视艺术作品中的过度应用会对其人文内涵的展现带来强大的冲击。影视艺术的数字化发展让虚拟世界成为现实,操作比较便利,全新数字媒体巧妙地运用这种便利,通过一些特效替代真人实物表演,让人们沉浸在虚拟的想象空间里。这种影视表现手法虽然先进,但缺乏真实感与人文内涵,使得影视作品过于空洞与肤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视艺术的感染力。

再次,过度运用全新数字媒体将会削弱传统影视艺术的道德功能。传统影视作品大多展现的是真实的生活,不仅能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冲击,还具有强大的引导教育作用和价值,可以使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尤其是对处在迷途与困境中的人们,能够给予明确的帮助与指引。然而,如今的影视作品为了博取观众的眼球、获取更大的利益,过度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并包含诸多不健康的思想、刺激的画面,比如校园暴力、色情、犯罪等,这会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不仅缺乏对观众道德层面的教育,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文明进步。

三、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交融

(一)实现人文内涵与人文价值的交融

精神层面的高度决定了影视艺术作品的魅力。全新数字媒体的应用对传统影视艺术中的人文价值与人文内涵展现起到了一定的协调作用,让观众产生共鸣,进而对生命与人生产生新的思考。当前时代背景下,将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融合是影视发展的必然趋势,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是传统影视艺术发展的基础,有了全新数字媒体技术作支撑可以使影视作品的人文内涵更好地呈现。

(二)实现审美意义与本质价值的交融

传统影视艺术具有特殊性,其艺术表现形式缺乏虚拟性,比如在拍摄科幻类作品的过程中,传统影视艺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全新数字媒体技术能够依靠先进技术手段展现特效画面,给观众带来感官上的冲击。将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技术有机融合到一起,既可以带给观众精神层面的感受,让观众投入真实情感,产生情感共鸣,又能够将虚拟变成现实,体现艺术价值,让观众享受到传统影视作品中体验不到的乐趣,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全新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可以使影视作品的题材范围更加宽广,场景更加多元化。

四、结语

传统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与全新数字媒体技术的有效融合能够促进影视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与冲突,要运用合理的方法与形式将两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推动艺术的进步、发展与创新,使影视作品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实现两者的发展共赢。

(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

作者简介:郝峥嵘(1990-),男,湖南岳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职,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影视、教育学。

作者:郝峥嵘

传统影视艺术论文 篇2:

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体系初探

[摘要]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体系包括三个层面,宏观规划层要掌控好决策体系;中观决策层要注重现代化、层次化、人文化,构建好课程体系;微观实施层要构织好效能体系。

[关键词]大学 影视艺术 普及教育 决策体系 课程体系 效能体系

影视艺术教育是以电影、电视艺术品为教育媒介,面向普通观众和受教者,以区别于影视的制作教育而纳入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定位。影视艺术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两种方式,学校教育又分为大学影视艺术教育、中小学影视教育两个层次和培养影视艺术制作者的专业教育、影视艺术欣赏者普及教育两个目标。

我国的影视(戏剧)艺术教育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主要是社会教育,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解放区的小学、中学、师范学校以至高等教育中,正式设有戏剧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我国电影电视事业的发展,社会影视艺术教育和学校影视艺术教育逐渐也有所发展,但总的来说速度较慢,效果不太显著,尤其是大学影视艺术教育更为薄弱。我国大学影视艺术教育大发展开始于1982年,主要是影视艺术的专业教育。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不少大学开始注重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把在文科院系开设的影视艺术类课程拓展为全校性的文化素质类课程,较大规模、较大范围地开始了大学影视艺术的普及教育。但相对来说,这个时候的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仍处于发展的初期。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社会影视意识教育虽有所改观,但发展的步伐较慢并且滞后于影视的影响力。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不大相适应,虽然有20余所综合性大学组建了二级影视学院,有100余所大学把影视艺术教育作为文学、传媒专业的主要课程来开设,有200多所大学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的欣赏选修课,但是众多省份的不少大学的影视艺术普及教育在思想上、管理上、体系构建上、课程建设上、教学方法研讨上、教学效果的注重上,缺乏深层次重视,缺少延伸性探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尚停留在一般水平,整个看来仍然处于非常薄弱的状态,有的甚至全省没有一所大学开设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类课程。

因而,构建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的科学体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认为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的体系可以包括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宏观规划层,转变观念,树立“大艺术教育观”“大学艺术教育观”,搞好规划:二是中观决策层,科学决策,确立“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现代化”“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层次化”“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人文化”的指导思想,构建课程;三是微观实施层,积极探讨,“更新影视艺术教育内容”、“建构影视艺术课程体系”、“拓展影视艺术教学方法”、“提高影视艺术教学手段”,深化效果。

一、宏观规划层的主体是国家教育部和省一级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教育厅的决策者,要充分认识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树立“大艺术教育观”“大学艺术教育观”,掌控好决策体系。

首先要真正认识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信息社会的来临、数码时代的兴起、网络世界的形成,使现代社会信息接受方式完成了视屏化的过程。影视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艺术的范畴,作为一种文化而普遍存在,越来越影响着甚至左右着大众的生活。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艺术情操,强化他们的全面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对他们进行文学艺术教育就显得更为迫切。尤其是电影、电视作为综合艺术、工业艺术、大众艺术,能够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强化影视艺术修养,感知科技的发展,了解工业结构的变化,吸取影视节目中的社会信息、社会行为、价值观念等。但是,另一方面,如前所述,我国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的现状与影视艺术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大学生的诉求,差距太大,急需我们政府教育的决策者提出应对的政策。

其次要树立“大艺术教育观”、“大学艺术教育观”。所谓“大艺术教育观”指的是我们的艺术教育是综合中国艺术和外国艺术、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的艺术教育。所谓“大学艺术教育观”指的是我们的艺术教育要改变以往狭义的理念——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或者大学艺术专业的艺术教育,应该扩展为对全体大学生的艺术教育。

教育部一直重视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在制定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2001年—2010年)发展规划》的“发展目标”中指出:“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深化艺术课程改革,加强科学研究,大幅度地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在“管理与保障”中指出:“高等学校要成立艺术教育委员会或艺术教育领导小组”。作为针对全国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政策性文件,虽然要注重宏观性、指导性,但是其中的规定重基础教育的艺术教育轻高等教育的艺术教育、重艺术教育的活动开展轻艺术教育的课程教育、重传统意识音乐、美术、舞蹈的教育轻新的艺术教育。虽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像上海、江苏高校那样把影视艺术教育列为必修课程,纳入学科教育的体系中;像河南大学等高校世纪初就组建了艺术教育委员会,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艺术教育活动。但是到了现在的2007年,确实仍然还有一些高校既没有成立相应的机构,也没有实现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的发展目标。看来,树立“大艺术教育观”、“大学艺术教育观”对掌控好决策体系非常重要。

二、中观决策层的主体是各大学的管理者、教育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教务处的工作者。在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有关艺术教育的规划中,宏观上确定了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在大学教育必要位置的基础上,应当结合本校的实际,确立“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现代化”“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层次化”“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人文化”的指导思想,构建好课程体系。

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现代化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前提。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现代化具体指:一是思想现代化。应当建立在对社会时代特征和大学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科学认识基础上,处理好影视艺术普及教育课程与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关系,把影视艺术普及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设施现代化。配齐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的必备器材,使之配套,形成系列,并不断地补充和更新,努力提高其使用效率。三是体系现代化。教学内容要注重审美性、娱乐性、经典性、时代性、教育性,教学方法要实行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结合、欣赏和训练结合、陶冶情操和发展健康的个性结合,教学目标要注重提高审美素质,开发审美潜能,提升审美品位。四

是教师素质现代化。教师应当富于进取和创新精神,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扎实基本技能。五是管理现代化。形成一整套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管理的制度,健全管理网络。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思想的现代化,其精髓可以概括为“综合”,内容包括教育方式方法的综合、教育目标的综合,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自然与人的统一,培养大学生辨证的历史唯物观、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的自然和谐精神。

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层次化、人文化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关键。严格来说,大学影视教育包含专业教育体系、专业课程体系两个方面。前者是专业教育,从影视最基本的特性——艺术出发,由影视艺术学院的专业教师来构织,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培养影视艺术创作者,可以称之谓专业教育。后者是普及教育,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从影视艺术的主要构成和性能——文学、传播出发,以传播学、文学学科门类为主要学科背景,构建影视普及教育的课程教育体系,可以称之谓普及中的课程教育,简称为课程教育;二是由此延伸,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平台,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影视艺术的普及教育可以称之谓普及中的人文教育,简称为人文教育。这样就形成了专业教育、课程教育、人文教育三个方面完整而有层次的大学影视教育运作体系。当然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的层次只包括课程教育、人文教育两个方面。从影视综合性的特性出发,立足它作为传播媒介、作为叙事性艺术和文学、传播学的密切关系,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传播学专业等构建交叉的影视文学、影视美学、影视传播学、影视社会学、影视经济学、影视教育学等课程,使其在所属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打破以前只在文科中开设影视教育的观念,不仅在文、理、工科中全面实施,更重要的是强调文化艺术对大学生艺术情操等方面的滋养、熏陶,体现影视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本身的特质和价值,构建影视艺术欣赏、影视作品解读、影视艺术文化知识普及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教育。这样,专业教育、课程教育和人文教育,层次分明,目标明确,避免了大学影视艺术教育培养目标的模糊性、随意性、盲目性。

三、微观实施层的主体是各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要积极探讨,“更新影视艺术教育内容”、“建构影视艺术课程体系”、“拓展影视艺术教学方法”、“提高影视艺术教学手段”,构织好效能体系。

更新影视教育内容的核心点是把影视艺术教育的“时代观念”、“文化观念”、“素质观念”、“学科观念”与影视艺术教育层次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予以操作。我们认为,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应该搞好“三个结合”,即立足中国结合外国,立足影视文本的鉴赏结合影视常识的了解,立足影视文学性探究结合影视的文化阐释。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在影视文本鉴赏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影视文本的选择,要重视类型片的观赏,要注重影视剧的现代性.在大学生影视艺术普及教育中,要选择中国一百年间优秀影视剧,兼及华语及国外优秀影视剧;要注重类型影视剧文本的鉴赏,从人物主体、结构类型、审美风格都要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把握。

建构完整的课程体系,要依据影视专业教育、课程教育、普及教育体系所形成的不同学科、不同对象、不同基础,确定大学影视教育的两个方向:对大学影视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培养,对大学非影视艺术专业的普及培养;前者课程体系的重点是“结构调整,充实拓展,更上层楼”,后者的重点是拓展课程视野,增加课程门数,延伸课程深度。此外,对于大学非影视专业学生的普及教育,要点是如何针对学生学科专业特征,来建设侧重点不同的教材。

大影视艺术汇集了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特别是这些学科与社会各方面的渗透、联系、互动的极度拓展和深入,对影视教育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拓展影视艺术教学方法最主要的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最优化的综合的教学方法,实现侧重点不同的教学效能。比如,问题式教学法能够强化求疑意识,注重知识的科学性;作业式教学法能够强化参与意识,实行师生互动,注重知识的深刻性;话题教学法能够强化创新意识,注重知识的建构性;综合方法论教学法能够强化学生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术研究法能够强化大学生知识学习的实践性。

丰富影视教育教学手段就是要从影视艺术的特性出发,运用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比如,设置影视欣赏室,包括影视剧历史图片、资料展示室(复制的即可);影视音像及文字资料、教具陈列室;影视多媒体专用室等。在方便大学生对影视艺术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同时,中文专业的文学课、历史专业的文献课,甚至思想政治课等都可以利用,既能成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场所,也能成为本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再比如,制作多媒体影视欣赏课件、网络影视欣赏课件,或利用电视台的“影视同期声”等影视欣赏类专题、专栏等,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效能。

作者:杨少伟

传统影视艺术论文 篇3:

刍议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的审美转变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数字技术等的不断发展推广,人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下媒体形态趋于多样化,而这并非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简单叠加,而是依托互联网开放、共享、智能的融合媒介形态,以及紧扣该种新型媒介形态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传播系统。影视艺术自诞生以来,便与影像技术存在着紧密联系,换言之,影视艺术的发展总与影像技术的革新同步进行。在新媒体时代下,现代社会逐步由景观时代迈进影像时代,在此过程中,人们的审美趣味发生了极大转变,为满足人们对影视艺术提出的更高的审美需求,影视艺术必须加强对新媒体优势特征的有效利用,以探索出更新颖、更具创意的表现手法[ 1 ]。基于此,本文将对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的审美转变进行研究分析。

新媒体时代概述

对于新媒体的含义,存在多种不同理解,其中一种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新媒体主要指的是利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技术,依托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络等渠道,以及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终端,向人们提供信息、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及媒体形态。新媒体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相较于传统媒体,其在传播理念上发生了极大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的形态不断转变,显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媒体将会产生更多的转变,这也是为何新媒体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形成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的原因[ 2 ]。新媒体时代的特征,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多样化。多样化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一项突出特征,其中融合了各式各样的网络信息技术,依托推进对各种媒介、资源的优化整合,进而形成了如今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无论是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在发展空间上都更具优势。二是交互性。交互性也可理解成科学性、互动性,在新媒体时代下,人们可获得更优质的体验,并且新媒体现如今已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及传播,在发展实践中,新媒体时代可满足人们实时交流互动的功能需求。换言之,通过提升受众的参与度以让受众更深刻地感受新媒体时代的特征,并让广大受众领略到新媒体时代的魅力,即为新媒体时代交互性特征的重要体现。三是信息共享性。新媒体时代多样丰富的信息资讯经由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共享,由此在社会范围内构建起一个庞大的信息共享体系,让人们可第一时间接收到各类信息,这不仅展现了新媒体时代的优势,还使人们的信息接收空间得到极大拓宽。同时,新媒体时代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也变得更为便捷,人们可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交流,表达自身对信息资讯的意见看法,这充分体现了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共享特征。

影视艺术概述

影视艺术作为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有机融合,不仅可在时间维度上实现对画面的延续,塑造多样丰富的荧幕形象;还可像空间艺术一样,通过画面空间让受众产生无限联想,由此让影视艺术展现出强劲的表现力。就影视艺术本身而言,其由诸多内容组成,如电影、电视所呈现的艺术形式即属于影视艺术范畴。而电影是影视艺术的发展起源,电视则是影视艺术的衍生物。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影视艺术实现了长足发展,并且伴随社会大众生活条件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影视艺术的关注度也逐步提升。从根本上来说,影视艺术可实现对空间的有效营造,并通过对整体气氛、环境的控制调节,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艺术氛围,使得受众通过对影视艺术的观赏获得良好的视觉体验,并赢得受众的共鸣,以及提升受众的满意度[ 3 ]。同时,影视艺术还追求对整体故事情节的推进处理,依托情节、叙事的顺序向受众展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受众在观赏之后获得良好的体验,由此不仅实现了影视艺术的传播效果,还推动了影视艺术的不断发展。除此之外,影视艺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门类,是人们以审美的方式认识世界的独特形式,可以为人们带来美的体验,使受众与影视艺术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达到一种统一状态,让受众在愉悦的同时形成新的认知,给受众以思想、心灵的启迪,让受众感受到影视艺术的无限魅力。这对于推动影视艺术的发展创新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的审美转变

影视艺术场景化审美表现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社会大众对信息的关注度、接受度、理解度等均发生了一定转变,受此影响,人们对影视艺术的审美表现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而言,人们不仅对影视艺术在其传播技术应用、艺术表现形式创新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对影视艺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形势下,影视艺术创作者必须推进影视艺术表现手法、传播技术等的有效创新,方可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影视艺术提出的更高审美要求,使影视艺术所具备的价值意义得到充分展现[ 4 ]。为此,近年来影视艺术创作者不断推进影视艺术的场景化发展,以期将影像表现力转化成文化吸引力,最终也收获了十分可观的传播效果。影视艺术场景化审美表现,主要是指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的一种更具冲击力的审美表达,是对文化内容创作逻辑、审美范式的有效革新。比如,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通过对一系列新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将宽敞的演播大厅打造成兼具现代感、古典美的比赛场地,参赛选手置身其中与其他众多对手激烈比拼,如同战争年代的两军对垒;比赛过程中,通过高清大屏幕所展现的一幅幅唯美、雅致的画面,不仅实现了对诗词的生动解读,还彰显了别样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蕴,让广大观众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影视艺术场景化审美表现赋予了影视艺术作品以更深厚的文化内涵,进而推进了影视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一方面有效赢得了受众的审美关注度,让受众可以在更为愉快轻松的状态下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提升对影视艺术作品的忠诚度及黏性;另一方面还可帮助受众更好地领略各种场景搭建的具有美学价值的架构,进一步去感受文化事物的魅力。

影视艺术沉浸式审美体验

在经由相对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欣赏影视艺术作品时,人们往往会形成一定的审美感知,并结合自身的思想情感,形成相应的内心体验。影视艺术创作者唯有结合影视艺术所展现的直观体验,及人们对影视艺术所形成的内心体验,方可让人们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而影视艺术的表现形式会受到影像技术的选择应用的重要影响。新媒体时代下,影像技术不断发展推广,由此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影视艺术的发展空间,并营造出一个全新的审美环境。在这一新型审美环境中,传统单一的体验已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此,沉浸式审美体验成为近年来影视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影视艺术作为现实生活的一种重要延伸,其能否赢得受众的内心情感共鸣,并为人们带来别样的审美体验,也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营造的审美环境是否能让人们沉浸其中[ 5 ]。新媒体时代下,越来越多让人们沉浸于影视艺术中的先进技术不断发展,如近年来在影视、游戏领域得到广泛推广的虛拟现实技术。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影视艺术创作中,可显著提升影视艺术的交互性、沉浸性,为人们营造集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体验于一体的交互式虚拟环境。此外,虚拟现实为受众带来的审美体验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其可让受众充分沉浸在影视艺术创设的情境中,脱离现实生活给人们思想层面带来的限制,为人们绘制出广阔的虚拟现实图景,让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影视艺术的引领使人们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比如,人们通过佩戴相关设备观看影视艺术作品《拉克斯的魔幻旅程》时,会迅速进入一个光怪陆离的魔法世界,跟随主人公穿行其间,一同完成紧张刺激的探险之旅。在这过程中,人们可完全凭借自身的意愿,对该部影视作品展开不同角度的观赏,进而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

影视艺术传播媒介日益丰富

新媒体时代的一大特性在于,过去缺乏交互的传统媒介之间的界限不断被打破,不同媒介之间实现了越来越紧密的融合。在此背景下,影视艺术的传播媒介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时代下,不管是在传播方向上还是在传播内容上,影视艺术的传播媒介均实现了极大丰富。比如,现如今,人们可通过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不同终端观看影视艺术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传播媒介的转变,除了人们的日常使用体验方面,还体现于影视艺术作品的生产制作方面,也就是多样丰富的传播媒介可为新媒体时代下影视艺术的传播、技术应用提供有力支持,并融入影视艺术产业的发行、营销等各个方面。换言之,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不仅赋予了影视艺术以更深厚的文化内涵,还促进了影视艺术产业的迅猛发展。新时代,影视艺术审美传播实现了对一系列媒介形式的有效融合,由此不仅促进了创作者积极应用新媒体技术革新创作的理念,提升了影视艺术的创意水平及发展速度,还有利于创作者借助新媒体技术丰富影视艺术传播方式,吸引更多媒介受众的关注。比如,新媒体数据库、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4D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实现了审美传播独特的表现形式及传播方式,这也为影视艺术创作者在审美表现上追求更高水平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6 ]。又如,近年来在网络平台得到迅猛发展的网络剧,通过对HDR高还原率技术、2K转4K视频超分辨率算法等技术的有效应用,不仅支持市面上众多手机进行接近HDR效果的播放,还可让广大受众在OTT等大屏上以超高清的4K画质观看,为人们带来了优质的观看体验。另外,影视艺术创作、传播的跨媒介融合,还可借助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开展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市场评估及审美传播。大数据分析作为当前时代背景下影视艺术产业能够应用的一项新型技术,依托对大数据的分析,可为创作者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数据,进而为影视艺术创作、传播提供有力依据。

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发展路径

影视艺术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思想认知,让人们在闲暇时间通过观看各类影视艺术作品获得身心上的愉悦,以进一步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因而,在新媒体时代下,应进一步提高对影视艺术产业发展的重视度,有效认识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的审美转变,进而为影视艺术探寻更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以促进影视艺术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影视艺术应加强对场景化元素的有效應用,依托多元化场景呈现以满足人们对影视艺术的多元审美需求,为人们营造更和谐的影视艺术观赏场景及空间,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受众的审美体验,促进影视艺术产业在新媒体时代的稳步发展。其次,还应充分把握影视艺术沉浸式审美体验、传播媒介趋于丰富的特性发展影视艺术,保障影视艺术的发展更加适应当前新媒体时代的要求,以满足社会大众对影视艺术提出的越来越严格的审美需求。再次,影视艺术还应加大对行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依托建设影视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影视艺术教育等方式,为影视艺术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人才支持。

总而言之,影视艺术发展与影像技术革新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广,影视艺术制作模式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与此同时,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为我国影视艺术事业发展创造了诸多机遇。在此背景下,提升影视艺术的审美是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就目前实际而言,影视艺术审美转变主要表现为场景化审美表现、沉浸式审美体验、传播媒介日益丰富等方面,为此,相关人员应结合影视艺术审美转变,从多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推进影像技术与大众审美的有机融合,积极促进影视艺术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安静.浅谈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的数字化[J].戏剧之家,2018(19):109.

[2]范志琪.影视艺术在新媒体时代的审美转变探微[J].声屏世界,2020(15):64-65.

[3]徐忆新.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的审美转变分析[J].记者观察,2020(35):76-77.

[4]胡媛媛.新媒体时代动画艺术叙事与审美的改变[J].电影文学,2017(10):103-105.

[5]柴焰,杨馥华.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的审美转变[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0(01):144-151+159.

[6]毛璐璐.新媒体时代下电影的美学特征探析——评《电影美学导论》[J].新闻记者,2019(07):97.

作者:曹斌

上一篇:机械专业教学论文下一篇:高校消防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