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创作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影视导演是影视艺术家,更是一个社会角色。构建影视导演角色发展目标,明确影视导演角色发展目标的本质、结构和功能,对于影视导演角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影视导演角色发展目标构建影视导演是艺术家。更是一个社会角色。作为社会角色,影视导演是影视艺术创作的主导者,剧本精神的阐释者。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影视艺术创作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影视艺术创作管理论文 篇1:

大数据背景下影视制片管理优化探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运用于影视制片,影视制片管理工作翻开了新的篇章。新兴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影视制片管理,难免给传统影视制片管理带来影响,影响影视作品的质量。在大数据背景下,为避免互联网技术应用对影视制片管理造成不良影响,推动影视制片行业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应当从整体上把握影视制片管理的发展状况,正确认识影视制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文章阐述当前影视行业中影视制片管理的意义,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为影视制片管理的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影视制片管理;优化

一、影视制片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影视制片管理是一门现代艺术管理科学,是与影视项目、制片团队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管理过程的总和,如组织规划、方案选择、目标决策和控制实施。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影视制片管理的本质是项目管理,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内容复杂,通常是在一个拥有多资源的背景下开展的,涉及对各种资源的调配。我国影视制片管理过程主要涉及对该制片项目的组织管理、成本管理、运营管理、营销管理、时间进度管理等各方面内容。但与一般项目管理不同的是,影视制片管理的目标是形成影视作品,这会涉及许多艺术领域的内容,因此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影视制片管理人员不断地投入艺术创作热情。

影视制片管理的目标是生产具有艺术特色的影视作品,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在影视制片项目管理中占有核心地位。影视制片过程是一个产生艺术作品的过程,影视制片管理人员在工作时要以艺术创作的发展规律为指导,这也是影视制片管理的主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须遵循规律,影视作品制作也应遵循艺术创作的发展规律[1]。制片人在影视制片管理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要为艺术创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协调各部门的资源,还要做好市场营销工作。在此基础上,影视制片管理人员在制片过程中才能从总体上把握影视作品的艺术调性,为影视制片工作的整体发展指明方向。

影视制片管理实质上就是对影视项目进行管理,而开展项目管理工作通常来说又须从整体上考虑。影视制片管理人员须从整体视角调动和分配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运用价值。我国影视制片管理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质量管理、项目成本管理、市场管理等方面,最终目标是制作能够被大众接受的高质量影视作品。而影视作品又与一般的项目管理目标有所不同,其具有广泛的社会传播性,因此在制作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要考虑其社会接受度,弘扬正确的价值观。

二、影视制片管理的发展背景

我国影视制片自市场化以来,在不断探索中取得了发展和进步,成就有目共睹。随着网络的普及、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多个行业,影视行业也不例外。影视行业乘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东风得到了迅速发展。对此,影视制片管理人员要时刻关注影视行业发展方向,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使影视制片管理工作顺应行业发展趋势。

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影视制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中制定了电影发展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随着以市场和产业化为导向的改革不断深化,近年来影视产业迅猛发展,我国影视行业产品供求形势、供给结构、在社会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甚至商业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不断深化发展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影视制片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近年来发展火热的短视频制作,影视作品已渗透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数据时代对影视制片的影响在未来将更加深刻,优化影视制片管理对促进影视行业发展、丰富人们的生活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三、影视制片管理的意义

(一)协调影视制片管理中各生产要素的关系

影视制片管理的核心是协调形成影视作品各个生产要素在具体制作过程中的关系。影视制片的生产要素主要分为生产背景、环境、人员、工艺、产品营销等。要使影视制片管理效率得到保证,就必须对这些要素进行科学管理。

隨着我国影视业的快速发展,业界对影视制片的管理投入了大量的关注。因此,在不断提高影视制片管理水平的同时,影视制片管理人员还应当具有国际视野,积极改进影视制片管理方法,努力与国际接轨,使影视制片管理水平得到质的飞跃。对此,影视制片管理者不仅要注意协调资源之间的关系,还要涉及衡量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现实价值之间的关系,这在整个影视制片管理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做好影视作品的质量控制

影视制片管理是指在制作电影电视作品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组织和外部环境,对影视作品进行策划、制作、推广等活动。影视作品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影视作品在市场上的反响,是影视制片管理人员最终追求的目标,因而在影视制片管理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影视作品就像手工艺品,制片人是手工艺品厂的厂长,厂长的管理效率会影响到手工艺术品的质量,手工艺品的质量要求、形象设计和销售方法最终由厂长决定。影视作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影视制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对此,如果影视制片管理者对影片的管理不到位,不按要求制作影视作品,那么影片质量将无法满足市场的要求。

(三)推动影视制片管理产业的现代化建设

影视制片管理在依托互联网技术爆发式发展的形势下,能够不断汲取有益自身成长的营养,在各种大数据技术的支持运营下,能不断强化自身的优势,不断地修正弥补自己的劣势,还可以借助先进的制作手段,完善影视制片过程,在保证影视作品质量的同时也能更符合市场的需求。

同时,影视制片管理人员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影视制片管理的经验、原则、方法及技术,从根本上推动影视制片管理产业进步。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影视制片管理人员才能够对自身的发展产生清晰的认识,吸取国内外先进的影视制片管理经验,改变我国影视制片行业管理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做法,才能尽快完善我国影视制片行业的各项管理措施,尽快实施影视行业的重大项目[2]。

在当前背景下,影视制片人需要时间深入思考和评估,在实践中冷静观察,就如何坚持充分利用产业整合带来的多方资源整合,寻找最佳的整合体系,不断推动影视制片管理产业的现代化建设探寻出自己的思路。

四、影视制片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影视制片管理的专业人才不多

影视作品的质量与影视制片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及素质密切相关。但在现实中,影视制片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往往参差不齐,这会直接影响到影视作品的质量和市场影响力。而随着影视制片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尽管我国许多地方高校为影视制片行业输送了不少人才,但专业制片人、导演、作家仍相对较少,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涉及专业水平问题,还涉及对影视制片工作者管理的问题,特别是在供求不平衡的情况下,雇用外国团队参与影视制片和管理的现象似乎已成为常态。这种趋势无疑会进一步影响我国影视制片行业人才的发展。

因此,要在具体开展影视制片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对影视制片管理人员提出严格要求,不断激发影视制片管理人员的创造力,使影视作品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如此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最终达到通过影视作品传递情感的目的。

(二)影视制片管理的有效性匮乏

影视制片管理过程实际上也是项目管理过程,项目管理重视成果,因此对影视制片管理的成果即影视作品也应当提出严格的要求。但是,当今影视制片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影视制片管理工作混乱、管理效率低下等各种问题,这反映在其直接的成果即影视作品上,往往会导致其质量低下。质量得不到保障就会使影视作品偏离市场需求,即便采用各种营销手段也无法弥补。影视制片行业缺乏完备的管理体系,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如今多种机制并存,现有的管理体系混乱,无法形成统一标准,大多数影视作品的创作依靠的都是影视制片管理人员的个人经验和创作能力,因此很容易造成作品品味单一,无法激发观众的兴趣,进而造成市场反应不佳的状况。影视作品存在质量参差不齐、制作水准低下、创新性缺乏的问题,这无疑会严重影响电影的整体质量[3]。

因此,在影视制片管理过程中应当加强对整个制片过程的质量管理,只有提高影视作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三)影视制片管理发展重点不明

由于影视制片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在展示影视作品艺术价值的同时,尽可能提高经济效益,而这需要提升作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因此在影视制片管理过程中要加强质量管理和市场管理。但随着公众对影视作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影视制片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多倾向于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这导致影视制片管理工作更偏向于市场管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虚假宣传、资金大量流向营销而投入影视制片的成本减少以及忽视影视作品质量等各类问题。这就需要影视制片管理人员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在保证影视作品艺术价值的基础上提升影视作品的质量,充分发挥影视作品的市场效应,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五、优化影视制片管理的对策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

影视制片管理离不开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人才的培养是影视制片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因此,首要任务应当是加强影视制片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形成系统化的影视制片管理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改进现有的人才管理理念与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创造性作用,减少制度对影视制片管理人才的制约。换言之,影视制片行业应当严格按照市场发展的基本要求,着重培养专门的影视制片管理人才,借助互联网技术,拓展影视制片管理人才的教育范围、教育内容,更重要的是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规划,完善影视制片管理人才体系,为影视行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力量,进而推动影视制片行业发展。

(二)提高影视制片管理效率

提高影视制片管理效率要依靠完善且严格的管理制度,只有在严谨有序的管理体系的支持下,影视制片管理人员才能不断提高影视制片管理工作效率,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影视制片管理体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进行。项目管理目标是确保管理体系中的所有因素都能够有效协调,以确保整个过程有序进行,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达到管理目标。影视制片管理行业的管理目标就是创作出优质的影视作品,由于影视制片管理的参与者往往存在一些行为上的差异,因此在连接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沟通不畅带来的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4]。影视制片管理人员对影视制片的运营和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建立完善更科学、规范的影视制片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地提高影视制片管理运营效率,及时协调影视制片管理的各项工作,才有可能制作出高质量的影视作品。

(三)完善影視制片管理制度

大数据时代,影视制片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影视制片管理工作中往往会考虑到互联网对影视作品的传播作用,因此,他们会更积极地将资金投入网络营销中,削减在影视作品上的实际投入,这会对影视作品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影视制片管理的过程中要理性看待网络营销,将资金更多地投入具体的影视制片中,制作出优质的影视作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使其成为大众认可的优质作品[5]。影视制片管理人员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影视制片管理经验,并与我国影视行业发展的现状结合,为影视行业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路径,不断净化影视制片管理的行业环境,真正实现以大数据技术促进影视行业发展的目标。

六、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影视制片管理必须充分运用各种互联网技术,不断优化影视作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力量,进一步扩大市场容量,更新优化影视产业。影视业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强影视制片管理工作,应用互联网思维,完善影视制片管理体制,着重加快高质量人才培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一系列有效措施,制作出优质的影视作品,确保影视制片行业持续稳定发展,进而推动影视行业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聂鸿涛.对影视制片管理的若干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127-128.

[2] 祖余娟.浅析中国电影制片管理的问题和发展前景[J].科技传播,2018,10(24):165-167.

[3] 郝巍东.数字媒体艺术与影视创作的融合性探究[J].中国电视,2016(12):101-104.

[4] 陈吉.新媒体时代图书出版业与影视互动新趋向[J].中国出版,2012(24):28-30.

[5] 毛秀娟.影视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以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为例[J].文化艺术研究,2017,10(2):22-28.

作者简介 许文君,博士在读,讲师,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影视制作学院党支部书记兼院长、影视编导专业负责人、新媒体主播与运营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教育学、影视编导、新媒体制作。

作者:许文君

影视艺术创作管理论文 篇2:

影视导演角色的发展目标建构

摘要:影视导演是影视艺术家,更是一个社会角色。构建影视导演角色发展目标,明确影视导演角色发展目标的本质、结构和功能,对于影视导演角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影视导演角色发展目标构建

影视导演是艺术家。更是一个社会角色。作为社会角色,影视导演是影视艺术创作的主导者,剧本精神的阐释者。影像呈现的设计者,影视艺术发展的推动者。作为剧组之魂,影视导演角色发展目标是否正确,不仅影响影视导演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剧组和演职员的成长和发展,因而导演角色发展目标往往会受到剧组管理者、演职员以及各方面的全面关注。本文拟对影视导演角色发展目标的本质、结构和功能作初步探讨。

影视导演角色发展目标的本质

影视导演角色发展目标是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之分。影视导演角色的自然属性是指其作为人所具有的属性。人作为高级动物有着特定的生命周期,即有生长、成熟、衰亡的过程。从心理发展而言,自然人有着共同的需要、情感、意志等品质特征,也有个体问的差异性。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都有比较明显的共同特征。心理学家休普认为,人的事业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5到25岁,是事业探索阶段:第二阶段是25到45岁,是事业的创新阶段:第三阶段是45到65岁,是事业的维持和发展阶段:第四阶段是65岁之后,是事业衰退或缓慢发展阶段。这四个阶段基本反映了人作为自然人的生命周期和事业发展轨迹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导演角色的成熟度与其年龄、执导年限呈正相关的关系。其中从事导演工作在6至25年间、年龄在35至65岁之间的导演的成熟度最高,也最容易创造出艺术成果。影视导演角色的社会属性,主要是指导演必须具有影视艺术创作素质和剧组管理素质、具有凝聚演职人员的能力、协调控制剧组的能力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导演只有坚持在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角色发展目标,才能产生理想的工作效果。

影视导演角色发展目标是其发展的现实性和理想性的结合。影视导演角色发展的社会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受社会现实的制约。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导演不仅要有艺术意识。还要有经济意识,不仅要掌握艺术创作规律,还要有驾驭艺术市场的能力。其次,它受艺术市场的制约。艺术市场是制约导演成熟首要的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对导演工作的支持和重视,能够有力地促进导演的成熟与发展。再次,它受演艺人员素质和剧作水平的制约。导演素质与演职人员素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剧作水平高,演职人员素质高,必将促进导演的发展。最后,它受其自身素质发展水平的制约。影视导演角色对自己的发展必须有一个较高要求,要做一个演职员认可的导演:要做一个演艺组织认可的导演;要做一个行业和社会认可的导演。影视导演角色发展目标只有坚持现实性和理想性的统一,才能加速导演成长速度,提高发展水平。

影视导演角色发展目标的结构

(一)阐释剧本精神的素质。影视导演的主要职能是根据剧本提供的依据和基础,通过组织舞台演出,把剧本的文学形象转化为影视形象。导演首要工作是选择剧本。作为影片的总设计师,导演必须具有相当的理论素养、思想水准、艺术修养、审美能力,才能准确地把握剧本的思想内涵和捕捉剧本的艺术意蕴。影视导演还必须具备准确而全面分析剧本的素质,能够从拍摄角度出发,重点把握影片冲突和事件,对影片重点矛盾冲突进行分析,从而把握影片的基本框架:能够确立剧本主题思想:能够梳理剧中人物以及人物关系,理清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的关系:能够整体把握剧本情节结构、艺术风格特征。

(二)指导演员表演的素质。演员影视艺术的核心。导演最重要的职能是指导演员进行表演。作为影视艺术的设计者,导演必须指导演员在剧中角色规定情节中表演,帮助演员准确把握剧作的主题思想和人物面对的规定情境。共同完成塑造人物形象的工作,同时还要协助演员处理好角色与演员自我的矛盾,使演员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影视形象。

(三)构建影像画面的素质。除跟编剧、演员交往外,导演还必须与摄影师、美工师打交道,从而使自己在创作自如地运用各种影像表现形式。同时还必须重视影视美术(包括灯光、布景、服装、道具、人物造型乃至音响等)造型手段的运用。

(四)创造影视风格的素质。作为影视创作的“总指挥”。导演工作过程就是对剧本分析、画面构思和影像呈现的过程。一个好的影视导演构思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能对剧本主题思想进行阐释,即对立意的把握与理解:二是能蕴酿出体现剧作立意的影像风格,为影片确立统一基调:三是能从体现剧作思想内涵、影像风格形态出发,考虑到演员表演等因素的作用,拟出处理影片的基本原则。

影视导演角色发展目标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影视导演角色目标对剧组管理活动具有导向功能。管理学的目标效能公式表明:工作目标×工作效率:工作效能。影视导演角色目标正确,将会极大地激励导演努力工作,激发演职人员积极配合导演工作。在正确的目标指导下,剧组全体人员共同努力工作,就会较好地完成创作任务。

(二)激励功能。影视导演角色有个明确的工作目标,就会自觉地成为一个影视艺术创作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导演活动中掌握主动权。如果影视导演工作目标不清晰,整个导演工作就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影视导演工作目标是影视导演对其艺术创作活动前景的一种选择:明确的工作目标是影视导演深思熟虑的结果,代表一个剧组的努力方向。影视导演对目标的正确选择和执着追求的过程。就是对自己工作进行检查和督促的过程,这也是一个自我激励的过程。另一方面,影视导演工作总是与剧组整体工作息息相关的,影视导演追求发展目标,进行自我激励的过程,必定会对全体演职员工产生激励与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合力,共同努力完成创作任务。

(三)反馈功能。影视导演工作的评价总是依据一定的艺术评价标准,由影视演职员工和观众来进行的。影视导演工作评价是从导演角色目标(如导演构思等)开始的,影视导演工作目标与结果一致,容易取得肯定的评价;反之,对效果的评价就不会很理想。因此,作为影视导演要经常把自己的工作状况与角色目标加以对照,及时检查工作的运作情况,通过反馈信息,及时对工作进行有效调控,努力提高创作水平,以最大限度实现自己的角色目标。

影视导演角色发展目标的设计

影视导演角色目标的设计,是对其个人和剧组发展前途的展望。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其担负的影视导演工作,而且影响剧组的发展与管理。影视导演在进行角色目标设计时,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和系统的思考,注意目标设计的系统性、主体性、创新性和效益性。

(一)系统性。影视导演角色目标是一个系统,设计角色目标时要考虑系统内的各个因素,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在设计依据上,把法、理、情三者结合起来。法,是指贯彻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按法规办事。理,是指运用科学理论作指导。情,是从影视导演工作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二是在设计目标上,把个人的设计和剧组设计结合起来。三是在设计内容上,把个人的发展与演职人员发展结合起来。四是在设计的要求上,把目标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

(二)主体性。影视导演设计导演角色目标时,既要听取上下左右各方面的意见,又要拿出自己的主张。影视导演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自己,了解剧组班底,了解参与演出的每一个演职人员。

(三)自主性。影视导演要深入了解影视演艺工作流程,掌握演职人员的性格、爱好等多方面的情况:掌握演艺工作的复杂性、多样性:了解影视文化艺术市场需求,了解观众审美心理.了解社会文化发展总体趋势。只有对这些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增强影视导演工作的主动性,在目标设计中发挥主体作用。

(四)效益性。设计影视导演角色目标,一要做到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统一;--要做到个人工作效益与剧组工作效益相统一:三要做到剧组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只有做到这几方面的统一,在目标设计时,分清主次,注意统一协调,才会使目标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作者简介:赵先正。上海戏剧学院。

作者:赵先正

影视艺术创作管理论文 篇3:

电视人物专题报道的新突破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孕育着生生不息的新闻人物,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新闻源泉。电视人物专题报道给人以激励和鼓舞,感染和启迪,一直是广大观众喜爱的节目形式。而不论是报道先进典型人物还是凡人小事,只有让观众感到可信、可亲、可敬、可学,才能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从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而要收到这样的效果,电视工作者就要坚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以创新的精神在题材选取、报道视角和拍摄手法上不断提升,努力寻求新的突破。

以时代眼光,捕捉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在增强感召力上求突破

电视人物专题如同报纸的人物通讯或特写,以报告新闻人物为主。而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生活轨迹,都有各自不同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选好报道对象是做好人物专题的首要环节。我们初做人物专题节目时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每次下去采访都经过反复比较,认真筛选,尽量选取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人物作为报道对象。但是,由于对采访来的大量素材缺乏提炼,制作出的节目往往是将好人好事平铺直叙,成了事例的罗列、过程的实录,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思想,人物立不起来,观众反应平淡。著名记者郭梅尼说得好:报道先进人物,事例不在多,有“神”则灵。这里说的“神”,是指先进人物的精神面貌、先进思想。一部好的电视人物专题也应当通过生动的事例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精神风貌来,以其思想情操去感染人、教育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采访中注意发现和捕捉人物身上的“闪光点”,精心提炼出能够反映当今时代特征的主题,并善于根据主题剪辑素材,充分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光彩。这样的人物专题,才能有感召他人的力量。

我们曾经拍摄过一部人物专题片,讲述的是一名退休回乡的老党员的故事。按说,一名退休人员的生活一般是比较平淡的。但我们在采访中却从这名老党员看似寻常的生活中发现了不寻常。这个老人退休后本可以在城市里安享舒适的晚年生活,但是为了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他却只身回到农村老家,把所掌握的农业技术无偿地传授给乡亲,辛勤指导他们建大棚、种蔬菜、搞管理,帮助他们走上致富路。我们感到,在他身上体现了奋斗不息、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于是以此为主题,真实地拍摄下了他的感人事迹。这部人物专题片虽然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晚年生活,却使人从中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节目播出后,引起了较强的社会反响。

以平民视角表现人物与群众的“交融点”,在增强亲和力上求突破

做好人物专题,要精心提炼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报道主题,以增强人物的感召力。但这样做,一定要从人物的事迹特点出发,反映人物本身具有的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的精神,而绝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拔高。在具体报道中,则要以平民的视角,实事求是地记录人物的言行、事迹,特别要注意处理好人物与群众的关系,表现好人物与群众生活情感的“交融点”。

伟大出自平凡,先进来自群众。在制作人物专题时,要注重把报道对象放在群众中去表现,并着重表现他们与群众共同奋斗的事迹、与群众水乳交融的感情。刘甲坤是临沂市农村基层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典型。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他几十年如一日同乡亲们摸爬滚打在一起,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从年轻时就肯动脑、爱钻研,执著于对农业科技的探索。根据采访到的素材,我们在制作人物专题《刘甲坤》时,着重报道了他带领群众脱贫后发展科学种植基地的事迹,表现了他醉心农业科技研究的痴迷及科学栽培实验成功后的欢喜,突出了他的性格、爱好、与乡亲们同甘共苦的感情,使观众了解到他作为普通社会成员生活化的一面,更感到人物可亲、可信、可敬。

运用典型细节,突出人物身上的“动情点”,在增强感染力上求突破

在文学、影视艺术创作中,人们历来重视细节的运用,往往把细节作为丰富故事情节、增强作品感染力、使人物刻画更具典型性的有力手法。在人物专题报道中,准确合理地运用细节镜头,对于刻画人物的特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人物的生动性和真实性,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闻前辈穆青同志说过:“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更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我们在报道一名治理绿化荒山的老人时,捕捉和运用了一组他上山的镜头。其中有一个画面是他不小心踩倒了一株小草,连忙弯腰把它扶起。这个细节镜头看似不起眼,但表现了老人对大山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于细微处见精神。”人们从扶起小草的画面,更加理解了老人志在绿染荒山的情怀,从而大大增强了报道的可信性和感染力。

(作者单位:临沂广播电视台)

作者:孙利群

上一篇: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论文下一篇:情感教育幼儿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