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影视艺术论文

2022-04-18

[摘要]自从进入21世纪之后,我们日渐面临着一个信息横流的时代,种种凭借网络的消费产品与交流媒介也蜂拥而出,微博、微信、微小说以及微电影等等风靡当下,并且受到众多消费者的广泛青睐。微电影作为一类新型的影视艺术门类,在种种网络媒介的大力推动之下,迅速进入到了大众的视野当中,并且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网络媒体影视艺术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网络媒体影视艺术论文 篇1:

电子屏幕媒介对文学出版的影响

[摘 要] 电子屏幕媒介突破了纸媒介的生产时间、生产耗费和视觉呈现等方面的局限。融合了字、声、图的电子屏幕媒介对文学出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促使新文学类型出现,使文学中的文学形象更加直观具体、类型化;促使文学产品以文学形象为轴心向影视艺术产品转换;改变了文学出版物的形态。电子屏幕媒介求真求美的发展,促使文学出版物的审美不断变化。

[关键词] 屏幕媒介 文学出版 传播 审美

Screen Media and Literary Publishing

Yan Huailan

(School of Cultural and Communication,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524088)

[Key words] Screen media Literary publishing Communication Aesthetics

电子屏幕媒介诞生之初,并不是应用于文学,而是应用于影像艺术。电子屏幕媒介的优势主要在于传播图像符号,从这个角度说,屏幕是人的视觉感官的延伸。但是电子屏幕媒介和影像形象具有先天的视觉直观性,这与文学出版物中的语言文字符号和文学形象的视觉性有相通之处,而且从媒介的功能看,屏幕媒介传播有语言文字符号,屏幕实是纸媒介的变体。所以随着电子屏幕媒介的发展,它也就成为文学出版的重要传播媒介。数字出版成为主导,文学出版与电子屏幕媒介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1 电子屏幕媒介

电子屏幕媒介的出现是对出版中纸媒介局限的突破。

首先,纸媒介有出版生产时间上的局限。纸媒介出版物的生产周期(策划、审稿、编辑、排版、校对、印刷、装订、发行等所需的时间)一般很长,越是严肃的内容需要的时间越长过程越繁琐,这限制了书刊的及时出版。特别是科技期刊,在国内的科技期刊上论文发表的时滞平均高达14个月,据统计表明,一般科技文献的半衰期都在10年以下,一些活跃的生长点上的科技文献,半衰期往往只有2—3年,所以,一篇有价值的科技论文发表时滞若为一年或两年,恐怕其价值也就所剩无几了[1]。纸媒介出版在时间上的局限需要改变。

其次,纸媒介生产耗费资源污染环境。纸媒介的材料是纸张, “中国纸和纸板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2]。而近年来,纸张、印刷、人力等价格一直在涨,无形中加大了图书出版的成本,最终又转嫁到购买者头上。纸质印刷读物的局限是全球性的,传统的文字传播载体具有这些不可克服的缺点,“传播时限较长,资源耗费巨大,信息数量贫乏”[3],这内在地要求出版物的载体形态发生变化。电子技术的发展使无纸读物成为可能。纸质印刷媒介在全球范围内开始走下坡路,纸质印刷出版业成为夕阳产业。“文字传播载体的发展趋势:信息储存剧增,查阅快速方便,表达直观生动,知识资源共享,促进知识创新”[4]。文字传媒的新媒介,就是当下普及的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

再次,纸媒介中的符号以文字为主,有视觉单一性的局限。纸媒印刷术生产的大量书报刊产物进入人类的生活,纸媒和文字符号从生产、传播和接受上讲,是视觉文化。视觉性的纸媒文字传播方式,促进人们思维发展的同时,也把人类的精神交往限制在视觉的范围之内。人类与印刷在书报刊等纸质媒介上的文字符号和图像符号之间的交流变得乏味单调,相当多的非文字图画的信息被排除在交往传播之外,人类视觉感官的畸形发达违背了人类复杂多样的全息化交往方式的需求。马克思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指出:“眼睛对对象的感觉不同于耳朵,眼睛的对象不同于耳朵的对象。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5]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精神交往媒介的出現。电子出版物使字、声、图紧密结合,语言与文字表达互相呼应,多样的符号和生动的形象,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满足了人们的多样化趣味性需求。

电子屏幕媒介就应时而生。经过近百年的探索,人们发明了各种电子媒介,成功地记录并传播了声音、文字、静止图像和运动图像。传统印刷媒介时代的载体——纸张的种种局限,被光电磁材质的各种电子媒介突破。电子屏幕媒介凭借着突出优势,迅速占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

从本源上考察,广播和影视等电子媒介技术最初是作为传递军事信息、即时通讯、视觉奇观、新闻资讯等的媒介工具而在小范围内使用,但是广播中的声音和影视中的影像,对于塑造更加鲜活生动艺术性形象的得天独厚优势,很快就被人们发现并利用,广播和影视也就迅速发展催生出新的文化商品和艺术类型。广播的表征媒介是声音,其本质上是声音的艺术;影视的表征媒介是影像,其本质上是影像的艺术(无声电影仍然是电影,但没有影像就不能称之为电影)。广播和影视艺术的艺术媒介是声像,现实中的声像被以电、磁、光等的介质记录、存储、输出,其所依托的物质材料媒介是电力机器。依托于电子媒介的广播和影视艺术是综合性的艺术,其中还有语言的部分,就是广播文学、影视文学,恰如戏剧艺术之于戏剧文学,歌唱艺术之于诗歌,说唱艺术之于话本。

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前期是机械化印刷纸质书报刊媒介的巅峰时期,也是纸媒文学出版的黄金时代。这段时期广播、电影和电视等电子媒介诞生,被称为是大众传播媒介。所谓大众媒介一般是指有专职专业的编辑人员运作的、用专门的制作机器进行复制物质性文本作品或传播信息符号的传播组织机构,如报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等。大众媒介是从媒介受众面广泛为一般社会民众的角度对机械印刷书报刊纸媒和广播电视电影电子媒介两种形态媒介的概述。相比文学以往的三种传播媒介:身体发声器官、实物、纸媒介,大众传播所用的电子屏幕媒介至少有四个方面的传播优势:几乎能表达人类所有的思想和感情,能永久记录存储人类社会所有的事件,能将信息事件传播至几乎所有的人类活动空间,而且能普及到社会上几乎所有的年龄和阶层的受众。以具有这些特征的电子屏幕媒介为工具,文学出版在选题、创作、传播、接受等各个层面都必将发生新的变化,文学出版物的形态、审美也必然呈现新特征。

2 电子屏幕媒介对文学出版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1990年代互联网问世,互联网和通讯技术发展迅速将人们带入网络世界。电脑和网络是电子脉冲或“比特”(bit)处理信息的数字媒介,相比人类的身体媒介、纸媒介和电子媒介,数字媒介具有无可企及的优势:迅捷、仿真、互动,它迅速地将人类现有的印刷、广播、电影、电视、手机、摄像机、播放器等媒介形式全面数字化,将人类现有的文学、绘画、雕塑、电影、电视、戏剧等艺术文本纳入数字世界,21世纪进入数字媒介时代。多媒体和超媒体是21世纪数字化网络媒介的代表。就传播学的范围讲,多媒体,是指使用数字压缩技术对声音、图像、文字和数据进行一元化快速处理和传输,把多种电子媒介结合起来的双向信息传播系统。超媒体中,以超文本的形态链接着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和程序等各种信息文本,与传统的线性寻址的信息系统不同,人们能够随时共同输入、阐释和下载分享信息,具有非线性的灵活访问信息的方式,目前使用普遍的是万维网和流媒体。超媒介文本的动态性与交互性打破了传统纸质印刷媒介的严肃稳固,作者与读者的身份具于一体,在写、传与读的行为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由此超媒介文本具有新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在处于互联网状态的数字媒介中,各种形态的艺术构成要素相互渗透,艺术的形态受数字媒介影响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而且出现通过网络传播的新媒介艺术形态。例如,建立在电脑和软件基础上的游戏,包含文学构成要素在内的模拟性广播和数字影视艺术,网络文学、手机短信文学、微博文学、微信文学成为数字文学的主体。随着数字媒介处理文字、声像符号能力的增强,数字艺术的融合性越来越显著。例如在手机微信创作中,文字、图像、影像和声音等表征符号就处于交相融合难分伯仲的情况。

纸媒介出版中,文学活动的创作、传播和接受各环节都是抽离出来独立进行的,这种情况也存在于网络化的数字媒介环境中的文学活动。但数字化网络媒介环境中文学出版活动的特征却是,创作、传播和接受各环节不但能分开进行,还能够跨越空间同时进行。数字媒介的联网功能和即时信息传播功能,能够把作家和读者实时性地连接在一起进行即时沟通和在线互动。传统的“作者—作品—读者”的线型单向流动模式被彻底打破,形成新的“作者—作品—读者”的环型双向流动模式,多人同时创作、创作阅读同步。这种去中心的交互主体性文学活动,恰是麦克卢汉所说的人类的重新部落化。

多媒体和超媒介这样的新型数字网络屏幕媒介的出现,加速了文学出版及其要素发生巨变。在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基础上发展的屏幕媒介对文学出版及出版物的影响,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考量。一是屏幕媒介对文学出版物的文字文本形态和形象形态的影响。二是屏幕媒介毕竟主要是活动影像和连续音频的媒介,而不是语言符号为媒介的文学的媒介,屏幕媒介對文学出版的影响就还表现为影视媒介中的文学与纸媒介中的文学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促使文学出版向影像产业的靠近、转化,应用广泛的就是文学的影视改编、影视同期书的出版、文学作者纷纷转向影视编剧、文学作品影视故事化等。

从第一个方面看,首先,屏幕上书报刊的阅读与传统纸本书不同,阅读者用滑动鼠标、敲击键盘或点触屏幕的行为替代了纸质书的翻页。其次,电子书刊的阅读,除了阅读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等文学文本的构成要素也是阅读对象,因而屏幕阅读是包含视、听、读三重含义的、立体的、动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再次,读者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喜欢,设计适合自我的字体、字形、字号、字句、翻页方式以及背景音乐等,还能根据自己喜好进行复制、下载、改编、发布和再传播,读者兼具作者和传者的功能,因而是更有个人特性的阅读和传播方式。屏幕媒介的这些特点,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网络文学的生产,网络文学是网络与实时交互性文学生产方式,是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生产”模式[6]。网络文学的作者可以是任何能上网的网民,即写即发,语言表达简单随意而杂乱,缺乏语言的表达技巧,疏于语言的修辞方法,这使网络文学在形象的细致刻画和情节、意境营造方面往往一蹴而就,失于粗率,而主要以情节曲折动人和贴近网络生活本身取胜。也就是说:“网络的特征介入了文学生产——从遣词造句到发行传播的全过程。”[7]所以,网络文学的屏幕媒介,使文学形象不可避免地具有感性化、可视性、粗陋化、多行为、少情感等特征,文学意蕴浅显甚至鄙俗。虽然局限仍不可避免,但电子屏幕在技术上不断朝更适合阅读的方向努力,使网络文学出版物在内容上快餐化,在版面呈现上色彩丰富、形态多变、声图具备,在形式的审美上越来越精致。

从第二个方面看,屏幕媒介中除了有传统文学以电子书的媒介形态呈现,依托于网络创作传播的网络文学,还催生了新的文学形态如广播文学、电影文学和电视剧文学,并对影视等传媒艺术产生文学化的影响,影视等传媒艺术在大众中的流行,又侵占了文学的传播领域,逼迫文学形态、文学出版做出改变。影视是艺术,也是信息媒介,是商品,文学同样如此。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之间相异相通,相互影响:第一,影视作为艺术,有独特的镜头话语,它用人声、乐音、物像、人像等因素构成的荧幕影像再现人物、事物、事件,从来没有其他媒介能够这样完整、立体、写实、近距离地呈现人类生存的这个世界,影视把依赖于想象的文学的文字文本的幻象世界转换成视觉逼真的幻象情境。第二,影视作为商品和媒介要吸附尽量大数量的受众,就必须兼顾各阶层各年龄受众的需求,影视剧的文学剧本就必须是通俗的,大众文学和通俗文学就被培养起来。第三,影视剧本具有文学性,可以说是伴随电影电视出现的新的文学体裁,人们用电影文学、电视文学命名这新的文学文类与文学形态。第四,相当数量的影视剧改编自文学作品,这既是文学作品在影视媒介中的重生,能够引导人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或再阅读,也是影视对文学作品的再生产,使一部分文学作品的创制生产有意识地向适合影视剧再生产的方向靠拢。第五,影视艺术在21世纪取代文学成为主导地位的大众化艺术,读者流变为观众,但是观众却难以转身为读者,这对文学的未来命运提出了挑战。第六,影视对人们的事物观念、生活观念产生了影响。“我们今天可以将这两点定义为电影的认识功能。一是它向我们提供了因为某些客观或主观因素,让我们无法直接感受的外在世界的鲜明影像;另外一个则是强迫我们正视我们自己和我们庸庸碌碌的存在,以期改变与自身的关系”[8]。不但人们模糊了混淆了影视中呈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而且,人们在形象盛宴的影视剧的熏染下,已经用影视中的生活衡量、引导现实的生活方式,这种现象在低龄的社会成员群体中更为凸显。第七,与电影媒介相比,电视媒介对文学的影响更为深远。首先,电视剧的收看是在日常家庭环境中,在时间和地域上要求低,这要求电视文学或电视剧本的创编更应兼顾日常性、家庭性、通俗性的观众需求,以及政治性、教育性的政府需求。电视剧相比电影的制作成本更低,受众面更广,电视剧的产量从时长上看,数十数百倍于电影,这就吸引了大量写作者转向电视剧本和电视文学的创作,从而赋予文学以浓烈的大众文化色彩。其次,电视剧与电影艺术类似,都是综合性视听艺术,兼有视觉画面和听觉音响,卫星电视的上百个频道每天在家中滚动播出,新剧新播旧剧重播,观众可看可听时看时停,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普通受众日常消遣娱乐的需求,体现出单纯文学作品、电影作品的传播所不具备的媒介优势。再次,电视媒介播放的节目中,电视剧只占少量比重,还有新闻、广告、综艺等多种类型的节目。这些节目无一不借鉴了文学的手法,使整个电视媒介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多文学化特征。所以说,电视比电影更强力地把文学从圣殿拉下,从中心挤出并使文学不断地走向俗世与边缘,文学出版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的物质生产、效益创收等各方面的地位影响都在不断地减弱减少。

总而言之,融合了字、声、图的屏幕媒介对文学和文学形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屏幕媒介促使文学形态变化,网络文学、电影文学、电视文学、手机文学等新文学类型出现,这些文学文本中的文学形象就具有更加直观具体、类型化的特点。二是屏幕媒介促使文学向影视艺术等动态影像文本转换,以文学形象为轴心,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之间的互动、生产,以及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及其衍生品的关联生产,正发展成为利益圈越来越大的产业。三是屏幕中的影视艺术形象,可简称为屏幕影像形象、屏幕形象,是不同于文学形象的视听形象。屏幕形象比文学形象更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真实直观,因此吸引了几乎囊括所有在教育水平、年龄、阶层等方面差异巨大的大众,大众对艺术形象的审美趣味、欣赏习惯就此被慢慢改变,这迫使文学形象的创造朝屏幕形象的方向转变,不但导致文学地位的式微,还改变了文学的具体形态。

3 电子屏幕媒介对文学出版物审美的影响

既然屏幕媒介传播的内容是文字和图像,那么屏幕的发展演变就必然以能更快、更好地传播文字和图像符号为主旨,这也是屏幕媒介的两种发展目标:一是求真,二是求美。这必然影响着以电子屏幕为媒介的文学出版物的审美变化。

从求真的方面看,屏幕媒介的清晰度越来越高,在数字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传播速度越来越越快,对文字信息的传达越来越准确,对世界物象的反映越来越真切。为能求真,屏幕有向极大和极小两极分化发展的趋势。为了文字阅读的便携化和图像影像观看的方便,电脑屏幕逐渐缩小成了阅读器屏幕、手机屏幕,为了在屏幕中容纳更多的文字,观看更大更真切的图像,电影、电视、电脑、手机的屏幕逐渐变大。大与小的两极变化又是相对的,人们既欢迎屏幕巨大的电影放映系统IMAX、家庭投影仪、超大屏幕电视,又喜欢依托于网络技术的电脑、平板、手机等便携化电子产品。有学者提出:电影呈现出两极分化的两种形态,即垂直式的竖立影像和水平式的平躺影像,前者“高耸”具有崇高的美学意义,后者“平卧”具备优美的艺术内涵,影像的“躺下”意味着平民百姓对媒体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是对于平民百姓艺术力量和自信心的肯定[9]。电子屏幕的这种巨与微的发展趋势,对以电子屏幕为媒介的文学出版物在审美上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文学出版物努力向影视艺术产品的转化,另一方面表现在文学出版物在内容上的求真求新求异之美。已经出版过纸质版的文学出版物还能以影印等方式出电子出版物,文学出版物往往会同时推出纸质版和电子版。还有更多以电子屏幕为媒介的文学出版物,最有代表性的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出版物在语言上的简单轻快,在故事结构上的简洁明快,在形象设置上的简明突出,与其依托的电子屏幕媒介所要求的轻阅读快阅读是契合的。这两年开始出现AR技术与出版的融合,方式是把纸质媒介与电子屏幕的多触点链接,电子屏幕的文学阅读加强读者的真实感觉,文学出版通过电子屏幕媒介又向求真迈出了一步。

从求美的角度看,电子屏幕媒介对文字、图像的显现效果越来越好,屏幕本身的呈现效果成为屏幕媒介传播文学艺术作品和影视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的来源。屏幕是人类创造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媒体之一,屏幕給人类带来新的震撼的美。屏幕独特的美,源于屏幕的物质性与信息性,它的构成材料和所呈现的影像都是物质的,屏幕通往所谓的信息空间又是非物质的。屏幕的美是反光与透明、“看”与“看穿”、隐与显、静与动、空与实等的辩证统一。屏幕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存在方式与文化模式,更新了文本观与语言观。在艺术创造过程中,屏幕媒介作为影像的特殊载体、媒体间性的体现、艺术的一般等价物起作用。电子屏幕媒介不断地满足着人们对动态影像越来越旺盛的需求,“电影与视频艺术、视频游戏、虚拟现实等逐渐融合,反映了电影边界的扩展;屏幕多样化、产品海量化、生产大众化等因素导致电影定位的更新”[10]。所以,如今在自媒体、网络媒体中,传播最多最受人欢迎的乃是各种视频、动图和图片,不凭借声像形象和影像人们几乎没有勇气把文字、形象、思想、主张等呈现在屏幕媒介中。裸图无处不在,裸文鲜有可见。语言文字思维转换为图像思维,也是纸媒平面思维转换为屏幕立体思维。黄鸣奋教授提出“屏幕美学”的概念,他认为:屏幕之美、屏幕与艺术创造的关系、屏幕对审美心理的影响将是屏幕美学研究的主要课题[11]。电子屏幕对文学出版物读者的审美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标志着动态审美相对于静态审美的胜利。电子屏幕媒介的审美深刻影响着其承载的文学出版物的求美,表现为用图像、影像、声像转绎文学出版物的内容美、形象美、意蕴美,如在文学文本中链接大量的图片、动图、视频和音频,如文学故事和文学形象的影视改编和游戏改编,后者如法国的游戏《太阳五宫殿的阴谋》,日本的《数字源氏物语图》,中国陈玲的作品《西湖逍遥:超越时空之旅》,文学语言、形象和意蕴的美,和谐地融合在声像、游戏中,21世纪的数字技术使电子屏幕媒介能够融合文学、电影、电视、游戏等艺术的审美。电子屏幕媒介的审美对文学出版物审美的影响,还表现为文学出版物利用图像、影像、声像来提升形式美、版式美,并丰富其美的层次,使读者通过电子屏幕开展文学之旅的时候,不仅获得文学内敛沉静的语言之美、形象之美,还能获得声与色结合、静与动交错的屏幕之美。

总之,在这个数码媒体铺天盖地的媒介时代,数字网络技术神通广大的泛影像时代,电子屏幕媒介中凝集着语言、文字、视频、形象,这些都成为数字文学出版的新要素。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超过90%的国人使用联网的智能手机,通过电子屏幕媒介读文、览图、看视频,屏幕媒介中的信息和形象更加真实直观,更缩小了屏幕与读者之间的时空距离、心理距离、审美距离。电子屏幕对文学出版的影响越来越深入了。

注 释

[1]刘明寿.从“有纸”到“无纸”:出版物的演变与文化的传播[J].编辑学刊,1996(6):15

[2]周景辉.纸张结构与印刷适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

[3][4]刘明寿.文字传播的载体变化趋势[J].现代传播,2007(6):138,13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25

[6][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3

[7]刘俐俐,李玉平,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5):5

[8]郑林.艺术圣经:巨匠眼中的缪斯[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345

[9]刘景福,黄鸣奋.平躺的影像:新媒体语境中的电影艺术[J].厦门大学学报,2013,45(2):116-118

[10]黄鸣奋.泛电影:21世纪初的媒体与艺术[J].厦门大学学报,2010 ,42(5):91

[11]黄鸣奋.屏幕美学:从过去到未来[J].学术月刊,2012,44(7):21-24

(收稿日期:2016-10-23)

作者:阎怀兰

网络媒体影视艺术论文 篇2:

浅谈音乐在微电影中的应用

[摘 要]自从进入21世纪之后,我们日渐面临着一个信息横流的时代,种种凭借网络的消费产品与交流媒介也蜂拥而出,微博、微信、微小说以及微电影等等风靡当下,并且受到众多消费者的广泛青睐。微电影作为一类新型的影视艺术门类,在种种网络媒介的大力推动之下,迅速进入到了大众的视野当中,并且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音乐在微电影中应用的功能特征,然后简要介绍了微电影音乐创作的内在特征。

[关键词]音乐;微电影;应用;功能特征

伴随着网络媒体技术的日益更新与发展,当下大众生活已经完完全全融入到了互联网这个大的锅炉之中。不管是在工作中,或者是在日常生活中,互联网就如同一张无孔不入的巨型大网,把自己和大众生活密切联系在了一起。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趋势下,网络化时代当中的“微文化”更加得到了众多受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追逐,这当中最为典型的当数“微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作为目前在网络上流行的一种新鲜事物,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捕获了众多人们的眼球,随后趁着网络视频技术和移动新媒体技术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实现了飞跃地发展。同时微电影音乐也伴随着大众对于微电影关注的逐渐增多而逐渐发展起来,该类围绕微电影所要表达的艺术形式也日益展现在众多观众面前。

一、音乐在微电影中应用的功能特征

1音乐在微电影中应用的艺术特点

假如脱离了微电影这一载体,微电影当中的音乐,同样属于音乐范畴,因此它一定要具备音乐本身的综合特点。不同种类的微电影音乐可以使得受众在审美上有不同层次的感受,具有美学的基本特点。当音乐有序、平缓和协调均衡进行的时候,观众能够体会到音乐艺术所具有的一种柔和美;当音乐刚劲、鲜明和铿锵有力进行的时候,观众能够体会到音乐艺术所具有的庄严之美;当音乐悲情、哀婉和如泣如诉进行的时候,观众能够体会到音乐艺术所具有的凄凉之美;当音乐诙谐、戏谑和滑稽荒诞进行的时候,观众就能够体会到音乐艺术所具有的幽默之美等。让观众能够产生一种巨大的心灵激荡与深层次的共感。与此同时,它所具备的深刻艺术感染力可以带给他们某种启示和激励,引发大众的审美感受进入更深层次。

2音乐在微电影中应用的艺术表现

不管电影音乐或者是微电影音乐和一般音乐一样都具有共性的特征,表现就是表达感情,结合着视听来展示基本形象,尤其是在所具有的指向特征作用之下,在借助于渲染来加强戏剧性的效果、借助于抒情来显示出对于微电影音乐创作的揭示方面,值得我们进行相关研究。

21渲染,加强戏剧性效果

就拿微电影的故事情节来说,它是发生于剧本所限定的时空范围之内的,它的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一定要能够表现出特定的基本氛围。通常情况而言,要想能够营造出一种气氛就一定要依靠服装或者是道具等等来实现,然而听觉上的气氛则一定要由电影音乐的介入得以实现。音乐的有效介入,可以为微电影的整体或者是局部创造出一种比较特定的气氛基调,借助于此来对视觉效果予以深化,使得整个画面感染力实现加强。

22抒情,是对音乐的最简单和最传统的运用

音乐,属于是种听觉艺术,它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具备高度的抽象概括与抒发感情的基本能力。由于音乐这种艺术主要是借助于声音来表达基本的情绪,因此音乐在确定、强化、维持与改变一部电影的情调方式,是为最简单也是最为传统的一种理想化工具。就如同一个优美的和充满着浪漫性色彩的基调伴随着一个爱情的画面,一定会有一个抒情性非常强的音乐响起,即使是这段音乐是在抒发对于爱情的颂扬之情,或者是在反讽与诅咒这个爱情等等,都是在抒发感情,这不仅是电影音乐在艺术表达过程中一致追求的,而且也是在电影当中存在的一种普遍艺术表达方式。

二、音乐在微电影中应用的基本功能

微电影属于是一种电影艺术,然而微电影音乐就好像电影音乐,作为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基本艺术形式,就一定要具有艺术性社会的基本功能,音乐作为微电影的一种有机组成部分,发挥着功能性作用,不能离开微电影这一种艺术载体。艺术所具备的社会基本功能主要有如下三种:

1新颖的品牌推广功能

在当下这种新媒体时期,在品牌的推广中微电影扮演着愈加重要的基本角色。和传统的传播途径所区别的是,由于其具备短小精悍和结构紧凑的基本叙事方式,使微电影小的视频承载非常大的内涵,微电影的广告推广强化了品牌形象的塑造力度,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渠道,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商家企业的一致认可与广泛青睐,微电影能够放在任何一种类型传媒平台之上,为受众所点击,极大地提高了品牌的推广度与广而告之的良好效果,这一点是传统类型影片不能完成的。

2便捷的文化娱乐功能

文化快餐属于是科技进步的时代产物,是社会实现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微电影所具有的那种便捷式播放条件,随身就能够携带的手机、笔记本电脑和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促使微电影在虚拟与现实的环境当下吸引着愈加多的受众,除此之外其自身微而小的极具个性化特征,非常符合当代人们追逐短而精的基本文化产品需求。与此同时,微电影的便捷化和相对浅层次的基本特性,更加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3传统的教育认知功能

微电影的音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使微电影音乐的认识功能大大增强。微电影是现代新兴艺术,让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互补,将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融合,更大程度上使欣赏者通过更加具体的感官体验得到具体的认识认知。同时,人们通过聆听音乐,得到真善美的陶醉和感染,在潜移默化当中理解与认识生活,认识真理,可以激动人的情绪,促使人产生出一种美的感受与感动。微电影当中不乏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生命的崇拜以及对于真理追逐的审美因素。

三、微电影音乐创作的内在特征

音乐进入到微电影之后,成为了这一综合性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电影音乐的一个新型发展方向,它在彰显微电影的感情与情绪渲染上,凭借其非常独特的内在特性在微电影当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再加上其传播所凭借的介质,自从出现之后,就始终和时代紧密相联。折射出非常强烈的时代特征。结合其传播的介质,这些特点以民族化、多元化、商业化和数字化非常突出。

[参 考 文 献]

霍建农微电影流行的万金油[J]大众电影,2011(17):43

[2]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2011(07):75

[3]李荣荣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J]东南传播,2011(12):33-34

[4]刘向阳论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性表现[J]电影文学,2010(11):20

(责任编辑:刘申五)

作者:王悦

网络媒体影视艺术论文 篇3:

数字媒体专业的创新实践课堂探讨

摘要: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实用性与挑战性并存的新型专业。如何培养出具有较强策划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是关键。论文以面向数字媒体专业的创新实践课堂教学为主线,通过“北京老胡同全景漫游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创新项目实施,分析实践课堂的教学方法,提升创新实践课堂在整个数字媒体专业的地位,从而为优化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累实践经验。

关键词:数字媒体专业;创新实践;课堂教学;全景漫游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传媒领域的理论基础和先进传媒理念[1-2],具有较强策划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熟练掌握数字影视艺术、数字互动艺术、数字图像、数字音视频,广播电视编导、动画、网络媒体、虚拟空间、游戏、广告策划与设计等课程,具有艺术和技术综合创作能力的现代复合型人才[3-4]。它是解决我国数字媒体产业、数字内容领域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和问题而设置的专业[5]。以面向教育领域和实践应用的人才需求为目标,以理论和实训教育为核心[6-7]。但目前大多高校的数字媒体专业是以灌输基本理论知识为教育方针,学生在学校接触到的实践运用少之又少,这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局面[9],使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需要一定时间的实习才能独立进行相关工作。

改进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线,建立“面向应用型的数字媒体专业教学体系”,加大创新实践培养,通过教与学、学与用的结合模式完成媒体技术的本科教学[9]。并通过参加全国传媒专业相关比赛,增强专业领域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1 创新实践项目的实施

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通过实践课堂、参加数字内容设计创作大赛、文化创意作品展等活动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整合学院在艺术内容创新方面的资源,调动学生在媒体艺术创作的积极性,逐步形成特色的符合国内国际发展趋势的内容创作新平台[10]。为此,学校提出开门办学、实践为用的指导思想,提倡跨专业联合创作,发挥综合艺术优势的发展战略。

创新实践课题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设计并实现数字内容制作流程和制作技术[11]。通过把二维图像处理、全景漫游、三维重建、动作捕捉、表情捕捉、实时预演、交互式渲染、视频游戏等技术,与传统的数字内容设计和制作技术相结合,形成一套高效数字内容设计系统,并将其技术成果进一步推广,储备专业素质基础。

2 创新实践课程实施

以实践课题“北京老胡同全景漫游系统设计与实现”为例,设计完成整个创新实践课堂的教学任务。

2.1 结合《数字媒体技术概论》课程完成选题与方案

方法:课堂教学与文献阅读、文献踪述。

目标:项目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方案。

老北京胡同的名称世代相传,具有其自身的文化认同性与延续性,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城市的发展和推土机的轰鸣,老北京胡同消逝之快令人始料未及。

随着数字图像技术的发展,将二维的平面图模拟成真实的三维空间,其强烈的真实感和沉浸感,呈现给观赏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又由于其提供了良好的交互性,制作周期短,成本低,文件小,形式多样等优点,将使其成为今后展示领域的趋势。不少胡同的名称随着胡同的消逝已淡出人们的记忆,更有许多胡同名称如果不翻看老地图,已根本看不见它们的踪影。基于序列图片的数字三维全景技术,把静态的图片缝合在一起形成360度全景影像,能真实再现现实景象。这些新功能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给浏览者带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这给了北京老胡同及其名称的保护与传承,整个北京老胡同全景漫游系统与实现有四个组成部分:拍摄照片、生成全景JPG格式、生成SWF格式、展示全景图。

2.2 结合媒体技术专业课程,完成实践项目

基于媒体专业前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如《二维动画应用技术PHOTOSHOP》、《FLASH网络多媒体开发》和结合目前主流的功能开发包编程。

方法:前期代码移植式学习、按功能模块组建协作模式。

目标:完成创新实践课堂任务。

2.2.1北京老胡同全景漫游系统制作流程与总体结构

1)全景图像的制作流程

① 图像的采集。② 用PHOTOSHOP处理照片的量度与色调。③ 用Ptgui进行全景图像拼接。④ PHOTOSHOP修补天地。⑤ Pano2QTVR全景图像发布。⑥ 展示界面设计。

2)全景漫游系统的总体结构

作者:朱茂林 赵海英 郑良诚

上一篇:电视文艺编导研究论文下一篇:羌族民居建筑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