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课教学研讨论文

2022-04-15

摘要:近年来,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引导和教育部的积极倡导下,全国各地高校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热潮。除了取得的教学成效之外,思政课教学还面临着诸多新困境。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德育课教学研讨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校德育课教学研讨论文 篇1:

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综述

[摘 要]通过对1985年~2013年间有关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文献的全面梳理,了解已有研究文献的主要涉域及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推动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提出应切实依法办事、加强学科建设、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满足社会人才培养需要的四点建议,以期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推动后续研究。

[关键词]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综述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也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弘扬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后备兵员具有战略意義。自国办发【2001】48 号文件和《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颁布以来,明确规定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学界对军事理论课教学领域的研究就不断增多,主要体现在对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涌现出了一批学术成果。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的梳理与回顾,从而把握当前研究的总体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推动后续研究。

一、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朔源

我国1984年颁布的《兵役法》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1985年起全国许多高校开展了军训,于是以集中军训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开始为广大高校和社会认可,但此时的军事理论课尚未进入高校视野。2001年,国办发【2001】48号文件颁布,规定从2002年起,各地要将学生军训列入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列为考查科目。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的军事理论课教育时间为36学时,军事技能课训练时间为3周。此时的军事理论课虽已被提上高校议事日程,但没有像军事技能课那样列入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因此还不被广大师生重视和认可,在教学中也存在诸多问题。2002年6月19日,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并把其作为普通高校实施学生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基本依据。《大纲》明确规定“军事课是城市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至此,军事理论课正式列入高校的教学计划,成为一门必修课。2006年修订的《大纲》中又强调指出: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学校在完成规定的学时外,应积极开设选修课和举办讲座。从此,军事理论课教学领域的研究才逐渐增多。

在CNKI总库中,以“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等为题名跨库初级检索1985年~2013年间的文献,共检索有58篇文献(检索时间为2013年12月2日),其中期刊全文数据库56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库2篇。

不难看出,学界对军事理论课教学领域的关注是从2006年逐渐增多的,2006年至今的成果数量占到了总篇数的87.93%,而1985年至2005年20年间的成果数量才7篇,仅占总篇数的12.07%。这表明之前军事理论课教学并未作为高校国防教育的主阵地引起应有的重视,到了2006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对《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明确规定“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军事课列入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才受到重视和得到相应发展,有关研究成果也才不断涌现。从所检索文献来看,军事理论课教学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等方向。可见,如何上一堂大学生爱听的军事理论课、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确保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已成为授课教师和学界同仁共同关注的话题。

二、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的主要涉域

近年来,学界对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关于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研究

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的兴趣,以及能否有效发挥高校国防教育的“国防”和“育人”双重效益。学界对此论述多从课程定位、教学重点、教材建设、师资力量培养等方面展开,主要观点有:邓秀金、郭大为认为,要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确立学科地位是前提,建立规范的教学运作机制是保证,重视教师队伍培养是关键,加强教材建设是基础,加快设施建设是物质条件〔1〕。陈世利指出,要提高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军事理论课师资队伍的建设;改革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内容体系,更新、充实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改进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使军事理论课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改进军事理论课考试的内容及形式,通过考试促进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2〕。彭易纪、彭欢强调,只有瞄准课程定位,突出教学重点,保证内容鲜活,开展课外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在教学质量上求突破〔3〕。

2.关于优化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

军事理论课“怎样教”,直接影响着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如何优化教学方法,对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学界在这一领域做了诸多探讨,主要有:张湖北从目前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现状出发,着重分析了影响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优化的主客观因素,创造性地提出合格的思政素质、先进的科技素质、博厚的军事素质、教师的人格特征等是影响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优化的主观因素,并提出了教学方法优化的原则〔4〕。李国杨认为,要改进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授课教师精心设计、认真备课是基础,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是核心,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保障〔5〕。强军锋等则从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等方面入手,探讨了如何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6〕。

3.关于推进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研究

自国办发【2001】48号文件和《大纲》颁布,明确规定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以来,学界致力于军事课教学改革的研究就不断增多。代表性的有:邹晓芟以三明学院为例, 认为课程设置规范化、课程教材体系化、教学目标科学化、教学内容特色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交流制度化等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可为地方性高校更好地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7〕。胡勇胜、贺幸平提出,高校军事理论课实行模块化教学将会极大地改变现有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困境,并探讨了实行模块化的教学理念设计、模块化的教学目标定位、模块化的课程内容构成、模块化的师生角色互动、模块化的教学策略实施、模块化的教学评价组织是构建军事理论课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8〕。唐高峰认为,军事理论课在知识技能教育和德育上对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起到了重要的特殊作用,因而研究了基于德育创新的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9〕。

4.关于构建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的研究

学界关于构建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不多,从检索的文献来看,只有3篇直接论述这个主题,其他只是部分涉及。徐敏从精简和优化教学内容、探索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改革课程考试环节四方面提出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确保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10〕。张曦从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出发,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程的特点,并提出积极认同教学法、高科技信息教学法、榜样教学法、集体价值观教学法等课堂教学方法,以探索基于学生主体性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11〕。易文安、苏红磊则汲取地方高校开展混合教学的成功做法,结合军队院校的实际,积极探索了信息化条件下军事理论课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12〕。

三、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界对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问题的研究仍有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研究是在相关法律和文件“外力”推动下展开

我国学校国防教育起源很早,但由于历史和客观的原因,发展缓慢。从检索的文献可以看出,1985年~2005年长达二十年间有关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只有7篇,此后才逐渐的增多。显然,只有当《国防法》(1997年)、《国防教育法》(2001年)、《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1】48)、《大纲》(2006年修订)、《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11】8号)、《教育部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1】6号)等法律和文件的相继出台,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在各高校才逐渐展开,也是直到此时,才引发学界同仁对高校国防教育理论的研究高潮(此特点在表1中已得到充分体现,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2006年至今)。这种长期在相关法律和文件“外力”推动下的课题研究,不是处于内心的主观愿望,恐怕缺乏长期的、持久的内在动力。

2.已有研究成果不够系统深入

从目前检索到的文献可以发现,除刘浩波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高校国防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从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基础、新教学方法及其应用的角度对高校国防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外,再无其他学者把这一课题作为硕博学位论文来做深入系统研究,绝大部分学者在CNKI上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来研究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从而导致对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整体研究不足。目前已有研究成果虽涉及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等领域,但大多是停留在对“重要性”、“紧迫性”、“意义”、“现状”等内容的研究,涉及“对策”、“思考”、“实践”等深层次内容的研究较少,从部分期刊论文使用“初探”、“刍议”、“试论”等措词也可见其论证的内容深度。

3.研究成果重复严重,创新不够

国办发【2001】48号文件和《大纲》的颁布,引起了众多学者纷纷参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由于创新精神不够,创新观点不多,尤其在如何开展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可操作的实践层面研究不多,导致众多研究思路一致、研究内容相仿甚至雷同,论文标题也只是在他人基础上增加或删减或替换其中个别用词。再有极少数学者一篇论文或一个观点翻来覆去的变换表述形式,投到不同刊物上多次發表,过于追求提高自己的学术产量。试想一项研究成果如果不做注释的被多人转抄挪用,以至不能查清其原创及原作者,这既是对原创作者的极为不尊重,浪费了学术资源,也会导致该领域研究停滞不前,缺乏创新,不利于该课题的深入研究。这类行为性质与生活中的小偷并无二样,应该为权威学术界所杜绝和不齿。

4.理论层面研究很多,实践层面研究较少

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既有赖于纯粹的理论推演,更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与实证分析作支撑。已有研究成果基本上是从文本到文本,即从“是什么”、“为什么”的理论层面研究较多,而从“怎么样”的实践层面研究较少,缺乏充分的实证性的调查数据支撑。邹晓芟在实践层面虽做了一些研究,他结合三明学院, 通过对三明学院军事理论课教学经验和成效的介绍,为地方性高校更好地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但这样的研究实在太少。其他学者要不就是纯粹从理论到理论,根本未涉及实践层面研究,要不就是虽有部分涉及,但论证浅显,比较零散,提出的解决办法多是对策性、阶段性的,缺乏深入、科学、系统的分析,亟待进一步深化。

四、推动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的几点建议

1.将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切实置于法制化建设的话语体系中

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的是使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国防知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为加强学校国防教育,国家在先后颁布的《兵役法》、《国防法》、《国防教育法》的条款里都有涉及学校国防教育的有关规定,如《国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或者在有关课程中增加国防教育的内容。”《国防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这些国防法规精神,又先后出台了国办发【2001】48号、《大纲》、中发【2011】8号、教体艺【2011】6号等文件。不可否认,这些法律和文件的相继出台,推动了全国各高校陆续开设军事理论课,学界对高校军事理论课的研究和探讨也不断增加,但是,从笔者所掌握的情况来看,各地学校国防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明显中东部地区发展趋势较好,西部地区尚在起步阶段;本科高校虽大部分已开设军事理论课,但高职高专院校很少开设;即使已开设军事理论课的学校,基本未按照《大纲》要求开足36课时,不是偷工减料就是随便应付。可见,关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待于各部门、各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律规定,规范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学界全体同仁也需要长期不懈地艰苦努力,深入挖掘和研究这一课题。我们要将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切实置于法制化建设的话语体系中,严格依法办事,加强监督管理,用国防教育法规和相关文件为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研究提供充足的法律政策支持。

2.加强学科建设是推动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学科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母体和重要依托,不仅为课程建设提供学科教学理论支撑、方法论引导,也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建立可靠的学科依托,还从外部建制层面为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合法性依据,有助于保持课程建设持续发展的后劲和活力。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要走规范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客观上必然要求创建国防教育学科,以学科的引领和支撑促进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然而,当前缺乏学科理论支撑正是制约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高校军事理论课要突破这一瓶颈,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解决课程建设的三个核心问题,一是系统理论知识体系问题,即传授什么,二是学科教学理论问题,即怎么传授,三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即谁来传授。这三个问题解决的关键就是加强学科建设。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法律和文件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抓好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将之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适时推进部分条件成熟的高校搞好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坚持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协调发展,以促进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深入持久地发展下去。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的关键

高校军事理论课是一门集历史与时事、人文与理工、军事与政治于一身的综合性课程,教学内容丰富,知识涉及面广,这不仅对军事教师的综合知识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对军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军事理论课“怎样教”,直接影响着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如何真正把军事理论课教学搞好、搞活?新时期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应该如何改革?笔者认为,学界不能再囿于以往的纯文本到文本、纯理论到理论的纸上谈兵式探讨,而要更多强化实证研究,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一方面,必须紧紧围绕《大纲》的课程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大胆突破当前传统讲授式教学,不断研究、探讨符合青年学生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适应新军事变革需要的新型教学方法,如战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信息化教学法、导问式教学法等,既要从概念、特点、理论依据、一般模式上展开纯理论研究,更要在教学实践上具体实施这些方法,以达到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基本要求,确保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还可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开辟一条国防实践教育途径。如在革命传统佳节期间,组织大学生参观访问烈士陵园;针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热点,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大学生进军校、军事基地开展“军营一日”活动等。可见,当前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到底开展得怎样,需要在实证层面铺开兼具科学性、普及性、权威性的实践研究,以便切实提高军事课教学质量、发挥军事课“国防”和“育人”的双重效益。

4.满足社会人才培养需要是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目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旧的冲突根源远未根除,局部动荡时有发生,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天下并不太平。同时,新的不稳定因素不断出现,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跨国犯罪、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上升,国际安全领域的不稳定、不可测因素明显增加。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也不容乐观,当前日本政府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所显示的挑战我国和亚洲人民感情和一意孤行的扩张主义行为日渐嚣张,南海周边国家在中国的传统海域上侵占岛礁、分割海域、掠夺资源的事端络绎不绝……。实现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目标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也受到空前的挑战。要维护我们国家的安全,除了加强自身各方面的建设外,还必须加强学校国防教育,因为未来战争需要大量高素质后备力量,而普通高校在培养预备役军官和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具备诸多的有利条件,是培养高素质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基地。因此,各级领导、各个部门要高度重视,特别是直接担任这一光荣培养任务的高等院校和军事教员要高度重视,紧紧围绕满足社会人才培养需要的目的,切实把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这一利国、利民、利军、利校、利学生的工作做好。

〔参 考 文 献〕

〔1〕邓秀金,郭大為.努力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J〕.国防,2006,(10).

〔2〕陈世利.关于提高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3〕彭易纪,彭欢.略论提高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途径〔J〕.湘南学院学报,2012,(08).

〔4〕张湖北.刍议优化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J〕.文论博采,2010,(10).

〔5〕李国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J〕.科教文化,2012,(02).

〔6〕强军锋,王国新,赵佩燕.对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探索〔J〕.科教论丛,2008,(01).

〔7〕邹晓芟.地方性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效〔J〕.福建论坛,2008,(02).

〔8〕胡勇胜,贺幸平.基于模块化的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13,(04).

〔9〕唐高峰.基于德育创新的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2013,(02).

〔10〕徐敏.关于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9,(06).

〔11〕张曦.基于学生主体性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东盟博览,2013,(08).

〔12〕易文安,苏红磊.信息化条件下军事理论课混合教学模式构建〔J〕.中国信息界,2012,(06).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陆海燕

高校德育课教学研讨论文 篇2:

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新困境与改革思路

摘 要:近年来,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引导和教育部的积极倡导下,全国各地高校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热潮。除了取得的教学成效之外,思政课教学还面临着诸多新困境。为突破困境,高校需要从思想观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制度保障等方面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切实推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新形势;思政课教学;新困境;改革思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是在高校设置的、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系列课程的总称。“05方案”(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简称“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绩。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不断深入,学科建设扎实推进,教学方式方法逐步改进,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重要指示。随后,教育部提出要“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并将2017年确定为“思政课教学质量年”。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组织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新形势下,各高校也不断采取措施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大大提升了思政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但同时,思政课教学还面临着一些新困境,亟待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

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新困境

2017年底,教育部完成了新中国思政课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地毯式”大调研。调研发现:86.6%的受访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上思政课;91.8%的受访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自己的思政课教师;91.3%的受访学生表示在思政课上很有收获或比较有收获。[1]思政课教学总体上看发展势头良好,但同时也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新困境:

第一,学校领导层表面上对思政课教学工作异常重视与实际上没有实质的政策支持之间的矛盾。目前,迫于教育部的要求和社会形势的需要,高校以党委书记和校长为代表的高校领导层都非常重视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工作,党委书记、校长走上讲台讲授思政课。但是,思政课在高校中“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地位并没有太大改观。

第二,高校思政课教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与社会多元思潮冲击之间的矛盾。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国际化以及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交流日盛,造成社会思潮多元交汇冲击的局面。从积极意义上讲,各种社会思潮的交汇,有利于我们借鉴与吸收国外的先进思想,为国家的思想文化发展服务。但这种状况也易于造成人们思想的迷茫与挣扎。对思想信念尚不成熟稳定的大学生来讲,更容易出现道德观、政治观与价值观的错位,这些新情况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扰与挑战,从而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党和国家层面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与学生在思政课上新的问题行为之间的矛盾。高校思政课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党和国家对此非常重视,从思政课教材的编写审定到具体的教学实施,都受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的特殊关怀。尽管从最新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喜欢上思政课,但他们在思政课课堂上却也表现出一些新的问题行为,如他们喜欢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互相打扰或者做其他学科的作业、背单词、看手机新闻、看微信朋友圈等。学生在思政课上“身虽在,心已远”的状态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难以解决的困境。

第四,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断进行多样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与教学质量评价单一化之间的矛盾。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越来越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模式被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学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但是,由于高校对于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评价还停留在单一落后的模式中,使得有些教师惮于评教后果而对教学改革望而却步。现在的思政课教师,一方面,面臨着上级部门和学校要求思政课不断进行改革探索的压力;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担心评教成绩影响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而不敢尝试突破旧的教学模式的矛盾。

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思路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才能破解难题、突破困境,切实推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最大限度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第一,高校领导要转变观念,切实提高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在全校形成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思政课教学的氛围。思政课建设不仅是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一项具有政治性和政策性的任务。近几年,党中央、教育部以及各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意识形态、价值观等对于人才培养的重大作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得如何,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好坏,党委书记和校长负有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为此,对于学校领导层来讲,要转变观念,切实提高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列入“双一流”建设或者学校的重点发展规划中。这主要是对其他学院、其他学科的一个暗示和提醒,即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在学校占有重要地位,从而使全校上下形成一个共识: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一样重要,甚至是比其他专业课更重要的课程。二是高校领导应挂帅负责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便加强对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的宏观指挥,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和探讨思政课在建设与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各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形成改进思政课的强大合力。三是加强各学院和各学部等对思政课的重视,从根本上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明确“上思政课”及“上好思政课”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德”,最前提的“德”,以确保思政课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第二,思政课教学要在内容上下大功夫,并客观、科学地认识和辨析多元文化思潮,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现在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大多围绕着手机媒体、视频、慕课(MOOCs)、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开展,当然,也有在教学内容上尝试改革的先例,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思政课新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引入手机媒体、慕课(MOOCs)或者翻转课堂,主要是“形式”的变化,这种改变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不过,“形式”比之于“内容”,“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形式”是为了让“内容”更具表现力。根据多年的研究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维度:一是形势与政策,包括世界发展形势和我国国内发展形势,在了解国情的基础上开拓学生的眼光和视野,这是必须重视的内容。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这是需要继续发扬和坚持的。只有尊崇传统文化,才能以中国的立场坚持研究中国的问题,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三是社会热点问题。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和追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责任感以及锻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与学生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如消费、恋爱、就业等,对这些话题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及思考能力,也能很好地了解学生们的心态和心理,便于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五是前沿思想和理论。例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成为思政课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需要学生们认真学习和领悟。总之,思政课教学要通过诸如国内外形势、传统文化、特色理论等丰富饱满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此基础上,在多元文化交汇和碰撞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各种思想的激荡,全面认知多元文化思潮,并对他们内心的疑惑给予科学的解答和正确的引导,提升学生对多元文化及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和筛选能力,在此过程中,使他们逐渐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

第三,思政课教学要适当增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环节的比重,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证明。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可以适当增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环节的比重,增强学生们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有社会服务、主题调研、参观交流、公司实习、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增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渠道。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组织和合作能力。由于社会实践大多需要学生在带队教师的指导下自行组织活动,他们要独立面对和思考及解决各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锻炼和发展學生的组织和合作能力。三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益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参加诸如“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活动、扶贫帮困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才有机会直接观察和了解社会与民情,不仅有利于磨练其意志,砥砺其品格,而且还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总之,思政课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以及教材。马克思曾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2]因此,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政课教学也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脱离现实的思考。很多情况下,只有通过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把握问题的本质。

第四,改进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加强研讨法、案例法、调查法等多种教学法在教学中的综合运用,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方法改革是一个涉及教师、教材、课堂、学生等多维要素的系统工程。其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而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则往往事倍功半。传统上,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多为讲授法,即对学生的理论灌输。由于思政课教学既是一项集价值观培育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一体的特殊理论教学类型,也是一项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特殊教育实践活动,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思政课的教学性质、目标和内容决定了其教学方法必须考虑以下方面:一是具有实践性。从经典理论着手,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观察、思考、体会,再返回至经典理论中,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比单纯课程理论传授丰富得多,学生们也会有获得感。二是具有典型性。为了达到一定教学目的,需要围绕特定典型问题对某一真实情景进行客观真实的描述和分析。典型案例不仅能把概念或理论激活,而且还能为其注入新的理论内涵,使其得到理论上的深化、拓展或提升。三是具有针对性。要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困惑、思想疑虑比较集中的问题,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针对社会生活实践中意义重大的现实问题等内容进行选材,让学生在理论体系与现实社会的重叠地带、在疑点重重的地方,通过不断质疑、发问、交流、探讨、论辩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时代精神精华的影响,进而将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价值目标等内化为自身的文化自觉。[3]这些特点正好与研讨法、案例法、调查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契合。多样而恰当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不会使学生感到思政课学习的枯燥无味,而且还能使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强烈的人生意义和获得感,从而达到积极的教学效果。

第五,思政课教学改革还处在试验探索阶段,需要高校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并逐步确立思政课新的考核评价制度。近年来,在教育部的倡导下,全国范围内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有些高校利用“互联网+”的概念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如清华大学将“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于思政课,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慕课(MOOCs)、教师课堂讲授、师生讨论等环节进行学习,而且可以借助微信互动进行现场答题和讨论,还能够随时利用“弹幕”功能,在看视频课、答题和评论的时候发表观点。这样的课程更加鲜活生动,课堂讨论也更有针对性。有些高校创立“课堂沙龙”模式,如武汉大学思政课改革是在课上组织学生就知识点进行实际辩论,形成积极讨论的氛围,还运用小组展示、主题演讲、经典研读交流等多种形式,让课堂“动”起来等。本来教学改革就是一场探索和试验,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追寻。这些教学改革和探索无论当初设计得多完美,在实践中都有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效果不佳甚至是失败都在所难免。为此,高校需要营造一种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浓郁氛围。在此基础上,还要逐渐确立思政课新的考核评价制度,以鼓励和调动广大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还要引导各评价主体不能以教学改革的成败论英雄,以保障那些勇于走出第一步、敢于进行创新实践的思政课教师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新局面。

当前,国内国际形势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伴随而来的社会的功利化,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教学模式变革,自媒体等新兴传媒蓬勃而起对主流社会舆论生存发展空间的挤压,“00后”学生因其特定时代而表现出不同以往的特有的个性、心理、思想特征等,都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不得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为此,高校思政课需要抓住时机,在不断改革与创新中突破现有困境,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其在立德育人根本任务主干渠道的作用,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2017年科研培育项目“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CUC17A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九成大学生思政课上收获多[EB/OL]. (2018-05-01)[2019-09-15].http://www.jyb.cn/zgjyb/201801/t20180120_938728.html.

[2]习近平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讲话文字实录[EB/OL].(2018-06-02)[2019-11-12].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zbmks200/index.htm.

[3]李学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5):108.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作者:李巧针

高校德育课教学研讨论文 篇3: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摘 要】分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教学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路径

目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普遍不佳,这大大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因此,加快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但目前,整个高职教育体系中,技能、知识的传授占据重要的地位,而思想政治教育却相对被忽视。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高职学生的综合要求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板正在成为阻碍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相比,其在心理层面表现出更多的叛逆色彩,素质相对较差,心理层面表现出较多缺点,这在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改革。

(二)教学效果提升的客观需要。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所以很多人认为学生学好技术才是硬道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能压就压。一些学生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重视,据《2012年度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在同年的高职毕业生中,88.1%的毕业生是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其中有12.7%来自贫困山区,22.2%来自西部地区,寒门学子上高职的比例高于本科层次,高职院校已成为他们的上升通道。这些学生及其家庭都认为,学好技术才是第一要务,毕业后找工作依靠的是技术,而不是思想政治理论。高职学生观念上的不重视导致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佳。

(三)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需要。当前,社会道德有所滑坡,诚信缺失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被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其所担负的职责极为重要。高职院校的学生超过了大学生数量的一半,其整体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水平的高低。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现实需要。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更新不及时。教学理念引导着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开展,理念的滞后将会导致教学活动失去正确的方向。高职院校主抓的重点是“技术性”和“职业性”,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围绕这些重点来开展教学。而在现实中,教学理念往往显得跟不上节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重视不够,这既包括学校层面的导向,也包括教师自身的意识。很多高职院校都是在技能传授这一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开展教学科目的安排,思想政治教育这类与技能学习关系不大的科目有意无意被忽视。二是对社会快速的发展变化反映不足。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相对模糊,特别是对社会快速发展变化与学科关系研究不足,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活动往往跟学生的实际需要不相符。例如,很多高职院校教学基本上局限在理论宣讲层面,没有结合本校学生及学科特点进行教学。三是教学理念的动态性不足,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仅仅关注具体教学活动的开展,却没有注意对教学理念的研究,由此导致教学理念的更新不及时。

(二)教学内容趣味性不强。目前,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用的教材是相同的。教材内容抽象、脱离生活、理论性太强、说教意味较浓。对高职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成绩较差,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不强,这些教材内容显然不太适合他们的实际需要。由于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目的不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应该有所不同,应侧重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灵活性不足。教学方法的合适与否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目前,高职院校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课堂集中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没有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特点,不管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兴趣所在,单通道的知识灌输必然会导致学生兴趣的丧失。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个性特点与普通高校的学生有着较大的不同,这部分学生对于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更具逆反心理,如果没有照顾到高职学生的这一群体性特点,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因此,传统的僵化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应尽快加以改变。

(四)教学评价不够全面。教学评价引领着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学生努力学习的方向,教学评价的缺陷将会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歧途。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模式、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没有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也是不全面的。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评价而言,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应退居次要地位,而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重点应着重加以考核。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教学理念与时俱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在良好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开展,针对目前教学理念滞后的问题,高校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对课程的重要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摆正课程的位置,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开展有利于高职教育办学目标的达成,提升该学科的教学效果。其次,应树立实践教学的理念。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仅仅局限于理论教学显然是不够的,他们更喜欢自主动手实践。最后,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尊重高职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课堂教学的组织,都应该以高职学生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老师应结合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地调整,这样更容易让高职学生这一群体在学习中体会到被尊重以及被认可,进而更加主动地学习。

(二)教学内容实事求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太过抽象化、理论化,导致高职生难以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确定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学内容应突出高职院校的 “技术性”和“职业性”,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应注意收集与本校相关的或是本校毕业生的案例,特别是思想、政治、道德对他们事业发展的影响的案例。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一个人都是有倾向性地接受外部的信息,对于与自己相关的信息会引起人的高度关注,同样道理,可以选择那些与高职学生职业关系很强的教学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案例的组织。其次,教学内容应生活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本身理论性强、比较抽象,而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功底比本科生差,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教学内容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些口号式的原则要求层面,更应该考虑到人性的复杂特点,注重将高职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困惑作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确定一定要来源于生活,接地气,这样才能让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因为有身边的经验与案例,从情理方面来讲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老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选择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这样学生才能够有感而发,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最后,教学任务的制定应具有开放性,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更多的是封闭的、强制性的教学内容,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诉求,既有的教学内容是要让学生成为“什么样”,而不是让学生主动选择“去成为什么样”。与一般理工科要有精确结论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制定应结合该学科的特点,制定任务时应考虑到开放性这样一个特点。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方法是教学组织开展的有效载体,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要做到灵活多样,与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相匹配,可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首先,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案例来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自觉地形成自身良好的道德观念。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法学生参与积极性大大提高,互动效果好。其次,任务驱动教学法。高职学生对理论学习较为抵触,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种抵触心理,事先通过制定教学任务,让教学任务来引导整个教学内容的制定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用这种方法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得到极大改善。最后,情景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营造真实的情境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借此实现左右脑的并用与协调,并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教学评价多元全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模式单一,不符合高职院校和学生特点,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已刻不容缓。多元化评价模式构建的关键在于评价指标的构建,教学评价指标构建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全面性,即指标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学习成绩这一指标,同时还应注重行为层面的考核,不仅仅注重学期结束时的成绩考核,还应注重平时的考核,通过构建一个立体化的、全过程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完成多元评价模式的建构。二是可操作性,评价指标应考虑到评价活动的可操作性,指标对于高职学生既不可以过于拔高,同时也不能太低,太高学生不能达到,太低评价也就失去了基本意义,因此应秉承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基本原则来进行指标的制定。三是动态性,评价指标不能固定不变,而是应该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进行一个灵活的调整,从而实现评价活动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宏葱.关于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0(7)

[2]王丽新.建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J].辽宁高职学报,2010(9)

[3]曹青.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9(22)

[4]杨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及策略研讨[J].当代职业教育,2011(2)

[5]姚春林.论“两课”教学在高职学生德育过程中的作用[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6]黎海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20)

【作者简介】黄春梅(1977- ),女,广西柳城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责编 黎 原)

作者:黄春梅

上一篇:大学就业指导课研究论文下一篇:信息技术教育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