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德育论文

2022-04-20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特别强调“要重视德育,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体育教师如何落实教书育人的总体要求,将德育渗透到体育课教学的各环节中,真正做到寓德于体而不流于形式,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体育课德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体育课德育论文 篇1:

突出高校公共体育课德育功能的实践与研究

摘 要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指出:“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它体现教育的社会性与阶级性,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共同育人。”针对目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德育功能凸显不足,本文就如何寓德育于体育教学,有机地渗透到体育教学的课堂内外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体育教学 高校 公共体育课 德育功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工作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的倾向。”高校体育教学是落实教育方针的重要一面,高校体育教学应贯彻德育为先的观念,积极围绕德育开展教学。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加强德育功能的现实意义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既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体育课的教学是活动的课堂比其它学科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体育运动中每个项目都不同程度渗透着思想品德教育的成分。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二、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存在的不足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还存在着不足甚至缺失,体现在:一是学校重视体育教学的德育程度不够,德育评价体系不完善。二是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意识不够,过多地重视体育基本技术的训练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三是德育形式、方法比较简单,以说教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四是一些学生对体育的内涵也没有充分认识,认为体育活动只是强身健体而已,却不知体育是一个能将智慧、体质、意志和精神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

三、高校公共体育课加强德育功能的对策建议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同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只写在计划与教案中,或进行空洞的说教,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测量、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

(一)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德育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利因素。例如,中长跑运动培养学生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武术教学让学生明白武术是国术,中华民族的国粹,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自然协调地、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结合组织教法实施德育

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队列队形练习,对学生进行热爱人民解放军和热爱集体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对场地器材的保护,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通过发挥体育积极分子骨干作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和独立工作能力;通过课堂最后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三)结合偶发事件进行德育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充分地利用有代表性的偶发事件,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如:在篮球比赛中,有个别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及时给学生以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又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四)教师以身作则加强德育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首先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衣着整洁,在教学中,讲解清楚,重点明确,示范规范,优美大方;其次要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再则,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做到“诲人不倦”。这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是极为重要的环节,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五)巩固军训成果强化德育

以学生军事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国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军训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学中要学习部队严格要求和严格管理,做到课堂内无安全事故发生,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失时机的进行集体主义、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

总之,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贯穿课堂教学的一条潜在的红线,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学科所含德育因素自然的、有机的、不留痕迹的结合起来,使德育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 钟大玉.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大家.2011(07).

[2] 蒋亮,张轶,戚鹏宇,葛剑.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5).

[3] 陈疆.浅谈学校体育的德育功能[J].成才之路.2007(33).

作者:?金 张玉婷

高校体育课德育论文 篇2:

论普通高校体育课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特别强调“要重视德育,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体育教师如何落实教书育人的总体要求,将德育渗透到体育课教学的各环节中,真正做到寓德于体而不流于形式,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结合实践经验总结,从寓德于体的内容、观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普通高校 体育课 德育教育

1 研究目的:

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寓德育于体育教学之中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核心问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课教师,如何落实教书育人的总体要求。实施《决议》中提出的将德育渗透到体育课教学的各环节中,真正做到寓德于体而不流于形式,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寓德于体的内容、观点和方法等三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述,对提高高校体育教育教养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经验总结法和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

(1)体育教育载体所涵盖的德育教育内容。寓德育教育于体育教育之中是一个历史性问题,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体育教育作为德育教育良好的载体,应首先从理论上了解其载体的性质、内容范畴,明确其真正的界定与内涵要素。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就是俗称的体育课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即教养任务),也就是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技能、体能学习的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身心实行全面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和道德因素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过程。体育实践课堂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重要教育手段,是学校整体德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体育教育内容是多层次、多方位的。用社会学观点来观察,体育教育的内容是综合的。从宏观来议,其主要的方面有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等;中观亦有理想抱负、品德修养、思想作风的教育;联系个人较直接的是意志品质、艰苦奋斗的教育、文明礼貌、行为规范、团结协作、群团意识及劳动观念的教育等。

从体育对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来看,体育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思想建设的重要手段。体育教育能塑造文明健康的民族形象;体育教育是挖掘人生命潜能的最好锤炼手段。体育教育中的体育竞赛过程,就是反复培养不畏强手、勇于拼搏的竞争意识的过程,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这种竞争精神灵魂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人生价值。

体育竞赛是激发爱校热忱、强化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手段。体育竞争具有鲜明的集体观念,这是从未代表任何集体进行比赛的人很难得到的直接、生动、感性的集体意识。对观众来说,它是爱校、合群的具体化、感性化。学生在竞技中的成绩和胜利,就是集体的成功体现。在热烈紧张的竞赛场内外,集体与个人、代表者与被代表者融为一体,在学生心灵中鲜明的印下集体、班级甚至学校的观念,从而激发爱校、爱师的热情。体育教育也对促进大脑发育、增长智力具有重要作用,对民族的兴旺和创造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体育课特殊的教学环境及身体活动、技能学习的任务和要求,决定了这种课堂对学生全面影响的可能性和不可替代性。

其一,有主体的直接亲身体验。体育体能、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是学生直接参与的,要完成或起到学习和训练的基本要求,必须付出体力和智力的相应代价,这种体能和智能的消耗过程必然对主体(学生)身心产生深刻的影响。各种运动项目,有的要求快速,有的要求耐力,有的动作又变化惊险,又需要有勇敢的胆识和顽强持久的毅力,这种心理和生理的体验从客观上为个性修养的良性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二,有客体营造的环境体验。体育活动有集体和个人协作的多种组织参与形式,需要练习者与同伴或多人共事,为共同达到一定目标或共同取得一定成绩做出不懈的努力。体育课堂的这种环境和活动目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为每一个人的集体主义、艰苦性、技艺性、创造性开拓进取精神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构建了一个磨练的舞台,提供了最有效的活动场所和形式。

体育课堂独特的功能和效益好坏与体育教师有直接的关系,每位体育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具体内容、要求,认真研究教学手段和方法,把握住每次课堂的个性特征,利用好这个载体,寓德育于体育之中,培养合格人才。

(2)寓德于体的观念与方法。

第一,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观。教育指导思想是直接影响、规范教师教育行为的根本所在,建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是提高体育课德育教育效果的先导。正确的体育教育观就是建立起“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摆脱和摈弃传统的健康观和生物教育观对体育教育的影响,纠正重育体、育技,轻育心、育德的体育教育的偏差,全面理解当今信息时代赋予健康的新内涵。将全面育人、“健康第一”的思想深深扎根在体育教师的心灵之中,才能使教书育人成为体育教师的自觉行动。

第二,确立以终身体育教育为目标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作为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的思潮已受到世界各国高等学府的高度重视。以终身体育教育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是深化体育教育改革、促进寓德于体教育具有实效性的先决条件。终身体育教育认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最终意义是在于使受教育者具有独立从事社会服务的健康体质、习惯及与此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品质,要从以“运动技能传授为中心”的操作实践内容和方法中解放出来,坚持寓德于体、身心兼修,把兴趣和培养运动习惯及其所需要的品质统一起来,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的品德,从而获得终身的效益。

第三,充分开发体育学科的德育资源。体育教育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环境特殊、可变因素较多,具有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寓德于体的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优势。如体育理论教学内容中的体育史、奥运史、亚运史,我国优秀运动员、教练员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先进事迹等,就是极好的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好教材;中华武术、中国象棋及其它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最佳内容;篮球项目是群体协作精神要求极高、对抗性激烈的拼搏项目,对培养群团意识、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意志品质、文明礼貌、乐群合群的优良行为美德都具有重要的启迪和诱导作用;田径项目是单调、艰苦、枯燥的,正是这种特殊的练习内容以及单一的次数重复,能培养训练者勇敢、顽强、奋发进取、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等。

许多高校体育项目还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因素(如健美操、体育舞蹈、武术等),体育运动能以自己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使学生对美的姿态、仪表、甚至心灵的美感等具有一定的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体育还是一项有趣的娱乐活动,可

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调节学生身心的发展,得到高尚的精神享受。

总之,每项体育项目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天然的德育资源,体育教师要钻研教材,挖掘德育教育丰厚的资源内涵,因势利导的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使德育教育在体育实践中充满生机,具有实效性。

3 优化教育方法,确保教育效果。优化德育教育的方法是提高德育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其主要方法有:

第一,目标引导法。设置符合实际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自觉地进行品德锤炼的最基本方式。符合实际的教学任务和目标里包含教育教养任务、即体育目标和育心目标,如学习武术套路记忆很难,既要在教学实践中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及掌握规律的方法,又要培养学生勤学苦练的精神;在中长跑教学中,既要向学生提出跑的技术要求和呼吸方法的目标任务,又要向学生提出克服极点之磨练意志品质的育心要求;项目不同,目标设置不同,在具体策划过程中要做到对号入座,科学、具体、针对性强。效果显著。

第二,游戏比赛法。游戏活动是团结协作、对抗竞争激烈的集体活动,如篮球、足球、排球等竞技活动,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关系,锻炼相互协作的精神,锤炼团体奋斗的意志,通过规范性的竞争,还可培育文明礼貌、服从裁判、尊重他人等优良品质。

第三,困难设置法。即设置各种困难引导学生想方设法去克服各种困难,在克服困难中培养各种优秀品质。如篮球一打二,二打三。素质训练负沙衣、沙袋等。

第四,保护帮助法。培养互教互学、默契配合的品德和责任心,如竞技体操和武术中的各种训练,游泳学习中的双人保护练习等。

第五,评价激励法。即利用课中各种时机进行评价活动,进行表扬或批评,或者进行典型正误对比表扬或展示,激励竞争意识,倡导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风。

第六,榜样感染法。即教师要为人师表,以其优良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如优美的动作示范、朴实的作风、关心的言语和行动等都能够起到感染作用。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寓德育教育于体育教育之中,是提高体育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本文从体育教育的载体内容、必然性、观点与方法等诸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述,对提高高校体育课的教育教养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就是俗称的体育课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即教养任务),体育教育的思想政治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的特点;体育课特殊的教授内容、环境和组织形式与要求,决定了这种课堂对学生全面影响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体育教师只有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观,确立以终生体育教育为目标的指导思想,积极挖掘体育教育丰富的德育资源,才能使教书育人成为体育教师的自觉行动,才能使德育教育在体育实践中充满生机、具有实效性。优化教育方法,倡导目标引导法、游戏比赛法、困难设置法、保护帮助法、评价激励法、榜样感染法等,是保证德育教育落实到实处的良好手段。

作者:杨 艳

高校体育课德育论文 篇3:

课程思政视野下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德育研究

摘要:本文在课程思政视野下分析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问题,高校体育教学课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以及对高校教师在育人观念、价值观形成和管理工作的策略上起到积极引导作用。总结当前高校体育课程中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师资隐患及课程内容的制定和方式、方法与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不符合,以达到在体育教学管理、体育课程设置和体育教师价值观方面给予提升,最终完成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德育教育任务。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公共体育课;德育

课程思政是指将各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结合的形式,使高校课程的思想道德教育得到有效提升。目前我国高校课程在制定教材、课程编制与课程设计等方面较为注重高校学生体育项目专项素质的培养,却忽略了将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为此,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并重新从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提升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为目的,为我国高校培养出较高思想境界的人才做出贡献。

1 课程思政视野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需要将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思政实现的主要载体,所有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都需与思想政治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两者最终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体育课程思政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体育课程的环节之中,高校体育教师都应背负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课程势必需要改革,将体育知识、技能与思政教育进行资源整合,以完成高校大学生的思政素养与体育知识技能共同发展目标。

2高校体育授课水平现状

2.1 体育教学观念模糊

我国目前高校教师与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理念认识程度较低,且在体育教学中的观念更为模糊。高校大学生完成体育课程只是为了获取学分制的学分而已,并不符合体育课程中对于“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大多数高校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有着明确的规定,高校大学生必要要在在校期间完成两年的公共体育课程并在考核中达到规定分数,高校学生在从事公共体育课程过程中之为了分数而上体育课,很少有学生能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对与体育本身的理念有明确认识。

此外,高校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报有不感兴趣、敷衍等情绪,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就普遍存在授课难度高,学生对课程兴趣不高等问题。想要在体育课程中与课程思政的思路相结合必定会让高校教师出现迷茫的情绪,很多高校体育教师对于体育课程思政无从下手。

2.2 体育课程内容、形式、方式和方法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可简单划分为:体育知识、技能传授和体育精神两方面。一方面,体育知识和技能讲授过程中,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体育技术要领和理论方法。另一方面,体育精神传授中,通过体育竞赛和训练中运动员们体现出来的价值观来导出体育精神,如:通过观看中国女子排球队比赛和训练的视频来学习“女排精神”,即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等。体育课程形式的使用中,现今公共体育课程中多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而教学目标是针对体育知识、技能的讲授为目标的形式为主,在体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中是教师示范讲解、分组练习等方法为主,基本是很少涉及到体育精神的引导,更不要说是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

2.3 体育教材和组织形式

高校体育课程的教材是以体育项目为引导的,教材设置和编写的思路也是以体育项目划分的,如: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而如果要完成体育课程思政的任务,必然要在体育教材中突出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建设方面的引导,如:通过体育人物、体育事例来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引导学生以达到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

高校体育课程的组织形式都是以体育场馆中完成为主,很少有坐在教室中,针对体育事例和人物形成课件,组织学生集中学习的形式,这种较为单一的组织形式对于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是没有较大冲突,但是对于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是无法保障的。

3体育课程思政窦施方案研究

3.1 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和钻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想要完成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必然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完成两方面的转变:一、思想转变,高校体育教师要明确,高校体育教师的教育不能以学生学会某个项目的知识、技能为最终目标,而是应该以育人中的德育为第一要义,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引导体育教学,只有真正在思想上的转变才能实际的在行动中体现出来,而体育教师又是体育课程的主导者,体育教师的思想素质水平决定了体育课程的质量。 体育课程思政不仅对于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很高,并且对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选取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式、方法来达到德育的效果尤为关键,体育教师能否有效的结合体育人物和事例来引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非常考验体育教师的钻研和创新能力的。

此外,高校体育教师还要能够通过课程思政相关培训、研究以及学习等方式来提升自身发掘体育教学中德育元素的相关能力,并将其有效运用到各种教学情境之中,从而增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提升学生培养效果。

3.2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计的改革

3.2.1 制定体育课程思政相关的体育教材

体育课程思政相关教材是整个课程设计的起始,具有制定教学目标和导向作用,只有给体育教材赋予德育功能,才有可能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做到课程思政的要求,体育教材是体育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应在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大纲中体现课程思政的德育功能,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度挖掘体育精神的内涵在德育方面的意义,进而合理、科学的进行实施。如:高校体育教师在教授学生对抗类项目时,可以将胜负标准模糊化,将合作意识、学习态度等加入教学目标之中,从而实施学生的有效培养。

3.2.2 重新筛选教学內容

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教师还要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价值取向、心理特征、以及成长规律等,结合思想品德发展与形成规律,将体育教学内容以及思政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如:教师可以将一些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纳入教学内容,使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和体育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从而达到传统文化传承的目的。

3.2.3 甄选教学方法,增强育人效果

优质的教学内容还要靠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贯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的甄选可以使学生的接受能力提高,将德育概念贯穿到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整个过程中,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多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情景、合作等教学方法让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完美融合,最终达到相辅相成,相互衬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邢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9.02.05.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3]朱晓玲.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J].内江科技,2017.11.25.

作者:孙军

上一篇:疑展评学法指导论文下一篇:大学生核心就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