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大学生德育论文

2022-04-27

【摘要】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下文简称为“《纲要》”),《纲要》对三全育人的概念及内涵进行阐述,指出“三全育人”逻辑、方法和意义,并指明大学生德育素养培养的目标和任务。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体育教学大学生德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体育教学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1:

德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摘 要: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一直是德育教学渗透与推广的盲区,很多高等院校的德育工作大多围绕着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与他们、与集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与健康、人与体育运动之间的关系。因此,为了唤醒大学生对体育道德重要性的认识,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十分必要。

关键词:德育渗透 高校体育教学 有效措施

我国高等院校的德育工作普遍忽视了人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很少涉及德育教育,学习领导以及在校学生对体育道德重要性的认识都十分欠缺。将德育渗透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使道德建设与时俱进,使道德对象从人与人扩展到人与体育,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育道德,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使大学生学会正确待人接物,并具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担当。

1 高校体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

1.1 体育是德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教育历来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体育能够锻炼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使学生良好发育,这为德育的开展提供了保障,如果学生没有健康的身体,那德育工作就无从开展;而德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行为认知意识,德育和体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优秀的人才必须是德育、智育和体育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高校体育教育要注重德育的渗透,发挥体育培养对发展德育和智育起着促进作用。

1.2 体育是全面实施德育的重要载体

体育教育为智育提供了前提保障,体育教育更是全面实施德育的重要载体。高校每一节体育教学,都需要体质、思想和技能三者的有机结合,缺一不可。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各有各的特点,分别含有许多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因此,学生在进行不同的体育活动时能够得到不同的锻炼,从而对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品德进行培养。体育课堂上,学生通过学习中长跑,可以不断地挑战自我,就算是跑在了最后也不轻易放弃,学生能够学会将前面的一个人作为小目标而不断超越,从而获得继续跑下去的毅力,而不是一下子盯着终点而丧失了坚持下去的勇气。学生学习集体性的球类项目时,能够意识到自己属于团体的一份子,从而能够不断调整自己与他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培养团队精神,学会团队合作。

1.3 体育是德育的实践环节

体育教学相对与其他教学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十分有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人们的道德品质都是在漫长的积累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而体育活动正好是一种浓缩了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可以达到最直观、最形象、最有效的教育效果,因此,体育教学可以说是德育工作的最佳实践方式和环节。

2 将德育渗透到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2.1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渗透

德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需要与体育教学课堂内容相结合,体育道德是在体育运动中孕育的,不少体育项目都是培养高校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平台,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实施德育。教师可以在长跑教学中,培养学生挑战自我,坚持就是胜利的信念,在障碍跑教学中,培养学生勇往直前、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在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在球类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拼搏进取的集体主义精神等。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实际,安排一些其他项目,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体育精神,让学生能够在体育运动中提升自身素质。

2.2 结合学生的行为进行渗透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短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善于引导。高校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学生指导与帮助,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做到区别对待。比如在进行中长跑教学时,如果有学生身体素质很强,跑得很好,教师就不需要让他参加基本训练,而是给他足够的发展空间,教师只是扮演一个辅助角色,对于不善于中长跑的学生,教师要对其进行鼓励,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训练,使其掌握中长跑的窍门,这样的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2.3 结合突发事件进行渗透

高校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课堂教学,学生的自由性相对较大,与此同时便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现象,体育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抓住课中的突发事件与典型事例,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在激励此同学的同时发挥其榜样作用,使其他学生向该同学学习,如果发生了不好的事件,教师要以此为警戒,制止不良倾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纪律意识。

2.4 突出教师的表率作用

教书育人,教师首先需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因此,高校体育老师要规范自身行为,注重仪容仪表,注意语言得当,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并要兢兢业业对待工作,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突出教师的表率作用,使教师了解学生,开展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可以更加生动、直观并有说服力地开展德育工作。

2.5 结合体育竞赛进行渗透

竞赛能够很好地刺激学生力争上游,奋勇拼搏,高校体育教育可以以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良性的竞争意识。在体育竞赛中,学生比较容易意识到个人的努力程度将影响集体荣誉,因此,会使学生自觉协调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和集体荣誉感。体育竞赛经常与失败与成功相连接,学生在经历成功的喜悦之后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使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中去;学生在经历失败之后,能够拥有战胜困难,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有能力承受成长中的风风雨雨。

3 结语

德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的努力而不能一蹴而就。高校领导、教师首先必须重视体育道德的重要性,支持并鼓励德育在体育教育中的渗透,促进道德建设与时俱进,使道德对象不断扩张,从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开展,并因此推动全社会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社会在与时俱进,德育教育也要与时俱进,而德育在体育教育中的渗透便是其与时俱进的很好体现。

参考文献

[1] 孙利红.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隐机制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99-98.

[2] 李泰武.试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441-442.

作者:韩琦

高校体育教学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2: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实践育人路径研究

【摘要】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下文简称为“《纲要》”),《纲要》对三全育人的概念及内涵进行阐述,指出“三全育人”逻辑、方法和意义,并指明大学生德育素养培养的目标和任务。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课程思政”概念和内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结合《纲要》对“三全育人”的具体要求,通过对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与特点进行分析,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学校德育工作指南,通过开展高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德育为切入点,将体育课程的“动”与思想政治课程的“静相结合”,探寻高校体育课程实践育人具体路径,以期促进大学生德育培养。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体育课程;实践育人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社会思潮、文化观念、价值形态等都发生着深刻变革。大学生作为半社会人,处于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对高校大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具有个体的必要性与现实的紧迫性,在“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抬头的当下,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刻不容缓。上海电机学院作为一所综合性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其主要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学校“明德至善、博学笃行”校训的教诲下,上海电机学院通过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强化学生德育工作,旨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将德育教育融入学院各门各类课程,探寻高校德育教育具体路径,促进学生德育培养与品德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高素质技能专门人才。

一、“课程思政”理念提出的背景

《纲要》的印发,对于高校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与整体安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再仅限于高校思政课程和形势与政策课程,大学生跟各类专业课程均承担着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和形势与政策课程仍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但由于课程知识点较为陈旧,课程内容较为枯燥,课程学习流于说教,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现实环境存在脱节等现象,导致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逐渐式微,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仅为两门课程,课时量与课程内容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多样化思想政治学习需要,也与《纲要》所要求的“全员、全方位与全过程”育人不相符,学校德育教育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高校德育工作开展与德育效果不明显,迫切需要课程思政教育贯穿到高校各门、各类课程,贯穿到大学生大一到大四全部在校学习期间,贯穿到大学生课上学习、课外活动全过程之中。

二、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

我国高等院校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任务。通过对高校体育的目标进行分析,高校体育课程具有身体健康目标、运动技能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和终身体育目标五个维度,承担着发展大学生体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1-2门体育兴趣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任务。体育课作为一门具有鲜明实践性的课程,相较于其它理论课程,具有开展德育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现阶段,大学生德育工作普遍以理论课程为主,缺乏与实践结合,这也为高校体育课程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实践平台和理论基础,高校体育课程五大教学目标均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元素和教育渠道,

对于高校体育课程,体育课程教师应转变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方式与教学认知,紧密围绕大学生德育具体任务,根据高校体育教学五个方面目标挖掘体育课程中思政教育元素,开展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以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为基础,以大学生德育工作为指导,丰富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与内涵,实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任务和目标。

三、高校体育课程的特点

体育课程作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的户外实践课程,其课程目标、教学组织、考核形式等方面都与其它课程具有较大区别,高校课程因其选项项目不同,使得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具有鲜明的多样性和特有的教育意义。例如,足篮排等集体球类项目,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团队合作能力的良好载体。我国民族传统武术、太极拳等课程,可结合项目文化、历史、发展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民族文化教育;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隔网对抗类项目,可培养学生快速决策能力和果敢、坚毅的行、行事风格;中长跑、越野跑等运动项目,可培养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另外,不同体育项目所蕴含的项目文化、运动礼儀、裁判知识以及独特的体育美学价值等,都是对学生开展体育教育的良好载体,并通过教学实践与赛事、活动参与,对学生实现体育精神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于学生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四、高校体育课程实践育人路径

(一)提高教师思政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的落地,需充分重视对于高校教师思政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培训,以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和思想政治水平武装教师,提升高校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高校应对全体教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培训,开展思想政治课程与体育课程的协同育人体系建设,培育跨学科、跨专业思政教育团队,促进高校全员育人目标的实现。对于统一课程,体育教师应在体育课程发展体质、掌握项目技能和培养体育习惯的基础目标外,重视对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塑造,将价值观教育、意志品质教育根植于体育课程教学实践。

(二)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设计

实践性作为体育课程的鲜明特性,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相较于室内理论课程,更具多样性性和动态性。体育课程以户外身体练习为主要课程形式,课堂贯穿素质、活动、竞赛、规则教育与纪律教育,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性质具有开展思政课程教学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组织者应在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中,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问题导入、案例设计、活动组织、赛事策划等多种形式,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设计,通过对学生在身体力行的体育活动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增强体质、培养运动兴趣的基础上,开展小组教学、同伴互评与分组展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换位思考能力、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正确对待胜负的态度。

(三)以赛事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养成,赛事活动作为体育课程的主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重要载体。一方面,高校體育课程应转变传统以练习为主的授课模式,通过建立以课堂技能练习为基础,以课外赛事、活动为载体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模式,实现校园体育运动氛围的丰富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另一方面,校园体育赛事、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作为赛事、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和执行者,可为大学生模拟真实社会环境与实践体验,在提高学生体育参与、运动锻炼积极性的同时,提升学生个人成就感与团队归属感,丰富学生社会实践经历,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

(四)以身心健康为目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中涵盖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这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目标不谋而合,体育课程的“静”与思政课程的“静”有机结合,也可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德育工作效果。身心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体育课程承担着不容推卸的责任,体育教师应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在注重对学生体质提升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身体练习与趣味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精神,乐观自信、谦虚谨慎的态度;通过课前热身与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以及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体育竞赛的开展,对大学生开展挫折教育,提升学生心理抗压能力与耐挫性,培养学生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的态度,提高学生耐挫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五、结论

体育课程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程,高校应积极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与综合性优势,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全过程中,通过提高教师思政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设计,以赛事活动为载体,以身心健康为目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隐性功能,在发展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运动参与的基础上,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形成合力,将德育教育纳入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以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高校体育课程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张烁.人民日报.2016(001).

[2]论体育课程的思政价值[J].陈庆合,王剑锋,赵华恩,李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114-119.

[3]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与路径[J].张洋,魏军.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06):35-40.

[4]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教师教育:理念、挑战与应对[J].黄河,程传银,赵富学.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20(01):67-71.

[5]“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耦合与路径探索[J].朱丽.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05):1-4.

[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探赜[J].刘经纬,郝佳婧.思想教育研究.2018(04):23-27.

作者简介:赵倩茹,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理论研究.

作者:赵倩茹

高校体育教学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3:

体育游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摘 要:高校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积极推动体育游戏的运用,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灵活地应用体育游戏,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提高大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缓解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和消极心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体育游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自信心;成长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高校大学生的竞争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娱乐活动,体育游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能力,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缓解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和消极心理。因此,高校要认识到体育游戏的重要作用,积极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响,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为国家培养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

一、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生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开发大学生的潜能。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本前提,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建功立业的心理基础,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中国梦的实现。高校要科学把握心理健康标准的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主客观相结合原则、以评促发展原则、灵活应用原则和个性原则,依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采取具有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使大學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体育游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体育游戏是以人体完成基本体育动作为主的游戏,它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集德、智、体于一体,对实现教学目标、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从五个方面对体育游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1)培养坚强的意志。意志品质是一个人自制性、坚韧性、独立性、自觉性、果断性的体现,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的人通常比较开朗、乐观。体育游戏需要大学生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进行,是培养大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体育运动普遍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游戏也不例外。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游戏活动,能够磨炼意志品质,培养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精神,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2)提高智力和能力。体育游戏对于改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对于人体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提高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体育游戏往往融知识、技能、情感、意志等因素为一体,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游戏活动,能够提高反应速度和直觉思维能力,开发智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认知能力。

(3)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具有合作与竞争意识。体育游戏是双方在对等条件下开展的一种技能和心理等方面的具有趣味性的比赛,只有具有全局观念的人才能胜出,因此必须摒弃个人杂念,注重合作,积极发挥整体的力量。这一合作是多方面的,包括和对手、观众、裁判等方面的合作。只有尊重对手和观众,服从裁判裁定,才能继续进行体育游戏。在体育游戏中,大学生通过相互交往,默契配合,同练同乐,能够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忘掉生活学习中的压力和烦恼,及时调整不良情绪。

(4)提高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在体育游戏中,大学生针对自身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反思,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通过顽强拼搏获得理想的成绩,这能够提高大学生对生活的信心,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体育游戏一般都是集体活动,大学生会积极参与进来,互相密切配合,不断进行自身行为规范的调整,促使所在集体获得胜利,因而也能提高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5)有利于治疗心理疾病。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互相影响中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而体育游戏对于治疗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体育游戏能够使大学生感受运动的力量感和美感,获得情感上的愉悦体验,这有利于陶冶情操,开阔心胸,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使紧张、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让人心情舒畅。例如,对于比较急躁、容易冲动的大学生,高校教师可以提供下棋等时间较长且需要持久耐力的游戏项目,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使其在不断调整中保持心理健康。

三、结束语

目前高校大学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灵活地应用体育游戏,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提高大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缓解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和消极心理。因此,高校要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策略推动体育游戏的运用,发挥其对高校大学生心理的调节作用,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童智锦,赵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解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

[2]严津.论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3]冯守东.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07).

作者:金宏伟

上一篇:高校人才培养与教育管理论文下一篇:发展模式转换下中国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