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教育分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兵团精神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长期屯垦戍边工作过程中不断积累而成的精神财富,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特点,是我党坚持努力奋斗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延续,同时又极具时代意义和宝贵的精神价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德育教育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校德育教育分析论文 篇1:

心理分析理论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在没有提出正确心理分析理论之前,大学德育教育一直采取传统式教育,大班上课,没有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分析,就直接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仅是在改善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分析,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也不能很好地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如何让心理分析理论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发挥作用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心理分析;有效补充;心理咨询;平民化

大学生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知道做人的道理,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现在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基本是基于理论教育,学生只能在书本的文字中学到一些表面内容,根本体会不到德育教育的内涵;再者,现在的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一直很顺利,没有经过挫折,从小就养成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不能吃苦,遇到挫折不是想办法解决,而是逃避挫折。

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没有针对每一位学生的特色进行教育,“大把抓”教育现象尤其普遍存在。学生即使在课堂上了解德育教育对自身的重要性,也不能从本质上让自身的综合素质有所突破。所以说,现在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没有加入心理分析理论的研究,根本不能满足现在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培养现代化的四有人才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与教育。

二、心理分析理论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1.心理分析理论与高校德育教育的关系

从字面意义来看,心理分析理论与高校德育教育距离很远,二者不可能有交集。高校的德育教育主要说教教育,老师教,学生学的教育;心理分析理论主要是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是课堂外的教育,通过心理学教育来疏导学生的心灵,缓解学生压力,教师在心理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多为一个倾听者,倾听学生的压力,从而起到疏导的作用,而德育教育截然相反,在课堂上学生是倾听者,教师是讲课者。

這样看来,心理分析理论与德育教育应该是一种矛盾关系,其实不然,德育教育如果想取得优异的教育结果,必须使用心理分析理论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释放学生的压力,学生在全部放开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德育教育的内容,同时也有利于课堂的有效教学,所以说心理分析理论与高校德育教育相辅相成,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

2.心理分析理论是对高校德育教育的有效补充

德育教育主要是一种说教教育,那就说明,单纯依靠德育教育不能覆盖学生的各个方面,因为德育教育的场所是在课堂上,一个老师要同时面对十几名甚至上百名学生,就是再优秀的教师怎么能同时关注到100名学生呢?这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就需要我们使用心理分析理论来对学生的课堂进行有效补充。

心理分析理论课程要做的不仅是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进行疏导,所涵盖的知识非常广泛。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很多大学生还没有就业就已经有了心理疾病的苗头,害怕去工作,不敢面对工作中的竞争。如果只是通过德育教育来辅导学生,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也就是说,只有将心理分析理论与德育教育有机配合起来使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这些心理疾病,树立自信心,丢掉个人主义的不良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能主动了解社会的需求,发展自己的特长。

3.加大校园心理咨询室的投入

随着现在社会压力的增大,很多高校已经逐步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是好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没有发挥作用,因此现在的德育教育中,要善于将德育教育与心理研究联系起来,通过德育教育的课堂让学生认识到是不是自己的心理存在问题,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与缺点。

现在高校心理咨询室之所以说是形同虚设,主要就是由于学生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与缺点,所以他们不敢走进心理咨询室。他们一致认为,走近心理咨询室的人都是有心理疾病的人,其实不然,心理咨询室不仅是研究心理疾病,更主要的工作是帮助有心理疑惑的人解决疑惑,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4.在德育教育中开设心理课堂,让心理学的研究平民化

要想推广心理学理论分析的应用,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心理学,知道心理学在社会中的应用,我们所说的在德育课堂上开设心理课堂,并不是说要开始心理学的课程,而是将心理咨询室搬到课堂上来,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分析,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不刻意地回避心理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丰富德育教育的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十分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从而促成大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为毕业后走向社会和参加工作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

另外,要通过德育课堂进行学生的心理素质普查,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填写调查问卷,或者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私密交流,通过这些方式,教师才可以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思想,针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疏导,给他们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这样就能突破传统的德育教育,从本质上为学生提供帮助。

其实,现在社会上,心理分析理论非常普遍,只是鉴于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还没有真正感受到社会给他们带来的压力,但是作为大学教育,必须要未雨绸缪,提前为学生考虑,并努力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心理分析理论走进德育教育课堂的建设刻不容缓。随着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只有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保证未来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毕定一.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四个着力点:深入、求新、贴近、合力.中国教育报,2005.

[2]李东东.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教育报,2005.

编辑 孙玲娟

作者:张伟玲

高校德育教育分析论文 篇2:

兵团精神融入新疆高校德育中的价值及实施路径研究

摘  要:兵团精神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长期屯垦戍边工作过程中不断积累而成的精神财富,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特点,是我党坚持努力奋斗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延续,同时又极具时代意义和宝贵的精神价值。本文阐述了兵团精神在新疆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兵团精神在新疆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内容、方式与方向方面所具有的宝贵价值,并从创新德育教育工作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校园氛围三方面为新疆高校开展兵团精神教育工作的具体路径提供建议,希望为新疆高校实施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兵团精神;新疆高校;德育教育;价值研究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坚守着屯垦戍边的艰巨任务,一代又一代兵团人扎根边疆,艰苦奋斗,默默奉献,对新疆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兵团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开拓进取精神的汇聚,是无数屯垦戍边官兵几十年来抛洒青春热血共同创造而来的。将兵团精神融入新疆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可以将其蕴含的多种优秀品质、优良传统更好地在高校学生中进行传承与弘扬,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一、兵团精神融入新疆高校德育中的重要意義

第一,提升学生对信息资源的辨识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念与信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高校学生在获取教育信息和资源方面出现了多元化发展趋势。很多高校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源,虽然实现了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和快捷性,但是因为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使得学生在信息筛选方面存在一定的辨识不清现象[1]。兵团精神拥有着较为鲜明的为人民服务精神、民族团结精神、爱国主义思想等,因此在新疆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融入兵团精神,可以使学生更加高效直接地获取到更为正确和清晰的思想内涵,进而促进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德育教育工作中通过对该历史阶段兵团精神的深入剖析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激发其为新疆的建设和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第二,提升新疆高校德育教育质量,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高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通常是以课堂教学方式为主,而兵团精神的融入在内容和形式上使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得到了丰富。在开展兵团精神教育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红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通过参观红色革命遗址、邀请兵团先进个人开展先进事迹精神教育等提升学生参与德育教育工作的积极性。结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历史剖析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革命精神、拼搏进取精神、爱国精神、奉献精神等优良品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进德育教育效果的提高,提升其思想政治觉悟[2]。

二、兵团精神融入新疆高校德育的价值研究

兵团精神融入新疆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对高校开展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与宝贵的精神价值,本文主要从兵团精神在新疆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人才培养目标、方式等进行了价值分析。

第一,在新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价值体现。高校实施德育教育工作的核心是立德树人,简单而言就是通过开展正确的、正面的教育指导、引领、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观念,培养其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优良的精神品质,使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兵团精神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国情怀、无私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以及勇于开拓进取精神,是无数屯垦戍边战士在新疆这片热土上,抛洒青春与汗水,辛勤耕耘,生动彰显时代精神。将其融入新疆高校德育工作的人才培养中,可以更好地回应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中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高校学生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优良品质,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自觉肩负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的使命[3]。

第二,在新疆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中的价值体现。新疆部分高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创新,应当充分结合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将其与现代信息技术中蕴含的教育资源进行融合,提升德育教育工作成效。将兵团精神融入高校德育工作,不仅可以丰富教育内容,还能在教育形式上实现多样化发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拿起锄头搞生产”“拿起枪保家乡”,兵团为保障我国边疆社会稳定和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疆高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将兵团发展历史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深刻领悟兵团精神。同时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活动、讲述新时代先进典型事迹、邀请优秀官兵到校进行经验介绍等方式丰富教学方式。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可以使学生更为直接、全面、客观地感受到兵团精神的丰富内涵,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感染,以此引导其自觉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第三,在新疆高校人才培养方向中的价值体现。高校实施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校学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祖国繁荣富强的主力军,是为了高校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而兵团人在践行“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好事”的具体实践中,其彰显的无私奉献的兵团精神,符合高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因此,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积极弘扬兵团精神,可以更好地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指明人才培养方向,对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指引作用、鞭策作用。

三、兵团精神融入新疆高校德育的具体路径探析

第一,创新德育教育课程教学模式。高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是以思政教育课程为载体的。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高校学生思想不断活跃并且受到来自网络中不良思想影响的情况也有所显现,因此创新德育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任务就极为紧迫了。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积极融入兵团精神,是实现创新德育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

一是各高校要加强营造兵团精神教育氛围工作。通过开展兵团参观、红色教育、革命历史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实现教育内容的丰富。二是加强高校德育教育模式的创新。新疆高校需要将实际与兵团精神的发展历史进行融合,寻找两者的切入点和融合内容,探析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兵团精神的深入分析与研究,结合其中一点或者多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工作。比如,结合兵团精神的艰苦奋斗精神,从兵团建成之初的艰苦条件和环境中指导和引领学生深入体会其精神的可贵,并结合现代学生实际需求,将其应用于学生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之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奋斗观念。结合兵团精神在不同时期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其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事业中去[4]。三是将兵团发展历史、兵团实践活动、兵团精神的各种体现通过现代教学设施进行多样化展示,使学生通过微信、QQ、公眾号、视频、图片等途径和形式进行观看与学习,进而促进德育教育工作效果的提升。

第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学生学习兵团精神的兴趣。一是充分发挥多媒体宣传作用。高校可以借助多媒体来积极宣传与弘扬兵团精神,将那些真实的历史事件、兵团人的先进事迹等制作成视频、图片、文字,来充分凸显兵团精神中所蕴含的宝贵精神价值,使学生在浏览图片和视频资料时受到思想教育。同时在开展学习兵团精神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通过建设各种信息平台的方式,使学生思想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多方面交流与沟通,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与引领作用[5]。二是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开展学习兵团精神的教育活动,比如,在校刊杂志、班级黑板报、学校宣传栏等处宣传兵团精神,促进学生更为深入地领会兵团精神内涵。

第三,营造良好校园氛围,促进教育效果的提升。一是加强和完善新疆高校校园环境建设。将兵团精神融入新疆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就是营造更为浓厚的校园活动氛围,可以通过完善校园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弘扬兵团精神营造良好氛围。比如,在校园道路两旁加入兵团精神相关的英雄雕像、运用具有兵团特点的名称为校园场所进行命名等。二是加强新疆高校精神文明建设。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育人前沿阵地的优势,邀请兵团先进官兵或者研究专家等相关人士,开展先进事迹的宣讲与兵团精神内涵的教育等,对提升学生对兵团精神的深层理解与现实应用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兵团精神是无数兵团战士长期驻守祖国边疆,开展艰苦卓绝的屯垦戍边工作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时代特色。将其融入新疆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可以利用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帮助和引导高校学生自觉用兵团精神来指导自身学习和生活实践,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爱疆热情,为大学生主动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卿涛,王婷婷.兵团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特色思政课研究——以“兵团精神育人——名师思政导航课”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0,30(5):12-15.

[2]杜宇萍,孙焕焕.加强兵团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7):43-44.

[3]肖志远.兵团文化融入边疆地区高校立德树人实践的时代意蕴及路径研究[J].兵团党校学报,2020(1):35-40.

[4]孙怡.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的德育价值研究——以新疆红色文化资源为例[J].陇东学院学报,2019,30(6):28-32.

[5]刘巧芝.兵团特色文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J].教育教学论坛,2018(9):49-51.

(责任编辑:张咏梅)

作者:李婷

高校德育教育分析论文 篇3:

人性化理念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渗透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的德育教育成为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并没有取得可观的成绩,而且高校学生并不认可德育教育,基于高校德育教育的情况下,提出“人性化”德育教育理念以促进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本文通过对人性化理念进行研究,探讨一下人性化理念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人性化理念;德育教育;高校研究

现代社会中,德育教育与高校学生的实际生活是有密切关系的,而且人性化理念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应用促进其朝向“现实化”和“生活化”的方向发展,改变了传统高校中德育教育的模式,提高了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并且人性化理念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应用促进了高校学生思想的成熟及适应,一方面提高了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的质量,另一方面为学生步入社会提供了思想上的保障和基础。

一、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高校德育教育的模式一直是沿用比较传统的体系,基本都是老化的德育教育理论,与现代新型的高校德育教育现状不相适应,所以我国现代高校德育教育的状态与实际的教育需要存在严重的脱节情况,具体表现如下:

(一)没有明确的德育教育目标

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同时也是高校教育学生的根本,我国高校一直将德育教育视为最重要的思想教育工作,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大多呈现同样的状况,即是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部分学校只是积极的提出各项德育教育的体系规范,仍旧缺乏体系的凝聚力量,制约了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进行,致使学生只是表面的学习和理解德育教育的内容,实际上并没有将德育教育的实质内容传输给学生,根本不能提高高校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教育水平,所以导致我国的高校德育教育无目标性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具有科学依据的论证,仍旧停留在比较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上,不能做到有目标有规划的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的实用性。

(二)教育理念的空虚

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方式是以书本为主,造成学生德育教育“书本主义”的表现形式,导致学生思想缺乏灵活性,遇到德育教育的问题立刻会往书本概念、定义的方向考虑,而不是以问题的实际为围绕中心,促使空虚的德育教育理念的形成,更多的是高校学生的德育教育观念偏离了实际,无法有效的结合问题实际与现实解决。造成高校德育教育理念空虚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教师盲目的追求完成授课任务以及上级交代,忽视了学生德育教育的本质,对学生的学习起不到任何的促进作用,只能是将德育教育理念形式化、降低了德育教育在实际高校道德教育中的实际意义,不仅不能发挥德育教育的积极性,更重要是的不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缺乏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度

目前,我国高校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大多数高校的领导和教师意识不到德育教育的内涵,只是将其作为教学上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从根本上抑制了高校德育教育的普及力度,更加严重的是存在极少数的高校将其作为所谓的“形象工程”,校内有外来领导检查时,会用德育教育作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挡箭牌,而在平时的学习教育中从不重视德育教育,尤其是在现代就业竞争压力的压迫下,更是降低了德育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高校的德育教育是学生学习和进步的基础,如果德育教育不到位,意味着学生即使走向社会,依旧会存在德育教育上不到位的地方,对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是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的,所以造成高校对德育教育不重视的主要原因是高校主观意识上的薄弱和现实高校形式的刺激。

(四)缺乏一定的教育说服力

高校德育教育最有效的说服力是一定程度社会实践的基础,德育教育可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在道德素质教育上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学习和生活中的对与错,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是没有社会实践基础的,因此导致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缺乏必要的教育方面的说服力,促使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抑制了高校学生对外界事物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即使学生经历了丰富了社会实践,也是无法发现和感知社会实践中传递的教育思想和道德素养的,只能通过在校期间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培育学生自我反应、自我接受和自我应对的能力,才可帮助学生在步入社会后,面对来自社会方面的压力和问题能够应对自如,德育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促进高校德育教育朝向多样化、丰富性的方向發展。

二、高校德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新时期的作用下,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发展主要以“人性化理念”为方向,促进德育教育与现代社会发展和生活实际的结合,一方面诠释了德育教育的内涵,另一方面提高了高校德育教育的能力,所以人性化理念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研究与应用是主要的发展趋势。

(一)人性化理念的直观性

人性化理念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直观性表现为化主观意识为旁观策略。传统的德育教育中过多的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使其在处理事情时,过多考虑的是自己的感受,忽视了自身对周围人群造成的影响,所以为改变学生处理事情的态度和做法,必须采用人性化的理念约束学生的思考和行为,当事情发生时,让学生以旁观者的心态的角度去考虑自己处理问题的态度和做法,不论是语言还是行为,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效益性分析,直观的体会旁观者的感受,接受旁观者对问题、事情的真实看法和评价,只有通过人性化理念作用下的德育教育,才可以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思考,主观的约束自身不道德、不合理的行为,从而以德育教育的理念改变学生的处事态度,提高学生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

(二)人性化理念的实际性

人性化理念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实际性的表现为教育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是极其贴近的,而且德育教育的思想理念源于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单纯的德育教育理念是不具备实际性意义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德育教育的理念更需要与现实生活密切的结合,才可最大化的发挥其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促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理解高校德育教育的含义,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德育理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其在德育教育理论中寻找生活,在生活中发现德育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亲身经历中实现自身言语和行为的规范化,更容易接受人性化德育教育的方式。

(三)人性化理念的灵活性

人性化理念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灵活性的表现为教育内容的充实和教学方法的灵活。高校德育教育中对人性化理念的运用填补了传统德育教育模式中的不足之处,以学生德育教育为首要内容,以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困惑为研究对象,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发展,例如人性化的德育教育可以社会现实为背景,模拟真实的社会场景,让学生亲自去体会,辨别社会现实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不论是好与坏,或者是美与丑,以学生亲自感受的方式,提高其发现和辨别的能力。改变了传统德育教育模式下学生只能通过理论学习,感受知识传递的社会信息,而是以社会传递的信息为基础,充分理解德育教育中理论知识的价值,德育教育的灵活性更加适应现代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且其教育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综上所述,人性化的德育教育是现实生活变化的主要体现,动态化的生活意味着德育教育的发展也是时刻变化的,只有通过适当的人性化的德育教育才可以实现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正确引导。

三、人性化理念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人性化理念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应用主要针对两大主体,一是以教师为主体;二是以学生为主体。

(一)以教师为主体

教师是连接学生与德育教育的纽带,以教师为主主要是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围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师始终是德育教育的传播者,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对人性化理念的理解与否,直接关系到其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容易感知外界社会的变化,教师将社会的不断更新和不断变化与德育教育理论知识相结合,促进德育教育的多元化。高校可培养专业的、能力比较强的德育教育教师队伍,以学习考核的方式约束教师的德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良性竞争的循环,同时也促进德育教育理论知识的升华,不仅仅是要求教师做好学生德育教育的引导工作,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充分理解。

(二)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德育教育的对象,如何保障德育教育在学生主体中的有效性已经成为高校德育教育中最关注的问题,而且提高学生对人性化德育教育的接受能力,更是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德育教育知识作用下社会道德和社会修养习惯的形成,为学生的社会生活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高校人性化德育教育的目标即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扮演的仅仅是接受者的角色,导致学生的主动性降低,长期处于被动的情况下,一定会造成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所以通过人性化的德育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更好的帮助德育教育知识的传播。

因此,教师和学生是人性化德育教育的两大主要因素,更是德育教育人性化理念应用的最好体现,人性化的德育教育中处理好教育与学生的关系,一方面促进德育教育知识的有效传递,提高德育教师的教学水平,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提高學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其将来在社会更稳定的立足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人性化理念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价值

人性化理念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校园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校园价值

人性化的德育教育可实现校园文化环境的美化,同时也是校园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保障,一方面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秩序化、友好型的环境,另一方面提高了校园生活的文化氛围,促进校园建设的和谐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价值

社会中庞大的组成群体来源于学生,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人性化的高校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积极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同时为学生群体树立了正确的社会人生观,保障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修养。

所以人性化的德育教育可以综合实现校园价值和社会价值,保障学生不论是在校园生活中还是在社会环境中,同样可以发挥自身重要的价值。

人性化理念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德育教育发展的趋势和主要方向,站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上考虑,人性化理念的应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陶冶其情操,又可以教育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关爱他人,关心社会,促使学生在德育教育中感受到自身在生活中、社会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自我肯定的意识。因此,人性化理念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付晓东,艾连北.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J].世纪桥,2010(20).

[2]季丹丹,郝乐祥.高校德育工作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理论界,2011(02).

[3]冯玲.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1).

[4]张秀云.关于对大学生强化德育教育问题的探索[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6).

[5]姜瑞云,冯立刚,刘志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案工作[J].法制与社会,2011(18).

[6]杨海艳.高校德育实效问题及对策——基于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5).

作者简介:高继花(1979-),女,硕士,讲师,高级职业指导师,珠海艺术职业学院,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高继花

上一篇:课堂网络素质教育论文下一篇:区域经济发展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