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创新研究论文

2022-04-20

[摘要]青岛滨海学院党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学院价值观为统领,精心设计、倾心建设了德育系统工程,包括:核心工程、灵魂工程、载体工程、基础工程、暖心工程、特色工程、保障工程、前提工程。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校德育创新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校德育创新研究论文 篇1:

职业锚开发与高校德育创新研究

摘要:职业锚的认定与开发是对个体职业能力、需要、动机与价值观的把握与强化。结合大学生职业锚早期认定与开发,就如何培养大学生自我认识和主体意识,激发职业道德需要和动机,树立正确的职业成功价值观,陶冶生活情操,增强就业、择业、敬业和乐业能力等,提出了创新内容、回归生活、关注差异和加强实践等四个方面的高校德育创新。

关键词:职业锚;高校德育;创新

作者简介:孙明福(1965—),男,湖南道县人,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研究员,教育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职业锚及其认定的意义

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它是人们内心深层次的价值观、能力和动力的整合体,它体现了‘真实的自我’”。它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E.H.施恩教授领导的专门研究小组,从1961年开始对斯隆管理学院44名MBA毕业生进行长达12年之久的关于个人职业发展和组织职业管理的调查与研究,针对一个人对自己的天资和能力、动机和需要、态度和价值观有了清楚的了解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关于职业的看法之后,进而提出的个人职业生涯选择理论。他们根据对几百个不同行业、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人进行了纵向研究和访谈,最后把职业锚分类成技术/智能型、管理型、自主/独立型、安全/稳定型、创造型、服务/奉献型、挑战型、生活型等八种类型,并对这八种类型职业锚的能力特征、价值观念、工作类型、薪酬补贴、工作晋升、认可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界定。

职业锚认定的前提是理性的自我认识与判断,即对自我才干和能力的认定与自省;对自我动机和需要的确立;对自我态度和价值观的明确与树立。或者说,职业锚是由个体自我的才干、动机和价值观不断相互作用和逐步整合的动态结果,也是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产生并形成的,它是个体现实地选择和准确地定位职业的依据,是个人的长期职业贡献区和稳定源。职业锚的认定,不仅有助于个人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树立自己的职业角色形象,而且还能帮助提高个人的工作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虽然尚未涉足职业实践,更不可能从工作经验中习得和形成职业锚,但是,通过测试、分析和实践等,早期认定和开发大学生职业锚,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正确审视自我动机、需要、能力及价值观,激发大学生自觉地完善和发展自己,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首先,能帮助大学生熟悉职业环境,促进职业意识的形成。职业锚准确反映的是个人职业需要及其所追求的职业环境。大学生涉世经验不足,职业环境陌生,职业意识谈薄,早期认定和开发大学生职业锚,可以帮助大学生尽快地熟悉职业的含义和职业所需,能够启发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

其次,能帮助大学生促进预期心理契约发展,准确把握职业定位。职业锚既是个人的职业期望与抱负,又是个人职业价值的体现。早期认定和开发大学生职业锚,实际上就是加强大学生自我认知的过程。一方面,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具有什么样的能力,还需要什么,价值系统是什么,又怎样才能进一步提升这种能力、需求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能引导大学生根据意向中的职业基本需求,不断稳固地走向相互接纳,形成心理契约,不断地促使自我朝理想的职业方向努力。

再次,能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价值目标,有助于职业技能和职业人格的培养。职业锚是个人长期的职业贡献区,要想在稳定的长期职业中有所成就,就必须不断地增长工作经验,增强职业技能,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早期认定和开发大学生职业锚,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也能强化大学生职业发展所需的职业人格意识,能引导他们从现在做起,刻苦学习,苦练本领,加强人格修养,不断提升人格品质。

最后,帮助大学生识别职业成功标准,有助于个人理解生活意义和创造未来生活。职业成功是“一个人所积累起来的积极的心理上的或是与工作相关的成功或成就。”一般来讲,判断职业成功的标准主要有客观的职业成功标准和主观的职业成功标准两种。在稳定的职业环境中,加薪和晋升为主的客观成功标准是人们较普遍认同的成功标准;在易变性的职业环境中,职业的成功标准越来越多元化,主观的职业成功标准得到了更多的强调。职业成功观作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个人对生活意义的理解。早期认定和开发大学生职业锚,不仅能增强大学生对职业成功的主观认识,体验到职业成功的多样化和生活的多彩性,能正确地理解生活的意义;同时,还能帮助大学生正确审视、评价和接纳自我,促进个性发展,不断地增强对环境的适应与控制能力,积极创造未来幸福的生活。

二、大学生职业锚开发与道德教育指向

施恩教授认为,每个人都有合适自己的职业锚所在,他的职业选择也只有定位在自己合适的职业锚上,才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并取得与自己才干相称的成绩,从而获得满足感。高等教育是受教育者走向社会、走向职业岗位的预备期,必须要为受教育者提供必要的职业准备。因此,科学认定并不断寻觅和开发职业锚理应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乃至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职业锚的认定主要对大学生能力、动力和价值观念的理清和明晰。我们认为,认定大学生职业锚主要把握以下三个环节。第一,在科学认识、测试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大学生个体身心特点、职业素质与能力、自我优势等,引导学生做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以达到对自我及适应职业的判断。第二,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各类职业特点以及对个体素质和能力的具体要求,从而做出进一步的分析和判断。第三,通过分析、判断,在初步认定大学生职业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强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对初步认定的职业锚不断进行评估、检验和调整。

大学生职业锚的开发主要是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动力和价值观念的坚定和提升,是在夯实专业技能、加强品德修养基础上,根据大学生个体特征和不同职业锚的职业要求,引导大学生不断提升自我步入职场的运作管理能力、自我享受生活能力和职业道德人格修养等。大学生职业锚的早期认定与开发,旨在指导和帮助大学生通过审视自我动机、需要、能力及价值观,逐步明确个人需要与价值观,明确自己的擅长所在及发展重点,并且针对个人需要、价值观念以及个人特质的工作要求,自觉地完善和发展自己,发掘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职业锚的认定是职业锚开发的前提,职业锚开发又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走向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职业锚的开发包括个人开发和组织开发。作为组织开发的学校教育,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开发、培养与训练,更需要结合职业发展需要和未来可能生活的要求,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为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不断储备能力与人格品质。

其实,“人的教育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的生存首要掌握的生活知识和技能,而最根本的是人的价值生命的实现,教育在本质上不是一种本能性活动,而是一种价值性活动。”道德教育在这种价值性活动中始终又是居领先地位的。“道德教育的本质,就是教导学生对于善与义务能知又能行。”大学生职业锚早期认定与开发,关键是对大学生个体需要、动机、能力与价值观念的明确和提升,它是对个体价值生命的关注,也是对个体善与义务的导引和规范。基于此,高校道德教育理应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导向、调控和评价等作用,着力培养大学生自我认识和主体意识,激发职业道德需要和动机,树立正确的职业成功价值观,陶冶生活情操,增强就业、择业、敬业和乐业能力。

三、基于大学生职业锚早期认定与开发的高校德育创新

(一)创新高校德育的内容,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人格品质培养

高校德育内容是指高等学校道德教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它是在一定社会中道德教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也是高等学校开展道德教育工作的凭借和实现高等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过去,我们的高校德育内容较注重社会、政治需求,对个体职业发展以及职业发展所必须的道德人格重视不够。基于职业发展需求创新高校德育内容,就是要依据高校道德教育现有的基本内容体系,进一步优化道德教育内容结构,强化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纪律、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教育和指导大学生在追求职业理想过程中,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利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实现的关系,以职业为谋生手段、以职业为实现自我的途径与承担职业所赋予的社会责任、义务的关系,个人自由、选择与社会需要的关系,职业理想与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关系,实现职业理想过程中苦与乐、付出与获得关系等等,从而树立富有时代精神、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从职业理想活动中获得人生的意义和乐趣;教育和指导大学生明确职业劳动的生活价值,理解职业活动中履行的责任、职权、利益的道德原则,把握职业发展、职业纪律等方面的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爱岗、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确立踏实、认真、负责、积极的工作态度,养成遵守职业纪律的良好习惯,增强民主与团结互助的职业道德意识。

(二)注重高校德育教育,提高大学生把握生活的能力

高校德育回归生活,就是要使德育主体置身于生活、德育目标贴近生活、德育内容源于生活、德育工作融于生活,使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简言之,回归生活的德育模式就是一种融知、情、意、行于一体的教育模式。

以往,无论是我们的家庭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还是社会道德教育,都有意或无意地将个体与生活世界隔离,为道德教育设计一个相对完整,同时也是相对封闭的“温房”,道德教育缺乏对个体把握生活能力的培养与锻炼,缺乏对职业发展、需求、能力与价值的关注。职业锚的早期认定与开发,实际上是对个体生活需要、动力、价值理念的关注,旨在增强自我接纳能力,增强与职业环境的适应与控制能力,增强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把握能力。因此,创新高校道德教育,就是不仅要对人的现实生活进行规范,而且还需要对个体未来职业规划乃至整个未来生活给予关注和导航。一方面,要注重用适应现实生活的道德品质,引导受教育者养成道德生活的智慧,明确自己在职业发展和未来生活中的需要、价值、理想、信念,明确道德权利与责任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把握现实生活、享用现实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向受教育者展示未来人生价值的理想和人类道德生活发展的前景,用道德理想导引受教育者超越现实生活,积极去创造未来理想幸福生活。

(三)彰显高校德育的差异性,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促进个性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人一职匹配理论与实践,毫无疑问地把人的个性差异凸现出来,让每一个人重新认识自我;职业选择中的理论与实践则更加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职业意向,强调岗位对人的要求与人对岗位的适应能力的一致性,保证个人做出最优的选择。基于大学生职业锚早期认定与开发的高校德育创新,一方面,就是要以主体的道德需要为立足点,凸现道德教育的主体意识,将德育的现实性功能与超越性功能、个体享用性功能与一系列社会性功能有机地整合于“受教育者主体”这一目标上,不断培养主体在活动中的自我情感体验和意志控制。因为,只有是一个自觉的、能动的人,才是自己的主人,才能够在职业选择乃至整个人生中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有自己所认定的前进方向,对事物能够冷静而迅速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定,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行动所包含的社会意义,并能根据自己的目的去监视、支配、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自觉和自主地控制自己的欲望、需要、情感和情绪,积极能动地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不同的职业锚有着不同的职业能力和需求。比如,技术/智能型职业锚突出专业理论与技能的要求,管理型职业锚则需求强化分析能力、人际能力和感情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安全/稳定型职业锚强调知足常乐的心态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自主/独立型职业锚需要有独立自主的品质和自理、自控的能力等等。高校德育就必须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并结合不同职业锚的特点、需求和价值观念,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强化高校德育的实践体验,培养大学生自我判断与选择能力

“道德教育的任务在于不断提高与完善人的致善能力,同时通过人的不断致善活动提高其能力。”而人的致善活动就是主体德性的对象化、外化的活动。人的生存实践告诉我们,人的生存实践既源于个人的生存欲念和生命意志、生存能力和生存信念,又要靠他自己选择和承担、感受和体验,或者说,人的生命活动及其属人的“体验”是判断和取舍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的最终的价值尺度;道德教育实践也证明,道德教育的实效,是在体验中发生的,只有诱发和唤醒了体验者的道德体验的道德教育,才能对其生存实践和生命健康成长发挥实际的促进作用。强化道德教育的实践体验,是个体获得行为激励与认知能力提升,切实解决好个体的知、行统一,更好地肩负起自己的道德责任的有效途径。因此,首先我们需要转变道德教育的模式,把道德教育从过去孤立、封闭、单向的既定道德规范知识传授的样式转变为一种在开放、互动中不断涌现人生体验的过程,不断加强个体对道德认知与道德判断,情感、意志与理想的整体践履;其次还要不断拓宽德育实践的辐射面,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现实生活乃至职业规划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在自身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中唤醒自我教育与实践的真切的情绪感受,引入道德体验的“心境”,激发道德体验的激情;再次要不断增强道德教育活动中的共同参与、开放对话,在共同学习、理解道德规范知识的过程中,相互激励,协作创新,不断提高致善能力和生成新的道德境界。

参考文献

[1][美]埃德加·施恩.北森测评网译.职业锚——发现你的真正价值.[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3.

[2]周文霞.基于知识经济背景下的职业成功研究.[J]新华文摘,2007(19):132.

[3]郭元祥,胡修银.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2000(6):24.

[4]詹栋梁.德育原理.[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13.

[5]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4.

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闲暇与高校德育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SY05004

作者:孙明福

高校德育创新研究论文 篇2:

民办高校德育模式创新研究

[摘 要]青岛滨海学院党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学院价值观为统领,精心设计、倾心建设了德育系统工程,包括:核心工程、灵魂工程、载体工程、基础工程、暖心工程、特色工程、保障工程、前提工程。

[关键词]滨海学院 价值观 民办高校 德育模式

青岛滨海学院建校二十周年来,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滨海学院的价值观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始终把德育工作列入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秉持“德育为首、人品为先,要学做事,先学做人”的育人准则,全校上下普遍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三全育人”的工作模式,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德育作为系统工程来精心设计、潜心规划、用心打造,倾心建设,将德育建设的八大工程落到了实处,德育系统工程建设包括:核心工程——创新德育管理体制;灵魂工程——创新思政教学模式;载体工程——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基础工程——夯实身心健康教育;暖心工程——奉献爱心奖优助贫;特色工程——以习育人践履笃行;保障工程——完善队伍健全机制;前提工程——安全稳定共建和谐。

一、核心工程——创新德育管理体制

学校切实把德育摆在全校工作首位来抓。校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全面负责德育工作。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学校建立和完善了以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来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下设两条主要渠道:一是二级学院德育工作渠道(包括院长、专职学生干事、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和各班团支部);二是公寓德育工作渠道(包括服务管理处处长、学生公寓科长、公寓专职辅导员、管理员和各楼层团支部)。从学生一入学直到学生毕业,学校每周都安排思政教育课,每晚都安排学生观看中央新闻联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韩方希同志每周都利用校园电视台的《校长访谈》栏目,对全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多年,成效显著。学校各级领导层层联动实现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无缝对接,保证了组织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和德育实效。

二、灵魂工程——创新思政教学模式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滨海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以“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为目标,锐意改革创新,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育人、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围绕我院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了12345的教育、教学思路,即“一个目标,两种途径、三大体系、四大设计、五个结合”。“一个目标”即完善大学生道德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两种途径”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知行合一,德能统一;“三大体系”即大德育课程体系、大德育支撑体系、大德育考评体系;“四大设计”即教学活动设计、行为养成设计、实践项目设计、能力培养设计;“五个结合”即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学与活动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知与行相结合,充分把学生的“精气神”调动起来,着力培养明德、践行、善事、创新之现代公民。其次,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重点,创新开发了大学生校本德育课程。该课程以国家统编教材为根基、以学校资源为基础,针对本校学生思想实际问题开设,带有滨海学院的鲜明特色,获得了山东省优秀德育成果二等奖。该课程实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将道德的知、情、义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采用专题讲授、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和视频观看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充分依托学校网络德育优势和校园文化特色,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本体,以“参与性教学、体验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为支撑的“一体四翼”的教学模式。再次,独创了课程考核与成绩评价方式的改革。突破传统考评方式,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单纯的理论知识考查向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日常道德行为表现相结合的转变。二是从单纯的期末书面考核向期末书面考核与平时考查相结合的转变。特别是把学生平时的操行表现和诚信记录以及各种实训情况如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社会调研等记入总评成绩。思想道德理论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中课堂平时成绩占30%,课堂理论成绩占70%),思想道德行为表现占总成绩的60%,思想道德行为表现根据学生日常表现采取加分和减分。明确规定此门课程不及格不能补考,不颁发毕业证书,突出德育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以引导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知行统一。

三、载体工程——创新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学校坚持办大学就是办文化的理念,坚持以文化人,全面实践“泡菜水理论”以全校所有的资源调制高品位的文化“泡菜水”,建设了以“两院院士风采”、“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校园先进典范”等为主题的文化长廊。投巨资建设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游泳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在图书馆广场还矗立了59座古今中外的名人雕像。学校还有九曲长廊,一字湖等著名景观,在所有的自然环境中精心塑造人文景观。广场上、甬道边、楼道里、洗手间,到处都是名人名言、温馨提示,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学校所有的教学楼、办公楼和公寓,都用带“德”的词语命名,不仅在学生的心目中突出了德育的重要位置,而且在学生的行为上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航标。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现有涵盖政史、文艺、科教、普法、体育等类型的180多个学生社团,能满足青年学生的个性追求,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

四、基础工程——夯实身心健康教育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健康的体魄,我校实施了体育达标测试制度,每学期都对全校学生进行体育达标测试,并明确规定达标者方可毕业。

针对民办高校学生较为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开展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全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学校建有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配有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指导教师队伍,各学院建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室,各班级配有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加强跟踪辅导,做到了心理问题及时发现,提前干预。学校还通过系列专题讲座、心理漫画展等方式,大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学校还建立健全了个人、宿舍、班级、学院、学校五级信息反馈制度,建立了与大学生家庭联系制度,并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五级”预警机制,促进了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暖心工程——服务社会奉献爱心

在服务社会,关爱弱势群体方面,我校在没花国家一分钱的情况下,公益办学,奉献社会。2010年学校投资600余万元,建设了让所有人免费共享的全国最优秀的教育资源考宝网(www.kaobaochina.com)。为让弱势群体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我院于2005年在即墨市鳌山卫镇捐资500万元修建了鳌山卫镇方正小学,使农村孩子获得了和城市孩子同样的学习设施和环境。我院多年来坚持办学不以赢利为目的,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不惜斥巨资奖优助贫,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鼓励学生追求卓越,保证学生完成学业。奖优——除了国家奖学金之外,我校还设立了校内奖学金,每年按在校生的2%评出校内奖学金进行奖励;另外,每年招收的计划内二批次本科学生,享受校内全额奖学金(每人每年8800元),也由学校出资奖励,每年奖学金总额近百万元,这对民办高校来讲实属不易;助贫——除了国家助学金、贫困生就业补助之外,学校每年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近1000个,餐厅还设有免费窗口、半价窗口等。

为了更好地实施奖优助贫,让更多品学兼优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学,2008年3月,经省民政厅批准,我校建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这是我省第一家也是唯一的设立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民办高校。基金会的成立拓宽了民办高校奖学助学渠道,在资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保证学校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六、特色工程——以习育人 践履笃行

我院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出发,以习育人,拓展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构建了具有滨海特色的日常行为教育模式。学院给每名学生建立了诚信档案,并通过学生日常行为表现来对学生行为习惯加以引导和教育,全院无论谁发现好人好事、违纪和不文明行为,都根据当事人校徽或学生证的编号及时反馈,并记录在诚信档案。学院每天给学生配备了既丰富多彩又受益终身的“营养套餐”——专业学习、身体锻炼、环卫劳动、宿舍内务整理、文明习惯培养、普通话训练、时事政策教育等。专业学习,有精心制订的专业培养计划。身体锻炼,我校提出“精彩生活从早操开始”,每天进行30分钟的早操锻炼,强健学生体魄。环境清扫,为了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学校推行卫生责任制,每天对宿舍、教室、卫生间及校园进行环境清扫,养成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学生公德意识。在日常穿着中提倡着装高雅、举止文明,学院严禁学生吸烟、酗酒;严禁私自外出上网,严禁男女交往不文明,严查迟到、早退、旷课现象。

七、保障工程——完善队伍健全机制

队伍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德育科研是德育工作的先导和支撑,我校通过抓好辅导员、学生干事、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体的三支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和德育科研,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其中青年辅导员队伍建设又是重点。青年辅导员由于与学生没有“代沟”,有利于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但又由于专业素养不够,因而处理问题难免有“力不从心”之感。为此,学生处坚持学期培训制度,每学期初、期中、期末,都对辅导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坚持每周一次辅导员例会制度,雷打不动。坚持谈话制度。学校要求辅导员每周至少找五名学生谈话,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心理状况及学习生活等情况,及时发现班级不稳定因素,及时解决学生热点难点问题。坚持辅导员“以科研促工作”和“以老带新”的结对子制度。辅导员每学期写一份工作总结、每年撰写一篇德育论文。每学年学校都安排新、老辅导员的“以老带新”结对子,切实做到了班会共同备课,取长补短;平时工作共同探讨,共同发展。

八、前提工程——安全稳定共建和谐

第一,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制定了《青岛滨海学院校园网络管理条例》。建立相应范围的QQ群、飞信群、公开信箱等网络思想教育平台。同时,在校园论坛的管理上采取分级管理制度,每个板块都有相应的负责教师,起到答惑释疑和疏理引导的作用。第二,重视校园周边安全和校园周边的环境治理。第三,开展逃生演练。学校从2009年开始,把5月12日列为全校逃生演练日。疏散演练精心布置、突出实效。整个演练过程准备充分,疏散有序,达到了预期效果。第四,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特别要求做好学生的游泳安全教育与管理,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了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院德育系统工程建设囊括了德育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队伍建设情况,“两课”教育教学情况,“三育人”工作开展情况,德育规章制度建设情况,德育投入情况,德育的总体效果和评价情况等方方面面,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或山东特色)社会主义的民办高校德育体系。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我省民办高校德育工作,乃至全国的民办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极其成功的经验和范例。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王文俊 顾坚男 王安忠

高校德育创新研究论文 篇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德育理念创新研究

摘要: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本质所向和内含之义,高校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和基本要求,两者在逻辑起点、内容任务等多方面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人格品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本质所向和内含之义,高校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和基本要求,两者在逻辑起点、内容任务等多方面具有高度的统一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高度凝练了高校德育教育的灵魂、主题、精髓和基础。在高校学生的日常教育中,要实现抽象的价值观念转换成普遍认同的行为模式,从而内化为道德的自觉,唯有通过和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德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理性实践,通过高校的德育教育显现和推广。针对高校传统德育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德育的引领,关键在于德育教育理念的创新,以民主的、平等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多向互动实现德育育人的根本目标。德育教育理念的创新不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背离,而是在更坚定地贯彻和坚持的基础上的契合和诠释。即以培养学生崇高的人格品质为核心,以引导学生优秀的实践行为为重心,以塑造学生和谐的内心世界为中心。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德育思想的导航和引领的前提下,以“人格培养、行为引领、内心提升”为模式的德育理念创新,体现了德育教育的人文理念,彰显了人文关怀。

一、人格品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崇高人格品质的具体内涵为以胸怀博大、天下为公,凛然正义、自强不息为主体的民族精神品格,这是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思想多元化的新时期对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时代诠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品格,就等于没有灵魂。千百年来,无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英雄品格,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前仆后继、勇往直前、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爱国主义劳模精神,亦或是坚如磐石、亲密无间的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的民族情结,中华民族从古国神韵的辉煌到御侮求索的艰难再到血沃中华的患难和曲折,爱国主义的精神深深地镌刻着时代赋予的烙印,但爱国主义的传统在传承中发扬,并内化为民族的文化自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各种价值观念交织碰撞,物欲横流,精神匮乏的恶性事件考验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也叩响了高校德育教育的警钟。大学校园不再是束之高阁的象牙塔,种种思潮、各种风尚、另类元素无不渗透,影响着大学生的生存世界。在迷茫中追索理想,在挫败中经历成长,在纠结中反省自我,分崩离析的思绪渴望梳理,精神的荒原亟待重建,人格的教育重整旗鼓。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的演讲中提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只有把自己的人生坐标修整到与胸怀对国家民族人类共同命运的关爱相一致的起点上,才能达到天下为公,凛然正义的精神境界。然而博大的人格精神在当今高调标榜自我价值和崇尚个性发展、特立独行的时代洪流中被淡忘,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上下求索、自强不息的意志品格被消解,“颓废的一代”成为价值观混乱,信仰失位的“80后”乃至“90后”一代人的身份标示。正因为混乱才需要拨正,正因为迷失才需要重构,德育教育在大学教育普及为大众教育的今天,更应义无反顾地扛起人格培养的大旗,充当心灵教育的捕手。

二、实践行为的引导

稚子之心,爱国之情,非人皆有之,人格品质的培养也并非旦夕之间。任何优秀的精神品质要对社会生活发生真实的影响,抽象的价值观念要转换成普遍认同的行为模式,都离不开实践。引领大学生优秀实践行为的具体表现为:以感恩社会、真情奉献为主线的爱国主义实践行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实践为主体的改革创新实践行为。爱国主义的人格品质唯有在感恩他人、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才能沉淀和升华。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下,一个个、一批批先进个人和优秀集体脱颖而出,他们中涌现的道德模范,他们中凸显的感动人物,在平凡的生活中,用最坚定和有力的信诺,用最真挚和淳朴的情感,用最善良和倔强的行动,谱写出动人的赞歌,他们爱人、爱家、爱国的博大胸襟,他们为人做事言、忠、信,行、笃、敬的风格,向社会彰显着他们的人生价值,留给我们力量,教育我们成长。引导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实践行为就是要使他们从这些道德榜样的精神财富中吸取心灵的养分,在实践中肩负起能与民族命运起落同随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解放思想,事实求是,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民主改革所取得的宝贵经验的凝练和总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旋律。高校德育教育在实践行为的引导上要因势利导,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與开拓创新的实践精神聚合在一起。只有在解放思想、事实求是基础上的开拓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的创新实践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思维、能力和行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首先要训练和引导学生在思维上有所突破,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造成的思维定势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创新能力的开发,要鼓励学生富有挑战精神,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在探索中学习,在创造中收获快乐。其次,要发掘和拓展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知识学习的能力,动手操作的技能,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冷静的判断力和坚韧的意志力。创新能力包罗万千,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智慧。最后,要激励和支持学生将创新的想法付诸实践,通过实践检验、纠正、改进、提升创新的层次和成果。

三、内心世界的提升

季羡林说过“和谐不仅要人与人的和谐,要人与自然的和谐,还要人内心的和谐”。高校道德教育不仅传递知识形态的文化,还传递规范形态的文化,其中既有浅层规范文化,又包含深层规范文化,即社会认同的价值观。价值观既有理性的,还有非理性的,如情感、态度等。由此可见,高校德育教育所承载的功能很多,然而构建和提升大学生和谐的内心世界亦是德育教育的重任所在。“内心和谐是一种品质,认知健全,心理品质完善,明白事理,知荣明辱,不欺人、不自欺;内心和谐是一种能力,控制情绪,演好角色,心无旁骛,追求卓越;内心和谐是一种境界,勇于争先而不计名利,品格高洁而不孤芳自赏,刚正不阿而与人和睦相处,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内心和谐是一种力量,难不倒、考不到、诱不倒,始终保持这样一种精神,一股劲,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1]提升学生和谐内心世界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领悟如何在追求创新、锐意进取的过程中享受奋斗的快乐感;在体验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过程中品味幸福的满足感。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高校德育理念创新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唯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不断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和心理追求。在开创高校德育教育创新的局面下,引导学生在理想和现实的统一中找到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最佳结合点;在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相互转化中培养责任感和进取心;在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相互协调中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

注释:

[1]见吴新颖、皮伟兵的《和谐社会构建的理性思考》(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39页。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2]张忠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J].高校理论战线,2007,(5).

[3]陈宝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3).

[4]刘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思考[J].社会科学,2008,(9).

基金项目:2010年度南通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基金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德育理念创新的契合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批准号:2010CNT0014

作者:张娜

上一篇:经济效益概念管理论文下一篇:学术交流校园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