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建设论文

2022-04-16

摘要:“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礼育思想是礼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高校德育建设中,选取传统“礼育”思想中的积极部分,并将其与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相融合,并有效地在德育建设中发挥指导作用,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德育建设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德育建设论文 篇1:

浅析新媒体背景下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高校德育建设

【摘要】当下是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而新媒体这一项新型技术的产生,已经成为一场跨时代的革命,新媒体所含的信息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学科和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新媒体既是大学教育工作的希望,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高校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媒体时代,应该主动接纳新媒体的到来,不忘学校的德育,利用网络上健康文明的资源正确引导学生,这样,高校的德育工作才能更加合理高效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德育教学

引言

新媒体其实就是利用数学、网络、通信这三种技术,在网络平台上,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多种客户端,向使用者传递资料的新型媒体。它所拥有的信息包罗万象,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都有所涉及,并且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如何合理利用新媒体来帮助大学提升德育教学,成为了广大高校都面临的重要课题。

新媒体的特色

1.覆盖范围广

由中国网络信息中心所发布的统计信息来看,近几年,我国网民人数日益增加,新媒体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日益增强的影响力,而其中高校大学生是一股重要的力量,是新媒体时代的主要角色。

2.人际交流的相互性

在新媒体时代,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隔膜也逐渐消失,资源信息传递方式增多。在新媒体的条件下,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可以自主选择接受哪类信息,甚至于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发布信息,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这仅是新媒体作用的冰山一角。

3.信息量包罗万象

新媒体的内容包含了许多文字、图案、音频、视频等文件,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无疑是充满了便利。可以将新媒体比喻成一本新时代的百科全书,这本书包罗万象、无所不能,它可以成为学生面向世界的一扇窗户,也成为一叶扁舟,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

4.及时传递信息

新媒体基于互联网以及电子设备客户端,在新信息产生的瞬间,就可通过网络以及客户端及时传送到使用者的设备上。它不像报刊,有着复杂的印刷审核,不像电视有着繁琐的录制审核。当信息发布,它就能在第一时间传送到用户的手上,几乎达到了事件发生与信息传播同时进行。

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1.教师的话语权受到挑战

在新媒体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可以自由在网络上查询资料学习,而不是被动等待资料信息传递给自己。因为新媒体的原因,学生得到了资料获取的主动权。例如在一篇课文老师还没有讲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在网上查询资料,自己将课文学习完。在面对学习困难的时候,多数学生想的第一个方法是上网查资料,并不是询问老师。由此能看出,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意义的教育工作者会处于十分尴尬的局面,一场传统教师的危机,也在慢慢展开。

2.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

随着手机网络的逐渐进步,利用手机进行网络冲浪的人数越来越多,大学生是其中的生力军。在新媒体的环境下,网络成为了一个相对自由没有限制的平台。这也就使得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做事变得更加“随性”,引发学校、学生、社会公民等之间的信任危机。而部分学生在生活学习上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时,就会沉迷于网络,期盼从网络中得到慰藉。长此以往,这种堕落会逐渐改变当事者内心的性格,逐渐变得扭曲,走上一条不归路。

同时,网络上一些不良信息所引发的舆论道德问题,学生不一定能够准确辨别,这些都给大学的德育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3.大学生道德受新媒体的影响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大学生更多的是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进行网络社交,而现实生活里却与他人形同陌路,使得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都将失去,从而产生了一些所谓的孤僻者。他们沉迷于网络,基本上不在生活圈里交朋友。长此以往,这样的学生会变得压抑,思绪缓慢,自我认可失衡,内心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最终影响大家建立良好的友谊。

同时,由于监管人力的缺失,使得网络中会有损他人名利,包含黄色暴力行为的信息大量流出。然而大学生是一个自制力并不怎么强的团体,长期接触这些的信息,难免会出现内心的失衡,进而走向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一条路。

因为新媒体的存在,网络资源丰富,这又使得一部分人可以不劳而获,直接从网上剽窃他人的知识成果。这种行为不仅仅损害了该学术研究者的产权权益,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4.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

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之下,人们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大家接受着平等自由的理念,了解到反对种族歧视,学会了维权平等。但是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一些违背基本社会道德的信息也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大学生占网络成员里的绝大多数,初入社会的他们对于一切都是那么好奇,但对思想判别又没有正确的标准,大家都只是凭着自己的喜好進行选择。对于那些不良信息,那些违背思想道德的信息,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可能就会受其影响,日积月累,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会慢慢地被侵蚀,甚至到最后颠倒黑白、善恶不分、美丑不明,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对学生的德育。

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1.让大家主动适应新媒体,改变自身的观念

从教学上来说,老师应该放下所谓的传教者的上级姿态。老师要与学生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进行交流,学会使用新媒体来帮助教学。在课堂上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在课后可以利用新媒体与学生成为好友,深入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与他们打成一片,做到心灵上的沟通,真正解决学生的问题。

老师应该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时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积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防止学生思想抛锚。

2.创新德育工作的方式

老师应该从过去的教育方式里进行总结,然后结合新媒体探索新型的教育方式,增强教学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增强教学本身的感染力。可以在传统德育课的基础上,增加互动交流,开展主题活动,开展知识竞赛等新型的教育方式。

利用媒体将本校的教育模式在学院大肆宣传,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园电视台等,向学生展现更多的资讯信息,利用短信、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软件,与学生进行灵活便捷的沟通。

3.与学生正面探讨问题,着重讲述网络文明

网络世界缤纷多彩,充满知识与机遇,也充满不良诱惑。高校应该在现有的网络保护以及网络规定上,与学生进一步探讨对于学校学生的网络法规。要教育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使用方式,在网络上做一个文明的人,并不能因为网络的匿名性而为所欲为,不做网络不良消息的传播者。

学校应该建设学生老师的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在此平台畅所欲言,讲述自己的看法。而相关的老师可以在该平台关注学生所发表的帖子,从中正确解答他们的疑问,将思想抛锚的学生及时拯救。在新媒体的帮助下,老师要竭尽全力地对学生进行德育,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4.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素养

作为一名21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有极高的思想觉悟以及坚定的内心。对于学生的高素质培养,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关于“生活、礼仪、法律、科技”的基础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的兴趣,教育学生正确行使日常礼仪,也可以请一些专家,对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向学生进行一次相关讲座。所有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提高他们自我控制的能力,加强安全防范意识,自觉遵守道德法规,在网络上合理健康的使用新媒体资源,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大学生。

结论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予了大家更多的资源也给了大家更多的诱惑。而高校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媒体时代,应该主动接纳新媒体的到来,主动学习改造传统模式,将新媒体时代的优势利用到刀刃上,充分利用其无穷的资源以及在社会服务、教学服务上的优势。而学生接纳新事物的速度是很快的,大学生在接纳新媒体的同时,应该不忘学校的德育,利用网絡上健康文明的资源,对于不良诱惑果断拒绝,主动培养自身修养。这样,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在学校和学生的配合下,高校的德育工作才能更加合理高效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周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德育建设》,《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第141-142页。

[2]邓淑梅:《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德育工作研究》,《中国报业》2014年第24期,第86-88页。

[3]王敏、邹燕矫:《微时代高校德育工作三题》,《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第168-171页。

[4]尹夏燕:《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德育工作话语权的重塑》,《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第79-82页。

[5]姚福清、辛东亮:《“微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25期,第200-201、207页。

作者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

作者:彭瑞良

高校德育建设论文 篇2:

中华传统礼育思想的内涵及其在高校德育建设中的作用

摘 要: “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礼育思想是礼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高校德育建设中,选取传统“礼育”思想中的积极部分,并将其与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相融合,并有效地在德育建设中发挥指导作用,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词: “礼”文化 礼育 高校德育 校园文化

思想家爱弥尔·涂尔干说:“没有一个民族的德育教育是建立在把现实社会变成与传统毫无相关的白纸之上的。”[1]民族的德育无法脱离传统文化而存在,对于我国高校德育建设工作来说,应建立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深厚的根基之上。高校德育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而校园文化则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内在的契合性。在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高素质、高学历的过程中,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礼”文化是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育思想是儒家倡导的对学生进行礼义及礼仪培养的重要思想。本文拟在具体分析“礼育”思想的精神内涵及历史传承的基础上,选择其思想体系中对于礼义及礼仪教化的倡导并研究其在高校德育建设中的传承和指导作用。

一、传统“礼”文化及“礼育”思想的精神内涵

中国古代儒家倡导的“礼”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礼育”思想是礼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国的礼文化传统悠久,起源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的儒家文化。儒家以“以政为礼”作为其思想纲领,注重礼仪,将礼仪、礼义、礼制视为纲理伦常、习俗民情及国家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对儒家文化而言,孔子、孟子和荀子是其三大代表人物,尤其在礼仪文化的推崇和传播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如孔子在创立儒家学派之初,便将《礼》、《乐》、《诗》、《书》、《易》和《春秋》作为儒学必须具备的六艺,并大力倡导“以礼治国”、“为国以礼”;孟子在孔子“性善论”的基础上,将礼仪意识视为人的一种生来就有的道德观念;荀子则在师承孔子和孟子的基础上,以“性恶论”为其理论依据,提出隆礼至法之说,将礼与法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礼”之学。这种经过荀子“隆礼”和改造的礼,逐步变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2]。在儒学经典方面,《论语》和《礼记》可以视为着重阐述礼仪之道的经典之作,如《论语·季氏篇第十六》所言“不学礼,无以立”,《礼记·经解》所言“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我国传统礼文化将礼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人们都以知礼、循礼为荣,以成为知书达理、文质谦和的君子作为追求的目标[3]。对于违背道德和礼仪的行为,自古以来都是被唾弃和鞭挞的。如《诗经·相鼠》整个诗作即是谴责违礼之人:“……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寓意一个人要知礼、守礼、行礼。基于这一思想,后世儒家做了更进一步的阐释,如《礼记·典礼上》所云:“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意指假若一个人没有礼仪,则与禽兽并无二致。《诗经》和《礼记》中的这些经典词句,皆向世人传达作为社会上的个人,要知礼行礼,讲究公德,如果没有礼仪甚或违背礼仪,则与禽兽同类,白活于世。“礼”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一方面靠大众对于礼仪规范和礼义礼制的自觉遵守,另一方面靠社会的广泛宣传与教化。就传统儒家文化而言,在古代,其“礼”文化的传承是靠礼育实现的[4]。儒家的礼育思想起源于孔子,其在儒家学派形成之初就将“礼”作为六艺之一的必修课要求弟子们加以研读与修习。其后,同为儒派大家的孟子、荀子等将礼育思想归纳发展,使之日臻完备,最终形成完整的礼育系统。《大戴礼记·保傅》云:“古者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提倡对于民众礼仪方面的教化要从少年青年抓起,正所谓“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二、中华传统礼育思想在高校德育建设中的作用

其实,中华传统文化本就是道德至上的文化,其核心和实质就是德行文化,道德观念已经渗透融合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因此我们可以说,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本就是一体的,因此撇开传统文化而进行的高校德育建设是“无根”的,是没有基础和理论依据的。在中国,德育思想是以社会为本位的,并以“礼”作为核心,强调社会道德规范对人的约束,因此,在高校德育建设中应当借鉴与传承“礼”文化的实质与内涵。然而在当代文化融合及跨文化交流的语境下,各种思想及价值观在校园文化中产生交织与碰撞,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流失,尤其是对一些高校大学生而言,盲目崇外使得他们在思想上逐渐摒弃本国优秀文化,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中华传统“礼”文化在当代高校德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使传统“礼”文化在新时代多元文化元素的融合语境中得以顺利传承及发扬是当前高校德育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育思想在高校德育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师德师风方面

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之一。在当代高校,教师应真正深谙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不能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或了解一些但流于表面。因此在高校德育建设中,要加强教师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以古代“礼育”思想为指导,对于教师在礼义与礼仪方面进行行为规范的制定,使得教师发挥其行为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自身的素养直接影响大学生德育培训的质量,因此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用优秀传统文化武装自己,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2.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培育方面

科学教育观的奠基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的目的,因此是教育的最高目的[5]。在教师自身遵循礼义及礼仪的行为规范外,在高校开设专门的“中华传统‘礼’文化”课程或文化讲座能够更直接地向学生传授“礼”文化的精髓,弘扬传统美德,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提升,对其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中华的“礼”文化具有较强的社会凝聚和整合功能,“礼”所包含的“和谐”思想与“秩序”思想能够规范社会风俗、稳定社会结构。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育大学生具有“礼”的精神,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并借助大学生这一宣传主体,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礼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全可以赋予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及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新的内涵[6]。对高校学生进行礼育培训,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集体意识,使他们在国家与社会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彰显新一代大学生的责任观念和爱国意识。

3.大学生自我修养提升及自我成长方面

在高校开展以“礼育”为核心的德育建设,不仅能够提升校园文化的品质和内涵、净化校园环境,对于学生本身来说,使其置身于浓厚的“礼”文化环境中,有助于提高其自身修养并对其自我成长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德育建设中,对于大学生进行礼之本(即礼义)的教育,使得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运用传统理论精神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其将来踏入社会做好思想保证;而对于礼之仪(即礼仪)的培养,使得他们具有得体的行为举止,并且在认同和接受礼仪文明的原则和规范的基础上自觉地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实践,并且有意识地体验和总结,从而进一步提高自我修养。

从上述分析看,课堂教育形式是高校礼育培养的重要实现形式,能够促使学生不仅获得礼义及礼仪知识,而且且具有具体的行动意识。但对于高校学生的德育培养,不能仅局限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还要采用多种途径相结合的方式,如增加社团活动,让学生自己发掘、整理相关的活动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使得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更主动直接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促进互联网和移动智能平台的传播是一种良好的礼育培养途径,将“礼”文化知识和礼育思想内容通过学生喜爱的现代交际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加以传播,也是一种较直接、高效的实践途径;同时也应该激励大学生参加礼文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与人交流沟通,体会不同的角色,完善礼仪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值得指出的是,在高校德育建设中,提倡融入中华传统“礼育”思想,不能陷入只讲大道理、应用型不强及呆板空泛的境地,不能“雷声大、雨点小”,要使礼育培养切实落到实处,真正指导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这需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制定切实有效的培育方案,并在教育活动中反复实践、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培养模式,从而使得高校德育建设体系日臻完善。

三、结语

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指导下,将历史传承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到当代大学文化的建设中,为高校德育提供更有中华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及依托,使得高校德育建设不仅有当代的方针政策作为理论指导,更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作为载体及依托。本文在分析了传统“礼”文化内容及“礼育”思想精神内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中华传统礼育思想在高校德育建设中对于师德师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培育及其自我成长、自我修养提升方面的作用,为高校德育建设提供了传承深远的指导思想和切实可行的借鉴途径。

参考文献:

[1]卢先明.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4).

[2]王斐弘.儒宗正源[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193.

[3]赖换初.儒家礼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求索,2004(2).

[4]刘静.从儒家礼仪角度看影片《王牌特工:特工学院》的绅士文化传递[J].名作欣赏,2016(6).

[5]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60.

[6]徐拯.关于礼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价值探讨[J].高校管理,2011(11).

[7]贾飞.建构高校德育与“仁义礼智信”的链接[J].现代交际,2009(8).

作者:刘静

高校德育建设论文 篇3:

浅议高校德育建设创新

目前,高校德育工作仍面临着诸多新情况,不少学生过于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视家庭、社会和他人,最终表现为缺乏责任感和极端个人主义。如何切实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从宏观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而且还要从细节方面加以注意。同时,还要积极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和方法,推动德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德育教育中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

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一定要融入这些内容,教育和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学会感恩、学会奉献,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国家、民族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教育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在实现自身价值过程中,必须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教育学生认识到金钱不是衡量个人成功的唯一标准,尊严、情操、知识、精神上的富足更重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育,使学生真正把个人命运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起来。

二、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优良的德育环境

良好的德育环境可以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积极向上的班风、校风,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和谐融洽的宿舍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等都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学生始终身处于一种积极、健康的教育环境中,必将潜移默化地受到正向的影响和感染,最终会顺利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全社会应大力宣传好人好事、赈灾捐款、志愿服务等正面的新闻和信息,积极弘扬正气,通过这些正面的东西引导学生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无私奉献,敢于牺牲。学校除了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外,全体教工还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积极开展校风、学风建设活动,积极组织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第二课堂活动,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广大教师也要注意不断充实自己,加强自身修养,在平时为人处世方面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言行一致,为学生做好榜样示范作用。

三、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德育教育功能

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大多数学校每年寒暑假以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积极组织社会实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安排更多的学生参加集中社会实践,并把德育教育的内容和社会实践主题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接触到大量新观念、新思想,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加深了对德育课上相关理论的理解,再加上指导教师结合德育工作内容适时地加以引导,必将会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强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如组织学生清明节前夕赴烈士陵园扫墓,组织学生赴革命圣地参观学习等,这些活动既是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又是深刻的德育教育,通过重温革命先烈为抵抗日本侵略者,实现全中国的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无私奉献的革命事迹,很多同学感慨万千,纷纷表示:以前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今后一定要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刻苦学习,发奋读书,早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力。

另外,要加强德育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例如,把少保中心、敬老院、社会福利院、社区、特教学校等作为定点实践单位,定期去做好事,提供志愿服务,开展献爱心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奉献、助人为乐精神,在帮助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颇有助益。高校应将这种活动制度化、规范化,一定要常抓不懈,形成学校的特色实践活动,同时,也作为课堂德育教育活动的必要补充。

四、强化人文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积极引导作用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文精神一直是与大学教育息息相关的。尊重个性,强调全身心的和谐,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这些,都是人文教育的准则。

大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养成的重要阶段,如果能充分发挥以“以人为本、尊重个性、追求真理”为核心理念的人文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积极引导作用,必将对学生的品德培养产生重要影响。首先,教师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积极为之创造条件。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同时,要加强自身人文修养,提高人文精神意识,通过渊博的学识、优雅的谈吐、良好的个人修养征服学生。其次,要把人文教育和德育教育融为一体,在德育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要关心、爱护他们,积极引导他们。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和谐、互相尊重、共同成长的关系,才能真正发挥人文教育的力量。

五、德育课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

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日渐普及,有效利用好多媒体网络这个新的教学手段,可以极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于教师而言,可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为学生提供相当于过去几十倍的信息,事半而功倍。和以往常规教学中单调的板书相比,色彩鲜明的音频、视频、影像、动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精心组织材料,选好有实际教育意义的主题,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网络资源这种新手段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建国. 也谈高校德育工作科学化[J]. 思想教育研究,2012(10).

[2]黄永忠. 大学人文精神与大学德育工作创新[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

作者:王彤宇

上一篇:中学会计监督论文下一篇:校长素质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