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工作探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现阶段,高校德育工作中,发挥高校政治理论课应有的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针对现实中高校政治理论课的现状,必须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增强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德育工作探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德育工作探究论文 篇1: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探究

摘 要: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进步,新媒体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为新兴校园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并被积极应用于高校德育工作中。充分发挥与利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是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 微信公众平台 高校德育

基于无线网络的迅速崛起,微信作为一个多功能的新兴校园媒体,自从诞生以来,就以它独特的优势迅速成为各个高校校园最有人气的互联网舆论平台,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新媒体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应紧随时代的步伐,对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加以充分利用,并在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最终让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发挥最大效用。

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涵义及特征

(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涵义

公众平台是指通过申请注册而。①成为其用户,并以订阅式的方式实现信息的获取、共享、传播和发展的现代信息化平台简单地说,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就是指高校利用微信的公众服务号开展一对多高校教育的公众平台,旨在为高校大学生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最终服务于高校德育工作。

(二)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特征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有其独特性,通过发布校园新闻、提供信息咨询等方式给每位学子的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提供了便利,极大地拓宽高校德育的范围及影响力。

1.专业的经营主体

由于目前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都是由各大高校的相关部门与机构来负责经营和管理,如校党团组织和学生工作处等,因此,经营主体的专业性为发布和推送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的及时消息提供了保障,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效率。

2.特定的服务对象

各大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都是针对该校的大学生来进行服务的。服务对象的特定性决定了高校推送的新闻与提供的咨询服务都需要对本校大学生进行量身定做,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3.特定的服务内容

由于服务对象的特定性,因此高校推送的内容也必然具有特定性。笔者所在大学的微信公众账号为学生提供三个方面的基本服务。一是发布学校新闻、公告、教研信息、讲座预告与微主页的微门户;二是提供课表、成绩、一卡通、校园街景等的查询系统;三是微社区和微博等的微圈。同时通过及时推送校园新闻,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校园动态,拉近了学生与学校的距离。

4.直接的传播影响

当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消息后,大学生们会评论并转发感兴趣的内容到个人的朋友圈。这说明了大学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扩宽德育的范围和影响力。

二、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德育工作中的优势

高校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了他们成为微信使用的一个庞大群体,正是意识到了这点,许多高校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微信公众平台优势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德育公众平台,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载体,为师生交流创造了一个新平台,提高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效果。

(一)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

高校只需要以学校官方的名义提出申请,经过审核,就可以获得官方认证的微信公众服务号。传统德育工作一般都是通过“学校—学院—辅导员—班干部—学生”这种方式来开展的,而在这个智能手机基本普及的大学生群体中,通过微信公众服务号,高校可以直接每天向关注该公众号的用户推送学校新闻和公告,并提供信息查询等服务。由于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基本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所以,从信息的“制作—发送—送达”几乎是瞬间完成的,大大降低了德育工作的传播成本,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效率。

(二)为德育工作提供新载体

由于无线网络的完善,加上智能手机价格的降低,极大地加速了智能手机的普及。传统的德育工作一般都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讲座和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来开展,而通过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可以及时向用户推送讲座和校园文化活动的信息,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积极地参与到其中,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方式改变了单一传统的宣传模式,提高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因此,微信公众平台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载体,成为了传递德育思想的新途径。

(三)提供了师生交流新平台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展一般都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听课的课堂教育方式来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一般都会有抵触情绪,德育工作的开展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微信公众平台的普及使得高校德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的自主化水平都得到了大幅提升。首先,老师们可以向大学生推荐学校各种公众账号,而学生通过关注并转发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到自己的朋友圈,向自己的同辈全体进行宣传。这就相当于用户在成为信息接受者的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分享者。其次,老师们还可以通过建立微信交流群来分享学习方式并及时为学生解惑,同时通过对大学生微信的关注,时刻把握住大学生的发展动态,积极引导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四)深化德育工作的效果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不仅可以给学生推送学校新闻还包括提供信息查询等的便利服务,这种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娱乐各方面的新载体,给学生带来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相比较,学生更会乐于接受这种无形中给自己带来便利和影响的方式。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互动,教育者们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对症下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三、积极发挥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德育功能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来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是新媒体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一种新路径。校园公众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把握和全面发挥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德育功能是当下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任务。

(一)加强监管,引导思想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正处于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融合和碰撞的复杂时期。高校更应格外重视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培养工作,坚持与时俱进。首先,高校要加强对发布信息的审核与监管,确保发布信息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从根本上保障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高校要通过专业培训从思想和技术两个层面上培养德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提高新媒体的运用能力,使教育者成为信息发布者的同时也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德育工作者应该自觉地转变教育理念,只有从观念上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对自身的发展以及工作效率提高的重要性,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把握大学生的媒体应用心理,制定出更符合当代大学生发展的策略,才能为大学生的德育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最后,可以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来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大学生对于信息的鉴别能力。

(二)多媒体联动,发挥合力

当前各高校以官方名义申请的微信公众号已基本普及,就拿上海理工大学为例,官方公众号除了定时推送消息外,主要还有提供信息查询等功能。由于公众号每天只能定时推送有限的消息,高校一般都会首推最重要的信息。再如上海理工大学学生会则是由学生自己创办,校方监督,这种学生自主创办的公众号更具灵活性,在大学生中颇受欢迎。然而,与传统德育工作主动的宣传方式不同的是,微信公众平台需要关注后,才能向用户推送消息和提供服务,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因此,高校应该加强校园多媒体联动,整合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增强高校各公众账号的吸引力,从而扩大覆盖面,增强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影响力。

(三)坚持主流,把握方向

由于当下的大学生越来越习惯于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倾向于快餐式的学习方式,再加上大学生是智能手机持有者的一个庞大群体,促使了互联网成为很多大学生获取和接受外界信息的重要平台,甚至是唯一的平台。因此,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新兴媒体,有着十分显著的舆论导向作用。在当今社会的负面消息成膨胀趋势的状态下,对于还在成长状态中的大学生来说,对于信息的分辨能力有限,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高校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牢牢把握住主流文化的方向,通过公众号向大学生传递先进的主流文化,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者采取的方法一般都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爱好来选择与运用的,无形间忽略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兴趣爱好与接受能力等。事实上,德育工作的开展应该是德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一个过程。而高校微信公众号的普及和发展为这种双向互动提供了可能。一方面,鉴于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有着很强的自主意识,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强化与大学生平等对话的意识,并尊重大学生话语权,全方位了解大学生的基本需求,及时传道授业解惑。与此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来进行德育工作的宣传,可以起到侪辈教育的效果,扩大了大学生德育主体,这样才能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产物,不仅要与传统的德育工作方式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结合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不断拓展与丰富新的内容,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实效性。只有充分开发与利用高校新媒体的优势,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释

① 陈兰荣.微信公众平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 (21):69-70.

参考文献

[1] 陈兰荣.微信公众平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 (21):69-70

[2] 徐世甫.微时代下高校德育主体间性理念重构研究[J].江苏高教, 2014(4):118-121

[3] 丁凯,曹石亚.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交流新特点与高校宣教网络的优化[J].江淮论坛,2014(5):188-192.

[4] 张再兴.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突破点[J].高校理论战线,2011(2):8.

[5] 周纯.论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的创新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4(11):14-15.

作者:刘梦可

高校德育工作探究论文 篇2:

高校德育工作中增强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方法探究

摘 要:现阶段,高校德育工作中,发挥高校政治理论课应有的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针对现实中高校政治理论课的现状,必须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增强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德育工作;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方法

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政治理论课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为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面临着良好的形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如何增强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发挥高校政治理论课应有的作用至关重要。

一、高校政治理论课现状

绝大多数的高等学校目前基本上都建构起了完整的政治理论课体系,一般涵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多门课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谓不重视。但是政治理论课在实际过程中却面临着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各级领导相当重视高校政治理论课,另一方面学生学习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却不高,使得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开设政治理论课毫无必要和意义,对这些课程有抵触心理;部分学生承认上课基本不听,课堂收获不大,政治理论课并未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甚至有学生选择逃课。

二、政治理论课缺乏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一)实用主义世俗化的影响

相比较政治理论课,学生表示对于自己所选专业的专业课,他们会表现出更大的兴趣,也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造成这种情况,跟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实用主义密不可分。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变化促使大学生转变了学习目的。学生进入高校关注的是接受教育后能不能顺利在社会上找到工作,能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实用主义,尤其是其一切以效果、功用为标准的根本原则,恰恰迎合了学生的需求。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种压力的增加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实用主义在高校的传播。正如学者钱理群说的那样,今天大学教育已经被实用主义所裹挟。

主观意识上,大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课能够给他们带来短期回报,只要学好专业课就已然足够。这直接导致了轻基础重专业的倾向。相比较其他的基础课,政治理论课的地位更弱势。实用主义使得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开始投入到各种各样的考证热潮中去。很多学生意识到在就业过程中,手上的证件越多,竞争的砝码就越大。而高校出于就业率的考虑,也支持甚至鼓励学生多考证。因此跟考证直接相联系的一些基础课,比如英语课和计算机课就得到了学生的关注。

政治理论课注重的是对学生长期的培养,不会给学生带来短期的回报,因此跟学生的实用主义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和冲突。

(二)政治理论课课堂质量和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校政治理论课重视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今天,政治理论课首要的任务是使当代大学生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课堂上必然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要求讲授给学生。但是调查发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存在质疑态度,甚至有学生认为这是种变相的“洗脑”,增加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同时,很多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内容十几年不变,还是按照教科书上的逻辑体系,很多内容与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重复;教学方法依然比较陈旧,上课还是沿用照本宣科灌输式的传统方法。大学生个人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希望在课堂上不仅是被动的听,而且能够融入到课堂当中去。这种形势下,传统的方式方法肯定很难奏效。

因此,政治理论课,需要教师学生齐心协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质量和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增强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方法探究

(一)贴近学生实际、丰富课堂内容

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养,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学习政治理论课的热情。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不断研究教材但是又不囿于教材,关心时事,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努力寻找切入点,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绝不是单纯的教条和说教。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贴近学生实际,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润物细无声”地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针对大学生存在的理想虚无、信念缺失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座谈会或者茶话会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找到原因所在,对症下药,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事物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我们每天都面临着新问题。对于时下发生的热点问题,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敏感地捕捉其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从兴趣入手,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丰富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选材要有针对性,教师不能一味迎合,甚至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而选择一些低俗的材料。

(二)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尤其是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增强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发挥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课堂当中来,跟教师形成良性互动。因此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其中,合理安排课堂辩论、运用多媒体技术效果最为明显。

1.课堂辩论

围绕同一问题,学生的观点看法肯定不完全一致,这时就可以采用课堂辩论的方法。让学生各抒己见,在交流和碰撞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深化思想。这种方法极易被学生所接受,而且收效显著。学生要想在辩论中获胜,必须详查资料、充分准备,短期内积累丰富的知识。这个准备的过程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储备更多的知识。通过临场的辩论,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求索真理的精神。例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爱国主义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因为钓鱼岛问题,很多学生情绪激动,爱国热情空前高涨,这时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时机。但是对于什么是爱国主义,学生并没有形成客观全面的认识。课堂辩论就可以围绕“抵制日货是不是真的爱国”这个话题进行。辩论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也是整个过程的统筹者,应当适时引导,及时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不是旁观者。在唇枪舌剑的辩论过程中,让学生树立起理性爱国的意识。从而把课本单纯说教性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认识,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也就得到了增强。

2.多媒体技术

面对庞杂的内容,政治教师必须适当取舍,详略得当地进行讲授。对于重点内容,应当有大量的支撑材料,这些历史和现实的材料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有趣,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可信性,让学生直观感受,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精心制作课件。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应该群策群力、分工合作,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同时应选取恰当的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优秀的课件不是把搜集的资料简单地罗列,而是要有内在的逻辑性、层次分明,并用优美的形式表现出来,能够不断地刺激学生,让他们保持持久的关注,牢牢把握所学知识。

(三)重视社会实践在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性

早在1998年出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新方案中,就已经明确指出“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和研究。”课堂教学主要是传授理论知识,这些知识能否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进而指导学生的行动,关键是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加深认识。同时,高校担负着培养综合人才的任务,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早已不是单纯分数的高低,而是有无真才实学,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必须重视社会实践在政治理论课中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把加强实践教学当作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

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安排可以联系实际多样化。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农村去实地考察,通过考察和走访,让学生加深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的理解,真实感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综上所述,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针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同时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增强自己的理论素养,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增强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孙耀胜,王燕丽.和谐校园构建中的大学生恋爱道德教育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32-33.

[2]李信.多媒体手段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84-85.

[3]杨小文.强化实践教学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60-61.

[4]唐国平,等.优化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主要途径[J].江西教育科研,2006,(8):75-76.

[5]熊川武,等.实践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刘文娟

高校德育工作探究论文 篇3: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户外运动方向)学生德育工作方法探究

摘 要: 户外运动作为一种新的时尚的体育项目在我国的一些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青年群体中备受青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结合学校的特点和体育方面的优势,于2005年在全国率先开设了户外运动本科专业,随着招收学生人数的增多,如何有效地对这一新型专业的学生开展德育工作,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户外运动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存在的问题,从基础文明建设(包括爱国主义,体育精神和作风,个人修养等方面),制度管理和拓宽就业思路,全方位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等几方面进行户外运动专业学生德育工作方法的探究。

关键词: 户外运动 户外运动专业学生 德育工作

当前,户外运动作为一种新的体育项目在我国的一些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青年群体中已迅猛发展起来,并日渐成为很多大学生追求时尚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显出了极大的魅力和对时尚达人的吸引力。高校学生由于年龄性格特点、较高的文化层次和教育经历,以及对时尚敏感等因素,对户外运动有着很高的积极性。基于多种原因的考虑,户外运动现已成为一些有条件的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崭新手段。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开设了户外运动本科专业,并且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有影响力的户外运动。在开展的群体范围和运动水平上均发展得比较好。

随着招收户外运动专业学生人数的增多,(我校于2005年招收第一届户外运动专业本科生)对这一新型专业学生的德育工作模式的探索也日益成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课部学生工作组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户外运动的定义及专业学生的特点

国家体育总局的有关权威部门把户外运动界定为:户外运动是一组以自然环境为场地(非专用场地)的带有探险性质或体验探险的体育项目群。主要包括陆地、水上、空中三大类。目前我国开展比较广泛的主要是陆地户外运动。陆地户外运动是指在陆地区域(包括大陆和岛屿内)进行的户外活动,包括山地、海岛、荒漠、高原等。[1]

根据这一定义,我们不难发现:户外运动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尤其是对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的要求更高。在对其的培养上,具有基础性、综合性、科学性、适用性和辐射性等功能。基础性表现在户外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自我激励的乐观情绪,在经历挫折后依然坚强坚韧的品格特征,这项运动对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健康的要求都较高,进而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户外运动是以自然环境为场地的,这就需要学生对地质、地理、天象、气候、动植物及人文美学等方面的知识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并且有进行野外知识建构与解决突发自然变化等问题的能力,因此,户外运动具有综合性和科学性。户外特殊的环境会使个人的出行变得非常危险,所以必须结伴而行,同伴之间只有相互依赖和帮助,才能克服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学会与他人融洽相处,共同进退。因此,户外运动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将这种在困境中生存的能力运用到现实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可以将户外运动所倡导的健康、环保、友谊等生活理念辐射到社会各个阶层。

二、高校户外运动专业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

以上是我们对户外运动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应具有的优秀品质的总体概括,但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我们发现:他们虽然总体素养上呈良好发展态势,但有一些问题还是不容忽视的,而这些问题又恰恰是这一类学生较为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

(一)政治理论知识欠缺,对“两课”学习不感兴趣,入党动机功利化。

诚如教育界人常说的,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体育不合格是残品,智育不合格是废品,德育不合格则是危险品。户外运动专业的学生,体育和智育素质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普遍对“两课”教學的热情度较低,经常利用参加比赛的机会请假不参与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诚然,我们不否认现行的“两课”德育缺乏生动的形式吸引学生,但作为一个对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进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以及道德品质和法制教育的主要载体,“两课”应该被任何专业的学生积极认真地接受,争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不仅影响着自我的成长和发展,而且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尤其是体育类专业的大学生,他们是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体育人才,也是我国体育学科领域和体育强国发展中的中坚力量,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未来将走上体育管理工作的领导岗位,成为体育事业的领导者。这就意味着德育工作在促使他们形成优秀的体育业务能力素质的同时,更要注重其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年龄轻、社会阅历浅,识别是非、真伪的能力有限,抵御错误思潮侵袭的能力较弱,容易盲目随从,这些客观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这个特定阶段尤其需要德育指明前进方向。[2]只有具备良好了的政治道德素养,才能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和工作动力,也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事业服务。

另外,户外运动专业的学生政治信仰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经过调查发现,仅有一半的学生有强烈的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并且积极主动找党员同志汇报思想,而这其中有一部分同学的入党动机是为将来找工作增加筹码,或是父母希望他将来能够当公务员,而党员的身份是成为公务员的一个必备条件。

(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行为失范和违纪现象较之其他专业学生要多。

首先,体育专业学生敢作敢当,豪爽侠义,兄弟哥儿们义气重,这是他们的一大优点,但同时伴随着不分是非、容易冲动、自控力较差的问题,一些学生在校期间时常发生违纪现象。

其次,知行分离的现象比较明显。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同学们高度认同“应该做一个品德素养高的人”,但他们在“自律”与“他律”上的要求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一方面是他们对自己的道德水平评价较高,另一方面是关于其他同学道德水平如何的问题上,评价不高。由于对自己道德水平评价较高,他们就比较容易放纵自己,经常在错误面前找到很多客观理由来原谅自己。而对他人的道德水平评价较低,往往容易使他们遇事不够谦虚,考虑问题不够冷静,因此,相互之间容易发生冲突。

最后,我校户外运动专业学生都是经过高考的文化考试入学的,同时具有某一方面的体育专长,但因为他们的文化分数要求相对较低,在进入大学后,面对难度较大的基础课和某些专业技术课,有些同学会感到比较吃力,加上自身的一些弱点,他们不会像其他专业学生一样始终保持新时期大学生应有的仪表形象。与其他大学生相比,他们不文明行为相对偏多,如生活散漫;穿着随意;同学聚会时喜欢抽烟喝酒;不拘小节,有时见到老师称兄道弟;寝室卫生脏、乱、差。

(三)在面对就业和升学问题时,常常缺乏明确的目标,伴有较多的迷茫感。

我校于2009年6月底送走首届户外运动专业本科毕业生,从当时的就业形势看,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源自于户外运动本身是一个新兴的体育运动形式和体育产业,真正了解的人并不多,另一方面,参与户外运动的人群相对比较年轻化,范围有限,就业面也就比较窄。一些同学在临毕业前才意识到形势严峻,匆忙决定考研,却没有充足的时间备考,而找工作又没有方向感。

05级部分同学在参加招聘会受挫之后,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了怀疑,产生了不良情绪。还有些同学干脆放弃专业,先随便找一个工作再说;个别同学盲目地决定自主创业;另有一部分同学无奈地参加考研。可想而知,在这种没有提前规划,又没有精心准备的情况下而开始工作或考研,一般都会遭遇困难和挫折。06级同学同样出现了类似的情形。虽然他们在与学长保持联系的过程中,对专业就业的问题有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但在未来职业规划上,还是比较茫然。有的同学今天想考公务员,明天想当体育老师,后天又想去户外运动俱乐部……总在不停地变更自己的想法,虽然这是一种根据实际找工作情况而做出的及时调整,但暴露出同学们对自己认识不足,对未来茫然无措的心理状态。在就业压力不断膨胀时,考研就成为很多毕业生暂时解决就业困难问题的首选目标。户外运动专业的同学也不例外,因为考虑到这个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市场正在慢慢拓宽,所以很多准备考研的同学会选择跨专业考试。但是,由于他们进校时,文化成绩相对其他专业同学较低,因此在考研大军中缺乏竞争优势,即使选择了这条路,心里也充满了不安和彷徨。

三、多渠道、多途径、有针对性地增强户外运动专业学生德育工作效果

(一)重视加强基础文明建设,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改变过去完全以“两课”教学为德育工作主要内容的局面,充分利用我校优质体育资源,开展和组织各种含有户外运动因素的、有意义的活动,例如:邀请国内资深的知名的户外运动专家举办文化讲座,除了介绍户外的相关重要知识与技能之外,还把如何在恶劣的天气和环境中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的精神传递给学生;请运动医学和运动心理学的专家讲授户外运动身体和心理发生意外时如何防治的问题;请体育舞蹈专业的教师教授各种健身舞蹈、瑜伽等,让同学们深刻体味运动的乐趣;由学工组的老师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丰富精彩的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文化修养,为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远大的理想和人生追求奠定基础。

(二)利用多种手段将德育工作内容融入学生的教育管理中。

一是爱国主义教育。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体育比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比如,我校于2009年11月与日本神户大学联合攀登若尼Ⅱ峰并成功登顶;2010年5月组织学生参加了在日本举办的日、中、韩三国大学生登山交流活动,此次活动非常成功。之后我们把参与登顶的同学请来与大家座谈,登顶成功的同学生动地给同学们介绍他们在攀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是和外国的大学生一起攀登,所以大家都有一定要成功登顶的信念,因为他们当时的表现代表国家的荣誉。当然,在日韩两国的同学出现不适应环境,登峰遇到困难时,同学积极地提供各种帮助,最后一起登顶,充分体现了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通过这样的交流,同学们都深有感悟。另外,我们还经常引导学生观看重要的国际大赛事,提高对各种体育项目的审美情趣,当然这也是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豪感的方式。

二是体育精神、作风教育。奥林匹克的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包括公平竞争、坚毅、勇敢、自信心、进取心和永不言败的精神,体育精神并不局限于体育运动中,而是生动地体现在每一位运动员身上,这种精神对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和人生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是一个人取得成功必备的意志品质。2009年年底,奥运火炬珠峰登山团队回母校做报告,我们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通过互动提问的环节,同学们了解了更多登山队员们不为人知的故事,都深深地被他们那种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所感动,这就是有效的榜样示范教育。

虽然我们专业的同学都对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尊重对方等体育精神铭记于心,但真正到运动场上,有些同学还是会为了胜负而冲动。针对他们的这一性格特点,在学生比赛失利时,我们就有针对性地做其思想工作,充分利用其好胜心强、自尊心强、讲义气的性格特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心理上解决他们自尊心受挫的问题,从而促使他们养成优良的体育作风。

(三)完善制度,严格规范。

针对部分学生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组织纪律涣散,我们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包括上课考勤制度、考试守纪制度、训练比赛制度、寝室卫生管理制度等,严格统一学生思想,有效规范学生行为。针对专业学生的特点,我们制定制度是“严”字当头,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严抓严管、决不姑息,并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充分发挥制度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规范、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但同时,我们的制度又是柔性和人性的,让同学们既害怕违纪,又乐于接受这些约束他们的条条框框。

(四)有效分流,针对性地解决就业难题。

从新生入校开始,我们就邀请本专业的专家教授为同学们进行深入细致的专业介绍,学校还开设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让同学们尽快制订出大学学习计划未来发展方案。对于本科毕业后选择就业的同学,邀请本专业的毕业生回校与大家交流心得,并提供经验建议,为将来就业做好心理和职业技能准备。对于选择考研的同学,我们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便利条件和复习时间,并且找有经验的老师为他们集体辅导。另外,我们还与中国登山协会培训部建立了联系,为学生提供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考试合格者发放职业技能从业证书,为学生充分就业增加了渠道。

为促进户外运动专业学生充分就业,我们成立了以体育部主任、書记为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副组长的“体育部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促进毕业生就业管理办法》,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和有效的措施,2010年、2011年户外运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100%。

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始终坚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始终坚持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学生”的理念。

事实证明,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目的性强、学生喜闻乐见且乐意积极参与的活动,我们有效地达到了德育导之以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学凤.论高校户外运动的开展[J].中华文化论坛,2009,7.

[2]于海棠.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2.

[3]关吉臣,董永康,康军.东北地区高校体育专业开设冬季户外运动课程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9,9.

作者:卢杰 王渊 李春卉

上一篇:现代数控机械加工论文下一篇:德育格局影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