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心理学论文

2022-04-15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是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文章旨在对教育心理学学科做出系统化的基础介绍。阐述教育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以及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教育心理学存在的差异。最后对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信息技术教育心理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信息技术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1:

信息技术与“教育心理学”教学融合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摘 要] 教育信息化一直是教育部关注的重要话题。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每位教师适应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本文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信息技术与“教育心理学”教学融合的实践进行探讨,并进一步总结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路径:发现问题,增强信息意识;建设课程,提高信息能力;交流和反思,提升信息素养,以期为之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教师信息素养

[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飞速发展,影响了国民经济和教育等各个方面。为了让教师更快适应信息时代,教育部下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多个文件[1-2],这些文件对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和与规律,它是师范生必修的一门教师教育类课程。如何在信息时代,进行“教育心理学”教学的变革与创新,将信息技术与其教学相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是“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实现“停课不停学”,保证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在家依然能够进行学习,全国各高校积极应用信息化手段,全面实施在线教学。这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强大外在动力,也是一个契机,就像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张端鸿所说,在线教学工作不仅是应对疫情的短期行为,更是一场长期的教学革命。特殊时期,采用的线上教学手段将对未来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可持续的影响。笔者尝试对“教育心理学”信息化教学的实践进行探讨,并进一步探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

一、“教育心理学”信息化教学概说

(一)教学前信息化

教学前,教师通常要认真钻研教材,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后,教师可能会通过反复查阅书籍,凭借经验等进行备课。而目前在诸多网络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等已经有优秀的“教育心理学”课程资源,如华南师范大学何先友教授团队的慕课“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教授的精品课程“教育心理学”,教师备课时可以进行观看,加深对教材的全面理解。

另外,利用超星学习通,课前可以在讨论区发起讨论,针对将要教授的内容,先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程度或看法。如,在讲授绪论前,先问同学们:“上课时有个学生(一年级)总是反复擅自离开座位,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你觉得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等,通过学生的回答便大概能把握学生对教育心理学了解多少,激發学生的学习这门课程的好奇心和兴趣。

(二)教学中信息化

线上教学的效果既需要教师的直播讲授,增加真实感、互动感,也需要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便于学生时时能学,处处能学,增强对知识的吸收。教师可以利用QQ群课堂等方式进行直播,这能够对学生的上一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集中反馈,也能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讲解,实时互动。例如,在绪论中重点探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性质,其他内容可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直播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提问,教师也可以随时点人回答问题,利于督促所有学生集中注意力。

另外,在超星学习通上,教师可以上传学习资料、发布通知、发起讨论、布置习题等,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平台。学习通的电脑端和手机端都可以很便捷地将课程的教案、课件和优质的课程视频等上传到学习通上,就像一本教材,资源集中,条理清晰,环环相扣,学生能够不受时空限制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中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重视学习反馈和评价,致力于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突出结果导向和持续改进[3]。

(三)教学后信息化

如何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效地对其进行反馈,这是教师在教学中一定会面临的问题,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也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得到解决。如在学习通中,教师可以在每次授课后发起讨论:“自主学习完绪论后,还有哪些疑问?”教师利用碎片化时间及时回复,对于共性的问题,教师可以节省学生一个一个来问,教师一个一个回答所需要的大量时间。再如,学生做完教师布置的线上习题测试后,教师可以查看每道题的正确率。例如,“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分泌是什么反应?”这道题只有40%的学生答对,那么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掌握不够,这为下一次的教学提高了更全面的学情。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要使其与教育教学融合后产生预期的良好效果,应注意恰当地使用。首先,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目前存在雨课堂、超星学习通、钉钉等多个网络教学平台,应该来说每个平台都有其便利和不便利的地方,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习惯和课程特点,针对性的取舍,选择合适的教学平台和教学功能。

其次,互联网中相关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在选择的时候要根据所教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所教学生的视频资源,恰当地融入课程教学中,而不能将适合科班专业的学生学习的资源给普通专业的学生学习。

最后,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避免一味地直播讲授或观看已有的慕课,应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并进行有效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教师的信息素养指教师检索、评价、传播、分析信息,以及理解和运用信息技术的素质与修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4]。在以往教学中,由于客观上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主观上教师意愿不强等因素,教师较少进行信息化教学探索,从而信息素养一时难以得到提升。目前在教育部的高位推动下,全民进行线上教学实践,教师真正产生了一定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切实促进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一)发现问题,增强信息意识

收到学校的线上教学通知后,大部分老师会产生一系列疑惑:以前没有怎么接触甚至从未接触过线上教学平台,现在要完全线上授课,这要怎么进行?没有现成的课程资源,所有教学内容都要直播完成吗?怎么进行课堂管理?怎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等等。在外部壓力和内部的困惑共同推动下,教师将产生强烈的信息意识,主动学习和探索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建设网络课程,提高信息能力

为协助教师解决上述遇到的问题,真正建设一门网络课程,学校提供了诸多教学平台的培训资源,这使教师快速具备了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教师学习之后,便尝试真正用到课程建设中。在教师切实的行动以及线上技术答疑过程中,教师进一步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由于很多学生在家中,除了手机和电脑,没有教材等其他学习资料。教师可操作给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完整的学习资料库。对于线上教学初期很多平台崩溃的问题,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学会使用多个技术平台。面对学生自律性不强,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问题,教师要善于使用教学平台的各项功能,巧妙设计教学方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

(三)交流和反思,提升信息素养

每周开展教研活动,各教师分享自身的教学经验,探讨在线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督促使教师不断运用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每一次的线上教学实践都是教师信息素养的积累过程。随着线上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对教学问题的态度、看法,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方式都会有所改变。所以,线上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教师信息素养;而教师较高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又进一步促进了教育教学,二者形成了良好的循环。

四、结语

教育信息化一直是教育部关注的重要话题。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每位教师适应教师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疫情下的线上教学推动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这对疫情结束后的线下教学也将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要真正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应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共同着手,在国家政策引领和各项保障措施下,注重挖掘教师自身对信息技术认识兴趣和运用意识,使教师感受到教育信息化带来的良好体验和较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具备扎实的信息知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2016-06-07.

[2]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2018-04-18.

[3]教育部.中国慕课行动宣.[EB/OL]http://www.moe.gov.cn/s78/A08/A08_ztzl/ztzl_zxkf/201904/t20190418_378663.html.

[4]张雪丽.教育云平台下的职业教育教师信息素养及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5):61-63.

(责任编辑:王义祥)

作者:王娜萍

信息技术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2: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述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是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文章旨在对教育心理学学科做出系统化的基础介绍。阐述教育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以及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教育心理学存在的差异。最后对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历史;比较研究

一、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概念辨析

心理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的历史较为短暂。而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之内的学科,其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而其历史更为短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将将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概念混淆。

首先,从发展的历史看,我们将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作为心理学的开端。而教育心理学正式确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桑代克191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为标志的。

第二,从概念界定上看,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它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而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主要针对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因此,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应该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教育心理学包含在心理学之中,但又具有其特殊性。

第三,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一般特点和规律,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主体,也就是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比心理学更具体,范围更小;从学科性质来看,普通心理学属于基础理论学科,教育心理学属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学。

二、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概述

教育心理学的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和较为短暂的历史,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都提出来很多教育心理学思想。教育心理学认为它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完善时期四个时期。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条是在实验室中研究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规律,另一条是在真实的学校和社会情景中探究人类学习的规律,研究如何改进教和学。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它奠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基础。1913—1914年又扩充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和《工作、疲劳与个别差异》三卷本。这三卷本的出版被视为教育心理学正式确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桑代克本身也因此被尊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在这三卷《教育心理学》中,桑代克以实验心理学模式塑造教育心理学,力图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种具有规范性的实验科学,“但其研究更注重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对于教育的指导作用而忽视了对于教育中产生的其他问题的研究,也引起了后来者越来越多的争议”。

发展至20世纪6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慢慢趋于成熟。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为学校教育服务的研究取向日益明确,教育过程的探讨、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等受到高度重视,这种研究取向一直延续至今。另外,教育心理学家还把视野扩展到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把学校和课堂看成为社会情景,对其中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研究。这一时期,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也受到重视,而且这种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而迅速深化,如多媒体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学习的自我监控问题等都得到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深刻地影响着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

80年代以来,教育心理学渐趋完善,在如下四个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主动性、反思性、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以及把学生的学习看成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上的建构活动。近来,由于建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日益受到重视,教育心理学领域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三、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概述

作为外来文化,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首先是由翻译西方著作开始的。目前普遍认为“The Principles of Teaching Based on Psychology”是我国翻译最早的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著作,这本书的原作者桑代克,原译本的题目为《教育学:根据于最新的心理学》。该译本由上海广学会于1918年春季出版。

在此之后,桑代克的另一部作品“Educational Psychology”被译成汉语版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书的出版发行,标志着西方教育心理学开始在我国广泛传播。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舒新城写的《教育心理学纲要》。该书于1922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本书主要参照国外研究成果编写而成,也促进了西方教育心理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在建国后,我国的教育心理学主要受前苏联的影响较大。在文革时期,由于时代背景,我国的教育行业和教育心理学研究受到了较大影响。直至改革开放之后,即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才真正兴起。到了20世纪90年代,前苏联解体。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对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的影响也逐步减少,对西方教育心理学成果的关注也逐渐增加。很多优秀的西方教育心理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译本,如加涅的《学习的条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教学论探讨》,奥苏泊尔的《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等。

除了翻译西方成果之外,同一时期,我国也出版了一些有关的教育心理学著作。这里边比较突出的有:邵瑞珍教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1983),《教育心理学》(1988,此书被列为高等文科教材),《学与教的心理学》(1990,此书被列为师范院校各专业公共科教材)。

四、结论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是一个看似短暂实则漫长的过程,它经历了无数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认真思考和探索。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深受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影响。尤其是苏联解体之后,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收到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响逐步加深。与国际之间的差距逐渐在缩小。但与此同时,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也表现出了一些不足:

首先,缺乏自己的创新思想。我国现有的一些教育心理学书籍和大多数教育心理学理论都由国外引进,由学者翻译而成,这些外来的理論与思想也许并不符合中国的世纪国情。即使有我国教育学家自己出版发行的著作,但数量也较少,部分年代较为久远,不能符合现阶段新形势的要求。所以,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势在必行。

其次,研究缺乏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总体上来看,尽管我国也开展了一些独立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往往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验证性研究或补充性研究,并且很多研究之间不能很好协调,大都停留到一个层面上,而不能进一步深化。这使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显得十分零散,不能使重要的基础性研究突出出来。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通过教育心理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尽管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其主流还是在不断在向前向上发展。相信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必将逐步缩小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完善不足,使之更符合中国国情,能更好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杜晓燕. 从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看其未来发展趋势[C]. 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 2009.

[2] 叶浩生, 杨文登. 教育心理学:历史、分歧与超越[J]. 教育研究, 2012(6):103-111.

作者:杨波

信息技术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3: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模式探究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认知、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都在持续改进中不断提升。当前的教育趋势除了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以外,人们还逐渐意识到幼儿阶段教育(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教育阶段与小学、初中、高中等其他教育阶段存在明显不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目前,各类师范学校都开设了专门针对学前教育的师范类专业,以为社会、国家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为目标,努力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中,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必修课程,可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和掌握幼儿独特的心理特征。因此,持续提升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质量,是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广大教师应对其予以高度重视。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幼儿教育心理学  教学现状

引  言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又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最重要的源泉,即高水平、高素养的人才,这也是教育和社会紧密联系的体现之一。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越来越意识到“三岁看大,五岁看老”这一俗语的正确性,国家、社会对幼儿阶段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类师范院校都广泛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旨在为国家、社会培养道德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优秀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核心课程。本文对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相关概念

1.幼儿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基础定义是,研究学校情境中教与学基本心理学规律的学科,具体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育心理学上,就是通过多种途径的教与学,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牢固掌握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幼儿园教与学过程中幼儿的基本心理规律,帮助准幼儿教师建立起基本的幼儿教学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特点是,既有心理学相关的理论性知识,又有利用心理学进行教育实践的应用性内容,是一门较为综合、全面的课程。自19世纪末以来,教育心理学成为单独的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研究,幼儿教育心理学这一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各方广泛的重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20世纪80年代末,幼儿教育心理学逐渐从教育心理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细分领域。

2.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对于师范类院校而言,培养优秀的教师是其核心职责,教育类专业是其核心专业。而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也处于核心地位,十分重要。从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及其教学任务来看,就是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能深入认知幼儿在学校教学情境下的心理活动规律,从而建立起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幼儿教育心理学体系,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积极促进优秀幼儿教师的培养效率和效果。学生只有掌握了良好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才能学以致用,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幼儿,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体系中,幼儿教育心理学十分重要,对学生的综合教学素质培养起着关键的促进作用。但从目前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首先,在当前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授课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的问题。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中,幼儿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师不足,很多都是由教育学或者心理学的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对于幼儿教育心理学缺少深入的认知和理解,其教学思维、教学理念都无法满足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的要求。其次,在当前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方式僵化的问题。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仍旧采用傳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思维拓展,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幼儿教育心理学失去兴趣。最后,当前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比较重理论而轻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严重脱节。虽然幼儿教育心理学有着很明显的理论性特征,有很多心理学及与幼儿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教育心理学中很大一部分内容还是比较注重实践和应用的,而当前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普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较为缺乏。另外,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还存在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有较大距离的问题,学生无法真正学到与今后工作实践紧密相关且能直接应用的能力。

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成效的措施

1.加强情境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教学方式僵化,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质量,教师应积极加强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境教学就是一种以直观的方式再现教材内容中的相关背景,该教学方式能将教材中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具象化,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加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统筹整合幼儿教育心理学这一课程的教学资源,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进行专门的归类、处理和设计,努力营造出一种沉浸感强、轻松有趣的教学情境。当轻松、有趣的教学情境形成之后,教师便能将枯燥、沉闷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乐趣,从而提升其对这一课程的兴趣。此外,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还能有效提升学生对心理学中相关晦涩知识的理解,使其学习更有成效。

2.加强信息化技术在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取得了巨大发展,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各行业的发展和趋势。在教育行业中,因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和融合产生了很多效率高、表现形式生动的辅助教学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在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积极引入多媒体、慕课等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技术,将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有效提高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质量。教师还可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其学习效果。

3.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师的培养

教师在整个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者角色,是教材内容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有着显著的影响,教师的能力乃至个人的性格、魅力等因素,都能影响学生是否喜欢这门课程。要想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先对专业教师进行强化和培训,尽快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首先,社会、学校应该积极而广泛地宣传和推崇终身学习、持续自我提升的学习理念,并对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政策倾斜,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学习的动力。只有让教师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了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重要性,愿意主动去学习,才能形成关键的内部驱动力,从而有效提升教师自身能力。除了教师自己的努力外,社会、学校还应该充分调动资源,多组织各类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的相关培训,帮助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时,社会、学校还应该为各校教师建立教育沙龙等沟通平台,使教师能充分借鉴他人的优秀经验,以高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结  语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阶段的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及社会的重视,同时,学前教育专业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规划中,幼儿教育心理学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学好幼儿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综合教育教学能力的养成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各校应该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详细分析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改革,以进一步提升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窦婵.从幼儿心理学看幼儿全面发展——关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一些思考[C].2015第一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5:56.

[2]肖丽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初探[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论文集卷四.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15-19.

[3]王志云.创设课堂最佳状态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职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之我见[J].職业,2015(15):105.

[4]颜亮.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C].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成都会场)论文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739-740.

[5]穆瑞清.提高职高《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6]王燕.试论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实践[J].生物技术世界,2014(3):167,169.

[7]张艳梅.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心理学》特色教学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30(2):124-125.

[8]史艳菊.多媒体教学在中职院校“幼儿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探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12):82-83.

[9]李康耀.幼儿教育理论学科教学法举隅——幼儿心理学与幼儿教育学课程教学例谈[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22(6):91-94.

[10]李幼君.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为案例[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6):79-80.

作者: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