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视角中职学校班级管理论文

2022-04-30

摘要:班级管理是一项繁杂的工作,对于中职学校来说也是一样。将科塞冲突理论与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工作相结合,从社会冲突的理论视角对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冲突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中职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优势视角中职学校班级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优势视角中职学校班级管理论文 篇1:

淡化问题、关注优势 探寻生命的内在力量

摘 要:以优势视角理论为指导,从三个层面构建了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即“重要他人”工作理念的转变、服务者工作重点的转向及个体支持体系的完善,为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实践活动提供参照。

关键词:问题视角 优势视角 中职学校 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近年来,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受到普遍的关注,但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仍以“问题视角”的工作模式为主。[1]俞国良教授曾以“千万别看遍中职学生”告诫我们,[2]让我们摒弃种种针对中职学生的“标签”,精心守望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工作实践的优势视角》一文的发表,引发了社会工作领域从“问题视角”到“优势视角”激烈转向的革命。[3]在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领域也有学者倡导从“关注问题”到“关注优势”的视角转化。[4]问题视角是以问题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在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来访者进行帮助时,强调将关注点聚焦在来访者所面临的问题上,在对来访者所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界定问题,然后再根据问题的属性制定一系列的帮助和改变来访者的计划。优势视角则是以优势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在对来访者进行帮助时强调将关注点聚焦在来访者身上,尽可能的发挥来访者自身的能力和优势,并利用来访者的这些优势来进行自我的帮助和发展。[5]

标签理论认为,偏差行为是社会互动的产物,而个人被有意义的他人(如教师、亲戚、家长等)贴上标签,描述为偏差行为或犯罪者,他就逐渐自我修正,而成为偏差行为者或罪犯。因此,构建基于优势视角的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必要的。

一、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strength perspective)立足于对问题视角的反思与批评,其关注人本身的内在力量和优势的资源。心理健康服务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应该是人们本身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并不是关注他的问题和病态。优势视角下的理念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以及可以充分运用自身的资源来解决问题。[6]

(一)优势视角理论的基本假设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优势视角下,我们相信所有人都是可以发生改变的,所有人都是具有尊严和价值的,所有人都应该相互尊重。

(2)优势视角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且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resilience)。即便是正处在非常水深火热的痛苦以及疾病当中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连自己都想象不到的能量迸发出来。

(3)优势视角认为在社会工作助人实践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应该是来访者个人及其所在的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非问题和症状,改变的重要资源来自于来访者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是一种优势资源。

优势视角超越了传统的问题视角的理论范式,关注点在于来访者的优势和潜能。它强调要把注意力聚焦于来访者如何生活、如何看待他们的世界以及从他们的经验中找出意义。

运用优势视角在对服务对象展开服务时,要求我们从一种崭新的视角来看待服务对象,并不是说忽视来访者所面临的困难,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这一角度下,来访者是积极能动的,具有自主能动性,是可以改变现状的。通过发挥自己的优势、自己的抗逆力,来访者有足够的能力战胜困难。

(二)新的服务视角

优势视角下关注的是来访者所在的整体资源,立在充分调动整个系统中的能动性。优势视角下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转变了之前的研究视角,开始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从被动消极向积极乐观的人性观转变、从问题缺陷向优势视角的理论转变、从线性单一向生态整合的服务方法转变。

(1)从被动消极向积极乐观的人性观转变

优势视角的学理基础之一就是坚持积极乐观向上的人性观,优势视角下,人类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只不过因为外界或自身突发的因素导致暂时性挫败感,优势视角认为只要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善于发现来访者及其周围的力量,就会充分的调动来访者积极乐观的本质。优势视角摒弃了之前被动消极的人性观,对问题的改变充满信心,认为只要经过努力、只要善于发现、充分调动来访者的资源,就可以促进来访者的转变。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来访者被看做是一个充满力量的人,是一个积极主动寻求改变的个体,这一思想相信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现状的。

(2)从问题缺陷向优势视角的理论转变

这一理论视角下,来访者被看成是一个平等自主的个体,是一个充满优势的个体,而不是先前的研究中以问题缺陷为视角看待来访者。在这一视角的指引下,我们关注的是研究对象身上所具备的优势而非病理。我们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以一种善于发现来访者资源的眼光来看待来访者,要帮助来访者一起发掘来访者及其周围环境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并辅助来访者学会充分运用自己的资源来改变现状。我们要鼓励来访者自己摒弃之前对自己的不正确的认知,要让来访者从根本上悦纳自己,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同时也要促进来访者身边的环境由原来以问题缺陷的眼光看待来访者看待社会转变为以优势视角、充满改变的视角。周围的社会支持网络的视角转变对来访者的改变是非常重要的。在优势视角下,我们所需要做的最重要的是就是让来访者自己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然后和来访者一起寻求周围的资源争取更大的进步与改善。

(3)从线性单一向生态整合的服务方法转变

这一学理基础要求我们要摆脱原有单一的、带有强制性的服务方法,不要让来访者被动地去接受改变,要充分发挥来访者的自觉性,调动起自我主动改变的动力。另外我们也要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不能够从单一的方面去剖析来访者的问题、去寻找解决来访者困难的方法。我们在去分析造成来访者现状的时候,应该联系到来访者所在的整个环境系统,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甚至是社会,这些因素对来访者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而且我们在寻找解决策略的时候,也要以全局的眼光看待。充分的调动与整合来访者周围的环境系统,充分的发挥来访者周围的资源,为来访者的改变做充足的准备。在以优势为本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实践中,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以积极乐观、全局的眼光、以优势视角理论为指导,为更多的研究对象服务。

优势视角的这几大转变清晰透彻的表明了优势视角突破了之前常规的模式,是以一种崭新的视角、更为全面性的视角来服务更多有需要的人。

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

基于优势视角的理论,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主要有三个方面,即从工作理念的转变、服务重点的转向和支持体系的完善方面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具体如下图)。

(一)工作理念的转变

当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走出病理学模式,转向社会心理模式。在优势视角之下,“重要他人”(心理健康工作者;学校管理层;班主任;教学岗教师;家长;服务岗教师)需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接纳、理解和支持上;关注学生的心理潜能与人格特质,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心理潜能与人格特质,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心理力量;帮助学生优化成长环境,使家庭、学校、社区的各种资源和谐匹配,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推动学生以正向心理能量与周围资源良性互动。

(二)服务技术的转向

在优势视角下,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重点从关注问题转向提升力量。具体而言,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中,重点工作主要有:①基于归因训练的乐观品质培养;②基于希望理论的希望品质培养;③以朋辈为核心的支持系统归属感建立;④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培养;⑤及时鼓励与表扬;⑥彰显学生主体性的参与式教学。

(三)支持体系的完善

良好的支持体系是个体在困境转化时的优越资源。优势视角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也重视环境资源的创建,具体体现在:①建设富含正能量的环境;②以“奖”为主的制度转向;③朋辈辅导;④各类援助小组;⑤学生社团建设。在建构优势的过程中,“重要他人”和个体都参与其中。

基于优势视角的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彰显了“优势”在中职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田国秀.从“关注问题”到“关注优势” [J].中国教师,2007,48:7-10.

[2]俞国良.为中职服务的心理学探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谢翠翠.优势视角下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思考[J].社会工作,2009,5:36-38.

[5]闻英.社会工作中问题视角和优势视角的比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4):14-16.

[6]Dennis Saleebey.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李亚文,杜立婕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6]贾贵洲.优势视角:中小学听评课制度的新取向[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8(313):36-38.

[7]金钊.每一名学生都有其自身的优势[J].科技创新导报,2014,06:185.

[8]刘海容.基于优势视角的中职学校班级管理探析[J].职教通讯,2015,05:62-64.

作者:陆生春、景彦杰

优势视角中职学校班级管理论文 篇2:

科塞冲突理论视域下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冲突解析

摘 要:班级管理是一项繁杂的工作,对于中职学校来说也是一样。将科塞冲突理论与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工作相结合,从社会冲突的理论视角对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冲突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中职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

关键词: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冲突调节;冲突理论;科塞

作者简介:张园园,女,浙江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沈亚强,男,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学校管理、学校教育教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班级管理的成功。但是,班级管理本身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加上中职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就更增加了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难度。首先,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处于青春期,这种年龄的特殊性增加了班级管理的难度。其次,中职学校的学生对学习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般对学习的兴趣不大。此外,职业学校一般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高高在上”,这种模式也会导致班级管理过程中冲突的发生。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有必要加强班级管理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为更加全面地认识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冲突提供了全新的分析视角;为正确认识冲突的功能,合理利用冲突来完善班级管理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在中职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冲突、研究冲突、利用冲突理论,对中职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冲突进行调节,促进班级的管理。

一、科塞社会冲突理论内涵及与班级管理的内在逻辑关联

(一)科塞社会冲突论的基本思想

科塞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一书中,对社会冲突的定义为:“将冲突看作是有关价值、对稀有地位的要求、权力和资源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对立双方的目的是要破坏以致伤害对方。”[1]从科塞的冲突定义中可以看出,他把社会冲突的根源归为两类。第一类是物质性原因,主要指权力、地位和资源的分配不均;第二类是非物质性原因,主要指价值观念和信仰的不一致。他还强调,冲突不只有反功能,还有正功能,这要取决于冲突的性质和社会系统的内部结构[1],而更应该关注冲突的正功能。科塞对社会冲突功能的分析为我们了解冲突、解决冲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二)科塞社会冲突理论与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内在逻辑关联

任何一个社会系统都会存在冲突与矛盾,完全没有冲突的社会是不存在的。没有冲突矛盾的社会也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存在,只有矛盾冲突的不断化解,社会才会越来越和谐。而班级就像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组织。在班级管理中,教师也会面对各种冲突。可以肯定的是,班级内部冲突不会涉及双方核心价值,冲突只是一些观念上的、行为习惯上的差异,并不是以伤害对方为目的。因此,对于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冲突,需从冲突产生的原因入手,借鉴冲突理论来寻找对策。

二、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管理的内容纷繁复杂,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分类。本文采用陈红燕的分类方法。把班级管理的内容分为主体研究,环境研究,过程研究,策略研究四块[2],即人、物、事、学生行为问题研究。而本文主要涉及班级管理环境中存在的冲突。环境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3](1)物质环境主要包括班级中基本设施建设、班级编制和座次安排。国外校长提出安排座位要考虑以下六个因素:身材高低、学生的视力、听觉、性格特征、人际关系和知识水平。(2)制度环境主要包括班级结构与班级规范两个方面。班级结构是指班级中学生的地位以及学生在班级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班级中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规范是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评价的依据。例如,班级纪律的制定。(3)文化环境主要包括教师领导方式、人际关系和班风。教师领导方式是指教师管理班级时用来行使权力的方式。勒温及其同事将教师的领导方式为三种,即民主型领导、专制型领导、放任型领导。班级中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师关系、生生关系、师生关系三种。

三、班级管理环境中存在冲突的原因

(一)座位安排不公引起的冲突

座位,原本是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借助教室中桌子和椅子用以“放置”自己身体的地方。但在实际情况中,“座位”成了权力、关系的象征。根据学者对‘秧田式’座位模式的分析,教室中存在“行动区”和“盲区”。[3]“行动区”一般指教室的前几排,而这个区域最易获得老师的关注,并且这个区域的学生往往表现较为活跃。“盲区”一般指教室的后几排,这个区域的学生不易获得老师的关注,并且在教学活动中与教师的互动较少。因此,处在不同位置的学生就占有了不同的教育资源。占教育资源少的一部分人就易与占教育资源多的人发生冲突。

(二)班干部职位资源稀缺引起的冲突

在班级中,学生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在组建新的班集体时,老师就会选拔出班干部、各學科的课代表和小组长来辅助自己更好的管理班级。但班干部的名额是有一定数量限制的,大多数人仍是普通学生,这也导致了班干部职位是一种稀缺资源。而且,在中职学校的班级组织中,学生职位很少变动。因此,学生之间为争夺班干部职位这一稀缺资源而产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班干部一般是老师的“代言人”,具有很大的“实权”,班干部与普通学生之间往往存在管理与被管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普通学生为了摆脱被管理、被支配的地位,他们会努力争取班干部的职位,而班干部会想方设法地长期占有这一支配性资源。此外,班干部有时可以获得更多的班级利益,比如评优评奖等。因此,一旦普通学生在班干部稀缺资源分配方面不占优势,且其他资源也得不到公平对待时,就会引发普通学生的不满,从而导致学生间冲突的发生。

(三)教师地位过高引起的冲突

教师地位过高的原因是由教师领导方式引起的。在传统教育中,一直是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就应对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言听计从,不允许学生有任何意见。因此,教师一般就会树立权威者的形象。在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规划学习任务,指导学习方法,控制同学们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他们认为,没有教师的监督,学生就不可能自觉学习,因而往往采取三种方式控制学生:(1)体罚学生;(2)训斥学生;(3)向家长告状。[4]这些做法不但不能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反而易使学生厌恶学习,对老师充满敌意。中职学生本来就处于叛逆期,很容易与老师发生冲突,最终导致师生关系恶化。

(四)群体间差异引起的冲突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会有性格、言语、行为等方面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也是学生小群体形成的因素之一。在班级中,都会存在多种多样的非正式群体,而这些非正式群体是由于学生间兴趣、爱好等的相似而自发形成的,这些非正式群体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班级中的正式群体是在班主任的组织领导下权责清晰、为班级管理服务的群体。班级中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高度一致性;(2)部分一致性;(3)对抗型。大多数班级中的正式群体与不同的非正式群体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而这种冲突主要体现为群体目标的冲突,群体文化的冲突,群体地位的冲突。[5]此外,除了班级中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间会发生冲突外,班级中不同非正式群体间也会有摩擦。同样,不同非正式群体间也存在三种关系,分别是高度一致、部分一致、对抗。不同非正式群体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群体间利益、价值观念的冲突。

四、科塞冲突理论视域下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冲突的理论分析

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冲突”是与 “一致”、“稳定”、“和谐”等互动并列存在的,冲突不是偶然出现的,冲突现象往往表现为长期存在,不可避免。任何一个系统、组织内的完全和谐是不存在的,即使和谐也不是一种静态的、孤立的和谐,而是在不断化解矛盾冲突的过程中达到一种动态的和谐。可以说,班级管理正是由冲突引发,而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由于处理方式不当,导致冲突更加凸显。班级管理过程中涉及到座位安排的问题,如果座次安排不合理,使有的学生过多的占有有限的教育资源,就会导致家长与学生的不满,引发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此外,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纷繁复杂,每个主体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不同价值观与理念,很易导致冲突的发生。这些关系之间不可能处于一种静止的状态,会随着冲突而不断地完善班级管理中不合适的方面。只要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存在着资源差别,存在着价值观念的不同,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冲突就必然是不可避免的。

(一)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冲突的根源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

科塞把社会冲突的根源归为两类。第一类是物质性原因,第二类是非物质性原因。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冲突也存在着物质和非物质两方面的根源。物质层面的根源主要是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或是教育资源分配过程的不公平和地位不平等引起的,如座次安排不合理、班干部资源过多、教师地位过高等。以班干部资源过多为例,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班干部可以优先分得班级利益。例如,由于班干部需要协助老师来管理班级,自然与老师的接触机会更多,老师也会更加了解他们,从而老师也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此外,在学校评比优秀学生时,老师首先想到的也是班干部。老师本应该平等的对待学生。物质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根源。同时,班级管理冲突亦存在着非常重要的非物质层面的根源,即价值观念和信仰的差异。在某种意义上,非物质层面的根源更加难以调和。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群体,不同的非正式群体之间由于观念、兴趣的不同很容易产生冲突。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由于所代表的文化、理念不同也易产生冲突。而这些很难在较短时期内得到彻底解决,因此,从非物质层面来考虑班级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

(二)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冲突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

科塞一直强调社会冲突存在着正、反两方面的功能,适当的社会冲突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单纯突出冲突的积极功能或一味强调冲突的消极作用都是草率的。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冲突亦存在正、反两方面的功能。班级管理冲突的正功能表现在使之前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充分显露出来。以师生关系为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就会不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影响教学质量。师生交往冲突能使学生有机会表达真实的自我。平时,学生虽对教师或教学不满,但碍于面子或考虑到不良后果等其他因素,想说而不敢说。而当冲突发生时,由于失去自控,他们会一吐为快,把内心世界全盘托出,这对教师来说,不仅能够真正了解学生,而且很多时候还能产生心灵的震撼,使师生双方建立一种友谊关系,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个性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当然,班级管理冲突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亦是存在的。以班级中的不同非正式群体为例,不同非正式群体间的个体冲突易变成不同群体间的冲突,这会对班级中同学关系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总之,班级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冲突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作为班级管理者,应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资源。承认学生之间存在观念上的差异,引导学生学会宽容异中求同,学会合作,互相帮助。同时,管理者应正确看待冲突的功能,既看到其消极一面,也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对班级管理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 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孙立平,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1989:前言,35.

[2] 陈红燕.班级管理研究述评[J].教学与管理,2004(31):25-28.

[3] 陈建霞.班级内生生交往冲突的社会学归因 [DB/OL].http://www.lwlm.com/qitashehuixue/201502/770186.htm.

[4] 安文穩.中职生中职生成就动机、教师领导方式与学业成绩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5] 高莉娟.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影响的社会学分析[J].河南农业,2015(10):16-18.

[责任编辑 秦 涛]

作者:张园园 沈亚强

优势视角中职学校班级管理论文 篇3:

中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

[摘           要]  通过对龙岩、厦门、泉州部分中职学校开展中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新媒体下中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

[关    键   词]  中职学生;媒介素养;调查分析

媒介素养也称媒体素养或传媒素养。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它包括对媒介信息的获取、分析、评价、创造和参与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各种媒介正成为中职学生家庭和学校教育外的又一重要阵地。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道德观念尚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大眾传媒对他们而言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各种媒介能及时提供丰富的信息,丰富娱乐消遣方式,拉近与人沟通交流的距离,满足精神层面的更多需求;另一方面,又缺乏必要的媒介知识、足够的辨识水平和自控能力,好奇心、模仿性强,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负面作用,从而影响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对中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一、调查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中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旨在抛砖引玉,利于今后对中职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更具针对性、有效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问卷设计

借鉴有关研究成果,编制了“新媒体下中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问卷调查表,主要调查中职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从五个维度:基本信息选取、媒介信息获取、媒介传播习惯、媒介评析能力及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开展。

三、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随机选取了不同地区不同中职学校每所抽取30名学生共7所(龙岩市内5所、厦门1所、泉州1所)作为调查样本,采用纸质形式开展,共发放学生问卷210份,收回问卷208份,回收率99.05%,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94.29%。

四、调查数据分析

(一)基本信息选取方面

所调查的7所中职学校中均为在校中职学生,学生全部都持有手机,家里都有电视机,有近40%的家庭配备电脑;超过80%的学生父母是农民或务工人员,且学历不高,大多为初中,只有少部分为高中;同时有近1/3的学生为留守人员,家庭结构较复杂,部分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较落后,教育方法简单,与孩子沟通较难,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目的与成效,使他们更亲近虚拟世界。

(二)媒介信息获取方面

调查显示,基于网络平台的手机媒介是中职学生最经常使用的,成为中职学生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学生经常使用网络(98.99%)、电视(71.72%)、报纸杂志(23.74%)。他们利用媒介的主要目的是:62.63%用来学习知识(如上网搜集资料),92.42%用于休闲娱乐或网络游戏,65.15%用于社交沟通或释放自我,42.42%用于浏览广告或网络购物。说明中职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利用媒介资源学习,符合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现状,因缺乏有效管理,中职没有太大的升学压力,容易养成对手机和网络的依赖症。

(三)媒介传播习惯方面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走进千家万户,近80%的中职学生选择网络发布生活或学习信息,其中高达95.45%的学生选择手机发布。在网络方式中,92.42%的学生使用微信,85.3%的学生使用QQ。有近1/3的学生经常参与老师发布在学习平台或微信群的问题举办讲座,近35%的学生从不关心关注,只是忙于应付作业。说明在媒介信息传播方面,中职学生倾向于使用新兴媒介,但传播能力一般。

(四)媒介评析能力方面

中职学生具备一定的媒介道德认知能力,但缺乏统一的价值标准,对媒介的评价分析需要进一步提高。数据显示,超过95%的学生认为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信息是真实的,说明大多数学生比较信任媒介信息。中职学生的媒介判断能力普遍比较客观独立,与新兴媒体相比更相信传统媒介。对网络广告的态度,51.2%的学生对广告产品只是随意浏览,极少数用得着时才买,说明中职生的消费倾向基本不受媒介太大的影响。在对待网络的态度上,学生也知道上网的利与弊,但对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又难辨真伪,很多学生明知道上网会给学习或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仍不可摆脱,这说明中职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虽具备基本的道德认知,但分析不够全面和深入,需进一步提高批判能力。

(五)媒介素养教育方面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对学生进行手机管理及网络安全教育的政策也不一样,或明确规定上课期间对手机进行管制,或明确要充分利用手机进行辅助教学。教师的媒介素养比较高,超过95%的教师经常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教学,90.91%的教师经常使用媒介进行网络聊天或看新闻,超过80%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经常通过微信或QQ与学生进行聊天或班级管理。学生的媒介素养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中职学生的媒介素养基本上是自发形成的,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学生的成长需求,而学校缺乏正规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所以有81.3%的教师认为网络提供了与课堂不一样的信息和视角,让他们更有判断力,同时又有超过50%的教师认为网络中有很多不良信息,让他们是非混乱,追逐不良信息,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沉迷网络,影响学生的学习与心理健康。

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根据上述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数据分析,显示中职学生的媒介素养概念模糊,认识水平较低,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启示我们要有效开展中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一)营造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氛围和环境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且面临着巨大挑战。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学校必须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促进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校要加强顶层设计,从培养目标、学校发展、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媒介的优势,有效利用微信平台推广移动学习,以图片、视频、文字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传播积极向上的媒体内容,宣传科学的媒介知识、技能和观念,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氛围。同时,家长也要有意识地学习和了解媒介的相关知识,与时俱进,在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的同时和孩子共同进步。对孩子在家中上网、看电视等接触媒介的活动,父母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因噎废食,完全禁止,应做好疏导教育工作,向孩子推荐健康、文明、有趣的电视节目和网站,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网络,对孩子参与不健康、不文明的媒介活动,要及时并坚决地加以制止。

(二)融入课程教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学校在没有增设专门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情况下,可以在厘清媒介素养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尝试将媒介素养知识合理分解,渗透在部分学科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专业实际,主动融入课程,充分利用多媒体、影音视频等信息化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如在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自觉践行交往礼仪规范”知识时,组织学生对网络的利与弊开展辩论,让学生明确,在网络交往中,我们需要分辨与筛选网上信息,克服迷恋、沉湎网吧,浏览不健康信息,随意结交网友等不良行为。中职学生要自觉养成文明的网络言行习惯,自觉遵守并践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从我做起,文明上网,共同倡导和建设网络文明新风。

(三)结合专题活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学校组织开展的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专题活动同样也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渠道。因而,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媒介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小游戏、角色扮演、演讲比赛、成果展示等实践活动中思考、体验、感悟与媒介有关的知识,如邀请当地公安局网安大队的专家到校做“网络安全与防范”的主题讲座,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在增强网络媒介自我保护意识,抵制网络中形形色色的诱惑,提高鉴别能力,做到安全文明上网;又如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为载体,指导学生参加其中的“摄影和微电影类”比赛,让学生参与媒介作品的创作,学习媒介工具的使用,既掌握了相关媒介知识和技能,又丰富了德育内容和实践,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相互促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

(四)引導学生提升媒介素养意识和能力

学生是接触媒介的活动主体,自觉加强媒介素养是个人应尽的责任。作为中职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基本、必要的媒介知识,懂得如何合理地获取、利用媒介信息,理性地辨别信息的意义,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帮助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遇到问题,及时向家长、老师反映,寻求帮助;充分利用媒介为自己的成才服务,自觉主动地拒绝“媒介病毒”的不利影响。

中职学生正处于媒介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提高中职学生的媒介素养意识和能力迫在眉睫,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个人共同参与,建立健全和完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

参考文献:

[1]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J].新闻记者,2004(5):11-13.

[2]林三芳.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其发展策略:基于成都市青少年媒介素养现状调查的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22-128.

[3]宋楠楠.中职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以蚌埠市为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98-100.

[4]盛秋妃.基于现状调查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对策[J].职业教育,2018(20):33-36.

◎编辑 冯永霞

作者:兰业腾

上一篇:企业股权投资计算方法研究论文下一篇:中小企业集群融资风险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