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改革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26

摘要:由广东省财政拨款的省属中等职业学校是全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坚力量。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职学校改革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职学校改革教育管理论文 篇1:

强化三项管理,全面提升河源市中职教育发展水平

摘要:河源市作为广东省的经济欠发达山区市,中职教育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较差。但自2007年以来,在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在河源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下,市教育局迎难而进,有力地推动全市中职教育跨越式发展,全面提升了全市中职教育发展水平。

关键词:中职教育;目标管理;制度管理;责任管理

自2007年以来,在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下,河源市中职教育迎来了发展机遇,实现了大规划、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至2013年上半年,累计投入资金达15亿元,新建和扩建了一批中职学校,目前全市中职学校15所,校园占地面积达13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达728万平方米,实训设备总值达15亿元,总在校生达53000多人,市内普职比提高到55:45 (不含输送市外中职学生数)。同时,全市拥有“省重”中职学校3所,“国重”中职学校4所,并先后有3所中职学校被省列入创建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全市中职优质学位占中职学校总学位的783%。河源市中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了近六年来河源市整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最强音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河源市中职教育发展水平也追上了全省的发展水平,进入了同类地区的前列。回顾近六年来的发展历程,我市中职教育之所以能实现“涅磐与蜕变”,除了有国家的正确政策、省的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外,市教育局始终注重强化对中职学校的“三项管理”,也是强有力的发展推手。

一、强化目标管理,推动中职学校一年一个台阶向前发展

目标管理是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它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能够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的业绩。我市在加强对中职学校管理时,很好地借鉴了这种管理方法,注重通过分步实现阶段性目标来推动中职教育不断向前发展。一是科学制定全市职业教育发展目标。2007年下半年,我们抓住省委省政府提出用五年时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个契机,结合我市实际,及时做出了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我市加快中职教育发展的三个具体目标:一是加快新建扩建一批中职学校,增加学位,力争2011年全市中职在校生达到50000人以上,普职比达到6:4以上;二是重视中职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力争五年内省重点建设专业达到5个以上;三是加快优质学校建设,力争五年内创建“省重”“国重”中职学校5所以上,优质中职学位达50%以上。为了如期实现这三个目标,我们一方面积极争取省教育厅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对中职学校的业务指导和目标管理。根据目标分解任务,再根据任务提出措施,进而强化工作责任,确保措施落实、任务完成和目标实现,实现“目标—任务—措施—责任”良性推动。在目标倒迫任务的有效推动下,短短几年内,我市先后投入资金5亿多元新建了万人规模的河源理工学校,投入4亿多元迁址新建了市卫生学校,投入近5亿元扩建了市高级技工学校、市职校等9所中职学校,全市中职学校新增校园面积102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385万平方米,全市中职学校在校生达53000多人,为全市于2011年提前一年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五年内有6个省重点专业通过验收,成功创建“省重”中职学校3所、“国重”中职学校4所,并有3所被省列入创建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优质中职学位达783%。这些目标的全面实现和超额完成,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中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二是要求学校制订自身的发展目标,并紧紧抓住重大发展机遇推动学校目标如期实现。如河源理工学校,2009年开办之初就提出“一年树形象,三年铸品牌,五年成示范,十年显特色”的发展目标。按照这个发展目标,河源理工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大力发展中职教育以及市委市政府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大好机遇,自2009年秋季学校建成开学开始,坚持“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美的图画”的办学理念,学校高度重视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校风建设和文化建设,切实加强招生宣传和校企合作,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新模式,以良好形象扩大影响,以内涵建设铸造品牌,以质量提升推动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绩。学校2009年当年实现招生3200多人,2010年通过国家重点中职学校达标验收,2012年通过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达标验收,2013年春列入广东省第三批创建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的项目学校,2013年秋季招生达3700多人,在校生达9500多人。又如河源市卫生学校,自2007年以来,学校敏锐把握国家和省重视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大好形势,并抓住我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机遇,积极扩大招生规模,严抓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有力推动了学校大发展。该校2009年通过“国重”评估验收,2011年7月率先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创建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的项目学校,2011年底学校新校区动工建设,2012年秋季学校整体迁入市区新校区办学,2013年4月成功承办全省中职技能大赛护理专业赛场,2013年9月接受并通过了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的达标验收,并于今年秋季开始实行按招生计划划定分数线择优招生,目前在校生达6800多人。

二、强化制度管理,推动中职学校更好地自主改革创新发展

为了更好地激发中职学校办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我们市教育局始终坚持抓大放小、简政放权,除学校发展规划、重大工程项目(按规定须招投标的)、校产变更、正副校长选配任命等需要报市教育局研究审批外,其他包括办学模式改革、专业设置调整、校企合作项目、中层干部选配、教师招聘、绩效工资发放等等,均由学校依据有关政策规定自行决定和实施,给足学校办学自主权,推动中职学校更好地自主改革创新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要求各中职学校要切实做到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一是健全和落实学校教代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法人治理结构。学校章程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和中远期发展规划,都要经过学校教代会审议通过,发挥教职员工的集体智慧,体现教职员工的共同意志,从而保障有效实施。如河源理工学校在2009年开办之初,就利用开学前的一周时间,及时召开了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对新草拟的学校章程、五年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以及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认真审议讨论和修改完善,由于其制度充分集中民智和体现民意,所以各项管理制度得到很好落实,从一开始学校就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轨道。尽管学校创办不久,教师普遍比较年轻,学生规模大,但办学几年来该校呈现出管理规范有序、教师敬业爱岗、学生积极向上的勃勃生机,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二是与时俱进地改革和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不断适应学校发展新要求。中职教育是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一类教育,所以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积极顺应社会发展。为此,我们要求学校务必紧跟社会新形势,依据国家新政策,结合学校新情况,不断地改革和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如河源市卫生学校,2012年秋季从地处龙川县城的原校址整校迁入市区新校区办学,为了适应办学环境的变化、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师家居不方便的新情况等,学校提前一个学期就派出由相关科室干部组成的一支管理队伍到市区理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跟岗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全面修订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从而使学校迁入市区办学后能够有科学完善的制度来保证学校的顺利过渡、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2010年6月,河源理工学校率先成立职教集团,成员涵盖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初级中学、兄弟职业院校等192个单位。为了规范各成员单位的责权,有效实行集团化办学,学校及时制定了《河源理工学校职教集团章程》。另外,学校还先后与中兴通讯、西可通讯、联想电脑、红棉吉他、都市丽人、TCL等16家企业建立了16个冠名企业专班,实行订单培养,为加强企业专班的管理,学校又新制定了《河源理工学校企业专班管理规定》。又如近年来各中职学校在改革办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推进集团化办学以及贯彻执行国家免学费、助学金等政策过程中,我市各中职学校都能够及时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及时制订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从而有效保障学校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各项政策的全面落实。

三、强化责任管理,推动中职学校各项目标和计划真正落到实处

责任是职责和任务的合称。为责任而工作,就能全力以赴,满腔热情;为责任而工作,就会想方设法、克服困难;为责任而工作,就能齐心协力、凝聚力量。责任管理,强调每个人都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完成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实现既定的各项目标和计划,进而使整体发展目标得以实现。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检查、调研以及开展各类活动的机会,加强对中职学校的责任管理,强调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做到有部署、有计划、有检查、有结果。各中职学校本身也注重建立责任机制,通过加强内部检查,实施绩效管理,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在强化责任管理中,我们切实做到“三个抓”:一是领导抓、抓领导。对于工作,我们实行领导负责制和责任制追究制,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做到领导不大包大揽,下属不应付了事,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责任氛围。二是具体抓、抓具体。对于具体的工作,我们不满足于召开会议和印发文件,而是同时建立相应的工作责任制和跟踪问效制,有明确具体的责任人、工作措施和工作时间表,并按时进行跟踪问效,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和任务圆满完成。三是反复抓、抓反复。对工作抓抓放放,必然严重影响工作的进度和质量。我们严格按照确定的工作目标,牢固树立工作不落实、不出成效就不撒手的责任意识,对每一项工作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督促、有考核,坚决杜绝开展工作时紧时松、忽起忽落、忽冷忽热的情况发生,持之以恒地推进各项工作。对中职学校的检查,每学年既有综合考核大检查,也有招生工作、专业建设、校园安全、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政策、工程项目建设等专项检查,每次开展工作检查都切实做到有情况记录与反馈、有问题整改通知书、有整改过程跟踪巡查,不搞花架子,不走过场,从而保证每次检查有实效,各项工作责任有落实。

目标管理、制度管理和责任管理是我市对中职学校实施有效管理的三大抓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做了很多有效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也还有不少需要继续完善和不断加强的地方。今后,我们将认真学习和借鉴全国兄弟省市的先进管理经验,积极探索科学管理中职学校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管理体系,不断提高中职教育管理水平,为进一步推动我市中职教育科学发展、全面提升我市中职教育发展水平做出更大的努力。

(作者单位:河源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赖俊辰

作者:陈俊荡

中职学校改革教育管理论文 篇2:

发展“强、大、优、秀”的省属中等职业教育

摘要:由广东省财政拨款的省属中等职业学校是全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坚力量。本文建议实施“1210”工程,集中资金建设省属职业教育综合型公共实训基地,成立“省属中职学校管理委员会”实行统一管理,省属中职学校优化重组,组建专业或连锁职教集团,“3+2”或“5年一贯制”中高职教育衔接,多方资源整合,建立统筹协调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大整体形象宣传等措施,使省属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强、大、优、秀”起来。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省属;改革与发展

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政府各部门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由省财政拨款的省属中等职业(以下简称省属中职学校)已经成为全省中等职业教育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为我省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省属中职学校具有办学历史较长、内部管理规范、专业覆盖面广、规模参差不齐、长期分散管理等特点。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省属中职学校的办学现状与省政府的要求和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2006年8月7日召开的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优化重组省属职业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布局,做优做强省属骨干职业院校。2008年底国家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强调,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率先实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推进校企合作,建设集约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面向更大区域配置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近年来,部分省属中职学校分期分批由企业和行业管理归口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管理。集中归口管理体制的实行,使省属中职学校由过去的“行业、企业”管理,过渡到教育行政部门的“专业”管理。以上决策的提出和实施为省属中职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要做强、做大、做优、作秀省属中职教育事业,除了持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以外,建议从体制、机制和政策安排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实施“1210”工程

建议省属中职教育在“十一五”期间实施“1210工程”。

“1”——办好一个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近年来秉承“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的办学理念,在培养中职教育师资、培训中职学校校级领导及专业教师、中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建议结合国家的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为中职学校培养、输送当前急需的技能型、复合型师资队伍,尤其要着重强化教师的个人实操能力和实训组织能力的培训,特别是数控、模具、机电一体化、汽车维修等社会急需专业的教师培养,同时兼顾方兴未艾的现代服务业类专业,如物流、会计、动漫、艺术设计、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专业。

“2”——针对紧缺人才培养工程,选择交通便利或职业学校较为集中的地段,参考香港职业训练局建设九龙湾、葵涌和薄扶林等三个专业技能训练中心的模式,集中省财政资金建设至少2所集约型、综合型的公共实训基地。兼顾省属中高职院校学生实训、社会培训(包括外来务工人员、下岗再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的需要,并使其成为具有窗口型、示范性、带动性作用的职业教育实训中心或基地。例如中山市作为全省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就划出了500亩土地用于建设综合型职业教育实训中心。梅州市也在积极筹建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

“10”—— “十一五”期间,全省将建设100所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议按照《广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条件》的要求,在注重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的同时,特别要求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方面进行创新,争取在省属中职学校中创建10所具有特色和规模的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其中至少2所学校能够进入全国示范性中职学校的行列。

二、体制创新

1.管理体制创新。

建议实施“两步走”体制创新战略,整合省教育厅管理的中职教育资源。

第一步:省属中职学校进一步统一管理。对划归省教育厅管理的省属中职学校,仿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模式或香港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在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成立“省属中职学校管理委员会”或“省中职教育集团”或类似“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构。利用这个平台统筹管理省属中职学校,调动各校的办学积极性,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独立运作,协调发展。这样做有利于政府主管部门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制定政策、宏观调节、监督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益和效率;有利于更有效地对省属中职学校进行资源整合和发展提高,并形成操作过程中的“防火墙”;有利于加强对学校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例如,国务院国资委在2007年1月5日提出,“十一五”期间对中央企业进行重组的重要步骤,就是首先组建资产经营公司,并以资产经营公司为平台推进中央企业重组。

第二步:省属中职学校重组与整合。实施“品牌带动战略”,走集约型、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以招生就业前景好、具有规模效益的品牌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为核心,采取品牌中职学校与弱小职校或招生困难的职校整合的方式,做强做大部分品牌职校,使省属中职教育整体办学规模和效益得到全面提升,并在整合过程中加快创建省级示范性学校的步伐。

2.办学体制创新。

省职教工作会议已明确职业教育办学探索集团化、连锁化发展模式,省教育厅罗伟其厅长在《中国教育报》上专文阐述了职业教育集团化、连锁化发展的思路和作法,为我省中职教育办学体制创新指明了方向。职教集团化、连锁化发展需要政府的指导和支持。建议先成立“省属中职学校管理委员会”或“省中职教育集团”,再选择其中具有一定办学优势的中职学校与行业协会、企业、科研设计院所或其他职业院校合作,建立“专业或连锁职教

集团”,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即采取“先内合,再外联” 的程序,分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连锁化发展。

三、机制创新

1.投资机制创新。

(1)发挥社会主义集中财力物力办大事的优势,在省属公共职教实训基地建设上,应集中教育厅属中职学校的区位资源、资金资源和设备资源,在“十一五”期间建设2所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厅属“窗口型”公共职教实训基地。

(2)建议尽快实行按在校学生人数核定财政拨款的政策,进一步调动学校扩大办学规模的积极性。在省属中职学校专项资金使用方面,采取扶持骨干的策略。“让一部分学校先强起来”。尤其对学校实训中心的建设项目,应尽量做到划拨资金不“撒胡椒面”,集中财力,重点做大做强若干所示范性学校的实训中心。

(3)目前实行的国家助学金政策(即入读中职学校的农村贫困或城镇低保家庭子女,由各级财政每年给予1500元生活补贴,分十个月由学校存入学生银行存折),对于增强中职学校对贫困家庭子女的吸引力,体现教育公平以及落实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确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首先,由于中职学生年纪较小,自控能力较弱,不一定把国家助学金全部用于补贴生活,有相当部分被挪作他用,学校和家长对助学金的使用难以监控;其次,逐月发放助学金增加了学校核发的工作量;再者,不少学校反映国家助学金的下拨经常不能按时到达学校账户,引发学生对学校的不满,出现“好事没有办好”的尴尬现象。我们建议将助学金直接抵扣学生学费。这样做既可以集中体现国家资助的力度,又能够集中减轻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学校的工作难度,同时为逐步实施中职免费教育打下基础,真正把好事办好。经过我们随机调查,该建议得到了绝大部分学生家长的支持和赞同。

2.办学机制创新。

省教育厅李小鲁副厅长曾发表文章推荐“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作法。为了稳步提高中职学校招生数量,增强省属中职学校对初中生的吸引力,建议允许部分国家级重点省属中职学校探索“3+2”中高职分流和“5年一贯制”高职办学模式。“3+2”办学的前三年在中职学校完成中职教学目标,绝大部分学生按中职学历毕业和就业;少部分(约15%-20%)优秀学生升入高职学院继续完成二年制高职学业。“5年一贯制”高职招收初中毕业生,在加挂“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分校牌子的中职学校连续学习五年,其中后两年挂靠高职学院按高职学生对待,考取高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5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在其他省区(江苏、浙江、安徽、新疆等)已经实行了若干年,这是构建立中高职教育衔接贯通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另外,“3+2”中高职分流和“5年一贯制”中高职贯通模式也可以考虑在专业职教集团内来实施。部分省区在成立职业教育集团时,就采取了以“高职”带“中职”,紧密联合企业、行业的职教集团模式。总之,这两种中高职教育衔接贯通办学模式的试行,应该是省属中职学校在资金投入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利用政策扩大办学规模,提高中职教育吸引力的有效措施。

在目前的办学体制下,有不少中职学校与大学联合开设成人高考的大专学历教育,有的学校招收的成人大专在校生数量甚至达到在校生的20%左右。成人大专在中职学校走俏,是中职学生和家长对目前中职教育成为“断头教育”的无奈选择,也说明中职学生的确有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的渴求。尽管目前高职学院有面向中职学生的“3+证书”考试选拔制度,但由于基础理论3门课程的考试难度较大,且中高职教学体系未能衔接,中职学生入学后又要学习部分内容重复的专业基础课,再加上学制三年,学费较高,使得绝大部分中职学生要么因为文化课基础薄弱,要么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不佳而望而却步。

当前,我国正在制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如何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课题。我省也正在学习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并将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按照“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指导思想,除了率先实现免费中等职业教育以外,还实行“3+2”中高职分流和“5年一贯制”中高职办学模式,必定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为我省在2011年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5%以上的目标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

3.管理机制创新。

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也是有别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与企业和社会关联度最高的教育。建议在省属中职学校中建立以目标考核责任制为主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各校发展的积极性。集团化、连锁化办学模式就是借鉴了企业发展的成功做法,目标考核责任制也可以借鉴企业管理中的有效经验。部分省属中职学校在隶属省属企业管理期间就曾经作过有益的尝试,促进了学校事业的发展。建议进一步完善、充实和提高。

四、多方资源整合,做大省属中职教育

随着广州大学城的逐渐成熟,已经进驻的大学还有部分分散在市区内的校区。如广东药学院宝岗校区和赤岗校区、广东工业大学番禺隆辉校区和龙洞校区、星海音乐学院沙河校区等。这些校区的规模,对于大学来说较小;但对于省属中职学校来说,却具有相当的规模和优势。如果能将此类物业直接划转给省属中职学校,就可以快速创办“窗口型”、示范性省属中职学校,充分彰显省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心和力度。事实上,早些时候广东工业大学五山校区整体划转给广东外语艺术职业技术学院,就是一个支持高职教育发展的范例。同时,也可考虑将此类物业资源用于建设“窗口型”省级公共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校企合作,建设集约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面向更大区域配置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校企合作是坚持职业教育特色的办学模式,也是职业院校做强、做大、做优的必由之路。建议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产业发展需求,面向企业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可以考虑选择若干家能够代表所属行业先进水平和具有相当规模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采取政府指导、财政投入、校企合作的方式在学校外、企业内建立实习、实训、培训和就业基地。财政投入经费主要用于基地的实习实训设备和设施。另外,如果能够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所在企业,按月、按其接收实习实训学生的实际人数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比起一直未能落实的“税收减免”政策,更加容易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深圳市宝安区在这

方面的作法就值得借鉴。

五、加强统筹监管,树立整体形象

通过建立省属中职学校内部管理事务协调和统筹机制,健全省属中职学校监督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加强省属中职学校内涵建设,注重强化品牌意识;重视社会宣传和对外交流工作,树立省属中职学校的整体形象。

综上所述,在“十一五”期间,建议通过集中资金建设2所省属公共职业教育综合型实训基地,成立“省属中职学校管理委员会”,实行统一管理,省属中职学校优化重组等举措“做强”省属中职教育;通过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和连锁化办学模式,试行“3+2”或“5年一贯制”中高职教育衔接贯通学制,划转部分大学分散在市区内的校区给省属中职学校扩大办学场地,校企资源共享等方法进一步“做大”省属中职教育;通过办好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统筹协调和激励约束机制等措施“做优”省属中职教育;通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建设10所具有特色和规模的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加强宣传交流和树立省属中职学校整体形象等办法为省属中职教育“作秀”。相信这些措施将使省属中等职业教育事业逐步“强、大、优、秀”起来。

(作者单位:广东省商业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Z],2006-9-26.

[2]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Z],2008-12-31.

[3]罗伟其.调整布局创新体制推动职教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10-9.

[4]李小鲁.职业教育提速:比较、突破、举措[J].广东职业与成人教育,2006,(5).

责任编辑郑蔼娴

作者:田 兴

中职学校改革教育管理论文 篇3:

关于重庆市中职生学业评价现状的调查报告

摘要: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业评价工作是影响中职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通过对重庆市中职学校的学业评价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重庆市中职学校的学业评价工作存在着学业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缺乏有效性、学业评价标准缺乏一致性等问题,建议创新一种“二阶段三课堂”式的学业评价模式来改善今后的学业评价工作。

关键词:中职生;学业评价;二阶段三课堂;调查报告

作者简介:林安全(1969- ),男,重庆人,重庆市北碚职业教育中心副校长,高级教师。重庆市北碚区中职教育名师工作宣主持人。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梁成史(1970- ),男,贵州铜仁人。贵州铜仁学院讲师。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陈群(1964- )。男,重庆人,重庆市北碚职业教育中心教科处主任,讲师,《中职学生学业评价》国家课题组秘书长、主研,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课题项目: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职学校学生学业评价方法及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GJA080021),课题主持人:林安全。

中圈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一、调查缘由

学业评价是学习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有效的评价方法,系统地收集学生的学业信息。科学地进行分析处理,并对学生的学业变化进行价值判断。它主要包括学习能力评价和学业成绩评价两个方面。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业评价主要是指评价主体通过各种媒介手段和价值标准对自身或他人的各种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进行客观、公正衡量和检测的过程。这一衡量和检测过程的结果不仅能有效地反映出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发展水平。而且还能真实地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校的办学水平以及企业的用人要求,是达成中职学校教学目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回顾我国的中职教育改革史。不难发现,虽然我国的中职教育办学规模发展迅速。但整体的教育质量却不容乐观。虽然影响中职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因素很多,但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机制与方法体系却是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核心因素,其科学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水平。遗憾的是。现阶段我国的大多数中职学校依然沿用传统的中职学校学业评价制度,尚没有摆脱“普教学业评价模式”的影响,更没有充分体现中职学校“能力”评价体系的个性特色。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评价的现状,我们选取了重庆市区未实行学分制的中职学校及部分企业为研究样本,对156名不同中职学校的教师及部份企业实习指导人员的学业评价情况进行了综合调查,试图在仔细研究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的学业评价模式,为中职学校今后的学业评价工作提供索引或借鉴。

二、调整路径的设计

(一)调查目的。本研究旨在对中职学校学业评价现状进行调查,能有效掌握职业教育一线学业评价的重要数据。并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探寻出职业教育教与学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揭示职业教育与学生职业素养形成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符合职业院校学生、教师及专业特征的切实可行的学生学业评价机制和方法体系。以促进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

(二)调查对象。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重庆市各级、各类中职学校推荐参加2010暑期省级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的各位优秀教师以及重庆市部份行业与企业人力资源部的相关代表人员。在回收到的156份样本中,以师资结构为单位则文化课教师占18%,专业课教师占82%:以学校类型为单位则中专学校有43人次,占28%。技校有25人次。占16%,职业学校有88人次,占56%;以学校层次为单位则国家级重点学校92人次答题。占59%,市级重点学校51人次,占33%,其它学校13人次,占8%。另外还有18名企业行业代表接受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的随机性较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

(三)调查时间与方式。本研究主要采用书面问卷及电子邮件问卷等形式。于2010年暑期在重庆市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对全市各级、各类中职学校推荐参加2010暑期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的教师进行了研究。

(四)调查内容与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针对“中职学校学生学业评价现状、学业评价方法改革及学业评价未来设想”等三个板块的内容,共设计了30道可以单选也可多选的问题,在没有任何启发与限制的前提下,通过教师的答案来提炼出中职学校学业评价的真实情境。然后,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学生实习期间的学业评价为主要内容,设计了7道针对性极强的问答题,以期得出企业的真实学业评价情况。

三、调查结果之透析

(一)学业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缺乏有效性

调查问卷表明:占18%的教师认为所在中职学校学业评价的随意性大,55%的教师认为本校开展有学业评价这份工作,但是不够系统全面。而且各中职学校的学业评价工作均以各自学校的自主评价为主,并没有统一的规范机制,结果导致全市各职业学校的学业评价工作各自为阵、海马行空,出现了“宽进宽出、有进必出”的教育不良现象,具体情况见表1。

另外,在对评价工作的重视程度上,22%的教师代表认为所在学校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工作非常重视,60%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视,24%的教师认为所在学校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工作持可有可无的态度,26%的教师反映所在的学校未将学生的学业评价结果纳入任何学校的考核系统,见图1。

从上图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各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工作在认识程度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一种良性互动的评价体系、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以及轻松愉快的评价氛围尚未形成,许多职业学校还存在着评价信度较低、教学管理环节薄弱等各种弊端。

(二)评价主体、内容、方式和环节的规划缺乏科学性

在评价主体分布方面,过半数(54%)的教师反映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主,反映以班主任评价为主的占45%,对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以及企业参与评价采用的情况非常少,只占到21%和13%,采用了综合评价的则为35%。具体见表2。

在评价内容的分配方面,有77%的教师反映其所在的学校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主要以职业道德和价值情感内容为主,同时也有学科成绩(72%)、岗位适应能力(64%)、个性特长(49%)等方面的评价内容,见图2。

在评价方式的运用方面。有66%的教师反映出所在学校的评价方式采取的是“平时检测+期末考试”方式,有32%的教师认为各种方式都存在,还有10%的教师认为采用了课程结束时的一次性评价,具体情况见圈3所示。

在评价环节安排方面,有39%的教师代表反映出所在学校对顶岗实习的三年级大部分学生进行了学业评价。28%的教师认为只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评价。20%的教师认为极少有评价,另有15%的教师认为所在学校没有对三年级学生进行学业评价,详细情况见图4所示。

(三)学业评价标准缺乏企业性

调查组对全市中职学校的18个实习基地所属企业进行了实名访谈问卷调查,绝大多数企业(85%以上)认为行业企业应该履行人才培养的社会职责,乐意配合学校参与学生实习阶段的学业评价;企业一线的技术员、质检员、管理干部、师傅以及人事部的相关管理人员能对实习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团队精神与纪律等基本素养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但也有一些企业认为当前职业院校的学业评价工作没有充分尊重企业的意见,在评价标准中没有充分体现企业的价值观和用人标准,建议采用等级制对实习学生进行评价,评价频度应适应降低。

四、改革愿景的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全市中职学校及用人单位对今后学业评价工作的意见和要求,我们在问卷中特设了几道有关学业评价方法未来设想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回收到的问卷进行仔细分析,我们发现:

(一)学业评价体系和机制的建立健全将成为绝大多数中职学校教师的共同心愿

统计表明,有85%的教师认为中职学校应该建立统一的学业评价原则、体系和方法;39%的教师认为中职学生的学业评价应该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主导和规范,58%的教师认为应该由学校来主管和规范,32%的教师认为应该由社会来主管和规范,见图5。从图5中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希望建立健全职业学校的学业评价体系和机制。

(二)实行教师主导下的多主体评价模式将成为教师开展学业评价工作的共同要求

统计数据表明,有71%的教师认为中职学生的学业评价应该由教师来评价,46%的教师认为应该采用学生自我评价,35%的教师认为应该采用学生互相评价,29%的教师认为应该听取家长评价意见,56%的教师认为应该引入企业评价,见表3。从表3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实行教师主导下的多主体评价模式将成为今后开展学业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故各中职学校的学业评价工作应在充分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注重发挥学生、企业和家长的积极性。以构建一种教师、学生、企业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和动作机制。

(三)学业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格局将成为各中职学校教师开展学业评价工作的共同认识

在统计中我们得知,有78%的教师认为基础理论学科的学业评价内容包括专业知识,67%的教师认为包括职业能力,59%的教师认为包括学习态度,71%的教师认为包括学习方法;83%的教师认为专业课还应该包括专业素养。71%的教师认为中职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组成就应该有学科成绩,83%的教师认为也应该包括有职业道德素养。76%的教师认为还应该包括有岗位适应能力,60%的教师认为还可以包括有个性特长,见表4所示。从表中可以得知,学业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将成为各中职学校教师今后开展学业评价工作的共同认识。

(四)“2+1”式的学业评价模式将成为今后校企合作办学形式深入展开的共同诉求

在统计中我们发现,有81%的教师赞成将中职学生的学业评价工作分成学校学习评价和企业实习评价两个阶段。有84%的教师认为完整的学业评价应该包含第三年学生顶岗实习期的岗位适应能力评价。有74%的教师认为实习阶段的评价应该由实习单位与学校共同进行评价。还有82%的教师赞同中职学生学习的课堂可以分为基础理论课堂、技能训练实践课堂、企业岗位课堂三类课堂。见图6所示。从图6中可以得知,“2+1”式的学业评价模式已深入人心,即将成为今后校企合作办学形式深入展开的企业和学校的共同诉求。

(五)替代性评价将成为中职学校今后开展学业评价工作的共同思路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有39%的教师认为学生如果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就可以替代某门课程的学业成就,不用再次对其进行评价。有57%的教师认为这一做法不恰当,反对这样做。有75%的教师认为对于部分学科学习较差但又有特长的学生,经过相关部门认定的个性特长可以替代1-2门学校必修的专业课程或其它课程,不必再次对这些课程进行重复评价,具体统计数字见图7。从图7中我们可以得知,替代性评价将成为中职学校今后开展学业评价工作的共同思路,替代性评价的尝试工作将陆续在各中职学校展开。

五、改革建议

结合重庆市中职学校的学业评价现状以及上述的调查结果。针对今后的学业评价工作。我们建议尽快研制新的中职学校学生学业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尝试采用一种既能体现学校、学生和企业以及家长等多方主体的利益、又能彰显学业评价模式科学性的“二阶段三课堂”式的新型学业评价模式。所谓“二阶段三课堂”式的学业评价模式,就是将中职学生的学业评价工作分为“学校学习”和“单位顶岗实习”两个阶段以及“基础理论课堂、技能实训课堂和行业岗位课堂”三类课堂来实施完成。通过“二阶段三课堂”式的学业评价模式,中职学校就能在校企充分合作的基础上,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要求通过“学校学习”和“单位顶岗实习”两个阶段充分融入到“基础理论课堂、技能实训课堂和行业岗位课堂”三类课堂的学习评价工作中去,从而保证学业评价工作的有效性、科学性以及企业性。促使中职学校的学业评价工作中的“共同要求、共同心愿、共同诉求以及共同思路”能通过“二阶段三课堂”式的学业评价模式得以有效体现,进而在“共同要求、共同心愿、共同诉求以及共同思路”的实现过程中形成学生的“思想性素质、身心性素质、知识性素质、方法性素质、技能性素质和能力性素质”等“六性”素质结构体系以及养成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最终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涂艳国主编,教育评价[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88

[2]梁成艾,朱德全,唐瀛,论职业院校学生的“六性”素质体系及其养成途径[J],职教论坛。2010,12

责任编辑 葛力力

作者:林安全 梁成艾 陈群

上一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研究论文下一篇:园林树木学多媒体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