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班级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新教师入职阶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阶段,新教师入职教育已成为教师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职教育班级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中职教育班级管理论文 篇1: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研究

【摘 要】本文基于社会服务与专业建设双重视角阐述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学生、高校、接受亲职教育的对象以及亲职教育的活动形式等不同角度提出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策略,从而纠偏多年来高校一直单向强调教师“第一职业角色”特征而忽略“第二职业角色”要求的问题,促进我国亲职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  社会服务  专业建设  双重视角  小学教育专业  社区亲职教育

亲职教育是对父母实施的教育,其目的是改变或加强父母的教育观念,使父母获得抚养、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技能。我国的亲职教育较为落后,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广泛开展亲职教育。

一、对亲职教育现状的调查

北海职业学院“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双重视角下学前教育专业开辟社区亲职教育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2018年暑假期间针对本地中小学和幼儿园亲职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调研,以幼儿园为主要调研对象,顺带对小学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幼儿园中有少数公办幼儿园对外宣称或实际设置家长学校,但私立幼儿园中没有设立亲职教育机构的占95%。宣称设置有家长学校等亲职教育机构的幼儿园亲职教育活动的形式几乎都是通过每学期固定时段的家长会的方式在家长会上对家长进行简短的关于应该如何关注并指导孩子的教育。就小学的调研结果看,小学亲职教育的工作落实得也让人担忧。调研的小学中有91%的学校实际或对外宣称设有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挂靠在学校德育、思政或政教部门,教育活动的形式几乎都是一样的单一,即采取家长会的形式对家长进行亲职教育。总体上从幼儿园与小学仅有的这些亲职教育形式上看,亲职教育实效也令人担忧。首先,家长会作为幼儿园与小学可能仅有的亲职教育机构,开展亲职教育活动的时间与频率远远不能满足家长对亲职教育的需求,每学期一次左右的家长会上,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交流的内容远比亲职教育的内容多,亲职教育往往是走形式。其次,家长会上的亲职教育内容非常单一,基本以安全教育为主,对家长如何全方位教育和指导子女的内容涉及不多或者没有涉及。最后,家长会的参会人员并非都是学生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哥哥姐姐或其他亲属参加家长会的现象很常见,家长会在参会对象上不具备典型的亲职教育的特点。

亲职教育的承担机构中逐步出现了国家公检法机构。公检法机构举办的亲职教育具有特别明显的特点,教育对象多是涉罪未成年的家长,主要以预防青少年犯罪为目的,有强烈的“专业”或“行业”特色。这种形式的亲职教育属于亲职教育中的特例,同时这类亲职教育开展活动的范围和频率也都很小。

社区亲职教育开展的情况是课题组调研的重点。课题组对本地几十个社区进行逐一走访,通过与物业管理部门和社区居民的交流,发现仅有不到10%的社区举办过亲职教育或类似于亲职教育的活动,在社区内专门或者在社区其他大型活动的过程中安排讲座或咨询的方式开展亲职教育活动。亲职教育的专家和教师团队是临时组成的,有些活动是政府公益机构,例如妇联,在儿童节或妇女节的时候,以政府公益活动进小区的方式开展的,活动的时间短、过场性等临时性特点非常明显。

课题组调研得出一个结论:在社区开展常态亲职教育是亲职教育活动的最好形式。与学校亲职教育相比,社区亲职教育具有方便就近的优势,家长不必专门抽空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形式的亲职教育活动。与政府或民间机构举办的临时性亲职教育活动相比,在社区的支持下,社区亲职教育可以做到常態化。

二、社会服务视角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从社会服务的角度看,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具有必要行和可行性。

(一)社会服务视角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利用自身的人才和专业优势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一项社会职能,是高校的使命所在。高校教育类专业虽不一定能像其他专业一样通过专业服务直接或显性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利用教育类专业的资源和优势,服务地方教育的发展,却是高校教育类专业可以做到,也必须做好的工作。

国内亲职教育大体可以从政府工作的层面考察,政府出面组建的包括小学教育和相关专业与领域的专家在内的各类亲职教育机构中,非常态化的多,常态化的少;活动的形式以散为特点。少数的民间机构主导的亲职教育,与政府出面组织的各类亲职教育形式相似,以服务社会的公益性为目的,“一过性”的活动多,一般也都难以常态化。我国亲职教育的现状呼唤社区亲职教育,尤其是常态化的社区亲职教育,因此,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在目前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二)社会服务视角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可行性

从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具有确定的专业资源优势、稳定的工作人员队伍,以及国家有相应的法律与政策鼓励并支持高校服务社会等角度考察,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结合专业建设所需,以服务社会作为重要目标,履行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是完全可行的。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有确定的专业资源优势。小学教育专业有专业的研究团队,专门关注并潜心研究亲职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资源优势不仅体现在教授学生传统的小学课程教育教学的知识与技能上,还体现在亲职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活动开展上。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资源优势能确保社区亲职教育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不走弯路。同时,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有稳定的工作人员队伍。以北海职业学院为例,自从开设小学教育专业以来,在校非毕业班学生基本保持在1500左右。这么多非毕业班的学生,分散到本地各大社区,可以保障每个社区都有较为稳定的学生亲职教育团队。学校即将调整毕业生实习策略,允许学生既可以去小学实习,也可以去亲职教育机构实习,这样的话,社区亲职教育的学生力量会更大。学校的专业教师可以采取固定蹲点或巡回指导的方式,进驻社区,与学生一起开展社区亲职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与学生的合作,确保开展社区亲职教育有充裕的人力资源。

国家有相应的法律与政策鼓励并支持高校服务社会。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和第三十五条都规定高校应开展社会服务。同一部法律以两个条文规定高校应开展社会服务,这在我国是非常少见的,可见服务社会是我国高校的基本职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也就高等教育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工作作出明确规定,要求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法律与政策既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提出要求,也给予支持和鼓励。服务社会作为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其他职能的试金石,同时也是高校的最终使命。法律与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铸就了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服务社会的强大可行性。小学教育专业发挥自身专业的强项与优势,完全可以像其他专业一样,很好地服务社会。

三、专业建设视角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从专业建设的角度看,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更有必要行和可行性。

(一)专业建设视角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必要性

针对亲职教育,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误以为只是针对幼儿家长进行的教育。亲职教育在幼儿教育阶段比较受关注,幼儿园也能认识到幼儿园有义务为幼儿家长提供如何教育孩子的指导。《幼儿园工作规程》就明确规定幼儿园在教育幼儿的同时需要面向幼儿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这里的科学育儿指导就是一种亲职教育。但正确理解亲职教育,应该清楚一点,亲职教育的对象包括的不仅是幼儿家长,所有未成年人的父母都是亲职教育的对象。与幼儿园关注亲职教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学的亲职教育现状令人担忧,更令人担忧的是高校小学教育专业长期以来一直都忽略了学生亲职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造成学生专业技能的缺失。

小学教师与小学学校的工作对象可以认为包括学生和家长两大类,我们可以将与这两种工作对象对应的教师职业角色称为“第一职业角色”和“第二职业角色”。“第一职业角色”是传统的教师职业角色,单纯指从事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类工作;“第二职业角色”则是指教师教育和指导学生家长如何履行家长职责、如何教育子女的角色。

小学教师的“第二职业角色”往往被社会乃至教师所忽视甚至淡忘。为家长提供如何做好家长的教育与指导是小学教师和小学的分内工作。我国早在1998年頒行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就明确规定了“中小学校要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长会、家庭访问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这里提到的家长学校就是小学教师与小学承担亲职教育的一种形式或途径。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既包括教育学生,也包括为学生家长提供指导教育子女的知识与技能,换言之,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是要承担亲职教育的任务的。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既要具备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的知识与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指导学生家长如何教育子女的知识和能力。从亲职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将来工作岗位需要的关键能力的关键途径角度考察,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就不仅仅是服务社会的工作了,这一工作已经明显带有专业建设的因素。其实这也正是我们倡导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主要依据。

(二)专业建设视角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可行性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构成应当突破传统的“第一职业角色”的限制,兼顾学生将来担任“第二职业角色”的需求,参与社区亲职教育能切实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并习得从事亲职教育的知识与技能,这在高校看来是一种专业建设视角的突破,是一种发展学生专业技能的改革举措,高校有动力和能力做好这项工作。

小学教育专业与社区的结合不仅给社区提供有针对性的育儿知识、前沿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支持,也给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提供了教育科研的机会、教学素材的积累和学生实习实践机会,从而使高校在发挥服务社会职能的同时提升团队教学科研水平、建构适宜的专业课程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建立和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在这一过程中,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也都有动力和能力切实投入社区亲职教育活动。

四、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角度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直接介入亲职教育的并不多见,一是因为亲职教育通常针对的是未成年学生的父母,而高校学生基本都是成年人,亲职教育在高校范围内一般实施的必要性较小。二是从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考察,即使小学教育专业开设了亲职教育方面的专业课程,但这类课程也是针对亲职教育的理论以及如何开展亲职教育的,不代表专业教师直接参加亲职教育活动。从丰富专业教师亲职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便更好地进行亲职教育课程的教学与研究的角度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迫切需要有一线的直接从事亲职教育的经历和经验。这也是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在社区亲职教育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属于联系高校、社区和学生的关键纽带的角色。高校要确保小学教育专业教师都有机会也有动力介入社区亲职教育。为保证该项工作的实效,高校可以将这项工作作为专业教师的专业工作内容之一,通过建章立制,要求、支持并鼓励教师参与社区亲职教育。教师在社区亲职教育活动中不仅要成为亲职教育的实施主体,也要成为学生亲职教育的指导者,更要成为学生亲职教育活动的观察者,再结合学生在亲职教育活动后的反思和感悟,探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育的创新模式和高校服务社区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角度

学生在社区亲职教育活动中可以见习与实习亲职教育,他们既可以做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亲职教育的辅助者,跟班了解亲职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也可以是亲职教育的实施者,实践亲职教育的技能。

除专业咨询或教育讲座等少数对人员要求高的活动外,学生在社区亲职教育中可以参加几乎所有形式的活动。例如,讲座的组织与安排、辅助专业咨询、组织亲子活动、亲职教育课程教学以及亲职教育辅助类课程的教學,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承担。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亲职教育活动,学生可以充分体验亲职教育,不仅可以实践锻炼亲职教育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亲职教育,提高亲职教育的理论水平。

高校和社区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亲职教育活动的机会和便利。学生是社区亲职教育的生力军,社区亲职教育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学生参与。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其中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这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社区亲职教育需要学生作为主力,需要教师作为指导者,需要高校和社区作为支持者,共同形成合力,切实做好社区亲职教育工作。例如,高校可以在学生日常课程的安排上通盘考虑,进行合理调整,为学生安排合适且足够的时间进入社区,不同班级的学生依某种顺序轮流进入社区,以保障社区亲职教育整体上连贯有序,真正实现社区亲职教育常态化。

(三)高校角度

社区亲职教育机构可以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训基地。一般而言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训基地都设在小学,学生在小学实训基地实习课堂教学技能和班级管理技能,这类实训基地对应的是小学教师的“第一职业角色”。从高校角度看,可以将社区亲职教育机构建设成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训基地,这一类型的实训基地对应的是小学教师作为引导学生家长教育和指导学生成长的“第二职业角色”。亲职教育技能在各类家长学校里是很难真正得到训练和拓展的,但在社区亲职教育活动中,学生却有实实在在的机会实习如何指导社区群众做好父母尽到教育和指导子女的职责。

建设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社区亲职教育实训基地,高校首先要做好基地的规划。高校可先与部分成熟的社区合作建立社区亲职教育常设机构,以常设机构为基础,挂牌建立小学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与更多社区的合作。其次,高校要在基地的建设上予以必要的投入。社区亲职教育机构多多少少都存在一定的运营资金问题,无论从哪种情况考察,社区亲职教育均非营利性活动,但活动的开展一定都有资金或设施设备上的需求,并非所有的社区都愿意在亲职教育方面投入资金或设施设备,高校在这方面需要主动投入。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本来就需要合作方均有投入,社区为高校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场地和人员支持,高校在资金与设施设备上予以必要的投入,也是符合合作的基本要求的。最后,社区亲职教育机构作为小学教育专业实训基地也有常规管理的问题,高校应主动与社区协商,确定双方认可,对双方均有利的管理方式,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体系,确保实训基地高效运作,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培养人才的综合优势。

(四)接受亲职教育的对象角度

父母主体的学习本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社区亲职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亲职教育是不能速成的,也是无法速成的。因此,探索如何促使父母保持持续学习的心态和动力,是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在社区亲职教育过程中需要一直关注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另外,从家长主动接受亲职教育的途径考察,在系统、科学的亲职教育缺位的背景下,家长亲职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阅读图书或观看电视节目,关注的重心是如何开发孩子的潜能、如何指导孩子学习或者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但对孩子性格和社会性方面的关注明显不够。因此,社区亲职教育要考虑这些家长的兴趣问题,注意引导,提高家长对孩子情绪和社会性培养的重视程度。

还有其他一些较为普遍的情形值得关注。部分社区居民对亲职教育有需求,但参与亲职教育的积极性却不高。也有的居民对亲职教育的常规活动形式不满意,存在一定的挑剔,要求较高。社区居民在亲职教育方面的确存在兴趣与需求方面的多元性,满足居民多元化的兴趣与需求,要求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与社区在合作过程中,必须采取灵活多样、适用不同对象的亲职教育活动形式,以提高居民的社区亲职教育参与度,提高社区亲职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五)亲职教育的活动形式角度

首先,应根据社区的条件和其他实际情况选择开设系统的亲职教育课程,也就是开设系统性与科学性兼具的社区亲职教育课程。亲职教育课程的对应形式是亲职教育课堂。亲职教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与一般的学校课堂不同,亲职教育课程教学应主要以互动性课程为主。就课程内容而言,不能全由授课人确定内容框架,适切的做法应该是开发“定制型”教学内容。社区居民对亲职教育的内容需求是多元的,灵活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不能单纯依靠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与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与能力拟定教学内容,由教学人员单方面确定的教学内容通常不会有持久的吸引力。正由于有这样的实际情况,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与学生就需要在社区针对亲职教育课程的内容征集或征求意见,将社区居民迫切需要或普遍需要了解或掌握的亲职教育知识与技能纳入课程。亲职教育课程内容以社区居民需要为基础,这就是“定制型”课程。“定制型”亲职教育内容的确定还可以采取其他方式,例如,通过教学人员发布若干不同版本和内容构成的教学纲要,供社区居民选择,最后根据选择的情况确定当期或后续各期的教学内容。当然,一些基本的、共通性的亲职教育问题还是必须作为课程内容的,但应当分解开来,科学地融入“定制型”的课程内容。

其次,可以选择采取常态的亲职教育指导咨询形式或者定期讲座的形式。开展社区亲职教育的集体或个别指导咨询。集体或个别指导咨询与课堂形式的亲职教育有明显的区别,一是这种方式灵活、机动,不需要固定时段去课堂上课,方便社区居民。二是更容易满足社区居民对亲职教育的多元化需求。有些居民对集中授课的方式不感兴趣,但却有需要或意向了解某专项或专门的问题。集体或个别的指导为这类群体提供了获取专门亲职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合适途径。这种方式比开设系统的亲职教育课程更具操作性。定期的讲座可以由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主讲,也可以从其他单位聘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育专家主讲。但集体或个别咨询的方式和定期讲座对负责解答咨询或主讲的人员要求较高。一般情况下,除其他单位专家外,只有小学教育专业有经验的专任教师才可以胜任。因此,咨询或讲座的形式需要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担纲,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辅助教师提供咨询服务或者做讲座。

再次,选择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社区亲子教育活动,凭借亲子活动平台,师生通过旁观或参與,评价或指导家长的言行,普及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家长掌握教育和指导子女的技能。亲子活动不只是让孩子与父母一起简单地玩耍,组织方要有明确的活动目的或目标,还需要考虑一定的针对性。因此,亲子活动要有明确的主题。每次亲子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最好能够不一样,这样既容易吸引家长携子女参加,也便于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从不同视角参与活动,从不同的视角评价或指导家长。例如,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就有很多种可能,有交通安全问题、家庭用电安全等,亲子活动可以以这类问题为主线,模拟相应的情景,组织活动。内容明确具体、针对性强,活动的效果就好。

最后,开设辅助亲职教育课程。一类辅助亲职教育课程是子职教育课程,该课程的对象是子女。因此子职教育课程实际上是与亲职教育课程对应的,课程以帮助子女了解和认识对父母应有的态度及家庭责任为目标。另一类辅助亲职教育课程则是婚姻家庭教育课程,这类课程的对象包括父母,也包括子女,以增强父母或子女的家庭责任感为目标。子职教育和婚姻家庭教育课程作为亲职教育的辅助类课程,可以强化社区亲职教育的效果。

上述几种活动方式适用场合和效果不同,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在社区的支持下,可以选择其中某一活动方式,有条件的也可以全选,甚至还可以在这些活动方式之外,创新性地开发更多的亲职教育活动形式。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是促进社区亲职教育常态化的一种有效模式。无论是从社会服务视角,还是从专业建设的视角,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都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是纠偏多年来高校一直单向强调教师“第一职业角色”特征而忽略“第二职业角色”要求的正确举措,该举措必将对我国亲职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卷本)[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216

[2]盖笑松,王海英.我国亲职教育的发展状况与推进策略[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3]张爽,范永强.学校实施亲职教育的可行性和途径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3(11)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双重视角下学前教育专业开辟社区亲职教育课堂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8A027)

【作者简介】饶满萍(1972— ),女,安徽望江人,北海职业学院教育系教师,小学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教师教育。

(责编 王 一)

作者:饶满萍

中职教育班级管理论文 篇2:

中学新任教师入职教育的思考

【摘 要】新教师入职阶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阶段,新教师入职教育已成为教师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中学新任教师入职教育现状、入职教育研究与实践和国外中学新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启示等方面切入,研究了新教师入职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从理论层面上对新教师入职教育加以分析,并针对我国的新教师入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对我国的新教师入职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新任教师入职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教育领域的主流话语,教师需求逐渐从数量满足转向质量提高,教师专业化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当今,世界各国对新任教师的培养以及在职教师的培训主要实行的是:职前师范教育和在职培训两条途径。几十年来,师范教育虽然强调师范生需要到中小学进行教学实践,但是这种实践往往脱离实际,使得新教师的职业适应期延长。所以,在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之间应该有一个过度阶段和环节——入职阶段。新任教师的入职教育是其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新教师的成长和学校工作的发展与改进有很大的影响。当前,虽然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培训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但新任教师入职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培训模式的开发还相对比较薄弱。

二、我国中学新任教师入职教育现状

1.我国新教师入职教育的实施情况。在新教师的入职培训方面,我国还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各方面都存在着问题。目前,我国的新任教师入职教育从培训目标上看,教育部于2000年3月下发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指出,中小学新任教师培训就是要使新教师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专业理念,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熟悉有关教育法规,初步掌握所教学科的教学常规,熟悉教学内容,尽快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1]从培训形式上看,各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具体实施方案,培训形式主要采取集中培训与基层自培等形式。集中培训是由市、区、县等教师进修学院牵头,利用寒暑假及平时课余时间,采用报告、录像等形式进行培训。基层自培则是由新任教师所在学校负责,主要采用“师徒带教”的方式对新任教师在教学技能,教学方法上进行培训,使新任教师把所学的知识技能用于教学实践。从培训内容上看,我国新任教师培训由教师所在学校负责,主要采用“师徒带教”的方式对新任教师在教学技能,教学方法上进行,内容包括教师角色认识与职业道德规范、学校工作及教学常规实务、班主任工作实务、课堂教学专业技能、教师职业规划与专业发展以及教师自我心理调适等方面。

2.我国新教师入职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

(1)没有真正落实入职教育制度。20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认识到入职教育的重要性,国家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规定把新教师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部分,提出了新教师入职培训的问题。但是,由于没有认识到入职教育对新教师乃至整个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新教师入职教育工作受到忽视。其一,中学教师的入职教育由各市(区、县)教师进修学院统一,各类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则是由任职学校负责,就是这种指令性培训,有些地区和学校新教师教育工作也没有认真开展起来。其二,一些地区虽然开展了这项工作,但缺乏组织和制度保障。在我国,新任教师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承担与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相同的教学责任甚至更多。在这种情况下,新任教师还能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入职培训,其效果便可想而知。

(2)重抽象理论教育、轻教育实践。目前,我国新任教师入职教育普遍存在着注重抽象理论教育、轻教育实践的现象。首先,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对新任教师的职前培养主要以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学科知识为主,缺乏对新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整整四年的学习过程中仅有2~3个月的教育实习机会。其次,从大多数省、市有关中学新任教师培训的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入职教育的内容也多是教育理论,没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详细的讲解,培训强调理论知识而忽视教学实践能力,既没有考虑到教师个体已有知识和经验及内在需求的差异,也没有考虑到教育实践对教师发展的要求。新任教师刚刚走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缺乏教学经验,将教育理论作为入职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忽视教育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训,其结果可想而知。

(3)职前、入职和职后教育严重分离。直到现在,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入职和职后教育一直是相互分离的。教师培养由师范院校承担,在职教师培训由地方教师进修学校和部分师范院校承担。首先,我国的《教育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都没有对职前、入职、职后教育的连贯性做出明确规定。其次,这几年高等院校虽然在不断关注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但科研和师范教学又是偏重理论和策略,对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研究比较淡漠,因此师范生对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兴趣也不十分强烈。再次,教师进修学校培训者的科研能力和高校教师比较相对较低,培训大多是经验交流式的。他们对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论提升。基于上述原因,所以目前高等师范学历教育与教师职后的非学历教育之间缺乏联系,职前、入职和职后教育严重分离。

三、新教师入职教育研究与实践

1.更新入职教育的理念,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不少新任教师在经历了入职培训之后感觉收获不大,究其原因,和培训之前的目标理念大有关系,大多数新任教师由于对个人专业发展还缺少长远规划。然而新任教师在入职期的专业表现如何,或者说能否顺利渡过入职期以及教师入职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专业发展,进而决定他们将成为什么样的教师。只有当培训者和新任教师双方都带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参与到入职培训中,既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导引,又坚持专业精神的培养,这样才能体现新任教师专业培训的价值。同时,培训机构及新教师任职学校应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重点工作积极推进,学校通过对师资的调研,并制定出与之匹配的目标和任务通过规划领先,引领新教师未来的专业持续发展。

2.改进入职教育内容,加强入职教育的针对性。笔者认为,新教师入职教育应结合中学教师的标准、新教师培训的规定。同时一定要强调职前学习与职后培训的衔接,加强入职教育的针对性,强调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两种取向。新教师入职教育的内容应包含:第一,使新教师明确教师的专业标准,巩固专业思想。职前书本上写的合格教师的形象有的过于抽象,有的又过于理想,应该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合理的标准。第二,加强新教师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和人际关系协调的指导。可以针对新教师的一些困惑和心理特点开展一些专题讲座,使新教师明白教师专业发展的轨迹。第三,以教学实践和班级管理能力的指导为重点。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应该引导新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并组织新教师和主讲教师进行讨论,了解主讲教师讲这堂课的思路,并组织讲评。第四,加强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和教育。集中培训时要组织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政策法规,这里的教育理论学习决不是职前师范教育的简单重复,而是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的理论学习。

3.改革入职教育有效性评价,完善入职教育评价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入职教育未建立起有效的评价体系。目前对于入职教育的评价方法依然是考试,考试并不能说明全部的问题,其评价结果不能完全说明被评价者的优劣。笔者认为,应该完善入职教育评价体系,将入职教育评价机制贯穿于新教师入职教育过程中。首先,在入职教育过程中对新教师接受入职教育过程中的专业表现进行形成性评价,以满足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其次,在入职教育培训后对新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能否达到合格教师的标准做出终结性评价,判断新任教师能否留在教学领域内。另外,新教师所在学校还应对新教师日后的表现进行跟踪评价,将入职教育的评价结果与教师评优、晋升职称等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入职教育培训效果。

4.开展多层次入职教育,创新入职教育形式。

(1)实践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培训作为入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受到各级学校广泛的重视。坚持因地制宜、以校为本、注重实效的原则,大力开展校本培训,使培训课程和内容更加符合中小学需求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校本培训就是以学校为培训基地,在上级培训机构的指导下,由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直接服务于学校和教师,服务于教学的培训活动。[2]因此,为新任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丰富多彩的平台,开展灵活多样的校本培训,是校本培训取得成功的关键。另外,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为新任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新任教师能充分挖掘学科及教材中的资源,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同时也使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学组织能力、研究能力、学习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即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发展。

(2)进行教师行动研究。随着“教师即研究者”教师观的确立及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教师行动研究无疑是新任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部分,当前教师的行动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学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已经自觉或不自觉,或多或少地已在进行行动研究,只是还没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条件是教育专家所不能代替的,这也是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最大优势。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专利”,中学教师的本份工作就是教学的观念,随着教改的深入和人们对教育的反思逐渐产生了新的观念:教师从事的工作也是研究,教育科研应该成为中学教师专业内容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3)建立教学档案袋。建立教学档案袋是新任教师培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新任教师不妨建立“教学档案袋”来更有效地促进自我反思、自我成长。一般来说,新任教师的教学档案袋应该包括以下内容:①基本信息(新任教师简历、教师和教学的基本信息);②反映从事学科教学以来教学活动的教学资料和反思记录;③专业信息(参加的专业活动清单、今后发展建议和正式评价等);[3]④日常教学计划、授课内容、教学反思和教学经验。教学档案袋可以帮助新任教师认真检核、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为他们深入思考自己的教育目标、专业发展目标与所在学校规划之间的一致性等问题提供了机会,从而鼓励他们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更加专业化。

(4)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我国的传统教育提倡的是“以老带新”的方式,指导被视为是入职培训不可缺少且十分有效的培训方法,但我们的指导缺乏系统性,并有一定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新教师通过指导教师的帮助要学习的是“怎样教”而不是“教什么”。指导教师不仅能给新任教师提供足够的自由发展的空间,还能够精通问题的诊断,对症下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新任教师的基本素养、班级管理、教学指导、道德教育、课外活动、学生指导等领域都予以帮助与指导,增加新任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素养。同时,他们还能对新任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做出评估,从而保证新任教师在短时间内改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自身专业发展。

四、国外中学新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启示

1.完善新教师入职教育制度与保障体系。近年来,国际教师教育界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地动向,出于提高师资水平,加快新教师的成长等多种因素的考虑,许多国家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入职教育制度以及相应的保证体系,[4]但我国缺乏科学完善的入职教育制度。为了改革长期以来形成的职前职后教育分离的状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师范教育体系,必须建立入职教育制度与保障机制。国外在教师入职过程中充分发挥新任教师入职培训制度政策的引领作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树立教师终身发展的理念。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发展理念。英国的“入职与发展档案”制度值得我国借鉴。它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期性,因此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之间的连贯性。[5]而在我国,教师发展的各个阶段目前都严重分离,因此有必要加强职前职后的联系,树立教师终身发展的理念,这样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就不仅仅有了可供参照的目标,而且有了发展的动力。我国新任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应该采取这种不断修正阶段目标与发展模式的方法,根据每位新教师的具体发展水平与时代要求来制定最新发展目标,不断促进新任教师专业化。

3.发挥高等师范院校作用。目前,我国地方师范院校仅对师范生进行职前学历教育,很少参与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当中。美国的教师职业发展学校(PDA)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美国教师职业发展学校是综合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小学或学区合作建立的一种培训学校,目的在于使在职教师能有机会与大学教师合作,在合作中获得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在教师职业发展学校中真正实现自身专业发展,同时教学技能也得到不断提升。笔者认为,我国也可在各高等师范院校设立教师职业发展学校,与中学建立起合作关系,充分发挥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中的作用,以此不断提高我国教师队伍素质。同时,这一方式也能很好地将职前与职后的教师培训衔接在一起,将教师生涯视作一个连续的生命历程,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杨涛.中日中小学新任教师培训比较[J].辽宁教育研究,2005,11:54-55.

[2]李进.教师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30.

[3]王瑞.自主发展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甘肃教育,2008,12: 11.

[4]姜娜,许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英国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概述[J].教育科学,2002,18(4): 54-58.

[5]汪晓方,赵黎.美、英教师新举措比较[J].煤炭高等教育,2005,23(2):74-76.

作者:仲晓烨 胡兴昌

中职教育班级管理论文 篇3:

对高校新任辅导员入职教育的思考

摘 要: 新任辅导员入职阶段是辅导员专业成长的重要阶段,新任辅导员入职教育已成为教师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我国高校新任辅导员入职教育现状、入职教育研究与实践和国外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带来的启示等方面切入,研究了新任辅导员入职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从理论层面上对新任辅导员入职教育加以分析,并针对我国的新任辅导员入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希望对我国的新任辅导员入职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高校新任辅导员 入职教育 专业化发展

1.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校辅导员队伍日益庞大。辅导员需求逐渐从数量满足转向质量提高,辅导员专业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当今,世界各国对新任辅导员的培养及在职辅导员的培训主要通过: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两条途径。长期以来,大多数辅导员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所学专业不对口,使得新任辅导员的职业适应期延长。所以,在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之间应该有一个过渡阶段和环节——入职阶段。新任辅导员的入职教育是其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新任辅导员的成长和学校工作的发展与改进有很大的影响。当前,虽然辅导员专业发展和教师培训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但新任辅导员入职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培训模式的开发还相对比较薄弱。

2.我国高校新任辅导员入职教育现状

2.1我国新任辅导员入职教育的实施情况。

在新任辅导员的入职培训方面,我国还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各方面都存在着问题。目前,我国的新任辅导员入职教育从培训目标上看,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精神,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学习型辅导员队伍。[1]从培训形式上看,各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具体实施方案,培训形式主要采取集中培训与基层自培等形式。集中培训由各省市辅导员培训基地牵头,利用辅导员上岗前一段时间,采用报告、录像等形式进行培训。基层自培则是由新任辅导员所在高校负责,主要采用“师徒带教”的方式对新任辅导员在业务能力进行培训,使新任辅导员把所学的知识技能用于教学实践。从培训内容上看,我国新任辅导员培训方面的内容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学业和生活指导、资助服务、生涯规划等诸多方面。

2.2我国新任辅导员入职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2.2.1没有真正落实入职教育制度

21世纪初,我国认识到辅导员入职教育的重要性,国家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把新任辅导员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部分,提出了新任辅导员入职培训的问题。但是,由于没有认识到入职教育对新任辅导员乃至整个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新任辅导员入职教育工作受到忽视。其一,中学教师的入职教育由各省市负责,新任辅导员实践能力的培训则是由任职学校负责,就是这种指令性培训,有些地区和学校新任辅导员教育工作并没有开展起来。其二,一些地区虽然开展了这项工作,但缺乏组织和制度保障,在我国,新任辅导员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承担与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相同的教育教学责任甚至更多。在这种情况下,新任辅导员还能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入职培训,其效果可想而知。

2.2.2重抽象理论教育、轻教育实践

目前,我国新任辅导员入职教育普遍存在着注重抽象理论教育、轻教育实践的现象。随着学生工作新形势的变化,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出现,对新任辅导员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单一封闭的培训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工作的需要,也不能适应辅导员自身发展的需要。[2]首先,我国对新任辅导员的职前培养主要以教育理论以及知识为主,缺乏对新任辅导员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从大多数省、市有关高校新任辅导员培训的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入职教育的内容也多是教育理论,没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详细的讲解,培训强调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在培训过程中忽视了新任辅导员个体素质水平的差异性、成长的阶段性和参加培训动机的多样性,[3]既没有考虑到教师个体已有知识和经验及内在需求的差异,又没有考虑到实习对教师发展的要求。新任辅导员刚刚走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缺乏教学经验,将教育理论作为入职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忽视教育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训,其结果可想而知。

3.新任辅导员入职教育研究与思考

3.1完善新任辅导员入职教育制度与保障体系。

近来,世界各国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动向,基于提高辅导员队伍水平、加快新任辅导员的成长等多种因素的考虑,许多国家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入职教育制度及相应的保证体系,但我国缺乏科学完善的入职教育制度。为了改革长期以来形成的职前职后教育分离的状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必须建立入职教育制度与保障机制。国外在教师入职过程中充分发挥新任辅导员入职培训制度政策的引领作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2更新入职教育的理念,建立辅导员专业发展机制。

不少新任辅导员在经历了入职培训之后感觉收获不大,究其原因,和培训之前的目标理念大有关系。大多数新任辅导员由于对个人专业发展还缺少长远规划。我国高校新任辅导员入职指导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我们的工作还显得不够系统,不够完善。[4]

然而新任辅导员在入职期间的专业表现如何,或者说能否顺利渡过入职期及教师入职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专业发展,进而决定他们将成为什么样的教师。只有当培训者和新任辅导员双方都带着促进辅导员专业发展理念参与到入职培训中,既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导引,又坚持专业精神的培养,这样才能体现新任辅导员专业培训的价值。同时,培训机构及新任辅导员任职学校应建立辅导员专业发展机制,将辅导员专业发展作为重点工作积极推进,学校通过对辅导员的调研,并制定出与之匹配的目标和任务通过规划领先,引领新任辅导员未来的专业持续发展。

3.3改进入职教育内容,加强入职教育的针对性。

笔者认为,新任辅导员入职教育应结合高校辅导员的标准、新任辅导员培训的规定。同时一定要强调职前学习与职后培训的衔接,加强入职教育的针对性,强调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两种取向。新任辅导员入职教育的内容应包含:第一,使新任辅导员明确教师的专业标准,巩固专业思想。高校学生工作部门的领导和学院学生工作的负责人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工作成效的考评者,担负着新任辅导员入职指导的工作职责。他们自身的观念、素质、知识和能力直接影响到新任辅导员入职指导的实施和效果。第二,加强新任辅导员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和人际关系协调的指导。可以针对新任辅导员的一些困惑和心理特点开展一些专题讲座,使新任辅导员明白教师专业发展的轨迹。第三,以工作实践和管理能力的指导为重点。目前,北京许多高校按照专业化、精细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辅导员要开展学生深度辅导工作,而深度辅导工作的内容涉及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及生活等各方面问题,深度辅导工作要依据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以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5]第四,加强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和教育。集中培训时要组织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政策法规,这里的教育理论学习绝不是职前师范教育的简单重复,而是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的理论学习。

3.4改革入职教育有效性评价,完善入职教育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辅导员入职教育未建立起有效的评价体系。目前对于入职教育的评价方法依然是考试,考试并不能说明全部的问题,其评价结果不能完全说明被评价者的好差。笔者认为,应该完善入职教育评价体系,将入职教育评价机制贯穿于新任辅导员入职教育过程中。首先,在入职教育过程中对新任辅导员接受入职教育过程中的专业表现进行形成性评价,以满足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其次,在入职教育培训后对新任辅导员在专业知识方面能否达到合格辅导员的标准做出终结性评价。另外,新任辅导员所在学校还应对新任辅导员日后的表现进行跟踪评价,将入职教育的评价结果与教师评优、晋升职称等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入职教育培训效果。

3.5开展多层次入职教育,创新入职教育形式。

3.5.1实践校本培训模式

校本培训作为现行高校新任辅导员队伍培训的有效模式,具有组织和管理较为便利、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培养目标明确、促进辅导员共同发展等特点,可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科学设立培训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整合教育资源等策略的实施,推进辅导员校本培训工作。[6]坚持因地制宜、以校为本、注重实效的原则,大力开展校本培训,使培训课程和内容更加符合辅导员需求和辅导员专业发展需要。校本培训就是以学校为培训基地,在上级培训机构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直接服务于学校和教师,服务于辅导员的培训活动。因此,为新任辅导员的专业成长搭建丰富多彩的平台,开展灵活多样的校本培训,是校本培训取得成功的关键。

3.5.2进行教师行动研究

随着“教师即研究者”教师观的确立及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教师行动研究无疑是新任辅导员专业发展的一部分,当前教师的行动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辅导员在教育过程中已经自觉或不自觉、或多或少地进行行动研究,只是还没形成比较完整的运转体系和理论体系。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的环境是教育专家所不能代替的,这也是辅导员参与教育科研的最大优势。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专利”,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随着教改的深入和人们对教育的反思逐渐产生新的观念:辅导员从事的工作也是研究,教育科研应该成为辅导员专业内容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3.5.3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

我国的传统提倡的是“以老带新”的方式,指导被视为是入职培训不可缺少且十分有效的培训方法,但我们的指导缺乏系统性,并有一定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新任辅导员通过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要学习的是“怎样教”而不是“教什么”。指导教师不仅能给新任辅导员提供足够的自由发展的空间,还能够精通问题的诊断,对症下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新任辅导员的基本素养、班级管理、道德教育、课外活动、学生指导等领域都予以帮助与指导,提高新任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同时,他们还能对新任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做出评估,从而保证新任辅导员在短时间内改进和提高育人水平及自身专业发展。

综上所述,在实际工作中,尽管高校新任辅导员的培训从理念、规划、机制和模式上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来进一步加强新任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培训,使其尽快适应新岗位的现实需要,满足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是对于初涉职场的新任辅导员,自身更要加强业务学习和实践积累,并要有意识地进行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由传统型辅导员向专业型辅导员的转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7,22.

[2]唐仁郭,唐文红.高校辅导员培训模式发展趋势及其实践方略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

[3]张勇,钟军,袁杨华.高校新任辅导员培训的问题与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10):34-36.

[4]张效英.美国高校新任辅导员入职指导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2010,(7):87-88.

[5]赵正元.北京高校瞄准学生需求精细化辅导[N].中国教育报,2010-2-1,(1).

[6]许小东,黄军伟.校本培训: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有效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9,(1).

作者:仲晓烨

上一篇:数学思想教育教学论文下一篇:工程机械成本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