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

2023-02-09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在“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中这样定义大学文化:“从广义上讲, 大学文化是包括大学精神、大学环境、大学制度等方方面面的整个大学教育;从狭义上讲, 大学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精神, 强调大学师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1]

大学文化在本质上是超然于世俗文化的, 是精英文化的代表。当前在大众传媒及其所创造的媒介文化的包围侵袭下, 大学文化已发生异化, 格调日趋下降。大学文化的异化不仅影响大学本质功能的发挥, 而且也有损于大学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 必须正本清源, 重新建构大学文化, 使大学文化回归本真面目, 发扬大学的优良传统, 展现大学固有的灵魂。本文试从媒介素养教育的角度分析大学文化建设, 为建设大学文化提供一条新的路径[1,2,3]。

1 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出和大学文化面临的问题

媒介素养教育, 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 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 使其能够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 参与社会发展。

媒介素养教育提出动因就在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大众传播媒介有了迅猛的发展, 人们的媒介消费有了巨大的选择空间。而信息与媒介的联合作用, 已成为这个时代处处可见的文化现象。媒介不仅传播着文化, 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现代商业文化的代言人, 而且还不断地“创造”文化 (即媒介文化) , 媒介已经成为人们学习文化的第二课堂。当今世界的人们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特点, 即:追求创新能力、求异思想和个性张扬。早已建立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受到严峻的挑战, 人们熟悉的传统社会价值体系在不同程度上被颠覆。现在通过媒体的传播, 花样翻新的个性和生活方式层出不穷, 对文化产品的使用、消费和吸纳上也越来越崇尚自主理解、自主建构[3]。无论我们如何理解和看待, 这些发展和变化无疑都是双刃剑, 兼具正负功能。

现今我们也看到, 在大众传媒及媒介文化的冲击下, 大学文化已发生异化, 格调日趋下降。这在“大学人”的主体——大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行为文化上的媚俗性和功利性

大学是现实精英的汇聚之所, 更是未来精英的生产之所, 其行为本应超凡脱俗, 追求雅致。但在媒介文化的影响下, 大学行为文化已慢慢萎缩、退化, 失去了文质彬彬的色彩。这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经常逃课、沉迷网络、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网上冲浪出现种种的不道德表现、在广告诱导下的高消费攀比。许多大学社团无所作为, 淡漠学术, 而看重经济因素, 拉赞助、求投资。种种与大学文化精神背道而驰的现象, 已经屡见不鲜。大学生行为文化的降格, 是大学文化“世俗化”的鲜明例证。

1.2 精神文化上的虚浮化

大学被誉为人类精神的家园, 大学文化应是高尚的、务实的、积极进取的。然而在媒介文化的冲击下, 大学文化在虚浮的道路上越陷越深。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在精神品格上也出现下滑。表现在: (1) 道德价值判断的混乱; (2) 精神能力的滑坡。

2 媒介素养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体现

高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 有利于大学文化建设。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解读媒介信息, 建设性利用媒介完善自我。通过“大学人”建设性的媒介接触行为能够直接提升大学文化的品位, 丰富大学文化的时代内涵。

2.1 提升大学文化的品味

传播学“文化规范论”认为, 大众传媒之所以能产生间接而深远的影响, 是因为它所发出的信息能够形成一种道德的、文化的规范力量。人们会在不断的媒介接触行为中, 逐渐将这种“规范力量”的图式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 从而最终影响人们的行为。由于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极为有限, 他们只见媒介不见人, 只见信息不见思想, 导致他们的媒介行为处于一种严重的失衡状态。表现在: (1) 接受与反馈的失衡。他们是很好的接受者, 却不是很好的分析者、判断者、批判者和反馈者。 (2) 接触与使用的失衡。

媒介素养教育通过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 合理地、积极地运用大众传播媒体及其信息和文化资源, 可以改变他们行为上的媚俗性、功利性, 可以帮助大学人追求行为文化的“雅”, 可以提升大学文化的品位。

2.2 丰富大学文化的内涵

在纷纭而斑斓的大学文化中, 最富于魅力的莫过于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 经过所有大学人的努力, 长时期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 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从普遍意义上来说, 大学精神体现为追求真理的精神、永恒的道德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等等。如前所述, 大学文化在大众传媒及媒介文化的冲击下已发生异化, 蕴涵在大学人身上的大学精神也发生变异。建设大学文化, 势必恢复并重建大学精神。媒介素养教育在这方面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媒介素养教育能够提供大学人解读媒介信息的正确视角, 给予大学人追求真理的一把金钥匙。 (2) 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提升大学人的媒介道德水平, 帮助大学人追求永恒的道德精神。 (3) 媒介素养教育提升丰富大学生的批判精神, 给大学文化注入生机和活力。 (4) 创新是当代大学文化的永恒追求, 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培养大学人的创新精神。

3 媒介素养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实施路径

3.1 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在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纳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从设立公共选修课开始直至成为大学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或基本素质课。开设这样的课程旨在教给学生媒介知识的基础, 学会判断媒介信息的多重意义, 认识媒介对受众的操控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媒介发展自我服务社会的能力。

3.2 利用校园媒体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营造校园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

大学文化是一种针对大学特殊群体而言的区域文化, 它以校园这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为载体。进行大学文化建设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媒体。校园网、广播、校报等校园媒体不仅是学校建设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有利平台。通过校园媒体宣传媒介素养知识, 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辨识能力。

3.3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指以校园为活动中心,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为目的, 为营造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由广大师生直接参与或组织的一系列活动。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媒介素养教育发展历程和大学文化在大众传媒及媒介文化的冲击下产生的异化的基础上, 论证了媒介素养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体现, 探讨了媒介素养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大学文化,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 顾秉林.明确方向、共同研究、创新发展[E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3-10/30/content_1151579.htm, 2003-10-30.

[2] 张志安, 沈国麟.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 2004, 5.

[3] 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3.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与发展趋势下一篇:“中国知网”国内外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