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素质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分析“卓越计划”背景下工程导论课程中工程教育的内涵、高等工程教育目标、现代工程师素质、工程项目方案设计、产品设计与开发及创新创业等教学内容,提出创新的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工程师素质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工程师素质管理论文 篇1:

国有林场改革背景下提升林业管理队伍素质的策略分析

摘要:国有林场改革持续推进,林业经营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如何在此背景下,保证国有林场的深化改革,促进林业产业效益的提高,就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林业管理队伍。本文围绕林业管理队伍素质展开分析,立足于国有林场改革背景,从理论学习、教育培训、岗位实践、人才引进等四个方面,主要论述了提高林业管理队伍综合素质的策略。

关键词:国有林场;林业;管理队伍;素质;策略

国家政府机构深化改革,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建立,为我国国有林场改革提供了组织机构保障,意味着未来一段发展时间内,我国将会大力推进国有林场改革。长期实践表明:国有林场的改革,一方面保护了生态环境,保护林业资源不受损坏,可有效增加林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改善林区群众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然而,现实中,改革困难重重,突出问题就是林业管理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造成林业生产效益持续偏低,对国有林场深化改革带来负面影响。鉴于此,本文立足于国有林场改革背景,结合笔者多年工作实践,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林业管理队伍素质提高的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重视理论学习,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认知水平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已经走进了新时代,国有林场改革需要以新时代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引领国有林场深化改革,才能保证国有林场改革持续进行下去,不会中途夭折。基于此,林业管理工作人员需在日常工作中,重视理论学习,及时掌握党的思想与方针,不断提高自身思想认知水平。林业管理工作人员的理论学习,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党的十九大精神、党风廉政建设[1]。一是加强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并且需要在实践工作中,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行动方针,坚定走党的路线,保持与党的路线不偏差。林业管理部门需组织林业管理人员,定期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国家林业治理新理念新思想学习活动,以使得林业管理工作人员掌握新时代的新思想,做好新时期林业管理工作。二是大力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活动。国有林场深化改革,意味着林场经营模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触动到部分林业职工切身利益,一旦职工切身利益问题处理不当,势必会影响到国有林场深化改革,基于宏观角度分析,职工切身利益受到损害,将会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2]。所以,在国有林場改革过程中,有必要加强林业管理人员党风廉政建设,强化林业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以高效工作模式助推林业改革工作,保证林业改革取得预期成效[3]。

2 鼓励参与教育培训,全面提高业务技能水平

国有林场改革工作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实践中自然也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如何保证改革工作取得预期成效,需林业管理工作人员结合不同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并做出与之相应的决策,确保改革工作持续推进。首先,林业管理部门组织林业管理人员,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活动,培训内容的选择,需要以最新思想、最新管理理念为主,确保培训内容的适应性,以保证业务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方可有效促进林业管理人员综合素养的提高。

国有林业改革中涉及多方面的内容,遇到的问题也是十分繁杂的,为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就必须解决问题。基于此,林业管理部门需要结合工作进度,明确现存的主要问题,开展业务教育培训工作,一方面针对工作中的问题,探讨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为工作的顺利实施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可借助系统的业务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林业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高其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针对国有林场改革中存在的产权划分不明确等问题,林业管理部门需落实政策理论学习工作,通过系统政策学习,让林业管理工作人员及时掌握国家现行最新政策,林业管理工作人员可在法律范畴内,针对问题采取灵活、针对性较强的工作措施。

林业管理部门创新教育培训模式。时代在发展,创新是永恒的主题,要想保证林业管理人员在系统教育培训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需注重教育培训的有效性。而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显然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教育培训工作需求,不利于林业管理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因此,林业管理部门有必要对现阶段的教育培训模式进行有效创新,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国有林业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林业管理部门可考虑高等院校合作模式,依靠高等院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对林业管理人员开展各种工作教育培训,例如,病虫害防治、种苗生产技术、森林植物调查等,以拓展林业管理工作人员知识体系,促进林业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3 注重岗位工作实践训练,全面提高林业管理人员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

国有林场改革对林业管理岗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意味着岗位工作必然面临新的调整。例如:《国有林场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国有林场实施事企分离,针对这一变化,林业管理部门需要重新调整工作岗位,相应的岗位工作内容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为保证林业管理人员能够胜任新岗位,做好各项工作,林业管理部门需注重岗位工作实践训练,以此全面提高林业管理工作人员新技术应用能力,处理好工作岗位上的一些问题。首先,林业管理部门需积极开展“科技下基层”等活动,全面提高林业基层管理工作人员科技素质,以提高其服务能力。同时,伴随着国有林场改革工作的深入,林业管理工作人员需要积极转变自身管理思维,树立主动服务意识,与林场合作社等机构加强联系,为林业相关机构提供技术指导。针对国有林场现有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林业管理工作人员需重视林业经营主体的引导,加强技术指导,尤其是做好林业经营部门新技术的对接工作,促使其掌握最新林业技术,提高林业生产技术含量。其次,林业管理部门领导人员需鼓励林业管理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各种技能比赛中,通过比赛激发林业管理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学习兴趣,以促进其个人业务技能水平的提高。

4 注重人才引进,制定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基于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实际需求,林业管理部门需在控制事业编制的前提下,不断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需强调的是在人才引进时,需注重工作需求,确保引进人才与工作需求相匹配。针对现阶段基层林业管理部门高学历人才缺乏、后备人才缺乏等问题,林业管理部门需开通多渠道模式,引进高素质人才参与到林业管理工作中,通过开通高素质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推动林业改革。同时,基层政府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出台人才引进政策,例如,住房政策、医疗服务政策、职称晋升政策等,以超高福利吸引林业管理人才进入到基层林业管理部门就业。此外,为了留住人才,避免人才流失,林业管理部门需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坚决避免出现“论资排辈”绩效考核现象,以实际工作成效决定绩效。同时,注重福利倾向基层一线林业管理工作人员,例如,编制、薪酬、福利以及职称评定等,以此激发基层林业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吸引一大批人才进入到基层林业管理部门就业。

5 结语

基于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实践需求,需构建一支高素质、业务技能水平高的林业管理队伍,才能做好林业管理工作,保证国有林场改革持续推进。因此,林业管理部门有必要以新时代思想为指导思想,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注重人才引进,全面提高林业管理队伍素质,确保国有林场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銀会.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探究[J].南方农业,2019,13(05):57,63.

[2]鲁海东.林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升探索[J].民营科技,2018(12):244.

[3]马凤,彭云龙,张伟,张艳.简析提升林业经营管理队伍素质的对策[J].河北农机,2018(07):57.

[4]田明华,王自力,李红勋.试论我国国有林场体制改革[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5]田明华.我国国有林场分类经营改革探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6]李红勋,柯水发,温亚利,于百川.中国区域林业非均衡发展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7]胡锐,宋维明.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研究与借鉴[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8]田明华,宋维明,陈建成,程宝栋,田昊炜.试论低碳经济时代的森林经营[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9]蓝瞻瞻,王立群.我国林业产业链整合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10]陈立桥,陈立俊.林产品贸易政策对林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1).

作者简介:焦敬哲,本科学历,林业工程师,研究方向:林学。

作者:焦敬哲

工程师素质管理论文 篇2:

“卓越计划”背景下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分析“卓越计划”背景下工程导论课程中工程教育的内涵、高等工程教育目标、现代工程师素质、工程项目方案设计、产品设计与开发及创新创业等教学内容,提出创新的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

关键词:工程教育;工程师;工程项目;产品设计与开发;创新创业

1.背景

我国目前虽是工程教育大国,却不是工程教育强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虽多,但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工程教育肩负着培养亿万工程人才的重任,而这些工程技术人才创造人世间的工程、技术乃至一切物质文明,推动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因此,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令全世界关注。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重大改革项目的精神,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联合中国工程院、工信部、人社部、财政部等22个部门和20多家企业正式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批准了61所高等院校为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工程导论课程是我校低年级本科生进入工程领域的入门课程,为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对工程导论课程实施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遵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要求,借鉴国际上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按照我校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建立“全程全员全面”素质教育体系的要求,以我院“循强国之策,办开放之学,纳精英之才,造杰出之士”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进入工程领域为目标,让学生明确工程、技术与科学间的关系,明确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目标,了解工程、技术与科学问的关系,了解现代工程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以及工程项目方案设计、产品设计与开发及创新创业的全过程。

3.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3.1明确工程、技术与科学间的关系

一般而言,科学是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探索,科学的任务是要有所发现从而增加人类的知识和精神财富。科学知识的基本形式是科学概念、科学假说和科学定律,科学活动最典型的形式是基础科学研究,包括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进行科学活动的主要社会角色是科学家。技术是改造世界的手段、方法和过程,它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要有所发明,从而增加人类的物质财富并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技术知识的基本形式是技术原理和操作方法,技术活动的最典型方式是技术开发,包括发明、创新和转移,其主要社会角色是发明家。工程是实际改造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和建造实施过程,工程是要有所创造,从而为人类生存发展条件建造所需要的人工自然与物品。工程知识的主要形式是工程原理、设计和施工方案等,工程活动的基本方式是计划、预算、执行、管理、评估等,进行工程活动的基本社会角色是工程师。

3.2明确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目标

通常意义上讲,工程教育与普通的科学教育有共性又有个性。工程教育区别于普通的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之处是工程教育着重于向学生传授较为广泛的多学科综合知识和技术,强调具备广泛的个人能力,强调人际沟通能力以及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及系统的构建能力,这些能力可以保证学生在社会和工程企业背景下的团队工作中能发挥较为重要的综合作用。

高等工程教育是顺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以技术科学为主要学科基础,面向工程的实际应用,以培养善于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工程师为目标。确切地说,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以工程实践为立足之本的工程师而非科学家。

3.3现代工程师的素质

3.3.1工程师的职业要求

关于工程师的职业要求,首先应该具备相关的职业技能,而这些职业技能一般是在高校里进行培养,它和职业相关的专业课程有关。虽然不同的工程师的专业职业技能要求有所不同,但是都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知识、良好的分析能力。工科院校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因此在工科院校中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般都包含公共基础知识(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体育课和数理基础课3部分)、专业基础知识(指与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础课程,也就是专业先修课程)和专业方向知识模块(指本专业教学所涉及的主要知识领域,所涉及的课程与专业知识、技能的直接联系)。此外,作为未来的工程师,高校学生应该利用高校的人文和学术环境,还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其他能力,如团队合作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等。

3.3.2工程师的业务技能

作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除了具备前面所说的职业要求外,还应该具有相应的技能,具体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如自学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应用知识能力(如系统级的认知能力、理论与工程实践能力)、掌握工程设计与分析方法、创新能力(如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学研究创新能力以及对新知识与新技术的敏锐性)、分析判断能力与承担风险的勇气、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指采用不拘一格、有别于常规、突破传统与教条的程序、方法、措施来解决工程技术的实际问题)、把握机遇的能力、较强的应变能力、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如协调、沟通能力,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等。

3.3.3工程师的职业道德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工程师能发明创造产品,好的创造会给人类带来进步,如蒸汽机、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不好的创造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如毒品、苏丹红和瘦肉精等。作为现代合格的工程师,应具备诚实、守信、正直、公正、爱岗、敬业、刻苦、友善、对科技进步永远充满信心、勇于攀登的品德;服务于公众、用户、组织及与专业人士协调共事的能力;勇于承担责任,保护公众的健康、安全,促进社会进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4工程项目方案的设计

当前高等工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师,要求工程师具有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项目研究和开发能力、工程技术应用创新和开发能力等。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工程师进行工程方案的设计是必备的能力。

3.4.1工程项目的前期策划——需求分析

工程项目需求包括3个不同的层次:业务需求(反映组织机构或客户对系统、产品高层次的目标要求)、用户需求(指用户使用产品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功能需求(定义开发人员必须实现的系统功能)和非功能需求(包括产品必须遵从的标准与规范、性能要求等)。此外,还要考虑隐形需求(包括维护需求、升级需求、易用性需求和性能需求)。

3.4.2工程项目方案的设计说明书

在工程项目方案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设计说明书(主要针对信息系统项目的设计),它体现了设计系统的技术性能和水平,设计说明书一般有两个部分组成,即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1)概要设计。一个工程项目的概要设计是由文字说明、结构图、方框图和表组成的,其概要设计的主要内容包含引言和背景部分(包含引言、背景、相关定义和设计参考文件与标准)、结构和流程部分(概要设计的核心,包括需求规定、运行环境、基本设计概念和处理流程、系统结构、功能需求等)、接口设计部分(详细设计定义各个模块如何连接,包括用户接口、外部接口和内部接口等)、设计控制部分(主要说明各个模块的组合和运行关系)、系统数据结构设计(主要是对系统数据格式的定义、数据存储和访问方式的简要说明)、系统出错处理设计(主要说明系统运行和维护过程中如何处理的技术说明)。

(2)详细设计。详细设计是在概要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系统结构,详细地介绍系统的各个模块,为进行后面的实现和测试作准备。详细设计的内容主要有引言(与概要设计类似)、系统的组织结构(用一系列图表列出程序系统内的每个程序,包括每个模块和子程序的名称、标识符和它们之问的层次结构关系)、系统程序设计说明部分(包括程序描述、功能、性能、输入项、输出项、算法、流程逻辑、接口、存储分配和注释设计等)。

3.5产品设计与开发

产品设计与开发既包括新产品的研制,也包括老产品改进,是一个从研究选择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开始,到产品设计、工艺制造设计直到投入正常生产的全过程,图1为产品设计与开发过程示意图。

(1)调查研究阶段:是通过市场调查和预测进行产品创意,提出新产品构思,提出新产品的原理、结构、功能、材料和工艺方面的开发设想和总体方案。

(2)设计试制阶段:是进行产品的设计、试制和鉴定。

(3)生产准备阶段:在本阶段应完成全部工作图的设计,确定各种零部件的规格,以保证批量生产的技术要求。

(4)正式生产和销售阶段:在正式生产阶段需要作好生产计划、劳动组织、物资供应、设备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在产品销售过程中,要不断收集市场和用户使用情况的信息并及时反馈给生产设计部门,以使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设计。

3.6创新创业

3.6.1创新

创新即破旧立新,就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狭义上的创新是指提供新颖的、独创的、具有社会意义产物的活动,如科学上的发现、技术上的发明、文化艺术上的杰作、政治经济及理论上的突破等;广义上的创新是指提供前所未有的产物的活动。当前,在我国进入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实施创新的战略有3种途径:原始创新(是指重大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纵观当今世界的各种高科技工程或产品,从载人宇航飞船到3G/4G手机,绝大多数都是集成创新的成果)、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进就要瞄准世界前沿技术,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再创造出自己的核心技术)。

3.6.2创业

1)创业及大学生创业。

创业就是开创事业或积累财富的过程,而所谓“创”可以理解为创办、创新、创建,“业”是指事业,可理解为职业、行业、学业等。大学生创业是指大学毕业生不是通过传统的就业渠道谋取职业发展,而是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凑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开办自己的企业,从而既为自己和社会创造财富,同时也为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的过程。

2)创业的基本要素。

企业是由人的体系、物的体系、社会体系和组织体系组成的协作体系,因而人的因素(主要包括创业者、人际关系等)、物的因素(主要包括资金、技术、原材料及产品、生产手段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对创业的认可、创业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等)和组织因素(主要包括正确决策、创建组织、加强领导、激励员工等)构成创业的基本要素。

3)创业素质及创业资源。

每个创业者走向成功,其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一定的创业素质。从过去无数创业者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可以发现,创业者的基本素质主要表现在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创业者的人格特质)、创业能力(包括学习、创新、决策、领导、协调、社交和实践能力)和创业知识(包括专业、经营管理、财务、金融知识等)3方面。创业资源是指新创业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需要的特定的资产,它是新创企业创立和营运的必要条件,包括有形资源(包括社会资本、资金、技术及专业人才等)和无形资源(如情谊创造财富、智慧创造财富、知识创造财富、时间创造财富、健康创造财富等)。

4)创业计划及创业计划书。

创业计划是对与创业项目有关的所有事物进行总体设计的文件,是描述创办一个新企业时所有相关外部要素及内部要素的书面材料,是创办企业目的、方向及各项职能的计划,主要涉及商业前景展望,人员、资金、物资等各种资源的整合,以及经营理念与思想、战略等。创业计划书的内容包括计划摘要、产品服务、市场预测、营销策略、产品制造、团队管理、财务规划等。

5)大学生创业模式及过程。

虽然创业没有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但对一个创业者来说,一个真正好的模式应该是适合自己的,即其有能力操作而且把现有的资源有效整合进去的模式,在此基础上才是真正的创新。前些年,新浪、搜狐、盛大、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都设有所谓的创业模式。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要在大学期间经历3个截然不同的过程:体验创业、学习创业和实践创业3个阶段。这3个阶段是前后相继、相互传递的,就是说一个阶段走完了,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进入下一个阶段,而不能超越阶段跳跃式发展。

4.结语

目前,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令全世界关注。随着工程教育理念研究的深入和各高等院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工作的展开,我国正在实现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的迈进。当然,如何培养合格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是长期的实践过程,因此我们仍需要不断完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以期能够对提高高等工程教育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起到更大作用。

作者:张仕斌 李飞 王海春 昌燕 韩桂华 黄源源

工程师素质管理论文 篇3:

就业导向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摘 要: 为了满足社会对专业化高技能网络人才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各就业方向知识点需求分析基础上,以湖南城市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为例,提出了一套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体系。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中,构建以专业工程师素质为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制订注重行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施以工程能力训练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构筑产、学、研合作教育途径、建立教学质量实时监控与保障体系。经初步教学实践证明,应用该创新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网络工程; 人才培养; 创新; 实践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raining system of network engineers

He Jianxin, Yang Gelan, Zhou Jiancu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unan City University, Yiyang, Hunan 413000, China)

Key words: network engineering; training; innovation; practice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逐渐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满足社会对专业化高技能网络人才的需求,面对21世纪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以湖南城市学院网络工程专业作为主要研究与实践对象,在对其毕业生就业去向以及各就业方向人才知识点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探索,构建了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需求,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并经初步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实效。

1 社会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及知识点分析

作为应用性较强的网络工程专业,其毕业生就业去向以及各就业方向对网络人才知识点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根据对近几届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实际调查结果,其就业方向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⑴ 网络系统集成—网络工程规划与方案设计、网络组建、网络安全性设计,职业需求主要包括网络系统集成公司的技术员,网络设备生产商的销售人员和售前技术工程师。

⑵ 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企、事业单位内部网络应用软件设计、网站建设,职业需求主要涉及从事网络编程技术、网站开发的程序员。

⑶ 网络管理维护—网络故障检测与排除、网络性能优化、网络测试、网络维护与安全性监测,职业需求主要涉及各企事业单位内部网络维护人员、网络设备生产商的售后技术工程师。

⑷ 网络设备研发—网络设备生产商的产品研发、产品性能测试及优化,职业需求主要涉及思科、华为、锐捷等网络设备生产商或研究所的技术员。

⑸ 继续深造—进入国内外高校或研究所继续攻读硕士及以上学位。

通过调查走访,我们详细了解了上述各就业方向用人单位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知识点需求(如表1所示),合理定位了我校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建立起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机制,实现了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通过及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为根本宗旨,培养真正符合地方企业实际需求的“零适应期”就业的大学生。

表1 网络工程专业各就业方向人才知识点需求

2 构建具有专业工程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湖南城市学院是一所新升格的教学型地方本科院校。近年来,学校围绕“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和“如何培养学生”这两个问题,坚持“应用、实践、创新”的原则,努力将技术应用与实践能力、技术应用层面的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与特色。

为培养具有专业工程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我们网络工程专业提出了“确立一条主线,采取两类措施,构建三大体系,实现四个突出”的培养模式,即确立以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线;采取因材施教,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两类措施;构建内容精简、基础厚实、选择多样的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学质量实时监控与保障体系;突出工程实践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突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过程、突出创业、创新人才的素质与能力培养、突出“产、学、研”相结合的育人特色。也就是说,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应该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需求,建立和完善市场就业、企业需求对人才培养的“倒逼机制”[1],以适时地调整专业方向,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3 制订注重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目前很多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这种情况在以网络工程为代表的信息类专业尤为明显。湖南城市学院作为新升格的教学型地方本科院校,其基本定位是面向区域经济建设需求、面向行业领域市场,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其毕业生绝大多数到地方企业就业。我校网络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凝炼网络技术内涵,重新整合知识体系结构,以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课程体系核心,形成了一套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注重行业特色的内容精简、基础厚实、选择多样的网络工程专业塔形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该课程体系分为基础、专业、应用三个层次,由通识基础、学科群基础、专业基础、技术前沿和工程实践五大模块组成。围绕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划分基础课和专业课,纠正了加强基础就是多开设几门基础课程的错误认识,删除了与专业能力培养无关的基础课程,适当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学科群基础、专业基础、技术前沿三大课程模块构成专业教学平台,涉及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工程与设计、网络安全技术等40多门课程,以重点实现对学生网络工程设计能力、网络软件开发能力、网络管理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技术前沿课程模块主要由面向网络工程方向、体现学科交叉的专业特色课、反映技术前沿的系列选修课和学术讲座组成,包括无线传感器网络、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网络性能评估与测试、网络新技术等多门特色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均设有实验课或课程设计,为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图1 塔形课程体系

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课程建设。在“优化基础和专业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课程建设原则指导下,我们对课程体系采取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方式进行优化与群化建设[2]。围绕社会对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构建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的适应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的核心课程群。除公共基础课程大平台外,将专业课程划分为网络通信技术、网络工程技术、网络应用开发、网络安全管理、网络分析测试五大课程群,并以相应课程群为基础设置相关课程。通过加强核心课程群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配置,明确了各门课程在课程群中的地位和作用。

4 实施以工程能力训练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等学校人才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实践教学完成。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网络工程人才的需求,按照“工程能力训练为特色、实践能力提高为重点、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我们建立了以“课内与课外联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开放式实践创新教学体系,主要内容如下。

⑴ 实践教学体系架构。针对工程师素质和能力结构要求,构建了分层次多模块的实践体系框架,将网络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基础、综合、应用三个层次,分成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开放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工程项目训练和科技创新研发等多个模块。基础层以提高学生基本实践技能为目的;综合层以培养学生系统设计思想,提高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为目标;应用层以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增强合作沟通能力为重点。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架构体现了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特色。

⑵ 实践教学实施方式。实践教学的实施按“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的方式进行。基础层教学内容以学科群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包含的基本实验、实训为主;综合层主要以课程设计、开放实验、生产实习等方式组织;应用层主要通过毕业设计、研究性创新性项目立项、学科竞赛、参与教师科研、工程项目训练以及到企业顶岗实习等环节实施。三个层次从低到高前后衔接,循序渐进,保证了学生实践教学效果。

采取“三结合”措施,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是课内教学与课外讲座相结合。学校定期邀请专业领域内知名学者、著名教授、成功企业家来校作学术报告,组织学生聆听讲座并给予选修学分,使课外学术讲座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为学生全面开展自主学习培植宽广的科学视野和强烈的使命意识;二是课内实验教学与课外项目建设相结合。采取“做中学”方式组织实践教学[3],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具体项目建设,或者以电信网络、企业网络、电子政务网络、校园网络等具体项目建设为背景,努力营造工程环境氛围,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三是校内实践创新与校外实习实训相结合。学校通过全面开放各类实验室、与地方企业合作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形式多样的历练平台。

⑶ 实践教学支撑条件。良好的硬件设施和条件是培养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形成应用型特色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等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投入,为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提供硬件支撑。

①建立基础实验教学平台。目前湖南城市学院已建立了拥有20个网络机房1000余台电脑的省级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②建立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了初具规模的以开放、设计为主的网络工程实验室、网络安全实验室、网络协议仿真实验室、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等专业实验室。

③建立校内工程项目训练教学基地。建立了包括通信网培训基地、园区网络建设实训基地以及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在内的校内工程项目训练教学基地。

④建立校外工程项目训练教学基地。继续加强校企合作,夯实校外实习基地,陆续建立了四川华迪、广州达内科技、长沙中信、中软国际等以“产、学、研”一体化为目标,集实践教学、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为一体的一批校企工程项目训练基地。其中四川华迪实习基地2009年度已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

⑤与知名企业合作建立教学培训基地。建立了包括华为、锐捷、蓝狐网络、清华IT等知名企业在内的一批工程项目训练教学培训基地。培训基地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点需求制定详细培训计划,培训结束后负责为学生推荐就业单位。通过实施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形成了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之间的良性循环。

以上这些实验室、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培训基地的建设,为培养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5 构筑“产、学、研”合作教育途径

通过构筑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三条途径,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一是基地实训:让学生在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顶岗实习,进行工程训练;二是组织学生参加工程项目建设:通过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或合作单位的应用技术项目建设,使学生深入接触工程实际,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三是校企联合培养: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来获取和扩充实践教学资源,构建以“基地+实习+毕业设计+就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链[4]。这一培养链的基本运作方式就是采用“双导师”模式,在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下,在学生中开展岗位见习、工程训练、毕业实习、课题研究等生产、研究一体化训练,学生结合岗位实际选题,完成毕业论文;以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以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同时作为实习基地的企业也是学生就业的可能去处。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模式培养的毕业生实践能力强,很受企业欢迎。

6 建立教学质量实时监控与保障体系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合格的要求,学校设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负责全校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学校以“精心组织、标准明确、过程控制、实时反馈”为特征,构建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该体系分为教学质量组织保障、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保障、教学质量检查监控、教学质量实时反馈等子系统。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分为过程控制、结果控制与评价,严格质量管理,确保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建立完善教学管理制度、院(校)督导监控与评价制度、教学信息员制度、实践教学考核方法和考评标准、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机制等办法实现过程控制,其中教学质量考核评价结果由同行评价(占30%)、督导评价(占30%)、学生评价(占40%)三部分组成,以保证考评结果的客观合理、公平公正。通过开展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考核、教学比武、评定教学名师,建设精品课程等措施,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保障了整体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7 教学实践及其效果

通过多年的就业导向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学校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的“无缝衔接”。 2009-2010连续两届我校网络工程专业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以上。以近两年该专业学生参加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网络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为例,一次通过率分别达到了78%和82.6%,并且有2人获得了“网络规划设计师”高级资格认证。目前网络工程专业已立项校级以上大学生研究性创新性项目12项,有200余人获得了创新实践学分。

参考文献:

[1] 周宇,王国红,徐铁峰.地方高校应用性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实践—基于宁波大学信息学院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92~93

[2] 陈鸣,胡谷雨,王元元等.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4:111~114

[3] 韩如成.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6:77~79

[4] 赵运林.实践教学_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突破口[J].中国高等教育,2008.8:72~73

作者:何建新 杨格兰 周建存

上一篇:小学生品德教育论文下一篇:青少年文化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