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能力培养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构建高校学生工作的素质能力培养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学生工作育人模式的整体创新,有效激发全体学生自主成才的积极性和青春活力。构建学生工作素质能力培养体系应创新思路,在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素质能力指标、搭建实践育人平台、设立具体项目模块、构建体系化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的制度设计。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素质能力培养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素质能力培养管理论文 篇1:

“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培养浅谈

摘 要:“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对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科研管理人员除了要掌握外语、档案学、统计学、法律知识等与科研管理相关的知识外,还要了解整个学校的科研情况,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协调沟通能力和收集分析科技信息的能力。而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可通过建立科研管理人员的培养机制、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促进交流学习和注重轮岗、挂职锻炼等途径得以实现。

关键词:“双一流”大学建设;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培育

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总体方案》制定了三步走的规划,并把建设目标细化为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和世界一流前列两个层面。根据《总体方案》,到2020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1 ]。“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拥有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同时也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科研管理人员队伍。随着“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推进,与学校发展及学科建设相关的科研任务会日益繁重,科研管理工作的难度也不断加大,对科研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立一支训练有素、富有开拓精神、结构合理的科研管理人员队伍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前提和保证。

1 “双一流”大学建设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1.1 完备的知识结构

科研管理工作涉及到的事务性工作繁多,主要包括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过程管理、项目结题验收、科研合同的签订、科研合同审批、合同免税、科技成果鉴定、科技成果登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推广、科技成果奖的申报、专利申请、专利维护、专利转让、质量管理、定密审批、招标、材料归档、科技工作管理办法及规章制度的制定、科技宣传、科研经费下拨、科研基地的申报与管理、政产学研合作、提供科技信息和咨询服务、科技统计等。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构建完备的知识结构,成为博闻的杂家。

第一,“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必然会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申报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设立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或召开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发表国际期刊论文的数量也会逐步增加。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才能对申报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进行审核、做好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的会务工作以及开展科技成果鉴定等工作。

第二,一流学科的建设要以强大的科研实力为后盾。科研管理人员要熟知与学校各学科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知道学校优势学科的特色,了解这些学科的国内外学术研究动态及在国内外的地位,掌握学校著名学术带头人的研究方向、学术水平。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组织科研人员申报各类项目、科技成果奖,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

第三,要关注与学校学科、专业相关的产业与市场需求,进一步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做好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政产学研合作。

第四,掌握档案学和统计学知识。档案学知识能科学指导科研项目申请书、项目立项任务书、项目结题报告和科研合同的管理,而统计学知识也将有助于顺利开展各级各类的科技统计工作。

第五,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比如知识产权法和合同法等。成果转化、专利转让和政产学研合作均涉及知识产权的保护,科研管理人员只有懂得相关的法律知识,才能保护学校和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不受侵害。熟悉合同法才能确保科研合同的规范性,从而保障科研人员的权益不受损害。

1.2 收集和分析科技信息的能力

当下正值 “十三五”期间的关键年,各种科技改革已逐步趋于完善。及时获取并分析国家、 省市级科技发展的方针、政策以及各级各类的管理办法是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的前提,也是进入一流大学行列的基础。只有把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学透、学精、学活了,科研管理人员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校科技工作管理办法及规章制度,才能为科研人員答疑,才能提高学校申报项目的质量。

1.3 协调沟通能力

科研管理人员作为政府部门、企业与教师的桥梁和纽带,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能为学校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科研管理人员只有具备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才能理顺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得到他人的支持,从而顺利完成相应的科研管理工作。

对待上级主管部门,要尊重,也要不卑不亢,认真宣传并落实上级的政策和指示;对待企业,要平等互利,既要关心他们的需求,也要保护学校的利益;对待科研人员,要真诚友善,要以商量的口吻与其沟通,而不要以话难听、脸难看的姿态出现,应在不违反管理规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做到全心全意。

2 培养和提高“双一流”大学建设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途径

科研管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是科研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两个方面,其中质量的提高尤为重要,而质量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也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迫切需要。因此,如何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值得探讨。下面结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南航)的科研管理工作,浅谈“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如何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2.1 建立科研管理人员的培养机制

目前我国教育体系还没有设立科研管理专业[ 2 ],所以科研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构成是多种多样的。初到科研管理岗位的人员绝大部分都没有科研管理的工作经验,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地培训,丰富科研管理方面的知识,让其迅速适应工作,找准其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定位。南航针对新入职的科研管理人员建立了系统的培训计划,非常注重入职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记录各项培训成绩,每项成绩合格后方可正式上岗工作。例如,在岗前培训时邀请与科研管理有关的校领导或部门领导作报告,使科研管理人员能够熟悉相应部门的职能,并了解学校的规定,在工作中能按规章制度办事;又如,组织新到岗的科研管理人员参加江苏省举办的技术经济人培训班,使其掌握技术交易中的知识产权、合同签订和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的知识。

2.2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双一流”大学建设的目標是建设一流大学、建设一流学科。因此科研管理人员除了加强业务学习外,还必须熟悉整个学校的科研情况。南航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属的七所高校之一,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学科已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学校对这些学科进行了统计,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学校科研主管部门组织科研管理人员集中学习学校学科建设情况;组织科研管理人员参加科技专题讲座、深入学院调研科研进度;鼓励科研管理人员在职攻读与所在岗位相适应的硕士、博士学位,身处科研一线,切实提升专业素养。

2.3 促进交流学习

同单位内部的领导和同事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管理经验,探讨对国家科研政策的理解及落地实施;参加国家级与省级科研工作交流会,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管理工作会议、片区联络网会议等;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开设了科研管理硕士、博士学位[ 3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派出少量科研管理人员作为代表出国深造,回国后通过开设讲座或微课等方式广泛宣传国外先进的科研管理理论与手段,使之为更多的科研管理人员所熟知,不断提升科研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建立世界一流科研管理人员队伍,为“双一流”大学建设保驾护航。

2.4 注重轮岗和挂职锻炼

南航鼓励科研管理人员进行校内轮岗和到外单位挂职锻炼。科研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或科研管理人员与其他管理人员之间换岗,不仅能让科研管理人员熟悉科研活动的整个过程和各方面的管理工作,还能拓宽科研管理人员的人脉、增强协调沟通能力。另外,委派科研管理人员到上级科技主管部门挂职,一方面能促进本单位与上级主管部门的交流,另一方面还能更及时、更准确地掌握相关科技政策和文件。

3 结语

总之,“双一流”大学的建设要遵循着科学、客观的规律,不断进行科研管理理论创新,不断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科研管理工作才具有主动性、灵活性,科研管理工作才能做到科学化、信息化和规范化,才能真正提高科研管理效能,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高效运行,实实在在地为科研人员做好后勤服务工作,从而有力地推动学校建设和学科发展,有效促进“双一流”大学建设。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32).

[2] 刘华昌,潘蓉,杨向华,王晓华.青年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定位和培养[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1).

[3] 马卫华,肖向晨,赵敏.论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培养[J].云南科技管理,2007(04).

作者:张小兰 韩薇 吴咏梅 刘华翔

素质能力培养管理论文 篇2:

论高校学生工作素质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摘要:构建高校学生工作的素质能力培养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学生工作育人模式的整体创新,有效激发全体学生自主成才的积极性和青春活力。构建学生工作素质能力培养体系应创新思路,在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素质能力指标、搭建实践育人平台、设立具体项目模块、构建体系化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的制度设计。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高校强化了学生工作的育人功能和服务功能,逐步实现了转型并正在向高水平、体系化的方向发展。虽然在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过程中,学生工作作用明显,创新颇多,但总的说来还缺乏一套完整的体系。因此,研究如何在学生工作中构建素质能力培养体系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重点关注的课题。构建学生工作素质能力培养体系,不仅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还需要结合实际,总结提炼高校学生工作育人机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设计一套内涵丰富、层次合理、脉络清晰、目标指向明确、考评健全的大学生工作素质能力培养体系,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实践性。笔者想要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探索建立“学生工作素质能力培养体系”(The Quality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System in College Student Administrative Work, 简称QAS)。高校在建立和推广这一体系时,应当制订一个具体的实施计划,这样可以统领和推动全校范围的学生工作创新,在学生工作育人模式的体系化、制度化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一、构建高校学生工作

素质能力培养体系的意义

(一)充分发挥学生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育人作为高校的立校之本,永远是高校的首要功能。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包含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工作有关的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如就业指导、学生宿舍管理)等,其中许多工作是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这些工作在学校里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能起到一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但是,学生工作存在育人平台不够完整,育人机制缺乏活力,育人体系化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此外,学生工作还存在把精力和着力点放在教育过程中的管理上,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等问题。许多对高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毕业生的素质能力欠缺是用人单位反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问题,表现在思想政治与道德水平、人文修养、意志品质、良好的心态、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自我批评、创新能力、实践与动手能力等多方面,其实质就是人的个性的培养。这也提示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除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专业能力之外,还要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气质、情绪、道德和品质,较强的沟通合作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充分挖掘、释放他们的个性潜能。这就需要把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课堂的促进作用。建立学生工作素质能力培养体系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二)实现学生工作育人模式的整体创新

现行的学生工作育人机制的工作体系完整性不足,平台较为零散,缺少层次感和延续性;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机制的约束力和强制性,很少从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出发;考核评价的制度虽比较健全,但比较单一,造成学生对参与活动的受益认知不明。解决学生工作的育人机制问题,必须进行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的体系化、制度化设计。构建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体系就能实现学生工作育人模式的整体创新。QAS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生工作育人模型,是一个系统化的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体系,推行QAS能够实现全校范围的学生工作创新。QAS的育人理念应是“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在学业上取得成功,在个性化全面发展上取得成功。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责就是以社会和人的双重需求为依据,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服务。对于学生来说,接受高等教育既希望学好专业知识,为就业做好准备,更希望自己在大学里得到多方面的锻炼,特别是诸多能力的培养。对于社会来说,需要的是体力、智力、情感和伦理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劳动者。这种全面发展是指个人素质整体提高与和谐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突出个性特长的发展。在社会变革当中,一些大学生茫然失措,存在着政治上是非不清、理想信念动摇、成才目标失落、价值取向扭曲、道德素质滑坡、责任意识淡化、协作精神不够、心理素质不佳、竞争能力弱化、创新素质不足等问题。学校结合学生的特点推进QAS,可以针对部分学生素质能力的不足,侧重打造相关素质能力培养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在自身学习、成才道路上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人格完善、创新能力培养营造宽松的环境。

(三)有效激发全体学生自主成才的积极性和青春活力

现阶段高校学生工作的育人模式总体上在改进创新中进步、完善,但是存在的不足之处是教育的指向性不强,目标较为抽象,学生对参与活动的受益认知不明。构建学生工作的素质能力培养体系,可以增强教育的指向性,指明学生成才的道路;可以设定具体化的素质能力指标,拓宽学生的视野;可以让施教者与学生都清楚受益的途径,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选择性训练。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能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这种深刻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技术的兴趣、创新的激情和坚持到底的顽强意志。学校要充分挖掘不同学生的兴趣、特长,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最大可能的发展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在自主策划、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逐步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学生工作素质能力培养体系就能更有效地激发全体学生自主成才的积极性、潜能和青春活力。学校实施QAS,可以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基于人才素质能力评价模型,对传统的评优评奖机制进行优化调整,鼓励学生积极提升素质能力,形成与学生成长挂钩并能激发学生主动性的培养机制。学校不仅要让学习优秀的“三好学生”脱颖而出,更要让各个方面有特色、肯努力、够优秀的学生都有机会受到表彰。致力于培育一批批富有个性特点又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通过QAS的实施,要努力打造一个个学习创新和社团活动杰出的团队,让学生中的优秀人才不断涌现。

二、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确定若干素质能力指标

构建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体系,出发点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虽然不同层次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明显不同,但从学生工作方面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路径,还是大同小异,因为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考量必须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在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目标设定上,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是有共性的,都可以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公民。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青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人格品质、思想认识、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成熟和定型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是学生从学校人转变为社会人的重要桥梁,其规律就是要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育人手段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促进其成为高素质公民。这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任务,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共同愿景。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设定上,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明显不同。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研究性或应用型创新人才——未来的开拓者,高职高专主要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公民和未来的开拓者;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则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公民和高技能工作者。

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需要有具体化、可操作性的方法和途径,首先要有具体化的目标指向。因此,构建高校学生工作的素质能力培养体系,可以先从设立素质能力指标做起。素质能力指标就是指向性的具体化目标。若干个素质能力指标组成一个素质能力指标群。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设立的素质能力指标群应具有三个特性:(1)高度概括性。内涵准确,各指标有内在联系,而且总体上周延。(2)直接简明性。指标的表达简单、清晰,可以分类。(3)相对精当性。既符合社会和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又精炼、恰当。

下面,笔者根据QAS的要求,提炼概括了达到培养目标所应具备的15项素质能力指标,并将这个素质能力指标群分为3类,分别为基础素质类、核心能力类、个性拓展类。

(一)基础素质类素质能力指标的内涵

基础素质类是指向学生思想品格和文明养成方面的指标,包含理想信念、责任意识、诚信品格、文明礼仪、法律素养等五个素质能力指标。

理想信念——决定个体的政治方向,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

责任意识——存在于每一个社会角色,是一种自觉的担当,也是个人执行力的品质体现。

诚信品格——维系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文明礼仪——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交往能力的外在表现,反映个体的文化修养和生活习惯。

法律素养——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同时也显示自律和操守。

基础素质类素质能力指标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具备的,涵盖了政治、思想、道德、为人、处事和文明行为。

(二)核心能力类素质能力指标的内涵

核心能力类是指向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指标,包含学习能力、专门技能、表达水平、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等5个素质能力指标。

学习能力——个体成长进步的必要条件,提高工作绩效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专门技能——经专业教育和培训形成的职业能力,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表达水平——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也包含外语运用的能力、接受信息的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合作能力——与他人配合、协作的能力,包括团队精神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

创新精神——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核心能力类素质能力指标涵盖了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能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学习、技能、表达、合作和创新。

(三)个性拓展类素质能力指标的内涵

个性拓展类是指向学生个性化素质能力拓展方面的指标,包含人文修养、管理才能、包容气度、体艺素质、创业实践等五个素质能力指标。

人文修养——汲取优秀的文化形成的人文素质,包含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

管理才能——领导力和管理能力,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能力以及执行力和亲和力。

包容气度——具有宽广的胸怀、开阔的视野,有包容精神兼收并蓄。

体艺素质——有体育、文艺方面的爱好、兴趣或特长,积极锻炼身体,有健全的体魄。

创业实践——有参与创业活动的兴趣和勇气,不怕挫折,有战胜困难的信心。

QAS里设定的15项素质能力指标实际上构成了一个人才素质能力评价体系,这些指标组成的指标群分类清晰,覆盖面广,为大学生指明了成长成才的方向。

三、紧扣素质能力指标群,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学生素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通过一系列培养平台来实现,不仅要依靠教学工作的第一课堂,还要依靠学生工作实践育人的第二课堂。素质能力指标的实现需要通过搭建学生工作实践育人的平台来完成。搭建实践育人平台的基本方法是,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为主要内容,以高校现阶段开展的主要学生教育活动为基础,以常规学生工作和第二课堂的活动为依据,通过梳理、优化、归整、分类,建立若干个育人平台。建立QAS需要紧扣15项素质能力指标,统筹规划协调相关工作,搭建德、智、体、美等多样化活动的12个培养平台并明确各个培养平台的责任部门和相关组织:思政教育活动平台的责任部门和相关组织是宣传部、社科部、学工部、团委、学生会;党团组织活动平台的责任部门和相关组织是组织部、学工部、团委;学干培训活动平台的责任部门和相关组织是学工部、团委;社会实践活动平台责任部门和相关组织是教务处、团委、学生会、社科部、学工处;学风建设活动平台的责任部门和相关组织是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学生会;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责任部门和相关组织是科技处、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学生会;职业规划活动平台的责任部门和相关组织是招就处、团委;文化修身活动平台的责任部门和相关组织是教务处、学工处、图书馆、团委、学生会;体格锻炼活动平台的责任部门和相关组织是体育部、学工处、团委、学生会;心理健康活动平台的责任部门和相关组织是学工处、团委、学生会;社团组织活动平台的责任部门和相关组织是团委、学生会;创业探索活动平台的责任部门和相关组织是学工处、招就处、团委、学生会。

四、通过实践育人平台,建立具体项目模块

学生工作实践育人平台还需要通过具体化、模块化的项目来支撑,项目模块由具体的学生自主选择的开放性的活动构成。构建高校学生工作的素质能力培养体系,要以丰富多彩的项目模块为落脚点,才能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完整性。因此,每个培养平台需要设置一组项目模块。这些项目模块具有开放性,可以与时俱进适当调整。在构建QAS过程中,笔者根据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在每个培养平台设计了一组项目模块。这样,就在12个培养平台上设计了38个项目模块,详见图1。

按照如此思路构建的QAS,就形成了一个“素质指标—培养平台—项目模块”三层结构的学生工作素质能力培养体系。这一体系也可以看成是高校学生工作素质能力培养体系的一个模型。

五、在高校学生工作素质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

基础上,进行规范化的制度设计

学生工作素质能力培养体系形成后,需要对培养体系的实施和操作做出相关的规定和说明,同时还要进行体制机制规范化的设计。

(一)详细解读培养体系的内在联系

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是系统工程,其中,培养目标和可考量的素质能力指标是导向,各个方面的活动平台是组织架构,项目模块是训练单元,育人平台和项目模块共同构成培养载体。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和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指引学生在参加项目训练中实现素质能力的提升。我们所建立的QAS具有“素质指标—培养平台—项目模块”三层结构。那就要明确三层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即一项素质能力可以通过培养平台由一个或多个项目模块来实施,一个培养平台下的项目模块可以培养一项或多项能力素质。各院系可以根据学生工作的实际需求,进行自主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既全面展开,又突出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院系培养路径。在宣讲推广方面,学校制订了宣讲计划,一方面对素质能力培养体系的推行计划的实施背景、长远考虑、平台搭建、激励机制等进行总体解读,另一方面由各院系根据实际,围绕能力素质指标和培养平台及有关项目有选择地重点宣讲,打造品牌。

(二)落实组织保障,实现全员育人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工作的领导,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落实和推进工作。开始运作这一系统工程时,学校需要制订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计划,成立组织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担任组长,统一协调培养平台的打造和重点项目的落实。各院系也应当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小组长的院系实施小组;由职能部门、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计划实施考评工作小组。要建设一支思想作风过硬、充满活力的学工干部和辅导员队伍,使之成为实施和运作素质能力培养体系的骨干力量。学校领导、各职能部门、专任教师、管理人员等都要为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提供支持,实现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

(三)完善考评机制,强化激励措施

完整的素质能力培养体系需要合理健全的考评制度作为重要支撑。制订激励措施和考核办法需要面向组织实施计划的院系、职能部门,以及参与计划的学生设定详细的考核程序。在建立QAS过程中,应制订一系列与QAS相配套的考评制度,如在学生素质能力考评方面的《学生素质综合考核办法》;在促进科技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加强创业教育活动等方面,也应制订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实施素质能力培养方案,学校要辟出专项经费,支持各项富有特色、成效显著的教育实践活动;还要建立专题网站,组织各项活动的专题报道,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总之,要采取切实措施,把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系统工程建设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单魁贤,杨轶囡.论适应素质教育的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6(2).

[2]杨定全.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体系研究[J].高等函数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

[3]梁雪.试论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高校学生工作体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

[4]徐涌金,张明纲.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思想政治研究,2009(4).

(责任编辑:方健华)

作者:王亚河

素质能力培养管理论文 篇3:

新形势下军校学员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初探

摘 要:分析了当前军校学员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目前军校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现状,主要内容及所存在的问题,对军校在新形势下开展综合素质能力方面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军校学员 综合素质 培养途径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国武器装备的竞争越发激烈,国家非常需要高技术复合型的军事人才。军校是学员吸收新知识,提升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地方,是培养军事人才的摇篮。因此,探讨军事院校对学员综合素培养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及培养的途径,不仅有助于学员提升个人能力,对我军广大官兵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军校培养学员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世界各国武器装备不断更新,趋向于高科技化发展,未来战争的形式也由原来的肉搏战、阵地战、机械化作战向信息化战争转变。高精端武器的发展和战争形态的演变不仅对军队官兵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军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胡锦涛主席曾经指出:“推进我军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最根本、最紧要的是在提高官兵综合素质上狠下功夫”。军校作为培养军队人才的重要基地,对部队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有着重要深远的影响。军校的教育培养模式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努力培养具备良好的全面素质、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军事人才。军校在传授专业和技能知识方面的同时,必须注重学员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部队和未来战争对军事人才的需要。

二、目前军校在培养学员综合素质能力方面的基本情况

军事领域是一种综合性的领域。军人作为战斗力的要素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其综合素质能力和体现,在未来战争的胜负中毫无疑问占据着主导地位,发挥着关键作用。

长期以来,全军院校都十分重视学员军事理论、专业知识、体能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轻视对学员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随着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转型的需要,目前全军院校都已开始重视培养学员综合素质方面的能力,不仅重视政治思想教育、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还重视学员心理素质、意志力、凝聚力、战斗精神、人格素养、人文素质、创新能力、管理协调、组织指挥能力、融会贯通的能力、战略思维和前瞻意识等等方面的教育与培养。

三、军校学员培养综合素质能力方面的基本内容

军校学员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硬的军政素质。政治素质是军事人才必备的第一要素,即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远大的政治抱负、鲜明的荣辱观念、无私的奉献品格。军事素质是军事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即应具备不怕困难、勇于牺牲、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2)合格的身心素质。培养军人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作风,旺盛的斗志和永不服输的良好品格,以及娴熟的军事技能、健康的体魄体质和较强的组织指挥协调能力。(3)扎实的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是高层次军事人才履行职责、完成使命的必备素质,是“能打仗,打胜仗”的根本保证。(4)广博的文化素质。广博的文化素质要求军事人才不仅是一个有知识、有能力的人,而且是一个在生理和心理、智力与非智力、情感与意向等多方面协调发展,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

四、当前军校在培养学员综合素质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军队院校在对学员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方面中普遍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1)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相对滞后,综合素质培养计划缺乏系统性,制度性;(2)综合素质培养训练计划不够具体和规范,缺乏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3)综合素质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尚不是很完善;(4)人文科学知识欠缺。军校对学员的培养将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科学技术和专业技能方面,即使开设了人文科学的课程,由于学员时间有限,不能很好地受到相关教育,造成专业能力不错,人文素养欠缺 。(5)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员普遍比较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而轻视对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缺乏学员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激励奖励和处罚机制。

五、新形势下军校培养学员综合素质能力的途径

为加快教育转型和适应新形势下对军队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军队院校在加强学员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方面必须进行多层面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一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路子。(1)紧贴军队建设实际,科学设计学员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中增加人文知识、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内容和教学实践环节。(2)实行学员在校学习全程综合素质能力训练培养与考核计划,积极创设学员军事素养基础和能力培养环境,着重培育和提高学员的军政素养和军事岗位任职能力。(3)积极构建完善资源融合的综合素质培养平台体系。以“积极筹划实践性教学活动”为主线,以“小平台成就大事业”为导向,通过搭建以学员为主体的各类实践锻炼平台,全面系统地提升学员能力素质。①搭建综合素质拓展平台。如“队前演讲”,“精品一堂课”,“学术月”“辩论赛”等活动。在各类管理教育实践活动中,让学员走上前台挑大梁、当主角,锻炼学员的心理素质、表达能力、战略谋划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学员旅设司令部、政治部、保障部,各队设置模拟机关和模拟建制连排,所有岗位都由学员担任,大胆给骨干压担子,管理教育制度的落实,队列会操、内务评比、保密检查等活动的开展都由骨干组织实施,让学员在管理中学管理,在学管理中用管理。②搭建思想交流平台。可以建立军事战略研究室,及时针对国内外热点问题开设讲座论坛,培养学员前瞻性眼光、战略性思维和独到性见解。有计划地组织学员分批次到总部机关、基层部队、学校机关等单位见习锻炼,在具体的岗位实践中提升工作能力。开办“思学大讲堂”,适时组织“时事热点问题大家谈”,引导研究生用战略思维解读世界军事变革,从历史视角看待社会发展,用理性思考剖析时政焦点,提高学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③搭建综合育人平台。建立完善涵盖校、院、系、旅及部队的共育人才制度机制,明确机关、学员旅、教研室与部队协作培养学员综合素质能力内容和方式。(4)建立健全学员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激励奖励和处罚机制,激发学员加强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作用举足轻重。要努力构建形成以“文以化魂”为核心,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环境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体系,并通过浓厚的、凸显的军校特色文化体系,熏陶、陶冶、培育学员的道德追求、革命情操。通过文化熏陶,使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为其长远发展和成长为未来高素质军事人才、领军人物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存荣. 军队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 海军院校教育, 1998, 2.

[2] 王玲玲, 孙江涛. 军校学员人文精神新探[J]. 南方论刊, 2011,6: 64-65.

[3] 彭江. 关于人文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J]. 教育发展研究, 2002,3.

[4] 朱倩. 浅谈军校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J]. 北方文学, 2010,4: 60.

[5] 邓孟良, 廖清亮, 杨辅雄. 谈加强军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新措施[J]. 德育创新, 2008,12:131.

[6] 孙银玉. 军队人文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5.

[7] 刘清国, 李莎澜, 严斌辉, 张维维. 军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J]. 空军雷达学院学报, 2008, 22(3):232-234.

作者:朱迎波 孟会林

上一篇:中职数学教学职教论文下一篇:初中阅读教学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