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素质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讨论了什么是管理科学,通过“立定”、“顶天”描述了管理科学研究者需要具有的素质,探讨了管理科学前沿问题。关键词:管理科学前沿1.引言什么是管理科学?成思危教授在“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及发展重点”主题综述报告中指出,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物理科学素质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科学素质管理论文 篇1:

新课程与物理教师专业发展初探

摘要: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新内容、新的教学手段。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要求物理教师转变观念;终身学习、以人为本的创新教学模式;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最终形成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转变观念;终身学习;以人为本;教学手段

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概括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教师的素质包括认识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三个方面。其中认知结构起导向和支配作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起保证作用。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新内容、新的教学手段,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提出了挑战,新课标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终身的学习,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不断反思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与主体,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从多方面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教师与新课程一同成长。因此。物理教师的发展必须与课程改革齐头并进。

一、转变观念、开放实验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教师应该是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合作者与研究者。

比如,教师对实验的观念的转变。以前,实验室基本上是按照教科书的设计,让学生根据“菜单”而进行验证性实验,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去设计实验,选择所需实验器材,收集实验数据,归纳并总结规律。为此,实验室应向学生开放,使学生了解、接触、熟悉各种实验仪器设备,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索作充分的准备。要改变目前实验室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现有实验室的课程资源,已满足不了新课程背景下数量繁多、形式多变、探究性的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虽然学校可花钱向专门厂家购买,但仍然达不到要求。必须广泛收集实验器材,不断来充实实验室的课程资源。器材收集途径,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①留心日常器具。例如:利用废弃的饮料瓶可进行探索压强、制作滑轮等实验;利用废旧自行车上的零件,可做摩擦、杠杆、运动和力等实验:利用玩具激光发射器可制作平行光源;酒瓶底可作凸透镜利用;玩具小车可做惯性实验;利用收录机上零件可做诸多的电学实验……②建议学生自购。可让同实验小组的学生合购一套或二套物理学习学具。把各班上的每个实验小组的学具集中起来,实行资源共享,就可完成相当数量和种类的教学实验探究活动。③指导、鼓励学生自制。④利用报废的实验仪器设备。例如:“影响蒸发因素”的演示实验,需用可变速吹风机,实际上可用报废投影仪上的风扇和报废学生电源上的电压档位调节器,做成一个理想的吹风机。⑤向社会求源。有时实验室的课程资源。因暂缺一时又难以找到,会影响实验教学,就必须到社会上去寻找。例如:探究“磁体磁场”中要用到的细铁屑。用量大纯度高,可到铁器加工厂去取,再经过物理方法的提纯,就可利用。⑥向大自然取源。例如:某实验小组在观看鸟类标本时,发现啄木鸟的嘴尖细而硬,和鸽子等鸟不同,该小组要探究这里面的物理原因,向物理实验室提出,要求提供活的啄木鸟和鸽子,这种情况只能向大自然取源。通过上述方法。不但丰富了物理实验室的课程资源,而且培养了师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当前的科学研究呈现多学科交叉的新特点。作为基础学科,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将“研究性学习”列入了课程计划,并充实了课外阅读资料、选学内容、家庭小实验等知识。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的创新教学模式

威廉A·沃德(Willian Arthur ward)曾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老师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得自己渴望学习而不是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方法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学生必须愿意学而且努力学才行。长期以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个性化因素及心理发展规律,导致学生独立人格丧失、思维收敛、想象力及创造潜力受压抑等不良后果,高分低能现象屡见不鲜。新课程重视以人为本,关注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突出对思想品德的培养,强调学生应具有健全、良好心理素质。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一切只有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实现。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靠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

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改进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吸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充分把握物理教学的特点与艺术性,进—步发挥非智力因素的潜在影响。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物理学习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化是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新课程改革是应时代之需而提出来的。重视实验教学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和制作相应的教学辅助软件和直观性教具,有利于其有效实施。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为教学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它改变了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记忆。比如过去认为抽象难懂的物理微观世界的东西,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演示,变得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网络的发展使物理网络教学成为可能,从而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质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一流的教师,才会有一流的教育,才会出一流的人才。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代物理教师应认清未来教育中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最终形成高素质有创新能力优秀人才。

(责任编辑:王世泰)

作者:肖寿端

物理科学素质管理论文 篇2:

立地顶天

摘要:讨论了什么是管理科学,通过“立定”、“顶天”描述了管理科学研究者需要具有的素质,探讨了管理科学前沿问题。

关键词:管理科学 前沿

1.引言

什么是管理科学?成思危教授在“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及发展重点”主题综述报告中指出,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他用“3--3—3”原则概述了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即“三个基础”、“三个层次”、“三个领域”。三个基础是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三个层次是基础层次、职能层次和战略层次;三个领域是指管理理论与方法领域、工商管理领域和公共政策与战略管理领域[1]。也有学者认为,管理科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利用各种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的定量方法(数学模型等),来解决管理问题的领域之一,是研究工商企业和军事部门中决策问题的科学[2]。在这次管理科学前沿专题中,老师这样描述管理科学:管理科学是探索人类管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管理的知识,它包括管理的思想、理论、理念,以及管理者制订决策的科学的、富有逻辑的、合理的方法。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可以说:管理科学=管理的科学+管理的艺术=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应该说,管理科学与管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管理以管理科学为指导。而管理科学的研究又是从为管理实践服务出发,时刻面向和密切关注管理实践需要,从管理实践中提炼并检验出具有较强普适性的管理理论。管理科学对社会的的发展和进步有整体的推动作用,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管理科学前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1世纪的管理面临着管理的变革,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组织机构和资本观和资源观方面都发生了变革,此时,管理科学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研究。一般认为,管理科学需要研究的两方面前沿问题是: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和管理科学的应用。

对一个中国管理科学的研究者来说,对管理科学的研究就是一个“立地顶天”的工作。既要通过解决中国具体的管理问题来“立地”,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发现、抽象管理科学问题,并科学有效解决它来“顶天”。

立地

立地主要指应用研究,其研究主题是问题框架,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理论、方法和技术,分析问题框架的结构,运用模型群技术建立必要的集成模型群;根据研究问题框架与模型框架的同构或同态性展开应用基础研究,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来实现具体应用,由实际效果或效率,展示其先进性和实用性,以此来验证应用研究的有效性,同时为形成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做准备。

应用研究,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软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管理科学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技术支持。在大二下学期学习的管理建模优化和管理建模优化实验课程中,我第一次接触到了人工智能算法。不论是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禁忌搜索算法或是神经网络,他们都模拟了自然过程,结合了人的智慧。利用智能算法,我们可以解决以前很多的NP难题,例如背包问题,旅行商问题(TSP)、车辆调度等等复杂问题。不仅如此,当我们在面对具体的复杂问题时,可以根据智能算法思想,结合具体问题编写程序代码,利用matlab软件来解决问题。智能算法,比常规算法效率高,结果更为精确。

管理科学的应用研究,不仅需要研究者有扎实的数学和计算机编程基础,还需要很強的抽象思维、推理逻辑和综合素质。对于我们本科生,目前学习的大多是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知识粗略地学习了一些优化理论与技术、决策与对策理论、风险分析理论和组织理论,而且我们学习的内容大多知识局限在书面,在实践应用方面欠缺还很多。

顶天

顶天指理论研究,也就是要针对具体的管理问题抽象管理科学问题。它的研究主题是建立必要合理的公里体系,运用已有和创造的知识和理论,定义管理科学的基本概念,根据已总结的原理与原则,建立管理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并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对管理模型展开基础性研究,讨论模型的实际应用,实现模型分析的现实意义以及算法分析的可操作性;由对比分析类似模型方法展示其先进性、实用性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形成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复杂科学的发展对管理科学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机会。将复杂科学融入到管理科学的研究中,就是要求研究者以新的思维模式、新的观察问题的角度,来研究管理理论、关了思想和管理方法。这要求研究者除了要具备良好综合素质、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外,还要具备创新能力。对于现阶段的我们,基础知识还不是很牢固,研究问题的方法掌握不够,创新能力更是欠缺。

3.结语

有学者经过研究分析发现,我国管理科学研究还是很薄弱,研究积累不够,研究普遍落后于国外的研究,基本上都处于借鉴和跟踪研究的地位[3]。这对管理科学的研究者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未来知识管理、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领域将成为管理科学研究的热点研究领域,相应的管理科学前沿也会在相关领域有更新的发展。

作为管理科学的本科生,意味着将来有可能成为管理科学的研究者。管理科学的前沿,正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这不仅是为学术研究,更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复杂问题,推动社会发展。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国内的研究现状,更应该紧追国外的研究步伐。

参考文献:

[1]成思危.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选择[N].管理科学学报,2000-03-03(1):1-6.

[2]梅世强,齐二石,王雪青.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概念及其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2006.

[3]王亮亮.国内外管理科学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张旭明,王亚玲.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N].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1)

作者:杨靖

物理科学素质管理论文 篇3:

院校财务科学化管理探析

【摘要】 推进院校财务科学化管理是适应当前军队建设发展的大事,是促进军队院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了院校财务科学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从多方面提出了推进财务科学化管理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院校 财务 科学化管理

近年来,军队对院校投入逐年加大,持续有力的经费保障,为推进院校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围绕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院校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各项经费,促进各种财力资源产生最大合力,增强保障效益,实现财务科学化管理,是院校基于科学发展观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院校财务科学化管理面临的挑战

1、重点经费管理存在短板

从院校角度讲,其经费来源,除了标准经费外,还有专项用途的科研资金。科研资金在院校整体资金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是院校的重点经费。在实际工作中,院校财务往往对预算外经费关注度更大,对科研经费管理相对较少。主要表现为:一是对科研经费性质认识不清,资金管理比较混乱。另外,由于评价指标设立单一,院校往往只注重科研项目的数量与规模,而不重视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二是忽视横向课题经费的管理,科研经费流失严重。纵向经费通常有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横向经费,课题委托单位通常没有明确的经费管理要求,致使对课题负责人使用科研经费的过程缺乏监督与控制。三是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严谨。在科研经费预算编制过程中,科研部门偏重于多争项目,多争经费,多出成果,不注重跟踪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财务部门不熟悉科研工作,不了解科研进展情况和程度,只是对费用进行简单的核算。对于科研人员来讲,编制的预算往往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由于各自为政,往往会出现科研设备重复购置和利用率低下的现象。

2、财务监督职能弱化

目前,对经济活动实施监督主要有审计、纪检和财务等部门,这些监督部门由于管理体制、编制等方面的原因,事后监督的多,事前和对经济活动过程监控的少,使院校财务存在监督职能弱化的问题。一是对决策层和职能部门的监督乏力。当前,军队院校各级领导的行政消耗性开支呈上升趋势,而监督部门由于隶属关系或工作关系的原因,对决策层和职能部门的行政消耗性开支活动,不同程度存在着不敢监督、不便监督和监督不了等问题。二是有的军队院校还没有编配专职审计人员,即便有,也是兼职,或是内部调配人员组成无编制机构,其监督的权威性、独立性和及时性很难保证。三是在集中采购和资金集中支付过程中,院校在采购项目上除了有与部队相同的采购项目和要求外,还有大量的教学仪器设备器材等。一些院校虽然成立了集中采购机构,但没有建立严格的采购程序和资金集中支付规章制度,采购与支付随意性比较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3、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

财务管理手段还存在动态、时效性差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资源共享性不够。信息系统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各自为政,缺少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以及资源整合平台,导致相当大的资源浪费,极大地限制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空间;基于安全需要,单位财务数据资源相互独立、相互屏蔽,缺乏基本的共享机制和信息交换平台,软件系统的集成度和数据的共享性不够。二是财力投入不够。院校自有资金有限,加之有等、靠思想,把信息化建设看成是上级的事,等待上级拨经费、配设备,舍不得投入,缺乏主动创新意识,对财务管理软件为核心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资金投入不足,研究开发推广使用不够。三是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水平偏低,缺乏统一规划,标准不统一,不能互联互通。另外,现有财务软件在运行中还缺乏实践的检验,适用过程中常出现系统稳定性差,兼容性不够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给财务部门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4、财务队伍素质较低

财务人员素质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财务保障质量和效益。面对实施财务科学化管理的总目标,财务队伍素质还无法满足实际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高素质财务人才短缺。院校财务部门一般是以业务工作为主,缺乏完整的人才管理规划,长时间的大量业务工作,导致人才培训体系不尽完善,财务干部大部分是“一次学历定终身”,再次入学深造机会不多。二是人才自我提高有限。一些财务工作人员对组织的依靠性较高,自我学习、自我培训和自我提高的主动性不够,导致素质和能力提高不快,适应不了财务工作快速发展的要求。近年来组织的财务培训,大多停留在财务基础知识和一些财务新软件的应用培训等方面,对前瞻性、应急性的财务保障内容涉及的少,复合型财务专业人才不多。三是人才观念比较淡薄。一些院校对财务人才使用随意性比较大,未能给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工作岗位和条件,导致“英雄无用武之地”。有的单位对财务人才关心不够,下指标、加压力的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的少。

二、推进院校财务科学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针对院校财务科学化管理面临的挑战,院校应积极思考、主动作为,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及时推进财务科学化管理。

1、创新工作思路,促进财务科学化管理良性发展

(1)转变财务管理观念。充分借鉴国内外财务管理的先进经验,适应国家经济体制转变,构建独立的财务保障体系、树立财务管理的商业化、成本化新观念,改革现有军费预算制度,使军费预算编制向“效能型”转变。与此同时,应提高对院校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财务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搞好财务工作落实。要制定出符合院校实际的财务保障计划,增强“节约是价值增值”的意识,把艰苦奋斗、勤俭建军的教育制度化、经常化。

(2)推动预算制度协调配套。牢固树立预算法规意识,推动预算及相关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各项经费、资金、资产都应纳入单位预算统筹安排、合理配置。完善预算组织程序,建立预算评审项目库、论证专家库制度,坚持按程序决策,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大力推进经费供应标准化工作,建立集供应、消耗、管理于一体,具有我国特色的后勤供应标准体系。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决算制度,使之能够为预算执行提供真实、可靠的相关信息。提高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建立集预算、核算、决策于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

(3)关注院校重点经费管理。科研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多,有上级指令性任务拨款,又有国家社会自然科学基金专门资助项目费用,可能还有院校自筹科研资金,不论是何种来源的科研经费,必须坚持财务归口管理,防止财权分散。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明确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科研人员之间的权责关系。要建立课题经费分类管理责任制,院校的分管领导必须强化责任意识,把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摆到重要位置,针对不同类型的课题采取不同的科研经费管理手段。

2、运用多种手段,筑牢财务科学化管理平台支撑

(1)加大财务信息化建设力度,实现财务管理透明化。一是要注意发挥院校人才和技术优势,建设高水平的财务信息网络系统,提高财务管理现代化水平。目前,主要是组织技术力量开发适应军队院校财务管理需要的相应软件,实现院校各项财务管理业务的实时在线和与外界的互联互通。二是要试行“电子财务”报账制度。实现“电子财务”报账制度,需要高技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也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支撑。对此,可在部分院校的部分单位和部分业务中逐步试行“电子财务”,待条件成熟后,再在全军院校推开。三是要确保财务信息与信息载体安全。在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财务部门要加强财务人员的保密教育,充分利用数据加密、用户识别和物理隔离等技术措施防止失泄密,并协助有关部门搞好财务信息安全防控工作。

(2)建立健全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网络。一是要强化单位主官是财务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并将第一责任人管理的内容具体化、项目化,切实与其政绩挂钩。二是在财务人员进出制度上进行改革。可借鉴地方单位财务人员管理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探索军队院校实行财务人员委派制的可行性和管理机制。同时,有关部门和领导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管理教育,不断增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三是要采取会议、上网、张榜公布等不同形式,完善财务公开、公示制度,增强财务管理信息的透明度。四是要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人员履行职责审计结合起来,强化纪检监督职能,充分发挥学术机构作用,让专家教授和广大教职员工监督经费使用情况。

(3)注重财务队伍建设,建立管用一致的用人体制。保持当前财务队伍相对稳定,注重人才队伍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确保财务工作的专业性和连续性,需要把财务队伍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人才规划制定要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根据院校财务发展需要,认真做好人才资源状况的调查和人才需求的评估工作,制订和完善人才规划,确定明确的工作目标,用可操作的对策措施解决现实问题。将思想素质好,热爱财务工作,肯吃苦、善钻研的同志选拔到财务队伍中来,并辅以相应的观察评比,对表现不合格者予以淘汰。对在岗的财务人员可采取自学与函授、一般指导与重点帮教、在岗培训与交流锻炼相结合的方式提升能力素质。

3、注重制度建设,强化财务科学化管理制度保障

(1)重视财务决策制度建设。财务决策制度是为了保证院校在开展各项活动时,决策者能够根据相关信息资料,采取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法进行分析与判断,以保证决策过程能充分地表达首长意志。财务决策制度是院校财务运行机制的关键,没有正确的财务决策,院校就不可能实现财务目标。只有设计科学合理的财务决策制度,才能够增强院校发展的前瞻性和规划性,才能够合理优化配置院校有限资源,均衡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提高院校竞争能力。

(2)重视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建设。财务风险是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内外部环境和各种难以预料因素的影响,导致院校实际财务结果与预期财务结果不一致,从而给相关利益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准确识别不同的财务风险,分析其成因,提出控制财务风险的对策是提高财务科学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财务风险除了来自于院校外部,更多的可能源于院校内部,因此,应重视院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在制度设计与执行等环节强调不相容职务分离,以避免因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到位引发财务风险。院校需要根据自身性质、管理水平、财务状况等做出规划,识别财务风险,制定风险防范对策,合理控制风险。

(3)重视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建设。财务预算是院校实现发展建设目标的重要管理手段,院校编制和实施财务预算的根本目的是明确院校内部各部门、各责任单位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对院校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和控制。院校在设计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时,必须考虑自身特点,结合院校管理水平,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预算管理与控制。首先,要明确预算只是管理的手段而非目的,院校不能为完成预算目标而去追求形式上的预算。其次,要注重将财务预算制度建设与院校财务决策、财务风险控制、绩效考核、奖惩制度等有机结合起来,把预算管理置于院校管理系统中,以资金流量为核心,以财务风险控制为手段,以资源优化配置为目的,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增强院校预算的约束力,发挥预算管理的功效。

【参考文献】

[1] 王萍: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措施的探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2).

[2] 李红宇:提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因素探析[J].财会通讯,2008(7).

作者:钱翔 赵宁宁 尉泓森

上一篇:我国政府采购模式论文下一篇:高中历史课程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