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质管理论文

2022-04-16

改革学生语文素质的评价制度,就是要改革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评价制度,变单一的目标评价为综合评价;变老师评价为学生自我评价;变一个分数为多个分数。最大限度地全面發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看到目标,看到进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全面发展语文综合素质。同时也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让素质教育,人文性教育真正落在学科教学工作中。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素质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素质管理论文 篇1:

语文素质:学生就业的动力

摘要:掌握扎实的语文素质,不仅要求我们具备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适当发挥和拓展。本文正是基于这一原理和思路,着重探讨语文素质对人才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忽视语文素质培养的现象,并针对这一实际提出了针对性措施和整改意见,以期能够为教学单位、学生自身以及用人单位等多方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语文素质 核心竞争力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逐年攀升、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对外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语文素质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与之前一段时间持续的“英语热”不同,笔者认为各方大力追捧人才的语文素质,体现了用人单位、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教育理念的转变。传统以来,我们一直把语文教育当成是一种通识性教育,而语文素养也被看作是一项基本的交际、交流工具,没有将其摆在一个宏观、全局的角度来把握。现如今,我国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国民素质也随着提升,语文素养的高低对一个人整体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基于这样的背景来看,重视学生的语文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了。提升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对学生的学习、工作、就业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提升语文素质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语文素质,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和人文情怀,它不像专业技能或是某一方面的学识那样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能长久地、持续地、根本地影响一个人的品格和价值观,对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学习都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毫不客气地说,语文素养在我们的各项基本素质中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

第一,语文素质高低是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体现,对大学生将自身所学与社会实际相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以理论性为主,走向社会面对实际工作岗位时却需要专业的技能,而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我们的学生要想顺利跨过这道坎,实现由理论知识学习向专业技能运用的完美过渡,就需要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和较为稳定的抗压能力,而语文素质的高低则是衡量一个学生综合能力水平高下的重要标杆。①语文素质较为全面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领悟能力,在走向工作岗位后才能够较为迅速地适应角色转变,顺利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融合;而语文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在面对角色转变和工作性质转换时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能很好地结合具体实际工作来发挥自身所学,会在一段时间内“水土不服”,从而影响了工作质量和工作自信。由此可见,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第二,语文素质是一种宽泛的人文素养,能够体现学生自身的人文气息。我们当前的教育是“人”的教育,工作也是“人”的工作,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俗语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只有时时刻刻体现学生利益,切实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才能真正教育一批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全面的综合能力的社会主义优秀人才。而教育人才所需的各项素质中,语文素质是一项最基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技能。

第三,提升语文素质也对日益密切的国际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度,现在随着我国国力的提升,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贸易等各项交流日益密切。如何能够以一种最为恰当的方式将我们的历史、文化输到国外,让外国人也认同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是摆在相关管理部门和单位面前的一个问题。而语文素质则恰恰是最合适的工具和媒介。近些年来,“汉语热”势头如火如荼、日新月异。“汉语热”在向我们昭示着一个属于中国的崭新时代的到来,同时也对我们自身提升专业语文素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早日实现民族复兴和文化繁荣。

二、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的不利现状

一方面,高校对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在语文教学方面创新性不足。一些高校虽然将大学语文作为了学生的必修课,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受到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实施落后以及教学课时欠缺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的课程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不仅浪费了师生的精力和时间,还难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为了教而教”,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进度,没有根据具体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因而造成了教育质量下降,更谈不上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改良了,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学生没有充分意识到语文素养对自身综合水平提升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将来就业的实际意义,仅仅把语文当作一种交际工具和媒介,把语文素质的提升当作是无足轻重的小事。这种轻视思想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端正学习态度,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难以调动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了。因此,最终导致了学生语文素质低下,从而影响了其他各项技能的提升和整体素质的发展。

三、增强学生就业动力:提升大学生语文素质的措施和建议

(一)扎实提升各项基本语文技能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作为一门媒介和工具,交际性是其最基本的应用。而语文这一基本技能的实施,则是以扎实掌握字、词、句、段、修辞等各项基本技能为基础的。我们只有能够熟练运用“听、说、读、写”这些最基本的技能,才能顺利驾驭自己的母语,也才能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二)重视语文学习在提升自身素质方面的作用和功能

面对语文与外语,我们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和而不同”,既看到二者作为交际性工具具有的一致性,更应看到二者的区别和不同,并有针对性地区别对待。一方面,要看到二者的一致性,那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举一反三,借鉴一些对语文学习、教学有帮助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二者的差异性,语文是母语,其不仅仅起到交际的作用,更承载着博大精深、浩瀚无边的中华文明和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而外语的学习则突出其实用性和工具性。

(三) 语文学要体现针对性,要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以及“怎样学”

与传统的语言学习不同,我们的语文学习最终目的是指向就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因此,为了增强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就有必要因地制宜地针对自身实际和就业前景来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具体来看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学生要知道“为什么学习语文”,要深切领悟语文素质提升对自身素质提升具有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端正学习态度、采纳高效的学习方法,也才能够在具体的语文学习中创造性地开创新式学习方式、方法,并取得一系列实效。第二,学生要明白“学习什么样的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学生要想学好“听、说、读、写”其中的任何一方面内容,都需要付出足够的耐心和努力,如果学生在学习之前不能能确定自己具体的学习目标并有针对性地学习,很有可能会造成一事无成、徒劳无功的尴尬境遇,最终不仅不利于学生就业,还会损害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学生要明白“怎样学好语文”。这是一个涉及到具体方法论的问题,不同学科具有自身的不同特点和实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应注重总结语文学习的普遍规律,更应该注重区别对待,选取适合自身学科的学习方式、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性开拓,逐渐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语文素质,为顺利就业提供坚实保障。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注重由表及里、由内而外、层层推进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语文素质提升与学生的实践能力相结合,着重激发学生内在的深层活力和潜能,这一点是提升学生素质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如口语交际的能力关系到人与人沟通,人与社会交往,与人合作的问题。博览群书、高效阅读能促使我们在阅读中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进而有所发现和前进。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不仅如此,当今社会中,书面语言已是常用形式,手机短信、因特网上的博客、聊天,都是以语文的形式呈现的。语文学得好,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积极影响,对于将来从事工作的继续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2]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着力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素质能够有效地提升人内在的深层活力,并实现自身潜能的最大化,对于激发学生综合素质、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语

参考文献

[1]陈芳.也谈对高校“大学语文”的思考——重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势在必行[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7(09).

[2]雷志成.试论当前高校学生的语文素质与就业持续发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03).

作者:路军

语文素质管理论文 篇2:

尝试改革学生语文素质评价制度

改革学生语文素质的评价制度,就是要改革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评价制度,变单一的目标评价为综合评价;变老师评价为学生自我评价;变一个分数为多个分数。最大限度地全面發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看到目标,看到进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全面发展语文综合素质。同时也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让素质教育,人文性教育真正落在学科教学工作中。

一、语文评价背景及意义

怎样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落实创新精神的素质教育,首先是转变观念,而转变观念是每位教师的理论修养的体现,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价值观、学生观,才会真正意义上地创新教育观念。其次,素质教育只有扎扎实实落在学科教学上,才是真实的、有效的,才会由量的积累到整个质的变化。“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老师的教学,改进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

背景一:学生现状

分析今年初一学生的状况,存在如下几种现象:

1.良莠不齐,能力各异。

2.依赖性强,独立性弱。

3.克服困难的毅力差,意志力薄弱。

4.家庭学习氛围弱,家长文化素质低,期望值高。

背景二:评价现状

在以往的教育评价中,对学生的语文素质评价,仅停留在教材知识要求的终极目标上(阶段性),缺乏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性的评价。要知道,一个人的语文素质综合性是很强的,仅凭几个考试成绩就下评价是十分狭獈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符合教育目的。面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品德都缺乏全面的评价系统中,有些“评价”是仅凭教师对某些现象进行“临时性、口头性”的评价,随意性强又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性,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更缺乏人文关怀。

另外,评价大多使用单一的方法,或单纯定量,或单纯定性,往往是“一锤定音”,较片面,严重影响被评价人的积极性。学生历来是处在被评价的地位上,没有任何主动评价的选择余地。

意义:

以往的语文学习,由于受教材的限制,教师给学生的评价是单一的,就只有一个学习分数,这个分数很难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质量。在这个分数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单一、僵化、刻板,根本无法达到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学生的素质得不到全面发展。要知道,一个人的语文素质是学习各科知识的基础的基础,“读、听、说、写”的能力不全面发展,是很难具备学习能力的,更不用说“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了。更何况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关注和引导。

二、语文评价的理论基础

我国的教育评价,理论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有了长足的发展。语文素质评价,是学科性教学评价,是建立在“教育评价”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教育目标为驻所,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理论依据有:

1.泰勒的行为目标评价模式。2.克龙巴赫和斯塔弗尔比姆的过程评价说。3.比贝的价值判断论。4.斯塔克的“多元现实性”。

教育评价从“目标评价”到“过程评价”,从“一元化”到“多元化”,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另外,对学生语文素质的评价理论,还建立在“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建构过程”这一理论基础上,而这个过程是一个心理暗示的过程。暗示,是通过外界的情景、图片、语言、眼神、动作等外在物项,在人的心理上产生作用的一种活动。

其理论依据有:

1.环境是暗示的重要发源地。

2.人的可暗示性。

3.意识的愉悦性。(非强迫性)

4.信任、尊重的师生关系。(人际关系)

三、实验的组织与内容

实验以本校初一(3)班的学生为对象,本人担任实验教师(任教语文)。校教研室对本实验进行管理性指导。

实验采用教育实验法并结合训练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社会调查法等。

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的方法。

对学生的评价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语文素质综合评价表”,呈十八项进行评价;另一部分是“学生评议成绩检测分析表”,评价学生平时的语文成绩。

评价以学生自评为主,结合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定性)。两项评价相结合。每学期分开学初、期中、期末三次自评。实验时间为期一年。

四、操作措施及原则

1.常规性操作措施

立足课堂,落实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语文素质的训练。

如:书写能力、朗读能力、背诵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快速阅读能力、文言文基础能力。

对这部分操作的措施有:

(1)书法训练、比赛、参观。通过训练打基础,通过比赛提兴趣,通过参观书法家作品拓展学生视野。

(2)课堂朗读,个人演讲,教师范读,听录音跟读。

(3)背诵指导,授之学生“片断背诵法”“关键词串联背诵法”“理解背诵法”。

(4)写作与随笔相结合的训练(每周一篇随笔),联想训练,片断训练,修改训练等。

(5)加大阅读积累,课内外相结合,定量完成一学期24万字到50万字阅读要求。

2.非常规性操作措施

这部分包括二类。一类是学习行为和学习品质方面的操作。包括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交作业的态度、自控学习能力。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评价的暗示性,和平时学习中的语言教育,以及榜样的促进教育,达到改善评价人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品质的作用。

第二类是属于“语文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它是在常规性语文素质的训练基础上达到的一个比较高的层面。

包括社会调查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

这个层面的评价最主要是给学生一种“暗示”,让他们通过调查表知道语文学习还要具备这两方面的素质。所以初一时学生在这两方面的自评分值是较低的,尤其是“调查能力”。这部分语文素质的具备,是通过“大语文”的训练,才得以不断提高。需要老师做大量的工作。

评价不断反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我们教育者制定学习策略提供了有用的信息。这部分的操作措施是通过节假日,在教师的带领下有充分准备地去完成。一年多来,我共组织了五次“大语文”教学活动。

如:

(1)到集邮社团处去上一堂语文课(初一)。

(2)到新桥蔬菜基地调查“大棚蔬菜与我们的生活”(初二)。

(3)对温州公园的调查(共组织了两次)(初二)。

(4)暑假旅游——青田石门洞(游记作文訓练)(初二)。

以活动的形式,组织全班或部分学生参加,用调查表的形式,呈现调查结果。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投入的积极性很高,充满自信,调查能力和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

五、效果及体会

(一)目标效果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给语文学科下的性质,是我实验目标锁定的方向,就是“多功能性和基础性”。所以,从这个目标出发,我给学生的是18项语文素质要求。从一年多的学生自我评介反馈的信息中,我不断调整,不断总结,不断补充,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后,各项素质都有了提高,其中较明显的有“阅读理解能力”“预习课文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

1.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进步比较显著。一年就提高了16.96个百分点。而在前测中,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能力评价是缺乏自信的。要知道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的综合素质反映,也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教学的重难点。这与教师平时注重这方面的训练有关。另外进步较明显的还有“预习课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写能力”“文言文基础能力”。

2.“社会调查能力”,在前测中学生的自评是最差的一项,而经过实践训练后这一项有一明显进步。

3.通过评价分析表也可以看出,学生的“提问能力”进步不大。这与学生的年龄增长有关。课堂的提问,初二远不如初一那么活跃。另外与教师的课堂启发和方法也有关。

4.交作业的态度分值差最小,前后变化小,学生基本保持了较好的学习态度。

(二)能力效果

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发展,评价推动学生语文素质能力的提高。能力效果呈现出:

1.打好语文基础,普遍提高了基础能力。

2.培养了学生学习行为、学习品质和主动、积极、愉快、严谨的学习态度。

3.开拓学习眼界,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增长阅历,拓展知识面,初步具有自我获取信息的意识。

4.关注社会的意识增强,具有初步调查研究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

5.增强问题意识,培养探究精神,全面发展语文素质。

体会如下:

1.对语文素质的评价改革,就是变教师评价为学生评价;变“单一评价”为“多元性评价”;融目标评价和过程评价为一体,通过评价推动学生的学习,来改变教育者的教育策略。

2.评价的“过程性”和“暗示性”,促使学生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从而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3.评价的“暗示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4.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体现在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上,更重视定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教师客观地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关注更体现在过程上。

5.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学生学习及成长的记录档案。

6.本实验的评价注重全面性,除集中在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具备、智力发展的同时,也注意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个性培养、人格的完善等方面发展的评价。

7.有人会说,即使不评价,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的语文素质也会提高。但是学习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和教学相长却有着不同的意义。还有学生在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化性、主动性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以评价为手段,爱护学生的个性,促进素质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实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该实验经一年的实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尚有许多问题有待完善和改进。

作者:杜高晓

语文素质管理论文 篇3:

语文素质

摘要:通过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的一大基石是语文素质。语文知识储备丰富与否,在人的职业生涯中占据重要地位。因而,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语文素质建设,打好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基石。

关键词:语文素质 就业基石

引言

语文教育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现代化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注重人的素质培养与提升,为社会培育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实现高校教育的宗旨;要体现出高校教育中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及人格的建立健全为总目标的教育要求,实现人的和谐、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必须从学生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角度出发,实现人的可持续、完善发展,将其培养为既具有专业技能,同时又具备高水平的语文素养、能够坚持终身学习的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并不甚乐观,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是由于自身人文素养的缺失而与某些用人单位失之交臂。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既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但多数高等学校在现实中更为偏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导致许多大学生在就业初期面临重重困境。例如,由于语言组织能力的欠缺,许多学生出现会说不会写、词不达意、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等问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中并未将语文教育作为重点教育学科,仅仅将其列为公共必修课范围内,而不像专业课那样做出了明确、严格的要求。据一份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大学生对书信格式不甚了解。苏步青曾经说过,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而语文不仅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同时也是一切科学文化的基础。因而,大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对于其他学科知识掌握水平的高低,提升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语文素质是大学生的就业基石

新时期,激烈的劳动力市场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即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择业或转业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市场用人需求。就业的可持续发展性还体现在就业的质与量的高度统一,就业不但要有基本的数量保证,同时也要有基本的质量保证,扩大就业人数是基础,而提高就业质量则是根本。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定的基础,语文素质就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拥有高水平的语文知识素养的大学生能够始终保持较好的持续发展动力与拓展张力,提升大学生持续发展的人格魅力。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爱岗敬业以及成功转岗就业。因而,语文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基石。

(一)语文素质教育以实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为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所存在的高分低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语文教育就是为了将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贯彻落实,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语文教育中,注重将知识体系融合于字、词、句、段落、篇章等文本形式上,发挥它们知识载体的作用,实现交际的目的;若工具性不强、使用方法不当,就很难产生出实际的应用效果。缺乏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大学生,毕业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时候,会遇到种种问题,如口语表达能力欠缺、求职意向书词不达意、错别字连篇、不能够正确理解用工合同中的条款等,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发展空间。高等教育不仅服务于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是服务于社会管理、领导型人才的培养。因而,全面型、德才兼备型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人才培养目标,它是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的教育目标。语文教育要与时代紧紧相连,对大学生进行文采、口才及人才的专项训练,以保证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

(二)语文素质教育是生存之本

大学生毕业之后,由于初步踏入社会,难免会带有一定的学生气,不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当中,在工作岗位上也会表现出一定不足之处,这些困难的克服,都需要有一定的语文素养作支撑。实践证明,对语文有着较好的理解和把握的学生,往往也会有较为宽泛的阅读面,能够对生活形成更为客观、成熟的认识,能够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对社会抱有乐观的态度,做到爱岗敬业。我国文学界泰斗张志公先生就医时,面对病历写不通顺的医生,感到自责,他认为自己没有教好学生,连基本的病历都不会写,是一种失职。这种高度的敬业精神,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学习的,同时也应该通过此类事件看出我国语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说出了语文教育的本质在于让学生成为知识与技能的主人而非永远的跟随者。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于社会,让更多的在职人员更加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

(三)良好的语文素质教育是就业的基础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包括能说、善听、常写、好读,这些习惯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这些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能够推而广之,应用到其他的学科及领域中,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完善人格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惯并不能够直接产生知识或技能,却可以将其作为一种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使得学生获得一种持续的、能够终身受益的自我拓展能力。高等教育要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其教育的根本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语文素质就是该基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缺乏最为基本的语文素养,必然会在其以后的交流与生活中遇到种种障碍与困境。随着新时期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必须做到将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机结合,让每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都能够明晰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够在今后人生中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做到正确的转岗就业;语文教育在这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大学生就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结语

语文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高等教育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在其就业与择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由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得出的基本经验。新时期语文素质是大学生就业力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拥有高水平的语文知识素养的大学生能够始终保持着较好的持续发展动力与拓展张力,提升自己持续发展的人格魅力,实现顺利就业、爱岗敬业以及成功转岗就业,因而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石。语

参考文献

[1]田海,张秀芬.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缺失及补救[J].成功(教育),2009(11)

[2]芦京昌.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语文教学观刍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6)

[3]臧春魁,吴卫东.当代大学生就业后暴露出的人文素养缺陷[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4]冯凤麟,钱红.大学语文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07): 92.

[5]汪瑞林.大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访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徐中玉[N].中国教育报,2007-8-22(A3).

[6]王路江.大学生职业选择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卢红梅.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8]〔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郭洋生译.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73.

作者:刘进

上一篇:地理信息网络论文下一篇:电炉节能环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