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文化教育论文

2022-04-20

摘要:我国积极推进科教兴国,注重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升,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强化青少年的科技文化素质也是科教兴国的重要内容。科技馆是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能够很好的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使得科学精神得以发扬。本文就科技馆展览教育对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进行分析,提出利用科技馆展览教育强化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青少年文化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青少年文化教育论文 篇1:

论和谐社会视域中的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

摘要:当前我国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文化诱因在于廉洁文化的缺失。新时期我们所倡导的廉洁文化,主要包括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等三个层面,廉洁的社会文化、政治文化、职业文化、组织文化等具体四个方面的内涵。不能把廉洁文化简单的等同于廉政文化,要认识到廉洁文化教育主体是青少年而不是政府领导干部,要加强对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必要性的研究。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的应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将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引向深入,构建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和谐社会;青少年;廉洁文化

2002年,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将“社会更加和谐”提高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在随后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应该说,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是我党在新时期面对形势的变化提出的重大决策。1978改革开放国策的推行,使得我国在后来的三十年发展中大大提高了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然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贫富不均、环境恶化、贪污腐败等一系列有违公平与和谐的现象不断出现和加剧,不但严重吞噬了经济发展的成果,而且严重威胁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按照比较流行的观点,和谐社会的构建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涵,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类社会自身三个方面的关系和谐。而贪污腐败现象的愈演愈烈,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的实现。可以说,没有腐败现象的有效遏制,建设所谓和谐社会只能是空谈。

近年来,腐败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相当的部分地区和机构中仍然不断滋生和蔓延,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对腐败根源的透析上升到文化的层面主要在于廉洁文化的缺失。因此,大力弘扬和传播先进的廉洁文化对于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反腐倡廉教育要面向全党全社会,要把思想教育、纪律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洁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推动廉洁文化进校园就是要在广大青少年中间大力倡导廉洁奉公、弘扬清风的廉洁文化教育,使我们的青少年从小树立廉洁思想,养成廉洁观念,奠定终身廉洁做人的思想品德基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对青少年的廉洁文化教育既是反腐败实践的必然要求,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

一、廉洁文化的理论内涵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形态深植于历史的土壤之中。中国古代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对对廉政的倡导。“清正廉明”、“吏治清廉”一直被视作从政者的主要行为规范。前秦诸子言论中对于廉政、廉洁多有论及。《尚书·尧典》记载帝尧为政“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以及要“敬授民时”,这里面就包括了为政者要勤政、节用、爱民、尚贤等多层次含义。《周礼·天官冢宰》中关于如何考察官吏的政绩,有六条标准:“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六条标准都离不开一个“廉”字,体现出“廉”为做官之本和考察之要的基本精神。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儒家文化更是将“廉洁”、“廉平”、“廉正”、“廉直”、“廉谨”作为主要的道德准则之一。所谓“廉者,民之表”,“廉者,仕之本”,“廉耻,立人之大节”,“廉耻者,士人之美节”等说教,可谓俯拾即是。五千年文明史的积淀以及历朝历代忠臣廉吏的言传身教使得廉洁文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更为我们今天的廉洁文化教育丰富的内涵奠定了理论基石。

新时期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吸收了我国传统廉政文化中的廉洁、民本思想等积极因素,立足于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要求的,以培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想信念为宗旨,以倡导廉洁奉公、弘扬清风正气为主要内容,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公民的道德素质为目的,其核心是党员干部的价值观,表现为为民谋利的宗旨观、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寓于社会主义文化大环境之中,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对于廉洁文化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四个方面来理解。三个层面是指:①精神层面。包括廉洁的认识程度、廉洁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生活观念、价值取向等。②制度层面。包括廉洁从政的主要规章制度、行为习惯等。③物质层面。包括廉洁教育场所、廉洁题公园、廉洁文化景观等。四个方面是指:①廉洁的社会文化。要求在全社会营造好的廉洁氛围,让健康向上的廉洁文化去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优秀的传统廉洁文化和道德风尚在全社会发扬光大。②廉洁的政治文化。要求掌握公共权力的领导廉洁自律,淡泊名利,恪守宗旨,执政为民。③廉洁的职业文化。要求各职业阶层的从业人员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克己奉公、遵纪守法。④廉洁的组织文化。要求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国有企业等公共组织处事公道正派,公正透明,诚实守信,廉洁高效。

二、关于廉政文化教育的两个误区

误区之一:将廉洁文化就是廉政文化

有学者认为,现阶段我们所强调的廉洁文化就是指廉政文化,二者没有本质区别,然而,我们认为,廉洁文化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廉政文化,二者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廉洁”通常指不损公肥私和不贪污。既涉及个人在生活与工作中的自我修养问题,也涉及在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之间发生冲突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举止行为。一般来说,“廉洁”是一个社会所提倡的认可的行为。而廉洁文化则是指在社会群体中,由政府倡导的、与主流文化相适应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相应的行为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在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生活中,遵守公认的社会规范,在社会群体中逐渐被订合同、被普遍化的以廉洁为导向的认知模式与行为模式。而“廉政”主要指处在公共权力机构的人员,应该廉洁不贪、勤政不怠。在“廉政”二字中,“廉”是基本要求和应有特征,“政”是主体和根本目的。“廉”为“政”服务,“政”因“廉”长存,这是“廉政”的真正内涵。廉政文化是指在以国家权力机关为核心的政治组织中所达到的以廉洁勤政为核心价值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

由此可见,廉洁文化是就整个社会层面来说的,它以一种泛文化的形式出现,比如有廉洁的职业文化、廉洁的家庭文化、廉洁的企业文化、廉洁的行为文化、廉洁的校园文化等;而廉政文化比廉洁文化内涵要小,

它是廉洁文化的一个部分。更重要的是,廉洁文化与廉政文化的实施方式是不同的。廉政文化的实施有明确的目的性,有各种强制性机关做后盾,是一种以他律为主导并与自律相结合的行为模式。廉洁文化主要是一种自律性的行为模式。

误区之二:廉洁文化教育主体是领导干部而不是青少年

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就是要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大力倡导廉洁奉公、弘扬清风的廉洁文化教育,使我们的青少年从小树立廉洁思想,养成廉洁观念,奠定终身廉洁做人的思想品德基础。然而,当前我们很多人尤其是部分学者,对于加强青少年廉洁文化的必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当前我国反腐败实践中所暴露出来的根本问题是我们的领导干部廉政意识的缺乏,当务之急是加强以领导干部为主体的廉政文化建设,只要使我们的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廉政意识,就会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进而带动青少年的廉洁文化教育。因此,廉洁文化教育要抓,但其主体应当是领导干部而不是青少年。当然,这种观点认识到了加强领导干部廉政建设对整个社会,包括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的影响,但是它忽视了加强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时期,思想上不成熟,极易受到外界腐朽思想的侵蚀。网络的日益盛行、各种腐朽思想的泛滥对青少年的影响显得尤为突出。青少年一代肩负着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社会领导的中坚力量,理应从小养成廉洁自律的习惯,树立勤政廉政的理念。廉洁文化一旦形成,其所包含的精神理念、价值观、道德准则,就会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对青少年廉洁文化的教育就是要在社会营造一种氛围,通过大力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不断挖掘廉洁文化的科学内涵,广泛传递廉洁知识,廉洁理念等价值取向,充分发挥廉洁文化的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功能。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必要性的认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切实加强青少年的廉洁文化教育。

三、加强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的具体措施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廉洁文化教育是青少年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教育的功能是使青少年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从国家的被监护者转变成为社会的建设者和生产者,成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的过程。而廉洁文化教育的目标,便在于让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具备基本的法律和伦理观念,认识到民众赋予国家机关和行政人员的行政权力的目的,在于保障和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贪污腐败行为不但是对行政权力本身的亵渎,更是对作为民众公共利益受托者角色的亵渎。通过对青少年进行廉洁文化教育,就是要让他们懂得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

对青少年进行廉洁文化教育要考虑到廉洁文化本身的特征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对青少年的廉洁文化教育应当充分注重青少年学生的群体性特征,丰富廉洁文化的内容,创新廉洁文化教育的形式。在内容设计上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满足青少年对于廉洁文化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为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奠定基础。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推进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不是某一个人、某个家庭、某所学校所能独立承担的责任。必须广泛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在政府的主导下,以学校为载体,以青少年为主体,逐步将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引向深入。

(一)以政府为主导,分层次、分步骤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理应承担起社会服务的职能,以满足人们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需求。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特殊的地位决定了政府最终是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的受益者。因此,政府应当成为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的主导。

1.把握舆论导向,营造勤政廉洁的社会氛围

环境对于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针对我国当前社会环境中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政府必须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加大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典型模范人物、优良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大媒体对腐败的曝光,并通过对个别的腐败现象的深入剖析,进而上升到理论层面,把握腐败产生的原因和主客观要件,最终使人们起树立腐败可耻、廉洁可敬的理想信念。加大对勤政廉洁的党员干部等典型人物的宣传,通过对他们的模范事迹的宣传报道,使我们的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构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2.协调社会各方力量,逐步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

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应当是多元的,仅仅依靠政府的引导来推进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形成体制机制和整体合力才能够深入的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政府应坚持方向性的引导,健全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团体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加强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的中长期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将任务和责任逐层分解、落实,调动社会各界,尤其是社会团体和广大的学生家长的积极性,,通过政府、社会团体、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构筑起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的网络,并不断扩大网络的覆盖面,形成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的强大合力。

3.提高党员干部的自身素质,做好模范带头作用

党员干部,尤其是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和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当前我国的腐败问题呈现蔓延的趋势,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当前有些领导干部放松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扭曲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从而一步步走向腐败的深渊。要加强青少年的廉洁文化教育就必须更加严格的要求导干部不断加强廉洁自律的意识,在其位谋其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公仆意识,弘扬先进的共产党人披肝沥胆写忠诚、权重不移公仆心的高尚情操与品质。通过榜样的力量诠释廉洁文化的深刻内涵,培育青少年廉洁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金钱观念,进而内化成为青少年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准绳。

(二)以学校为载体,创新教育形式,增强廉洁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青少年最主要的学习和活动的空间,廉洁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也需要通过学校向青少年进行灌输。因此,学校理所当然的扮演着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载体的角色。学校应当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变枯燥无味的理论宣教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体味廉洁文化的深刻内涵,树立立党为公、执

政为民的理想信念,最终养成廉洁自律的习惯。

1.提炼历史精华,把握时代特征,不断丰富廉洁文化教育的内涵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丰富的廉洁思想成为中华文明中璀璨的明星。学校对于青少年的廉洁文化教育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廉洁文化的深厚土壤,不断挖掘廉洁文化的深刻内涵,同时,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廉洁文化的内容,使我们的廉洁文化始终体现时代性,与时俱进。要大力加强青少年廉洁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根据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编写适合青少年特点的廉洁教育教材和简明廉洁知识读本,逐步实现青少年廉洁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要求,分阶段、分层次安排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廉洁文化教育内容,把廉洁文化教育纳入大、中、小学的德育课,作为青少年学习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历史廉洁名人、历史廉洁名言警句、历史廉洁漫画等形式引导和激励青少年自觉学习他们伟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精神。并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通过廉洁文化板报、廉洁文化教育景观、廉洁人物风采等等形式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培育廉洁文化氛围,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廉洁文化教育基地。使青少年身在廉洁文化基地,感受廉洁文化的浓重氛围。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的新模式

教育要面向不同的对象,尊重受教者的不同层次的需求。青少年群体接受能力较强,自我认知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对于青少年的廉洁文化教育不能仅仅从书本出发,照本宣科。应当丰富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使廉洁文化教育走出课堂,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让青少年在活动中体会廉洁文化的内涵,在活动中培养廉洁自律的理念。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敬廉崇洁的廉洁校园氛围,构建生动活泼的校园廉洁文化环境,将廉洁文化建设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工会、团委、学生处、宣传部等部门要通过开展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廉洁歌曲大赛、廉洁书法比赛、廉洁文化演讲、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师生员工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感知、探索、思考和积累,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增强廉洁文化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注重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在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向青少年灌输廉洁的理念和深刻内涵。努力营造充满人情味的廉洁文化氛围,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得到启迪。寓教于理、寓教于文、寓教于乐。

(三)以青少年为主体,把握群体规律,构建廉洁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廉洁文化教育的对象是广泛的,对于不同的受教群体,需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独特性,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把握青少年群体的规律,从青少年这一主体出发,构建廉洁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1.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构建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石

廉洁文化教育必须在继承中创新,在借鉴中发展。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将廉洁文化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提炼、挖掘有关廉洁自律、扶贫济困、忠心爱国、勤政务实等古代的廉政典故,借鉴和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廉洁文化成果,继承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廉政传统文化,大力倡导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效率诚信和民主法制等富有时代特征的新观念、新道德,作为廉洁文化继承和创新的内核,使廉洁文化建设更具有科学性、时代性。使我们的廉洁文化始终保持深刻的内涵和顽强的生命力,始终体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和人们精神文化建设的需要。

2.建立健全廉洁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加强领导,进一步把廉洁文化建设引向深入,努力形成廉洁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是保证廉洁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各级党委、行政要提高对廉洁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廉洁文化教育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纳入政府和学校建设的整体规划中来,加强领导、着力推进。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要成为廉洁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实践者和传播者,率先垂范。纪检检察部门要全面落实廉洁文化教育目标责任制,加强对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的组织协调。共青团、工会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各级组织齐抓廉洁文化教育的合力,真正把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搞好。学校要不断探索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的方法,构建学校这一青少年廉洁文化建设的主阵地。青少年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良好的廉洁氛围,构建青少年廉洁文化的长效机制。

编辑 颜关明

作者:郭乃正 滕克勇

青少年文化教育论文 篇2:

科技馆展览教育与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初探

摘 要:我国积极推进科教兴国,注重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升,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强化青少年的科技文化素质也是科教兴国的重要内容。科技馆是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能够很好的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使得科学精神得以发扬。本文就科技馆展览教育对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进行分析,提出利用科技馆展览教育强化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科技馆;展览教育;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

科技馆是青少年的重要实践基地,科技馆具有科普教育的重要作用,在科技馆中展览教育是其核心内容,通过展览教育能够很好的提高青少年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启发科学思想,对于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有着明显的优势作用。

科技馆的展览教育能够有效的补充青少年的科技文化教育,将二者有机结合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对于青少年的科技水平提升是极为有意义的。

一、科技馆展览教育对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分析

科技馆展览教育能够有效补充青少年的科技文化教育,当前的教育体系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课堂教育需要与课外实践教育相结合,实现二者的有效互补[ 1 ]。

科技馆的教育就是让青少年的全方位的体验,要求青少年主动地尝试,独立思考,产生科技兴趣,科技知识中的科学性、趣味性等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提高青少年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的兴趣。

科学知识本就来源于实践,科技馆中展览的物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趣味性、互动性,青少年来到科技馆亲自科学实验,体会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对科技理论有更深的认识,提高青少年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有助于青少年思维的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发明作品中蕴含着科学家们的思想、方法以及精神等,能够使得学生的心灵得以升华。科技馆能够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科学过程,使青少年处于主动探索的位置,发现新问题并积极创新[ 2 ]。

科技馆中,青少年可以结合自己的需要以及感兴趣的选择适合自己的科技活动。科技馆的主题展览以及互动展品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理解起来更加容易,能够使不同家庭、年龄、学习经历、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以及兴趣青少年的思维得以激发启迪,使学生能够积极探索、创造。青少年的年纪比较小,他们的兴趣爱好也是不同的,因此感兴趣的事物也是存在差异的,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进入到科技馆中关注的内容也是不同的,科技馆中青少年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展项,使自己的需要得以满足。

二、科技馆展览教育促进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强化科技辅导员的科技教育意识

科技馆辅导员是科技馆展览教育的重要组织者和实施者,科技辅导员的科技教育意识对于青少年的科技文化教育效果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要使科技馆展览教育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科技文化教育,就需要强化科技辅导员的科技教育意识。科技馆能够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学方法,也是教育人的重要阵地,作为科技馆辅导员需要热爱自己的工作,能够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在日常工作中要认真学习,与时俱进,强化自身的素质能力。科技馆需要积极组织科学组织科技馆辅导员依靠科技馆的资源优势,自主研发展览教育,不断提升丰富自己,更好的为科技教育服务。

(二)加强学校、科技馆的合作教育

科技馆可以与学校签订协议,将科技馆学习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使科技馆的科技资源充分发挥,争取教育部门的认同与支持,积极与学校签订参观协议,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接受科学教育的机会,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思维方法,强化青少年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当前学校的科学课一般都不是主课,课时比较少,教师的能力水平也有待提升。科技馆中有着丰富的科学资源,也具有场地上的优势,因此可以积极与学校素质教育相结合,组织学生到科技馆现场教学,使青少年接受到更加直观的教育和实践体验。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展也应探索满足青少年需要的模式。开设科普大讲堂,使得学生的科学视野得以拓宽。充分发挥社会上的科普资源,依据当前最新的科技,并结合生活、政治、心理、能源、健康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科普[ 3 ],将生活中不科学的思维以及生活方式进行纠正,为青少年介绍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邀请青少年到科技馆参加科普大课堂,或者将科普知识送入到校园中。

(三)在展览过程中融入科技文化教育

科技馆的展览能够将科学原理以及技术应用等真实的反映出来,鼓励青少年积极动手实践,从而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思想。在对展览进行设计时,需要明确展览的选题、策划、设计以及制作等,并在全过程中融入科技文化教育的理念。在展览选题时就需要明确怎样向青少年传达科学思想,帮助青少年形成儿科学的方法。设计展览内容时要注重科学性,同时考虑为青少年的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空间布局上,需要注重为青少年营造科学文化教育的环境氛围,并且留有教育活动开展的空间。展览策划制作时,需要配备齐全展览教育的目的、参观体验方式、展览的科学内容、延伸的知识等,并同步实施配套的活动方案[ 4 ],实现良好的科技馆展览教育,并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效果实现。

三、结语

总而言之,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作,任务艰巨,在对青少年进行科技文化教育时不仅需要发挥课堂的作用,还需要积极强化课外实践,科技馆是科学知识、方法、思想传播的重要阵地,应积极发挥科技馆展览教育的作用,有效补充青少年的科技文化教育,让青少年亲自到科技馆进行科学实验,感受科学知识的形成,能够对科技理论有更深的认识,更好地推进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献:

[1] 沈利芳.浅谈科技馆展览教育与青少年科技教育[J].科技传播,2016,(20):104-105.

[2] 徐群群.科技馆展览教育与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初探[J].科技视界,2015,(15):307-308.

[3] 陈小娟.试论科技馆展览教育与青少年科技教育[J].科技资讯,2013,(02):193.

[4] 王艳鹏.科技馆展览教育与青少年科技教育[J].网络与信息,2010,(07):39.

作者:陈桦

青少年文化教育论文 篇3:

从传播学看当今青少年礼仪文化教育的缺失

【摘要】当今社会,青少年礼仪文化缺失是青少年文化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青少年礼仪文化缺失的原因。

【关键词】传播学;礼仪文化;缺失

所谓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礼”是一种表达尊重的行为规范,而“仪”就是恰到好处地向别人表示尊重的具体形式。礼仪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行为规范和社交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实际上包含了三层含义,即:礼貌、礼节、仪式。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礼仪是华夏民族的代表文化之一。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中华民族的礼仪教育。荀子的《修身》篇里就曾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意思就是说,人不守礼就无法生存,做事没有礼就不能成功,国家没有礼则不能安宁。孔子也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这种将礼仪教育视为育人之基的观念对礼仪之邦的奠定和维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礼仪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提升民族竞争力、维护社会秩序、维护人际关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今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精神生活,包括对着装品位、时尚程度、出国开阔视野等诸多方面的要求。但对自身的礼仪修养却不够重视,有的人甚至不能做到“知荣辱”,国民素质良莠不齐,社会总体文明程度不够。这一点在青少年的文明礼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校园里屡禁不绝的课桌文化;进办公室不懂得敲门;卫生间、教室的墙壁上随处可见的不堪入目的交友广告;甚至还有大学生如厕后不懂得冲水。而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青少年把行为不羁、不顾别人的感受看成是有性格的表现;还有的青少年过于愤世嫉俗,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是自己却不懂得尊重别人,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这种现象随处可见,不仅仅与中国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礼仪文化背道而驰,同时也对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质量的培养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传播在人格形成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什么会造成青少年礼仪文化素养的缺失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传播过程中模仿对象礼仪行为的缺失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认为,一切社会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模仿是通过人与人的接触和传播发生的,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传播是最基本的互动渠道。米德认为,社会角色和行为的掌握是由于模仿他人的角色言行而获得的,因而模仿在人们的个体社会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当代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模仿是他们学习礼仪文化的重要途径。不管是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还是大众传播,都为青少年提供了大量的模仿对象,而这些模仿对象的礼仪行为,对于青少年礼仪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群体传播和人际传播中,青少年周围的人,如父母、老师、同学等一些接触密切的人的行为举止,大众传播媒介中所塑造的各种角色的一言一行,如果能够得到青少年的认同,或者在尚没有是非观念的青少年那里被动接受,都会产生模仿行为。

而遗憾的是,大部分被青少年模仿的对象,本身就缺乏良好的礼仪行为。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家长自身礼仪修养良莠不齐。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价值观转型阶段,很多家长没有受过系统而正规的礼仪教育,总体来说受礼仪教育的程度不尽如人意。虽然有的家长自身修养较好,但就整体水平来说,依然是不足的。他们自己也许都很难做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自己都不清楚食礼,不知道见到长辈应该用怎样的礼仪,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也没有遵守礼仪规范的习惯思维,更遑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某些不合礼仪规范的行为,最容易被孩子模仿,所以青少年礼仪文化的缺失,首先来自家庭礼仪教育的缺失。

再从大众传播媒介来看,大众传播工具如电视、网络在现代人生活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一些不符合礼仪规范的例子经过电视、网络的传播,会起到立竿见影的宣传效果,它们所提供的模仿对象,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掀起了海外游的热潮。而与此同时,国人在旅游过程中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也经常见诸报端,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中国公民的整体文明礼仪素质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礼仪之邦的形象已极为不符,长此以往,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势必会对这样的文化产生认同,从而诱发模仿行为的产生,最终导致礼仪文化的缺失。

新浪网曾做过一个关于“明星的不端行为,会对社会大众产生什么不良影响”的调查,参与调查的人中有52.2%的人选择了明星的行为会对普通人产生影响,公众人物需要自律;有34.8%的人选择了青少年会把明星的不良习惯当成时尚,盲目模仿。而明星崇拜是青少年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社会现象,是青少年自我确认的一种手段。青少年一旦崇拜某个明星,就会从各种途径去了解搜集这个明星的有关信息,了解其生活和动态,部分青少年还会由羡慕、向往明星的生活发展到模仿明星的生活、行为方式。而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往往会过度渲染明星的不端行为,这极易使价值观、人生观还没有完全确立的青少年盲目地去模仿这种不端行为,引起自己行为的偏差。

二、组织传播过程中礼仪文化教育的缺位

作为组织化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同时也是组织传播高度发达的社会,因其制度性和高效性的优势,现代社会青少年的教育大部分要依靠组织传播来实现,青少年的文化礼仪教育也不例外。而作为组织传播最主要的实施者,学校在青少年礼仪文化的教育上承担着重大的责任。造成当代青少年礼仪文化缺失的一个主要原因,即为学校在组织传播的过程中忽略了对青少年文明礼仪文化的教育。

如今义务教育中鲜少开设和落实礼仪课程,“学制改了,改成了所谓的洋学堂,把这些礼仪都废了。所以现在我们的国民礼仪,变得很可笑,中国礼仪没有了,洋礼节也不懂。”我们的义务教育阶段接受的主要是文化课的教育,素质教育推广中礼仪教育并未受到重视,或者鲜有提及。“从学校开展礼仪教育的现状看存在严重的价值目标功利化、教育内容单一化和教育方法简单化。”“在实践中则搞短期行为,只求迎合,不顾长远的效果。”音乐课变成了单纯的唱歌课,或者只是做简单的音乐知识介绍,并未吸取孔子礼乐修身的经验真正给予学生们音乐中温柔敦厚、和谐平淡气质的熏陶。这都导致如今的学生不懂礼仪的现象。比如在学校见到老师时不会主动问好,对着长辈大呼小叫;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且不以为意;用餐时会发出很大的声音;没有恭谦诚敬的品质和心态,待人接物时手足无措,不懂得感恩等等。学校几乎都有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但是其内容一般都较为空泛,缺乏具体可行的指导且很少涉及礼仪规范方面,学生对此也缺乏敬畏之心,未能严格遵守。

另一方面,学校即使开了礼仪课,也往往只是讲一些概括性的道德知识和大道理,操作性的技能、技巧讲得少;礼仪的知识传授得多,而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比较少,以至于使青少年学生茫然,不知道怎样将学到的礼仪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礼仪行为,并没有形成以礼为尊的行为规范。例如,许多大学生在求职面试时所表现出来的对起码的待人接物礼仪的无知,让招聘单位感到万分无奈。这正是礼仪行为训练缺乏所导致的直接后果。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一般比较重视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和一些特长课比如乐器、舞蹈等课程的学习,而学习这些特长更多的是为了升学或者考级,并非真正为了礼乐精神的培养,且多爱攀比自己与别人孩子的成绩,忽视对孩子的礼仪教育。在公共场合放任自己的孩子大喊大叫甚至觉得这是一种活泼的表现。家长看不到礼仪教育的长远意义,认为礼仪教育并不重要,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导致孩子大多“博学于文”却未能“约之以礼”,学到的只能是技术,而不是真正的文化,自然也谈不上有多么好的礼仪修养。

相比较而言,在日本、韩国,礼仪教育十分发达。礼仪教育从小就开始了,且十分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并形成了浓厚的社会风气。在日本,孩子们在幼稚园学习的并不是珠算、英语等文化课程,孩子们首先学习的是最基本的一些行为规范,比如要对人温和地微笑;要耐心地倾听他人的话语;不同的场合怎样行鞠躬礼;不同年龄的孩子依照兄友弟恭的概念在一起玩耍,并且作为哥哥姐姐的孩子们会主动照顾作为弟弟妹妹的孩子们。而我们能感受到,日本、韩国人那种恭谦有礼的姿态,并不仅仅是礼节形式,更是一种严谨认真、恭谦诚敬的态度。礼仪教育的贯彻在日语和韩语中也有体现,他们说话时总是用敬语,而平语则是对晚辈、平辈或者关系非常要好的朋友之间才敢使用。甚至有的人因为害怕失礼而对那些只要是不熟悉的人都使用敬语。在称呼对方时总是会用尊称,比如某某君、某某哥哥姐姐、某某前辈。他们对待前辈十分尊敬,有韩国人说,前辈对于他们是神一样的存在,不尊敬前辈是会被前辈教训的,前辈也可以完全无视你的存在。这种规范、系统并且认真贯彻的教育方式十分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有助于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恰当协调、在言行举止上得宜。且在日韩这种礼仪观念已深入人心,是发自内心的遵守,所以我们也应该让学生从小接受礼仪教育,培养其发自内心的恭敬有礼之心。

三、大众传播的“议事日程”的偏位

青少年礼仪文化缺失现象是大众传播宏观社会效果的表现之一。

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之一。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自孔子时代开始,很长一个历史时期,我们的礼仪文化曾经走在世界的最前端。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重点。因此,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在选择传播内容的时候,偏重经济建设,而忽略了道德建设,缺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介绍与发掘,缺少对受众礼仪文化形成的指导与熏陶。随着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工具在我国的普及,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在大众媒介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作为受众的青少年便渐渐地被媒介设置了议程,认为自己应该关注的重点是经济生活,而不是传统文化和礼仪,这无疑会影响其价值体系的建构,从而造成礼仪文化缺失的后果。

大众传播对于礼仪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全社会的礼仪氛围也不浓。虽然国民素质有整体提高的趋势,但大部分人对礼仪的态度是可有可无的,礼仪并未成为公众重视的必备修养。如今媒体虽然有很多公益广告倡导人们互相关爱、注重环保、热爱生命,也有一些日常行为规范方面的,如中央电视台的一些公益广告等,但整体的宣传力度依然不够,主流媒体节目并没有在这一块起到主导宣传作用。而且这样的公益广告只是依靠人们的自觉性去遵守,无法形成一种强烈的意识,也没能成为硬性要求和必须的规范准则。

当代青少年礼仪文化缺失的现象,是大众传播过程中各种媒介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在礼仪文化方面具有精深的理论和博大的体系,拥有深厚的礼仪文化资源。培养和建立青少年的礼仪素养,需要社会利用好不同的信息传播媒介和方式。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吉生.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9.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法学院)

编校:董方晓

作者:杜瑾

上一篇:工程师素质管理论文下一篇:水环境隧道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