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管理内涵管理论文

2022-04-16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要模块,以德育创新促进班级管理工作,引导学生在日常的班级生活中感受道德的力量,无疑是现代教育管理创新的方向。在班级管理中,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就是班级常规“常懈常抓,常抓常懈”,班主任时刻拿着灭火器等着灭火,事必躬亲,累死累活,学生不但不领情还易产生抵触情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德育管理内涵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德育管理内涵管理论文 篇1:

高校德育管理的内涵及其职能

一、高校德育管理的基本内涵

根据管理的一般含义和德育管理内涵的论述,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高校德育管理:所谓高校德育管理,是指高校或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高校德育的性质和任务,在遵循德育客观规律的前提条件下,通过实施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协调高校德育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有效组织、调动和利用高校内外各种德育资源和相关要素,优化高校德育环境,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通过对高校德育管理和高校德育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内容:其一,德育管理的对象是影响德育效果的德育资源和一切相关因素,而德育的对象是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其二,德育管理是一种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特殊管理活动,而德育是把一些具体的德育信息传递给学生,目的是引起学生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其三,德育管理是一个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而德育是社会与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高校德育管理的基本职能

职能(competency)是指人、事物、机构在特定体制中所应有的作用。人的职能是指一定职位的人完成其职务的能力;事物的职能一般等同于事物的功能;机构的职能一般包括机构所承担的职权、作用等内容。高校德育管理的基本职能就是指高校德育管理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主要包括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方面的内容。

1.决策与计划职能

决策是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主体是管理者。它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Lewis.Goodmanandfandt,1998)计划就是指为了实现决策确定的目标,提前进行的行动安排。决策与计划职能是高校德育管理的首要职能,决策与计划是德育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高校德育决策就是对高校德育一系列重要问题的决定。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提出若干个可行性方案用以进行比较,并且选择最优行动方案的过程。高校德育决策包含以下过程:一是诊断问题。首先必须要求决策者发现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知道在哪里需要改进。实际情况与预期状况的差异,并提示管理者潜在的机会或者问题的存在。二是明确目标。管理者需要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确立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标,目标体现的是组织想要获得的结果。所以说明确目标是高校德育决策中最基本也是最首要的职责。三是拟定方案。一旦德育目标被正确地识别出来,高校德育管理者就要提出达到目标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这一步骤既需要结合上级精神和自身实际,也需要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大量研究和分析相关数据与信息的基础上搞好科学预测,而且要提出尽量多的方案。四是筛选方案。这一步是评估所拟定的各种方案的价值或恰当性,并选择最满意的方案。由于最好选择通常是建立在仔细判断的基础上,所以德育管理者必须仔细考察所掌握的全部事实,并确信自己已获得足够的信息。五是执行方案。选定方案之后,紧接着要对选定的方案组织实施。六是评估效果。对方案执行效果的评估是指将方案实际的执行效果与德育管理者当初所设立的目标进行比较,检查是否有偏差,并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以确保决策目标的顺利实现。

高校的德育计划是高校德育决策的组织落实过程,德育计划通过将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活动任务分解给组织的每个部门、环节和个人,从而不仅为这些部门、环节和个人在该时期的工作提供了具体的依据,而且为决策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高校德育计划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出做什么(What),明确高校德育的目标与内容。第二,说明为什么做(Why),这也是阐述完成事情的原因。为了充分调动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与激情,更好地实现高校德育目标,必须明确计划制定的原因和目的。第三,指出由谁去做(Who),即明确实施计划的有关部门和具体工作人员。第四,指出在何地做(Where),即明确计划实施的地点或场所,了解计划实施所处的环境。第五,指出什么时候去做(When),规定了计划开始和完成的时间,并且明确实施计划时的时间分配,以便于更充分地运用学校的德育资源。第六,是怎么样去做(How),明确了计划实施的方式和手段。

高校德育的决策与计划是指引高校德育活动的蓝图,在高校德育管理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2.组织职能

组织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为实现某个客观的、外在的共同目标而相互协助行动的集合体。这是从组织本身作为一个实体的角度来考虑的。其二是指作为一个实践过程的组织,是一个安排特定集体各种活动的过程。我们认为作为德育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高校德育管理中的组织就是建立并利用学校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氛围,科学配置并有效使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将高校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连接成一个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德育管理,将计划付诸实施并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

高校德育的组织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计高校德育组织结构。当德育目标确定以后,德育管理者首先应对为实现德育目标而制定的各种工作内容进行分类,把有联系密切或者性质相似的工作进行合并,并成立相应的工作部门,而且要根据具体的管理幅度来确定德育的纵向管理层次,最终形成一个完整并且丰富的系统。二是分权和授权,当确定了德育组织结构形式以后,就要根据具体要求进行适度的分权和正确的授权,分权意味着把德育管理的职权由高层管理者委派给不同的层次和各个部门,所以一定要讲求适度。授权就是把权力委任给各个管理层和各个部门的过程。处理好组织中的分权与授权,有利于组织系统内部的协同工作。三是组建德育队伍。在科学设计德育组织并分权和授权的基础上,还应该适当配备德育人员,包括人员的选拔、培训、考核、任命、奖惩以及对其行为的激励等。四是德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指高校德育管理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在决策、计划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种管理资源,做好协调和保障工作,开展丰富多样的高校德育活动。

高校德育管理组织是高校德育决策和计划得以实现的根本,也是高校德育管理者对高校德育进行有效控制的前提,它能大大提高德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高校德育管理的目标并非依靠少数人或者零散的力量就可以实现的,必须有一个有效的组织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系统中的每个人都能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工作,所以说组织是实现高校德育管理目标的基础。

3.领导职能

“领导”从名词和动词的角度来考虑有两种各自的含义:名词属性的“领导”就是指“领导者”,动词属性的“领导”是指领导者所从事的活动。“领导职能”中的“领导”就是指在一定的组织或者团体中,通过管理者的引导、指挥和协调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高校德育管理的组织职能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配置和使用。必须通过实施高校德育管理的领导职能,才能使这些资源运作起来。高校德育管理的领导是为了达到既定的德育目标,运用一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从而指挥、

协调、激励管理对象的过程。高校德育管理能否发挥预期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德育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自身素质。领导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下属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所以说,领导者必须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取得被领导者的认可,这既需要组织赋予其责任范围内的支配力量也就是权力,也需要领导者个人所具有的影响力也就是威望。高校德育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首先需要有清醒的头脑、宽广的胸怀,能够高瞻远瞩、运筹帷幄,能给组织成员指明组织活动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途径;其次要能够协调好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让全体组织成员劲往一处使,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再次要能为组织成员提供发展的空间。因此,提高德育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自身素质非常重要。

高校德育队伍管理是德育领导的核心,事关整个高校德育工作。德育队伍是德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增强德育有效性的关键。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政治坚定、业务性强、专兼结合的高素质的德育队伍,是构建高校德育体系的关键。是完成教育任务、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保证。

4.控制职能

斯蒂芬·罗宾斯曾这样描述控制的作用:“尽管计划可以指定出来,组织结构可以调整得非常有效,员工的积极性也可以调动起来,但是这仍然不能保证所有的行动按计划执行,不能保证管理者追求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控制是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能之一。高校德育的控制,就是保障高校德育计划与实际德育工作相适应,以便顺利实现目标的活动。

高校德育控制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定标准。标准是人们检查和衡量工作及其结果的规范,制定标准是进行控制的基础。高校德育管理实施控制,首先就要根据既定的计划的要求和控制对象的客观情况来确定控制的标准。具体地说,控制标准就是要制定出对学生的自身素质和高校德育效果进行检查和衡量的指标及其体系。二是衡量绩效。衡量绩效就是高校德育管理者根据预定标准对高校德育实际工作的成效和进度进行检查、衡量和比较,获得并掌握高校德育具体工作与计划目标之间的偏差及其严重程度的信息,并进行具体分析。三是纠正偏差。德育管理者利用科学的方法,依据客观的标准,对高校德育工作绩效进行衡量,可以发现计划具体执行中出现的偏差。纠正偏差就是在此基础上分析高校德育偏差产生的原因,并且制定实施有效的纠正措施。

高校德育控制就是依据高校德育计划的要求,设立衡量高校德育绩效的标准,然后把具体高校德育工作结果和预定的标准相比较,来确定德育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其严重程度,并对这个偏差进行纠正,以确保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组织目标的圆满实现。高校德育控制是高校德育组织机构健康运转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德育计划目标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第四版)[M],黄卫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黄兆龙,现代学校德育管理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4]郑绍濂,胡君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社,2004

[5]赵玉英,张典兵,德育原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任佳伟

德育管理内涵管理论文 篇2:

创新班级管理 提升德育内涵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要模块,以德育创新促进班级管理工作,引导学生在日常的班级生活中感受道德的力量,无疑是现代教育管理创新的方向。在班级管理中,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就是班级常规“常懈常抓,常抓常懈”,班主任时刻拿着灭火器等着灭火,事必躬亲,累死累活,学生不但不领情还易产生抵触情绪。社会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有承担责任能力的人,所以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给学生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让学生敢于担当。倘若班级里老师和学生人人都是管理者,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怎么做,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担当,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自习课纪律一直是普通班的一大难题。自习课不能讲话这是我校的规定。班规中也有上自习课讲话罚擦黑板一周的戒律,但是因此而要擦黑板的学生已经排队到下学期了。于是,我把难题抛给了学生,一场以“自习课能讲话吗”为内容的辩论赛开始了。有人认为,自习课就是自习,不应该讲话;有人说,既然是自习,就会产生问题,寻求帮助必然要讲话,关键是不能讲闲话。最后辩论的结果形成了这样一个班规:自习课必须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讨论问题要等到课下进行,课间讨论问题声音要适中。这个班规在后续的实施中效果的确不错,不过极少数自制力差的学生还是违纪了。对于班规效力减弱这种情况我并没有急于解决,而是假装视而不见,借机培养班委的敢担当能力。果然没过两天,班委几个人又出台了一张弹性惩戒单:

€讇淄В鹤韵吧峡问保愫蛝讇状笊衬郑现赜跋炝丝翁弥刃颉D愕男形丫シ戳税喙妫氪右韵录柑醭徒浞绞街醒≡褚惶酰?

(1)说明情况,向大家公开道歉,争取同学们原谅。

(2)写一份呼吁同学们认真读书学习的倡议书,张贴宣传。

(3)完成一份违纪心理剖析,并在班级中宣读,变小讲为演讲,锻炼能力。

(4)为同学们唱首歌,活跃一下班级气氛。

此后我召集班委对他们积极的举措进行表扬,并抓住机会训练他们要敢于担当的能力。最让人感动的是学校组织我外出培训的几天里,学生依然努力维持自己参与制定的各种制度,量化依然第一。我真正体会到了让学生自我教育和培养学生担当能力的重要性。除了纪律,班级卫生问题也很棘手,秋季落叶多的时候我们班的卫生区值日总是迟到甚至上课了还要被叫去扫树叶。利用晚三的时间我再次把这个问题扔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讨论问题出在了哪里?应该怎样分组?很快“卫生区竞标制”产生了。同学们自由分组,明确分工,细致高效,抽签决定位置,成绩决定竞标。这样使班级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明显增强,同时也实现了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目的。

德育创新重在彰显特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隐蔽自己的教育意图,开掘别样的治班点子,能收到不错的效果。下面是我的一个有效的尝试:召开班级记者招待会。我在电视上看见温总理在记者会上回答各国记者提出的问题,想到平日我与学生之间都没有很宽松、很尽兴的交流平台,决定利用班级教研时间召开班级的“记者会”,班会前两天我便和各科任老师沟通好,并告诉学生充分准备,可以就学习生活各方面提问。这样一场由学生主持、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学生总结的班级新型教研开始了。同学们把自己学习方面的困惑及想对老师说的话都写成小卡片。老师当场随机抽取学生的卡片,幸运的同学要和老师一起表演个节目。这样班级教研不仅仅是老师们严肃的说教和回答问题,更是创造了一个师生共同交流的平台。通过这次活动,师生之间进行了有效的交流,学生之间增进了友谊。

班级管理中,放不开其实是一种伤害,班级管理中学生不仅是被管理者,更是强有力的管理者。多给机会放开手去让学生自己做主人,让学生勇于担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提供无条件的帮助和支持。 教育的制高点是自我教育,教师和父母的最大魅力就是帮助孩子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学生真正自己去领悟、认同并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创新班级管理,提升德育内涵,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我们要用心、用爱去有效地破解德育低效的难题,实现科学育人和有效育人的完美整合。

作者:任双花

德育管理内涵管理论文 篇3:

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教学管理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与深化,这为高校教学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教学管理者带来了新的挑战,这要求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对此,本文作者从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解读了高校教学管理内涵,分析了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弊端,并提出了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策略,从而为高校教学管理提供相关借鉴。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教学管理 创新策略

在现代社会中,改革与创新是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创新的关键则是人才,只有培养出大批创新人才,才可能实施与实现创新。而教育不但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与应用的主要基地,还是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对高校而言,同样如此。

1 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高校教学管理的解读

为了适应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高校应正确认识与理解教学管理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

1.1 创新性高校教学管理

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创新管理思想和理念。转变高校办学的管理格局,从学术和创新出发;第二,创新管理制度与组织;第三,创新管理技术与手段。许多高校,其教学管理处于人工或者半人工的管理状态;第四,创新教学管理文化,如文化背景、文化氛围、文化价值等,第五,创新型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

1.2 创新性高校人才培养

以教学管理来说,创新人才培养即教学管理怎样为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的环境与服务,其内容如下:第一,构建创新观念体系;第二,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包括管理机制与动力机制等;第三,培养创新人才的学术力量,包括教学技术、教师、课程以及科研等;第四,創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建设,如管理环境、学习与辅导环境、生活环境等。

2 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弊端

当前,高效教学尽管在传统的管理思想、方法与制度上有一定的改革,但仍存在着一些弊端,这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2.1 未彻底实施学分制

管理办法与教学计划的柔性不够,未能提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足够空间,导致其发展缺少自主性与灵活性,限制了学生创造精神与能力的发展。

2.2 教学评价标准难以完善学生人格

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其评价标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评价方式。教学评价侧重评价教学结果,表现了学生的智力发展程度,但未能体现学生的人格情况。

2.3 有些教育氛围与环境不利于创新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一定的氛围与环境,知识创造的前提为思想自由,而思想需和他人交流以及相互批判才可形成,然后经过思维碰撞产生新思想,进而创造出新知识。然而,目前,有的高校在教学与管理上趋于保守、封闭、讲权威与统一、缺乏自由、民主、开放的氛围,这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4 教学管理的重心过高

目前,不少高校实施校与院(系)的两级管理,虽然学校下放一定的权力给院(系),但权力有限,在教学活动的实施、专业的设置、教学改革与教学计划的拟定等方面,其拥有的权力很少,在教学管理与重大教学改革中,广大师生也未有较大的发言权。在统一管理中,院(系)缺乏特色,更谈不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而,在教学管理中,应充分发挥出院(系)的作用,以便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广阔空间。

3 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教学管理策略

在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高校的教学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应不断探索出新的对策,打破传统教育管理,创新教学管理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多时间探索的机会,从而有效解决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3.1 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培养社会所需创新人才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高校应转变学管理理念,以适应教育发展需求,逐渐由管理型转向研究型、教育型与服务型。

(1)在教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与方法时,教学管理者应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其创新人格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可以将知识变为能力,同时,营造出激发他们创新意识与学习动机的氛围。(2)教学管理应由传统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模式转向综合开放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由知识教育向方法教育转变,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的创新人才。(3)完善与创新管理制度,结合学生特点、知识结构以及目标要求,细化组织方式与实施措施;在设置教学环节时,优化资源,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在实施中,应体现出教学管理的新理念,注重人才培养,遵循人本精神,增强管理效能。

3.2 加大实践探索,营造创新环境与机制

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视角下,高校教学管理者应发掘优势资源,在理论与实践中创新教育管理理念,从而营造出创新人才培养的有利环境与激励机制。

(1)基于学科“平台课程”,规划出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展现基础知识覆盖面、专业课的综合性与特色,同时利用课程大纲优化课程体系与内容。(2)充裕课程资源,提高选课灵活性,注重必修学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依据兴趣、专业来自由选课,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3)完成课程重组与整合,提高学科融合与交叉,促进宽口径培养的实现。加大各学科交叉,在文科专业中,增加一些自然科学的学分要求;在理工科专业中,增加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4)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拓宽人文课程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各科类学生的形成创新意识。

3.3 探索与创新管理方法,保证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1)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对各教学信息进行全面、准确、及时的分析,满足教学管理、教师以及学生等对信息的需要。(2)全方位规划整合,促进资源共享。设置实践体系中,应把教学实习、课程设计、课程实验、生产实践、第二课堂活动、劳动锻炼等作为整体加以统一设计,多层次、全方面地锤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3)鼓励各骨干教师加入课程教学组织工作,主课程教材与内容的更新、教材建设以及本校岗位聘期则同步开展,以提高教师更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及时性与积极性;教学中,倡导新、宽、精的教育目标,穿插则采取双向交流、提问的讲课方法,倡导讲授变为师生共同探究的课题,使课堂变为引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总之,在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高校教学管理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不断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创新教学手段,丰富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探索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以便向时代创新人才迈进。

参考文献

[1] 李辉生.高校的管理创新与创新教育[J].中国行政管理,2007(7).

[2] 高福安,林淑华.创新人才培养方法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8).

[3] 赵兴军,姚子艳.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4).

作者:赵倩 赵荣安

上一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论文下一篇:中专学生德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