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价值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当前,人类社会已悄然迈入大数据时代。学校德育作为实现教育对象道德人格价值引导的活动,同样深受大数据的影响。从价值论视角审析大数据的价值属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数据与学校德育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阐释大数据对学校德育的价值引领以及学校德育对大数据的价值实现,能为基于大数据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价值基础。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校德育价值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校德育价值管理论文 篇1:

论学校德育价值

摘 要:对学校德育价值的研究,可以从学校德育价值主体、边界和结构等方面来展开。德育价值的主体是社会和个体(学生),但是,两者在德育价值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社会主体地位比个体主体地位高;我们应该在有限的范围内讨论德育价值问题,这个范围的边界就是德育的目的;学校德育价值必然是以社会价值为主导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在学校德育实践中能达成有限统一。

关键词:德育;价值;主体

当前,人们对学校德育价值的认识比较混乱,无限抬高学生主体地位、无限度挖掘所谓学校德育价值并要求实现、倒置学校德育价值结构等观点和现象时有出现。这些混乱反映了人们对学校德育价值的主体、边界和结构等本质问题的认识存在可进一步探讨之处。

事物是否有价值,要看它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人是价值的主体,事物是价值的客体。学校德育价值是指学校德育能够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属性,前者主要包括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精神文化价值,后者主要包括个性发展价值和谋生价值。

一、学校德育价值的主体

根据学校德育的概念,我们可以把学校德育价值的主体分为个体(学生)和社会两个。那么,个体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体地位哪个更高呢?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因为主体地位的高低决定了其在德育价值结构中地位的高低:主导或从属。当前教育改革中,部分教育者认为个体主体应该占据学校德育的核心地位,于是无限放大学校德育的个体价值,忽视甚至反对学校德育的社会价值。但是,从教育事实来看,个体主体地位明显处于弱势,无限放大学校德育个体价值,是不符合事实的。

(一)在学校教育目的中,社会主体地位比个体主体地位高

最早的学校教育是以满足社会主体需要为目的的。前苏联教育家考察发现,最早的学校教育所教授的内容既不是生活中需要的知识,也不是促进学生人性发展的内容,而是统治者所需要的知识或者技术,因为学校要培养的是当时政府的统治者和政府需要的统治人才。[1]

在漫长的历史中,学校教育也不是以个体需要为目的的。的确,我国古代学校教育提出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口号,表面看来,“明明德”作为个体需要,是“修身”和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当这句话被放到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里面时,我们就可以发现,儒家所认定的最终教育目的并不是修身,而是“平天下”。他们要求学生“修己安人”,“修己”是方法、途径,“安人”是目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儒家传授的是一门教统治者如何通过提高个人修养而“仁治”天下的政治学,其根本目的是社会需要的“平天下”。而西方柏拉图的学园,更是明确提出要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今天,尽管有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和宗教已经退出了学校教育领域,但是,学校教育依然难以反映个体发展的目的。现代教育社会学家认为:“学校正式的目标是服务于社会系统的一些意图,为系统的活动提供指导方针并将其成员的活动集中化,预示既定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使用的方法得到社会的认可,并使系统的活动合法化。”[2]因此,现代学校教育不可能以个体需要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除非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真的完全一致。

也就是说,在学校教育目的中,主要凸显的是社会需要而不是个体需要。不管是教师中心,还是学生中心,或是学科中心,谁都无法否认学校教育目的的这个本质特点。因为他们所提出来的教育目的的合法性,都必须从社会寻求,必须以社会需要为支撑。

学校教育活动中,社会主体地位比个体主体地位高表现为教师地位比学生地位高,且教师占据着学校教育的中心地位。教师代表社会培育下一代,是社会在教育中实现其需要的执行者。只有教师占据着中心地位,凸显社会主体需要的教育目的的实现才有可靠的保障,社会需要才可能得到满足。因此,对学校德育中教师中心地位的肯定,就是对学校德育社会价值的肯定;对学校德育社会价值的肯定,就必须肯定学校德育中教师的中心地位。

(二)教师代表社会主体掌握着学校德育控制权

德育目的尽管可能统整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但是,学校的主办者是社会①,学校教育是按照社会或国家意志建构起来的为了实现社会或国家目的的活动,是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学校教育的最终控制权在于社会主体,而不在于个体主体。学校德育也不例外。对此,杜威也不得不承认。尽管杜威声称要为民主社会培养人才,是个“儿童中心主义”者,但是,他还是承认学校是掌控在社会手里的:“成年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的教育,唯一的方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行动、思考和感受……学校仍然是一种典型的环境,设置这样的环境以影响成员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倾向。”[3]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也认为:教育是由社会决定的,由进行教育时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由“社会通过学校等等进行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干涉决定的”。[4]这是对学校教育控制权和工具性的正确认识——学校教育控制在社会手中,是实现社会目的的工具之一。

社会主体对学校德育的控制权,落实到具体的德育活动中,就体现为社会主体对德育过程的控制。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表者,社会主体对学校德育过程的控制权只有教师才有资格代为执掌。因此,肯定教师对学校德育过程的控制权,就是肯定社会对学校德育的控制权;肯定社会对学校德育的控制权,就必须肯定教师对学校德育过程的控制权。

(三)个体(学生)主体没有能力掌控学校德育

个体主体是处于发展状态的主体,他们甚至无法很好地控制自身的发展。因此,他们完全不具备左右学校教育存在和发展的能力。相反,作为社会主体的代表,教师处于相对成熟和稳定状态,完全具备调控学校德育的能力。于是,个体主体地位必然相对弱势,调控教育的重任毫无疑问地落到了教师的身上。这为教师占据学校德育中心地位、社会主体地位高于个体主体地位提供了另一个合理性基础。

因此,社会主体地位比个体主体地位高,具有理论的合法性和实践的必要性。而无限放大学校德育个体价值,忽视学校德育社会价值,是人们对学生身心发展自然规律的尊重被扭曲为对人类未成熟状态顶礼膜拜的必然结果。

二、学校德育价值的边界

学校德育价值的边界是探讨学校德育价值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所谓价值是与主体的需要直接关联的,能满足主体需要的事物才具有价值。我们应该从主体需要出发来确定学校德育价值的边界。但是,所谓主体需要有时候也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而且,当一件事物出现之后,就必然地存在一定的局限,不可能实现主体的所有需要。所以,我们还应该限于学校这种组织来讨论德育价值。

当前学界有这么一种倾向:试图挖掘德育各方面的功能,并要求德育通过发挥这些功能去实现某些价值。这样的思考对全面客观认识德育功能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对正确认识德育价值却是不利的。首先,事物的价值和功能不能等同。功能具有客观性,而价值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价值往往是与目的相联系的。其次,这样做会导致出现本末倒置、扭曲事物本质等一系列不可接受的后果,最终导致了我们今天所不愿意看到的“‘德育’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头装”[5]的状况。

学校德育不是自然现象,它是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建构起来的。它的结构、功能都是人根据目的而定下来的。而根据目的所确定的结构作为客观的存在,可能会产生其他功能,但是,只要不阻碍德育目的的实现,不带来不可接受的负面影响,这些功能都可以不纳入德育的主要考虑范围之内。因为要实现其他目的,有其他的更直接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例如,我们根据书写的需要制造了毛笔。毛笔除了书写功能,实现书写价值之外,还会有其他功能和价值,例如燃烧照明。但是,燃烧照明已经不是我们制造毛笔所考虑的范围了。我们要求发挥毛笔的燃烧功能,实现照明的价值,完全没有必要。要满足照明的需要,柴火、油灯、电灯都可以,而且直接有效,没有必要制造毛笔来满足照明的需要。不能实现书写价值的毛笔,我们通常都会废弃处理。当我们燃烧废弃处理的毛笔照明时,它就已经不能被称为毛笔了。

所以,当我们无限地挖掘学校德育的功能,要求学校德育去实现那些远离学校德育目标的价值,就会出现本末倒置,诸如制造毛笔来照明的可笑现象。更不能以为在有德育目的之前就有一个客观的德育存在,就像自然界的存在一样,企图通过认识德育的功能来建构德育的目的。

而且,学校德育作为客观存在,其有限性是不言而喻的,不是任何目的都可以有效实现。因此,人们通常的做法是“各种需要不断地出现,我们就建立各种机构,有计划地、不断地满足各种需要。我们不能靠侥幸去满足各种需要,也不能需要出现了却无法满足它”。[6]

我们要认识学校德育价值就应该直接研究学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并且以学校德育目的为出发点,在学校德育目的之内去寻找学校德育价值。能有效实现学校德育目的的德育形态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可以被视为无价值的,或弃之或改正。因此,可以说,学校德育目的就是学校德育价值的边界。

学校德育价值边界模糊化使得学校德育社会价值被无限放大,学校德育个体价值被忽视甚至反对,最终导致学校德育的非人化。这是人们漠视学校德育客观存在、学生生命价值和身心发展规律的结果,也是人们对社会规律的尊重被扭曲为对社会的影响力和作用顶礼膜拜的结果。

三、学校德育价值的结构分析

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社会和个体作为学校德育价值的主体,两者地位并不是同等的,社会主体地位比个体主体地位高,因此,学校德育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相比,社会价值应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并不是说个体价值就可以在德育中被完全忽略。这需要我们对德育价值的结构进行分析。

学校德育社会价值的主导地位不可选择、不可变更,从学校德育被建构起来的那一刻开始,这就成了事实。对于实践者来说,能进行学校德育价值选择、协调和发挥的空间是只存在于学校德育社会价值之下的。

(一)学校德育社会价值是主导价值

在学校德育价值结构里,社会价值之所以能成为主导价值,是由于社会主体在德育价值中占据了比个体主体更高的地位。

从微观的层面来说,学校德育的社会价值主导着德育活动。尽管我们的德育目标要求培养儿童“良好的意志品格”,但是,品格不是抽象的东西,当我们把一个人的品格放到具体的历史时空就会发现,教育所要培养的“意志品格”只是社会或国家认可的品质,社会或国家不认可的品质是不可能作为教育内容的。所谓“良好”的标准,可能或者是符合社会理想、或者适合个体发展、或者有助于个体适应社会的。但是,没有也不可能有教育者在德育活动开展之前,就德育目的征询过受教育者的意见,了解受教育者的需要,并且按照受教育者认可的“良好的意志品格”来开展德育。尽管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培养具有个性、创造性的人,但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我们正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而提出来的,因为现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

从宏观层面来说,学校德育的社会价值主导着德育改革。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我们的德育改革是在党和国家引导下的改革。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对原有德育进行的全面批判,就是以党和国家呼吁素质教育,要求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为契机而正式展开的。学术界的反思与党和国家开始切实关注国民素质,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开展德育的要求[7]是相呼应的。这说明了德育的个体价值是在社会价值范围内实现的。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校德育社会价值是主导价值,而且,“不管表面上如何,无论何处,教育首先都会满足社会的需求”。[8]

学校德育社会价值最重要的体现是维持和发展社会的价值。正如涂尔干所认为的那样,社会要想维持和发展,社会成员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和规范上,都需要有某种基本的相似性,也需要一些专门化,因为分工对维持社会而言是必须的。教育在这些方面满足了社会的需要。而在为社会创造新一代时,教育也为社会建设条件以使自己得以维持下去。[9]

全球化的社会背景赋予了学校德育“维持和发展社会的价值”更丰富的内涵。全球化过程中,民族化和全球化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如果一个社会无法维持社会成员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和规范上的基本相似,那么社会将不复存在。很多国家都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学校德育的国家化和民族化,已经成为国际上学校德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学校德育的政治功能被日益强化,被看作凝聚人心、巩固政权、化解矛盾、稳定社会的重要手段。“表现在德育的战略地位上,把德育提高到事关国家兴衰、社会稳定的高度;在德育目标上,突出国家目的;在教育内容上,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在德育管理上,愈来愈重视控制德育的领导权。”与此同时,各国学校德育的现代化,都力图使学校德育植根于民族文化,努力构建体现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质的学校德育体系。韩国作为“儒教的样板国家”,甚至把对学生进行儒家伦理教育称为“有国籍的教育”。[10]

(二)学校德育个体价值是德育社会价值的前提和内容

尽管,学校德育社会价值是德育的主导价值,但是,没有个体价值,学校德育社会价值就无从谈起。“只有充分发挥教育的本体功能(育人功能),才能谈得上教育的社会功能”[11],实现学校德育个体价值是实现学校德育社会价值的前提和内容。

1.学校德育个体价值是学校德育社会价值的前提

学校德育是一个师生双方配合的活动,缺少任何一方都无法构成完整的德育活动。学校德育一旦缺少了学生的参与和配合,德育效果就无从谈起,德育价值也不可能实现。实践证明,那些一味强调社会价值、不顾学生需要的学校德育是不可能得到学生的参与和配合的,学生甚至会拒绝和消极抵抗这样的学校德育,因为没有人愿意接受对自己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于是,学校德育的个体价值就成了空谈,社会价值也无从谈起。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程参与和配合,教师必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校德育的个体价值。当学生发展需要得到很好的满足,学校德育个体价值得到很好的实现,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和配合德育活动,学校德育社会价值也才会得以实现。

所以,实现学校德育个体价值是实现学校德育社会价值的前提。

2.实现学校德育个体价值是实现其社会价值的主要内容

社会是由千千万万的个体组成的,个体潜能的极大发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故社会发展需要“个体发展”。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社会有赖于人的活动去改变,去使之发展,而人的发展又须借助既成的社会力量。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一种共进、并进,且迭相前进的关系”。[12]反之,个体如果得不到发展,社会就不可能得到发展。所以,社会发展要求个体发展。学校德育个体价值的实现,意味着学校德育有效促进了个体发展,最终必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学校德育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有限度的统一

因为实现学校德育个体价值是实现德育社会价值的前提和主要内容,所以学校德育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是学校德育实践的必然结果。但是这种统一是有限度的和模糊的。

首先,这是以学校德育社会价值为主导的统一。在学校德育价值结构中,个体价值不可能成为德育的主导价值,它只可能是非主导价值。这是统一的限度之一。但是,“主导”与“非主导”之间的具体界限却是模糊的。尤其是社会主体需要采用个体主体需要的表述形式的时候,学校德育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之间的界限就更加模糊。例如“培养个体道德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之类的表述。这些看起来似乎是学校德育个体价值的表述,实际上却是德育社会价值的表述,因为表述者是社会主体而非个体主体,它们只是反映了社会主体尊重和关注学校德育个体价值而已。

其次,在学校德育价值结构中,德育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之间应该有一个平衡点,这是两者统一的另一个限度。这个点似乎是清楚的,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正如数学上的“点”一样。形而上地说,这个平衡点是肯定存在的,而且,对这个“平衡点”的认识有利于德育实践。但是,实践中我们却永远无法找到这样的点。这导致了学校德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处于模糊状态。

学校德育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能在这种有限性和模糊性之上达成统一,是两者冲突的结果;而统一的有限性和模糊性,又是导致统一不稳定的根源,必然引发两者间新的冲突。

参考文献

[1][苏]沙巴也娃.论教育起源和学校产生的问题[G]//瞿葆奎.教育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44-145,戴本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7-18.

[2][美]珍妮·H·巴兰坦.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M].朱志勇,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15.

[3]谢维和.教育社会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290.

[4]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45.

[5]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

[6][美]古德莱德.学校的职能[M].赵晓燕,编译.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15.

[7]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G].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287.

[8][法]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渠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37.

[9][英]布列克里局,杭特(Blackledge,Hunt).教育社会学理论[M].李锦旭,译. 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7:21.

[10]胡斌武.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的现代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25-26.

[11]孙喜亭.关于教育功能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6):1-9.

[12]陈晏清.当代中国社会哲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497.

责任编辑 徐向阳

作者:林海亮

学校德育价值管理论文 篇2:

大数据运用于学校德育的价值属性分析

摘 要 当前,人类社会已悄然迈入大数据时代。学校德育作为实现教育对象道德人格价值引导的活动,同样深受大数据的影响。从价值论视角审析大数据的价值属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数据与学校德育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阐释大数据对学校德育的价值引领以及学校德育对大数据的价值实现,能为基于大数据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价值基础。

关 键 词 大数据;学校德育;价值审视

文献编码 A

当前,人类社会已悄然迈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是从英语“Big data”一词翻译而来,是指那些数据量特别大、类别特别多样的数据集。它不仅包括数字、符号等结构化数据,也包括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大数据中潜藏着有价值的信息,需要快速处理才能从中获取;不仅包含精确的数据,也混杂着一些虚假的数据,需要使用者仔细甄别。大数据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大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和价值化(Value),合起来被称为4V。[1]

道德是一种行为规则,是判断和评价善恶是非的标准,用于约束人的思想和行为,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一定阶级、组织对人的行为和相互关系的基本要求;道德是价值问题,超越现实,高于现实。道德教育必须指向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地形成按照道德准则行动的良好行为习惯。而学校德育则是教育者依据教育对象品德生成的规律,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教育对象品德并引导其外化为道德实践,以实现其道德人格的自主建构和价值引导的教育活动。[2]

大数据开启了一场重大的时代转折,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以及认识、理解世界的方式,是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价值的源泉。随着教育信息化、“互联网+”行动的不断推进和数字校园建设、“三通两平台”工程的精准实施,教育正式迈入了以网络为平台,以数据爆炸式增长为标志,以云计算为支撑的大数据时代。[3]学校德育只有主动适应并利用大数据分析与探讨其潜在价值,才能创新德育模式,开创崭新局面。
一、大数据的价值属性

大数据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等,其价值不局限于特定目的,即使在同一目的下也可以多次使用。只有掌握了大数据,才能使其转化为价值,也才能对教育及社会等各个领域产生影响。大数据时代,人们对数据的看法以及对数据由因果关系向相关关系转化时释放出的潜在价值的态度,[4]是了解大数据时代信息价值的关键所在。

哲学上关于物的价值,主要指物对人的有用性,它源自于人的需要。这是本质属性派生的新属性,是其价值化的结果,体现了事物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事物对人是否需要,称之为价值属性。因此,“价值”这一概念,就是对本质属性价值化及其结果——价值属性的概括。[5]哲学的立足点是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不是别的什么,就是人的世界或文化的世界。大数据一旦在生活世界中与人建立了关系,应超越其本质属性而产生了价值属性。

马克斯·舍勒(Scheler,M.)认为,决定价值层级有五个标准:第一是持久性,即人们对价值对象偏好时长;第二是可分性,即价值的高低与价值是否可分的限度成反比;第三是基础性,即如果某一价值是另一价值的基础,则前者价值高于后者;第四是深层满意性,即对生命中最深层次的满意才会使我们享受纯真、简单的快乐;第五是相对性,一种价值的相对性愈小,其价值愈高,即絕对价值是最高的。据此,可将大数据的价值属性划分为基本价值和选择价值或创新价值两类。[6]大数据的基本用途是收集和处理信息,进而影响人类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在基本价值的基础上,将数据的最基本用途转变为未来的隐性用途,这些隐性用途就像是选择,这些选择的综合就是数据的选择价值;虽然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基本用途的价值在逐渐减少,但选择价值却不容小觑;数据的价值需要考虑到未来它可能被使用的各种方式,而非仅仅目前的用途,因此数据在再利用、重组、扩展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创新发展。总之,大数据的基本价值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其选择价值。
二、学校德育中大数据的价值属性

大数据作为满足人类发展需要的客观存在,分析其基本价值和选择价值,对当前学校德育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大数据能体现学校德育的价值存在

价值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的现代社会的核心问题。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在世界之中的存在”,存在论的存在由人生在世的活动呈现,价值则是人生在世意义指引人的生命活动所发挥的功能,亦即生活世界自身的属性。价值的存在论研究就是从根本上揭示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生活在本体论上的价值性, 深层次说明现代性的价值问题, 预测当代人类的价值取向与命运。[7]大数据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存在具有特殊性,合理看待其特殊存在是价值研究的根本问题。因此,我们首先应对大数据在体现学校德育价值时进行存在论的思考。

依据不同哲学体系的观点,大数据体现学校德育的价值存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大数据能引导学校德育的观念。大数据中汇集了有关德育情感、意向、态度和观念方面的信息,其价值来自于人的主观需要而非客观存在,归根结底属于意识层面,它体现了社会主流的德育价值观,势必对学校德育的观念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引导作用。第二,大数据能提供学校德育的实体。大数据的价值属性本身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实体,人们最终可以在生活世界发现其终极存在。因此,大数据为学校德育提供了大量的生活实例,有助于进行真实性、情境化的学校德育,从而推动学校德育的实体转化,体现学校德育的本质状态。第三,大数据能说明学校德育的属性。大数据是某些实体所固有或某些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殊属性而存在和表现出来的。价值则是大数据作为客体本身具有的独特属性,或者说是作为主体的人自身固有的本性、意识等。第四,大数据能了解学校德育的关系。大数据的意义本身就是一个关系范畴,在其相互联系中产生作用与影响。因此,借助大数据,能了解学校德育现实的关系状态,凸显大数据情境下对学校德育价值产生和形成的作用。总之,大数据的价值是由自身决定的,不因主体不同而有任何不同。因此,学校德育必须顺应大数据的要求,寻求适宜性发展。

(二)大数据能体现学校德育的价值意识

价值意识是关于价值关系和价值现象在人的头脑即意识或精神活动中的反映与显现,研究它可以指导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意识包括理性价值意识和非理性价值意识,非理性价值意识包括欲望、情感、意志和价值直觉,理性价值意识包括价值知识、价值观念、价值理想和价值智慧。[8]“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9]大数据来自于社会实践,是诸多社会现象的反映,映射出社会现象中存在的价值关系,体现了一定社会时代的价值意识。透过大数据,学校首先可以把握当前社会德育的主流价值意识,对于调整学校德育工作的价值意识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其次可以把握当前学生的价值意识状态,了解学生在思维的、观念的、具有社会共同方式的水平上的价值知识和价值观念。学校德育实践是检验学生价值意识的最高标准,这要求不仅要对社会、人类主体生存和发展有益,而且对个体学生或群体有益,如此才能确保符合学生主体利益的客观需要。

在此基础上,学校综合大数据呈现的信息,结合学校德育的主体性、超知识性、多元性等特点,构建基于学生主体需要的德育价值意识引导,同样是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关键所在。

(三)大数据能体现学校德育的价值实践

價值作为一种主体性的尺度和标准,从根本上不能超越主体本身的特点和弱点。[10]价值是一种面向现实的、综合化的、开放的研究,在现实的历史活动中达到和表现出来。因此,大数据的价值关键在于运用,而不是占有数据本身。实践属于关系范畴,是个体主体性存在的本质方式,并非简单的自然关系。实践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主体活动,反映了人特殊的主客体关系,这是一种社会历史性的现实关系。因而,大数据所赖以存在的实践,并不限于一般的社会关系模式,更重要的是赋予其更丰富、更深刻、更有价值的内容。人就是通过广泛而全面的社会生活实践本身来掌握价值。价值实践的运行机制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通过主体需要的动力系统、价值目标的导向系统、思想实践的观念系统和双重尺度的检验系统,来展开复杂的运行机制。[11]在实践活动中,大数据与学校德育的关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方面存在天然的联系。大数据对学校德育的价值产生于和体现在二者的关系中,价值是二者关系的核心所在。

詹姆士认为“实用主义坚持事实与具体,在特定场合下观察真理的工作,并作出概括”[12]。实用主义还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把确定信念当作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效果当作最高目的。[13]大数据的运用就是在多样化的数据中迅速获取有效信息,并提供给相关领域,以协助做出科学而合理的决策与行动。通过分析学生德育过程的数据信息去发现问题,并采取策略解决问题,进而推动学校德育的发展。因此,大数据奠定了学校德育的实践基础,学校德育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并且充分了解学校德育的存在方式和活动特点,反映学校德育活动对学生的意义。
三、学校德育中大数据价值的实现

价值实现是人在文化世界中的主体实现,是人凭借文化价值意识的实现。[14]因而,价值意识需要人从文化世界中获得,如此才能意识到自我价值需要与外部世界的价值存在,才会追求价值实现;只有人在不同的文化世界建构起整个价值意识,才能支配自我进行不同的价值实现。

马克思曾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5]据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指一种特定的主客体关系,反映了客体对象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或者说是一种目的与手段的关系。21世纪以来,价值哲学发展趋势是从自发到自觉,以实事求是和科学的理性思维为指导,坚持逻辑一贯性,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从实践和实践结果出发理解价值。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有自觉的目的。归根结底,人是为了满足某种实际的需要和利益而认识事物的。意识到了这种需要和利益就构成了人类活动的自觉目的和动因,推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16]大数据是现代社会的主流特性,无论是接受还是拒绝,不论是喜欢还是厌恶,大数据都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存在并影响人类世界,这就是历史的逻辑。大数据作为时代观念开启了一个历史过程,一旦被启动,就会遵循自身的逻辑轨迹运行下去。学校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学校德育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

(一)学校德育对大数据基本价值的实现

大数据的基本价值在于收集和处理信息。学校立足于学生这一主体因素,从学校德育实践活动中出发,从自发到自觉地运用大数据,观照学生在学校德育实践中的具体的历史特性,了解学校德育主体间的关系,把握大数据价值现象中的价值真谛,进行适宜的价值评价与选择,开展创新式价值实践;真正把握学校德育实践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态势,从而生成学校德育实践的基本方法,形成学校德育的基本形式与规范。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围绕学校德育对象收集信息,凡是与学校德育对象有关的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均收集;第二是建立信息分类标准筛选信息,例如按照结构化数据(数字、符号)和非结构化数据(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的方式进行分类,并且需要细化到图像类、视频类等等;第三是依据学校德育工作情况整理信息,将大数据具体融合到学校德育教学中,例如学校德育目标的制定、内容的丰富、方法的调整、评价以及相关数据库的建设等等。学校德育中大数据基本价值的实现,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学校德育教师不仅要具备德育的专业能力,而且要提高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将大数据与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相融合,了解当前学校德育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并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和学生道德发展需要进行教育改革。

(二)学校德育对大数据创新价值的实现

大数据的创新价值主要体现为数据的再利用、重组、扩展……即对数据灵活而创新的应用。时代在转变,学生在发展,大数据在不断更新发展,由此运用大数据的学校德育也会不断发展。在充满变化的大数据时代,德育教师就要学会利用大数据的创新价值,了解学生德育的兴趣、爱好、态度、信仰和理想,调整德育方法,丰富德育内容,提升学校德育课堂的吸引力,从而推动学生道德发展。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更新学校德育工作已有数据。更新不代表全面否定以往的数据,学校德育工作管理者需要与时俱进,了解学校德育的发展动向,把握学校德育的主流价值意识,确定不同类型数据的更新周期;第二,是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情况,更新学校德育教学工作,例如更新学校德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等。所以说学校德育是大数据创新价值的实现,这要求学校德育教师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不断提升自我素养,创新与发展学校德育。

大数据是当前学校德育无法逾越的时代标志,学校德育要迎接大数据带来的变革,顺应大数据时代为学校德育指出的方向,积极发现数据的隐性价值为学校德育发展提供意识支持。当然,大数据大量化、多样化的特点也提示我们要注意大数据自身的局限性,以避免出现数据收集、分析有失偏颇;同时由于学校德育生活实践丰富多彩、复杂多样,充满着创造性、生成性、不确定性,因此,对其价值性质的把握是一个过程。因而,基于大数据的学校德育实践价值的总结和提炼,必然是一个开放性的、无止境的探索过程。
參考文献:

[1]重塑与颠覆:大数据正“变革”金融业[EB/OL].[2015-04-03](2018-02-20).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marketresearch/20150413/032321938528.shtml.

[2]戚万学,唐汉卫.学校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3]邹太龙,易连云.大数据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及应对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7(4):81-86.

[4][6]迈尔-舍恩伯格,维克托.,库克耶,肯尼思.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98-156;98-165.

[5]马志政.论价值属性[J].哲学研究,1986(01):64-68.

[7]张曙光,戴茂堂.价值的存在论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23-25.

[8]韩东屏.论价值意识[J].江汉论坛,2012(10):78-83.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0.

[10]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64.

[11] 由继刚.价值实践论纲[J].长白学刊,1989(06):20-22+52.

[12]怀特.分析的时代:二十世纪的哲学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70.

[13]刘放桐.实用主义述评[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23.

[14]司马云杰.价值实现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2.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06.

[16]马志政.论价值属性[J].哲学研究,1986(01):64-68.

责任编辑 徐向阳

作者:孙文云

学校德育价值管理论文 篇3:

德育管理:价值、作用、地位

[摘 要]提高德育管理水平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重之中重。然而,德育管理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从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从管理学和哲学两个视角集中阐述了德育管理的价值、作用和地位,以便引起人们对德育观问题的重视,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铺垫。

[关键词]德育管理 价值 作用 地位

[作者简介]赵志军,白城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吉林白城 137000)

德育管理和德育技能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两个重要因素。当前,学校德育管理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德育目标过于笼统、空泛和划一;上级管理德育主要靠文件,学校管理德育基本靠经验,德育管理缺乏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多年在德育管理体制上兜圈子,“党政群齐抓共管”致使出现责任不清、都管都不管的状况,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目前我们对德育管理的价值、作用、地位认识不足,德育管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德育管理理论研究和德育管理实践探索方面均存在缺失。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必须从改善德育管理人手,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德育管理的价值、作用和地位,进而增强研究和探索德育管理规律的自觉性。

一、德育管理的价值

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这个卓有见地的论述表明,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客体与主体(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关系。这里的“客体”,既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也包括各种意识形态,还包括作为主体的人,这里的关系是指利害关系。哲学上所讲的“价值”包含着三个基本要素:其一是指,它不是单个物的某种属性,而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外界物”的一种关系,二者缺一便无价值可言;其二是指,客观事物的某一属性直接或间接地能满足人的需要,任何价值关系都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核心,不能满足人的任何需要的,也无任何价值可言;其三是指主体(人)的需要,客观事物的属性往往是多种多样的,而唯有能满足人的需要的那种属性对于人来说才是有价值的。

人类的管理实践史表明,作为主体,人们之所以都要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范围内和不同的程度上重视及参与管理,从根本上来看,就在于只有通过这种参与,才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管理活动也日益社会化、现代化。当今之世,管理状况如何是决定学校存亡、工作成败、国家兴衰的关键。现在,人们把管理之争作为政治、经济、科技和人才竞争的基础而予以高度重视,这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管理价值的自觉认识。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重在加强管理。建设包括管理,管理促进建设。”德育管理价值是价值的特殊表现,其基本含意是以德育管理在多大程度上、以怎样的方式满足人们的需要为核心的,作为主体的人们与作为客体的德育管理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1.德育管理的物质价值

组织需要管理,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参与管理,就是因为管理对于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的创造有帮助,因为管理会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意义上给人们带来物质利益。否则,管理实践活动就不会存在。德育管理的物质价值主要是指德育管理活动能够给学校在物质利益等方面带来效率和效益。德育管理的物质价值产生于对德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提高了德育物质手段的利用率,降低了物资消耗。德育活动离不开物质条件,更需要投入人力资源。通过科学的德育管理可以充分发挥现有物质条件、时间、空间和人员的最大效能,效能的扩大意味着单位德育效果所投入的物质资源量的降低和节约,等同于创造了物质财富。德育管理的物质价值是构成德育管理价值体系的基础,没有德育管理物质价值,德育管理的其他方面的价值也无法实现。因为,毕竟投入到德育中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提高德育物质资源利用率是德育管理物质价值的核心,不同的德育管理对人们的物质价值是不同的。这种情况,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不同方式的德育管理中,显得尤其复杂。

2.德育管理的精神价值

人不仅需要物质生活,还需要精神生活。德育管理的精神价值是构成德育管理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德育管理的精神价值主要是指德育管理活动给德育活动中的所有人带来的精神财富。包括给人们在精神生产、精神生活、精神利益等方面带来的产品和状态的改善,给人们创造的精神境界、提供的精神享受。

科学有效的德育管理可以提出切实的德育目标、改善德育环境、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进而带来成功的喜悦及和谐的人际氛围,产生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有用的精神产品,满足人们一定的精神需要。人们通过参与德育管理,体察或研究德育管理活动,所产生相应的管理情绪、管理意识、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艺术、管理哲学等,都可视为德育管理价值在精神方面的体现。它们不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满足人们在德育管理价值上的精神需要,而且也推动了人的政治思想和科学文化的发展。

德育管理的精神价值是一种精神关系的体现。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不同的管理方式中,处在德育管理系统中不同地位的人们,对管理的理解和感受不同,德育管理的精神价值对他们也显示出重大的区别,因而德育管理的精神价值具有主体性、差异性和相对性。

3.德育管理的人性价值

德育管理的人性价值是指德育管理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在人的本质和特性方面的综合体现。人是德育管理活动中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和客体。一切德育管理活动只有靠人来进行,也只有通过对人的管理才能得到实现和展开。因此,德育管理的人性价值实际上是德育管理价值的最高体现。人的本质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也是人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社会关系指的是什么?它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联系与合作。因此,我们可以把人们在德育管理活动中对“合作”的需要看作是德育管理的人性价值的重要表现。因为这种价值关系集中体现了德育管理的物质价值关系和精神价值关系,所以实际上成为德育管理价值体系的综合表现。

在不同的条件下和不同的德育管理方式中,德育管理对于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其人性价值是极不相同的。形成德育管理关系的“合作”条件、方式、目的、结果在现实德育管理活动中是千差万别的,人们在这种“合作”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便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不同的人们对待德育管理的人性价值也就必然会有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如有的提出了“社会人”、“复杂人”、“综合人”等不同的观念,这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在管理活动中对待人性价值的不同观点和态度。

二、德育管理的作用

1.把握德育方向

德育管理具有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功能,同时还有检查监督、目标管理等方法,这些功能和

方法对于把握德育方向具有很好的作用。作为德育管理的最高层次,党和国家通过制定法规、提出意见来明确德育方向和大政方针;而学校则通过德育管理使之贯彻到具体的德育实践中。从组织领导的角度而言,德育管理对于保证德育方向具有最直接、最有效的作用。我们不仅要看到,更要重视并善于发挥德育管理对德育方向的控制和保证作用。

2.完善德育功能

德育具有灌输、塑造、矫正、激励、引导、关怀、服务、保证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必须靠理论来指导,靠制度来规范,靠组织来协调,靠监督来制约。这些管理职能如果被忽视,难免会出现重灌输轻引导、重矫正轻关怀、重激励轻服务等倾向。通过强化管理,不仅可以使广大教师特别是德育工作者明确德育的功能,而且可以不断完善德育功能,全面、充分地发挥德育的多样性作用。

3.发挥整体优势

德育管理通过组织、协调、指挥等职能,把校内外的所有可调动的德育因素科学、合理地组织起来,按着统一的目标和计划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这个作用可以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目前我们所倡导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以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德育思路和格局,就是要靠德育管理来实现。特别是在德育环境、德育对象发生某些变化时,对德育全局性的调整只能靠管理来实现,形成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使德育的整体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4.增强德育活力

德育管理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对广大德育工作者予以引导,并通过教育、关怀和尊重调动他们开展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育全体教职员工做好德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精神,从而增强德育的内在活力。诸如制定和实施《德育工作责任制》、《“三育人”工作条例》、《学生政工干部工作条例》,以及对德育工作者在政治待遇、生活待遇、评职、晋级等方面实行鼓励政策等,都可以激励广大德育工作者和教师重视德育、热心参与德育,在各自的岗位上,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地做好德育工作,进而为德育增添活力。

5.提高德育质量

德育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德育工作质量和实现育人目标。通过建立德育质量保证体系、完善德育工作控制系统和健全德育约束机制,德育管理可以紧紧围绕德育目标和德育质量标准,实施一系列保证和提高德育质量的管理举措,并通过科学、合理地发挥德育各要素的作用,达到预期目的。事实也是如此,是否强化德育管理,对德育的质量的确带来了不同结果。在同样的环境、人员、学校等条件下,加强德育管理,德育的质量就有保障;反之,德育质量就失去了控制。因此,我们要重视并充分发挥德育管理对于提高德育质量的有效作用。

6.促进学校管理

德育管理是整个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德育管理不仅意味着整个学校管理的部分加强,同时也可以带动整个学校管理的全面加强。德育管理毕竟存在于整个学校之中,同学校智育、体育、科研、后勤等各项管理具有紧密的联系。德育管理的加强不仅有赖于其它管理的配合与支持,而且可以直接影响和促进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全面改善。德育是学校各育之首,对其他各育具有先导、开路和保证作用。德育管理的加强对全校的管理工作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德育管理的地位

1.德育管理是德育工作的载体和指挥中心

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德育管理作为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其地位依附于德育的地位。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德育工作自身的角度看德育管理的地位。在德育工作中,德育管理是整个德育工作的载体,它把零散的德育要素在空间上按一定规则组合起来,在时间上按一定程序指令使其运行,并在运行中实施有效的控制,进而实现德育目标。德育方向、德育功能、德育效率、德育质量无不靠德育管理来保证,离开了德育管理,德育工作将失去载体、失去控制,成为一盘散沙。然而,从目前德育工作实际看,人们对德育内容、途径、方法研究得比较多,对德育管理研究得比较少,德育工作效率不高、质量不高、力度不够等许多问题的出现,几乎都源于德育管理工作的滞后。因此,德育管理在整个德育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2.德育管理对学校整体管理具有重大影响

学校管理包括许多方面,如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德育管理等等。其中,德育管理是一项牵涉面广、内容复杂,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它既涉及到教学又涉及到科研、人事、后勤;既包括教师、政工干部、党务管理人员,也包括各类服务人员;既有教工,又有学生;既涉及到学校,又有社会因素;既有政治方向、意识形态问题,又有经济政策、生活待遇问题。因此说,德育管理是学校管理中最为复杂、牵动全局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根本任务的完成。这项工作在整个学校党政工作中始终处于重要位置,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头戏。认真抓好德育管理是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端正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措施。可见,德育管理在整个学校管理中具有导向性地位。

3.德育管理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为德育工作在人、财、物等方面创造必要的条件,切实解决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德育工作作为主要业务之一。”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和改善领导。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强调了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德育的领导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德育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德育管理上,制定政策,提供条件,解决实际困难,对德育工作进行检查、监督、评估等。这表明,德育必须依靠上级领导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创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和社会环境;同时也表明,德育管理工作,必须纳入各级党、政领导部门的议事日程,成为他们的主要业务之一,定期研究,加强领导,摆到重要位置上。这不仅体现了党对德育工作的重视,而且也表明了德育管理的重要性。重要性。

作者:赵志军

上一篇:高职院校绩效考核论文下一篇:计量管理科技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