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改适应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本文以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汽修专业为例,论述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中职德育课“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提出更新理念适应职业教育新形势、崇德修身提高职业精神、积极实践增强育人底气、创新方式方法提升职业能力、加强科研夯实理论功底等建议,打造现代学徒制中的“双师型”教师,为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德育课改适应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德育课改适应管理论文 篇1: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本文尝试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起点,认真反思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以新一轮德育课改革方案的全面实施为突破口,切实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努力提高德育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德育课 教学改革 理论基础 教师素养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科学定位,但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德育课教师埋怨德育课太难上和学生对德育课具有抵触和反感的现象。这种较强的反差,直接把深化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革推到更加紧迫的日程表。我们不能不充满忧患意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起点深刻反思。

一、摆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面前的现实问题

1.德育课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地位日渐式微

德育课在中等职业学校近似于鸡肋的尴尬处境。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上至学校领导,下至其它专业教师及其学生往往把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同于职业教育,群起削弱公共基础课特别是德育课。德育课率先作为被挤压课时的对象。说是以德育为先,行却忽视德育课这个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有人曾形象地描述学校德育的普遍現状: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其实,德育课与之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2.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通用教材的内容滞后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现在通用的教材一直是国家教育部规划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法律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和《经济政治基础知识》,这套教材最大缺陷在于内容板滞,没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缺乏与时俱进的鲜活内容。既没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德育课特点,在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方面存在欠缺,又没能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者结合好。有学生直指德育课内容的弊病:我们想知道的涉及得少,我们不想知道的或弄不懂的讲得多。这不是没有任何道理的片面之词。

3.中职生群体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基础知识水平低。如今的中职生入学门槛低得近于无,其底子薄,成绩差,行为习惯不良是共识。多数课程对他们来说倘若天书,德育课几门课程也不例外。

其次,心理问题居多。中职生的年龄普遍处在16岁~18岁之间,正处于一个心理的“断乳期”,心理素质差,自控能力不强,人际关系不协调,突出表现为心理调适能力薄弱,容易出现各种心理不健康问题。笔者曾对在校生进行SCL—90(症状自评量表)抽样测试,结果显示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相当普遍的问题,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等症状尤其明显。近年来,国内有关专家学者所做的大量专门针对中职生调查研究也证实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第三,精神世界匮乏。踏进中等职业学校,他们感到前途渺茫,背负着自卑和自怨的思想包袱;对所学专业不满,为父母上学的思想严重,于是一部分学生把睡眠时间改在上课,把大部分休闲时间奉献在了网吧里,或者沉浸在谈情说爱中。又一部分学生上课不睡觉,却带着耳机听音乐,或者拿着手机打游戏。剩下零零星星的几个又坐立不安。

4.德育课教师队伍的德育水准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师是发挥德育主渠道作用的关键,但现实的德育课教师队伍状况不容乐观。集中表现为“三多三少”。其一,兼职的多,专职的少。多数行政领导名正言顺兼任德育课,一部分没对口专业课程的教师也纷纷分肥德育课。其二,教学能力一般的多,教学艺术精湛的少。沿袭依葫芦画瓢照本宣科省事,真正虚心借鉴与潜心研究德育课教学艺术的屈指可数。其三,言传的多,身教的少。德育课教师的特殊性,使其重言传轻身教的危害性比任何一门学科后果更严重,更有杀伤力。多数德育课教师成为学生避而远之,甚至是有些学生敢公然顶撞教师的主要对象。这与部分德育课教师,是说一套做一套的形象代言人密切相关。德育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修养。

这几个问题是显山露水有目共睹的,还有一些更深层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面对这样或那样的现实问题,我们不禁问:德育课的改革路在何方?有识之士呼吁:在新的形势下,德育课教学改革是德育改革核心,是实现德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那么,德育课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几个亟待改进的方面

在教学实践中,首要的是应抛弃僵化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切实焕发德育课新活力。德育课教学一定要锁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古人云: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德育课教学要有真情真爱投入,力追情境交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神韵。如果那样的话,德育课就不是身外之物,而是灵魂之核;德育课就不会曲高和寡,而是妙趣横生。

反观德育课教学,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亟待改变:

1.目标追求的片面性

以往德育课教学目标在追求上,往往比较表面性、单一性,将德育课简单等同于课堂教学中的说服、讲理,片面重视德育知识的掌握,在“掌握”与“认同”之间随手画上等号。过份重视德育课“知”的因素,忽略了德育课中情、意、行、信等其它因素,怎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脱节,结果是不断造就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甚至相反的“双重人格”或“两面人”来。德育课的教学目标追求应体现出综合性,重点是育“德”,不是育“智”。也就是说,德育课教学目标要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从中职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理性传授和指导学生丰富多彩的体验学习、形式活泼的道德践履结合起来,这样的德育目标才是完整的,才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

2.活动方式的单向性

长期以来,德育课教学往往是教师单一活动的方法,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以高姿态的权威者自居,采用高调宣讲、单向灌输的手法,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一种“美德袋“而被迫接受纯知识的客体。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中,学生处于一种接受者和被塑造者的客体,教学关系便表现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其实,学生才是德育的主体,不是灌输的客体。德育不仅是社会需求,而且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他们主动接受社会道德的要求,产生内在的道德认知,才能转化成自觉的道德行为。让学生在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讨论、启发、引导,调动主观能动性,产生情感上共鸣,促使学生践行、体验、体悟。这就要求教学由强制性向民主性转变,通过民主的交流与合作,发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

3.运作过程的封闭性

这突出表现在把德育课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拘泥于教材,素材局限于课本,将生活与德育割裂开来。在当今开放的信息时代,封闭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不仅变得不可能,而且反而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要大胆地把开放性原则贯穿到德育课教学中,用活教材,改进和补充教材,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勇敢地让学生去面对现实,面对生活,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把德育课堂延伸到社会广阔天地,让学生在同真实的社会环境互动中接受教育,促进学生课内与课外的和谐发展,激活德育课课堂活力。

4.具体手段的原始性

德育课教学的具体手段至今还很原始,大多以语言和原始形态的手段如粉笔、黑板为媒介。以多媒体教学的教师少,真正使用的,投入精力也不多,课件往往简单粗糙。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对教学对象进行科学研究,教师往往凭机械、朴素的方式,在经验描述的水平上选择和使用教学手段,教学科学科技含量较低,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德育课教学应尽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特别注意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德育课教师应当关注大众媒介、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心理测验与咨询等现代心理科学技术,同时积极开发、利用这些科学手段为德育课服务,发挥其培养现代意识和主体人格上的长处。

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改革之路

德育课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总结德育课历史与现实的经验,切实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实行人文教育方式与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结合,才能建立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符合规律性、富有实效性的德育课教学体系。关于德育课教学方法与考评方法等探索比较多,我就忽略不谈,仅谈四个根本性要害。

1.确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教学思想在教学整体活动中起着定向、调节和控制作用。在正确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指导下,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才可能克服其过程中的盲目性。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大量教学思想、观点、理论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现有的理论、观念和方法,以科学的态度加以总结,通过深入扎实的研究,确立几种可供选择的规范性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不论教学如何创新,其主旨都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何种理论来指导教学,现代教学论有三种观点:一是从教育目的出发强调发展;二是从教学效果出发强调最优论;三是从教育对象出发强调学习论。其中,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是现代教学中比较有影响的一种教学理论。什么是教学最优化?巴班斯基在他主编的《教育学》中说:“教学最优化可以说是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學方案。”目前,我国教学改革一直提倡教学思想科学化,即以现代教育教学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探索教学的有关规律,而教学最优化的理论正是在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指导下,将系统方法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引进教学论而得出的一种比较先进的现代教学的科学理论,是促使我们教学思想科学的一种有效的理论和方法。针对德育课地位高、内容广、课时少特征,以教学最优化理论为教学改革的科学教学思想是合适不过的。认真学习研究这个科学理论,与我国的德育课教学规律紧密联系起来,切实走出一条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富有成效的路子,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德育课教师的艰辛而光荣的任务。

2.构建鲜明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目标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循序渐进的。因此,德育目标的编排也应该有个逻辑序列,即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到远,由易到难,由深到浅。另外,不同教育阶段,德育课应有不同的目标要求,特色鲜明且符合不同教育对象的发展规律。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指出:“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它从总体上为构建一个中等职业学校独特的合理的德育目标指明了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德育课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特色体系方面将不断迈出重要的步伐,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将彻底摆脱高大全的目标,变成走进学生情感内心深处的知心朋友,照亮他们的人生航程的指向灯。

3.拓展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内容的时代特征

德育课内容要有一个基础性的相对稳定的系统,更要向时代和生活开放,不断从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中吸纳新鲜的思想道德养料,关注人们生活中所遇到的思想道德上的新挑战、新矛盾、新问题和新热点,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张扬,思想道德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实现德育内容的不断创新。德育不仅要指明政治方向,更要解决人生困惑,诠释社会问题,提升人生境界。德育课只有深入学生实际中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有的学者提出以理性向生活世界回归作为21世纪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指出“让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导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教育帮助教育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的生活。”如果德育课内容在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开放性和超前性相统一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又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情境性和生活性,那么,学生学习起来简明生动,用起来切实可行。

比如,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就应主动地适应社会的新要求,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至少必须在其它德育课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教会他们如何有效地预防心理障碍、调适心理冲突等,真正落实预先作好防患于未然,为他们个性发展打下长久而全面的基础进而塑造健康心理的德育工作。

德育课内容的创新,应主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以“三个面向”充分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观念,以造就“四有”新人为总要求,以培养新型主体人格为核心,把继续发扬中华优良传统同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结合起来,贴近和关注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敏锐反应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形成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生活化、创新性的德育内容系统。

4.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素养

教学的创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课程设置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更新、现代化视听手段的运用都有直接关系。但是最重要的因素还在于教师本身的素养。如果教师有正确的教学思想,较好的专业修养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就能消除教学的种种弊端,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否则,教学的创新也就难有成效。所以,教学的创新,最根本的是提高教师素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这六个方面的素质,是创造型教师必须具备的。德育课教师素质的创新,除了要与德育的社会化、终身化相适应,形成专兼结合、功能互补、规模宏大的教师队伍外,更重要的是,实现教师职能和角色的根本转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个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由此,德育课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地要由凌驾于受教育者之上的“灌输者”,“管束者”,转变为受教育者主体性发展的良师益友、人之师表,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增亮德育课的光芒。为此,德育课教师就要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创新和提高,系统掌握现代德育知识、技能,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管理艺术,提高德育创新智慧和实践能力,对受教育者真正能够做到启迪心灵,为人师表。当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要重视德育课教师的师德教育和专业理论培训,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为德育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

在认真总结了2001年以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为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教育部确定新一轮德育课程改革方案,自2009年秋季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新生开始执行。它及时充分肯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重要地位,既对确保德育课课时做了硬性规定,又组织编写国家规划的新德育课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供使用,是一次比较重大而全面的德育课改革尝试。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师应以新一轮德育课改革方案的全面实施为突破口,切实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努力提高德育课质量。

参考文献:

[1]巴班斯基.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3]阎承利.教学最优化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4]鲁洁.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5]胡兴松.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6]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班华.创造性的培养与现代德育.教育研究,2001,(1).

[8]钟启泉.西方德育原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张东华

德育课改适应管理论文 篇2:

现代学徒制视阈下 中职德育课“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探究

【摘 要】本文以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汽修专业为例,论述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中职德育课“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提出更新理念适应职业教育新形势、崇德修身提高职业精神、积极实践增强育人底气、创新方式方法提升职业能力、加强科研夯实理论功底等建议,打造现代学徒制中的“双师型”教师,为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中职德育课教师 “双师型”教师  培育路径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也是中等职业教育提升层次的重要途径。根据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出发点,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在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中,专业课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得到高度的重视,而包括德育课在内的公共基础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显得滞后很多。因此,深刻探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中职德育课“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探索德育课“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不仅有利于教师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实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中职德育课“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中職德育课不同于专业课是锻炼某种职业能力的课程,它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教师自身能力转化成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即提升学生的“软实力”。因此,现代学徒制要求下的德育课“双师型”教师也不应该等同于专业课“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教师资格,更注重专业所属行业的职业资格、技术职称或企业工作经历。德育课的“双师型”应该理解为“双师”素质,即德育课教师除了具备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的能力,还应该具备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理性就业,最终促使其成长为完整社会人的能力。要求德育课教师要能够很好地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较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对中职学生提出的要求,具有与时俱进、完备的知识系统的教师素养以及坚定的思想政治方向、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等。具体要求包括:(1)德育课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应是思想政治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德育课系列相应职称条件,且要成长为德育课“双师型”教师,还需要在教学和管理一线锤炼再锤炼,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和相应从事德育教学工作年限。(2)德育课教师应根据工作需要,通过自学、培训和进修等途径获得相关的国家承认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者职业资格证书(职业生涯规划师、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律师等),或者行业特许的职业资格、专业资格、考评员和技能等级证书等。(3)德育课教师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要有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时刻牢记“四有”教师标准并身体力行,要有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的能力。(4)德育课教师还要了解企业动态和行业需求,培养职业精神,指导学生择业能力,帮助学生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5)对于在教学实践中表现突出、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德育课教师,可另行破格条件(详见《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根据以上要求,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打造德育课“双师型”教师。

二、中职德育课“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

(一)更新理念适应职业教育新形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必然会形成一种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职业教育新形势。理念的更新,一是德育课教师要清醒地认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实施教育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而现代学徒制的育人模式下,两者完全颠倒过来,不仅学生接受教育的时间减少,而且教学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理论教学以课堂为主,将学生置于“学校人”的情境下开展教学;而现代学徒模式下,课堂教学模式由原来的“理论课堂+实训课堂”转变为“理论课堂+实训课堂+车间课堂”,学生的身份也由单纯的学生转变为“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德育课教师应更新理念,更加关注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将德育课教学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紧密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完成社会适应过程,培养学生的职场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其从“学校人”向“社会人”“职业人”“岗位人”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把握德育教学新规律,在新的模式下找好平衡点。由于现代学徒制强调实践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在客观上就可能出现教育资源向培养专业技能的专业课倾斜,导致实习实训环节增加,而培养综合素质的理论学习环节相应减少的情况。如何实现技能教育与德育的“再平衡”,德育课教师要注重中职德育教学的新规律及其肩负的社会责任,还要充分理解企业和学生的真实诉求,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把握新规律,掌握学生德育技巧,满足现代学徒制要求下德育课“双师”素质的条件。

(二)崇德修身提高职业精神。德育课是中职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塑造灵魂和人格的主渠道、主阵地。作为承载着培育具有完整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任务的德育课教师,应做好学生“三观”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人际交往和协调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德育课教师不单是学生思想的引领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模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率先示范才能带领人。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因此,德育课教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切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立德树人,为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要主动加强自身修养,自觉锤炼道德情操,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以一名优秀的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锤炼自己的品格,爱岗敬业,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做好“立德树人”的典范。

(三)积极实践增强育人底气。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德育课教师要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能力,要有十足的教书育人底气。德育课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从业经历,主动深入学习优秀企业文化,积极实践,了解熟悉行业发展方向,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一是让德育课教师“走出去”,拓展实践经验。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安排德育课教师到信访局、拆迁办、乡镇街道等急难险重部门挂职锻炼,参加民心党建驻村工作队和讲师团宣讲等工作,联系企业实践挂职锻炼等。通过挂职、跟班、培训等方式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企业文化、行业动态及对员工职业道德要求,不断提升运用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组织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将优秀企业文化融于教学课堂中,为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二是积极参与培训或继续教育,根据实际和学校、社会需求,考取与德育密切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增强“双师型”技能。三是参加校内“兼职”,例如担任班主任、团务工作等,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管理、组织和沟通能力。这些措施都有益于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通过多措并举,提升德育课教师教书育人底气。

(四)创新方式方法提升职业能力。现代学徒制是以技能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德育课如何适应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做”?显然,新模式对德育课教学的课堂教育要求会更高。为了使学生既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德育课教师应根据学徒的工作岗位,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一是创新德育课教學的课堂模式。德育课教学应该根据专业与行业契合度,以及学生就业岗位与企业需求岗位相适应为核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例如,通过和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德育课程,在课堂中融入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内容,企业优秀员工、道德模范直接进课堂等。二是利用信息化资源创新教学手段。现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信息呈现出全方位、零时间、隐匿性和去中心化等特点,手机、电脑、微信、QQ 等新媒体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德育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利用移动新媒体工具,开发活泼可爱、内容丰富多彩的德育课微课,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将德育课教学的知识点改编成符合年轻人接受的推送内容,加以有深度、接地气的点评,加强引导和讨论等,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除此之外,协同革新德育课教学标准、教学内容、创新评价体系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特点,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关键。

(五)加强科研夯实理论功底。德育课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有助于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有助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科学育人、科学管理的水平,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以及教育科研素养。现代学徒制在中等职业教育大力推行的背景下,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迎来了新的契机,但同时也会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要积极深入科研领域,申报教育部、教育厅、共青团组织等的课题,提高科研水平,深化理论研究,为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德育课教师以课题研究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也是“双师”素质的重要构成要件。

总之,中职德育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认真领会现代学徒制的具体要求,客观分析形势,提出科学合理的改革策略,切实有效地促成德育课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使德育课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Z].桂教师范(2018)32号文

[2]黄小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探析[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5(6)

[3]杨玳梧.现代学徒制下思想政治理论“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2)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中职德育课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汽修专业为例”(GXZZJG2018B103)。

(责编 刘 影)

作者:覃燕

德育课改适应管理论文 篇3:

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质量初探

[摘要]本文对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抓好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要摆正德育课在教学工作中的位置,坚持德育为先,发挥德育课主课堂作用,精选教材,灵活安排时间,改革教师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德育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课 教学质量 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就要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人民满意的学生。实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要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努力探索提高德育课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德育课主课堂的作用,以实现德育课教学培养学生“做人、求知、合作、发展”的教学目标。然而,目前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质量令人担忧。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分析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

一、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现状分析

1、教材内容偏多

广西中职学校德育课教材内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编的《创造与创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法律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哲学基础知识》四部,共有31章、95个知识点。四部教材总课时安排约为185课时,其中《创造与创业》49课时;《法律基础知识》46课时;《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52课时;《哲学基础知识》38课时。一般各中职学校每学期安排理论课教学为16周。德育课每周2课时,即每学期32课时,按学制3年6个学期计算,能安排192课时。然而,近几年大部分中职学校,特别是农村中职学校在第三学年组织学生到企业综合实习一年。这实际上德育课教学时间减少了64个课时。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后四章和《哲学基础知识》基本上不能安排讲授。而这些教材内容又是学生做人、求知的重要知识。

2、学生厌学

中职学校学生是同龄人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中职学校学生,有的是初中辍学后,家长怕其在社会上不守法规。强行送到中职学校就读;有的虽然参加中考,但成绩差,考不上普通高中而选择读职校。这些学生虽然人到学校,但学习不认真,有自卑感。社会上一些人或部分家长片面强调学生读职校,只要学到了一门职业技术就可以了,不需要学文化基础课和德育课,致使一部分学生对德育课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完成,甚至上德育课不进教室。

3、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中职学校培养学生以就业为目标,即使一部分学生参加对口高职院校考试,也是考语文、数学(或英语)及专业操作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德育课知识不列入对口考试范围,致使一部分德育课教师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不认真钻研教材,不积极参与教法改革与研究,教学还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条教鞭,即“三个一”教学。同时教师之间、学校之间德育课教学相互交流较少。此外,各校每年选送教师到中职学校师资培训基地培训,重点选送专业课教师参加培训,忽视德育课教师的培训培养。在德育课、文化基础课、专业课教学群体中,德育课教师整体素质是比较薄弱的。

二、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质量着手抓好的几个问题

根据以上现状的分析,我们要摆正德育课在中职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位置。坚持德育为先,发挥德育课主课堂的作用,精选教材,灵活安排教学时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改革教师教学方法,提高德育课的教学质量。

1、精选教材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目标的不断提升,中职学校德育课教材内容也在不断充实、调整和增减。目前要增加党的十七大文件内容,减少现行教材的部分内容。建议《创造与创业》第七章和第八章让学生自修,因为创业实施和创业管理对刚进人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没有必要进行详细的讲授;《法律基础知识》第六章诉讼法、《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第三章企业、第五章第二节财政与金融也可让学生自修,这样可以减少授课时间36个课时。

2、灵活安排时间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最好在第一、二学年完成。即第一学期每周安排2个课时,计划用33个课时,授完《创造与创业》必修课程;第二学期每周安排2个课时,计划用32个课时,授完《法律基础知识》必修课程;第三学期每周安排3个课时,计划用46个课时,授完《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必修课程;第四学期每周安排2个课时,计划用38个课时,授完《哲学基础知识》课程。这样安排,到第五、六学期学生综合实习时,已经授完必修的全部课程。

3、改革教学方法

要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质量希望在教师,关键也在教师。因为教师是改革教学方法的主体,是教学方法改革的践行者。教师要废除“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能以教材为中心,满堂灌,要潜心研究和实施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的新的教学方法,要坚持“三导一体”教学。即理论作指导、案例为引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如《创造与创业》第三章以德立业第一节公民道德概述教学以案例引入基本知识。先从李向群从小勇士成长为大英雄的典型例子引入道德含义、特点和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然后组织学生讨论:(1)构建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和谐校园与个人道德建设有什么关系?(2)联系你自己,哪些行为符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哪些行为不符合或违反公民基本道德行为规范?这样通过启发、引导、讨论,既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真正学到理论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达到德育课教学教会学生做人和求知的目的。又如《哲学基础知识》第二章第四节事物及其发展是对立的统一中事物发展中内因和外因关系教学时,采用辩论式的教学方法。先给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内容,上课时让学生默读该内容5分钟,然后把教学班级分成辩论的正、反两方,教师提出辩论题。即正方“优越的学习环境是学好知识和技术的主要原因。”教师要积极组织和引导双方辩论,最后明确指出:环境是否优越,对我们学习必然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引入课本哲学道理: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事物变化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同时强调,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就要既重视内因,又要善于把握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通过这一辩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指出:你们无论现在在学校学习或是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既要充分利用外部的有利因素,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一

定能会搞好学习或做好工作的。

4、开展有趣的课外活动

首先,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企业实习实践中加于运用。同时,给企业老总或经理介绍创业的经历、企业文化、以德立业等经验,让学生坚定学习信心,立志成才创业。其次,邀请法制学校副校长或法律专家到学校做法制讲座,通过法律知识的传授和当地典型案例的分析,达到巩固法律基础知识和教育学生的目的。再次,开展知识竞赛、抢答赛或优秀小论文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5、检查教学效果

检查每一节课、每一章内容的教学效果如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检查的方式一般为:一是随堂提问。当讲授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重点内容后,要随堂提问,了解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概念、特点、原则等知识是否理解。二是解决章、节思考与训练题。先由学生思考,师生互动,学生课内、外思考,教师指导讲评。三是综合训练。每授完一章内容,要进行知识归类复习,综合训练。训练题型的设计应有填空、判断、选择、问答、论述等五个方面,重点内容要反复出现,做到一个知识点多种题型显现加于巩固。四是期末考试。期末要组织学生把一个学期所学的内容系统的进行复习,讲究复习方法,期考命题题型以判断、选择和论述为主,内容易难程度适当,考试形式可以开卷。要明确考试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6、加强德育课教师队伍建设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队伍相对薄弱,特别是农村中职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青黄不接。为了提高德育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各校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德育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充实。每年通过录用高校政治专业本科优秀毕业生充实。二是培训。对在职的中青年德育课教师通过校本培训,对骨干教师有计划地选送到中职师资培训基地培训。三是提高。对学历不合格或从其他专业改为担任德育课的教师,鼓励他们离职进修或在职函授,提高学历及专业知识水平。四是科研。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德育课人员与科研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区、市、县三级教育主管部门应为中职学校德育课科研队伍提供沟通和交流平台。

总之,德育课教学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德育课教学研究,提高德育课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德育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德育课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加强教学研究,改革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形势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责编 覃 敏)

作者:卢雄真

上一篇:高校本科通识教育论文下一篇:安全监理通信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