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训练途径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自信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品质,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更需要注重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解学生心理动态、推行赏识教育、丰富学生的成功体验等措施,以期促进小学生自信心培养效果的提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育训练途径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德育训练途径管理论文 篇1:

如何运用“八个结合”实施“五心”教育

【摘 要】运用“八个结合”实施“五心”教育,拓展德育教育体验训练,弘扬祖国传统戏曲文化与感恩文化,进行这种教育实效性强,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拓展与载体创新的最新尝试。

【关键词】感恩教育 “八个结合” “五心”教育

大学文化要建立在求真育人的本质特征上,艺术与校园德育工作有着天然的结合优势,它承载着文化传承和伦理道德教化的重大使命,通过艺术审美可以达到培养人辨别善恶、培养道德情感和爱国情操,从而健全主体人格的目的。沈阳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戏曲欣赏与教唱》和《〈弟子规〉赏析》两门选修课建立德育集体训练平台对德育资源进行补充和完善,对拓展大学生德育教育资源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创新了德育教学,增强了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达到了教师有计划教育影响的预期目的。

一 “八个结合”的训练方法

1.课堂讲授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第一,组建戏曲与感恩训练团队为同学们的体验教育搭建训练平台。艺术与德育互相影响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道德建构,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可接受性、感染力和实效性。我们课堂设计了戏曲知识、戏曲名家、戏曲欣赏与教唱、弟子规概论、原文讲解、名人谈弟子规、弟子规对企业和企业家的影响等模块系统介绍相关知识,课下建立戏曲自学与创新、感恩教育体验与实践超市等模块,组建外联、义工、组织、后勤、财会、艺术、娱乐、体育等八大部训练团队并选出部长、副部长,学生进行自我管理,通过以部为单位的“经典学习”“演出服装和道具的管理”“沟通会”“定期例会”“集体学唱”“角色扮演”“背景资料查找”等项目,组织学生参与有声有色的实践活动。

第二,整合学院有效资源共同参与。学院团委、社团、辅导员、班导师一起训练会带动更多的同学加入到这个训练教育中来。

2.教师精心策划与对学生的不断鼓励相结合

教师应规定每个阶段的训练项目、目标和评价标准组织,好及时的评判以正学风。

同时教师对学生产生“好感、信任、尊重”这种积极的情绪就会大大调动学生的锻炼热情,教师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并及时地给予肯定的暗示成为学生实践的动力。“你能行”,如果听了老师对他说了这样的话,奇迹就一定会在这个学生身上出现。戏曲演唱比歌曲演唱难度大,体验教学排练常常到夜晚,开始有的学生演唱跑调、动作僵硬,学生干部打退堂鼓,老师鼓励他说:“你就是罗文,你就是送信者,你一定能完成这个任务。”到最后他的团队成功地为学院的老师和同学献上了整齐优美的舞姿和饱含韵律的戏曲节目,教师的及时鼓励需要伴随学生训练的整个过程。独立完成训练任务战胜众多困难的过程就是学生心理成长的过程,就是积累学生解决问题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宝贵,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对体验训练教育的参与力度。

3.学生理论学习和自主参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学生不仅要在课堂学习很多相关知识,课下学生们还要迈开自学和体验实践的步伐。学生自编自演京歌“八荣八耻”“习近平走访谈官民关系”“迎宾礼仪”“习练太极扇”“校园与社区服务义工行”等活动,加深领会教学内容的深刻内涵,边学、边练、边感悟。

4.引导教育与自我管理相结合

教师要进行启发式引导同时建立各种竞赛制度,责任到人,奖勤罚懒,周例会大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学生干部根据原始记录对每个人、每个集体按质按量进行自我管理。使集体中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紧张、愉快、团结、公平竞争的气氛中,不断有新的规定被补充到管理文件中,落实在表格上,学生们为老师和同学们服务的工作行为越来越自觉、自愿、扎扎实实、有色有声。

5.个体的体验实践与集体环境教育相结合

体验本身是德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学生以部为单位任选“超市”中设定的训练项目,来自不同系的学生在一起共同完成课外自学戏曲唱段难度比较大,排练大都是在晚间和周末的休息时间,有的同学懒惰不想参加,天冷不愿离开寝室,学不会有畏难情绪,怕被拒绝等,教师应事先设定好难关等着他们在体验中去感悟,在体验中去超越。

集体有“比较”的功能又能教会学生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尊重他人。这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个人的本领与品质在团队成员共同经历观察、思考、领悟、修养的训练中转化。这是情景模拟、人际关系和社会实践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模式,集体排练的环境和角色扮演的过程能让学生放松、愉悦心情和反思自省,帮助学生尽快调整不良情绪走出困境,同学们都非常珍惜参与训练教学和在集体环境下培养自尊和展示自己的机会。

6.传统文化育人与当代社会实践相结合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对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丰富和拓展,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工夫,在参与“文化进社区”“为敬老院老人演出”等多项活动中落实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会尊老爱幼、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真正内涵。

7.弘扬戏曲等传统文化与感恩教育相结合

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从孝敬父母入手通过唱词和韵律所表达的复杂的情感演唱信息读懂感恩和道德的力量,体验谦卑心、感恩心、责任心、奉献心和恭敬心,培养大学生尊重别人、利益他人,谦卑自己的思想品德,在为老师和同学服务中锻炼自我、提升能力。

8.优良传统文化与改革創新相结合

强化合力教育观念开展大学生“孝文化”教育,要全面提升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去思考不仅是一项教育内容而且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建设,把戏曲和感恩育人引入德育教育是一项崭新的德育教育方式,教学工作重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后练,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学生在集体环境中体验练习,在完成各种难度的工作任务中,他们锻炼了坚强的毅力,自学戏曲唱段、尝试用旧调自己填词演唱、演出,在一步步加深难度基础上不断创新,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虽然大量的工作很紧张、很累,但同学们每天都在快乐的时光中度过,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学生主动在集体环境中体验练习,体现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二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1.学生的变化是在教师的影响下实现的

教师要做好幕后策划,把程序设计和条件反射(对学生的参与勇气和进步表现不断地加以肯定)施之于学生,针对如何具有奉献、恭敬、谦卑、感恩、惜时、诚信等方面都设计有不同的经典德育唱段。

2.不断地肯定和鼓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将产生特殊的意义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使学生产生自尊,学生会因为要竭力保持或提升他在老师和同学们心中的这个美好形象下次做事情就会努力比这次做得更好而练出了自信。

3.教师民主作风的特殊效用

大学生很在意别人的评价,他们渴望被人理解、信任、尊重,布置任务前多与他们商议,采用他们能接受的方法,那么他们就会非常乐意接受老师布置的任务。

4.训练过程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教师必须具有奉献意识

训练中会遇到许多不可控制因素,学生出现的反复意味着前期工作可能白做,管理这个复杂过程教师要做许多的“无用功”,需要教师一次或几次地再去从头做起。把人的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需要,教师要倾注很多心血,付出许多宝贵的休息时间,这就要求老师具有奉献精神。

三 在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学生的“动力系统”、“内部机制”启动了,又明确了为什么训练及训练的要求和方法,便能自覺地、争先恐后地对待一次又一次体验“集体环境下众人一起做成一件事的不容易”,就会理解父母、老师以及社会大众的艰辛与不易,产生感恩心,感恩他们对自己的辛勤付出。

四 利用戏曲与感恩平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增强德育教育实效性

1.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反作用

教师会因学生的爱戴、尊敬而更加倾心和忘我于教育工作,从学生成长中教师能提升境界获得心理上的最大满足。

2.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从训练中得到的乐趣

让平时性格内向不太自信的学生与同学们一起上台演出,那些在众人面前一讲话就脸红更不敢演唱的同学经过训练后来讲话常常赢得同学们的一片掌声,改变非常大,成功让同学们增强了自信心。

3.实现教育目标

第一,通过SPSS软件测试被培训的大学生在艰苦条件下独立完成一项或几项艰巨任务的心理变化来判断培训前后学生的心态和能力的变化。对大学生训练前后的心理变化进行数字化分析、对学生的独立完成各项任务进行成果展示,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求实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显著地增强,心理素质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第二,学生参与的活动项目多样自信心增强。学生们建立多个QQ群和感恩训练论坛,主动要求为学院的操场捡拾垃圾,每次上课都有同学鞠躬迎宾,每周甚至每天主动给父母打电话,比参加训练前更开朗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加深了,明显有了包容心、感恩心、责任心和爱心,也更自信了幸福感增强了。

第三,学生们在学习《戏曲欣赏与教唱》和感恩课程的学习心得摘录,“戏如人生,学习戏曲由不爱学到自己编辑伴奏带、自己创作戏曲演出片段再到后来参与演出,我们不仅锻炼了自信,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如何做人”。感恩课堂的气氛自始至终融洽、柔和、温暖,同学们接受老师课堂讲授的内容主动、自觉,同学们说师生彼此尊重互动心里高兴、舒服、喜欢,活动也愿意参与。

第四,参加训练的人比不参加训练的人灵活。努力挖掘潜力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参加训练的学生动手能力更强,培养了学生自信和细腻的品质。

第五,学生参与训练硕果频出。在老师的辅导下大学生们成功举行二人转比赛活动、自编小品老调填新词上台为全校师生演出,到广场与市民一起参加“百万市民参与文化进社区”活动,到敬老院为老人演出,成功举办了省内大学生戏曲联谊会。

第六,出版专著。张荣珍老师与周正合作编著了《戏曲欣赏与教唱》,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尝试德育教育的创新模式,填补了国内高校德育戏曲育人的空白。

第七,为进一步研究对大学生德育训练的系列教育打下基础。忽略了人生教育过程中体验教育这一环,教育目标的实现就一定要大打折扣。搭建戏曲与感恩教育平台将补上这一课,让学生们在体验中懂得感恩、谦卑、尊敬、责任和奉献,增强能力,也为将来推出系列训练教育的研究铺平道路。高校影响和带动社会风气变化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大,怀有感恩心的人多了,德才兼备、多才多艺的人多了,人们的精力自然就转移在务实做事和高品位的艺术欣赏上,社会风气自然就会好转。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大学文化的本质是求真育人[J].教育研究,2010(1):58~60

[2]孙伟、冯磊.论戏曲艺术与校园德育的交融[J].高校教育管理,2012(3):27~31

[3]黄长安.论艺术的德育功能[J].求索,2011(5):119~121

[4]徐曼.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思考——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教育与现代化,2009(2):19~26

[5]郝文军.大学生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探究[J].教育评论,2014(2):91~93

[6]金琴.高校大学生体验式德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7)

[7]陈翔.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 提高德育实效性[J].时代教育,2007(12):79

[8]吴萍.浅谈艺术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2(1):291

[9]李艳敏、狄成杰、尹露露.高校孝文化教育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3(4):1~4

[10]鹿丰玲.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本质、功能及实施途径[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18~20

〔责任编辑:肖薇〕

作者:张荣珍 周正

德育训练途径管理论文 篇2:

学生自信训练途径和方法

【摘 要】自信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品质,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更需要注重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解学生心理动态、推行赏识教育、丰富学生的成功体验等措施,以期促进小学生自信心培养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生;自信心培养;训练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赏识教育

前言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精神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自身心理素质较差,缺乏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容易因学习、人际交往中的失败产生自卑情绪。通过加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健康、阳光的成长。

一、小学生自信心培养的重要性

小学生年龄多数处于6~13岁之间,还处于少年儿童阶段。在每个学生的心里都充斥着两个声音,一个声音说“我能行”,另一个声音说“我不行”。坚信“我能行”的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总是能够保持从容的态度,而且跃跃欲试,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困难,获得成功。而被“我不行”支配的学生,却在这个年纪表现出不应该有的“谨小慎微”,因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常常错失友谊、错失学习进步的机会。由此可见,小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从某种程度而言,自信心水平决定了学生遇事时的态度,进而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发展空间[1]。

作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小学生自信心培养的重要性,通过采取科学的教育引导方法,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生自信心培养的内容,并通过设计相关学生自信训练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水平。近年来关于校园欺凌事件、教师体罚学生事件等的报道仍然时有出现,容易对学生自信心培养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即使抛开这些个别的负面影响因素,学生由于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也容易因学业上的挫折对自信心造成打击。因此,必须提高对学生自信心培养的重视度,积极探索可行的学生自信培训途径及方法[2]。

二、学生自信训练途径

1.通过推行班级干部轮选制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合理选择学生自信训练途径,是改善学生自信心培养效果的关键。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信是一种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于自身成功的情感价值肯定以及对自己能够成功的信心。从其客观形成规律来看,个体需要在体验成功后才能产生自信心。对于小学学生而言,考试取得好成绩是一种成功、成为班级干部是一种成功、结交更多的朋友也是一种成功。为了保证班级的正常运行秩序,教师可以在原有班级干部选拔制度的基础上,增加轮流班长制度,在全班范圍内,轮流让学生担任“一日班长”,负责当日的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并增加学生的自我认同感[3]。

2.通过实施翻转课堂模式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渗透自信心培养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采取生本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在此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地位的翻转、实现课上与课下学习内容的翻转,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让学生在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成就感[4]。

3.通过开展学生沟通交流活动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在学生自信心培养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训练。许多性格内向、孤僻的学生缺乏自信心,主要是由于不善于人际交往,平时与同学接触较少,久而久之容易对学生自信心造成打击。这种现象即使在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也容易出现。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下活动,教师都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沟通交流机会。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体育运动、文艺表演活动等,增进学生的沟通交流。在此情况下,有利于学生形成阳光、开朗的性格。

三、学生自信培养方法

1.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

因材施教是从孔子的时代就开始奉行的教育准则,对于学生自信心培养也是如此。教师只有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才能“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采取多种方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为学生自信培养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2.积极推行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基于积极心理学研究提出的一种科学教育方法,通过明确表达对学生言行表现等的赏识,激发学生个体的积极心理因素,帮助其形成自信心。以往心理健康教育总是容易与心理问题联系在一起,更有甚者推行“打击式”教育,过分强调对学生不当言行的批评和纠正。针对小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差的客观情况,推行赏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打击不是一种教育,其本质是对学生自信的摧残。即使学生能够经受住打击,产生正向行为,也容易形成错误的思想和心理认知。推行赏识教育则可以放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心理因素,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长的快乐,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收获自信心。

3.丰富学生的成功体验。

在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成功体验非常重要。客观而言,没有什么人能够一直在挫折和失败中保持自信心,特别是对于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的小学生而言,更需要通过体验成功这种直接的方式,培养其自信心。在平时的学科教学活动中,也应通过采取差异化分层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让不同基础水平、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够跟上教学进度,体验学习进步的快乐。

4.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客观而言,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挫折和失败是无法避免的。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过程中,也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面对失败。通过开展这样的教育引导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性对待失败,并逐渐形成一定的抗挫折能力,善于自我调节心理状态,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自信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自信心培养占有重要地位,在培养过程中,需要采用合适的训练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心理因素,对学生遇到的实际困难作出耐心引导。同时应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染作用,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对自信心的向往,主动配合相关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锐端.浅析学生自信训练途径和方法[A].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理论研究(2018年版第一辑)[C].广东晨越教育发展有限公司,2018:3.

[2]孙德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探索研究[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四卷)[C].十三五规划科研管理办公室,2018:4.

[3]刘文俊.学生自信训练途径和方法[J].科技信息,2012,(19):291-292.

[4]张素愫,张新炼.学生自信培养模式的初步构建[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7,(2):144-147.

作者:刘彩萍

德育训练途径管理论文 篇3:

论德育在职业院校技能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

摘要:职业院校技能教学在教学目标、训练目的、激励方法、训练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将德育融合于技能教学中,能够充分体现德育的意义及作用:通过发挥德育的导向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过发挥德育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技能训练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发挥德育的育人功能,在技能教学中塑造学生完美人格;通过发挥德育的调控功能,帮助学生调整不良情绪。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素质教育;德育

技能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技能水平是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职业院校的技能教学常常与素质教育理念相悖,导致成效不佳、备受诟病。如何在技能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思想,以素质教育理念对技能教学进行深层次改革,值得深入探讨。

一、技能教学与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技能教学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成效直接關系到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在技能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也是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技能教学目标的单一工具性

职业教育培养“工具人”的问题一直被学界所诟病,而这一问题在技能教学上显得尤为突出,技能教学特别容易成为“规训化”教育。“规训化教育仅仅训练人的被使用性,也就是实用性和适应性,它所生产出来的人,无论其兴趣还是品味都相当浅薄,精神相当狭隘。”[1]当前职业院校的技能课程,基本上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为目的,把技能仅仅作为学生参与就业竞争和今后谋生的工具。学校如果仅仅按照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来制定技能课程的教学目标,就缺少了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和内在价值的探寻。

(二)技能训练目的的过度功利性

受工具理性价值理念的影响,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技能课程的功利性非常明显。根据我们的调查,超过一半学生的技能学习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具体表现就是一旦落实工作单位后,很大一部分学生就不再愿意刻苦训练专业技能。参加工作后对技能训练同样消极、被动,只有考核、比赛、升职加薪等外在压力或物质刺激,才能消极保持技能训练,功利性的短视思维往往导致职业院校学生发展的不可持续。

(三)激励方法的外在驱动性

相对而言,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普遍较差,且相对而言,技能课程学习过程单调机械、成效显现缓慢,还需要投入大量课外时间来进行自主训练,大部分学生很难自觉、主动地用心参与学习与训练。为了督促学生加强训练、提升技能水平,教师一般采用的是外部驱动法,即以考核、定级、比赛及就业等施加外在压力、实行外部驱动的方法,缺少使用激发内在动力的理念、方法与行动,其产生的效果是临时性、阶段性、难以持续的。

(四)训练方式的机械单调性

诚然,高强度机械、重复的训练,是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必不可少的途径,但在艰苦训练过程中缺少情感关怀、意志激励、动机激发等德育方法的综合运用,不能引导学生在技能学习与训练中获得自信与成就体验,这种为了训练而训练的方式必然是低效的、难以持久的,时间久了还会造成学生对技能的厌烦甚至憎恨。

(五)评价标准的低层次性

工业4.0时代的技能教学不能再纯粹地教授简单的操作动作技能,而应该更加侧重于智慧技能,不仅操作要准、快、精,而且要能够运用规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熟练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有积极的态度和负责任的精神;不仅要会操作,而且要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可以做得更好。但是,当前职业教育对学生技能水平的评价,还是较多地停留在强调操作动作的速度、准确率等层面,哪怕是全国性技能大赛,比的也仅仅是操作水平。低层次的评价导向不仅阻碍了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发展,而且降低了学生在技能学习中所能获得的高层次幸福体验。

(六)训练行为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

恒心与毅力不够、自控力不强,是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个性心理弱点。具体表现在技能训练上,就是吃不起苦、不能坚持,少部分学生从一开始就没有准备刻苦练习。大部分学生虽然确定了目标,但随着训练强度的加大、难度的加深,便开始松懈、退却甚至放弃,很多学生仅仅把达到毕业的最低限度标准作为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把技能练成自己就业竞争和职业发展的核心优势作为目标。

二、技能教学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职业院校技能教学与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既有教师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问题,也有社会环境的因素,更有学生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品质的原因。

(一)学校、教师是问题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首先,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理念上,素质教育思想没能被普遍理解与接受,工具理性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占了主导地位,价值理性往往被忽视。具体反映到技能的教学上,就是仅仅认识到技能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了技能的目的性价值,在技能教学中缺少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甚至以片面的功利性目的来引导、教育学生。其次,在教学目标设定上,教师缺乏整体性思维,技能教学仅仅关注学生的“技能”,而较少关注技能训练的“人”,很少意识到人的思想素质、心理品质提升对技能的促进作用。技能教学的重心仅仅着眼于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技能要点等技术性层面,而很少关心学生的理念、价值、情感、意志等目的性需求。由此教师就难以以育人的意义来促进教学行动的改进,仅仅是从事了工具性的、技术性的教书匠的工作。第三,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教师单纯地以不能就业、不能毕业等形式给学生施加外在压力,采用强制性的方式与手段督促学生开展机械性的技能训练,缺少对学生内在动机的激发,较少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技能中找到自信心与存在价值感,感受到在今后工作中的价值和意义,体会到技能学习的成就感与幸福感。第四,在管理与激励机制上,包括评价、奖励、就业等方面,都表现出功利导向与工具性要求,增强的是学生技能学习、训练的外因性动机而非内因性动机,促进的是学生工具性价值的提升而不是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学生自身的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是问题形成的根本性因素

在对影响高职学生技能水平提升的研究中发现,学生技能水平不仅受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且与学生个体的价值观、学习动机、就业意向、自信心、意志力等个人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密切相关,个体因素甚至是决定学生技能水平的更直接、更重要的因素。[2]

此外,根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我们发现技能尖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其工作的目的性、自觉性、主动性、勤奋程度、吃苦精神等方面也明显优于普通学生,因而他们一般也具有更好的职业发展。也就是说,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是影响学生技能学习与今后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职业院校学生在这方面整体上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在技能教学中通过融合开展德育工作,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对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和职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德育在技能教学中的意义及作用发挥

技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单纯是技能教学本身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教师教育理念、学生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的问题,关系到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成长成才的问题。促进人的发展、塑造人的精神、完善人的人格是德育的功能属性,将德育融合于技能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技能教学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思想品质的同步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创新德育载体,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发挥导向功能,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正确的发展方向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引导正确的发展方向,是德育的重要内容。部分学生存在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表现在技能学习上就是缺少远大的目标追求,功利心强,注重眼前的、个人的利益,加强训练技能的目的就是为了比赛获奖、就业加薪。通过德育工作与技能教学的融合开展,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使其认识到技能学习和其他专业课学习都是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自己创造价值的本领以及实现自我的手段,把技能学习从就业、加薪等功利的目标提升到创造社会财富、服务社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更高精神层面,并帮助学生在技能训练中体会到更多的获得感与成就感,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意义。

同时,我们还需要转变技能教师的教育理念,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帮助教师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促进教师在技能课程教学与训练指导中自发、自觉地开展德育工作,帮助教师主动发挥育人的主导作用,从而不仅教会学生技能,而且培养学生品质,并通过提升学生品质,提高技能教学效果。

(二)发挥激励功能,激发技能训练主动性、积极性,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曾说:“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3]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是受人的思想和心理共同支配的,人们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们的头脑,转变为他们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技能训练是高强度、重复性的活动,没有思想的支配、精神力量的支持很难长时间持续进行。通过发挥德育的激励功能,以学生人生观、價值观、成才观的正确引导和态度、意志、情感的培养来激发学生内在的成长动力,增强主体性,培养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培养刻苦勤奋、持之以恒的职业精神。通过正确的激励,帮助学生意识到,具有明确目标的、刻苦的技能训练,不仅可以提升技能水平,而且可以磨练意志、塑造精神、完善人格,而这些都是影响一个人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发挥育人功能,在技能教学中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罗杰斯在《自由学习》一书中把学习分为两类: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他认为,无意义学习只涉及心智,不涉及情感或个人意义,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而意义学习,是指一种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因此,意义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把逻辑与知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有助于个体成为完整的人。[4]在教学设计与实践中,技能教师要把育人放在首位,通过在技能教学中融合发挥德育的育人功能,努力使学生的技能学习与训练成为“意义学习”,将技能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规程的遵守、训练的坚持、技巧的运用与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等职业意识联系起来,与价值取向、诚信品质、工作态度、责任担当、意志磨练等个体心理品质的提升结合起来,让技能学习成为“意义学习”,促进学生成长为完整的人。

(四)发挥调控功能,帮助学生调整不良情绪,实现健康成长

在技能训练、考试、比赛时紧张、焦虑、发挥失常等所反映出来的学生自信心不足、心理素质差、遭受挫折失败后精神沮丧、情绪消极等问题,是职业院校学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经常遭遇的问题,其所产生的负面情绪还往往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通过德育的正确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目标、调整心态,正确面对挫折与失败,合理看待竞争与压力,培养正确的荣誉观、成绩观,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实现健康、幸福成长。

总之,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需要通过寓教于学,寻找合适的载体,将抽象理论具体化、实践化,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体会、感悟。同时,技能教学与训练要站在更高的层面,运用德育的力量,从学生积极上进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健康人格塑造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意志,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成才。

参考文献:

[1]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王祝华,徐烨.影响高职学生技能水平提升的个体因素分析[J].职教论坛,2016(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杨芷英.德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方健华

本文系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立项课题“‘互联网+’时代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为例”(项目编号:CALE20166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祝华,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0000)银领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王祝华

上一篇:特教学校德育管理论文下一篇:学科教学德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