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内涵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通过概述互联网金融内涵与现状,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为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金融内涵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金融内涵管理论文 篇1:

金融需求侧管理内涵、存在问题及管理对策

摘   要:通常情况下,对金融需求侧的管理主要是依靠金融供给侧条件的约束来实现的,因此,金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矛盾一直存在。究其原因,有些问题属金融供给侧的原因,有些系金融需求侧不足造成。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和奔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特殊历史背景下,本着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原则,将金融需求管理置身于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布局下,紧扣经济双循环目标实现主题,对金融需求管理由被动式转化为主动式管理,对金融需求进行平台化、线上化、綜合化管理,着力解决金融需求中的难题,以此来提高有效的金融需求,实现有序的金融需求,保持有度的金融需求,从而推动金融供需双方协调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关  键  词:经济发展新格局;金融需求侧管理;有效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DOI:10.16620/j.cnki.jrjy.2021.02.001

一、引言

步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坚持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的一系列新的战略判断和措施,其对金融的要求则是要紧紧围绕推进国内经济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目标相向而行。2020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加强需求侧管理。金融需求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着力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成效显著,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加强金融需求侧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金融交易成功率、降低金融成本,也有利于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金融需求侧管理是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对应的, 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是金融的一体两面。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通过金融机构、 金融产品、金融运营模式的改革与优化,使金融供给更加符合金融需求。金融需求侧是需求者(主要是企业和个人)的一种金融欲望,市场性极强,通过金融需求侧的管理,引导正常、健康、理性的金融需求,以提升金融交易的成功率。当前,我国金融需求侧存在不少问题, 有些金融需求者消费得不到满足,不是从本身找原因,而是从供给侧来找答案,倒逼降低金融供给的准入标准来满足需求;有些金融需求属于过度的、畸形的金融需求,不仅对金融需求者是一种负担, 也严重恶化了金融的供需生态,因此,对金融需求侧的管理必须加强。

过去,理论界及实务工作者在金融供给管理方面积累了较多的成功经验,而对于金融需求侧管理的研究不多,探索较少。需求侧管理是一项专业的系统工程,必须对需求侧管理的内涵、 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特别是进入第二个百年目标开始之际,着力研究加强金融需求侧管理不失为保持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金融需求侧管理内容及特点的研究

虞鹏飞(2015)认为金融需求侧管理主要包括金融消费者的投资需求、融资需求、结算需求及其他诸如咨询、代保管等金融服务需求,其中融资需求、投资需求是重点,金融需求者既包括企业也包括自然人。因此,金融需求侧管理实质上是对企业和个人金融消费的引导与行为约束的总称。 过去,对需求的管理较为宽松,引导得很少,以致于需求方向政府、市场释放出较多的错误信息,导致一些决策者误判或金融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两难选择。加强金融需求侧管理有利于金融政策制定的精准性,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能[1]。刘凤(2014)认为,一方面,金融需求目前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特征,金融需求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实际上的满足程度低;另一方面,金融需求者几乎涉及到全国的企业和个人,需求者众口难调,管理内容极为广泛且难度较大,因此,对金融需求侧管理要抓住需求重点,主要是投资者的风险管理及融资者的可得性和价格的适宜性, 保护金融需求者的根本利益,维护金融机构的风险底线[2]。王婷婷(2021)认为金融需求的拉动性很强,具有很强的传送、延续效应。金融需求是扩大内需的源发动力,无论是金融投资还是融资,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能动作用。另外,金融需求虽然很重要,但是也要加强引导与管理的,特别是对于一些不合理的金融需求不能无底线地满足,金融供给不能出现“会哭的孩子多喂奶”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现象[3]。陆岷峰等(2021)认为金融需求侧管理的手段是多样化的,主要分为运用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来规范金融消费者的行为[4]。杨亮(2016)认为金融需求侧管理就是要构建一个与金融供给侧相协调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实现金融资源配置最优化,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金融和人民生活的质量。金融需求侧管理要由被动、等待转为主动引导管理,通过信息的发布、政策的出台,规范金融需求者的金融行为[5]。

(二)关于金融需求侧管理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

高伦(2021)认为加强金融需求侧管理有利于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具体的、 正确的导向,金融需求是一种市场导向,它会通过需求的信号,引导金融供给者不断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是金融供给者存在的意义和基础, 决定了金融供给产品种类、方式;反之,畸形的、不良的、错误的金融需求同样会给金融供给者提供错误的信号,因此,切实加强金融需求侧的管理有利于金融供给的合理性,为社会提供适销对路、有效的金融产品与服务[6]。周军煜(2021)认为金融供给侧一定程度上约束着金融需求侧,实际上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对金融需求的管理方式之一。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金融供给小于金融需求时, 金融供给方处于卖方市场地位,占据主动,而需求者众多,群体之间存在着对金融资源的竞争,因此,通过金融供给侧的优化、产品的设计、服务的再构、金融文化的传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特定群体的金融需求。 当然,金融是个服务行业,不能仅凭相对的垄断来强行改变金融需求,而是要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健康的金融需求文化的培育[7]。陆岷峰等(2021)认为保持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侧协调是提升金融交易质量的最佳状态,而事实上协调是暂时的,不平衡才是常态,必须在解决两者矛盾中不断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的前行、优化与提升[8]。曹梦石(2021) 认为金融需求侧管理不到位是造成当前供给侧不足的实质性原因[9]。目前由于对金融需求方疏于管理,一些不正常的金融需求之声占据舆论高地,绑架政府或部门的政策,诸如前几年的网贷平台,以高息的形式进行非法集资,大量的金融投资者不顾及风险而进行盲目投资,结果,血本无归后又找政府维权。有些金融需求者对金融机构的贷款不满意不是从本身找原因,如存在没有核心竞争能力、财务信息不全面、不真实等问题,反而责备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高,因此,当前不进行金融需求侧管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使很到位,社会满意度也不会高[9]。陆岷峰(2021) 认为必须同时加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的管理, 这两者不存在孰先孰后问题,要围绕提升金融交易成功率,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同时从两个方向用力,只解决一方问题而不解决另一方面问题显然是不行的。 因此,加强金融需求侧管理要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目标、同要求、同标准、同进度,实现管理与改革的同频共振[10]。

(三)金融需求侧管理的价值与意义研究

周军煜(2021)认为加强需求侧管理有利于加快金融高质量发展。金融需求信息会给金融供给提供导向与目标,由于金融需求是社会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直接产生巨额消费量,同时又间接牵引众多消费需求。如金融需求中的融资者,融资成功后会进行原材料采购、薪金发放等,从而转化成另一形式的社会需求[11]。陆岷峰(2021)认为加强需求侧管理是助力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内容。在当前构建以国内经济大循环、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的新格局中,金融需求的有序与扩大,无疑会扩大社会的消费需求并有利于消费结构的优化,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产生强大的放大效应,对企业、个人行为的拉动有十分明显的效用[12]。陆岷峰等(2021)认为加强金融需求侧管理有利于社会经济质量的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金融包括了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只有同时保持金融有合适的需求,有优质的供给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显然,合适的金融需求必须有科学的管理,因此,切实加强金融需求侧管理正是应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需[13]。陆岷峰等(2021)认为加强对金融需求方的管理,进行适当的投资及融资教育和引导, 增强其市场风险意识,控制贪婪的心魔,有利于金融需求者划清正常的金融需求与金融奢侈的界限,从而利于提出理性、科学的金融需求,提升金融交易的成功率,也有利于提升金融消费者的金融心理需求满足感和需求度[14]。

上述研究已经开始认识到金融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性及意义,对如何进行管理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为新时代加强金融需求侧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目前对金融需求侧的管理主要是依靠金融供给条件的约束来实现的, 是一种被动式管理,因此,金融需求侧的矛盾和意见一直较多。一方面,有些问题并不是供给侧的问题,而是需求侧本身的不足,造成金融的满意度下降。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面对国内国际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 对金融需求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本着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原则,将金融需求侧管理置于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下去研究;本着有利于经济双循环目标的实现,对金融需求侧管理由被动式转化为主动式,对金融需求侧进行平台化、线上化、综合化的管理,着力解决金融需求中的问题,提高有效的金融需求,实现有序的金融需求,保持有度的金融需求,推动金融供需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前行。

三、 金融需求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在“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理念长期指引下,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对金融需求者是心存“感激之心”,对各类金融需求一味地满足与迁就,很少从政策上、措施上加强金融需求侧的管理, 更多是从金融供给侧进行改革和创新,以致近年来金融需求侧出现了很多问题,有些甚至已经影响到了金融供需正常的平衡与交易。

1.对各类金融需求行为指导不够。长期以来,金融需求侧管理基本上是交给市场, 政策指导较少,特别是对金融消费顺序、消费额度、消费结构等,没有像金融供给侧那样有相对较强的计划性和政策指导,管理线条较粗。监管部门或金融机构更多的是注重自身机构的改革和服务的创新,出台金融需求导向性的政策不多。相关的法规制度主要体现在具体的业务操作过程中,而对于宏观规模及结构的优化引导上用力不足。因而,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金融需求上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2.对各类金融需求者投融资教育不到位。金融教育侧重于金融知识的普及、金融投资技巧与投资风险的防范。但对合格投资人的教育及其管理机制并没有形成。对违反金融政策的一些金融需求者通常以罚代治,没有对这部分恶性金融需求形成监督管理的威慑力。一些金融需求者缺乏对金融的敬畏之心,期望过高,以“中心”“上帝”自居,在金融需求行为中非常任性。也正因如此,很多的非正常金融利用金融需求者的无知而胡作非为,甚至科技企业也经营起金融业务,以为有市场需求就必然有这样的市场供给。

3.金融需求者对各类金融风险认识不足。金融需求者对金融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无视明显高于市场可能收益的各种非法集资陷阱照样敢投、敢参与,甘当金融风险承担的“敢死队”,眼中只有高利率却没有高风险的警戒线,时至今日仍然沉浸在刚性兑付、 金融机构有政府背书不会倒的昔日场景中。正因为有这样风险淡薄的金融需求者,非法集资才有打而不死的市场。

4.金融需求者的劣根性表现十分明显。在众多的金融需求者中,一些企业特别是质量相对较好的企业,唯我独尊,站在自己利益的立场,混淆市场经济边界,甚至将金融产品视同公共产品、福利产品。而一些个人金融需求者在过度自私文化的纵容下,提出各种无理的金融需求, 而当面对投资风险时,还抱着侥幸心理,比如前几年的网贷投资,谁都知道是一场骗局,但却抱着侥幸心理,积极投资、大胆投资,持续推升网贷行业非法经营规模,最终演变成一场小型的金融灾难,众多的金融投资者遭受巨额损失。

5.金融消费群体中畸形需求者居多。一些金融需求者特别是青少年,往往提出超过自己甚至是家庭能力的金融消费需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从事较高风险的股票投资;有些承受超过个人支付能力贷款需求,进行超額消费、过度消费甚至是畸形消费。这类金融需求不仅打乱了自身的生活,也扰乱了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秩序, 造成金融资源的浪费, 甚至结构性短缺。

6.利用合法的金融需求进行非法的金融行为。有些金融需求者,利用金融政策的空隙,进行金融套利,获得金融资源后进行无序的投资,扰乱金融市场,违背了金融服务的初心。有些金融需求者利用个人消费需求贷款,却将其投资到房地产或者资本市场,推高虚拟经济;有些金融需求者从金融机构获得低息优惠贷款后,用于购买高收益、高风险的理财产品;更有些企业利用合法外衣融资后进行各种非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项目投资,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等等。

四、金融需求侧管理的目标与内容

经济发展新格局确立了以扩大国内经济大循环和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的战略目标,扩大国内需求是关键。国内金融需求是一种体量庞大、拉动性极强的内需,但是这种内需必须是一种有质量的金融需求,因此,其必须与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大布局目标相一致,这就决定了金融需求侧管理的目标与内容。

1.有效的金融需求。是指金融需求必须有利于扩大内需,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通过金融的需求拉动对下游产业需求的增长,从而促进经济的内循环。要避免或控制将信贷资金游离在实体经济之外,诸如极少数金融需求者通过向银行融资去炒股票等,对于经济新格局来讲就是一种无效的金融需求,不是真正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而是扩大虚拟经济,并不能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2.有序的金融需求。金融资源属于相对紧缺的有限资源,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在资源配置上首先要解决主要矛盾, 要解决经济发展全局性的大问题。因此,金融需求并不是什么都要满足,需求也要有顺序,对于实体经济、小微企业、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符合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金融需求应当重点保证,对于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应当列后。只有有序的金融需求才能真正体现金融的本源与属性,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秩序的维护者。

3.有度的金融需求。对于个体而言金融资源并不是占用的越多越好, 金融需求必须是最经济的。一方面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要保证金融资源的配置最大化、最优化,对于有些个体特别是大型企业,有中字头背景的企业,政府融资平台往往会超需求占用金融资源,应避免过多的资金潜伏在银行账户上不产生任何效益。另一方面,要防止过度的融资,避免造成金融资源损失。

4.有质的金融需求。须根据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要求,积极提出拉动经济内循环、扩大外贸领域的金融需求,不断优化结构的金融需求、高质量的金融需求,要将资金用到诸如科创企业、成长性企业等有质量的金融需求上。

五、金融需求侧管理对策

2020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切实加强金融需求侧管理的要求,而加强管理一方面要根据问题导向原则,针对需求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根本解决。另一方面是要根据目标导向原则,结合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中对金融需求的要求,采取相应的对策。形成金融需求牵引金融供给,金融供给激活金融需求,逐步构建一种动态的金融供需均衡的体制与机制。

1.严格金融需求侧管理各类金融政策的执行。对满足金融需求的金融行为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制度治理体系, 但是在执行过程中,由于金融机构出于业务拓展的考虑,对很多金融政策执行不到位,以致于为非正常的金融需求行为开了方便之门。当前,一是要强化个人消费贷款的管理,房贷目前是最大的个人金融需求,也是推高过高房价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鼓励个人消费结构多样化,以此扩大内需,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二是要强化供给资金的流向管理,充分发挥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作用,对各类信贷资金的使用要进行跟踪、溯源,保证资金按照既定的需求流动。三是严厉打击各种金融套利行为,对利用金融需求资金进行套利的各种行为要进行重罚、重处,甚至要追究法律责任。四是要出台更多的关于规范金融需求者行为的法规制度, 提升金融需求的治理效果和能力,构建长期、 有效的金融消费需求的管理体制与机制。五是要充分发挥金融在支持需求侧管理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利用金融杠杆,通过金融需求侧结构的优化来驱动社会需求结构的优化,通过金融需求规模的合理增长带动全社会需求规模的合理增长,为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推动国内经济大循环做出金融贡献。通过金融需求侧管理水平提升推动全社会需求侧管理水平的提高。

2.推进需求侧的综合化、线上化管理。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要以国内经济大循环和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为主要内容,需要金融供需能够有极高的交易成功率,要求必须有现代化的管理平台。从当前的金融需求侧存在的问题来看,对金融需求者缺少指导也是重要的原因。当前,金融需求虽然多元化,但金融服务机构是有特定准入条件的,因此,其提供的产品、服务是在监管管理的范畴之内。而非法金融活动又是监管部门重点打击的对象,根据这一特征, 政府有关部门完全可通过搭建综合化、线上化的管理平台,给金融消费者在提供法律保护框架内的金融产品供给名录与清单进行管理。一是可以进行金融监管政策的宣传,汇集所有公开的金融监管法律规定,让金融消费者合法消费,远离非法金融[15]。二是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情况进行介绍,使广大金融消费者了解什么是合法的金融机构与非法的金融机构。三是可以充分展示各家金融机构的各类金融产品,为金融消费者提供线上导购, 开通金融供给者与金融消费者的服务直通车。 四是可以提供相关联的金融咨询等服务,让金融消费者有一个权威咨询的通道。五是根据平台建设进度, 可以逐步扩大海外的一些金融业务的介绍, 特别是一些新的金融业务的介绍。六是要加强平台与各类数据的接通,便于金融消费者利用大数据信息做出准确的金融决策。当然,平台的建设与内容必须牢牢掌握在政府或监管机构手中,保持平台发布内容的合法性、权威性、综合性,为金融消费者提供全面、适时、客观、权威的金融消费导向,为金融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3.加强合格投资人的教育。对金融需求者的教育缺位是当前金融需求侧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人明明知道有些金融产品是高风险仍要抱着侥幸心理去投资,结果血本无归,又以非法的形式上訪、闹事,危害社会的稳定。从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维度,需要更多的理性、专业的金融需求者。因此,对金融需求者管理重要的是要控制过度的金融需求欲望。 要积极宣传科学的金融需求理念,进行合格的金融投资者教育,改变“只能赢不能输”“只能进不能出”“投资收益只能高不能低,不能有损失”的错误投资理念,做一个心理健康的合格投资者。对金融需求者的教育要集全社会之力,首先金融机构要承担起教育的主体责任,因为只有金融机构自身对其产品、流程、风险才最为清楚;其次新闻媒体要积极发挥作用,通过媒体的特殊功能让更多的金融需求者成为合格的投资人;第三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对特定群体的宣教,引导各类群体能提出理性的金融需求[16]。

4.不断增强金融需求侧的市场意识。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最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促进资本要素按市场规律进行流动,市场性是所有金融参与者必须保持的本性。而目前不少金融需求者,如一些企业金融需求者偏激地认为满足其需求是应当甚至是必须, 这往往会带来金融市场扭曲的金融行为。如有些小微企业不是讲本身不符合贷款的基本条件,而是拼命喊融资贵、融资难,在这种过高、过多的声音下,政府有关部门会同情弱势而驱使金融机构加大对一些有问题的小微企业贷款。这在表面上看似满足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实质上带来的后果更严重,有可能将信贷市场上的个体问题转化为群体问题。不断强化金融需求方的市场意识,首先要学会尊重金融供给者,两者之间是一种完全平等的市场主体关系, 不存在谁一定要谁为谁做什么,双方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形成共同利益;二是要引导金融需求者了解现在所处的历史方位、 时代特征。目前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且在不断向纵深发展,市场经济就是要按市场规则做事,金融需求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现在的金融市场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金供给制,而是市场供需规律在起作用, 根据市场供需状况决定价格的高低,同时强调竞争,优胜劣汰是基本规律,因此,金融市场不仅仅是金融需求者在选择供给者,供给者同样也在选择金融需求者,金融市场上出现的高净值客户、VIP客户就是对优质金融需求者的一种认定方式。

5.引导金融需求者树立健康的消费观。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要发展高效、集约化的经济,不断降低社会成本,减少浪费,保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金融资源要投入到国民经济发展最迫切、最重要的行业与企业,这就需要社会各个方面都要树立节约使用资金、高效利用资金的意识,树立健康的金融消费观。 引导金融需求者确立健康的金融消费观,就是要培养金融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适当的金融需求的方式、额度等意识,坚决克服畸形消费、过度消费和非法金融消费行为。

6.加强金融消费者需求承受能力评估。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我国三大攻坚战之一,同时也是当今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必须坚守的底线。金融稳经济稳, 而金融稳是由各个金融主体稳构成,金融需求者也是金融风险的承担者,更是金融稳的基础,因此,要不断提升金融需求者的风险管控能力和消化能力。金融需求承受能力是指金融需求者对投资风险和对金融服务的接受能力。 通常情况下,金融需求者往往过高或过低地评估自己的需求能力,这样的金融交易都不是正常的行为。因此需要对金融需求者的需求承受能力评估,恰如其分提出相应的金融需求。 做好需求承受能力的评估,一是对风险承担能力的评估,即金融需求者在进行风险金融产品购买时要考虑自己的风险承担能力,不能倾其所有来进行高风险投资,要留有足够的应对风险的弹性能力,即使身陷风险仍然不会影响基本的生活;二是风险文化能力的评估,是对金融需求者对金融消费风险的观点与看法的评估,有些金融消费者对金融消费出现风险或损失缺乏正确的文化理念,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出现极端行为;有些则对金融投资的风险有正确的風险文化观,认为投资者风险自担,愿赌服输,心理上比较健康,有正确的风险文化,心理承受能力较强。对于风险文化较低的群体,应当对其高风险、 高杠杆的金融需求进行适当限制;三是对专业承受能力的评估,主要是指金融需要者所掌握的金融知识程度的评估,如果对专业知识掌握很少或很差, 就不宜去投资高风险、高杠杆的金融产品。

7.积极推进金融需求侧数字化管理。数字经济是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重要内容,金融机构的数字化程度相对其他行业走在前列。金融需求者的数字化水平,一方面影响并制约着金融供给侧数字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金融供给侧对金融需求侧信息的了解程度及判断依据的完整与系统。 因此,一是要提高金融需求者的数字化水平,积极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二是积极搭建线上平台,尽可能实现经营管理、信息平台化,打通与金融供给者的线上通道,保持实时、保真的信息沟通; 三是实时反映金融需求信息,及时传导给金融供给者; 四是积极推进数据资产要素的流通,增强数据资产意识,要力求数据标准化、规范化,充分运用数字化来实现金融需求与供给信息的对称,提升金融需求方与供给方的交易成功率。

六、结语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阶段,在坚持经济发展新理念的指引下,构建好经济发展新格局是当前首要任务。而金融新布局则是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支撑,同时兼顾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是当前落实党的“十四五”战略规划的重要路径。 金融供给是为了更好地满足金融需求,而金融需求是金融供给的导向, 提升金融交易效率,既要加强金融需求侧管理,也要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有两者同时发力,围绕金融质量的提升、金融生产力的释放才是王者之道。

参考文献:

[1]虞鹏飞.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大数据”战略研究——基于互联网金融在商业银行转型升级中的运用[J].经济与管理,2015(3):31-38.

[2]刘凤.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变与不变的选择[J].南方金融,2014(1):5-9+15.

[3]王婷婷.数字技术与小微金融:担保与风险转移模式创新研究——基于数字技术在商业银行小微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经济管理,2019(7).

[4]陆岷峰,周军煜.金融功能的近代史演变与现代金融地位的研究——基于中国共产党对金融工作的百年领导与金融发展历程的回顾[J].金融理论与教学,2021(1):1-7,13.

[5]杨亮.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机遇、使命与对策[J].西南金融,2016(3):3-7.

[6]高伦.企业提升预测大宗商品价格精准度的方法研究——基于时频递归与非递归分解的混合价格预测模型的运用[J].企业研究,2021(1):35-47.

[7]周军煜.公司治理视角的区域法人银行机构不良贷款形成机理、实证及应对措施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21(1):17-23.

[8]陆岷峰,徐阳洋.经济双循环背景下中小企业的机遇、挑战与成长的着力点[J].西南金融,2021(1):73-82.

[9]曹梦石.强监管与包容式发展:中国金融监管双元探索式创新研究——基于数字化监管的新视角[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1-10.

[10]陆岷峰.关于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基础痛点与根治路径研究——基于人的劣根性视角[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21,37(1):5-14.

[11]周军煜.经济双循环背景下资金流动堵点形式、原因与治理方案研究——基于全国部分上市银行2011—2020年会计报告分析[J].福建金融,2021(2):5-11.

[12]陆岷峰.供应链经济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问题与策略研究——基于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视角[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1(1):19-26.

[13]陆岷峰,徐阳洋.互联网金融:运行轨迹、风险溢价与治理启示——以中国网贷行业兴衰史为例[J].南都学坛,2021,41(1):116-124.

[14]陆岷峰,汪祖刚.金融业人工智能应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商业银行数字机器人运用的样本分析[J].金融科技时代,2021,29(1):14-22.

[15]陆岷峰,欧阳文杰.百年党的历史 百年红色金融——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思想发展脉络、特点、经验与启示[J].金融理论探索,2020(5):3-12.

[16]陆岷峰.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内循环的概念、特征、发展难点及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7-19;网络首发,2020-08-20.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of Financial Demand Side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Building a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Lu Minfeng

(Internet Finance Research Center,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816, China)

Key words: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financial demand side management; effective financial demand; financi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責任编辑:李丹;校对:卢艳茹)

收稿日期:2020-12-3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模式创新与政策研究”(20BJY114)

作者简介:陆岷峰,男,江苏金湖人,教授,高级会计师,博士后,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上联智库首席经济学家,迪普思数字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商业银行、中小企业。

作者:陆岷峰

金融内涵管理论文 篇2:

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互联网金融研究

摘 要:通过概述互联网金融内涵与现状,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为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SWOT分析;互联网金融;自金融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1.互联网金融内涵

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思想的金融,它不是基于某个或者某类主体的金融。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它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支付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不是简单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从金融权利去中心化的角度去考虑互联网金融的内涵更加具有意义,它展现出了民主与普惠的意义,这远远超过了从技术层面上去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享有权利参与到金融活动中,利用成本较低的自动化决策技术和高效便捷的交易技术,根据掌握的相对对称的信息获取金融服务。

2.互联网金融现状

互联网金融已经延伸到了银行、证券、保险、第三方支付、众筹、P2P等多个领域。每一个领域都成就了当前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自1996年招商银行推出网上银行“一网通”后,其他各大银行相继提供网银业务。网银业务的开展为银行客户进行各类交易提供了便利。

二、互联网金融优势与劣势

1.互联网金融优势(S)

(1)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中小企业由于存在着财务制度不透明、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特点导致其很少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由于其贷款频繁、贷款额度小、贷款成本高,银行也不愿意将项贷给中小企业。这导致有一批信用较好的企业也面临着融资困难的局面。互联网金融平台根据自己的风险管控方式,甄别出信用较好的贷款人和贷款企业,满足他们的贷款需要。

(2)为社会个人提供投资渠道。传统的理财方式中有很大一部分存储于银行,其低额的利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P2P的出现,由于比银行的利息高出许多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个人的喜爱。由于P2P之间的竞争以及平台本身的管理不规范,大量的P2P平台被淘汰,经过市场筛选出来的P2P平台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喜爱。互联网金融平台广泛的项目吸引着不同类型的人参与其中。

2.互联网金融劣势

(1)经验不足。互联网金融无论是从行业的历史,还是从行业员工的平均年龄来看,都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行业中的员工往往具有激情,怀揣梦想,拥有创新精神,但是年轻的行业与年轻的员工会伴随着经验不足问题的出现,比如对于互联网金融相关金融产品风险管理经验不足,比如在互联网金融产品设计上经验不足。

(2)对于互联网技术的过度依赖。互联网金融赢得低成本差异化优势的关键在于数据处理的自动化技术。风险控制算法是否准确、成本估算方法是否精确、执行过程是否无偏差,直接决定了产品风险大小。尤其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数据产生速度越来越快,各种算法层出不穷。算法是否存在过度拟合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理论难题。

(3)互联网金融数据获取困难。互联网金融建模的基础离不开数据,这些数据描述了客户的关键信息,如果数据出现问题了,再好的建模工具也是没有意义的。在描述一个客户时候,选取怎样的数据描述用户特征,哪些比较合适,需要精心摸索,需要金融知识与数据知识相结合。即使选择了合适的数据,如何保证这些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一致性,这都是互联网金融在数据方面的难题。

三、互联网金融机会与威胁

1.互联网金融机会

(1)政策扶持。互联网金融是发展普惠金融和民主金融的典型代表。李克强在2014年、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由于政府高层开放姿态,金融监管机构给予了互联网金融行业极大的包容空间。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出台细则十分谨慎,目的就是避免由于对互联网金融行业不必要的干预而对其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2)自金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可能使得未来的大部分企业都转变成为金融企业,它使得企业都拥有自己的金融工具,可以解决自己大部分金融问题。伴随着新型金融的出现,企业实际上拥有了较多的自金融工具。例如供应链核心企业无论是为自身还是为上下游企业筹资,都可以通过自己搭建的P2P借贷平台实现。多方位的筹资渠道有利于融资成本的降低,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帮助企业实现自金融,是互联网金融的一大机会。

2.互联网金融威胁

通过网贷之家数据,截至2016年4月,互联网金融企业跑路的达到1569家,绝大多数关闭的原因是跑路、停业、体现困难。大量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跑路严重的损害了这个行业的信誉,造成许多投资者对于这个行业失去信心。被卷走款项的投资者,有可能会法律、新政等甚至更加极端的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秩序。

四、结论

本文首先对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和现状作了描述,然后通过SWOT分析论述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要理性看待,不能盲目追随,要利用好其优势,克服劣势,把握机会,避免威胁,使得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和毅.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供应链融资发展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12):75-77.

[2]吴锦玉.浅析银行电子商务发展策略[J].时代金融,2011(05).

[3]白颢睿.阿里金融PK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融资途径之比较[J].信息系统工程,2013(3).

[4]张霁.云技术基础上银行门户系统的创新[J].硅谷,2011(16).

作者简介:刘艳春(1964- ),女,辽宁沈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风险度量与评价、技术经济评价理论与方法;孙凯(1988- ),男,湖南南县,辽宁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互联网金融、金融管理

作者:刘艳春 孙凯

金融内涵管理论文 篇3:

新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的现状及对策

摘 要:新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的需要不断进行转型升级才能更好适应环境的变化。本文首先分析了新金融内涵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新金融形势下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以及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金融環境;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1新金融内涵及发展趋势

近些年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我国传统金融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金融行业的市场份额以及利润逐渐缩小,传统金融行业的版图开始变得逐渐模糊。总体来说,我国金融行业逐渐进入了以金融科技作为驱动力的新时代,特别是随着大数据分析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我国金融行业的架构以及服务模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金融不仅仅是金融平台以及销售渠道的创新,而是金融要素、金融主体以及金融产品全方面发展而形成的新的金融生态。

1.1服务对象小微化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其长尾效应越来越显著。互联网金融基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优势,在向用户提供金融服务时具有更低的成本,因此互联网金融可以更好满足数量庞大的小微用户以及个人用户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虽然单个用户成交规模有限,但是由于用户规模庞大,因此互联网金融仍然具有非常可观的收益和利润。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将小微企业作为主体的主要客户目标,有效弥补了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1]。互联网金融正是避开了传统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优势,而是从其薄弱的长尾客户出发,为中小企业以及个人客户带来优质服务的同时,也有效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同时对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2服务方式社交化和场景化

随着移动金融的不断发展,客户开展金融活动完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借助移动互联网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到金融服务,同时服务方式也变得更加社交化和场景化。比如微信正是通过抢红包的方式来进入移动支付领域,并且在短时间内获得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支付宝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投资者社区雪球从一个美股论坛平台,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的社交化投资平台,这充分体现了互联网金融的社交粘性。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新金融可以到达的场景逐渐增加,场景化特征更加凸显。在为客户带来金融服务的同时,也让客户体验更加娱乐化和大众化。在新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产业开始与其他产业之间积极开展合作,共同搭建场景,构建新的生态系统,金融行业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比如近些年,汽车金融、电商金融以及旅游金融等多种形式均得到了快速发展。消费场景、社交场景以及商业场景等在金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有效改善了客户体验,增加了客户粘性。

2新金融形势下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2.1商业银行市场份额以及盈利空间逐渐压缩

我国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在获取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盈利方式单一的问题,存贷利差是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统计数据显示,不管是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其利息收入在营业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均超过60%,特别是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四大国有银行的利息收入在营业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均超过70%。虽然通过近些年商业银行的不断转型升级,关于其营业收入结构方面已经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依然没有改变利息收入为主导的收入结构。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消费观念以及理财观念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银行的储蓄利率不断下降。同时受到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影响,国家多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为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对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也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整体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公司发展,分流了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客户数量以及存款规模,又降低了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进而导致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盈利规模逐渐降低[2]。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1年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为2.7%,2018年我国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下降为2.1%,这充分体现了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并且从长远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对商业银行发展所造成的压力将会进一步增大。

2.2金融脱媒趋势明显,商业银行市场定位受到冲击

随着互联网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的信息传播模式逐渐由传统的单向闭路的纵向层级结构发展成为多向扩展式的扁平网络结构。在信息沟通和获取更加便利的条件下,金融交易双方可以在海量的数据中实现更加有效的匹配,同时信息不对称问题明显缓解,金融交易双方在不通过金融机构的前提下,便可以实现资金的供需对接,进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金融中介角色被逐渐弱化。

近几年支付宝以及微信理财通等模式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原因在于用户准入门槛低,操作简单方便,流动性好。因此这些以货币基金作为主要投资方向的理财方式将逐渐取代传统商业银行存储方式。在该背景下,居民资产配置逐渐表现出多元化趋势,银行存款在资产总规模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同时受到人们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对于银行储蓄存款的重视程度也逐渐降低,银行已经不再是企业与个人进行投资和理财的唯一选择,导致银行储蓄规模逐渐缩小。

2.3 商业银行传统运营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环境的发展

在新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互联网搭建金融平台,开展金融服务,产业互联网以及金融之间得到了进一步的融合。在这种新的金融和商业模式下,可以更加有效的开展客户信息管理,提高金融服务品质,控制金融管理风险,在运营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时,运营成本逐渐降低。但是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主要还是依赖实体店面和银行柜台对用户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业务处理流程较为繁琐复杂,工作效率较低,同时具有较高的运营成本。

3新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发展策略

3.1提高对金融科技的重视程度,逐渐实现数字化转型

在网络信息时代,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应该与时俱進,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在银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金融科技来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更好满足客户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金融科技,更好了解客户的需求,并基于客户的需求对客户开展精准营销,既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提高营销成功率。有助于帮助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传统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之所以不愿意对中小企业以及个人用户的提供金融服务,其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问题。中小企业以及个人用户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可抵押资产较少,经营管理理念较为落后。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商业银行难以准确了解客户的信用以及资产状况,因此为了有效规避金融风险,商业银行将这部分长尾客户基本上排除在金融服务范围之内。但是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有助于商业银行通过各种零散的信息来更加准确全面的了解客户的个人基本信息、信用情况以及资产情况,从而为银行的金融服务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在银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拓展客户规模,在提高金融服务品质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

3.2丰富金融场景,打造新型金融生态圈

金融场景目前已经成为决定金融客户体验的重要内容,通过金融场景的建设将用户的金融需求与用户日常的工作生活情景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客户的金融体验以及金融活动参与意愿,更好挖掘客户潜在的金融需求。

因此商业银行应该积极转变传统固有的金融服务模式,针对用户对金融场景的需求不断设计更加人性化、舒适化的金融场景,让用户在丰富的金融场景中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品质的优越性。同时在金融场景不断丰富的过程中,新型的金融服务体系以及新型的金融生态圈将逐渐建立,一方面可以基于客户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还可以基于用户的具体特征,来更好实现金融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3.3强化成本管理效能

随着移动金融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依靠网点分布、资产规模以及员工数量来提高经营和盈利能力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而轻资产智能化的银行发展模式将是商业银行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对现有的运营模式进行优化调整,及时关闭那些性能较低,产出较低的营业网点,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在业务办理中的重要作用,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高成本管理效能。

4结束语

基于上述分析,在新金融环境下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商业银行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然能够保持核心竞争优势,需要与时俱进,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寻求转型升级,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在银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提高用户服务品质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娜. 新形势下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 宏观经济管理, 2018(4):72-79.

[2] 沈珺隽. 金融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策略及应对措施[J]. 现代金融, 2017(1):26-29.

作者:康莉

上一篇:服务贸易发展论文下一篇:个性教育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