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课程体育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对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学生、学科专家及社会对田径课程内容的需求进行调查基础上探讨了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选择的方法与组织,运用范围、序列与学习结果三维组织法构建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田径课程体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田径课程体育教育论文 篇1:

OBE模式导向下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 要]高校田径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内容,其既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途径,又肩负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任。然而,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仍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该文从实际出发,提出OBE模式的全新尝试,并就其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际融入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OBE模式;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

[基金项目]2019年南京晓庄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OBE模式下江苏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作者简介]陈 超(1981—),男,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南京晓庄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近年来,体育教育工作不断受到重视并获得持续发展,尤其是田径教学已经成为中小学体育课堂重要内容。中小学对田径教师的需要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以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主要目标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越来越不适应中小学生的体育课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课程体系与中小学的需要很不对称,甚至互相矛盾,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满足不了工作的需要。如何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田径方面的工作能力能满足中小学的体育课堂需要,是体育人必须思考和妥善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此背景下,OBE模式逐渐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其突出的特点和具体的应用方式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的改革,也必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OBE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OBE模式,即成果导向教育,其核心观念是学生学到了什么,主张在教学中时刻围绕学生发展,切实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相关的技能和成功的经验,而不是传统教育模式所重视的教师讲授了什么。也就是说,这种模式强调的是教育目标的导向作用,除了高校要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学习资源,教师也要立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以更加富有弹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授[1],一切从学生出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OBE理念不仅在专业教学设计与实施上有着突出优势,还有效促进了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其在相关学科教学中的融入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教学可能,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二、OBE模式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一)以能力为导向,明确教学目标

从当前国内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其教学理念和模式依然缺乏创新力度,存在着理念滞后、模式单一的弊端,更多的时候是看重教师教了什么,而忽略了学生学到了什么,久而久之,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便会降低。究其原因,其教学目标仍然不够明确,整个教学一直缺乏关键的、科学的目标导向。OBE模式的融入,让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与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也给高校的整体教育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指明了方向。其一,田径教学应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具体的评价标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其二,教师应明确自身的参与者和引导者角色,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和运行者,给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空间。具体来看,高校的田径课程改革应形成具体目标,先明确田径课程教学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和内容,接着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以更加稳固的基础给学生的田径学习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有专业特长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二)创新田径教材,强调以生为本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教学所选用的教材多是以竞技为主的传统体育教材,其中多强调运动项目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过多地强调学生对动作技能的学习,忽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及能力提升,所以更多的时候所呈现的田径教学都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这样的教材引导并不科学,即便学生对田径技术有所掌握,却极易在枯燥的学习和练习中失去参与的兴趣,更显被动,很难适应社会需要。OBE模式之所以受到关注和重视,正是其对学生的关注,强调“以生为本、以需求为目标”。从这一原则出发,田径教材的选择即便不是单一的,也是有灵活性和互助性的。事实上,在专业教材的选择上,教师可以结合新教学理念提出的规定与要求设计教学计划与安排,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学目标出发,对所选取的教材进行完整把握,找到教材之间的主从关系,对现有的田径教材进行改进和拓展,使其成为全新的教材形式,为田径教学带来更多的可能。只要科学合理,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助力,那么教材就是可取的,也只有做到理念与教材的相互配合与支持,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引入教育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没有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习习惯。在田径教学中,部分体育教师并没有科学评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适用性,教学方法单一化和模式化,很多时候,学生都受限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这种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改革要求。OBE模式强调从学生實际出发,注重学生的发展,这给当前的田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促使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与中小学课堂接轨,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其一,改革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模式。高校田径课程教学内容与模式应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不断开发和创新,与未来工作岗位接轨,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加入游戏环节,让学生的固化认知转变,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更加主动地参与;田径运动竞技性与娱乐性、健身性相融合,不断加入新的元素,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使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其二,在重视教法改革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围绕学生的学法特点采取相应的教法引导、激励、启发学生学习。其三,加入现代化教学手段。时代在发展,教学在进步,在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适应当前的教育需求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无疑是值得尝试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营造更加现代和有趣的教学环境,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田径运动的了解程度,促使他们更加自觉地融入进来。比如,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田径运动技术示范教学,或者适当组织学生观看高水平的田径赛事。事实证明,这种尝试往往能够实现更大的价值,深化学生对田径运动技能和知识的认知。

(四)引入实习机制,健全评价体系

实习是将所学的理论技能与实践相结合,并转化成为实际的工作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实习是高校体教专业田径课程与中小学体育课堂联系的纽带。通过实习能够更直观地感受中小学体育课堂,更深刻地了解中小学体育的需求,并全面分析田径项目的能力需求。这样为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课程改革提供依据并指明方向。因此,要根据田径项目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建立多渠道的实际基地和多种形式的实习模式,并不断拓展和创新实习内容。我们可以出去实习,也可以进来,例如,有针对性地引进中小学名师走进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课堂,让他们给体教专业的学生上一堂中小学的体育课。在实习的过程中,要建立实习效果考评小组,将实习成绩纳入期末成绩评估体系,逐步丰富评估内容,逐步完善或重构成绩评估体系。使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能力评价与态度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价体系指导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教学改革[2]。

三、结语

田径是运动之母,田径课程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价值和作用不可替代。中小学体育课堂对田径教师的能力需求,是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和导向。OBE模式的融入恰恰给了当前的田径课程改革以巨大的支持,让高校和教师都有了全新的认知。无论是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的转变,还是教材、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完善,抑或是考评体系的完善,无不是为了让田径课程教学更加灵活、自由,更富前瞻性和导向性。在此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应逐步把以“学生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不断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提升学生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琳.论基于OBE模式的高校素质教育体系建设[J].新西部,2019(15):137-137.

[2]卢平林.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20):189-191.

作者:陈超

田径课程体育教育论文 篇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体系的理论研究

摘 要: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对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学生、学科专家及社会对田径课程内容的需求进行调查基础上探讨了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选择的方法与组织,运用范围、序列与学习结果三维组织法构建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体系

中国图书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Key words: universities;physical education majo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在不断变化,且存在课程内容逐渐减少的趋势。这就要求田径教育工作者对田径课程内容进行精选,即选择最有价值的内容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同时这些内容还要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满足传承田径文化的田径学科自身的需要。因此,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体系进行研究就成为田径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本研究力图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以对社会需要、学生需要和学科本身发展需要三者的调查为现实依据,对田径课程内容体系进行理论探讨,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为研究对象,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校学生、田径课程专家及社会相关用人单位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国家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等多种途径查阅有关田径课程改革、田径课程内容及设计等相关文献;同时分析了不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或课程方案)、田径教学大纲、进度及教案等材料。

1.2.2 问卷调查法 为了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科专家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内容的期望及社会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田径教学方面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期望,分别编制了学生问卷、学科专家问卷和社会需求3 种问卷并先后对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衡阳师范学院和安阳师范学院等8 所不同类型院校的学生、田径学科专家及各地中学体育教研组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发放数量与有效回收率、信效度检验等均满足问卷调查法要求及本研究的需要。

1.2.3 观察法 观看我国部分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精品课程的教学视频,亲临现场观察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田径课程的实际情况。

1.2.4 专家访谈法 针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及设置问题对多年从事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专家进行了专题访谈。

2 结果与分析

2.1 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文革结束,我国的田径课程内容多是参照苏联模式进行设置。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基本囊括所有田径运动项目,即各田赛和径赛项目就是课程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部门先后于1980 年、1986 年、1991 年、1997 年和2003 年5 次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伴随着教学计划(课程方案)的变化,田径课程的教学大纲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从20 世纪80 年代初到90 年代末,田径普修课程内容均由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组成,教学重视运动技术及技能水平的提高。2003 年起则彻底打破了原来课程内容的范式,提供了一种选择性、指导性的课程类教学指导纲要。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的具体变化情况如下:1986 年,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理论部分主要包括田径运动概述、田径运动裁判法、田径运动技术原理、田径运动教学与训练、田径运动竞赛组织、中学田径教材教法分析、田径运动场地以及短跑(跨栏、跳高、跳远、推铅球、掷铁饼)技术与教法等13 部分内容;技术部分分为重点项目(铅球、标枪、短距离跑、跨栏跑、跳高、跳远、中长跑)、一般项目(掷铁饼、三级跳远和撑杆跳高)和介绍项目(竞走、接力跑、3 000 m障碍跑和链球)3 个部分。1992 年课程内容与1986 年相比,理论部分减少了中学田径教材教法分析和项目技术与教法;实践部分减少了介绍项目中的接力跑,其他方面内容基本相同。1997 年课程内容与1986 年相比,理论部分将田径运动教学与训练更改为中学田径运动教学训练,减少了中学田径教材教法分析和项目技术与教法;实践部分取消了介绍项目的称谓,取消了3 000 m障碍跑和链球的介绍,将原介绍部分的竞走、接力跑融入重点项目的教学中。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田径类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即基础运动能力板块、田径主要技术板块和实用技能板块。其中基础运动能力板块包括走、跑、跳、投的多种健身练习方法和手段,走、跑、跳、投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两部分。田径主要技术包括理论部分(田径运动概述、田径教学理论与方法、田径竞赛的组织与裁判工作、田径运动场地)和运动项目(短跑、中长跑、跨栏跑、接力跑;跳远、跳高;铅球、标枪—介绍项目)2 部分。实用技能板块包括3 部分,即越野跑,远足,游戏性、休闲娱乐性跳跃和投掷;定向越野;野外生活生存。

通过收集、分析近年来我国有关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方面的研究文献可见,现阶段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以下3 个方面。

1)田径课程内容单一,结构不合理。田径内容单一主要指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竞技项目为核心;结构不合理主要指缺乏健身原理的有效阐明,更缺乏对于项目的趣味性、娱乐性等特性的挖掘。

2)田径课程内容与基础教育相脱节或与中学体育教学的需要出现反差。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出现了学生学习内容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用不上,而中学实际需要的知识技能却没有习得的现象;缺少介绍中学实际需要易普及、易开展、实效性强,深受广大青少年喜欢的健身和强体为体系的教学内容。

3)田径课程内容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设的体育专业田径课程仅仅局限在田径运动竞赛项目的范围之内,与基础体育教育脱节、脱离社会需求、与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不协调。

针对以上问题,许多研究者提出了将田径内容重新分化整合,教学内容要与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建议。

2.2学生、学科专家及社会对田径课程内容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不同类型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的范围在逐渐缩小,多数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基本以三大类6 个项目为主干来选择田径课程内容,表1 是现阶段我国部分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设置情况。但是这三大类6 个项目的内容能否满足学生需要、社会需要、学科需要和体育教育专业需要?为此,我们从项目内容及项目相关的身体素质的练习手段内容两方面着手,对体育教育专业在校学生、学科专家及社会进行了问卷调查(图1、表2)。

图1学生、社会和专家对体育教育专业

所应学习田径项目的期望

注:图中横轴数字1~16 分别代表竞走、短跑、跨栏跑、接力跑、中长跑、障碍跑、公路跑、越野跑、跳高、跳远、三级跳远、撑杆跳高、推铅球、掷标枪、掷铁饼和掷链球项目,纵坐标表示选择人数的百分比

从图1 中可见,学生、社会和学科专家对短跑、跳高、跳远、铅球4 个项目选择的一致性较高;学生、社会和专家对跨栏跑、接力跑、中长跑和标枪4 个项目选择的一致性存在一定差异。分析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学生从自身的兴趣角度考虑;社会人员则从国家政策及学校教育对田径项目的需求角度考虑,中长跑项目能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且便于实施,接力跑项目在中小学运动会中经常出现,而跨栏和标枪项目则较少出现;学科专家可能更多考虑到学科的完整性,同时专家也考虑到了中长跑项目的特点和功能,因此,选择该项目的人员也较多。对于竞走、障碍跑、公路跑、越野跑、三级跳远、撑杆跳高、掷铁饼和掷链球8 个项目,学生、社会和学科专家均认为不适宜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的教学内容。

同时,以“与田径各项目的学习相比较而言,更倾向学生学习某种身体练习手段”为主题,对学生、社会和学科专家进行了调查。从表2 中可见,不同群体对各项目相关身体素质练习手段的期望很高,这些内容与田径中的短跑、跳高、跳远、铅球、跨栏跑、接力跑、中长跑和标枪等项目应共同构成田径课程的主要内容。这一调查结果与部分院校现行的田径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但是也存在一定分歧,因此,有必要从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和方法等方面对其进行进一步分析,并确定这些内容呈现的先后顺序。

2.3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的选择 随着田径运动的发展,田径课程内容日趋丰富,而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普修课学时又非常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习最有价值的田径课程内容是摆在田径课程研究者面前的一个核心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其实质是解决田径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我们认为在选择田径课程内容时应从体育教育专业自身特点出发,在确定田径课程内容选择原则的基础上,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选择。

2.3.1 田径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田径课程内容选择原则是选择田径课程内容时必须遵循的准则,遵循课程内容选择原则有助于提高课程内容选择的有效性。根据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本身的特点,在选择田径课程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一致性原则。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因此,田径课程内容选择时就应该选择那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田径方面教育教学能力的内容。从这个角度看,田径各项目的健身手段是形成田径教学能力的基础,是学生首先应该习得的内容;对田径运动的认知能力是保证田径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础,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和态度类学习结果的需要;项目技术是田径课程的核心,对项目技术及相应教学方法的习得是田径课程内容的主体。

2)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原则。现实性与前瞻性原则指选择田径课程内容时除了要考虑现实社会的需求外还要考虑未来社会的需求,这是从社会需求方面对田径课程内容的规范。无论从现实需求还是从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看,跑、跳、投掷的基本动作、技术以及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手段对各类学生、普通人群的科学健身和运动康复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内容,应逐渐纳入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的范畴中去。

3)职业需要与兴趣相结合原则。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是确定任何教育体系的性质、价值与最终目的的重要标准。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一方面这种需要来自社会对他们的期望,通过其职业需要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这种需要来自于学生自身,通过自己的兴趣表现出来。因此,在选择田径课程内容时首先要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然后从庞大的田径内容体系中选择出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尤其要考虑那些与未来职业生活有关联的内容)构成田径课程内容。

4)基础性原则。由于田径课程是一门以动作技能为主的课程,所以田径课程的基础性内容首先包括田径名称、事实、概念、技术原理、田径规则、多种健身手段、重点项目技术等学科内容。由于其对象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因此,关于田径的知识也成为田径课程中的基础内容,这主要包括各运动项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教学组织、示范方法、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项目相关的健身手段及项目相关专门性练习手段等内容。

2.3.2 田径课程内容选择的方法 结合田径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和田径课程内容本身的特点,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在进行田径课程内容选择时可运用以下3 种方法。

1)分类选择法。分类选择法主要指在进行田径课程内容选择时,先将所有内容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然后按类别选择课程内容的方法。具体选择时一般先要根据较为宏观的分类依据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形成初步框架,然后选择相对具体的分类依据再次分类,如此多次分类,就形成了田径课程内容体系。通过分类获得的田径课程内容可以用图示或提纲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从宏观上把握田径课程的整体内容,抓住内容的主体,对单元教学内容和课时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指导。其缺点是不能深入分析内容的细微结构,容易使有机联系的内容产生割裂现象。在进行分类选择时,需要注意尽可能选择相对科学的分类依据,如若分类依据不正确,就可能遗漏部分内容或使部分内容形成重复。目前各高校所使用的田径教科书多以分类选择法选择内容,先将田径课程内容分为理论与技术两大类,然后各自逐渐落实,最终形成田径课程内容。

2)流程图选择法。流程图选择法是从田径课程的终极目标出发对需要掌握的内容进行过程分析,逐级确定田径课程内容的方法。该方法源于“流程图分析法”,它是企业用以识别风险的常用方法之一,企业的组织规模越大,生产工艺越复杂,流程图分析法就越能体现其优越性。由于田径课程内容是由若干运动项目及与其相关知识组成的复合体,课程内容多由程序性知识或技能组成,因此,在进行田径课程内容选择时,可以参考使用流程图选择法(图2)。

该方法的优点是能用直观的形式揭示田径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对田径课程的庞大内容体系而言,这种方法比单纯文本(或教材)更便于教师及学生了解课程内容;用该方法获得的田径课程内容充实、主次分明、逻辑性强;其缺点是流程图的编制过程太复杂、费时较多。

3)目标导向选择法。目标导向选择法主要指以田径课程的总目标及各级目标系统为导向选择实现各级各类目标所需要的田径内容的方法。这是一种逆向分析课程内容的方法。在使用目标导向选择内容时,首先要注意目标维度的全面性。以往我们的目标设计较为单一,重视了运动技能类目标,而对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等目标有所忽视,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会产生消极影响。其次,要注意目标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各类目标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在具体实施环节往往又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选择内容时要考虑内容之间的互补性,避免同类内容重复出现。因此,目标导向选择法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的优点,但应注意预防教条化、割裂化选择。下面对该方法进行举例说明(表3)。

从上述对3 种选择方法的简要分析中可以看出,各类方法均有其优点和不足,在实际应用中应该综合使用,以发挥各种方法的优点,使最终的田径课程内容趋于完善。同时,上述方法所选择的田径课程内容还只是比较杂乱的、缺乏逻辑性的田径课程内容的简单堆砌,这些内容基本确定了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的范围,但如何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组织,这就涉及到田径课程内容组织的问题。

2.4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的组织 为了使所选择的田径课程内容更好地满足田径教学的需要,应当对各种内容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以确定田径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和关联性。

2.4.1 田径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通过研究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教学大纲发现,目前的田径课程内容一般按照基础理论和技术教学两大部分组织课程内容,其中理论部分主要包括田径运动概述、田径运动技术原理、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田径运动健身理论与方法、田径运动竞赛组织、田径运动场地、田径运动科学研究等内容;技术教学部分主要包括短跑、跨栏跑、跳远、跳高、铅球、标枪等其他项目性内容。这种组织形式便于教师的教授,但是忽略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生的兴趣,而且在实际教学中造成了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割裂,从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自身的组织原则和方法。我们认为,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组织方面应遵循以下4 个原则,即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原则、知识序与认知序相结合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基础先行原则。

当然,在具体进行内容组织时还必须遵循一般课程内容组织的基本原则,并处理好多种关系。在进行单元内容组织时,可以单个原则为依据组织内容,也可以组合使用多个原则组织内容。但是不管使用什么原则,都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可教性、合理性并要与课程的目标相一致。

2.4.2 课程与单元内容的组织方法:范围、序列及学习结果的三维组织法 由于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3 类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或称为5 类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而且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因此,凡符合学生职业需要的、学生感兴趣的、能代表田径课程特征的这些知识就构成了田径课程内容的范围,据此,我们确定了田径课程内容的宏观范围。田径课程内容的序列可以分为纵向序列和横向序列两类,其中纵向序列主要指课程某单元内内容的先后次序,横向序列主要指单元间内容呈现的先后次序,由此就确定了田径课程内容的序列。学习结果则主要从各种内容倾向于培养学生何种能力考虑。这样,由田径课程内容的范围、内容的双向序列和学习结果就构成了三维矩阵(图3)。

由图3 可知,从横向来看,单元1 的内容应先于单元2 的内容进行安排,直至单元n;从纵向来看,陈述性知识的内容应先安排,策略性知识的内容应最后安排;综合来看,单元1 的陈述性知识是最先安排的内容,单元n 的策略性知识是最后安排的内容。由于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内容体现出其独特特点 — 由项目构成,因此,在划分单元时,可以按照项目自成单元,即有几个项目就主要设立几个对应的单元。当然,对于诸如田径运动概述之类的综合理论内容可以安排在某一单元或分散在某几个单元中,而对于技术原理、训练理论与方法、教学理论与方法、健身理论与方法、场地情况、竞赛规则与组织等理论内容可以归入项目对应的各单元不同模块中。在单元的顺序方面可依据人们对项目的熟悉程度将所选的田径项目按单元进行排序。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的排序,而不是绝对的排序,具体排序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具体项目的特点及相对难易程度、教学条件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

2.5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体系 田径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原则和方法为田径课程内容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涉及到究竟如何确定不一致的项目中哪些应该作为课程内容的问题时。还需从田径课程的3 个制约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着手,一般认为,3 个制约因素中社会因素处于第一层次,它决定了课程设计的方向和课程运行的归宿;学生因素处于第二层次,它决定了课程设计的具体着眼点和具体落脚点;而学科因素,则处于两者之间,为选择和更新课程内容提供源泉和依据。因此,在项目的确定中应将3 个因素综合考虑,尽量发挥3 个因素的一致性作用。本研究认为,为了既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同时又能保证田径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可以在保持现有6 个项目单元的前提下,在短跑单元中加入中长跑项目和接力跑项目的内容,统称为短跑单元,其他项目单元保持不变。单元顺序可按照学生对项目的熟悉程度进行排序,另外还可以按照项目的相对难易程度进行排序,或者按照项目之间的迁移规律进行排序。但不管单元之间如何排序,各单元内的内容都是相对固定的,具体采用哪种顺序,一般而言不是绝对的,要根据课程内容的实施条件适时调整。下面以上述6 个单元为内容,将田径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图4)。

由图4 可见,从纵向来看,该内容体系与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便于提高学生的田径教育教学能力。内容不但涉及动作技能(健身手段、专门练习、简单动作、组合动作和复杂动作),还涉及体现职业特点的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态度;各个项目的言语信息层,便于学生积累常用田径术语知识、常用田径事实性知识和有组织的陈述性知识,这些知识的积累,对于提高学生田径方面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有积极影响,进而提高学生的讲解能力;各个项目的动作技能层,便于学生积累常用健身手段、项目专门练习手段、项目简单动作技能、组合动作技能和复杂动作技能,这些不同类型动作技能的积累,便于学生储备丰富的动作演示技能,提高学生的示范能力和示范效果;其他类型学习结果对应的内容具有各自相应的功能。从横向来看,该内容体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实现不同项目对同种学习结果的刺激与强化。所选内容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有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也有策略性知识;将态度类学习结果贯穿于其他学习结果的内容中进行学习,保证了学习结果的完整性。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面来看,该内容体系从下到上基本体现出由易到难的特点;从左到右基本体现出由已知到未知的特点。首先,从横向来看,在进行单元组织时,将学生最熟悉的短跑单元作为先学习的内容,逐渐过渡到学生比较熟悉的跳远单元,最后到学生比较陌生的标枪单元,这一安排贯彻了知识序与认知序相结合原则。其次,从纵向来看,在对单元内的课程内容进行组织时,言语信息类内容(常用术语、项目概述、项目特征、项目场地、比赛规则)作为最基础内容,认知策略类内容(分析与评价,示范技巧、讲解技巧、组织技巧和教学实践)作为最高级内容,这主要贯彻了基础优先原则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另外,从纵向的学习结果类型看,学习过程中,既涉及了知识,又涉及了技能,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原则。

3 结 论

1)田径是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近年来田径课程内容在不断变化,课程内容范围在逐渐缩小并存在课程内容单一,不合理,与基础教育相脱节,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等问题。

2)结合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设置的实际,通过对学生、学科专家及社会需求调查表明,对短跑、跳高、跳远、铅球四个项目的期望最高;对跨栏跑、接力跑、中长跑和标枪四个项目的期望居中;对竞走、障碍跑、公路跑、越野跑、三级跳远、撑杆跳高、掷铁饼和掷链球8 个项目的期望较低。

3)应遵循一致性原则、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原则、职业需要与兴趣相结合原则以及基础性原则,运用综合选择方法进行田径课程内容选择并运用三维组织法对所选择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合理的组织。

4)本研究建立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体系是对范围、序列与学习结果三维组织法的运用。范围从田径知识与技能的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规范田径课程内容;序列包括横向顺序和纵向顺序两方面,横向顺序按照学生认知特点从已知到未知的顺序排列,纵向顺序按照知识的本质属性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课程内容的范围和序列通过学习结果统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田径课程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81.

[2] 冯晓劲. 对普通高校田径选项课教学现状的思考及改革设想[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27(1): 39 - 41.

[3] 史兵. 田径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 体育文化导刊, 2004

(8): 49 - 51.

[4] 吴绪东. 普通高校田径课改革之设想[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36(5): 100 - 102.

[5] 孙璞, 陈森林. 中小学体育现状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4(4):92 - 94.

[6] 林松. 对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改革思考[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3(4): 559 - 560.

[7] 万炳军, 刘建国. 建国后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的历史嬗变[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7(1): 8 - 11.

[8] 王明献, 詹建国, 张玉宝.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存在问题及改革方向[J]. 北京体育大学, 2013, 36(2): 110 -114.

[9] 王健, 包云, 贾萍. 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类课程内容整合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2(6): 92 -95.

[10] 王震, 万炳军. 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改革的必要性[J]. 体育科技文献报, 2008, 16(1): 51 - 53.收稿时间:2013 - 12 - 13

作者简介:詹建国,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作者:詹建国 张玉宝

田径课程体育教育论文 篇3: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设置与实施情况的对比研究

摘要:为了改变当前田径课程因为枯燥、运动负荷大而被学生冷落的现状,探讨如何通过改革让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设置得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为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开发和改革提供借鉴和指导,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8所体育院校田径教学大纲的设置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认为:1)我国体育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执行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2)在田径普修课和专修课学时设置上,部分体育院校所设学时太少,不利于技术的掌握;实践课设置上,绝大部分院校的普修课缺少实践环节,不利于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3)在考核形式上,我国体育院校的田径课程均强调终结性评价,对于过程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没有足够的重视;4)田径课程所选教材的理论性较强,缺乏实际应用的需要,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也是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体育教育;田径课程;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考核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时数

众所周知,田径运动是各体育项目的基础,能够很好地反映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技术和战术的训练效果,是反映一个国家国民体质好坏的重要参考,是当今各个国家非常重视的体育项目。特别是田径课程作为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为我们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后备体育人才,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体育院校田径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传统体育教学中能有效地发展各种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田径课,因其枯燥、单调、运动负荷较大越来越不受学生的青睐。再加上“学分制”与“选课制”实施,我国体育院校的田径课程目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造成学生选修田径课程的人数不断地在减少,其结果表现为体育院校田径教学内容和田径课程教学时数不断削减,田径课程的考核标准也在不断地降低。很多体育院校的大学生为了拓展就业面,不得不选修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使得有田径特长的大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也失去了继续学习和提高的动力。因此,作为体育院校主干专业的体育教育专业,其田径普修课和专修课程必须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改革路径来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设置与实施情况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为了全面把握当前我国体育院校田径课程的研究成果,以中国知网为检索源,以“体育院校”、“田径课程”等为关键词,检索了2005-2015年相关文献39篇,根据研究需要对其中20篇进行重点参考,由此从理论上初步归纳出当前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开设状况。

1.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的8所体育院校,即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田径普修课和专修课教学大纲的对比分析以及对专家进行访谈之后,初步了解了我国当前体育院校田径普修课和专修课的设置现状,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出专家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内容包括:1)专家对体育院校田径课程教材适用情况的反馈;2)专家对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和专修课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的反馈。此次研究共发放专家问卷40份,回收问卷40份,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40份,有效问卷率为100%,完全满足本研究的需求。

信度检验采用重测法,在间隔15天后,对相同的调查人员进行文件的重新发放和回收,问卷的信度检验用SPSS11.5软件计算出重测法获取的每个题项前后2次调查结果的信度系数R=0.82,说明问卷有较高的信度。问卷的效度检验采取聘请12位专家对问卷的内容效度进行检验,得出问卷的效度系数为R=0.90,说明本文设计的问卷内容、结构比较合理,具有较高的效度。

1.2.3 比较分析法 通过比较分析不同体育院校的教学大纲,特别是对其教学时数、学分、教学内容、考核评价设置等方面进行统计,归纳总结后得出结论。

1.2.4 专家访谈法 鉴于研究需要,围绕我国体育院校田径普修课和专修课开设状况编制了访谈提纲。访谈对象为所选8所体育院校16名正高级职称体育教育训练学方向田径教研室的专家,所有访谈都采用直接访谈的形式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2.1.1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时数、学分以及开设学期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8所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大纲的分析,不同体育院校在教学时数和所设学分上表现出较大差异,而学期数的设置则差异较小(见表1)。

1)在教学时数上,首都体育学院教学时数最高达到了208学时,远远高出了其他院校,说明其对田径普修课的重视;最少的为武汉体育学院的90学时,2所院校相差118个学时之多;上海体育学院的教学时数最接近所选8所体育院校的平均值,为138.50学时;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所设学时数都没超过100学时。针对上述教学时数设置情况,由于田径普修课所学内容较多,如果没有一定的教学时间作保障,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建议3所不到100学时的学校增加教学时数。

2)在学分设置上,依然是首都体育学院最多,为12个学分;北京体育大学的学分设置最少,为4个学分,与首都体育学院相差8个学分。

3)在设置学期数上,各个学校相差不大,基本都为2个或者3个学期,其中,北京体育大学只有1个学期,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为2个学期,成都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和沈阳体育学院为3个学期。

2.1.2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内容的对比分析 8所体育院校所开设课程中开设最多的5门理论课程是《田径运动概述》、《田径运动技术原理》、《田径运动竞赛组织》、《田径运动教学理论》和《田径运动竞赛裁判》,说明这5门课程的实用性较强,可以为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理论课的开设提供借鉴。特别是《田径运动概述》和《田径运动技术原理》2门课程,各体育院校均选择了开设,说明各体育院校均重视这2项教学内容。而在理论课程开设门类数量上,成都体育学院和首都体育学院为最多,均开设7门课程;北京体育大学最少,仅开设了4门课程;其他体育院校则一致,均为5门课程,说明各体育院校对理论课所授内容的知识量和知识点上存在—定的差异(表2)。课程内容的设置需要遵从市场人才供需的规律和人才培养的教育学规律,所以,在教学内容选择和开设门类数量上,还有待各体育院校加强交流,更为科学地、合理地进行设置。

从8所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技术课和实践课教学内容的统计结果来看(见表3):

1)各体育院校均重视的项目分别是:跑(短跑和跨栏跑)、跳(跳高和跳远)、投(铅球和标枪)共6个项目,说明这6项为各体育院校均为重视的基础项目。但各院校开设项目的数量有所不同,北京体育大学和首都体育学院开设项目数量为最少,为6项基础项目,其他院校则在此基础上,设置的学习内容更为丰富,更为多样。例如,成都体育学院和沈阳体育学院是开设项目最多的2个院校,至少有10个项目开展了学习。

2)通过计算单个项目所花费的教学学时可知,各体育院校有所不同,其中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等4所体育院校单个项目所设置的学时基本上在10学时左右。而其他几所院校单个学时最少的为上海体育学院的13学时,最多的为首都体育学院27学时,分析认为,用10个学时学习一个项目,时间显然偏少。

3)在教学实践课的开设上,8所体育院校中只有3所院校有所开设,虽然教学时数不同,但均有所侧重。有研究表明,田径教学除了强调培养“全面型”的人才,掌握更多的技能之外,更要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所以,这3所院校在教学实践课的开设上,值得其他几所院校借鉴。

2.1.3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考核方法的比较分析 对于田径课程的考核方法,各院校基本上是大同小异(表4)。考核的主体均包含了理论成绩、技能评定、达标成绩和平时成绩4个部分,不同之处在于有的院校除了这4个部分之外,还加入了其他考核内容,比如,上海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和沈阳体育学院加入了教学技能的考核,特别是上海体育学院还把教案的评定加入考核内容之列,这说明了各体育院校的考核内容在主体一致的基础上,还有其他侧重点,各院校各有自己的考核特色;从考核各部分所占的比例来看,各学校理论成绩一般占总成绩的20%~30%,技术考核在各体育院校田径普修课考核中占的比例均比较大,最突出的是首都体育学院技术成绩占到70%,其他学院技术成绩基本在40%~60%之间。在平时成绩考核方面,除了上海体育学院的平时成绩占5%之外,其他7所体育院校的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都为10%。综合来看,各体育院校考核评价方法情况,基本吻合了田径普修课要求的了解田径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协作精神的总体要求。但考核内容各学校重视的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建议各体育院校相互之间加大交流的力度,相互借鉴,交流经验,从而制订出适合本校实际又有利于对学生全面考核的方法和考核比重。

考核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科学合理的考核内容、多元互补的考核形式将会激励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对体育院校田径普修课教学大纲的总结比较分析,结合对各体育院校田径教学专家的访谈结果,可以总结出我国体育院校田径普修课课程考核有以下3个问题:

1)考核形式过于单一,技术课和理论课的考核形式基本为1种或者2种,这说明在考核方式上各学校并不科学,多数仍然采用“一考定成败”的方式。

2)各学校仍然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指标,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从统计结果来看,终结性评价仍然是学校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而没有注重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这样很难体现学生学习的反馈效果,也不能很好地保证教学改进的质量。

2.2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课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2.2.1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课教学时数、学分、学期的对比分析 在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课学时数和学分的设定上,不同学校的差异比较明显,而学期数则较为相近(表5)。

1)学时数上,8所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课的平均学时为463学时,其中武汉体育学院最多,为588学时;沈阳体育学院最少,只有288学时;有4所体育院校的学时数低于平均值。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的学生来讲,如果想获得比较理想的训练成绩以及掌握比较高的田径专业技能,必须有足够的训练时间作保障,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充裕的上课时间,学时时数高,显然对课后的效果有利。

2)在学分设置上,各院校平均学分为21.38分,有5所院校的学分设置在20分以上,广州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的学分最少,为12学分。

3)从田径课程分布的学期数来看,8所体育院校的学期数基本相近,北京体育大学等4所学校设置了6个学期,沈阳体育学院和成都体育学院2所学校均设置了5个学期,首都体育学院和天津体育学院最少,但也均达到了4个学期,整体上较为接近。

显然,如果学分较少,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学分实际,考虑学习其他项目以获得更多的学分。那么同一个学期,多个项目的交叉学习,这对于田径基础项目的学习效果以及质量,势必有一些影响。因此,在学分与学时的优化组合上,还有待改进和完善。

2.2.2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课教学内容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不同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课和普修课的比较,田径专修课的理论课程开设相比较于普修课来讲其设置的科目更加多样和具体化,同时学习的内容更加细致(见表6)。

1)在理论课程的开设方面,各个体育学院开设最多的2门理论课程是《田径运动竞赛裁判法及规则》和《田径运动竞赛组织工作》,分别有7所院校开设;而有6所院校开设的课程有《田径运动概述》和《田径运动场地》,说明这些课程的实用性较高,可以作为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开设田径专修课理论课程时的借鉴。但是,《田径运动员选材》、《训练计划的制订》以及《少年儿童、女子教学与训练》这3门课程开设的院校不多,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的学生将来必定会有很多要从事基层田径训练的工作,这3门功课的学习对教练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希望引起各体育院校的重视。

2)在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课技术课程的设置上,各体育院校设置的课程相对集中,各学校都从跑、跳、投的项目上去开设。其中有7个田径项目8所院校同时开设,分别是短跑、接力、跨栏跑、跳远、推铅球、掷标枪和背越式跳高,有7所院校开设的技术课程是竞走、中长跑和掷铁饼,而撑杆跳高、障碍跑和掷链球开设院校数量较少,只有4所院校开设。

3)在教学训练的实践课上,虽然注重的方向不同,但8所体育院校都有所开设,从中可以看出各所体育院校对学生实习实践的重视。例如,北京体育大学注重对学生教学训练方法与方式的实践以及在裁判学习方面的实习实践,沈阳体育学院的实践课包括教学实习、训练实习和裁判实习等。分析认为,对于实践课的开展还是应该付诸于平时的教学训练课,可以借鉴北京体育大学在平时上课中穿插教学训练的实践内容,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边学边练可以加深学习效果,同时也避免了放在学期末或者学年末集中起来实践所引起的遗忘情况发生。

2.2.3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课考核方式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课学生考核方式的比较分析后发现(见表7),8所体育院校田径专修课的考核内容与田径普修课类似,基本包括达标、技评、理论成绩和平时成绩4个方面,但与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相比,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课的考核方式更加灵活,大部分学校会根据不同学期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但是从考核内容上,未能看到考虑学生常见的训练伤病,以及学生低水平、低状态等因素的考核情况,暴露出过分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问题。在当前教学大环境下,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很多,但是学期末的考核内容和形式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的关键因素,虽然各个学校对实践课的开设较之以前有所提高,但是在考核方式和方法的科学性上还需要进一步思索,从而探索出更加合理的考核方式。

2.3 我国体育院校田径课程教学实施的状况分析

2.3.1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任务实施的情况分析 对于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普修和专修)教学任务的实施情况(见表8),全部40位专家均选择了“学习田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技能”这一项,说明了该项教学任务是田径课程教学实践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专家选择比例超过60.00%以上的共同选项是“提高专项运动能力,达到国家运动员等级”和“培养裁判能力,获得裁判等级证书”,其中,针对普修课,专家更侧重于“发展身体素质,培养体育运动兴趣”,而针对专修课则更侧重于“掌握田径竞赛组织能力”,体现出了二者的差异性。由此可见,绝大多数体育院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侧重以培养田径实践人才为主要任务,专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体现出体育院校在教学实践中较少关注学生的人格素质,以及田径科研能力的培养,只是将培养的重点放在知识和技术的发展上,在教学任务的全面性、学生基本技能的发展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有待进一步完善。

2.3.2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大纲执行的情况分析 教学大纲是编制课程的总体规划部分,从整体上规定了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时数、考核方式等内容,是实施和开展教学工作的依据。从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统计来看(见表9),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课程实施过程中,40位专家中有14位(35.00%)认为本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实施过程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的;有17位(42.50%)专家认为本校基本按照教学大纲执行;仅有9位(22.50%)专家认为本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是根据教学大纲灵活进行调整教学内容的。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课课程实施过程中,有17位专家认为本校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执行教学;只有7位专家认为本校可以灵活掌握教学大纲并对课程开设进行干预。依据上述研究统计,我国体育院校无论是体育教育田径普修课还是专修课都能够基本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2.3.3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材使用情况的分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参考依据,一门课程教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对于田径普修课,有26位专家认为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是适合本校田径课程开设的,占到总人数的65%;有5位专家认为本校当前的教材与所开设课程不匹配,占到了总人数的12.5%。对于田径专修课来讲,认为当前教材非常适合和适合课程设置的专家人数分别为7位和17位,共计占到总人数的60%;认为不合适的专家仅有3人,只占到总人数的7.5%(表10)。从整体情况来看,当前体育院校田径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基本满足课程开设的需要,但是从专家反馈的结果来看,在教材的使用上部分学校还存在着不足。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我国各体育院校基本都能够结合本校实际对这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课程进行设置与实施,并根据教学大纲贯彻执行教学任务,选用参考教材,但各体育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执行的过程中存在—定的差异,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2)我国体育院校田径理论课与技术课在教学主体内容设置上基本一致,突出了田径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各院校能够结合本校实际,设置更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内容;理论课和技术课在学时、学期以及项目设置上,部分体育院校存在所设学时、学期较少,时间上难以保障,不利于学生充分地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在实践课设置上,绝大部分院校的普修课在技术教学设置上缺少实践环节,不利于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3)在考核形式上,我国体育院校田径课程均强调终结性评价,对于过程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没有足够重视,反映出考核方法不能全面、合理、客观地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4)在教材的使用上,各学校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版本教材,但是教材内容过分注重技术理论内容,并没有考虑到其实际应用价值,同时缺乏启发性和趣味性,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个别体育院校暴露出未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教材过于陈旧,不能很好地体现时代性等问题。

3.2 建议

1)体育院校应遵循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规律,注重学生培养教学时数的合理设置,保证学生学习的质量。同时加大实践课所占的比重,注重实习形式的多样化。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制订教学大纲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时数与学分的确定、教材的选择以及考核方式和标准的制订等,以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根据教学实际,完善教材建设。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提高教材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使教材能够集专业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为一体,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合理安排教材的难度。

3)借鉴国内外经验,创新评价机制。应该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定,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把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鼓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评价的模式,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制订客观、公正且易于操作的评价标准。

舒宗礼 王璐璐

作者:许占鸣 李晓慧

上一篇:体育教学意识研究论文下一篇:职业教育工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