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学论文

2022-04-25

【摘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学校不断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工作,为学生打造精彩的体育课程,以此促进学生身健康发展。然而,学校在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陷入了困境,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基于此,学校需要着力探究体育课程改革出路,提升体育课程改革水平,保证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学论文 篇1:

第8次体育课程(前期)改革若干问题的反思与启示

摘要: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自2001年始已历时8年,其间对课改理论问题认识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实践的有序有效运行,而为缓解与教学实践冲突的理论研究成果又形成了课改的宝贵经验。值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即将颁布之际,对第8次体育课程(前期)改革过程中所经历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反思,为后期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问题反思;启示

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自2001年始已历时8年,8年来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引下,体育课程改革出现了新的气象,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经验和成就令人欣慰,但改革向来就不是一蹴而就,也难以一帆风顺,其间对课改理论问题认识的偏差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实践的有序有效运行。值此《课程标准》修订稿即将颁布之际,对第8次体育课程(前期)改革过程中所经历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反思,为后期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重要启示意义。

1、第8次体育课程(前期)改革若干问题反思

1.1 对体育课程改革理论基础适用性的反思

第8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支柱“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都是后现代西方的泊来品。国外先进理论的借鉴价值本无可否认,但必须考虑文化背景,现实条件存在的差异,对引进的理论进行可行性分析与本土化研究。毕竟与业已步入后现代文明时代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与地区间的不平衡等现实情况决定了学校体育在整体上硬件条件与师资水平的相对落后,西方的课程理念与我国课改的实施环境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冲突。回顾世界和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体育课程的发展具有世界性与民族性共存的特点,各国都在建立适合本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体育课程,而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拿来主义”必须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基础之上,必须使拿来的东西“本土化”,否则必然“水土不服”,脱离实际,课程改革也必将以失败而告终。

1.2 对体育课程改革目标准确性的反思

本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但因此将体育课程定性为体育和健康教育“合科”,甚至单纯认为体育就是健康教育的做法,却值得商榷。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规定和《课程标准解读》中的说明,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课程性质上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既然课程的主要手段仍然是“身体练习”,其课标中涉及大量相关理论知识的健康教育目标又怎能仅通过身体练习来达成。增进学生健康需要依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得到解决,并非“体育与健康”一门课程可以包打天下。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承担起超越自己系统能力的使命,何其沉重!如果我们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体育课程也许会因为如此艰巨的使命而不堪重负”,体育课程的性质也甚至会因为认识上的偏差而被扭曲。曾几何时,我们的体育课程改革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其核心使命,广大体育教师为之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和心血,却依然未能有效遏止学生体质持续下滑的局面。“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出现下降”“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已成为城市学生的重要健康问题”“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等带有对体育教师责问性质的负面报道屡见于各路媒体,但每周2~3学时的体育课程就应该为这一综合性的教育甚至是社会性问题承担全部责任吗?现如今,我们又提出“增进健康”为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否在重蹈历史的覆辙。

1.3 对体育课程改革历史继承性的反思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教育现实问题的清醒认识。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在经过近20年的改革探索后,体育教学现今走到了哪一步?体育课程改革有何得失?哪些问题是困扰和影响我们改革深化的深层问题?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是否切中了这些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伊始,有些人将新旧体育课程目标作为“对立面”,以图通过对传统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全面否定反衬出新课标的优越性。殊不知,明确而有针对性的课程改革正是基于对体育教学历史的继承与超越。否则,改革就会失于偏激,就会误入歧途。例如,在面对“知识教育”时代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时,改革过程中就曾出现轻视知识传递的倾向。在对新课程标准中体育学习领域划分时,将认知发展这一最基本的目标排除在5个领域之外的做法引起了部分专家的质疑:难道体育课程教学就不需要学习有关体育运动的文化科学知识?难道过去我们对“三基”的提法就完全错了?学生增进健康没有科学知识的指引是否行得通?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体育课程与教学在某些方面是否出现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错误倾向?

1.4 对体育课程改革权责明确性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颁布为课程内容选择提供了比较大的自由度,为学校和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时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并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提供了可能。这一规定极大地提高了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可行性、地方性和趣味性,促进了体育教学内容的创新和研究;但是,从当前学校体育发展与师资队伍水平的具体情况来看,将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权完全下放给学校的做法是不合适的,因此,有专家提出应首先由地方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制定出指导基层学校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教学指导文件。但是指导文件由哪级教育行政部门来做,应该做成什么样的文件、文件包括哪些内容、其指导性如何等都未作明确而深入的研究,于是出现了大量非体育性教材作为教学内容实施的现象,例如魔术、电子竞技、棋牌、多米诺骨牌、交通工具(自行车)、劳作等;也出现了将生产生活工具作为体育教具和器材使用的现象,例如扁担、南瓜、扫把、军装、药箱等。这些不恰当的“资源开发”不但使课程资源开发偏离了方向,也使体育教学出现了庸俗化和幼稚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赶时髦,搞形式主义”的现象,最终将体育教学导向“虚无化”。

1.5 对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条件成熟性的反思

为了保障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党和政府于2006年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采用“分项目,按比例”的方式重新划分了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经费需求;但相对于基础教育发展的总需求而言,各级财政的总投入也并非充裕。由于决策者的观念认识与历史原因,具体到对体育教学的投入进一步被削减,相当比例的学校距教育部印发的《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要求相差甚远,造成了体育教师有改革之

心,却无改革之力,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所需资金与设施的缺乏与决策者对课改意义的淡漠,使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体育教师失去了对新课改的兴趣和热情,参与新课改的动力严重不足,使需要体育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技能”的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在基层学校课改过程中就出现了“三热”与“三凉”的现象:上层热,基层凉;专家热,教师凉;圈内热,圈外凉。

再者,对课改形成统一认识、具有较强指导性的参考书籍严重缺乏。不同专家的著作中对有关课改问题的讨论经常出现相悖的观点。专家的观点不统一导致一线教师教学指导思想的混乱。也难怪教师们深有感触地说:“向上瞧,主管部门请来培训的专家换一批人换一套说法;向下瞧,同事之间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交流。老师们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跟风’。专家提倡快乐教学,课堂教学就以游戏为主。到最后,忽视了体育技能的训练,影响的是学生的体质”。

2、第8次体育课程(前期)改革若干问题反思的启示

2.1 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体育教学理论体系的研究

对于国外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要在分析其文化教育背景、社会现实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消化与吸收。重点是要总结历次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切中阻碍体育教学发展的关键问题,结合我国体育教学的现实情况,提出更符合国情与学情的体育课程改革方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学理论体系。

2.2 合理定位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为明确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得到了广泛的讨论。第8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既然是以“体育与健康”为改革的号召和创新点的,那么,健康与体育的关系就必然成为此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支柱和实践内容。在大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运动技术学习是健康促进不可或缺的内容和过程,体育与健康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是‘体育为健康’的关系”的正确认识,也出现了“此次体育课程改革是健康与技术之争”的错误说法,但毕竟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得到理论和实践界的关注。与此同时,在教学内容层面,体育的内容与健康教育的内容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结合,主要反映在以下3个方面:1)高中的教学模块中第一次有了必修的健康教育的模块;2)在各个版本的体育教科书中都增加了许多有关健康的理论知识;3)心理健康的内容大大地增加了。

2.3 摆正新旧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关系

此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明显标志之一是将“体育”更名为“体育与健康”,“坚持‘健康第一’理念”成为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健康”的观念也从身体健康扩展到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领域。虽然新旧体育课程教学理论与目标的变化引起了体育学术界的诸多争议,例如“健康与技术、运动素质的关系如何”“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还是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不是体育学科的目标,如何实现”等,其中一些问题甚至还在继续讨论之中,但是,这个变化毕竟深刻地触及了体育课程目的和目标的问题实质,引发众多的思考,而且,“健康”概念的强调还客观地绕开多年来的“增强体质还是掌握技术”的目标争论,使学校体育界相对地获得了统一的目标认识。

2.4 完善体育课程开发的管理模式

由于新《课程标准》对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约束不够,导致体育课程内容等资源开发时出现的问题使我们意识到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课程资源开发管理模式的建设。首先,新《课程标准》中应增加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原则,例如,身体锻炼性原则、体育文化性原则、适量性原则、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原则、安全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等;其次应把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区分为“急需开发的内容”、“需要开发的内容”、“不需开发的内容”和“不能开发的内容”等不同层次;第三,对课程资源开发的量和度要有明确的规定,要根据课程资源开发的实际需要和目的进行恰当的鼓励,不宜宣传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越多越好,以防止体育教学内容、教具等方面出现舍本求末、喧宾夺主的现象。最后,要明确规定对于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查后,证明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也贴近各地的实际教学情况,才可以作为新的教学内容进入体育课堂,使课程内容资源开发逐步沿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

2.5 加强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物质条件保障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逐步推进,政府办学的责任和义务的逐步明确,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物质条件会逐步完善。关键是加强国家和省一级政府对地方财政的监督检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完善体育课程教学专款专用的监督机制,防止体育教育经费的流失。其次,建立体育器材购置和经费支出的监督机制,完善体育器材维修、保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例如,江苏省坚持“建、管、用”并重的原则,制定了《中小学体育器材场地管理制度》,对场馆、设施和器材的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在体育设施设备齐备的基础条件上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同时,为了城乡教育的平衡发展,该省组织实施“六有”“四配套”等工程,使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场地建设、器材的配备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最后,实行跨地区体育巡视员制度,监控学校场地、器材的建设、使用与管理情况。体育巡视员小组由多名懂得体育场地评估的工作人员组成,相对独立的学校体育巡视员应定期检查、交叉评估各校的体育设施情况,写出巡视报告,对所巡视学校的场地、器材的质量、管理、使用等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估,并将信息反馈给学校与主管部门。

2.6 加强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转换与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成功的人力资源保障。组织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进修的同时,开展体育师资系列培养计划和培训行动:“跨世纪园丁工程”、“2008西部中小学骨干体育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体育教师远程培训计划”、各类体育科学大会或学术研讨会、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等,为优秀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搭设了发展平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骨干教师。教育部文件也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的保障机制,要求各地要通过3年的时间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1次轮训,并纳入教师的培训工作计划。

3、结束语

第8次体育课程改革从当初的实验探索到如今的全面推广,其广度与深度都是空前的。应该说,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但正视问题,总结经验,时时反思我们的工作,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不断丰富和完善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是一名合格的教学改革研究者应有的态度,也是后期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并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者:马良 吕冬生

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学论文 篇2:

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学校不断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工作,为学生打造精彩的体育课程,以此促进学生身健康发展。然而,学校在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陷入了困境,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基于此,学校需要着力探究体育课程改革出路,提升体育课程改革水平,保证体育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困境;出路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把健康放在重要的位置,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体育课程改革符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健康发展目标。为此,学校需要重视体育课程教育教学工作,以此及早实现“健康中国”发展目标。从目前现状来看,学校因受到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体育课程教育教学工作遇到了一定阻碍。因此,学校应积极反思自身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开展体育课程改革工作,构建并完善新时期学校体育课程方案,进而切实指导实践工作。

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困境

为提升体育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学校要大力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工作。但在推进的过程中陷入了一些困境,如体育教学观念落后,体育课程重视不够;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场地和器材的不足;学校体育课程师资力量较薄弱等。

(一)体育教学观念落后,体育课程重视不够

教学观念指导着教学工作,在教学观念科学合理的前提下,教学工作也会进展得更为顺利。当前,部分学校体育教学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更不用提能够有效指导体育课程改革工作了。与此同时,部分学校认为数学、语文、英语在考试中占总体分数的比例较大,影响着学生升学,因此学校侧重于开展这些学科的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工作。由于体育在考试中占总体分数的比例不大,学校往往不太重视体育课程改革工作。总体来看,体育在学校属于一门边缘化的学科。而落后的体育教学观念以及缺乏重视体育这门学科这些因素影响了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质量,并使得体育课程改革陷入到困境之中。

(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场地和器材的不足

体育课程教学离不开教学场地和器材,可以说教学场地和器材是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但是部分学校所提供的体育课程教学场地狭小,不能够充分地满足体育课程教学需求。器材乃是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工具。然而,学校体育运动器材准备也不充足,存在几个学生共同一个器材开展体育活动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无法得到充分地锻炼。而学校缺乏加大对教学场地建设和器材购买方面的经费投入力度也是造成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无法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学校体育课程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支撑着体育课程改革工作,当前学校存在体育课程师资建设水平不高的问题,进而使得体育课程教学工作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体育课程师资建设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体育教师的专业性不强。部分体育教师仍然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这样无法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另外,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学习的需求,不利于保证学生体育课程学习质量。由于部分体育教师的体育技能专业掌握水平不高,其不能够为学生传达丰富的专业知识,影响学生体育技能掌握效率与质量。比如,教师在立定跳远教学中只是单纯地让学生用力向前跳,而极少为学生做示范,也极少为学生讲述立定跳远的姿势、技巧等。二是体育教师学历偏低。即部分体育教师的学历与国家规定的学历不相符合,另外,还存在没有拿到教师资格证就上岗的问题。三是体育教师数量偏少。通常情况之下,体育教师往往需要带多个年级。这样体育教师无疑将会面对很大的教学压力。

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出路

体育课程改革的困境阻碍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完成水平。因此,学校需要探究体育课程改革的出路,以此摆脱体育课程改革的困境。

(一)转变传统观念,重视体育课程

在教育快速发展的阶段,学校需要摒弃传统教学观念,积极地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切实推进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工作。由于学校管理人员以及教师引领着体育课程改革工作,其需要深入地探究体育课程改革有效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还要抓住体育课程改革关键点,强化体育课程改革效果。另外,要重视体育课程,并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课程改革工作之中。为保证体育课程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学校需要构建合理的改革规划方案。不同地区的体育教学发展现状不尽相同,因此要根据自身实际发展现状,优化课程改革工作。其中,学校可以以多元化观念为体育课程教学工作指导,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程教学工作的需求。

(二)加大学校体育教学的设施建设

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场地和器材的不足制约了学生发展,不利于提升体育课程教学水平。为此,学校需要改变当前发展状态,积极地做好体育教学设施建设工作,为学生学习体育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要投入资金,扩建教学场地,同时要采购一些体育器材。与此同时,学校需要做好体育器材的维护与管理工作,延长体育器材使用时间,充分地发挥体育器材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

(三)加强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基于体育课程师资力量薄弱的发展现状,学校需要着力推进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具体可以从以下角度出发,一是开展培训活动。学校需要组织教师参与体育专业培训教育活动,帮助体育教师开拓视野,增强体育教师专业教学能力。与此同时,培训人员需要指导体育教师学习专业技能知识,保证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二是引进专业教师。学校需要加大招聘力度,引进专业体育教师。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体育教学整体水平,而且能够增加体育教师数量,进而缓解体育教学压力。三是注重学历。学校需要在引进专业教师的过程中注意其学历,以此更好地打造优质有体育教学师资队伍。为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学校可以适当地提高体育教师薪资待遇水平。

综上所述,当前,学校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影响了体育课程的改革步伐。为此,学校需要正面迎接体育课程改革挑戰,以此保证体育课程改革质量。与此同时,学校需要合理地吸收与借鉴其他学校的体育课程改革经验,以提升自身的改革水平。

【参考文献】

[1]贾于宁.上海市“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2]周凰.学校课程领导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9.

[3]王建伟.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39(04):1-4.

[4]罗可章.新时期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课程教育研究,2018(10):203.

作者:廖荣新

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学论文 篇3: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反思与走向

[摘要]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处于一个相对活跃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改革的过程是不断反思的过程。文章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行了反思。并指出整合高校体育课程目标,重新关注运动技术教学的合理比重与运动技术在课程中的地位,围绕锻炼的实效性进行改革,提高和优化教师专业技能与课程改革同步进行等,将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走向与重点。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 反思 走向

[作者简介]许竞(1977- ),男,陕西西安人,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运动生物力学及运动训练。(陕西 西安 710068)

一、高校体育课程基本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学校教学发展的变化和要求,我国共经历了八次课程教学改革,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也在其大背景下不断地深入。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从苏联注重技术教授,强调体育为国家服务,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课程的指导思想,到第八次教学改革强调体育教学的“健身”功能,同时重视个人的发展,突出了以人为本、注重个性与差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也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所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围绕素质教育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终身体育能力。

二、体育课程改革现状

1.体育课程改革理念。新体育课程改革明确了坚持“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但这一理念过于模糊与宽泛,课程的实施者在理解与操作上容易出现偏差,有些教师认为,可以利用传统的技术教学,达到增强学生身体健康的目标,即通过技术练习,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运动技术并提高身体素质。显然,这一观点片面地理解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人的身心割裂开来,只注重身体素质的锻炼,忽视了运动对个体心理影响以及塑造人格的功能。近年来,我国大部分高校实行“三自主”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学习时间、授课教师,这一改革思路是正确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三自主”体育教学改革对学校师资、场地器材、经费投入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同时,这一改革有可能加剧运动技术为核心教学过程。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是为配合《决定》出台的文件,但《纲要》没有明确区分高等教育类型,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没有与普通本科院校区分开来。高职院校有独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以及课程指导思想,对课程设置也有明确要求,课程改革要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工作过程”,这两种指导思想现阶段还很难达到重合与统一。这就使得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陷入尴尬的选择,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改革;还是围绕高职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改革。所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还存在不能完全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及对“健康第一”理解不够透彻,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指导思想紊乱等问题。

2.课程内容与教学实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首先是观念的更新,但改革的表象还是要看体育课程的设置内容是否合理。无论是研究体育课程的学者,还是课程的实施者,都普遍认为把“健康第一”作为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在这个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各个高校都尝试开设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积极拓展体育课程内容。一部分高校虽然还在使用统编教材,但对授课内容进行了超越教材的拓展,根据本地体育传统项目与师资等优势,把一些学生喜欢、具有本地特色的民族传统项目作为体育授课内容,在弘扬本地体育文化的同时,提高了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但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因为大多数高校选择统编教材,如果按照教材、大纲进行授课,就难以避免以运动技术学习为主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如果按照课改内容,就会出现教材、大纲与实际授课内容脱节,教材与大纲的严肃性受到质疑。也还有很多高校在体育教材的内容选择以及大纲的制定上,还是以运动技术的教授作为课程的主要任务。

3.师资力量的支撑。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要顺利进行,师资队伍是一个重要前提,要有一支专业技能范围广,年龄、职称结构合理,专业理论素养过硬的教师队伍。我国高校扩招引起的师生比严重失调,以及教师专业、年龄的结构性矛盾,在短期内难以扭转。而且,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处于起步阶段,教师在岗专业能力、课改观念等的培训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期内难以完全适应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虽然大部分高校进行了类似“三自主”教学模式、自选课等课程与教学改革,但学生的选课实际上也是“半自主”,因为师资与其他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达到真正的“三自主”选课要求,任由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选择教师。但这一模式是进步的,也迫使高校课程的内容不断拓展。所以,师资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短板。

4.场地器材的保障。体育场馆与器材是体育教学必需的基础条件,更是课程改革的基础保障。只有具有完备的体育设置,才能保证各个项目顺利开展,我国高校学生生均场馆面积与器材數量还处于较低水平,很难达到《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器材配备目录》的标准,各个项目体育设施发展也不均衡,田径与大球类项目基本能满足需要,羽毛球、网球等场地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有些高校为了标新立异,没有根据本校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把高尔夫等一些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项目作为课程内容,占用了大量有限的体育经费与场地设施,这无疑加剧了学校体育经费与场馆紧张的现状。由于场地器材建设项目发展不均衡,以及缺少科学的论证造成场地器材浪费,是限制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另一个突出问题。

三、反思

1.过于专注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最大的进步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关注,进一步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但过于关注学生的兴趣也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一个比较极端的现象。有些高校从一年级开始就进入选课阶段,学生按照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由于选课体系本身的缺陷,一部分学生频频换项,哪个项目不累,考试容易通过,就选择哪个项目,健康教育、人格培养等很难完成。而且,选课教学容易演变为专业技术教学,这对一些身体素质不佳、技术基础薄弱的学生的自信心是一个很大的压制与打击。所以,对学生兴趣过于关注,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个突出问题。体育课程虽然要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还要能满足身体锻炼与培养情感的需要。

2.形式上的运动技术教学模式。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一个很大的成就,是摆脱了数十年苏联运动技术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但课程改革需要课程设计者与课程实施者在满足学生需要、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开展运动技术教学。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也经历了“U”形发展,从最初的技术教学为核心,到“放羊式”“快乐教学”等模式,再到盲目打击“放羊式”“快乐教学”模式,最后又回到运动技术为核心模式。

3.身体锻炼实效性较差。体育课程教学最主要的目标是通过身体活动达到身体锻炼的目的。无论是盲目地满足学生选课的兴趣,还是彻底放弃运动技术教学,都是以牺牲体育课运动负荷为代价,失去了体育课本身的属性与特征。一些高校为了拓展体育课程内容,把一些不属于体育范围的游戏,或者没有多少运动强度的体育项目作为选课内容,比如象棋、围棋等,背离了体育学科的自身特性与体育教学的本质。因此,无论是什么样的体育课程内容,首先要满足课堂练习的强度,达到锻炼的目的,保持体育学科的本质特性。

4.教师专业结构、能力与学生选课的矛盾。从我国高校不断增大办学规模,各个高等院校普遍扩招到现在,一直存在体育教师与在校生生均比较低的现象,有的高校体育教师授课量达到每周20课时以上,每个教学班学生数量也持续上升。虽然各个高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但这一突出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体育学科更是尤为严重。特别是进行体育选修教学的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结构、专业能力与学生选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应对这一矛盾,很多教师不得不教授自己并不擅长的专业,教学的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四、改革的走向

1.课程目标需要整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首要问题是确定课程目标,这关系到体育课程改革的走向。《决定》《纲要》等文件虽然阐明了课程改革的前提与目标,即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作为主要目标。但这一目标过于宽泛,造成课程目标不够清晰,定位模糊。课程实施者容易陷入“什么都想要,但哪个也没有做好”的境地。特别是高职体育课程目标仍在是围绕学生 “职业能力”进行体育教学,进而满足社会的需要(即将来从事工作的需要),还是坚持既有目标之间徘徊。所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首先要明确并清晰地表述体育课程目标,整合过于宽泛的现有课程目标,在满足社会、学生的前提下进行课程目标的整合,制定出普通高等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不同层次的课程目标。

2.制定合理的运动技术教学比例。运动技术为核心的课程理念要坚决抛弃,但不能理解为体育教学不需要运动技术教学。高校体育选课模式与“三自主”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杜绝学生入校就进行以上两种模式教学。在满足课程目标、运动技术、学生兴趣需要的前提下,合理地划分技术教学、学生运动兴趣的比例,培养学生多样运动技术基础,然后进行选课教学。

3.围绕锻炼的实效性进行改革。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就体育学科而言,学生能不能在大学两年的体育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到两门体育技能,能不能在课堂上充分地进行身体锻炼,这才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抛弃和偏离了这一核心目标,任何体育课程的改革都是失败的,所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走向,要围绕学生课堂锻炼的实效性开展进行。

4.提高和优化教师专业技能与课程改革同步进行。体育课程改革首先需要人才的支撑,特别是进行选修课程改革的院校,特别要重视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一方面要保持与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示范能力;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讲授能力,优化教师专业结构,根据选课的需要,鼓励教师进行进修培训,使得教师能勝任多个体育技能教学岗位,以保证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

五、结语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处于一个相对活跃期,体育课程目标、内容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改革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反思。可以预见,整合高校体育课程目标,重新关注运动技术教学的合理比重与运动技术在课程中的地位,围绕锻炼的实效性进行改革,提高和优化教师专业技能与课程改革同步进行等,将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走向与重点。

[参考文献]

[1]赵苏吉.高职院校如何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体育学刊,2006(5).

[2]刘淑英.高校体育课程选项教学开设条件剖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4).

[3]孙洪涛.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趋势[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3).

作者:许竞

上一篇:文化氛围建立客户忠诚论文下一篇:体育课程与健康课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