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类课程体育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体育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应积极依托国家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态势,开展相应的课程改革探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舞蹈类课程体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舞蹈类课程体育教育论文 篇1:

高职医学院校健身操(舞)类在线开放课程的研究

摘 要:健身操(舞)类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体育选项课中的重要内容,健美操、街舞、瑜珈、排舞、体育舞蹈等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广泛融合,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迅猛发展,推进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应用与共享。文章通过对健身操(舞)类在线开放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发现,相关课程的建设和研究集中在本科和双一流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屈指可数。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应该给予高等职业院校更多重视和支持,加大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和研究,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可弹性调整。

关键词:在线开放课程; 健身操(舞); 高职院校

1.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应运而生,课程建设良性发展

1.1“互联网+教育”的技术革命使得在线开放课程应运而生

随着互联网技术成功运用于教育,开放教育理念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发端于美国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自2012年诞生以来,迅速风靡全球,得到国内外各大高校的广泛认可。2015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这对我国大规模地推动在线课程走上“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多个高校、互联网企业开发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纷纷上线,促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也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

1.2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情况

高校重庆在线开放课程平台(http://www.cqooc.com)是目前全市5.6余万在职教师、100余万学生唯一官方指定的高校在线学习平台。该平台目前已集本科高职400余门国家级课程以及60多万条国家级资源,有受众量大的公共课、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等。

在线开放课程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促使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向社会共享,无须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因其具有只需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简短碎片化的时间,可反复学习视频直到学会学懂为止的优势,避免了传统的课堂无法复制的弊端。作为完整的课程它不仅包括各类教学资源,还包括测验与作业、考试与测评、讨论与答疑等互动教学环节,为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2.健身操(舞)类在线开放课程的研究

2.1健身操(舞)类课程特点

相比较其它运动项目,健身操(舞)属于操化类运动技术,伴随着动感的音乐节奏,上下肢动作会呈现出复杂多变的运动形式,需要反复记忆动作过程和动作步骤,对学习者的模仿记忆力、观察再现力、快速思维判断力、灵敏和反应能力都有着极大地考验,这就更需要反复观看视频,多次重复记忆。再者健美操和健身性舞蹈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动感的节奏、亮丽的服饰以及示范者激情自信的展示,更容易带给人视觉和听觉的享受,从而对这项运动产生兴趣,并付诸实践,加入终身体育锻炼者的行列。

重庆地区的两所高职医学院校目前均开设健身操(舞)类选项课程,包括健美操、排舞、啦啦操、体育舞蹈、瑜伽等内容。此类课程动作优美、充满活力,同时能够有效的锻炼身体、塑造并改善体形、提升气质形象、陶冶情操等等,因此深受女生的喜爱,选项人数也相对较多。医学生除了要有过硬的业务技能,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除了课堂上运动技能的学习,还要有课余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2.2理论研究

通过知网文献检索关键词“在线开放课程”发现,近五年千余篇相关研究仅2018年就占374篇,研究数量在大幅度上升。在选题、侧重点、手段、方法等各方面都均有涉及,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1)在线开放课程主体,包括我国及各省市、学校在线开放课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反思与启示等;

(2)各省市地区立足于地方实际以及各高校包括高职院校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上的思考与实践;

(3)结合课程本身,谈如何进行实际操作层面的研究,包括课程建设方案的研究、数字资源建设规范的研究、教学视频中的教师图像分析的研究、视频答疑模块的设计与实现研究、课程评价研究等详细问题。

就体育学领域来看,包括期刊、硕博论文、会议在内的研究文章仅有19篇。

其中,杨赳赳、肖俊在《体育学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用大量的调研和数据例证指出,体育学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才起步,建设课程门数不多,课程建设质量欠佳,影响力不大。相关部门和教师应该提高认识,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以在线开放课程为核心的综合教学改革理论和实践探索。

就健身操(舞)类课程来看,仅有1篇文章,是刘丽云2019年在《四川体育科学》上发表的《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排舞在线课程建设的研究》。文章指出,国内没有排舞类在线课程,网络资源也相对贫乏。文章提出了推进排舞在线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明确建设目标、创新建设方式、内容设计合理、强化平台建设、建立激励机制。

2.3实践研究

从在线开放课程的实际建设情况来看,通过浏览我国“爱课程网”的“中国大学MOOC”、武汉大学“在线课程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好大学在线”以及清华大学“学堂在线”、爱课程网、智慧树以及重庆市区唯一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发现,当下广为流行的健身操(舞)类课程建设有13门,建设的学校主要集中在本科院校和双一流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屈指可数。(表1)

国务院2019年1月頒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中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方案提出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和改革更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重视。

由上表可以看出,13门健身操(舞)类在线课程的内容以健美操运动为主,有的结合了民族和古典风格,有的针对美体和健美的需求。在国家提倡全民健身的大环境下,这一类课程的普及和需求有较大的空间和潜力,只要有健身的需求和兴趣,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人群都能够适用。

根据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课改要求,笔者紧密结合高职专业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学生兴趣的需求,立足于本校体育教学的切实需要,建立了一门在线开放课程。该课程是建立在我校开展的《健美操》《形体健身》两大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健美操运动、形体训练为核心内容,以啦啦操、瑜伽、排舞等运动为拓展内容,综合而成的一门网络课程。课程上线开课三期以来,累计选课人数达4000余人次,有效满足了学生课内外健身的需求,为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提供了有利的途径。

3.结论

3.1加大高等职业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和研究

在互联网技术普遍应用和高职院校发展的背景下,各级各类领导部门要制定各种政策和措施,提供相应的保障和支持,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教学的格局和模式,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建设有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将有效的、创新的、易于现代学生接受的先进技术和手段应用于课堂。

3.2建设有实用性和针对性课程的同时,保证课程的运行和使用

高职院校要立足职业院校的本身,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上要本着实用性、普遍性、针对性的目的,不能为了过分的追求视频的视觉效果和感官体验而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各课程负责人和授课教师要有效地使用在线课程,不能为了追求相关数据的量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情况,同时还要形成良好的监督和反馈机制。

3.3大力依托在线开放课程,医学类体育课程可弹性调整

高职医学院校培养的是实用技能型医护工作者,三年的人才培养计划里除去跟岗实习近10个月外,实际在校时间仅为两年有余,然而医学生的课程设置较多,基础医学、专业理论课、实践操作课、素质拓展课,课程多且知识点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在满足专业课程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公共体育课程的学时成了体育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线开放课程恰恰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学生利用可自由支配的业余时间,自由选择练习场地,线上学习,线下健身,充分交流互动,既满足了学习运动技能的需求和体育锻炼的需要,又缩短了课时的安排。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医学院校健身(舞)类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实践”(项目编号:173218)

参考文献:

[1]张学海.MOOCs背景下大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6,10:99-104

[2]陈颖.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2019,4:40-42

[3]杨赳赳,肖俊.体育学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8,9(5):105-109

[4]刘丽云.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排舞在线课程建设的研究[J]四川體育科学,2019,38(1):103-106

[5]庞文燕.职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39

作者:闫丽丽 徐山

舞蹈类课程体育教育论文 篇2: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舞蹈技能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摘           要]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体育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应积极依托国家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态势,开展相应的课程改革探索。基于对当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认识及对高等专科学校舞蹈课程改革实践经验的剖析,提出了课程改革应有更为宏观的思考,才能更深层地去研判课程改革的基础和支持力,构建“职业改革工作领航+舞蹈专任课程教师主抓+教学赛训用协同评估”三位一体的体育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课改模式,融合课程、管理和实践的协力,通过多模块教育工作的齐驱,打造体育教育舞蹈课程改革的协力共同体。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体育教育;舞蹈课程;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我国职业教育的發展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教育部也出台了多个加速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提质的文件,这一系列的新动作为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注入了活力,进一步营造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热潮中获得了高度的关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也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良好态势下获得了有效助推,围绕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各个课程纷纷进行了有益的课改探索。本文以笔者所在单位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育课程改革为基点,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改革提出有益的参考,以互勉共进提升高职院校舞蹈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全面研判改革基础,深挖课改支持力

课程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直接阵地,是学校教育教学开展的抓手,要研究课程改革就必须回归到对院校根基的思考,这样才能更深层地去研判课程改革的基础和支持力。笔者所在的高职学校教学工作以学前教育教学为核心,以体育教育为特色,以体育、舞蹈、美术、音乐与语言课程为护航,围绕学前教育这个核心并轨发展。所以笔者所在的体育艺术教研室在探索体育教育舞蹈课程的改革时,首先着眼系部宏观基础去开展探索和思考,对体育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改革形成系列共识,认为舞蹈课程的改革是可行的,缘由分析如下:(1)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方向明确,教学特色显著,为舞蹈课程的改革奠定了扎实的科研底蕴。系部沿承学校优良办学传统,始终坚持“幼”“师”发展方向,坚持培养幼儿运动健康指导教师,具有鲜明的学前体育师范特色,并一直深耕幼儿师范人才的培养,在各类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取60多项标志性赛事奖励,向区内外同类院校汇报了我校的体育教育成果。扎实的教育育人成绩是体育教育舞蹈课程发展的生长点和改革实施的信心来源。(2)本系坚持贯彻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课程改革之路,通过增加实习实训基地数量、探索与社会影响力大的舞蹈协会和团队建立稳固的协同育人机制,反哺课改研究的实证实践。(3)体育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人员责任心强,充满课改的热情并拥有丰富的舞蹈教学课堂课外实践经验,为舞蹈课程课改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这支科研人员队伍年龄构成年轻化,是一支年轻有激情的队伍,对课程实施工作认识到位,科研意识深入人心,在做好技能教授工作的同时,一直积极从事课程育人的研究和实践,并秉承我校“以爱育爱,以智启智”校风引领,积极投身舞蹈课程思政改革的创新及建设;通过混合式教学的创新融合,通过“教、学、训、赛、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不断优化教书育人的质量。(4)学校对技能课程工作的重视为舞蹈课程改革实践提供切实的支持。我校是一所具有81年办学历史的师范院校,一直积极响应党的教育方针和路线,对教书育人的初心坚定不移。学校对课程建设十分重视,将课程改革工作作为保障和评估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对获得课改科研项目给予经费配套支持,对研究人员的相关学术活动均予全力支持。这为舞蹈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动力。

二、明晰课程改革的建设目标,理顺课程改革的路径

如上所述,在高职学前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将“体育+学前”作为办学定位,还将“体育+艺术”作为办学特色,以艺术课程为护航。在进行体育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改革时,需有明确的改革方向及目标定位,以保障舞蹈课程的改革既始终服务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又能焕发出舞蹈课程自身的活力。所以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在具体舞蹈教学实践中,认为体育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改革应旨在建立适用于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舞蹈核心素养提升的长效机制。具体课改目标定位为:立足职业院校学生舞蹈基础的学情实际,以核心素养发展为核心,以幼儿舞蹈技能的培养为基点,以加强“德技双馨”体育教育舞蹈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动力,构建服务于体育教育师资建设管理的专业化成长平台。依据此课改目标链,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改革路径可以落实为构建“职业改革工作领航+舞蹈专任课程教师主抓+教学赛训用协同评估”的三位一体课改模式,融合课程、管理和实践的协力,通过多模块教育工作的齐驱,打造课程改革的协力共同体。在具体路径上,落实在以下三方面。

(一)以学校课程方式实施舞蹈艺术引领,培育舞蹈课程学习动机

高职舞蹈课程既是对国家关于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贯彻落实,也是高职师范教育工作中落实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学习动力培养的主阵地。“对于没有航向的船而言,任何风都是逆风”,明确技能培养发展方向是人才培养成功的第一步。对职业院校大专毕业生而言,掌握一项实用的体艺技能是不容易的,要开发出一项能技压群芳的舞蹈表演技能更是不容易,这就需要早做打算,早做规划,并将舞蹈学习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始终。本科研组所在系部面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开设舞蹈基础、体育舞蹈、爵士舞、街舞、儿童舞蹈等舞蹈系列课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每个学期安排6节以上舞蹈类课程,安排充足的舞蹈课程主旨在让学生在原有体育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融合舞蹈艺术课程让学生在技能上丰富的同时还起到用艺术润色和迁移提升的作用。依托舞蹈类教学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对体育教育工作的自豪感,学生的学习动力能由内而外得到激发,形成稳固的体育教育技能学习动机。

(二)以“双师并轨”方式实施体育教育舞蹈教学

在沿用传统的舞蹈教室班级授课管理制的基础上,通过设立课程小组长对后进学生起“老生带新生—传帮带”、帮扶和榜样的作用,即通过实现“造血”的功能,通过优秀榜样带动出新的优秀学生。课程小组长协助课任教师为新加入课程的学生传授经验,让新生不再迷茫,对未来学习有所规划。在科任教师和课程学生小组长的双轨护航下,学生见贤思齐,你追我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舞蹈学习能力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好监督和鼓励。

(三)以赛训用为产出导向实施课程改革教学评价,助推舞蹈创新力的增长

职业院校学生对课堂学习比较难以集中兴趣和注意力,但是职校学生对展现个人技能的平台具有天然的爱好和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促进职校学生积极实践,并在实践中收获思考,进而产生艺术创新的意愿,应建立以文化学习为基础,以职业技能考核为导向的评价机制。通过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舞蹈比赛,积极参训,大胆尝试,在学习收获感中敢于吐故纳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应将参加职业技能比赛的数量和质量纳入综合操行评定分评价中,引导学生参加诸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共青团广西区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举办的“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区直院校校园文化艺术节系列比赛等。通过比赛,使学生积极主动提升职业素养。

三、结语

体育教育舞蹈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舞蹈教育教学中获得良好的艺术引领,才能全面夯实体育教育技能的发展。所以在体育教育发展的良好形势下,体育教育舞蹈课程表现出积极的课改状态。实践表明,只有不断开展教改的探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更好地与专业岗位能力需求契合,才能为社会造就出符合社会与国家发展需要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洁.四川省普通高校體育教育专业体育舞蹈专项课程开展状况及建议[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0.

[2]刘婷,江赢,王晶,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国际比较研究[J].武术研究,2020,5(6):134-137.

[3]李国金,藏威.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改革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5):146-147.

[4]盖梦瑶.全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统编教材内容结构与适切性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9.

[5]樊姿含.社会需求下对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舞蹈专项课程再审视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9.

[6]房弘.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舞蹈专修学生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9.

[7]吴东方,黄玉舫,徐雪霞,等.体育院校体育艺术专业办学实践与思考:以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艺术专业体育舞蹈方向为观察点[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8):62-67.

[8]朱莎.供需理论下体育舞蹈的市场需求及发展分析[J]. 黑河学院学报,2018(2).

[9]沈越.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改革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6):98-102.

编辑 赵瑞峰

作者:李长步 黄严

舞蹈类课程体育教育论文 篇3:

社会体育专业开设特色课程个案研究

【摘要】本文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建设改革时所开设的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为个案,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建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开设此系列特色课程,对该专业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对充实学生大学生活,明确就业方向,端正学习态度有较大影响。学生学习此系列特色课程后收获较大,较好地达到该系列课程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特色课程;个案研究

A Case Study on Offering Characteristic Courses for

Majors of Social Physical Education

SONG Ya-wei,LI Hai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 Zhengzhou, Henan 450044)

前 言

1998年教育部将社会体育专业列为正式本科专业。在随后的几年里,一些体育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学院(系)相继开办或积极筹办社会体育专业。截止到2010年,中国内地高校开设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的数量达到216所〔1〕。作为一个新办专业,对于社会体育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许多院校在办学初期没有清晰的认识,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不准,课程设置不合理,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其中课程设置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置方式沿袭了其它体育类专业,尤其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类课程设置。(2)理论课程比例偏高,应用型课程的比例偏低。(3)实践类课程的学时不足,且类型比较单一。(4)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及教学方式。针对课程设置上存在的这些问题,全国多所高校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设置作了针对性调整。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结合中原地区经济发展状况,重新调整、修订了培养目标。根据新目标,专业培养方向中增设健身与休闲运动技术指导专业方向,针对此方向课程体系中开设了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本研究对该专业学生在学习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中遇到的困难及主观感受,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看法和意见,对专业实习看法和学生提前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为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和更好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以下简称郑大体院)2007、2008级社会体育专业学生84人,其中男生55人,女生29人。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

2 课程设置背景、主要内容、学习方式及实习方式

2.1 课程设置背景

郑大体院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团队通过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规范研讨会和第四届社会体育国际论坛获悉: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体育健身休闲事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有效岗位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为依据,建立开放性育人环境,开通从业渠道,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2〕。通过对河南省18所设有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包括公办和民办)调查,在《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3〕一文中详细分析了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中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同时走访河南省各类相关健身企业,包括大、中、小健身俱乐部和户外运动俱乐部,了解市场动向,分析了行业、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体育人才的要求。在全方位、多视角的综合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调整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增设健身与休闲运动技术指导方向,开设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

2.2 主要内容

该系列课程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和技术指导课程两部分。其中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包括运动康复、运动营养与恢复、器械训练原理与方法、健身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伤害事故处理与急救等课程;技术指导部分主要包括轮滑、游泳与救生指导、瑜伽、普拉提、有氧舞蹈、形体与健美、踏板操、肚皮舞、团操等健身指导类课程。

2.3 学习方式

采取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常规学习方式,由社会体育系做好开课计划,上报学院批准,按照普通课程上课学习模式,即任课老师讲授与学生学的模式;另外一种方式为“特色课程培训”模式,将学生送至健身俱乐部,由俱乐部提供专业教练,结合俱乐部健身操厅、健身器械等设施,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学习。

2.4 实习方式

实习时间由原来9周增加为18周,实习基地新增3家商业健身俱乐部,并作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系健身俱乐部实习标准说明书》,对在健身俱乐部实习的实习方法、实习岗位、实习待遇、实习考核作出了详细要求。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对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认识

3.1.1 学习前对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了解

学习此系列课程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课程了解情况如表1所示。基础理论课程中绝大部分学生是通过开设本门课程后才有了解的,三门课的比例分别为87.5%、91.4%和95.0%。以前有过了解的比重较少,最多的为12.5%。技术指导课程状况类似,只有瑜伽健身法了解比重最大,为36.3%。说明这项起源于5000多年前古印度的最古老、最神秘、最卓有成效的身心整体修炼方法,还依然被人们所熟悉。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在上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之前对这些了解并不多。鉴于此,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此类课程时,教师应选择一些初级的、简单的内容进行授课,多作基本理论和理念的介绍;学习新授知识前,教师应让学生提前预习,因为学生课前对此类课程的预习了解或者亲身体验,会对学习起到较好的帮助作用。

3.1.2 学生对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兴趣

从表2可以看出,女生对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喜爱程度要好于男生。通过访问调查了解到女生喜欢的主要原因是,健身类课程在健身房是非常流行的,深受广大女士喜爱,它能带来良好的体态、健美的身材、均匀的体形和美的享受,追求美是女生的心理需求。而男生在谈起此类课程时,也对这项时尚的健身运动表示出了极大兴趣,但是大多数人认为普拉提和瑜伽经常都是女性在练习,用到柔韧性的地方较多,觉得不适合男生进行练习,因此男生的学习兴趣低于女生。

3.2 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教学效果

3.2.1 学生学习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后的收获

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学生学习此系列课程后的收获和该系列课程的教学目的基本相同。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更多的健身基本理论与技术知识,了解健身俱乐部的管理与运作,能够应付一般的健身需要。从表3可以看出,通过此系列课程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更多健身基础理论、技术知识,对健身俱乐部的管理与运作更加熟悉,对健身方法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选择比例分别为83.8%,65.0%和88.8%。通过两种上课方式的学习,尤其是“特色课程培训”的实战演练,对学生熟练掌握健身技术动作帮助较大,熟练了更多健身的技术动作的选项人数达到56人,所占比例为70.0%。另外,由于课程本身的特性,尤其像瑜伽、普拉提、形体与健美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选项比例为38.6%,身体姿态有所改进的比例更高,达到53.5%。没有任何收获选项的只有1人,比例为1.3%。

3.2.2 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

开设此类系列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从是否充实了大学生活,是否对学生就业方向的明确有影响,能否更加端正学习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调查显示,现在的大学生整体上用于学习的时间是逐年下降的,大学生活被虚拟网络占去了大部分时间,多数学生感到大学生活不够充实,过于虚幻,毕业时就业方向不够明确,致使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上进心。通过此类系列课程的开设,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从表4可以看出,充实了大学生活选择的有74人,所占比例高达92.5%。一方面是此系列课程内容较多,课程较为新颖且更加实用,另一方面,学习方式采取“特色课程培训”的实战演练方式,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了此类课程的价值与用途,这些是本专业之前从未有过的,因此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让学生主动地从虚拟的网络中走了出来。另外,由于课程本身的明确指向性,学生就业方向更加明确的选择比例达到了78.8%。那么相应地就会改变学习态度,使之更加端正,选择比例为76.3%。

3.3 学生对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看法和建议

3.3.1 学生对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看法

调查显示(表5),依据市场调查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受到了学生的认可,选择课程设置合理和课程设置实用性很强的比例都非常高,分别为83.8%和 78.8%。说明学生对此系列课程开设还是比较满意的。在教学内容选择合适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的调查中,学生的满意度没有预想中高,比例分别为46.3%和43.8%。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此系列课程第一次开设,任课老师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都有一个提高的过程;第二,学生对此系列课程期望值过高,造成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在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认真程度的调查中,选择认真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为66.3%。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体验此系列课程的实用性,我们采取了把学生送往健身俱乐部进行“特色课程培训”实战演练的学习模式,从调查结果来看,效果较为明显,学生认为很有必要且收获较大,二者的选择比重分别达到91.3%和85.0%。另外,有67.5%的学生认为考试难度适宜,即还有不少的学生觉得完成考试动作有点难,这和学生以前很少接触此系列课程有关,教师可针对他们的实际掌握情况适当地调整考试的难度。

对学生在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学习中的困难情况调查如表6所示。学生的主要困难集中表现在场地设施不够好、课程太多,不能全部熟练掌握等方面。通过访谈了解到认为场地设施不够好的原因是,场地不够用,且卫生条件有待改进。另外,有时候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已将课放在中午上。

3.3.2 学生对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建议

学生对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建议如表7调查所示。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继续开展“特色课程培训”实战教学模式,通过访谈了解到这种将学生送至俱乐部,由俱乐部提供专业教练,结合俱乐部健身操厅、健身器械等设施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的学习的模式非常实用,得到学生广泛认可,认为非常有必要,建议培训内容应更加系统化,选择比例为62.5%,排在第一位。由于此系列课程技术课模块中教材准备不够充分,甚至有些课程没有教材,选择增加教材、辅助教学的比例为51.3%。另外选择加强技术类课程教学,精讲多练和适当增加课时的选择比例分别为42.5%和33.8%。

3.4 学生对专业实习看法

专业实习是检验开设此系列课程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由表8可以看出,80.0%的学生认为此系列课程的开设对专业实习有较大帮助,选择人数30人。调查显示,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特色课程培训”的实战演练,多数学生到实习单位后不用再培训就可以上岗工作,既节省了实习单位的劳动成本,又为学生将来就业搭建了平台,部分技术较好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得到了实习单位的认可,实习单位给予他们带薪实习的待遇,并和他们签订了提前就业合同。选择对实习时间满意的有35人,比例为89.7%。选择对实习单位满意的有27人,比例为69.2%,略微低于预想比例。座谈得知,少部分学生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有些学生准备考研,认为实习会影响到他们考研,第二,有些学生本身对健身产业不感兴趣,毕业后也不愿意从事健身行业。

3.5 学生提前就业状况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体育需求迅速增长,居民的健身观念有较大改善,人们渴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体育健身则成为人们的重要选择,这些需求都显性或隐性地促进着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市场的形成,从而影响了该专业人才的就业 〔4〕 。面对健身需求庞大的市场,社会体育专业从开设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到探索新型上课方式,到针对性地专业实习,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经过此种培养方式的学生还都没有毕业,但和就业单位签订提前就业合同的已经达到14人,占本专业毕业生总数的35.9%。

4 结论

(1)开设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对此系列课程比较感兴趣,大部分学生认为此类课程会给他们就业创造条件。

(2)学生学习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后收获较大,基本达到该系列课程的教学目的。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更多健身基础理论、技术知识,熟悉健身俱乐部的管理与运作模式。

(3)开设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对充实学生的大学生活,明确就业方向,端正学习态度有较大影响。对学生产生巨大吸引力,让学生主动地从虚拟的网络中走了出来。

(4)“特色课程培训”实战演练授课形式很有必要,但培训内容需进一步细化和系统化。

(5)80.0%的学生认为此系列课程的开设对专业实习有较大帮助。

(6)经过此系列课程培训的学生提前就业率达到35.9%,明显高于往届学生提前就业率。

5 建议

(1)应面向市场加强宣传,使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让学生清楚当前社会需求,根据专业方向和现实情况丰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2)在此系列课程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技术课模块与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营养有着紧密联系,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只有科学地传授才能进行正确的理论知识实践。

(3)没有教材使理解内容很抽象,也不便于复习记忆,提供有关技术科模块课程方面合适的教材,使学生能全面、正确地认识所学内容。

(4)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激励学生进入社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周爱光.中国高等教育社会体育人才培养〔J〕.第四届社会体育国际论坛论文集汇编:1-10 .

〔2〕教育部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S〕 2009.07.26.

〔3〕王东亚,宋亚伟.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州体育 2009(2).41-47.

〔4〕王进.南京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6-8.

(责任编辑:李宏斌)

作者:宋亚伟 李海

上一篇:高中物理之生命教育论文下一篇:计划生育服务站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