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人们的体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育的效果,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如何增强人类的身体素质已经成为了世界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要从质量上提高体育教育,教师应该充分的认识体育教育与体育课程之间的关系。两者都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即体育课程包含于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中心,体育课程可以说是体育教学开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论文 篇1:

重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关系的对策

摘要随着体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我们看到,在体育新课程实施中人们对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理解,并没有因为自上而下的培训塑造而达成一致,而仍然处在模糊甚至混乱之中。因此,进一步理清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不仅对体育教育的理论建设有价值,而且对体育教育实践也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对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重构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关系的对策。

关键词体育课程体育教学课程改革

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指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统一形式。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社会的教育目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规定的,或可由学生选择的,被规范了的体育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内容、学习操作程序和方法,在不同的学段所要达到的体育基本素质、能力、体质健康教育标准的总体设计”。它的特点是“具有计划性和方案性,它对体育教学和体育课外活动锻炼形式提供方案”。在学校体育教育实践中,体育课程是学生所要获得的体育技术技能和体育知识等比较稳定的静态形式。而体育教学是指按照体育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要求,以特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为依据,以一定的体育课程内容为中介,师生双方以课堂为主渠道相互交往,以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教与学和谐统一的身体教育活动过程,它是对体育课程特定内容进行具体实施的过程。可见,体育教学是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获得课程计划中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但是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提出了一些重构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关系的对策。

一、加强体育课程编制者与体育教师的相互适应与沟通

依据美国课程学者辛德尔、波琳和扎姆沃特的理论,“课程实施有3种不同的取向,即忠实取向、互相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在新课程实施以前,我国体育课程以《体育教学大纲》形式出现,在《体育教学大纲》执行过程中是忠实课程实施取向,全国“一盘棋”。而新课程的理论和理念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课程设计者与教学主体之间应该是相互适应、不断沟通的新型关系。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既是教师,又是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甚至是课程的编织者。因此,体育教师不但要有体育教学的专业能力,还要有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设计的能力,这也是教师专业化所必备的能力。同时,为了使课程编制者所设计的课程更适合教师和学生特点,课程专家也应该十分了解体育教学及其规律。这样,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教学型课程编织者”和“专家型体育教师”是我们对体育课程改革所寄予的希望结果之一。教学型课程编制者是指体育课程编制者不仅具备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技能,还应该十分了解体育学科的特点以及体育教学的规律,最好有体育教学实践的经历,并能在体育新课程推广中进行示范性教学。而专家型的教师就是体育教师不但具有教学专长,还必须具备体育课程的基本理论,具有体育课程开发、设计能力。从而形成课程和教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性关系,二者便于更好沟通和相互渗透。以促使体育新课程顺利实施。

二、建立地方性体育课程咨询机构,使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课程标准具有同质性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出现两种倾向:一是课程标准的领域目标代替教学目标;二是教学目标完全“创生”,与课程目标毫不相干。国家的课程标准是地方进行课程编制的依据,各地应该在这个“标准”的约束下建立体育课程体系。因此,省、地,甚至县都应建立起长期的课程咨询机构和课程实施的检测机构,为广大的一线体育教师使用课程标准时所产生的疑难问题提供解决方案,通过检测以发现和解决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使用者出现的问题。使这种机构成为一线体育教师和体育课程编制者之间的“桥梁”。课程咨询机构可以帮助教师全面深入地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设计各水平的教学目标、将课程内容开发为教学内容帮助教师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进行单元体育课程设计。各级体育课程咨询的常设机构,成员可包括: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深刻理解的体育教研人员、课程和体育课程专家、教学专家、主管体育教育的行政人员和所在地区优秀的一线体育教师。地、县一级可以聘用高校体育课程和教学理论专家长期合作,使这一机构成为一种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学术研究机构。这样才能使体育课程的改革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通过课程论的普及,使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把握课程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教学

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细究造成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混淆的局面,与体育教育工作者对体育课程理论不甚了解有直接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学习前苏联的教育体系,采用体育教学大纲的课程形式,几十年来我们更多研究教学理论,而课程理论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在近10年新课程改革中才被人们重视,其研究的时间很短,还没被广大的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更多地认识和熟练掌握。因此,我们认为要使广大的学校体育工作者更好的理解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使体育课程改革更富有成效:一是在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开设《体育课程论》及相关课程,这是正确认识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关系的长久之计;二是在各级、各地的体育教师培训过程中增加体育课程理论的内容。这是因为,在课程改革进入反思阶段的今天,其重点不应再是课程标准的解读或只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而进行体育课程理论的学习和培训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这样才能使在职的体育教师在中观和操作层面更好的理解新课程和使用新课程。

四、小结

体育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教学的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研究教学,一定是在课程意识和课程思想的约束下的教学,相反,研究体育课程也一定是考虑到如何进行教学的课程。我们应该客观、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搭建二者之间沟通和相互适应的桥梁,使课程与教学“各尽其责”又相互联系,实现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水乳交融”,以指导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改革中正确使用课程和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内容,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参考文献:

[1] 张学忠,郝招,石高慧.试论体育课程的本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6.

作者:赵春珍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论文 篇2: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若干关系

摘 要:人们的体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育的效果,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如何增强人类的身体素质已经成为了世界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要从质量上提高体育教育,教师应该充分的认识体育教育与体育课程之间的关系。两者都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即体育课程包含于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中心,体育课程可以说是体育教学开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体育课程的设置是体育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体育课程 体育教学 关系 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以往传统的教育结构和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在教学活动和社会方面的需求,而传统体育教学中将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混为一谈的观念也不再适用于现在时代的发展。以往的教学中,常常会忽视教学方式与过程,此方式过于形式。人们的体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而来体育教育的效果,如何增强人类的身体素质已经成为了世界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也一直受到教育学家们的关注。要从质量上提高体育教育,教师应该充分的认识到体育教育与体育课程之间的关系。这两者都为体育教学重要环节。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核心,是其开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体育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取决于体育课程的设置。

1 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概述

1.1 体育课程概述

所谓课程,指的是学生所要学习的学科的全部内容的进程。宏观来说,课程指的学校为了可以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教育内容及进程的总和,包括了教师所要教授的各类学科,同时执行有目的、计划的教育活动。微观来说,课程指的是某一个学科。

体育课程主要是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通过科学、合理的锻炼过程,达到增加体质、提升体育素养目的的一项公共课程。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同时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更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过程当所独立存在的,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所占有的位置极其重要。目前,体育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一定运动知识、技能,同时对学生进行相应科学、系统的训练,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当前的阶段当中,在教学目标和社会发展基础上,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的有关内容,社会发展形成了科学、科学、系统第的教学方式课程。其目的在于运用正确的方法锻炼学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和教学方式的恰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体育课程在学课程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开展对于学校的基础工作可以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也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主要方法。伴随社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体育课程慢慢变得全面、广泛,成为构建当代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

1.2 体育教学概述

教学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构建了特殊的一种人才培养形式。通过这一形式教师有上旬、组织、计划引导学生自觉、积极进行学习,同时快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技能,让学生的素质可以全方位提高,让他们可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体育教学是按照一定的计划和课程标准,有目的和有组织的进行教育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任务是教学生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道德、意志、品质等等。这是一个学校体育的基本形式,同时也是体育目标的实现。在学校教学中,体育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使用一些系统模式和体系,形成系统的工作模式和流程。使用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体育知识、基本技能和掌握健康知识等,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上,在这个阶段的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体育课程、体育教学的关系

2.1 体育课程、体育教学相互独立

从科学的角度总结分析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课程理论和教学方法应该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在教育教学领域。课程和教学对象的学习和教育教学的理论体系属于两个不同的分支。因此,在实践中,体育课程与体育之间形成两种不同模式的概念和标准,但它的本质是独立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课程理论是一门研究各种教学课程和专业概述。在教学工作中教学和学习是教学方法的主要途径。简单来说,就是指体育课程理论教学工作,利用总体规划的过程中来对课程进行评价,即被称为标准的教学目的。体育教学的核心工作是在教学工作中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在现阶段体育教学中,学生个体和学生的学习范围是课程概念重点强调的部分,教师的一种行为模式。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一直把体育课程当成教学理论的研究,同时课程理论已经得到了教学工作的认可,成为一种教学体系之外的独立的学科模式。社会的生产技术在不断的进步,引进了很多新的技术、方法和理念,从而优化教学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积极性,并慢慢形成作为教学重要的研究对象。

2.2 体育课程、体育教学相制约、促进关系

这两者间存在相互依赖和制约的关系。体育课程及体育教学所在的领域是不一样的,它们互相之间不受影响担忧相互弥补。当前,科学技术在不断提升,引入了多种理念,而这些理念是具有先进性的,这让两个学科间产生了一定的联系,在不同程度上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着。体育课程设置会直接对体育教学的挂果、效果产生影响,之前学生对体育教学不感兴趣的原因就在于课程内容过于陈旧、没有新意,忽略了学生对学科的感觉、兴趣和积性,从而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好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应的知识,构建简洁的知识体系,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对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的关系进行认真的分析,从实际角度出法,提出有效学习方法,最大限度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进一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全方位展开,以此促使学生提升学习的成绩,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认真适当的构建体育课程的内容,可以促进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全面健康的发展。

3 结语

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对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正确是当前教学物重点,也是关系到可否获得优良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在对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关系的分析总结中,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独立又彼此制约并相互促进的复杂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因此,想要使体育教学的效果得到有效的显著提高,必须对体育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重点规划、设置,这样不单有利于得到良好教学质量,同时还能促进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聪,张瑞国.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J].课程教育研究,2014(20).

[2]李俊.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分析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14).

[3]石宝华.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若干辩证关系[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4(2):110-111.

[4]唐岳年,黄辉.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若干关系[J].体育时空,2013(15).

[5]辛利.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若干关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3):273-276.

[6]邱细荣,刘家访.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辨[J].教育导刊,2008(7):30-33,50.

[7]闻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目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4):87-90.

[8]张学忠.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J].体育学刊,2003(2):12-15.

[9]张学忠,郝招,石高慧.试论学校体育课程的本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4-88.

作者:孟凡杰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论文 篇3: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评

[摘 要] 体育課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是数十年体育来教育理论争论的焦点之一。综观既有研究的各种结论,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研究还普遍存在一些缺失,如课程与教学概念认识、理解上仍然存在混乱;国内流行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课程与教学关系观多引自国外而少本土性建构思考;绝大多数研究自觉不自觉地游离于教育之外,陷于就事论事的学术近视等。本文就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作一简要评述。

[关键词] 教学;课程;关系分析

一、体育课程的概念

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在中国课程研究的早期,朱智贤给课程所下定义认为,“学校的课程,是使受教育者在校里规定的期限内循序继续得着各种应得的智识和训练,以求达到一种圆满生活的精密计划。”从课程的内涵理解,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以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和组织的全部教材与内容及其进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某一门课程。从对课程层面的划分来理解,课程包含三层含义:首先是课程计划;其次是课程标准;再次是课程内容。基于对课程概念的理解和界定,学校体育课程的概念可以定义为:学校体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社会的教育目的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规定的,或可由学生选择的,被规范了的体育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内容、学习操作程序和方法,在不同的学段所要达到的体育基本素质、能力、体质健康教育标准的总体设计。

二、体育教学的概念

体育教学与一般教学的共同点,这在若干本教科书和期刊上可以部分地找见。第一,归属学校教育,具有学校教育的一般性质,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教师和学生是两大基本要素; 第三,有目的、有计划、有大纲、有组织、有常规的知识传习;第四,完全可以寓教于学; 第五,以普通授课班为教学的基本单位。体育教学的属性,理应是知识的传习活动,尽管它所传习的是特殊的知识即运动技术,这种传习活动不能由一般教师来主导,它要由具备相应运动技术水平的体育教师来承担的,这种传习活动也不以特殊学生为对象。因此 ,我们将体育教学定义为,在体育教师和普通学生之间展开的运动技术传习活动。

三、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评述

讨论两事物的关系,必须以对它们各自的本体具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为基础。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界定,必须建立在理清课程与教学概念的基础上,20 世纪末就有学者强调“概念误区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指出“由于对教育中一些基本概念在认识上存在模糊或混乱,由此导致的教育学理论概念体系混乱,又导致了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模糊与混乱……要探讨清楚课程论、教学论甚至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等一系列问题,要真正开展课程论、教学论,甚至教育学的研究,根本的前提是首先要对教育学中的基本概念作一次彻底清理”。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上,目前众说纷纭而莫衷一是的局面,实质上是多种课程观、教学观争相呈现的结果。不同课程观、教学观的形成又往往与研究者所采用的方法密切相关。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绝大数研究者就课程与教学进行了词源学的考察,考察结果有人直接当作结论,有的人则只作为参考而进一步结合历史实践状况进行文化意义上的界定。相对而言,后者较为中肯但却很少。还有,到目前为止对语源学考证方法的功能及其适用范围,还缺乏自觉的具体分析,对词源学方法的应用也多只是机械地追溯其出现的时间、本义和各阶段的意义变化结果,而没有深入探究所谓本义与后来的各派生义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制约机制,终致流于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说服力。而结合现实实践情况进行总结的,又往往失偏于一隅,难达公允。

大多数论者在界说课程、教学的时候,往往就课程谈课程,就教学谈教学,而不是把课程、教学放到它们赖以立身的更宽阔的视域中去看待。当然,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如“教的概念是在学的概念的规定性中加上了又一层规定性”,“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活动等。有的学者把 “教”“学”分开并列出现在定义中,二者本身并没有得到界定。还有的学者,要么直接认定“现在就要得出一个精确的并为大家所认同的课程定义”“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为方便进一步讨论而只对作为科学术语的“教学”进行规定;要么干脆承认课程与教学在理论层面都属于多义概念,在不同研究范式中的不同侧重是合理的,而在实践层面则随着学校外部的宏观社会脉络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主张“从艺术的角度思考课程与教学”及二者间的关系。此外,某些研究从立场、方法到具体推论过程都让人耳目一新,得出的结论在宏观上看极具启发性,可由于对“确定性”,“精确性”的追求,落实到微观上整体性说服力却大打折扣。如任长松的《课程与教学探异》,其“分析实在→赋予实在以名称→分析概念名称”的思路选择,“教育过程的视野,对于“课程是什么”的几种理解的归类,在今天看来仍是新异而有说服力的,可在确认“从本质上看,课程是一个预期的或期望实现的计划或方案”之后,把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设计的学习者的学习方案,称为课程,又回到了“课程”即“学程”,没有突破把本身是开放的计划或方案当作行动的不变依据而封闭化的认识局限。

总之,课程、教学的概念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澄清,这是探讨二者关系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杨启亮.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问题思考[J].教育研究,2002(6):50-54.

[2]钟启泉.课程与教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嘉毅.课程与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张学忠,杨旭东等. 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要协调好五大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5):78-81

作者简介:王鑫(1986-),男,汉族,甘肃通渭人,通渭县第三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中学体育教学与研究。

作者:王鑫

上一篇: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论文下一篇:新课改高一地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