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与西方文化论文

2022-04-15

1引言西方文化博大精深,形式多样,浩瀚无边。从古希腊罗马文明,到中世纪的宗教神学,文艺复兴,启蒙时期等各种时期,各种主义,派别都自成一家,流传于后世,并且在各个不同的国家都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如希腊罗马神话,法国浪漫思想,英国小说与戏剧,德国的古典哲学都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自己光辉的一页。特別到了近现代对整个世界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方教育与西方文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方教育与西方文化论文 篇1:

大学英语教学与西方文化教育

【摘要】 本文以大量例证讨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指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在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说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西方文化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最后,文章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语言 西方文化教育 重要性 方法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各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深深地蕴藏在语言中,制约着语言行为的发生。文化差异是影响用目的语言进行有效交流的重要因素。语言教学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而且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只掌握语言符号系统而不学习其底蕴文化,就会造成说着一口流利英语,犯下严重语用错误的现象。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必须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目的语的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2.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已成为英语教学热门的话题,也成为许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总的来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方面的问题。其表现是:多数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仍然没有把文化作为语言教学的一部分,没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就绝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共同的弱点是对英美文化中的一些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会准则了解不够,进而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差。也就是重视了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结果,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常常出现障碍,甚至产生误会。在做题时,一些涉及文化问题的题目差错率也很高。例如:

问题:

W: John, do you want to go swimming with me today?

M: Sure. But I can’t leave now. I 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my professor at three o’clock.

Q: Why can’t John go swimming now?

A) He must meet his teacher.

B) He must attend a class.

C) He must go out with his girlfriend.

D) He must stay at school to finish his

homework.

此题有近半数的学生答错,障碍之一是没有理解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my professor的确切意思,多数学生不知道,选项A)所表示的与自己的导师约定时间进行讨论或要求解答问题在西方大学里是种惯常的做法。还有极少数的学生会以为约会的对象只能是女友,因此选了C)。由此可见,语言文化和背景知识对于正确理解是多么重要。

3.与时俱进加强文化教育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涉外交流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参加涉外工作的几率也会随之增加。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跨文化交流的知识和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成为时代的要求。将近几年来的四级考试试题进行统计与分析后,发现其中涉及某种社会文化内容的篇幅已占到考卷内容的37.5%(王英鹏,1999)。1998年12月通过的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将“以英语为工具获取本专业的信息”,提高为“用英语交流信息”增加了提高文化素养的任务。这些都充分说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

4.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

4.1中西文化对比

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产生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五单元“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在讲解课文之前,可以先简要介绍一下西方国家欢度圣诞节的一些习俗: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圣诞歌曲,圣诞晚宴等,然后可以让学生把西方的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进行对比,从而对西方的重大节日―—圣诞节有个较深的理解。

4.2融合

现行的各种大学英语的教材中课文大多选自原文材料,其中许多语言与文化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课文既可用来学习英语语言,又可作为介绍英美文化的素材使用。例如,通过课文“Big Bucks the Easy Way”可介绍美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他们的家庭关系及父母对子女自立性格的培养等文化观念,这些对我国大学生也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4.3典故引入

大多数人在说话和写作时都引用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件,这些人物或事件就是典故。英语典故大多来自莎士比亚的作品和基督教的《圣经》。在《大学英语》中,就有许多课文引用了文学和《圣经》中的典故。这些典故许多学生并不熟悉,这就需要教师对此仔细讲解。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三单元“Why I Teach”一文中出现了这样一句: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in breathe.” 根据《圣经》记载,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并将生命之气吹在他的鼻子里,使之成了有灵气的人。很明显,作者在这里恰到好处的运用了《圣经》典故,把教师比喻为创造生命的上帝,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们才真正明白文章的涵义。

4.4课后补充

英语课堂教学毕竟有限,尤其是大学英语,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辅助进行文化教学,组织学生观看英文原版录像、电影。录像和电影提供的语境多,可观察姿态、表情、动作等辅助语言手段;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与文化现象有关的书籍、报纸和杂志,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还可主动与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接触交谈;举办专题讲座;开设“英语角”;收听VOA和BBC英语广播等。这样就可逐渐深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教育、艺术、哲学、政治、科技、风俗习惯等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识。

把文化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有一个度。因为大学英語毕竟是一门语言课,而并非文化课。仍需要使用语言课的教学方法,即首要问题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此基础上渗透一些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不是我们要移植别国文化,更不能喧宾夺主。另外要根据教学实际,因为这毕竟是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基于这一实际情况,在讲授内容的深度上进行取舍。恰当地把握语言与文化两大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 [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田德新. 外语教学中的交际文化背景知识. 外语教学. [J]. 1999,1.

[3]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王伟华. 社会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 外语学刊. [J], 1987,2.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作者:张艳

西方教育与西方文化论文 篇2:

论西方文化与教育素养的关系

1 引言

西方文化博大精深,形式多样,浩瀚无边。从古希腊罗马文明,到中世纪的宗教神学,文艺复兴,启蒙时期等各种时期,各种主义,派别都自成一家,流传于后世,并且在各个不同的国家都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如希腊罗马神话,法国浪漫思想,英国小说与戏剧,德国的古典哲学都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自己光辉的一页。特別到了近现代对整个世界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反观中国,古代中国曾执牛耳,引领时代潮流。在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繁星灿烂,一时不尽风流;但到了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两千年来都是儒家思想一统天下,没有别的思想能与之抗衡,有利的是文化统一传承,不幸的是缺乏批判和创新,自然也没有进步,导致中国在近现代史上的惨痛经历。作为文明倡导者的教育界,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这个反思重任,要探究教育的不足并寻求弥补的措施。作者认为现今中国教育最重大的问题是教育素养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 缺乏哲学素养

2.1 哲学的困惑

提到哲学,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实不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哲学的一部分,而不是哲学的全部,再加上哲学的深奥,晦涩难懂,决大多数人便对哲学敬而远之,更谈不上去了解哲学。不了解哲学就谈不上了解西方文化,要了解西方文化必定要研究哲学。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的希腊文明,当中最为绚烂的双子星,其一为希腊神话,其二当之为哲学。从希腊早期最著名的学派毕达歌拉斯派的创始人毕达歌拉斯,到西方三圣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些大师对西方世界产生的影响旷古绝伦,而他们最突出的贡献当为哲学思想的影响,告之西方人认识世界的方法,塑造了他们的思维模式,进而影响整个西方文明,理应当排在首位,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哲学素养。

2.1.1 何谓哲学定义。“哲学”一词是有日本明治时代哲学家西周在1862年从西语Philosophia(philosophy)一词直译过来的,次词源于希腊语是Philein(爱)加上?Sophia(智慧)构成的,原义是“热爱,追求智慧”。从古希腊的毕达歌拉斯到近代法国哲学家笛卡儿都认为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说。虽说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说,但不等同于智慧而是高于智慧的学说。哲学的涵义广泛,是打开人队识自我,认识世界的大门,是启迪内心,通向浩瀚宇宙的道路,是派生出许多具体科学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更是探讨人生,宇宙,社会和自然的学问方法。综合而言,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

2.1.2 不知哲学的价值。

因为不认识哲学而不了解哲学的价值,更因不了解哲学的价值而愈加不认识哲学。认识哲学的价值也就认识了教育最需要的东西。大学教育最应该重视的是什么。是否依然是分数还是掌握明天谋生的技艺,都不是。大学教育是构建知识体系和养成思辨习惯。人们很难想象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我们给教育造成了巨大的混乱,我们把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和热情投入到那些图书馆,实验室和大笔捐赠,浪费在教育事业中,却忽视了约书瑟,雷诺兹爵士的话:“无数的设备的投入,大量研究工作的匆忙上马,很可能导致我们逃避和忽视真正的劳动,真正的思想劳动。

???哲学本质的价值是“思辨”。思维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能从客观,科学的角度去对待,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而知识体系是思维模式的基础。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便不能形成知识体系,没有知识的支撑,思维模式便不会牢固,没有哲学的画龙点睛,思维模式就缺少主导灵魂。要培养自己独立的思考精神。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虽说有老师的指点,但更多的修行还是要靠自己。那么怎样才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就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多阅读,多阅读不同学科的知识,文学,艺术,科学,心理学,社会学。这些学科知识都能帮助你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为这些不同学科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去分析问题,不仅应用于阅读文学作品上,还有应用于将来的发展。比如心理学,心理学在我国传统的教育里面是缺失的,但应用是相当广泛的。我们在阅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从社会学的角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欣赏这部作品,所获得的美学享受是不一样的。不仅是在教育上,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掌握心理学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获得成功。思维模式和知识体系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

3 缺乏美学素养。

西方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仅是文学,而且还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这些文明都给我们一种共同的享受——美学享受。为什么我们要提倡美学呢。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经讲过“中国最需要的教育是美学教育”。美学教育关系重大,关系到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及个人的修养问题。大学教育,我们要提倡高雅的美学趣味,反对庸俗的趣味。美育可以促进鉴赏力和审美情感。柏拉图提倡合适的方法来引导每个人的自然禀赋,发展人的禀赋的潜在能力,又调节人的性格与性情,达到某种和谐。美学修养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人文素养,活泼的生命情趣与严静的意志结合,这一点与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相通的。日本人曾经说过,学习中华民族的艺术,只能学习到宋朝,宋朝之后就不用再学习了。为什么呢。因为宋朝的艺术水平是中国历史的艺术顶峰,在那时所制定的标准,一千年来还在应用,水墨画至今都没有什么变化。反观欧洲文明史,各种流派思潮层出不穷,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巴洛克风格,拜占庭风格,每一种流派的出现都伴随不同的审美趣味。各种艺术,不单只是文学,音乐,建筑都是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高峰。相形而言,西方的艺术成就要胜于东方的艺术成就,那么如何提高美学素养呢。

首先要树立美学意识。意识作为行为之先导,人必先有意识而后有行动。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美学教育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才走进校园,因此我们许多同学和老师都没有这个美学观念,美学作为一种西学,学习英语者更应该要学习和传播这种美的意识。美作为一种高雅的品位,可以为我们带来愉悦的享受。风花雪月,朗朗乾坤,巍峨高山,孱孱流水,世间许多的事物都是美的,缺少的只是发现而已,有了美学意识,我们就可以用心灵来参与,有情感去体验文艺鉴赏。譬如欣赏英语诗歌,除了欣赏语言美,音律美之外呢,还要品尝诗歌的韵味,这才是最高层次的欣赏。如“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些韵味的诗句,曾经给予我们多少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啊!可见美学意识是提高美学素养的第一要义。

其次要培养艺术趣味。有了美学意识,接下来就要培养纯正的趣味,纯正的趣味是广博的趣味,是高层次的,典雅的趣味。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是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条件。“涉猎愈广博,偏见愈减少,趣味亦愈纯正”。比如欣赏戏剧,欣赏戏剧比欣赏小说、散文难得多。

4 缺乏人文主义素养。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有一种情怀是难以割舍的,便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早已有之,洪堡指出希腊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即人的生命的奉献精神的伟大,想象力的生机勃发,精神的深邃,意志的坚强,整个言行的一致。自从14世纪在意大利兴起之后,发扬光大,对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受人文主义影响的艺术家,作品犹如满天繁星,浩如烟海,不论是文学、艺术、文艺理论、史学。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主义,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有许多价值参考。

作者:黄崇敬

西方教育与西方文化论文 篇3:

西方文化传统与教育探析

内容摘要:本文从西方文化传统的本质与定义谈起,关注西方文化的发展脉络、它对西方教育的影响,并且以美国教育史为例,阐述西方传统文化与西方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西方文化 西方教育 美国教育

本文从西方文化传统的本质与定义谈起,关注西方文化的发展脉络、它对西方教育的影响,并且以美国教育史为例,阐述西方传统文化与西方教育的关系。

一.西方文化传统浅探

(一)西方对精神信仰本质的探索

西方学者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和现象学等角度出发,探讨了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到二十世纪的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对精神信仰的本质进行了界定。

1.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末期对神本质的阐述和论证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们从人的角度去寻找神的本质,认为是人创造了神而非神创造了人,神无非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幻化。精神信仰本质上是对神的信仰。

中世纪是基督教神学垄断的时期,人们从不同角度论证神的本质,认为信仰才是宗教的根本,理性应该为信仰服务。

2.十六至十八世纪为精神信仰本质的探索从方法上和思想上奠定了基础

这阶段科学的成就揭开了自然神秘的面纱,人们对突破人类自身的有限性充满了信心,人们更多地想到的是人而非上帝,神在人们心目中不再是最重要的对象。笛卡儿的还原论哲学为宗教研究这一学科的形成从方法论上奠定了基础。康德以人本主义为出发点,认为伦理是宗教的基础,强调宗教在道德教育上的实践作用。施莱尔马赫主张信仰高于理性,宗教高于道德,宗教本质上是上帝的意识,是一种对神的了解与经验,以及绝对依赖上帝的意识。

3.十九世纪在对宗教的口诛笔伐声中,多角度地探索了精神信仰的本质

十九世纪是批判的时代,出现了哲理主义、心理主义、实用主义及共产主义等流派,他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

哲理主义者虽批判了正统的基督教,却试图建立另一种宗教,都把道德作为宗教的本质。黑格尔把人看作宗教的本质,希望用古希腊那样的提高人的道德价值和尊重人的自由的宗教来代替基督教。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世俗基础在“人”,认为宗教世界无非是世俗世界的幻想,神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他主张建立一种没有神的真正的“爱”的宗教。

心理主义则认为上帝乃是人类心理所构成,而非真有神的存在,应废除传统的宗教观念,将来的宗教只是一种人道。弗洛伊德认为宗教是一个孕育危险的温床,倾向于给罪恶的社会制度披上神圣的外衣 。

实用主义者也认为宗教是社会进步的障碍,上帝只是人类的理想,没有绝对永恒的真理。约翰杜威扩大了宗教的外延。他认为凡是一种理想信念、一种追求的目标,只要能给人的生活指出新的方向,都可以称为宗教。他实质上是瓦解了宗教,否定了对神的信仰。

共产主义者对宗教持彻底的批判态度,认为宗教是一种次要现象,并依赖于社会经济环境。

4.二十世纪因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深化了对精神信仰本质的认识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起,出现了对各种比较研究,人们不再局限于对本质的探索,把目光转向宗教起源、功能等,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深化了对精神信仰本质的认识。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及各种经济浪潮击碎了人们的梦想,冲垮了人们的精神防线,人们积极寻找生存的意义,也指出了精神信仰存在的现实性。

(二)精神信仰的“定义”

精神信仰是一种动态的社会文化现象,始终是与特定的时代相联系。要给它一个恰当而又普遍的定义是异常困难的,迄今还悬而未决。人们所熟知的“定义”是有神论实存主义者蒂里希提出的“终极关怀”。他认为宗教乃是人的全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深度方面”,即它表现的是人生之终极关切,指向的是维系人的存在并赋予人生以意义的东西,人是宗教性的动物。

二.西方文化传统的脉络

(一)西方文化的体系

在西方传统中,文化的发源普遍被认为有三大方面:哲学思辨精神发源于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原罪思想发端于古希伯来文明和犹太教从对上帝的敬畏;近代法制观念则是由古罗马法制文明演化而来。最终,西方这三大文化源头都交汇于基督教,在整个西方世界构筑起庞大的文化体系,并以精神信仰的形式普遍存在并流传下来。

(二)西方文化传统的艺术成就

受精神信仰文明的影响,人们创作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化艺术成就,这些艺术成就广义上包括两大类:时间概念上的音乐、诗歌和绘画作品,以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和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为杰出代表;以及,空间概念上的建筑和雕塑作品,以巴黎圣母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杰出代表。

三.对西方教育的影响

(一)帮助形成语言和文字

西方世界上不少语言起先都不是通过学校教育发展传播的,而是传教士为了帮助当地人阅读圣经,将圣经故事编撰成文字。例如斯拉夫语文“区利罗字母”字体,是由区利罗和麦脱丢斯两兄弟到摩拉维亚(捷克斯洛伐克中央)宣教、为了要把圣经和圣餐仪式翻译成斯拉夫语文而创作的文字。

(二)是平民教育的起源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门斐博士曾致力于研究平民教育的起源,他的观点是宗教改革才是平民教育的根源,宗教改革家们坚信,让平民亲自研读圣经是唯一能稳固新教的方法。“现代平民教育的概念,即学校教育的开始,最先是在新教改革期間于欧洲兴起的。当时教皇的权威已被圣经的权威所取代。新教之所以敢起而反抗罗马,绝大部份是读经和解经的结果,这时,很明显地,对清教徒领袖来说,如果改革运动要继续生存并兴旺的话,有一件必须要作的事,就是向社会所有阶级广传圣经文学。”

(三)与现代教育的关系

很多致力于现代教育的伟大人物,如夸美纽斯、加尔文等,他们都有着基督教神职的身份,同时他们或多或少地从宗教改革的观点出发,进行着教育实践。

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以“现代教育之父”闻名遐迩,而他本人一位清教徒、是十七世纪摩拉维亚的主教。他的“泛智主义”思想强调,人人均应受教育,以及人人均需学习一切。一言以概之:“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这种教育思想,固然有进步的因素可供吸收。但也应当注意到,其中蕴含着一种思维,即教育者犹如“上帝”,他们对受教育者有恩赐者的优越感。

加尔文是日内瓦宗教改革家,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国家中推广教育。他对后世的杰出贡献包括:留给早期清教徒和他们的继承人树立设立学校和大学榜样——日内瓦学院;强调教育务必要与道德有所关联,他从不认为知识本身就能改进人心,人性的堕落与罪恶需要靠神或信仰神来救赎(“人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神——他是创造者和救赎者。”); 他认为《圣经》是教育的首要内容,因为它是神的第一本书,这其中由神能让人从中明白一切的真理,而神接着又让人们从“大自然”的启示中得到真理,这是人们应该好好研读的神的“第二本书”。

(四)与美国的教育的关系

于1630年前后最先抵达北美大陆的那批清教徒,在北美建立了各自的殖民地,但都不约而同地从殖民伊始就重视儿童的教育。而当时的儿童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是研习圣经,这也是美国学校教育的最大源头。圣经和其它基督教的材料是清教徒用来教导儿童的主要教材,比如,新英格兰地区的“初学课本”在教导儿童学习字母时,就是借用了圣经的主题。

殖民时期过后,美国独立建国,美国的教育持续实行的,依然是与基督教关系密切的教育模式。在1787年,美国第一次国会通过了西北法令,宣布“宗教、道德和知识对优良的政府和人类的幸福是必须的,政府应要永远鼓励学校的建立及教育方法的革新。”美国教育的历史从最早的那批清教徒抵达北美到南北战争之前这两百多年里,实际上都是私人化教育和基督教化教育(而学校教育制度在美国的历史还不足两百年)。很明显,基督教化的教育是美国教育的基础。

而追溯美国大学的历史,美国最初的学院和大学几乎都源自基督教。美国早期的那些大学里,基督教教义是学生们学习的主要科目,历代教父和教会学者的教训被奉为圭臬;当然,学生们也会探讨亚里斯多德等先哲和古希腊哲学。但总的来说,学校将教义与神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内容,基督徒设立学校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培训牧师,为了以后更好地传播神学。美国独立战争之前,除了个别大学之外,北美几乎所有大学的创办,都与基督教教会或某些分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如今知名的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布朗大学、纽约大学、西北大学等高等学府,最初都是由基督徒创办的。哈佛大学的创始人约翰哈佛牧师为学校捐赠大量金钱和书籍,在哈佛大学门前的石碑上,刻着这些字:“在神让我们安全抵达新英格兰之后,我们建立家园、增加谋生技能,设立方便地点好敬拜神,也建立了市政府;紧接着我们最渴望的事情之一就是更多地学习,以惠及后代;唯恐当我们归于尘土时,只留给众教会一个没有文化的职事。”哥伦比亚大学创办于美国建国前的18世纪中叶,早年该校曾发布这样一份宣言:“這所学院最主要的目标是教导和吸引儿童认识耶稣基督。”而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威瑟斯庞曾这样说过:“一切和基督十字架相违的学习是被咒诅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基督教是美国大学的起源。

不过从1837年开始,随着美国教育平民化、世俗化的兴起,美国的教育开始与基督教相对立。被誉为“现代平民教育之父”的霍勒斯曼不满于美国所有儿童的教育组织都操纵在基督教的手里,提出应该由政府取代教会来接管国家教育,确保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不受基督教的控制和影响,另外公立学校要努力帮助学生摆脱基督教及其教义的束缚。到了二十世纪,伟大的教育家约翰杜威倡导“不信基督”,他认为在美国的公立教育改革中,去除基督教是亟待解决的重点。

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精神信仰,尤其是宗教对于西方教育,从现在看来早已失去了统治的形式,但它的一些精神价值还仍然蕴含其中。可以说,基督教与西方教育的联系纽带永远都不会断裂。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

作者:杨冯

上一篇: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论文下一篇:音乐家爱国主义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