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与中西方文化论文

2022-04-24

摘要: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在国内外均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要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更多的旅客并提升自身的文化与历史形象,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翻译不可或缺。将以目的论的三大原则为理论基础,探讨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翻译策略,旨在更好地表达和传递开平碉楼所蕴含的特殊文化与历史内涵。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建筑文化与中西方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建筑文化与中西方文化论文 篇1:

当代中国建筑设计观念的探索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建筑观念的简要阐述和比较,以期从中发现中国建筑设计观念演变过程中的缺失。并通过对当下时代背景的分析,找寻到当代建筑设计的历史定位,以求对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任务进行战略思考。

在当代语境中,何谓现代?何谓传统?在当代一片民族复兴的呼声下,更需要我们对自己的历史进行深入的研究,从中寻找到当下的历史定位,才能正确的阐释它们。对西方现当代建筑观念的演变过程的研究,包括在建筑理论方面的学习,并要与对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探索和实践总结联系起来考虑,以求对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任务进行战略思考。

中西方建筑的简要发展历程及比较

1.西方建筑设计观念的简要历程

沿着科技发展的脉络,西方建筑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渐进、演变、更替、转换的自我完善过程。工业时代初期,人们也同样陷入了理性与情感的矛盾之中,工艺美术运动因挽回宁静的田园生活而产生,但毕竟违背了历史的潮流而昙花一现。其后,又经历了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等,以建筑艺术为先导的艺术运动,使西方设计观念逐步的与工业社会的时代特征相融合。20世纪20-30年代,许多独立设计师,在“拯救众生”的价值取向下,提出了自己的设计观念,进行了多样的探索。例如:由格罗皮乌斯创立的“包豪斯”学派就是旨在让设计为社会服务,坚持现代材料运用,现代技术的运用,强调通过建筑外表能够立即了解到建筑结构的必要性,坚持设计上诚实,坦率的原则。他的代表作之一:法古斯工厂大楼,采用玻璃幕墙,突出内部建造结构,消除所有装饰细节。

当时另一位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他丰富多变的作品和充满激情建筑哲学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城市面貌和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从早年的白色系列的别墅建筑、马塞公寓到朗香教堂,从巴黎改建规划到加尔新城,从《走向新建筑》到《模度》,他不断变化的建筑与城市思想始终将他的追随者远远的抛在身后。当然,还有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在他设计的建筑中, 你绝对见不到任何一件附加于建筑之上的多余的东西,没有杂乱的装饰,没有无中生有的变化。没有奇形怪状的摆设品。有的只是轻灵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连续流通的空间。“流通空间”在二十世纪初这应该是个很前卫的名词,毫无疑问,这在当时属于创造性的突破。开创了完全与以往的封闭或开敞空间不同的———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空间开创了另一种概念。密斯·范·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从而将建筑设计与现代科技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有机建筑“学派的代表赖特,又为我们阐释了人与自然、建筑空间与自然的关系,打破了过去着眼于屋顶、墙和门窗等实体进行设计的观念,为建筑学开辟了新的境界。总之,勇于创新和探索的精神,使得西方建筑观念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后,这种精神又催生出更为多样丰富的创造。

中国建筑设计观念的简要历程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的安定和文化的延续性使建筑具有完善的价值体系。中国古建筑因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而成为世界四大建筑体系之一。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从商周萌芽至盛清成熟,一共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不断的充实和总结,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成就。而当代中国建筑,历经战争、政治运动、西方建筑思想的冲击再到高速变化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历史似乎太过破碎,回顾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建筑在形式上有了巨大的变化,但从建国初期梁思成与华揽洪之争;到80年代城市化进程迅猛袭来,85思潮的反思;再到当代,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风格已经塑造了中国绝大部分追求现代化的城市的面貌,设计师又陷入了“现代”与“传统”的两极对立之争,但这种争论并没有更深层次的推进建筑设计观念的进步。

中西建筑观念历程的比较

对比中西方建筑观念发展历程,西方现当代建筑艺术是在延续的文化背景下,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有其渐进、演变、更替、转换的自我完善过程。有完善的建筑理论体系和实践、探索经验;中国建筑观念的发展,除古代建筑外,现当代建筑艺术由于没有统一的文化价值观,缺乏文化延续性,建筑设计观念始终没有创造性的发展。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建筑理论体系。

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历史定位及应持有的设计观念

多元文化背景下,在两极化的思维上,很自然的会产生所谓的“第三条路”想法——能不能把两极“结合”起来?中国的近现代化与西方不大一样,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否定的基础之上的,而中国建筑的现代化更是建立在传统建筑的废墟之上,我们的历史文化太过破碎,这就更加剧了情感与现实的矛盾。

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遗产,可惜基于历史原因,对历史传承与理论总结、开拓明显不足。上世纪50年代以来直至文革,中国建筑设计走过了曲折的道路,频繁的批判之后所造成的思想混乱与理论真空,至今仍然存在有后遗症;而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一度与西方建筑在学术沟通上的中断,中国建筑界的许多人,对西方现代建筑的理论与实践,都缺乏全盘而贯通的了解,忽然又面对了所谓“现代建筑已经死亡”的尴尬局面,以及蜂拥而至的20世纪最后20年西方建筑理论领域中虽然驳杂却并不成熟的学派纷呈、莫衷一是的表面繁闹现象,使得中国建筑师,包括有才华的青年一代,一时间变得无所适从。近年来在建筑史学、建设实践方面虽然有可喜的发展,但还不能说对我们的理论建设起到了足够的影响。

当代许多建筑设计师,脱离历史背景,断章取义的复古,只能带来建筑设计观念的倒退,和文化价值取向的衰退。例如:近几年的房地产泡沫,大量楼盘套用概念,模仿形式,这些只是销售策略的一部分,没能真正给大众创造有价值的生存空间,反而造成了及其恶劣的的负面影响。

从经济和科技水平的现状看,中国经济虽位居世界第二,但科技远远落后与发达国家,既无重大基础理论创立、也少有前沿科技的开拓、尖端科技极少,人民生活水准较低。

从当代艺术现状来看,中国传统艺术倍受冲击;文化认同产生困境;传统文化后继乏人;

而大批艺术家转而投入到,当代艺术中,例如: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观念艺术等。在这样一个充满了变化、浮躁的时代背景下,“重视传统文化、回归民族主义”这句口号光靠我们曾经对形式风格的追随,就变得太空泛。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民族主义。一个民族文化的复兴不会由个人意志转移,而是由在历史进程中是否有其真正的价值(创造性、先进性)决定。

我想当下中国设计师应该从西方20世纪20—30年代的设计实践中吸取经验,去学习西方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建立人文精神。在他们勇于创新的实践案例中去学习建筑空间的语汇、建筑技术、建筑对人的关怀。回到建筑的本质,立足当下社会的科学、经济、政治、文化现状,融入人文精神,建立自己的设计思想,深入的、具体的做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95年后在国营设计院体系之外开始出现一些个人化、独立的建筑实践。以张永和、刘家琨、董豫赣为代表的一组青年建筑师,通过一系列工作,包括通过媒体积极传播建筑理念,形成了一种新文化气候。

张永和出生在北京,对于四合院、胡同、老北京的城市空间有着自然的亲近感。张永和曾说起,当时设计公社时,正值北京房地产起飞之际,建筑风格紧跟欧美脚步,缺乏自己的语言,他要将北京传统的四合院从其拥挤的城市空间移植到古朴的大自然中来。然而,把四合院搬到山林间,面对着大自然,建筑再采取一种闭合的姿态显然就不那么合适了,于是土宅索性和山壁合抱,形成半自然半人工的庭院围合。围塑起来的中庭,柔和地淡化了自然与人造建筑间的分际。

土宅位于长城脚下公社12个别墅的制高点,墙体为中国西部常见的夯土墙,在中国是相传已久的建筑形式之一,力图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而且隔热隔音的功效使房屋冬暖夏凉。粗糙的墙面不加任何修饰,在室内陈设和装饰上也尽量做到简单和自然:凹凸不平的青砖,原木的横梁,甚至不得不用到的混凝土的材料也未加任何处理。在这里,张永和对传统的理解表露无疑,他从另一个层面上给我们阐释了建筑和传统和自然环境的契合。

刘家琨出生在成都,他设计的胡慧姗纪念馆以灾区最常见的坡顶救灾帐篷为原型,面积,体量,形态均近似于帐篷,外部红砖铺地,墙面采用民间最常用的抹灰砂浆,内部为女孩生前喜欢的粉红色,墙上布满女孩短促一生的遗物:照片,书包,笔记本,乳牙,脐带……,她的一生没来得及给社会留下多少痕迹,她不是名人,只是个普通女孩,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这里的纪念内容没有悲壮热烈和宏大喧嚣,只是关于一个花季少女的追忆。从一个圆形天窗撒进的光线,使这个小小空间纯洁而娇艳——这个纪念馆,是为一个普通的女孩,也是为所有的普通生命——对普通生命的珍视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刘家琨提出的建筑策略是“处理现实”。相对于在发达国家已成为经典语言的“高技”手法,“低技”的理念面对现实。选择技术上的相对简易性,注重经济上的廉价可行,充分强调对古老的历史文明优势的发掘利用,扬长避短,力图通过令人信服的设计哲学和充足的智慧含量,以低造价和低技术手段营造高度的艺术质量,在经济条件、技术水准和建筑艺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由此探寻一条适用于经济落后但文明深厚的国家或地区的建筑策略。

董豫赣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他的理论著作多过建筑实践,在他的清水会馆设计用中融入了对中国园林的确情有独钟,从此中汲取的养分,最朴实的材料和形式,追求丰富而有意境。

他们按照“常规”直接设计建筑,而不是宏大空洞的意识形态象征主义。踏实的去探寻自身所处的文化语境和建筑语言。这些尝试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建筑的希望。

总结

勒.柯布西耶说:“建筑被传统的桎梏束缚着,风格只是一种谎言”。传统不是抽象的概念和固定的形象模式,而是需要很多人花大力气去深入、具体地阐释。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定位:从古代传统建筑到当代建筑,中间存在近一个世纪的断裂,而对传统的阐释,如果脱离历史性分析,往往会导致建筑师纯个人喜好的形式游戏。空洞的口号和一味的形式化追求,都无法帮我们实现,具有本土文化的创造性理念。只有找到历史定位、回归建筑本质,才能既借鉴西方建筑师勇于创新、注重人文化的精神,又关照到了本土文化。建筑基本上是人类文献中最伟大的记录,也是时代,地域和人的最忠实的记录。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

作者:甘露

建筑文化与中西方文化论文 篇2:

“开平碉楼与村落”翻译策略论

摘要: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在国内外均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要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更多的旅客并提升自身的文化与历史形象,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翻译不可或缺。将以目的论的三大原则为理论基础,探讨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翻译策略,旨在更好地表达和传递开平碉楼所蕴含的特殊文化与历史内涵。

关键词:开平碉楼与村落;目的论;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谢达宁(1988-),男,广东开平人,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何高大(1957-),男,湖南汝城人,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广东 广州 510642)

2007年,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与建筑内涵,因此旅游价值极高。要高质量地向世界宣传开平碉楼与村落则需要高质量的翻译文本,笔者2011年4月20 日通过CNKI输入“开平碉楼与村落”,命中8条记录,如林丹彤、卢伟亮(2010);张永(2009);张朝枝;游旺(2009);黄继烨(2007);莫晓波(2010)。现有的研究基本都是围绕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而展开,其翻译的研究并不显见。纵观现有的“开平碉楼与村落”翻译文本,我们发现存在许多问题,如表述累赘、表达不精确、前后文不一致等,无法让文本接受者更好地了解开平碉楼与村落,因此严重阻碍了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对外宣传,重构其翻译文本及其策略非常必要。

本论文将以目的论为理论框架,在三大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文本与文化的分析,探讨适当的“开平碉楼与村落”翻译策略,以达到更好地表达和传递开平碉楼所蕴含的特殊文化与历史内涵的目的。

一、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特点及其翻译现状

近年来,学术界对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与建筑价值的研究颇为重视。开平碉楼与村落融合中西方建筑艺术和多元文化,是华侨文化的典型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通过旅游开发可有效地传播其价值。(林丹彤、卢伟亮,2010)

开平碉楼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它融合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也是歷史时期中国移民文化与不同族群之间文化相互影响、交融、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

此外,开平碉楼还突出体现中国华侨与民众主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历程,这一座座碉楼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它不仅反映出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一条别具特色的艺术长廊。

由此可见,开平碉楼与村落拥有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也正是它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之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它吸引着世界各国游客的目光。开平碉楼借助这些目光,可以进一步向国际化发展,但发展需要依靠高质量的翻译文本呈现。然而,现存的翻译文本中存在许多问题,如背景信息含糊不清、表述累赘、不一致等,大多由于翻译者没从文本接受者的立场上进行考虑,使得翻译文本并没能让读者全面理解和接受其文化的传递。因此,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汉英翻译亟需重构其翻译策略。

二、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翻译策略理论框架——目的论

本论文将以翻译目的论作为理论框架,并在其指导下寻求适合的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由汉斯·J·弗米尔(Hans J. Vermeer)提出的,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基于原文的,有目的且有结果的行为,而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首位,即译文及其翻译策略取决于翻译的目的。(Nord,2001)在此基础上,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对译文接受者而言可以理解(Reiss and Vermeer,1984);后者指译文与原文间也应有连贯性(Reiss and Vermeer,1984)。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译者应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内容的保留、调整或修改。

目的论视角下的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文本翻译,其文本翻译旨在向母语非汉语的国外游客宣传开平碉楼与村落,并吸引其前往观光旅游。开平碉楼与村落翻译文本的目的应该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向母语非汉语的国外游客介绍开平碉楼与村落;让国外游客对其产生兴趣并前去游玩。由此,目的决定翻译文本必须以母语非汉语的国外游客为中心。鉴于世界各地的游客,文化、习俗背景不同,对中国文化的熟悉、了解程度也参差不齐,据目的论的三条原则,翻译文本要做到:(1)由于本文接受者拥有不同的文化知识背景,有必要对原文本中的隐含信息进行详细补充与解说。(2)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体裁、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有必要把文本形式调整至目标语文化(主要指英语文化)的文体规范。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翻译应借鉴这些规则。

三、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翻译策略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翻译文本旨在通过介绍开平碉楼与村落来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为实现其翻译文本的预期目的,向国外游客宣传开平碉楼与村落并使之更具吸引力和欣赏品位,本论文将根据翻译文本的目的,并综合考虑译文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差异等情况,把增补、简化及变通作为适切性的翻译策略。

1.增补(Amplification)

跟大中华传统文化一样,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文化中也存在许多知名历史人物与传统习俗,可对拥有不用文化背景的文本接受者(主要指非汉语文化背景),这些都颇为陌生。对这些信息的不了解,很大程度上会阻碍他们对原文信息的理解与领悟。因此,对文本中具特殊含义的词汇和历史人物进行补充解说尤为必要,这就需用到增补策略。

例(1)1914年,余怀春从新会买到一男孩作儿子,延续香火。

原译文:In 1914,Yu Huaichun had to adopt a little boy from Xinhui to be their son to carry on the lineage line.

“延续香火”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习俗,在开平等地区尤为突出,指一个家庭为延续家族香火,要通过生下男性后裔来延续,而女性后裔不可延续。本译文接受者为母语非汉语的外国人,而在绝大多数非汉语国家该习俗不存在。因此,相当一大部分国外游客会因缺乏相关的文化知识背景而对此产生理解偏差或甚至不解,违反语内连贯原则,无法把文本的信息很好地传达给读者。因此,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传统习俗,有必要对该信息增补详细解释。此外,译文中尚未对“新会”进行解说,会让读者误以为是人名,因此为了遵守语内连贯原则,让读者能读透文本,有必要另外对“新会”一词进行信息增补。

改译:In 1914,Yu Huaichun had to adopt a little boy from Xinhui(a small county near Kaiping)to be their son to carry on the lineage line(In Chinese tradition culture,people attach special significance to the continuance of their lineage by means of giving birth to male descendents rather than female descendents.).

例(2)1904年月山“博文小学”建成,成为第一所正规学制的小学堂,并聘请梁启超为名誉校长。

原译文:The first standard primary school,Bowen School,started in 1904 with Liang Qichao as its honorary principal.

对于绝大部分源文本接受者而言,源文中的“梁启超”是一名重要的历史人物,可对于不具备汉语文化背景的国外读者,“梁启超”这个历史人物似乎变得可有可无。倘若原文中要表达的重要信息在译文中无法被译文接受者所理解,则译文文本的信息诉求功能未能达到。为了提高译文的质量,帮助译文接受者更好地理解译文中所蕴涵的文化与历史底蕴,提高他们对开平碉楼与村落的鉴赏兴趣,有必要对“梁启超”该历史人物进行信息增补。

改译:The first standard primary school,Bowen School,started in 1904 and Liang Qichao was appointed its honorary principal,who was a famous political activist,an initiation thinker,an educator,a writer and also the leader of the 1898 Reform Movement advoc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apitalism.

2.简化(simplification)

现存的翻译文本存在语言累赘、表达重复等现象,使篇章累犊。这主要由于原文本翻译者对英语语言习惯和文本规范了解不足,翻译能力较为平庸。这将影响译文接受者的兴趣,阻碍读者透彻理解文本。

例(3)小海平民学校是开平华侨支持办学的成功例子之一。

原译文:Xiaohai Charity School i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examples in Kaiping supported by overseas natives.

该译文是逐字翻译的典型,读起来既累赘又别扭。英语语言习惯中,简洁、精确的语言表达更易被接受。而该译文的主要目的是让译文接受者读懂该译文且引起他们对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游玩兴趣,因此译文应当要符合目标语,即英语的语言习惯与规范,而并非通过盲目追求语言的复杂性和深度来追求所谓的高质量。

改译:Xiaohai Charity School was supported by overseas natives.

例(4)有的灰塑更直接表现中西结合的乡村情景,火车、飞机、汽车、高楼与村舍、林木共入一图。

原译文:Some of these stucco-work decorative schemes show rural scenes in which elements of western life—railway trains,for instance,or aircraft,automobiles,or high-rise buildings—are shown set down in what is otherwise a typically Chinese rural scene of farm-land,woods and so forth.

该翻译句子结构和顺序混乱,较难读懂。原译者欲通过逐字的翻译来忠实于原文的表达信息,但未注意到英语语法与语言表达习惯,盲目跟从语际连贯原则,违反语内连贯原则,使文本接受者几乎无法看懂文本,该译文翻译目的无法达到。

改译:Some stucco-work decorative schemes show the perfect fusion of elements of western life—railways,aircrafts,automobiles and tall buildings and those of Chinese rural scenes—farmlands and woods.

3.变通(Adaptation)

世界是一个整体,民族间既存共性,亦存差异。开平碉楼与村落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许多习俗观念与西方文化存在共同点,但鉴于文化背景差异,表达形式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通过变通,在译文接受者的母语文化背景知识下,将开平碉楼与村落里的中华文化意象更好地传达给译文接受者。

例(5)楼名以建造者名字(方文龙、方文胜)组成,寓意如龙般胜利。

原译文:The name of the Diaolou is taken from the last character of the two brothers’ names meaning to excel like a Dragon.

源文中的“如龙般胜利”寄寓中国人对龙的崇拜与喜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人比作龙是一种赞赏;可在英语文化中,龙却被当做邪恶与黑暗的象征,拥有摧毁一切的力量。因此,对处在英语文化中的文本接受者而言,“to excel like a dragon”让人费解,需在英语文化中找到与其意思类似的表达,进行变通,如“the salt of the earth”。通过变通,即能让译文读者在其本身固有的文化背景下读懂,也能很好地忠实于原文要表达的信息,当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译文读者的眼球。

改译:The name of the Diaolou is taken from the last character of the two brothers’ names meaning to be salt of the earth.

四、結语

以上三种翻译策略都是基于翻译目的论视角的研究,旨在为重构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翻译策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Shanghai China[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Reiss,Katharina and Hans J.Vermeer 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1984.

[3]唐亦功,姜小军,开平碉楼的开发与保护研究[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4]樊炎冰.开平碉楼与村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林丹彤,卢伟亮.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价值探讨[J].中国商界,2010,(2).

[6]黄继烨.“申遗”成功 贵在创新[J].文化遗产,2007,(1).

[7]林丹彤,卢伟亮.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保护及旅游开发研究[J].特区经济,2010,(5).

[8]莫晓波,从华侨村到文化遗产——开平市庆临里的历史与空间[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9]邱敏.从目的论视角谈上海世博背景下的浙江旅游翻译[J].外语论坛,2010,(35).

[10]宋双维.目的论关照下的外宣翻译[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12(1).

[11]王海涛,等.英语习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12]吴丹.从目的论视角看2010上海世博会外宣资料的翻译[J].网络财富,2010,(3).

[13]吴就良,邱英.寻找古老而独具侨味的历史—开平碉楼[J].广东党史,2009,(5).

[14]张国雄.开平碉楼[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15]张琳琳.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旅游资料英译[J].温州大学学报,2008,(5).

[16]张永.论开平碉楼旅游国际市场的开发[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17]张朝枝,游旺.遗产申报与社区居民遗产价值认知:社会表象的视角——开平碉楼与村落案例研究[J].旅游学刊,2009,(7).

(责任编辑:刘丽娜)

作者:谢达宁 何高大

建筑文化与中西方文化论文 篇3:

汉英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探析

摘 要:以美版《甄嬛传》的字幕翻译为研究对象,指出一些内容的不可译之处,对“不可译”现象进行分析,认为造成不可译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英汉两种语言体系差异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建议进行华语影视剧字幕译介工作时,要充分理解原文,提高对汉英两种语言的驾驭能力,运用多种翻译方法;注重中西词汇空缺的现象,掌握英汉词语翻译技巧;适应跨文化传播的需要,准确认知美国传播环境。

关键词:美版《甄嬛传》;汉英翻译;不可译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3.090

要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影视剧是一种重要的形式。想要将中国的影视剧“输出”,就需要将影片中的语言转换成世界通用语英语。

中国大型电视连续剧《甄嬛传》由76集压缩精剪制成6集美版《甄嬛传》,2015年3月15日,美版《甄嬛传》以中文原声、英文字幕的方式登陆美国的视频网站Netflix。但是相对于亚洲地区的火热收视率,《甄嬛传》英译版却遇冷了,网站评分系统显示Netflix美国站是2.5星,加拿大站只有1星(满分为5星)。

《甄嬛传》英译版遇冷最主要的原因是汉英翻译造成的不可译现象,“不可译”使英语本土语言使用者难以理解作品《甄嬛传》。

1 美版《甄缳传》中汉英翻译的不可译现象

1.1 建筑文化

众所周知,中国的建筑远远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建筑。而我国的许多标志性的建筑都是无法直接翻译的。(1)请娘娘到养心殿一起用膳。On His Majesty’s order,please come to Yangxin Hall to dine.(2)你让小允子去国公府找温实初。Liuzhu,tell Xiao Yunzi to find Doctor Wen Shichu.(3)幽禁存菊堂。…and to be confined to Cunju Hall.

这些与房屋建筑有关的例子皆来自美版《甄嬛传》,外国人没有的相应的历史背景知识,这就造成了外国人在理解美版甄嬛传时产生了困难。就拿养心殿来说吧,养心殿是中国古代皇帝所居住的地方,养心殿是历史悠久的汉族宫殿建筑,自清代雍正皇帝居住养心殿后,这里就一直作為清代皇帝的寝宫,而外国人只知道这是一个地方而已,因为他们并不知其历史背景,且翻译时也未曾翻译出这层意思。

1.2 日常用品

我们都清楚中国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历史,很多东西都是由本土发展而来,极具有乡土和本地的气息。每个年代的人都有他们自己所创造的物件,这些物件可以反映他们那个年代的习惯、审美观、技艺等等,这些物件可以向我们展示那个时代的一些相关信息,这在翻译时也会造成不可译现象。

(1)比之花钿的生硬更添柔美。It looks softer,not as stiff as a normal floral ornament.(2)这香囊虽好。Though the sachet is wonderful.(3)臣面前的这道燕窝鸭子好似不错。The edible bird’s nest with duck placed before me looks quite good.

以花钿来说吧,花钿是古时妇女脸上一种花饰,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制成花形,蔽于发上,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首饰。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普通的翻译却无法把它翻译准确,只翻译出来了其意义,外国人必定很困惑和不明白。

1.3 称呼语的不可译

1.3.1 自谦语

称呼语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喜欢自谦来展示其礼貌,如,寒舍、贱内、在下等等。寒舍是在描述自己住处,贱内是在介绍自己的妻子。中国人喜欢用这种方式那表达其尊敬之意。

然而,一些词语表达确实对影视剧的翻译造成了影响。

(1)臣妾雕虫小技,让皇上见笑了。It is a mere performance.Your Majesty,please don’t laugh.(2)妹妹之舞实在难登大雅之堂。My dancing skills are truly unpresentable.I’m afraid I will expose myself to ridicule.(3)嫔妾愿为娘娘效犬马之劳。I will gladly do my utmost to make peace between His Majesty and my lady.

在中国,当展示一项技能时,我们可以用成语“雕虫小技”来描述。我们也用“犬马之劳”来表达愿尽全力去帮助别人,以表示我们的力量微小,但会拼尽全力,以此自谦。而“难登大雅之堂”,则表达的是当别人要求自己表演什么才艺时,觉得自己技艺不佳,难以在众人面前班门弄斧,用以自谦。这些都是中国人说话的习惯,是长期的生活习性和历史文化所造成的。

1.3.2 敬语

在美版《甄嬛传》里,我们有许多敬语来表达对别人的尊敬,以展示那人的地位和辈分。在那个朝代,他们的言行举止必须得体,用言谨慎,否则,他们将受到各种条例规矩的惩罚。但敬语也同样造成不可译现象。(1)小主,补药熬好了。Young mistress, you tonic is ready.(2)给太后请安,太后金安。We greet the Empress Dowager.May blessings and peace be with you.

浣碧对甄嬛刚进宫时的称呼是小主,小主便是浣碧对甄嬛所用的尊称,表示对甄嬛的尊敬。“给太后请安,太后金安。”这句话是嫔妃们向太后表示尊敬所用到的话,意思是希望太后身体好之意,以表示他们的孝心。

1.4 宗教信仰文化(美版《甄嬛传》,2015,第5集)

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和不同的行为举止。而宗教派别的不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从人们的对话当中察觉。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与西方国家的宗教是不一样的。这在翻译当中造成不可译现象。

(1)山人与师弟又研制出金丹两丸。…my fellow disciple and I have developed another two pellets of elixir.(2)焉得敬承宗庙,母仪天下。She is unsuitable to be a member of the royal family, a model mother to the nation.(3)佛口蛇心。Honeyed words but evil intend.(4)藏教视红珊瑚为如来佛的化身。Hinayana Buddhism regards red coral as the reincarnation of Tathagata.(5)阿弥陀佛,出家人不打诳语。Buddha be trusted, a nun may never lie.

在这些例子当中,出家人、阿弥陀佛、如来佛、承宗庙,佛口蛇心等词汇来源于佛教文化,都起源于佛教的文化,这些文化背景知识是外国人不具有的,因而给翻译和理解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导致了不可译现象的发生。

2 汉英文化差异是造成汉英翻译“不可译”的原因

汉英翻译涉及到汉语和英语,汉语为母语,英语为译入语。不同的民族文化具有差异性,因为各个国家的地理环境不同和文化起源不同,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模式与特征也各不相同,具体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上有很大的差异。正是这种文化差异使部分文化内容变得无法传译,这属于文化上的不可譯性现象。

3 减少“不可译”现象的建议

3.1 充分理解原文,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正视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两种语言体系和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如何进行?要想较好地掌握并处理不可译现象,我们必须充分理解原文,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正视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积极探索寻找中西方不同文化中的衔接点,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不断提高自己对汉英两种语言的驾驭能力,运用多种翻译方法,消除语言障碍,让外国观众不受语言限制,接受中国文化。

3.2 注意中西词汇空缺的现象,加大对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研究

中西词汇空缺现象也会导致不可译现象的产生,如果我们不注重中西词汇空缺的现象,就无法避免不可译的发生。我们应加大对带有中国特色文化的词汇的研究,对带有中国独特的词汇的整理形成“特色词汇翻译库”,将这些词汇的翻译予以统一,注意保留其中的文化韵味与特色。例如《甄嬛传》里叩拜大礼formal salutation、凤鸾春恩车imperial favor carriage、九泉之下underworld等等。

另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起源、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在翻译中作出一些改进,针对影视剧中汉语生难词的不可译,我们可以借鉴美剧《生活大爆炸》对一些美式笑点及生僻名词在屏幕上方加以注释。

3.3 了解国际市场需求,适应跨文化传播的需要

国产电视剧要想在美国更好地传播,应该更多地去了解美国的电视传播格局、方式及观众的接受和喜爱习惯,在对美国传播环境的准确认知基础上,才能促进国产电视剧的广泛传播。国产影视剧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应该主动去迎合国际市场需求,调整战略,不要轻易删减或改编,因小失大。此外,还应该全面地了解美国版的《甄嬛传》在美国的评价及观众反映,客观地分析它们,总结得失利弊,为中国影视剧走出去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156-166.

[2]廖方波,张毅博.《甄嬛传》影视用语汉英翻译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1):96-98.

[3]王海迪.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分析——以《甄嬛传》在美国上映遇冷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6):67-132.

[4]曾海林.浅谈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0,(9):12-14.

[5]张毅博,周之南.汉英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142-143.

[6]周之南.汉英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142-14.

作者:董秘 蔡晓颖

上一篇:建筑施工监督安全管理论文下一篇:建筑工程项目物资采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