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比较的西方文化论文

2022-04-15

随着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西方欧美列国在经济、文化、科技、政治、军事等综合领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联系,中西方的交往接触也日益紧密。在中国与西方各国日常交往过程中,社交礼仪在期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因此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文化比较的西方文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化比较的西方文化论文 篇1:

中国传统文化自我与西方文化自我的比较研究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与西方文化中的自我在性善论和自我超越领域内有很大相识之处,但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出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强调自我压抑,西方传统文化更多的强调个性张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自我实现更多的表现在整个社会的实现,西方文化自我的实现更多表现在个人及部分人群利益的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现比西方文化中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现更为复杂。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自我

自我是心理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方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早在1890在“心理学原理”中首先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宾我两个方面。在中国最近几十年人们也开始关注自我,并形成了本土的自我心理研究。目前,自我的定义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它把一个人的各种特殊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连接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1]。由于自我在很大程度上受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不同国家的公民在自我上表现出很大差异。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文化渊源的国家,与西方的文化不完全相同,因此中国文化里反映出来的自我与西方文化里反映出来的自我有很大差异。

一、中国传统文化自我与西方文化自我的相似性比较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性善论上与西方文化自我有相似之处

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最早的自我概念中提出人性天生善良,人类本性中固有完善、善良、实现等积极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具有天生的某种倾向,不是白板,即“实现倾向”,人的本性是自然发挥的作用,其实是“建设性的,是可以信赖的”。马斯洛则认为,人的自我实现需要是一种“似本能”,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2]。在西方自我研究里面广泛存在自身价值体现的观点,他们首先把自我看成对自身的认识和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充分体现出自我的心理,最早的自我在老子的思想中得到完美的体现。老子提出人性论与道本体,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从天地万物到人类都是“道”产生的,都根源于“道”。在道的基础上建立人性自然的人性论,认为性本善良。即性本身是善良的,没有好坏之分。这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出来的自我是体现人的善良和友好。

老子的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倡导的自我天生是善良的观点有相似之处。许多西方学者在研究中也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自我上有一定的相似。心理学家埃德蒙德赫姆森(Edimud hermsen)指出,罗杰斯对道家思想有个人水平上的接受[3]。日本学者野岛认为,罗杰斯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有共同之处[4]。马斯洛认为,人的自我实现需要一种“似本能”,人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从某中意义上说西方文化领域里的自我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因为许多观点都能在中国早期文化中找到依据,他们有很大相似性。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自我超越上有很大相似性

中国古代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任何自然是和谐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天可以相互感应,自然力量是无穷的。人们用老子和庄子的“道”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本质,揭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由于中国经历几千年的封建儒家思想专制统治,人们开始相信鬼神,认为自我是有外界意思所主宰的。这种自我意识和西方文化的自我意识发展有很大相识性。西方文化最早是上帝决定一切,宗教在人们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把自我的超越归功与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东西[5]。中国古代文化和西方古代文化在自我超越上有很大相似。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和西方文化都认识到超越自我的重要性,他们在自我意识领域里认识到必须通过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让自身超越得到更大发挥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自我上的不同比较

(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抑我,西方文化强调重我

由于中国和西方社会在传统文化上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反映在自我上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中国人在自我表现上不习惯积极主动,更多的是一种保守的方式,人们总是积极的去压抑自我的表现。而西方文化由于强调个性的张扬和发展,他们把个性的发展放到十分显著的位置,他们跟多的是希望自我得到很大的发展,他们强调个性,强调自西方的文化主要是工商经济我个人领域的发展,因此可以说他们更强调重我。出现上面区别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和西方文化的截然不同。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农业经济、君主制度、礼教,这三者所构成的文化格局限制和压抑个人的自由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任何事情总是采用一种非常谦虚的态度,不愿意轻易将自己的自我展示给别人,这些都是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起统治,对人们的自我发展采用压制的方式,使得人们无法全面的去发展自我和实现自我,人们更多的是强调抑我[6]。把自己压抑在一定的空间内,这都是由于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所引起的。在相反,民主制度、宗教三位一体的民主文化,这种文化提供了个人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强调个人的价值;显然,这种文化是关注自我、重视自我的。他们反对统治者的压制,所以说,中国文化是 “抑我”的,而西方文化是“重我”的。西方文化在最近100年都是采取一种比较开放的态度去面对世界的变化,人们开始充分意识到自身的发展,由于经济的性质使得他们强调自我能力得到发挥,自我素质得到提高,而与中国传统文化上的自我具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强调的是抑我,而不是强调自我。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在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上与西方文化中的自我实现有很大不同

罗洛1 梅(1991) 认为,自我的发展在最高阶段是“创造性的自我意识”;其特征是“处于忘我的境界”。马斯洛(1987) 认为这是一种“高峰体验”,其特征“为一种知觉对象所全盘吸引,有时达到把知觉者和被知觉的事物融为一体的感觉。”我国心理学家唐钺(1983) 也曾发专文论及“神合感”,认为其特征是“觉得个人与宇宙合为一体”,并强调说:“确有这种精神境界”。劳思光(1987) 谈道: 对中国人来说,当对自我的修养达到最高境界时,是天人合一的。从几千年前的老庄开始直到现在,追求这种最高境界早已经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这种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受到中国过去文化的影响,他们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形成了这种思想。从儒家的“天人合一”、“合德”、“至善”,到道家的“天地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及至释家的“入法界”、“三昧”、“涅”;甚至从玄家的“圣人体无”,到新理学的“同天”,都追求这样一种最高境界[7]。西方社会早期文化一直为宗教所统治,他们的自我实现更多是建立在神学的基础之上,他们的文化基础与中国有着完全的不同。从神学和宗教为主流文化过度到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人是自由的的近代资本主义文化。这些文化也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影响着人们自我的形成,也影响着人们自我超越的实现。西方文化自我超越所追求的是他们个人本身的价值实现,这与中国传统文化自我超越的实现有很大的不同,中国自我超越实现不仅仅是个人本身的价值实现,而且更多的是社会价值的实现。西方文化中自我超越的实现跟多的是强调某一集团或者某一阶层的利益实现,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个性解放,个人的独立自由,把肯定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看作人类社会结合的基础。在这种理论背景下,个人本位主义发展到了极致[8]。而中国传统文化要求每个人必须严格遵从并适应它在家庭关系网络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不能有所逾越。他应自觉接受“礼”的规范约束,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超越是整个封建文化的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在人际关系领域里面与西方文化自我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很少找到自我两个词语,他们都是通过“自己”和“我”两个词语表现出来,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中国人“自己”和外界的界限是模糊的、不清晰的,同时这个“自己”的圈子是伸缩的,可大可小的。从这些观点中可以发现其实中国人的自我更多是在人际交往中把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但是我这个字又表现出与外界的联系。他们通过人际的交往把自己和外界以及整个社会有效的结合起来。当一个外人要想进入到一个人“自己”的圈子中时,他首先应通过“我”这一层,换句话说,当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你我不分”的时候,这个人才可能走进另一个人“自己”的圈子里[9]。而西方文化中的自我就是强调个性发展,在人际交往中也强调自我与他们的不同,透过文化可以看出西方的自我在人际交往领域没有中国所表现那么复杂,这也是在中国人的自我研究中所反映出的面子观和人情观的问题。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自我和西方文化自我他们具有很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于露,宋微涛,潘芳.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278-280.

[2]褚启明,宋淑娟.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中的道家老子思想探微[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75-77.

[3]Edmud Hermsern : Person - centered p sychotherapy and Taoism :The recep tion of Lao - Tzu bu carl R1Rogers 1 International Journalfor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s;1996:vol1 6 (2) : 107-1251.

[4]Sachiko Hayashi et al:The client - centered therapy and person -centered app roach in Japan:Historecal development,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b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1992:1 Vol132 (2):115-1361.

[5]张朝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自我超越之比较[J].广西社会科学,2003 ,(8):167-169.

[6][7]童辉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意识[J].心理科学,2000,(4):502-503.

[8]廖贞.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意识[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65-67.

[9]李蓉蓉.中国人自我观的新阐释[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6.

(责任编辑/李璐瑶)

作者:刘 银 付 泽

文化比较的西方文化论文 篇2:

社交礼仪在中西方文化中的表现比较研究

随着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西方欧美列国在经济、文化、科技、政治、军事等综合领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联系,中西方的交往接触也日益紧密。在中国与西方各国日常交往过程中,社交礼仪在期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因此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中西方人员在交往中所使用的社交礼仪是否恰当、完备、得体,不仅反映着交往者个人的文化道德修养,更是代表着自己国家的对外形象,能从中透析出一个国家的文明教化程度。当然,中西方之间在社交礼仪方面存在着很多文化差异。

所谓社交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普遍认同的、具有固定标准的特定行为与语言。中国作为有着近五千年历史的“礼仪之邦”,自然也拥有自己历史悠久的礼仪传统。但是在近代,在中国与西方各国所进行的国际交往中,经常会碰到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礼仪不合的尴尬。如果在国际交往中社交礼仪出现失礼行为,必然会不可避免地错失交往目的、甚至损害国家形象。因此当国人在与西方友人进行交往时,应当认真了解双方常见的文化差异、熟悉对方的社交礼仪习惯,从而促进双方交往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个人与国家文明形象。

在当代,中国与西方存在明显文化差异的社交礼仪中,比较常见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关于辞谢的礼仪差异

中国人自古以来有着谦让的文化礼仪,在去亲朋好友家中做客时,传统的中国人会特别注意“辞谢”这一古老传统做法。例如主人要准备饮食招待客人,客人一般会习惯于要表示辞谢和不敢令主人劳烦,待主人反复坚持之后,再进行感谢,然后再接受款待。辞谢文化是中国古老的礼仪传统,例如上古时期,国家首领实行禅让制,其继承人往往至少要辞谢三次以上,才会表示惶恐接受。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游历五松山下,借宿一位人家,受到这家老太太的热情款待,令李白十分感动而过意不去,于是写下“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的名句。其中三谢不能餐,便是指再三辞谢、不好意思领受款待之意。

西方人在此方面则习惯于直接而实际,没有辞谢的习惯。例如在作客时,主人询问需要喝点什么,中国人即使很渴,也会辞谢一下表示不好意思麻烦主人,而西方人则会直接表示自己喜欢某种饮料。同样,如果客人谦让说不喝,中国主人一定会客气再三,邀请对方喝一点,而西方国家主人则不会作多次邀请。

寒暄与客套的语言差异

中西方民众在熟人见面寒暄客套时,都会注意称赞对方的某些细节,例如夸奖对方服装漂亮等等,但是双方对此反应有着较大差别。中国人如果遇到别人的赞美,会习惯性谦称:“哪里!哪里!”意思是表示愧不敢当之意。而西方人会很高兴直接接受夸奖,表示感谢。曾经有个笑话,一位中国人结婚时,一位西方朋友到婚礼喜宴祝贺,当面赞美新娘很漂亮。于是这位中国人习惯性客套道:“哪里!哪里!”结果西方朋友不清楚这是中国人的客套用语,以为对方真的是在认真询问新娘哪些地方长得漂亮,于是这位西方朋友很认真地回答:“眼睛、嘴巴、鼻子都很漂亮!”结果现场朋友们无不开怀大笑。这也体现了双方的又一文化差异。

对待个人成就与荣誉

西方人非常鼓励与崇拜个人成就,因此当西方人获得一些成就时会直接表示自己的喜悦与自豪,也会大方接受别人的赞美。

而中国人有着谦虚自辞的礼仪传统,讲究谦受益,满招损,视自我夸耀为失礼之事,在面对个人成绩受到夸奖时,传统的中国人习惯于保持自谦的态度,并且会保持低调,不愿意自我夸耀。

道谢

西方人已经将“谢谢”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谢谢”在西方成为一个高频率单词。这个词不仅表达了感谢本意,更是一种礼貌用语。

在中国,“谢谢”在关系亲密的亲朋好友与家人之间,是不被经常使用的,因为中国人认为,对关系很近的人说“谢谢”会显得过于客气和生疏,从而造成双方的距离感。

邀请与接受邀请

西方人邀请他人作客会注重正式约定,收到邀请者亦须正式答复是否接受邀请。在西方,一般不欢迎不请自来的客人。

中国人视不请自来的好朋友为惊喜,并且会予以热情招待,如果因为朋友未经邀请上门而招待不周,在中国会被视为严重的失礼。

宴请宾客入座

在中国的酒宴中,餐桌一般为圆形,寓意团圆、圆满。餐桌对着门口的中间位置被认为是上座,这个位置一般由满桌宾客中年纪辈分最长或地位最高的人入座。

在西方国家酒宴中,餐桌一般为长方形,在正式的酒宴中,一般男主人和女主人会分别坐在餐桌的两端,宾客中身份地位最高的男宾应坐在女主人右侧,身份地位最高的女宾则坐在男主人右侧。

聚餐氛围

西方人在餐桌上比较安静,尤其在公共场所就餐时,西方人习惯于小声交谈,比较注意尊重别人的用餐环境,视大声喧哗为失礼的行为。

中国人在餐桌上喜欢热烈交谈,并喜欢劝酒,视高声谈笑与劝酒为主宾关系亲密的表现,认为酒餐桌上的气氛越热烈,则说明用餐者之间的关系越亲密。

当然,由于文化差异,中西方社交礼仪存在区别之处还有很多,需要在平时国际交往中注意不断学习积累。在与西方国家交往时,必须认真了解对方的社交礼仪习惯、尽量避免、弱化双方礼仪习惯中的差异与冲突之处,才能取得理想的交往效果,充分实现双方的交往目的。

作者简介:赵鹤(1978-),女,汉族,辽宁鞍山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舞蹈,形体语言;

孙燕(1982-),女,汉族,湖北襄阳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人物形象设计、社交礼仪。

作者:赵鹤 孙燕

文化比较的西方文化论文 篇3:

色彩词汇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内涵比较

摘 要: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色彩词语不仅反映着颜色的物理属性,而且具备了许多文化含义,其文化含义折射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特征,也反映了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差异。有些词语经过引申,转义后人们对其有了崇尚及禁忌之意。本文从一些常见的色彩词汇入手,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其相同和差异之处。

关键词: 色彩词汇 文化内涵 中西方文化

常用的色彩词汇不仅反映着颜色的物理属性,而且折射着复杂的社会属性及其特征,其文化内涵受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各方面的影响。要实现跨文化交际无障碍,就必须了解它们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内涵。

一、色彩词汇在中西方文化中内涵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方面,由于人类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不同的民族赋予同一种颜色相同的象征意义,另一方面,各民族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由于不同民族在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种色彩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

二、研究色彩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1.是人们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英语作为人们交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桥梁和纽带,越来越彰显出其重要性,能说一口流利、纯正、地道的英语是许多人的梦想。而许多英语学习者,在听英语时,往往根据字面意思或本国的思维方式理解,结果造成很多误解,甚至闹出了许多笑话。在说英语时更会把汉语直接翻译成英语,不遵从对方的表达习惯,造成表达生硬、不得体,甚至让对方无法理解的后果。为了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有必要掌握其不同的文化内涵。

2.是人们全面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需要

色彩词汇不仅反映出物质的客观属性,而且体现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领悟及总结。色彩词汇经过引申,转义往往不同程度地带有尊卑、褒贬、善恶、美丑等伦理观念,道德评价或美学色彩。透过色彩词汇的象征意义,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等级观念、风俗习惯、伦理倾向、审美情趣等社会文化内涵。因此,了解色彩词汇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内涵,是我们全面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的重要方面。

三、分析常用色彩词汇在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内涵

1.红色

(1)红色是中国人最喜欢的颜色,有“吉利、喜庆”之意。比如春节贴红对联,结婚被称为大红喜事。红色还让人联想到事业发达、顺利成功等,如人们都希望自己的日子“红红火火”,公司开张来个“开门红”,等等。英语中也有此意,比如下面几个表达。

·a red letter day,教会日历上用红色标注宴会日及宗教纪念日,因此指“特别重要的日子”,如:结婚日、胜利日等。

e.g A:My son came home from three years in the navy.

我儿子在海军服役三年,终于回家了。

B:It was a red letter day for you.

对你来说是大喜的日子。

·red carpet,汉语表达为“红地毯”,用于喜庆场合或尊敬的接待。英语里也有类似表达。

e.g They hadn’t expected to be given the red carpet treatment.

他们没想到受到如此尊敬的接待。

(2)在英语中红色并不总与喜庆和欢乐有关。

·in the red;get into the red 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常用红墨水记录债务,因此有“亏空、负债、欠债”之意。

e.g.My bank accountant is £50 in the red.

我的银行账号有50英镑的亏空。

相应的be out of the red;get out the red 意为“偿还债务”。

·red tape,十七世纪,官方文件用红色带子捆绑,人们用此形容政府办事拖延、混乱等令人烦恼的障碍,意为“官僚主义”。

·catch somebody red-handed意为“发现某人正在做坏事或犯罪”。

e.g.The policeman caught the thief red-handed.

警察当场抓住了小偷。

(3)此外,在英语和汉语里“红色”都可表示人的情绪,汉语里用“脸红”表害羞之意,英语里用to become red faced或her face turned red表示脸红,在两种语言里红色还都可表达“生气、发怒”之意,比如汉语里“气得脸红脖子粗”,英语里也有类似的表达。

·see red,跟斗牛有关的表达。西班牙的斗牛士通常拿着红布来斗牛,牛会非常生气,指:“勃然大怒”。

e.g.Her criticisms were enough to make anyone see red.

她的批评足使任何人都动怒。

再有,“红色”在英汉两种语言里都跟“革命”和“共产主义”有关,但在英语里大多指“激进主义”。

2.绿色

在两种语言里,绿色可代表和平、友善、希望、生机,如“绿色和平组织”等。还有环保、健康之意,如绿色出行、绿色食品等。在汉语里有“友谊之树常青”之说,英语里有对应的表达Friendship is evergreen;“a green old age”指“老当益壮的人”,但在英语里绿色还有其他的意思。

·汉语用“眼红”表达“嫉妒”,而英语用green可表达嫉妒、眼红。

表达方式有green with envy,green-eyed,green-eyed monsters等。

e.g.I was absolutely green when I saw his new car.

当我看到他的新车时十分嫉妒。

·表达“缺乏经验的”相当于汉语的“嫩了点”。

e.g.We are green hands,so we must learn from them.

我们还是新手,因此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可指“病态、病容”。

e.g. What’s wrong with you?You look green.

你怎么了?你看起来生病了。

此外,绿色还跟“园艺”有关,如green fingers指“园艺技能”,green grocer指“果菜商”,等等。

3.黑色

在汉语里,黑色有两重性的文化含义。一方面象征着“正义,严肃”,如传说中的“黑脸包公”,另一方面,它通常是个贬义词,可表示奸险、恶毒之意,如“这人太黑了”表示其“心地很坏”。还有非法、不公开之意,如“黑孩子”指的是没有正式户籍的孩子。英语里也有贬义用法,如:

·a black day 倒霉的一天

·to be in black mood 情绪低落

e.g.It isn’t the time to ask him for favor,he has been in black mood.

现在不要请他帮忙,他现在心情正郁闷。

·black market 非法市场

·a black sheep 因为牧羊人不喜欢黑绵羊,认为它不如白绵羊值钱,有些人认为黑绵羊混在羊群中不吉利,因此指“害群之马”,“败家子”。

e.g.Tom is 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

汤姆是家里的败家子。

·a black look 狠狠地瞪,不喜欢

e.g.His wife gave him a black look when he drank home.

他醉酒回家时,他妻子狠狠地瞪她。

有时,黑色是个中性词,比如:

·in black and white 白纸黑字,以书面形式

e.g.I want this agreement in black and white.

我想让这个协议白纸黑字的表示出来。

有趣的是在商业英语中“in the black”表示“盈利”之意,与“in the red”亏损相对。

4.白色

在英语和汉语里白色都有“纯洁”之意,在汉语里有“清白无辜”,“清清白白做人”之说。

·a white lie 善意的谎言

·a white-collar job 指有专业特长的白领

·a white night 不眠之夜

·white hope 可给一个队,一个集体带来成功的人

·a white sheep 坏人中的好人

·white light 公正无私的裁判

但白色并不代表总与美好纯洁的事物有关,在汉语里白色象征着不祥、恐惧,如亲人去世时要穿白衣服,还表示愚蠢,如智力低下的人被叫做白痴等。英语里也有贬义,如:a white elephan,在印度、泰国等国人们常认为白象是神圣的,所以不让它们劳作,但饲养白象花费惊人,指“大而昂贵,却无用的东西”。the white feather,指“示弱、胆怯”,源于斗鸡时公鸡颈部的毛竖起来就表示害怕放弃。

5.蓝色

蓝色通常表示忧郁伤感,在英语里,蓝色通常有以下内涵。

(1)表“忧郁、沮丧”,表达如下。

in a blue mood,having the blues,心情沮丧

e.g.He looks blue today.

他今天看上去心情沮丧。

(2)“黄色的,伤风败俗的”,汉语里用“黄色电影”,英语里则用blue film.

(3)有较高社会地位的,有贵族血统的,象征高贵与荣誉的,汉语里用“黄色”,英语用“蓝色”。

·blue blood 贵族出身

·blue ribbon 授予竞赛优胜者的荣誉和奖励

(4)其他

·blue-collar job 从事手工劳作的人

·blue book 蓝皮书,英国国会的报告书,通常有名人和政府官员的名字

·blue in the face 面红耳赤,很生气,汉语里也有“脸气的发青”

·once in a blue moon 极为罕见,千载难逢,因为月亮极难变为蓝色

6.黄色

黄色在汉语里一方面象征着高贵与至高无上的权力,比如古代的皇帝善用黄色,另一方面又有“低俗淫秽”之意,如“黄色电影”“黄色书刊”等,但在英语里,它的含义几乎跟“低俗”没有任何的关系。

·Yellow Pages 黄页,指用黄色纸印刷的电话簿,包括商店、宾馆、公司、组织等电话号码。

·Yellow journalism/press 不指“黄色期刊”,而是“以作耸人听闻的报道来哗众取宠的报纸”。

·yellow-bellied “胆怯的”

7.灰色

灰色在中西方文化中内涵基本相似,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

(1)“头发灰白”的英语是:“gray beard”或“gray-headed”。

(2)“前途一片灰暗”英语是:“The future looks gray.”

(3)指一些不好的事物,比黑色稍温和些。

·a gray market 指“高价出售稀有商品却不完全非法的市场”

·a gray list 不太受欢迎的人物、电影,等等

8.粉色

粉色总浪漫及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中西方文化里都是这样,比如:

in the pink of health/condition 健康状况极佳

e.g.The children all looked in the pink after their holiday.

孩子们度假后个个红光满面。

四、结语

通过对以上几个常见色彩词在中西方文化中不同内涵的比较得知,色彩词汇除了可表示五彩缤纷的颜色外,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同一种颜色,中西方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但不可否认,文化趋同和融合的趋势日趋明显,原有的颜色词汇的文化差异某些正在同化或消失,跨文化交际将愈来愈顺利。

参考文献:

[1]王振亚主编.语言与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啸,童晓琳主编.习语口语大全.石油工业出版社.

[3]顾海芳.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分析.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作者:裴俊利

上一篇:数字化资源站点连接论文下一篇:小群体模式体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