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教育之西方文化论文

2022-04-23

[摘要]随着现代文化艺术改革创新不断地深入,我国的舞剧这一艺术形式在近几年来有着长足发展。许多的艺术家在舞剧创作实践中积极开拓、努力创新,不断地从舞剧的题材、艺术的语言、表现的形式等多方面进行探索。虽然这种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尚没有得到实质性意义上的突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芭蕾舞教育之西方文化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芭蕾舞教育之西方文化论文 篇1:

芭蕾舞对学生潜质的开发与培养

摘要:一直以来,学生潜质的开发与培养都是芭蕾舞教学的一大难点。大量实践证明,如果教师采用科学的指导方式开发学生潜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芭蕾舞,甚至创造奇迹。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芭蕾舞教育如何开发与培养学生的潜质,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芭蕾舞教学效率。

关键词:芭蕾舞教育 学生潜质 开发 培养

从开创到现在,芭蕾舞已有超过一百年的发展历史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芭蕾舞教育的发展及普及取得了较大成果,芭蕾舞不再是只能在剧场中才能欣赏的艺术,学习芭蕾舞早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风尚和潮流,成为无数中华学子追求“美”、探索“美”的必经之路。芭蕾舞是作为职业舞蹈教育而兴起的一门学科,由于受教育对象的年龄较小,所以对其潜质的开发与培养显得非常重要,甚至成为当前芭蕾舞教育界人士重点关注的问题。然而,学生潜质与素质的培养一直都是芭蕾舞教育的难点,笔者归纳了有效开发和培养学生潜质的几点经验,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芭蕾舞,从而创造奇迹。

一、芭蕾舞专业学生潜质发展的阻碍因素

1.先天因素

(1)身体素质

虽然芭蕾舞是一门追求美的艺术,但它也是一门对人先天素质、条件要求非常严格的艺术。正是由于这门艺术对人体有着严苛要求,所以它也被称为“残酷的艺术”。在学习芭蕾舞过程中,很多学生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素质等约束,如形象不好、身材比例不佳等,所以遇到了巨大的困难,精神上也是备受压力,甚至对学习芭蕾舞产生了恐惧心理,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2)生理发育

由于专业训练的需要,芭蕾舞入学者年龄往往较小,加上受到专业特殊性的影响,中专学校专门针对学生学制时间做出了规定。如俄罗斯芭蕾学派将其规定为九年制的大专教育,我国中专学校也做出了七年时间的硬性规定。由此得知,学生的青春发育期基本上都是在中专或大学中度过。

由于10岁至20岁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他们的身体变化较大,四肢发育较快,尤其是上下身的比例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变化。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大小肌肉群发育不平均的情况,进而造成学生运动系统、神经平衡系统出现暂时紊乱的现象。如在多种训练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因为难以自控,而出现肌肉力度不足、东倒西歪的现象,以至于不能精确地完成动作。再加上学生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对生理知识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面对训练的失利,學生会逐渐丧失学习芭蕾舞的自信心,进而引发不良情绪。

(3)第二性征期的影響

第二性征期的影响也属于生理发育的范畴,由于学生均处于发育高峰期,其性腺机能趋于成熟,性意识逐渐觉醒,导致部分学生在性问题上出现情绪困扰或疑惑。如果家长和教师不能给予正确地指导,学生可能不能正常进行芭蕾舞学习,甚至造成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

2.后天因素

(1)教学方法

在芭蕾舞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芭蕾舞教师的教学方法涉及的领域比较大,笔者主要分析了“歪法儿”问题。

首先,“歪法儿”是一种错误的动力定型。按照相关参考文献中对错误动力定型的解释来看,使用该方法会造成个别学生定型错误。芭蕾舞教育体系严谨、科学,在这种系统的教学体系下,学生经过循序渐进地学习,才能形成柔美的体态和表现力。如果教师的动作不规范或者表达上出现了错误的指令,都可能会造成学生养成不良的动作习惯。

其次,教师对训练推进尺度把握不正确。一些芭蕾舞技术功底需要在学生安全发育之前训练出来,但由于芭蕾舞专业的学生年龄较小,多数都处于青春期,受身体不稳定问题或发育时间差异等因素,会影响芭蕾舞正常教学。如果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或对学生生理发展把握不准确,就容易造成矛盾的激化与升级,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2)伤痛问题

在芭蕾舞学习过程中,很多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在芭蕾舞教师错误地指导下,或者因为不注意劳逸结合,而导致他们过早地告别了热爱的舞台。这在芭蕾舞教学中时常发生,属于严重的教学事故。这些事故一旦发生,学生不仅身体上会受到伤害,其精神上也会受到打击,严重影响学生潜质的开发。

(3)教师素质

素质既包括人的兴趣、性格及气质等心理品质,又包括后天对文化修养的培养等。从广义概念上来说芭蕾舞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当前,一些芭蕾舞教师由于心理素质比较差,或自控能力不强,说出的粗鲁话语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误认为自己不具备学习芭蕾舞的潜质,而过早地放弃学习芭蕾舞。

二、开发与培养芭蕾舞专业学生的潜质

1.生理因素的培养方法

芭蕾舞的训练是非常辛苦的,芭蕾舞专业学生要想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获得成就,就必须付出辛苦的努力。在训练时,芭蕾舞教师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告诉学生利用情感和芭蕾舞者自身的躯体来传达芭蕾舞艺术的主旨。基于芭蕾舞的特殊性,芭蕾舞教师必须在不影响课时、教学进度的前提下,结合后进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机体训练,以强化学生的能力与技术。同时,芭蕾舞教师还应要求学生记刻苦训练。由于学生年幼,脑部尚未发育成熟,思维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在早期训练过程中,教师应以动作示范为主,讲解教学为辅。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教学才能逐渐转为以形象化讲解为主,以动作示范为辅。

营养缺乏是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因素,摄取的食物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素质,食物为学生健康成长和高强度训练提供了物质基础,也是提升学生专业技术与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对于中专芭蕾舞专业学生来说,为了顺利推进教学进程,教师往往会深入了解营养学与芭蕾舞教学训练之间的关系。

人体在运动的过程中,机体物质代谢逐渐加强,各种营养物质、热量的消耗逐渐增加,体内激素效应与酶反应过程非常活跃,加上经过大量运动训练后出现的酸性代谢产物堆积,使得机体内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快速恢复身体机能,就需要利用营养来调整和补偿。因此,芭蕾舞教师必须建立适合芭蕾舞学生训练的营养体系,充分满足学生在比赛、训练等情况下的营养需求,促进训练性疾病的快速恢复。

2.非生理因素的培养方法

(1)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芭蕾舞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深入钻研教学法,根据人体解剖学、力学及物理学等理论,确保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全面性、创新性和生动性,同时注意学生的性别、年龄和身体条件。特别是对于部分落后学生,教师要充分关注他们的心理与生理状态,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其次,教师要根据学年教材的安排,考虑教学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技术性与非技术性项目。如合理搭配跳转、技巧训练成果与变奏排练,为学生设定短期目标,并按照难易程度的不同划分、不同步骤,从简至繁。

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记忆习惯,这对于提升教学效率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优势,使他们在享受喜悦与胜利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芭蕾舞的积极性,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芭蕾舞教师是传播高雅艺术的使者,传承了艺术教育中的美育精神。因此在开发学生潜质时,教师不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情感,将自己的爱心无私地奉献给学生,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新型关系,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在教学与训练之余,多与学生谈心,为学生提供个別辅导和帮助,并以身作则,利用自己精湛的教学艺术和良好的师德感染、启迪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芭蕾舞的信心。另外,在坚持“爱心”的原则下,芭蕾舞教师要实行从善教育,引导芭蕾舞专业学生有效把握艺术的本质,最后毫无杂念地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芭蕾艺术的学习中。

(3)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要想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激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在芭蕾舞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循循善诱,多用表扬、激励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部分学业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他们身上有很多闪光点,甚至一些优秀学生的特长也未被完成开发出来。因此,芭蕾舞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并肯定学生的特长,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三、教師开发学生潜质的方法

芭蕾舞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的艺术,它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运动员一样的体育精神和体魄,能适应高强度的训练,还要求学生在各方面都具备一定的素质和修养,通过加强领悟能力的训练,提升自身艺术表现能力。从总体上来说,芭蕾舞综合训练的强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杂技与体育,所以在芭蕾舞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潜质,还要提升自身修养。为了改变芭蕾舞专业“暂差生”的现象,芭蕾舞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潜质。

1.加强对专业理论和相关技能的学习

芭蕾舞教师是世界艺术的传播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必须秉承一定的艺术精神和文化传统。从技术上来说,芭蕾舞教师应做到勤学苦练,在教学过程中做好相关的示范性动作,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把握好各项动作的重点和难点;从理论上来说,芭蕾舞教师应勇于创新,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分析新的教学经验,为推进芭舞蕾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

从心理学上来看,一个人的创造能力与其学习迁移直接相关。学习迁移是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多方面的学习,芭蕾舞教师不仅可以整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还能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想象力。

3.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

芭蕾舞教师是人民教师中的一员,在工作之余,他们还应加强历史文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学习,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以便更好地汲取西方芭蕾艺术的精髓,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芭蕾舞蹈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众多艺术类专业中,芭蕾舞是比较严谨的艺术,这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形式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芭蕾舞教师应以辩证的角度看待学生潜质的开发与培养等问题,探索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清除学习道路上的障碍,同时提升育人水平,为中国的芭蕾舞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菁.浅谈少儿芭蕾教育及作品创作对完整芭蕾民族化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2016,(6).

[2]闫欢.俄罗斯芭蕾教育中两大风格初探 走访莫斯科舞蹈学院与瓦冈诺娃舞蹈学院[J].舞蹈,2013,(8).

[3]张玉萍.北京舞蹈学院芭蕾高等教育发展三十年回顾(1984—2014)[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6).

[4]郭峰,詹丰竹.非舞蹈专业大学开设芭蕾形体课程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3,(2).

[5]张筱彤.论芭蕾基训在中国舞蹈教育中的基础作用[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3,(3).

[6]郝秀艳,王珂,陈玲,刘志书.高雅艺术与体育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以芭蕾形体课为例[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

(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

作者:施珈玥

芭蕾舞教育之西方文化论文 篇2: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审美分析

[摘 要]随着现代文化艺术改革创新不断地深入,我国的舞剧这一艺术形式在近几年来有着长足发展。许多的艺术家在舞剧创作实践中积极开拓、努力创新,不断地从舞剧的题材、艺术的语言、表现的形式等多方面进行探索。虽然这种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尚没有得到实质性意义上的突破。然而,现代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成功演出,在我国舞剧的历史上仿佛是横空出世,它不仅为我国舞剧做出了划时代的艺术典范,而且也为我国的舞剧艺术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它给我们从中获得了很多积极的启示。

[关键词]芭蕾舞剧 《大红灯笼高高挂》 中国传统 元素

现代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取材于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并根据张艺谋的同名电影改编而成。该剧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座封建大宅中的男主人公及其三位夫人之间的跌宕起伏的故事,以及夫人与其情人之间的各种各样的纠葛。剧中的大红灯笼是贯穿悲剧情节的主线和核心。改编成芭蕾舞剧之后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由于传统文化元素以及京剧的渗入而具有了非常典型的中国民间特色文化。该舞剧最大艺术特色在于将西方传统的芭蕾舞和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进行了创造性的结合,这种尝试引导着我们不断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并将其运用到现代艺术的创作实践中去。本文拟从审美特征、艺术审美上的创新以及芭蕾舞与中国传统艺术结合的三个方面对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进行讨论。

一、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审美特征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借用了芭蕾舞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舞蹈情景,凸显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将芭蕾舞这种西方的高雅艺术引进中国并与中国元素进行结合,这不仅对中国芭蕾舞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契机,更是对传统芭蕾舞的一种全新尝试。《大红灯笼高高挂》作为近年来较为出色的芭蕾舞剧,它将传统芭蕾舞的形式感与中国舞蹈的叙事性完美地结合到一起,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取得了飞跃性的突破。“吸收了西方电影的意识流、蒙太奇、剪影效果、电视连续剧的连接方式,把中国戏剧的虚实相生、中国绘画的大写意及多种姊妹艺术手段加以借用,极大地丰富了芭蕾舞剧原有的表现形式 ,不仅为全剧增添了不少耐人寻味的场景,而且推进了剧情的逻辑发展”。①这种中西合璧的方式使得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更加贴近中国观众的审美取向,因而在演出的时候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该剧除了强化芭蕾舞的叙事性之外,更为可喜的是它创新性地把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舞蹈元素柔和在一起,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色彩融入其中,实现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总方针。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通过合理的艺术手法让观众在观赏的同时获得多元化的审美感受。

二、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在艺术审美上的创新

(一)整体编排

《大红灯笼高高挂》采用舞剧模式进行编排,主要强调舞蹈戏剧的独特视角和舞剧中人物性格、情感等内涵的自然、淳朴的体现。该舞剧在整体编排上有两点是十分新颖的:第一,《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叙事性很强,其故事情节通过合理的编排很适合用舞蹈的艺术形式进行表现,再加上中国京剧元素的运用,令这部芭蕾舞剧具有了“故事里有京剧”的创新性舞蹈特征。第二,该舞剧在整体的视觉图像中有强烈的情感环境,舞台场景的设计采用的象征性手法将舞台的整体动态形象的艺术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舞台效果方面,《大红灯笼高高挂》虽然是芭蕾舞剧,但是却有着强烈的中国文化传统的艺术风格,剧中的服装、道具、场景等等都被灌注了浓郁的民族古典主义的“中国风”,这些元素所构成的绚丽多彩的舞台场景给观众一种复合的审美享受,具有着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而反过来又以传统的眼光去欣赏古典芭蕾舞蹈艺术形式,这种连环往复的艺术欣赏,使受众在艺术鉴赏之中获得了无穷的审美愉悦。这种整体编排方式不得不说是一种成功的探索性的创新和尝试。

(二)音乐

在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创作和演出过程中,其音乐的作用可谓是功不可没。音乐是整个舞剧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式的重要灵魂,该剧的音乐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现代音乐语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和谐统一的艺术形式,使它们以最为融洽、最为自然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淳朴、真挚而又带有淡淡忧伤的真切情感。该舞剧的音乐虽然是中西结合的艺术产物,但并没有丝毫的刻意造作或生搬硬套的简单的艺术对接之感,反而让受众感到十分舒适,感到它是极为流畅地、恰当而又柔和地将整个剧情在完美的艺术情感的主线之中贯穿在一起。

《大红灯笼高高挂》以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朴素的农村生活为创作背景,其音乐也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使西方芭蕾的柔美与剧中的京剧元素和谐共生并碰撞出灿烂无比的绚丽火花。在音乐形式和语言的选择上,该剧采用西方交响乐队的形式,再加上京剧女声、二胡、京胡、笛子、管子、柳琴、唢呐等为舞剧组成了一个恢弘的“混合式”、“中西合璧”的乐队。同时,为了配合剧情的需要,乐队还给每位队员增加了一个算盘作为演奏工具,为乐队的演奏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更为强大的表现力。这一“混合式”乐队集京剧、民歌、民间打击乐、民间曲调和现代音乐为一体,创造出了既富有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风格特色又饱含着现代西洋文化芭蕾舞艺术气息的音乐形式。另外,作曲家还大量运用了各种效果声,借以制造特殊气氛和烘托故事情境,这些丰富的艺术效果声元素的穿插,令该舞剧的音乐越发引人入胜,达到了渲染气氛的良好效果。

(三)舞美

舞美效果的好坏的程度直接决定着一台舞剧演出的效果,它对一场芭蕾舞剧演出的成功与否有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的作用。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舞美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目光,并且博得了满堂喝彩。它的舞美不但在艺术圈得到了学者同仁们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受到了社会上广大人民的共同的喜爱。该舞剧开幕时亮出的44只大红灯笼,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瞬间抓住观众的眼睛,为舞剧在演出之前就制造出了一个强烈的艺术氛围,为芭蕾舞剧即将成功演出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剧中的多层落地隔扇门、戏中戏的月洞门等道具布景蕴含着多层的丰富内涵,为该剧故事情节的开展做好了扎实的基础性的工作。尤其是该舞剧中将舞美效果发挥到极致的还要数第一幕的结束部分,这一段用整块的红绸缎将整个舞台和主要人物完全覆盖,用极为含蓄却又鲜明而自然的手法表现出初夜的场面和情节,令人触目赏心、过目不忘,深深地陶醉在审美的享受之中。除此之外,色彩的对比呈现出强烈的舞美效果同样能让受众的审美感受一次又一次地达到顶峰。从开场的44个大红灯笼,到剧中三个人被处死时的布满红色鲜血的红墙,再到最后的皑皑白雪象征着残酷冰冷的社会现实,这种色彩的对比随着芭蕾舞剧的情节起伏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对人们的视觉美感效应的渲染达到了最高的理想境界。

三、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结合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在我国的不断深入,传统文化受到了众多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的艺术家们逐渐认识到:在当今新的形势下,只有坚持将芭蕾舞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相结合,才能让现代芭蕾舞艺术得到更大的丰富,才能让古老的中华文化能够散发出更大的青春魅力。现阶段,我国的芭蕾舞剧大多都在尝试着走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的道路,很多舞蹈作品都采用民族的、民俗的或传统的形式进行表现。在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里,中国传统的京剧就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剧可谓是芭蕾舞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结合的光辉典范。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将京剧与芭蕾舞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从而成为该剧鲜明的一大艺术特色。例如,在第二幕的“女眷学戏”中,导演用婀娜灵动的水袖以及三姨太和小生之间的男女反串诠释了京剧和芭蕾的和谐融合。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这些剧中的桥段,我们可以认为:芭蕾舞剧实际上是将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用艺术的表现手法灌注到西方芭蕾艺术的舞步与舞境之中。《大红灯笼高高挂》吸收了大量的中国民族舞蹈和戏曲的身段艺术,编舞者将这些元素统一在芭蕾舞的舞蹈语言和艺术风格之中,采用了芭蕾舞的下肢动作特点和中国传统舞蹈的上肢风格特点相互融合,共同编排舞蹈动作,从而打破了传统舞蹈艺术的编排手法,这些动作和动态上的变化让这部舞剧充分地体现了民族化元素和芭蕾舞结合所产生的独特艺术效果。《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舞蹈加入京剧的身段以及其他众多的中国舞蹈元素,同样,使得芭蕾舞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当中,其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延伸,舞蹈语言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逐渐走向民族化的发展道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充斥着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中国社会之中,芭蕾舞原有的形式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大部分人都带着西方的古典主义眼光去欣赏芭蕾舞,因此要想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植入其中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情。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诞生于二十一世纪初的现代芭蕾舞剧为我们确立了中国芭蕾舞发展的新方向,它在基于前人对舞剧创作的基础上对剧情的艺术表现、剧情的创作思路及其表现方式都进行了再创作,开启了中国独特的舞剧风格,《大红灯笼高高挂》在这方面的表现不得不令我们折服。它让我们认识到:中国的舞剧完全可以与芭蕾舞进行中西合璧,并且能够在世界艺坛上产生重大意义,显示出骄人的审美价值。

结语

从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我们意识到,在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中,我们应在学习和借鉴的同时坚守本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这一舞剧中,我们不仅能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元素与芭蕾结合的而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同时也找到了中国芭蕾舞艺术发展的崭新空间。

参考文献:

[1]赵铁春.舞蹈鉴赏[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2]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翟子霞.中国舞剧[M].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6;

[4]刘青弋.中国现代舞作品欣赏[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陈铭.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主题与特性.希望月报,2007(11);

[7]聂玉成.大型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J].剧影月报,2007(01)。

作者简介:

陈伟坚(1977—),男,讲师(舞蹈学),研究方向:舞蹈编导(艺术教育),现任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艺术系讲师。

作者:陈伟坚

芭蕾舞教育之西方文化论文 篇3:

一节音乐课的教学反思

案例描述

1964年诞生的中国第一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我们音乐老师再熟悉不过的音乐作品。对于中国人来说,它已经远远超出了一部芭蕾舞剧的意义,其中的歌曲《红色娘子军连歌》《军民团结一家亲》曾经在20世纪60年代末掀起的“普及样板戏”的热潮中广为流传。

选择这个内容是为了上一节公开课,几乎翻遍了网上所有的教案和参考资料,发现上面的教学内容无非就是关于《红色娘子军连歌》的学唱,《女战士与炊事班长舞》和《军民团结一家亲》的音乐欣赏。我不禁反思:单单这么几首曲子的欣赏,我们的学生就真正了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了吗?真正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了吗?也就在那一刻,一个念头在脑海中闪现,我要上一堂与众不同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要让我们学生真正了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构课的过程是痛苦的,面对着一大堆的教案,翻阅着一页页的教参,欣赏着整一部的舞剧,聆听着一首首的乐曲,千头万绪,让我无从下手,找不到出口,我要怎么教?我要教什么?经过两天的痛苦思考和与办公室同事的讨论,我想到了《红色娘子军》是中国的芭蕾舞剧,那么我何不从中国入手,探寻它的中国魅力呢?接下来在对舞剧的概念解释中,我又犯愁了,教参中的解释是:舞剧又叫芭蕾。正确吗?经过一番求证和查找资料,为了避免原则性的错误,更贴近于《红色娘子军》的本身,最后我把课题正式确定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中国魅力》。有了这样一个课题,此后的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题材、舞台布景、服装化妆、音乐、舞蹈这五个方面让学生体会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中国魅力。通过对故事的讲述,让学生知道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题材是以中国的革命历史作为创作依托的。通过《娘子军操练舞》等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欣赏,让学生了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舞台布景、服装化妆、道具、舞蹈上的中国魅力。接着通过《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欣赏让学生在体会音乐与舞蹈的关系的同时,分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音乐方面的中国魅力。丰富的音响资料,视频中舞蹈演员高超的芭蕾技巧,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眼球,使他们在惊叹的同时,快乐地感受着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中国魅力。

教学反思

初中学生的审美情感虽然略显稚嫩,但已经显露了追求美的倪端,这正是需要扶持和引导的地方。作为教师,如何让学生在获得音乐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让一种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是教师应该深深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每一位老师都会根据一定的目标要求,选择适当的内容,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找准教学“切入点”在教学设计时是尤为重要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总的设计思路或框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布局和安排。同时在教学设计时,既要考虑到教师的教法,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法;既要考虑教师的知识水平,也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既要活跃课堂气氛,还要激发创造性思维等等。

一、找准教学切入点

教学中的“切入点”犹如化妆师化妆时关键的一笔,犹如美术家构图时的最佳角度。找不准它,我们的教学将无法深入到作品的内部,无法进入学生的心灵。找准教学切入点,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教学切入点尽可能地要小,具有针对性。刚刚开始确定《红色娘子军》作为教学内容的时候,是介绍舞剧概念还是介绍芭蕾舞剧,使我一下子犯难了。最后选择介绍芭蕾舞剧这个概念,最终的原因是缩小知识点,使概念的指向性更明确,更具有针对性。

2.教学切入点的选择要直指作品最具特色的方面。作为中国第一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从1964年演到今天,创下了近3000场久演不衰的艺术神话,它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的形象,将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气派融为一体。因此,我以“感受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中国魅力”为整堂课的切入点,结合芭蕾舞剧的概念,抓住舞蹈、音乐这两大要素展开教学,师生共同探究、体验作品的“洋为中用”之美。

整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由序幕加六幕组成,为了突出中国特色,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选取了《娘子军操练舞》《黎族少女舞》《赤卫队员五寸刀舞》《女战士与炊事班长舞》《相亲慰问红军》《红色娘子军连歌》这几首具有中国特的舞蹈和音乐。在整个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的安排上,我时刻围绕着让学生感受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中国魅力这个切入点,由听故事——看舞蹈中的道具、服装、舞台布景——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聆听舞蹈中的音乐——演唱主题曲,由浅到深,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同时每个环节之间又有着相互的联系,如: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这个环节中,在让学生欣赏舞蹈的同时,我还请学生关注舞蹈中的音乐,使学生认识到音乐在舞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压抑恐怖的黎族少女音乐,活泼欢快的女战士音乐,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下一个环节关于舞剧的音乐的聆听和体验。

我力求通过挖掘舞剧中最具有表现力的舞蹈、音乐要素,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中国魅力。

二、充分把握教学内容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一桶水”这句话曾在教育界流行一时,在新课程标准下,这句话又有了新的理解: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随时“添水”“换水”,及时地对自己的一桶水更换更有营养价值的“优质矿泉水”和“活水”。

我习惯在备课、上课、课后问自己为什么?从而促使自己多找资料、多看书,尽量避免原则性的、专业上的错误,解决模棱两可的知识点。同时多提问、多思考,可以促使我们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添水”“换水”更多的是体现在教学的细节上。如为了让学生知道《娘子军操练舞》的舞台背景是具有海南地域风情的,我特地去网上查找了木棉树以及它在海南人心中的地位;《黎族少女舞》欣赏时,我找了黎族的相关资料。细节决定成败,于细微处做文章,才能使我们充分地把握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更加严谨、完美,让学生信服。

三、精心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为了有效地完成一定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法,又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法,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有效结合。在本节课中,我选择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视频欣赏,感受魅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多媒体技术手段在本节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精心选择的一个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舞蹈,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眼球,震撼着学生的视听。

2.对比感知,体会魅力。对比是音乐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运用对比欣赏的方法,可以随时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突出知识的特点。为了突出音乐在芭蕾舞剧中的作用,我两次运用了对比的教学手段:第一次,通过舞蹈《黎族少女舞》和《女战士与炊事班长舞》的对比欣赏,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的音乐能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由探究舞蹈的中国魅力过渡到了探究音乐的中国魅力这个环节。第二次,通过有声和无声两个版本的《乡亲慰问红军》舞蹈欣赏,使学生充分体会到音乐与舞蹈的关系,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表现形式。一次次的对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3.动静结合,提高魅力。“动”和“静”的巧妙结合,会使课堂产生错落有致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安静地聆听和思考,又要让他们热烈地讨论和积极地参与表现,使他们在思考和讨论中掌握知识,在实践活动中深刻感悟和体会。如《红色娘子军连歌》的学唱环节的安排,在演唱中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音乐的中国魅力,同时学生用歌声表达的是他们对于艺术家们创造出这样一部芭蕾精品的骄傲和自豪。最后通过讨论,总结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中国魅力,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完整、系统的了解、回顾和升华。

每一首作品,都有一个清晰的构思之路,是智慧的结晶。每一个音符,都历经长期的酝酿,耐人寻味。只要我们细心揣摩,总会巧妙地摸索出一条通向音乐深处的最佳途径。不同类型的作品,用不同的切入方式,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因音乐而宜,因教师而宜,因学生而宜,定会让我们的音乐课堂色彩纷呈。

学生感受:

807班,罗梦婷:“舞蹈是一种艺术,一种生活,一种情感的表达。欣赏着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使我沉浸在舞蹈艺术的神奇圣境之中。人们络绎不绝的舞姿飞舞散开,曲折的身段手脚合并,轻步漫舞似飞燕掠水,真可称‘珠缨旋转星宿摇,花曼抖擞龙蛇动’。演员们用自己的舞姿诠释着生命的赞歌,她们用脚尖描绘着飒爽的英姿,让我们领略了足尖艺术的风采……”

804班,罗文卉:“坐在教室里欣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我的心底被深深触动了。看着那足尖轻轻一踮,顺着绷直的足背往上是优雅的身姿。《红色娘子军》没有全身洁白的芭蕾舞裙,有的只是一身身充满革命气息的军装,它没有唯美的背景音乐,有的只是慷慨激昂的革命红歌,它没有芭蕾浪漫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令人敬佩的中国精神——坚贞不渝的信念。课后,我迫不及待地欣赏了整部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809班,郑栋栋:“这是我第一次观看芭蕾舞剧,第一次接触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改变了我对芭蕾舞剧的看法,它使我觉得芭蕾不再远离我们的生活,反而就在我们身边。”

810班,陆婧倩:“当一群穿着长衣长裤、戴着军帽的女战士映入你的眼帘——但她们的脚上踩着的却是‘足尖鞋’时——这样的搭配真的太史无前例了,这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让我最震撼的地方……从这节课以后,芭蕾舞剧让我想起的不单单是穿着轻盈纱裙的四小天鹅,而是那群潇洒坚韧的红色娘子军战士!”

812班,方科英:“在这部剧中我看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不乏芭蕾原有的美,优雅,也有中国的激情。不再是穿着舞裙的四只小天鹅,有枪、有刀、有武术,男子的阳刚和手里的大刀交相辉映,女子的柔美和目光中的坚定相结合,融化出一种灵巧和聪慧。《红色娘子军》让我打开眼界,让我为之骄傲。”

作者:李娟娟

上一篇:民办职业教育研究管理论文下一篇:爱心教育惩罚研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