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生态环境论文

2022-04-15

摘要:进行双语教学的研究,我国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重视,从我国的研究情况来看,人们从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和文化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也从民族角度进行分析,涉及到双语教学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也展示了双语教学的历史情况和实践研究。本研究也针对中学双语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以及相关的方法进行简要的分析,以便于为相关的教学领域提供可行参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双语生态环境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双语生态环境论文 篇1:

浅析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的关系

摘要 双语教育尤其是民族地区民汉双语教育在我国已经有漫长的历史,但仍有很多人没有搞清双语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的关系。通过分析双语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的区别和联系,使双语教育活动成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和社会的基本需求,努力探索双语教育功能转化为价值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双语教育活动成效的关键。

关键词 双语教育 功能 价值

据史料记载,少数民族民汉双语教育在我国已经有漫长的历史,尤其是建国以来,民汉双语教育在我国更受到政府和多数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支持和维护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在日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和少数民族群众更加重视双语教育工作,国家之所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做双语教育,就是因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和价值。搞清楚双语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在理论上理解和把握双语教育工作的意义,有助于双语教育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

一、双语教育的功能(一)什么是双语教育要把握了解双语教育的功能,我们首先就要搞清什么是双语教育?什么是功能?首先,什么是双语教育?双语教育“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的教育系统,亦指在学校教育中,同时进行学生的母语(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教育,使学生达到两种语言的兼通。这种教育系统所涉及的语言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因此,它不包括同一种语言的两种变体(方言)的教育,即双言教育”。我国的双语教育既包括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民汉双语教育,也包括汉族地区的汉语和外语的教育,但本文主要是指民族地区的民汉双语教育。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就是既让少数民族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权利,又向少数民族推广族际语言即汉语普通话,让少数民族成员逐步达到“民汗兼通”,成为双语双文化人才。(二)双语教育的功能功能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结构和秩序有机构成的系统整体在与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双语教育的功能是双语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双语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称为双语教育的内部功能。双语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双语教育的目的、双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总和即为双语教育的内部功能,其中主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所导致的结果,表现为受教育者双语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表现为用双语交流的功能、双语思维功能、双语书面表达功能。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作用所导致的结果,表现为教育者教育政策的调整、教育方法的改进、教育模式的替换和教育内容的丰富等。双语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称为双语教育的外部功能。双语教育的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双语教育的外部功能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对双语教育系统所产生的作用和双语教育系统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所产生的作用。一个国家、社会、地区或个人要不要搞双语教育,双语教育采取什么模式,双语教育普及的深度与广度都与一个国家、社会、地区或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反映一个国家、社会、地区或个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最终促使双语教育的目标被修订、双语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双语教育的方法不断改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语能力和双语教育水平不断完善。双语教育系统对环境的作用所导致的外部功能,主要有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等等。(1)双语教育的政治功能。西方国家一般都是通过双语教育来实现对本国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民主、自由”的政治思想。如加拿大、新加坡等移民国家,在不削弱民族语的同时,向各民族强制推行族际语和通用语,使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使受教育者接受和理解国家的政治观念,从而产生维护国家现行政治制度和遵守法律的行为,形成统一的政治思想意识,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政治稳定。(2)双语教育的经济功能。在现代国际经济生活中,语言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构成成分。语言因素既是经济力量影响的对象,也是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之一。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行为要超越地域、国界和文化上的限制,就更要考虑区域语言生活状况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以排除障碍,实现语言的经济功能。因此,熟练的双语能力能够促进作为双语持有者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参与更大范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增加在更大的语言区域范围内的就业率。(3)双语教育的文化功能。双语教育的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都是以双语教育的文化功能为基础的。双语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传递传统文化和现有的社会文化,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传递多元民族文化;创造新的文化,使两种不同语言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形成第三文化,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4)双语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双语教育,增进全社会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各民族成员之间能够用族际通用语言相互交流,消除误解,增进友谊,广交朋友,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和谐相处;并能够帮助少数民族成员更深刻地理解国家政策和法律,便于接受社会公德教育,从而才能使少数民族成员在行动上更好地遵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同时,双语教育又能满足各民族内部成员之间保持用本民族语言传承文化和交流感情,维护民族自尊心。(5)双语教育的教育功能。很多资料显示,接受双语教育的人与没有接受双语教育的人相比,智商一般比较高,思维更加敏捷。而且通过双语教育,能够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从而提高少数民族的综合素质。双语教育的外部功能和内部功能都不是独立的,双语教育外部功能的形成和提高依赖于双语教育的内部功能的改善和提高;双语教育外部功能的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双语教育的内部功能的改变。双语教育的功能是双语教育的客观属性表现,具有客体性、客观性和真理性。

二、双语教育的价值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这就涉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问题。从哲学上讲价值是一个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意义关系的范畴,它指的是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功能及其变化相对于主体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言的有用性,是作为客体的事物对于作为主体的个人、群体、全社会以及国家所具有的某种意义。双语教育的价值也是双语教育主体和双语教育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双语教育价值主体是指双语教育系统内教育者、受教育者包括个人、各类群体、社会、民族和国家等。双语教育价值客体是指双語教育活动及其功能。双语教育价值主要反映的是作为客体的双语教育活动及其功能属性对作为双语教育价值主体的国家、社会、个人的双语需要的满足与否、促进与否的关系,主要是由国家、社会、个人对双语和双语教育的需要来决定的。个人的双语和双文化需要是指教育者、受教育者通过双语教育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受教育者的双语能力和双文化水平。双语教育活动及其功能对个人双语需要的满足即为双语教育的个人价值,具体表现为受教育者双语能力的形成和双语水平的提高以及双语持有者的双语能力对持有者生活质量、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社会交往、个人发展、学历提升的意义和价值。社会的双语需要应通过具有双语能力和双文化素质的人才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做的贡献,以及在处理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来满足。社会的双语双文化需要,不能由各种双语教育活动及其内部功能来直接满足。但又离不开双语教育的功能的发挥。任何社会都十分重视双语教育,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培育双语双文化的人才,来满足社会的双语双文化需要,双语教育活动及其通过双语教育活动培养出的双语人才对于社会双语双文化需要的满足即为双语教育的社会价值。双语教育活动,作为培养人的双语能力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尽管要考虑如何满足社会、教育者、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双语需要,但首先应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各种条件提高受教育者的双语能力和水平,满足受教育者的双语学习需要。因为社会环境中个人的和社会的双语需要能否满足,不是双语教育系统内部主体所能简单给予的,而是受到社会环境中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将双语教育在系统内实现的培养人的双语能力的价值和双语教育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的双语能力而在双语教育系统之外间接实现的各种社会价值,严格区分开来,并研究二者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规律。双语教育在系统内直接实现的价值,是双语教育价值主体通过双语教育活动所带来的双语能力的完善、双语水平的提高以及双语持有者就业机会的增多与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改善等,即双语教育政策及其活动对受教育者本身带来的利益和价值,这种价值可以称为双语教育的内在价值或直接价值;双语教育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在双语教育系统之外创造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价值,可以称为双语教育的外在价值或间接价值,这种价值能否顺利实现,不完全受双语教育系统内价值主体的控制,而是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制约。

三、双语教育价值与功能的区别和联系(一)双语教育功能与双语教育价值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双语教育功能主要反映的是系统与环境,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主要由系统和子系统的属性(培养人的双语能力的活动)来决定。功能具有客观性,功能不一定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双语教育价值主要反映的是双语教育活动的功能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主要由社会、个人对双语的需要来决定,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为我性,是双语教育对个人双语需要的满足以及双语教育活动培养的具有双语能力的人才通过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双语需求的满足而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所做的贡献。功能关系反映双语教育系统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之间,系统内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客观的因果性联系。价值关系虽然离不开因果联系,但主要表现为双语教育价值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合目的性关系。双语教育功能关系的改变,是双语教育系统与双语教育环境相互作用以及双语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系统与环境的变化,包括双语教育系统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变化,双语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变化;双语教育价值关系的完善是个人和社会双语需要的满足。所以,双语教育活动应该是价值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包括社会、个人)在其双语需要的驱动下,用实践能力和机制去改变现存的双语教育功能关系,使之适应和满足其双语能力发展需要和使用双语的需要,形成一种新的价值关系的过程。双语教育活动的结果不仅应是合规律性的,而且应是合目的性的。双语教育作为一种创造价值的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因果性活动,也是一种目的性活动。(二)双语教育功能与双语教育价值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的,其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双语教育功能是双语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手段。双语教育价值的实现即个人和社会双语需要的满足,必须通过开展各种双语教育活动,使双语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双语教育功能,作为系统与环境以及系统内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客观结果,是满足社会和个人双语需要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各种双语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社会和个人的双语需要就无法满足,双语教育价值也就无法实现。其次,双语教育价值是双语教育功能的目的。人们开展各种双语教育活动,总是为了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双语需要。在双语教育活动中,各种双语教育功能的发挥是为了实现某种双语教育价值。离开双语教育价值,各种功能的存在是无意义的;离开双语教育价值的引导,双语教育活动可能导致双语教育工作的低效率或无效。即受教育者参与双语教育活动的动力不足或受教育者习得的语言无用武之地,不能发挥其功能,可能废弃,从而打击受教育者学习双语的积极性,又浪费了双语教育活动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再次,双语教育的内部功能和内在价值,是双语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和对系统内价值主体的需要的满足;双语教育外部功能和外在价值,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都是双语教育活动或受教育者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因此,双语教育的功能与双语教育的价值是严格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双语教育的功能主要反映的是双语教育系统与环境条件,双语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主要由双语教育系统和子系统的属性来决定。双語教育的功能具有客观性,功能不一定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如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大山里的同一少数民族群体和个人是不需要双语教育的。双语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双语教育价值主体与双语教育价值客体之间的合目的性的关系。实际上,双语教育的功能是双语教育系统因其要素与结构而产生的一种客观性的结果;而双语教育价值则是基于这一客观结果,由双语教育价值客体向价值主体呈现出的主观性的意义。因此,实施双语教育不要以为由双语教育的功能存在就能自然实现其价值了。双语教育的功能要转化为价值既要以双语教育的功能属性为前提,又要以双语教育主体需要为取向,双语教育只有化为双语教育主体的需要,价值实现才成为可能。并且,通过依靠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如经济条件、政策条件、文化环境、地理环境条件等,双语教育的功能属性了满足主体的需要时,价值才得以实现,双语教育活动才成为有效活动。所以,努力探索双语教育功能转化为价值的有效途径就成为政府、社会、双语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和双语持有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曲木铁西.试论双语教育的概念及分类[J].民族教育研究,1998,(1):32.

作者:谷亚华

双语生态环境论文 篇2:

中学双语教育教学特点规律与方法个案研究

摘要:进行双语教学的研究,我国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重视,从我国的研究情况来看,人们从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和文化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也从民族角度进行分析,涉及到双语教学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也展示了双语教学的历史情况和实践研究。本研究也针对中学双语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以及相关的方法进行简要的分析,以便于为相关的教学领域提供可行参考。

關键词:中学双语教育;教学特点;教学方法

双语教育从很多年以来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所研究的话题,这也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方向,从双语教育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学者对于该教育的研究成果有很多,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地对双语教育相关的教学问题进行探究,也从语言角度通过对双语教育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此来提升文化学术名著学的教学效率。在此背景之下,研究中学双语教育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并分析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一、中学双语教育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

从少数民族的角度来看,因为人口分布、语言环境等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导致人们在语言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汉语言的使用情况来看,语言環境主要以母语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汉杂居区、少数民族杂居区和汉语为主的聚居区为主。从城市与农村的语言环境和基础教育的条件来看,分析相关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

少数民族的母语教育一般都作为启蒙教育,从中学的双语教育来分析一般以授课方式来进行这种教学。这主要是因为人口数量较少,他们一般希望保持着发展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希望和主体的民族同步发展,所以有一些学校采用长期和汉民族杂居或其他民族杂居的方式开展双语教学[1]。从部分的课程双语教学模式进行分析,这种模式的部分课程一般都是采用汉语授课,部分课程选择母语授课,这种模式在我国当前是主要的双语教学的模式在这几年当中,全区域通过这种模式开办的双语教学班大幅度增长。

除了母语外相关课程基本都采用汉语进行授课,双语教学的工作体现目标是在进行巩固和提升母语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汉语质量的教学。据此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语言文化生态环境是评价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重要参考,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进行实施,必须落实双语教学,并且是学校和周边社会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进行有机的联合。

语言文化生态环境能够影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它也影响着以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施对象的语言态度和学习积极性的了解。但从当前来看,双语教学师资较为紧缺,双语教学水平有待提升,加之双语师资的匮乏,使得双语教学能力和水平制约着我国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

二、中学双语教育教学的方法探究

为有效地提高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就需要加强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工作。从少数民族的角度来看,之前我们习惯采用双语教学这个术语进行表述,之后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双语教育的复杂性进行逐渐的认识,并加深对其认识的态度,采用双语教育对于两者之间进行区别。

同时要明确双语教育的目标,在对少数民族进行双语教育的时候,不仅只是通过学科教育,当中采用民族和汉族两种语言教学也不仅仅只是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来强化少数民族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使其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产生更高的热情,这能够促进我国多民族的共同发展,也能够提高民族的教育质量[2]。

还需要对基础教育资源进行优化,在进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两种教学体系的师资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从当前情况来分析,我国一直有民汉合校的尝试。在今后也需要总结民汉合校经验,并积极探索民汉教育的资源共享的新途径,以此来实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模式和布局,达到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最大化。

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无论是从母语教学还是从第二语言的学习来看,这都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从少数民族的角度来看,一般情况下都存在有聚居程度较高源环境比较特殊的情况,对于少数民族开展双语教育的时候,需要构建相关的双语学习环境,这在教育学当中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掌握。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针对双语教学语言的教学特点规律进行简要分析,主要探究了一些提高双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笔者认为,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必须构造有效的双语教学环境,并且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使学生掌握语言的特点,为双语教学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儒忠.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历史进程综述[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5,04(01):203-204.

[2] 王阿舒,孟凡丽.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2014,21(02):25-26.

作者:杨成国

双语生态环境论文 篇3:

少数民族家长对双语现象与双语教育的态度调查

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新疆新源县中小学哈萨克族家长对双语现象与双语教育的态度、家长与孩子的双语使用情况与双语能力。研究者通过统计分析问卷所得资料后,归纳调查结果如下:家长的双语能力极不平衡,哈萨克语能力高、汉语能力较低;家长双语使用情况以哈萨克语为主,汉语的使用率较低;家长对双语现象和双语教育持非常积极的态度。

关键词:双语;双语态度;双语教育

一、前言

语言观念即语言态度,是影响双语教育的重要因素[1]。根据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在人的社会生活中,语言态度具有调节社会行为的作用。人的语言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而语言态度这一社会心理因素对人的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有重要的影响[2]。

Gardener(1985)指出:语言学习中语言学习者的态度和动机是一个影响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3]。语言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的态度和动机与他们目标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而家长对学生的语言态度和动机有直接的影响。对双语学习而言,家长对双语的态度和动机直接影响孩子对双语的态度和动机,从而影响孩子能否掌握双语而顺利完成他们的学业。

家长在双语传承与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孩子双语学习也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因此,研究少数民族家长对双语和双语教育的态度对语言政策和教育政策的制定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目的

据上所述,本研究调查新疆新源县中小学哈萨克族家长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及母语的语言态度和使用情况。具体而言本研究的目的是:(1)调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中小学哈萨克族家长与孩子的双语能力和使用情况。(2)调查分析家长对双语现象和双语教育的态度。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7所学校的哈萨克族家长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小学四年级、初二年级和高一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正式问卷共计发出900份,回收827份,回收率91.8%,除去填写不完整的无效问卷后,总计有效问卷719份,有效问卷比例为79.8%。

(二)研究工具

1.研究工具的设计。本研究工具“家长语言态度问卷”的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份为问卷填写者的“基本资料”;第二部分是家长及其配偶的“双语能力”的自我评估;第三部分为问卷填写者的“双语使用情况”;第四部分是问卷填写者对“双语现象”、“双语教育”的态度。

2.量表的编制。本研究工具“少数民族家长对双语现象与双语教育的态度调查问卷”通过如下6个阶段编制而成:(1)本问卷经过参考相关文献编制。(2)请专家针对问卷题目,加以修正并评估问卷的可行性,经过删除与修改后形成预试题目。(3)选取新源县3所学校各一班家长进行预试,以评估问卷各题目的适切性。(4)以相关系数检验、决断值检验和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题目分析,删除“第四部分”中缺乏鉴别力的题目。(5)通过主成分分析,删去“第四部分”中负荷量较低的题目与删除归类不当的题目,并且再次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以构建效度。(6)计算“第四部分“各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数形成正式问卷。

3.研究工具的信效度。经过上述问卷编制的阶段后,正式的问卷的第四部分“家长对双语现象和双语教育的态度”(23题)包括“双语现象”、“双语效益”、“双语教育”、“双语策略”和“双语学习”等五个维度,Cronbach’s α系数的系数分别为.784、.718、.747、.687、.673,而总量表的α系数为.868,信度系数符合要求,量表经建构效度分析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四、资料处理

通过描述性统计,以次数分配、百分比、均值及标准差,来分析家长的双语能力和双语使用情况以及对双语现象和双语教育的态度。

五、结果与讨论

(一)新源县哈薩克族家长双语能力的分析

由表1显示,在全体家长汉语能力的自我描述中,家长及其配偶的汉语口语能力、听力、阅读能力以及书写能力四项中都以汉语听力最佳,其次为汉语口语能力,而汉语阅读能力和汉语书写能力最差。家长与其配偶的哈萨克语口语、听力、阅读与书写能力四项中都以哈萨克语听力最佳,其次是哈萨克语阅读能力,哈萨克语书写能力指数最低。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断定,问卷填写的家长与其配偶的汉语能力均低,而哈萨克语能力很高。这现象与该地区的教育生态环境有关系,尤其是与该地区的人口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二)家长双语使用情况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2可知家长在不同情境中的语言使用情况大致相同,仅有些微差异,也就是与配偶、孩子、邻居朋友、亲戚沟通时,听歌、阅读时经常使用的语言是他们的母语哈萨克语,而工作、看电视、听广播、上网,利用QQ、微信等新兴社交媒体交流时汉语的使用较为频繁,而哈萨克语的使用有所下降。

(三)家长对双语现象和双语教育的态度分析

1.双语现象方面。

研究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的家长认为父母具有传承母语的责任,母语的传承即是文化的传承,孩子应该具备母语和国语的读写能力和口语能力并希望孩子同时掌握哈萨克语和汉语。

双语现象一般分为个体双语现象和社会双语现象。个体双语现象中,个体的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存在很多不同的理论。根据科林·贝克的引述:Cummins、Toukomaa & Skutnagbb-kangas所提出的“门槛理论”后,根据“门槛理论”,产生了一系列更为精确的双语理论。“门槛理论”的第一步进化讨论了双语人两种语言的关系。为此,Cummins(1978)提出了“互相依存”的发展假说[4]。

Cummins(1978)根据第二语言的学习与第一语言的程度有联系,推演出“互相依存(interdependence)”的假说,意即第一语言的程度会影响到儿童第二语言学习的成效,也可以说为了使第二语言学习有效,第一语言必须达到相当的程度。因此,儿童学习第二语言必须以第一语言的结构为基础,这个基础越坚固,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越有帮助。第二语言的学习是建立在母语的基础上,母语不仅不是学习的负担,反而是语言学习的资源。

本研究中家长对双语现象这个维度上的各题目的倾向同意的平准分数高达94.75%,显示家长对此持非常积极的态度。

2.就双语效益方面。

研究结果显示,家长对“可以赚更多的钱”、“容易找工作”、“有助于工作中被提拔”、“有更多的朋友”以及“有更多的学习深造机会”等双语效益的调查中,持同意意见的访问者大约68%多。表示对于双语效益的意见较一致。

Gardner & Lambert(1972)指出学习或使用一种语言时,大概存在着两种语言动机:(1)融合性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2)工具性動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融合性动机起因于想符合讲某种语言群体的需要,当越想了解第二语言的文化时,其学习该语言的成效也就越好。工具性动机则与语言潜在效果的认知有关,认为掌握某种语言可获得更多功能,促使事业更加成功。所以,工具性动机是指把语言当作沟通工具,升迁、功成名就等实质性功效的学习动机[5]。

不论是融合性动机或工具性动机,当动机越强,学习该语言的成效就越迅速。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受访者都赞成双语教育政策,在语言学习的工具性动机也较高。因此研究者假设,家长对语言学习的态度较趋向于工具性的动机,也就是双语较具有实质性的功能。

3.双语教育方面。

研究显示绝大多数的家长支持双语教育,不但认为孩子接受双语教育越早越好,而且还高度认同双语教育在母语传承、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和发展民族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家长对双语教育的意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双语教育有助于母语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双语教育有助于提高民族教育的质量;(3)双语教育的推行方式。

第一部分讨论双语教育有助于母语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文化传承的立场来看,大多数家长赞成双语教育具有传承母语、发展民族文化文化的功能。Garcia(1997)从认知、社会、心理三个层面说明双语教育的优点:(1)在认知层面上:双语教育能增加创造性、变通性思考能力,提升沟通敏感度、后设语言能力以及语言运作的认知监控能力。(2)在社会层面上:除了促进族群间的认识与了解,也是多元文化的教育,反种族歧视的教育运动,更是反击种族歧视和族群不平等的教育。(3)在心理层面上:双语教育可以增进自信自尊,是赋权(empowerment)的教育观,也是结合家庭和学校的语言和文化、社区的参与及将家庭语言纳入评量,发展互惠、互动的课程[6]。

第二部分是双语教育有助于提高民族教育的质量并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本研究中超过88%以上的家长认为双语教育有助于民族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有助于发展民族文化。双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教育的显著特点。新中国成立之后,新疆的民族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少数民族教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近几年的双语教育实践证明,实施双语教育,实现“民汉兼通”,可以培养少数民族师生在多元文化社会的各种适应能力,可以缩小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之间的差距,提高民族教育的质量。因此家长对双语教育对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作用持非常积极的态度。

第三部分是有关双语教育推行的方式。在调查中绝多数的受访者认为双语教育应该越早开始越好。这符合众多学者关于学前双语教育的研究结果。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实施,一方面为保护、传承和发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提高各民族语言的水平提供了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基础保证,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儿童在日后接受更高层次的民族教育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从而有利于在今后的成长中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7]。

(四)双语策略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受访的家长认同具有双语能力的教师对学生有更多的帮助,也赞成老师以母语为基础给学生教其他的语言会更有效率。

根据科林·贝克的引述:Cummins(1980a,1981)所提出的双语的“共同潜在能力模式”认为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听、说、读、写有助于整个认知系统的发展。但是,如果儿童使用不太成熟的第二语言,认知系统则不会充分地发挥作用。如果儿童在课堂上使用水平很差的第二语言,面对复杂的课程的学习内容,他们可能质量和数量上很难达到理想的水平,而在口语和书面表达的表现也许更糟[8]。因此,具有双语能力的教师,透过母语进行教学,就可以解除学生的压力,避免不愿学习、缺乏自信的情况,达到添加式的双语学习效果。

此外,超过91%的家长认为我国的哈萨克族人必须会说汉语和哈萨克语并希望他们的子女接受双语教育。这一现象客观反映了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社会语言态度,也可以说实施双语教育是广大少数民族人民的愿望。

(五)双语学习方面

研究显示,受访的家长中超过67%的家长不同意“同时学习两种语言让孩子头脑产生混乱”,超过82%的家长不同意“既学汉语又学哈萨克语浪费时间”,而41%的家长不同意“同时学习汉语和哈萨克语会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由此可知,绝大多数家长不认为双语学习对孩子带来不利的影响。

根据科林·贝克的引述:从19世纪初期到大约20世纪60年代,学术界始终存在着一个主导性的观点:双语学习对思维有不利的影响。但是这些早期的研究理论在方法上暴露出许多严重的缺陷,导致人们不能接受这个不利影响的结论。加拿大人Peal&Lambert(1962)的研究是双语与认知关系的历史性转折,他们的研究证据表明,双语不会导致不利或甚至中立的结果。Cummins(1976)指出,有三种不同的方式或许可以解释双语与认知优势之间的关系。第一种解释是,由于双语人讲两种语言和至少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因此,他们可能有着比单语人更广泛的经历。第二种解释涉及到“转换”机制。由于双语儿童在两种语言间进行转换,所以他们的思维也许更具灵活性。第三种解释叫作“客观化”过程。双语人有意或无意地对他们两种语言进行比较和对照。检查两种语言,解决语言间的干扰,使双语人具备了玄妙语言的技能。

本研究调查结果证明,大多数家长积极认同双语对认知能力的优势,不认为双语教育对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儒忠.语言观念与双语教育[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9,(4).

[2]王远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Gardner,R. C. (1985).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London:Edward Arnold.

[4]科林·贝克.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M].翁燕珩,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5]W·F·麦凯,M·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M].严正,柳秀峰,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6]Garcia,Ofelia.(1997).Bilingual Education. In Florian Coulmas (ed.)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 Blackwell.

[7]哈经雄,腾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8]科林·贝克.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M].翁燕珩,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吐尼克·塔力甫

上一篇:学生作文教学论文下一篇:县域工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