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工业发展论文

2022-04-15

【摘要】工业强省是实现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必由之路,县域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盘县县域工业发展要根据本地特有的资源优势,选准特色工业作为突破口,重点扶持煤炭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带农户,从而实现盘县工业的全力提升。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县域工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县域工业发展论文 篇1:

关于兰州县域工业发展的研究(之二)

三、国内外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动态与理论研究

国内对县域工业发展的研究虽然起步比较晚,但近些年以来,研究成果较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一)产业发展理论

1.工业化的概念。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留学美国的张培刚把工业化定义为“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连续发生的过程”。他说的基要生产函数是指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的生产函数,亦即“联系效应”很大的生产函数,它的变化能引起并决定其他生产函数的变化。在张培刚教授的定义中,工业化不仅包括工业部门的发展,在,而且还包括“工业化了的农业”的发展。工业化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的转化,是农业份额的下降和在非农业份额的上升,这里的份额中既有产值份额,也有就业份额。

2.工业化发展过程。工业化不仅是一个国家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的转变过程,而且也是工业部门内部结构的变化过程。一般认为,工业化的发展过程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优先发展,并在工业结构内部中占据优势地位;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加速发展,消费品工业发展速度趋缓,但资本品工业尚不足以取代消费品工业居于工业中的优势地位;第三阶段,以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发展达到平衡为开端,资本品工业逐步取代消费品工业而占优势地位。工业化发展这三个阶段的演化代表了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3.工业化发展模式。综观世界工业化发展的历史,从经济体制的角度看,世界各国的工业化模式大致分为4种,即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工业化模式、资本主义不完全市场经济工业化模式、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工业化模式以及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市场经济模式。

(二)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理论

县域工业经济增长是一个渐进发展过程,单个具体产业的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待开发、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

1.待开发阶段。这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初始阶段,工业所占比例很小,而且一般与当地资源密切相关。

2.成长阶段。这个阶段的形成是以区域经济增长迈入工业化的起点为标志的,这了阶段成长迅速,市场规模扩大,工业逐渐超过农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部门。

3.成熟阶段。工业化达到了较高水平,生产的成本和生活费用大大增加,第三产业获得了较大发展。

4.衰退阶段。原有的增长产业发展势头丧失,衰退产业和衰退的经济占产业和区域的比重大,经济增长缓慢。

我国也有专家把农村工业化进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我国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组织农民走合作化道路,使建设农村工业化有了良好的开端。

第二阶段,1958年大跃进、19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及1970年代的人民公社发展,为农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以手工作坊式社队企业为主,是农村经济的副业。

第三阶段,1980年代至2000年的改革开放。鄉镇企业大发展,经济转轨为农村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2000年至今的新型工业化时期。农村县域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向生态化和集约化、智慧化迈进。

(三)发展模式研究

我国有专家总结出七种主要发展模式:

1.“苏南模式”。大力发展乡村集体企业的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典型的引进发展型,通过建立工业园区,以强势政府和有效政府为基础,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土地换资金,以空间求发展。充分发挥主导产业的集聚作用,带动全市的经济发展。比如,2016年,昆山市拥有1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1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其中千亿级集群IT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实现产值4918.76亿元,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8.8%,继续保持总量领先的优势。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引擎与支撑作用。比如,江阴市全市工业百强企业全年完成产品销售收入3883.7亿元,实现利税392.7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8.0%和78.5%,较好地支撑了江阴全市经济大局。培育新兴产业,做强县域经济基础。以张家港市为例,“十二五”以来,张家港市实施重大产业项目157个,竣工投产40个,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029亿元,其中新兴产业投资1010亿元。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3%,五年提高21.5个百分点。持续提升创新能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比如,常熟市深度融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开展省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常熟市的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2.4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至23.5件,高新技术企业347家。注重借助资本市场的杠杆,推动企业跨越式发展。比如,仅仅2015年,张家港市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2家,累计33家。

2.“温州模式”。以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带动的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在温州地区形成的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小商品,大市场”的产业聚集发展模式。其重要意义在于它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与世界的流通。“以商带工”则是对温州经济发展中用市场化带动工业化的高度提炼。温州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快、比重大目前,温州民营企业的数量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8.8%;民营企业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分别占全市的90%和92%;民营企业的从业人员占全市职工总数的80%左右。著名农村经济专家杜润生曾经指出:“温州经济,民办、民营、民有、民享,它是自发的,又是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秩序。”通过劳动替代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收益积累的过程,实现农村工商业资本的原始积累,适合经济发展初期。在发展初期既无政策扶植,又无外资投入,国有经济又少,国家的补贴也相应较少,温州就是在生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温州人经济:一是资本流动跨区域化,二是家族企业现代化,三是企业发展国际化,四是经济发展自律化。近几年来,温州市约有1000家企业到上海建立总部或研发中心,以上海为平台,建立人才、技术、信息上的优势。其中,整体搬迁到上海的企业约有500多家,温州流到外地办厂、置业、买房等的资金约1000亿元。温州人敢冒风险、勇于创业。目前,侨居在世界上81个国家与地区的温州人有50多万,在法国巴黎的温州人已达十多万。

3.“珠江模式”。依托“三资企业”发展起来的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模式。一是产业集群带动工业发展模式,主要是利用当地的工业和手工业基础,再加上当地政府有意识的扶持,促使相同或相关产业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加快集聚,形成的一个或若干个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小企业密集的产业集群,从而实现县域工业快速发展的一种工业发展模式。该模式主要是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原则组织企业抱团发展带动当地经济产业升级和相关产业发展。其最大优势在于分工精细、技术精湛、劳动生产率极高、规模经济效应强,同时企业之间可以形成互担风险、共拓市场。具有代表县(市),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家用电器产业集群、浙江宁波、温州地区的服装产业集群、福建闽东地区电器、制鞋产业集群。二是外需拉动型工业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利用本地区的比较优势,生产外需产品,作为支撑当地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当前很多县域的贸易方式仍是加工贸易,依靠的是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这种发展模式受外需、汇率影响较大,风险较大。具有代表的县(市)是我国沿海县(市)。

4.“济源模式”。以抓好县属工业发展的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模式。济源市是河南省18个省辖市之一,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是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曾经是“全国五小工业”(小煤矿、小冶炼、小电力、小建材、小化肥)的典型,现在济源市成为全国最大的铅冶炼加工基地、亚洲最大的铅冶炼生产基地,铅冶炼技术代表了国际先进水平,资源综合利用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济源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济源市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经济发展主要依赖重化工业驱动,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占比较小,生产的工业产品也大都销往外地市场,是典型的原料、市场“两头在外”的加工制造型城市。济源模式,体现了工业发展要集约发展、循环发展、集聚发展的趋势,是推动工业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路径。特征是:以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为突破口,以技术创新作为产业发展引擎,以产业集聚区作为绿色发展载体,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发展再生铅缓解资源环境约束。

5.“晋城模式”。通过开发当地矿产资源发展起来的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型县域经济,是指通过开采本县域内丰富的资源如矿产、森林、牧场等来带动与该矿产资源相关的行业的发展从而全面拉动全县经济的发展。例如黑龙江省鹤岗市、山西晋城、河北省灵寿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等均属于该种发展模式。

6.“义乌模式”。通过兴办专业市场发展起来的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市场先发、商贸主导,利用市场先发优势和集聚功能,发展以小商品流通为主的商贸业,不断积累资本、扩大经营规模,促使商业资本向制造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扩张,实现市场与产业、城市的联动发展,推进区域经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进程。坚持“兴商建市”总体发展战略,以持续、全面的创新为根本动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城市功能完善提升、社会和谐稳定进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区域协作互惠互利,依靠和发挥商贸优势,推进城市向创新能力强、商贸优势大、国际化程度高的创新导向的国际商贸名城迈进。义乌模式是浙江模式的缩影,地方性特色主要是:具有根植性、内生性、群众性的创业文化与企业家精神,“民办、民营、民有、民享”的经济体系。

7.“长沙模式”。以工业主导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也称工业园区集中发展型,是依托工业园区优越的基础设施环境和优惠的法规政策,招商引资,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快速向县区工业园区聚集,实现同类企业聚集、资源共享、客户共享、专业分工协作,避免了重复建设,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且能够共創品牌,形成群体优势的发展模式。现在很多县域都在积极组建工业园区,其目的就是通过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增加经济总量。具有代表性的县(市),如湖南长沙、大连市瓦房店等。

我国也有专家将我国的农村工业化发展模式,分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闽南模式、其他较为有特色的模式还有广汉模式(四川省广汉市)、平定模式(山西省平定县)、窦店模式(北京市房山区窦店村)、大邱庄模式(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村)、泉州模式(福建省泉州市)、阜阳模式(安徽省阜阳地区)等10种模式。

(四)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基于目前我国县域经济的现实情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坚持以开放为突破口和发展基础,积极招商引资,内引外联,以此弥补县域资源、技术、资金的不足,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开创空间,另外一个重要思路是新型工业化必须通过农业化结合起来,发展特色产业建立“一县一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工业经济体系。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具体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为要素,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四化”转变,实现“四提”发展,通过传统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提规模、跨界融合提潜能和品牌高端提价值,大力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产城融合、军民融合,增强“四融”新优势。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做到:坚持按生态和经济规律办事,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实事求是、因县制宜,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和举措,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必须科学认识我国的要素禀赋,坚持以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和城镇就业率为抓手,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与就业容量的关系,始终把就业这个民生之本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未完待续)

作者:曾明君

县域工业发展论文 篇2:

县域工业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工业强省是实现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必由之路,县域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盘县县域工业发展要根据本地特有的资源优势,选准特色工业作为突破口,重点扶持煤炭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带农户,从而实现盘县工业的全力提升。

【关键词】工业发展;战略研究;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创新

工业强省是实现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必由之路,县域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盘县县委县政府根据省委、省政府“5个100”工程和市委、市政府“5个10”工程的安排部署,全面启动建设了18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其中,省级园区5个,市级园区3个,县级园区10个)。园区规划总投资133.44亿元,现已完成投资18.63亿元。

一、盘县县域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和现状

盘县地处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是贵州的西大门,位于六盘水西南部,国土面积4056平方公里,境内有2个省级开发区,1个市级产业园区。盘县历史文化悠久,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矿产资源富集,旅游资源丰富;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美,是世界古银杏之乡;素有“滇黔锁钥”之誉,是贵州面向云南和东南亚开放的桥头堡;是中国南方能源战略基地,曾经是三线建设的主战场;是云贵交通、能源、商贸、物流、旅游的重要节点,是毕水兴经济带的中心腹地。

近年来,盘县依托独特煤矿资源优势和矿产品优势,科学规划指导,精心服务企业,初步形成了以板石、水泥、页岩砖、花岗岩为主的建材工业;以水电、煤炭为主的能源工业;大力发展煤电产业,促进资源优势转化升级,全力推进煤电钢、煤电铝、煤电化、煤电材“四个一体化”发展,盘南煤电铝一体化产业基地发展规划已通过省级审查,与广西投资集团签订了战略性投资合作框架协议;盘北煤矸石发电厂一期、盘县电厂“上大压小”改建工程建设进度加快,预计今年可建成并网发电;四格风电场一期工程建成发电;宏盛焦化、天能焦化扩建、首黔煤钢电煤焦化、盘江机械制修租一体化、马依煤业等项目进度加快。这些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盘县经济,也带动了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加快了县域工业化进程。

二、近年来盘县县域工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依托优势资源加快项目建设

盘县根据本地特有的煤炭资源优势,选准煤炭特色工业作为突破口,重点扶持煤炭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带农户,从而实现煤炭工业的全力提升。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研制开发高科技新产品。

(二)高度重视实行县级领导包抓重点项目工作

每年初县上确定一个县级领导包抓一个项目,有关部门捆绑包挂,建立一批能抓项目,会抓项目的领导班子,配备一批能办实事的干部队伍,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三)努力夯实基础搞好服务保障

盘县县域工业企业要抓住机遇,双向开拓:一方面“请进来”,吸引外商来投资兴业;另一方面“走出去”,积极组建“海外兵团”,大胆探索跨国跨省经营,走国际市场的新路子,建立和拓展县域工业产品转换升级的渠道。同时,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推广培训,有力破解一些企业建设中的难题。

三、推进县域工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盘县县域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和发达地区比较起来还有较大的差距。其存在问题是:

(一)工业经济总量小,企业规模小

全县工业产值实现506.14亿元,增长16.3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51.94亿元,增长19.24%。

(二)企业技术含量低,缺乏创新能力

盘县工业企业大多数是近十几年来创办的私营企业,由于受资金、技术等因素影响,规模普遍较小,且投入不足。企业产品中原材料、初级加工产品占的比重较大,产品科技含量低,档次不高,而经过精深加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还有差距。

(三)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

由于受各方面政策影响,加上贷款门槛较高,而全县小企业又缺乏能够抵押的物品,贷款难成为盘县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四、如何破解盘县县域工业发展瓶颈

针对目前盘县县域工业发展现状,结合盘县特殊的煤炭、旅游资源优势,坚持“两加一推、两化带动、四化同步”,坚决守住发展、生态、安全“三条底线”,着力打造城市品质和功能完善、绿色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特色精品旅游、发展软环境、精神文化“六个高地”,奋力在生态立县、产业强县、统筹城乡、区域合作、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安全集约、循环低碳八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加强对工业经济的领导

要实现阶盘县工业经济突破发展,关键在领导,全县上下牢固树立“全县抓经济、突出抓工业”的指导思想,使县、乡(镇)一把手要负总责,亲自抓,把主要精力向工业经济倾斜。县上领导带头执行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联系制度,分头行动,狠抓落实,要经常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项目建设现场,积极主动地解决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大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

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力以赴大上项目,抓大项目,确保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0亿元,力争突破1000亿元,其中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比重达75%,增长80%以上,亿元以上项目增长80%以上。

(三)加强工业人才队伍建设

全县上下牢固树立“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的观念,着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一是盘活现有人才,把懂工业经济,德才兼备的人才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乡镇和部门要配备懂工业的领导。二是引进实用人才。在盘活我县人才存量资源的同时,要制定更加灵活的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引进外地优秀人才。

(四)大力推进城市城镇建设,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

以县城区建设为重点,统筹城乡建设。深入开展“五城联创”活动,以规范交通秩序为重点,坚持疏堵结合,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停乱放和非法营运行为。加强市民文明素质教育,规范市民行为,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五)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围绕现代特色农业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六)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加快推进交通、水利、供电、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硬环境。加快“智慧盘县”和“数字盘县”建设,全面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加快实施村村通宽带和电话等工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理工学院2014年度贵州工业发展研究中心课题“县域工业发展战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ZGY20140718)。

参考文献

[1]赵建春,等.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2]王青云.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盘县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panxian.gov.cn/.

作者简介:刘松,男,贵州盘县人,贵州理工学院教师,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市场经济。

作者:刘松

县域工业发展论文 篇3:

加快中小企业结构调整 推动陕西县域工业发展

近年来,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以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县域工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已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一、县域工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发展重点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培植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名牌产品,加快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推动县域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以区域特色产业为支撑,资源开发加工型、为大工业配套型、劳动密集型、科技创新型企业协调并进的县域工业化发展的新格局,走出一条富有陕西特色的县域工业化发展道路。

2.目标任务。通过5年努力,培育一批工业化发展的重点县(市、区),促进县域经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突破,全省县域工业化水平有明显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状态得到基本改善,县域工业成为全省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到“十二五”末,全省中小企业(含个体经营户)数达到147万户;从业人员达到787万人;中小企业增加值总量超过90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0%以上;非公经济增加值总量超过1万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5%以上;县域工业增加值达到4500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5%以上。

3.发展重点领域。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粮、油、果、畜、菜、茶、药材加工企业,加大技术引进和新产品开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包装储运、贸易营销、农资配送、信息咨询等农业产业化配套服务企业,形成服务促生产、配套促加工的格局。

二是围绕大企业大集团发展配套型工业。装备制造领域,以飞机制造、汽车制造、输变电设备、电子通讯设备、工程机械、专用设备等为重点,围绕大型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能源化工领域,结合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发展煤化工、石油化工,开发水电、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着力发展一批技术密集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环保型企业。

三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依托陕西科技、教育、人才优势,发挥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区的孵化和辐射功能,推动科研成果在县域转化落地。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以及为其配套的产业和现代生产服务业。围绕大型环保节能装备、资源综合利用、新型洁净产品等领域,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提升改造县域传统工业。在造纸印刷、日用化工、纺织服装等轻工行业,通过加快技术改造和资源优化整合,重点发展一批专业化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县域工业企业。开发民俗工艺,创办小企业。鼓励发展为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市场需求而采用人工作业的小企业。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挖掘县域老企业、老品牌潜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五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引进现代物流企业,建设和培育产品交易市场,培育和发展会展、设计、服务外包等生产服务业,促进生产服务业向制造业渗透,直接作用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二、全力推动县域工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县域工业跨越式发展

1.加快集中区建设,搭建县域工业转型升级平台。按照“布局合理化、产业特色化、建设标准化”的原则,以科技型龙头企业和优势行业为依托,以资金、技术和产品为纽带,积极引导企业集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域工业集中区。集中力量抓好100个重点工业集中区建设,配套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聚集区,努力提升工业集中区水平,使其成为县域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载体。引导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向集中区集聚,发展产业集群,把特色集中区做大做强。

2.加大小企业培育配套力度,推动工业企业成长转型。一是实施百企升级、千企成长、万企培育工程,力争每年500家小企业发展为中型企业,1千家个体经营户或微小企业发展为规模企业,1万家小企业进入信息库加以培育。二是提高中小企业配套水平。制定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配套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中小企业围绕省12个产业振兴规划和20个产业集群规划,积极开展合作。三是推进中小企业的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在100个重点县域工业园区中,支持建设10个中小企业“两化”融合示范区,培育500户信息化推进示范企业,每年促进万户小企业入网。

3.实施自主创新工程,加快企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实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工程。制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工作指导意见,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50个中小企业科技园区;搭建200个省级中小企业创新研发中心暨自主创新、技术成果转化交易和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培育1000个“专、精、特、新”产品。二是开展“产学研企”联盟创新活动,组织20个大专院校与1000户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三是大力推进品牌战略,鼓励企業创建自主品牌,加快培育知名品牌、驰名商标,发挥其在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品牌效应。四是促进县域工业企业节能减排。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中心,引导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积极主动抓好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工作。扶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兴办循环利用资源项目。

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县域工业发展后劲。一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力争逐年增加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项目建设,提升县域工业发展水平,优化工业结构。二是多措并举缓解企业融资难题。推动成立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中心,推动政府、银行、企业、担保、协会“五方联动”,建立政府推动下的市场化融资新机制。建立合理的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设立陕西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用于银行信贷奖励或风险补偿,促使银行加大对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鼓励民间资本以投资入股的方式参与发起设立中小企业银行、村镇银行、社区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推进民间资本投向中小企业。加大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力度,为拟上市企业开辟信贷和项目申报“绿色通道”。启动发行小企业集合债券、信托基金、短期融资券和信贷资产证券,推进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建设。

5.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县域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支撑。加快制定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专项规划,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面向产业、服务企业,资源共享、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发展各类服务机构。整合现有服务资源,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启动和建设全省中小企业产品展销中心,用3~5年时间,在中小企业、非公经济集聚的区域和行业建立、充实和完善一批服务平台,重点培育一批运作规范、支撑力强、业绩突出、信誉良好、公信度高的示范平台。通过资格认定、业务委托、奖励等方式,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综合服务机构作用,引导带动各类专业服务机构快速发展。使服务平台特色更加突出,功能趋于完善,服务质量稳步提升。

6.实施人才发展计划,为县域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保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出台加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利用陕西省丰富的科教资源和现有培训基地,“十二五”期间,着力培养1万名成长型中小企业管理人才,10万名具有一定现代管理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20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万名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操作技能的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局

上一篇:双语生态环境论文下一篇:临床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