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教学论文

2022-04-15

笔者多年在大学中文系从事写作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除进行一些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的讲授外,还将各种文体训练作为重点,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课内课外写作练习。在批阅这些练习中,笔者常常感觉到学生的作文存在着种种问题,而这些问题与中学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共同探讨作文教学的思路,笔者不揣陋见,将一些常见的问题提出,以期引起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视。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学生作文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生作文教学论文 篇1:

中学生作文心理与作文教学

【摘要】克服学生写作中的厌恶、恐惧心理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教师要分析原因,教给方法,提高能力,使学生既知道“写什么”,还知道“怎样写”,不断提高作文水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学生心理;原因;对策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认真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特点,以便“对症下药”。从目前中学生对写作的心理状态来分析,为数不少的学生都害怕,甚至讨厌写作,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前苏联教育学家捷普洛夫指出,心理与活动是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它是在人的行动中表现的。学生之所以怕写作,主要原因是觉得生活太枯燥无味,没什么值得写。另外,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与任务,缺乏观察的计划性和良好的观察习惯等等,也会使学生缺少对第一手材料的积累,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写作时没有东西可写,久而久之,便产生了一种厌恶情绪。其实,从学生心理来看,他们喜欢表现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当他们在写作中无法施展这种才能时,就很快把兴趣转向别处。不少学生一部接一部地看武侠小说等,这些小说强烈的悬念吸引着他们,使他们欲罢不能,是因为有许多新奇的内容打动着他们。这些现象说明,学生的求知欲和新奇感是特别强烈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

其次,学生害怕写作、厌恶写作还在于情感因素。情感是对人的身心各个方面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强大精神力量。作文的情感来自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老师的鼓励,有些学生因作文成绩不好就认为自己没有写作才能,由心灰意冷发展为自惭形秽。如果在此时,再受到老师的冷遇和严厉地批评,学生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再次,学生对作文的畏惧还在于写作能力因素。要写好一篇作文有好多因素,写作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有些学生不知如何选材,如何确定中心,不会布局谋篇,不会遣词造句,这些都是写作能力不高的表现。这样,最终结果是不知怎样写,有话写不出,因而害怕厌恶作文。

针对以上学生作文中的心理表现,老师们应认真研究,要用极大的努力,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让作文教学有的放矢。

人的心理意识是依赖着他在社会中的生活条件与活动发展起来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在一定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中产生和形成的,老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揣摩透学生的心理,并在此基础上给作文命题。这样,针对性强,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会相应提高。例如,军训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有意义的思想教育,许多学生既感到新奇又有些畏难。在军训之前,笔者布置了《军训散记》这篇作文,讲明要求,让学生注意观察,写出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对这篇作文,学生都有亲身体会,感到有东西可写,因而写成的文章有血有肉,丰富多彩。

当学生感到生活简单枯燥的时候,老师可通过各种活动来充实他们的生活。如: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学习竞赛、书评等等。同时,老师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写作素材,使学生的作文有“源头活水”。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通过观察获取第一手材料。指导学生观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明确观察的目的;坚持眼、耳、鼻、舌并用,多角度观察,并充分用脑进行思索、联想、想象;抓住特征,细致观察,观察要全面、完整,不能“一叶障目”;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要反复进行,争取每一次观察都有新的发现。其次,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使他们能从生活中寻找写作材料,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体会生活的实际意义,以改变有些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习惯。再次,要把学生从课内带到课外,释放学生心理压力,激发写作兴趣。比如:要写春天的景色,可以带学生去春游;要写放风筝,可以组织一次放风筝比赛;要写家乡的变化,最好让学生去看看家乡的真实面貌。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才能“下笔如有神”。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在师生感情融洽的情况下,学生对老师所教的这门学科往往比较喜爱。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认为,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之不能没有水一样,师生有了共同的情感,共同的语言,便能心心相印。笔者也发现,学生大都害怕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受到老师的批评,尤其是作文写得不好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更希望老师平等待人。笔者还发现,每当学生写的作文受到表扬赞许时,往往会引起学生满意和快乐的心理,因为他们的自尊心得到了充分保护,从而更相信老师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因此,作文教學中应注意以鼓励、表扬为主。不管学生的作文是好是坏,都有各自的特点,再好的作文也有缺点,再差的作文也能找出优点。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找出优点,指出不足,以肯定为主,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这样一来,一些长期作文不好的学生自信心也会增强,写作欲望也会激发出来。再者,评作文批语必须具体而有说服力,切忌扣帽子、打棍子。如果评语笼统、空泛或指责过多,学生便会无所适从,不知该怎样写、怎样改,因而就会对写作产生恐惧厌恶心理。碰到此类问题,最好找同学个别谈心,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诚恳地指出不当之处,越具体越好。然后再让学生加以修改。一般同学都很重视老师的意见,积极修改。修改后,可让这些同学在班上朗读,他们就会有成功的体验,其写作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激发和调动。

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厌恶心理,还应注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害怕写作,除了“不知写什么”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知怎样写”。所以,要教给学生作文的一些基本章法: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中间如何过渡衔接,如何确立文章线索,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等。有了这些基础后,再增加难度,提高要求,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训练:如何选材、剪裁,如何安排顺序(正叙、倒叙、插叙),如何在记叙中穿插抒情、议论,如何写景烘托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形成能力,激发动力,从而逐渐消除恐惧厌恶的心理。

(编辑:刘影)

作者:姚艾芹

学生作文教学论文 篇2:

从大学生作文看中学作文教学的不足

笔者多年在大学中文系从事写作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除进行一些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的讲授外,还将各种文体训练作为重点,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课内课外写作练习。在批阅这些练习中,笔者常常感觉到学生的作文存在着种种问题,而这些问题与中学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共同探讨作文教学的思路,笔者不揣陋见,将一些常见的问题提出,以期引起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视。

一是学生的作文视野狭窄。学生作文之中,大多描写个人、家庭、学校、故乡的生活,或者是叙写儿时的童趣和天真,或是写家中父母的艰辛和对自己无私的付出,亦或涉及到两代人之间心灵的隔阂。有的写回到多年不回的故乡,见到的是宽阔的马路,高耸的楼房,或是依然在烈日秋风下的低矮小屋。有的写到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或误会,或嫉妒等等。从写作对象上看,离不开自己的亲历,摆脱不了自己日常的所见所闻,很少甚至不关注历史的进程,火热的现实,似乎除了自己的生活小圈子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值得表现,再也没有什么能吸引住他们的视线。也许这与升学的压力有关,但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师可能在引导方面也有不足。我们的学校培养的是适合社会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劳动者,而如果不关注社会,不体验社会,对社会上所发生的现实事件麻木不仁,漠不关心,便很难成为合格的劳动者。视野的狭窄一方面限制了学生的表现领域,使学生每每惧怕作文,有的学生表示,写三、五百字还可以“憋”出来,写一千字简直就是极其艰难,感觉到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只好东拼西凑,写出来的文章不是从心灵之中流淌出来,而是如挤牙膏般强行挤出来的,这样的文章质量如何,可想而知。另一方面也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健全。学生眼中只有自己、家庭成员、学校和故乡,而这些仅仅是辽阔社会领域的冰山一角。不关注社会,对社会的美好事物不欢欣鼓舞,对社会的阴暗邪恶不义愤填膺,容易形成对社会的冷漠,对整个人类不关己事的冷漠。一旦自己的愿望不能实现,则怨天尤人,对整个社会整个生命失望甚而至于绝望,以致形成心理阴影,个别人甚至走向极端。

二是学生作文的表现视角单一。阅改作文,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通篇文章,都是“我”如何如何,仿佛这个世界除了“我”之外,再也没有值得关注,值得表现的了。因此,笔者建议,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的作文过程中,不妨多引导学生用第三人称的手法,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来观照生活。第一人称到第三人称,看似人称的简单替换,其实是观察视角重大调整,对于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培养,对于描写对象的细腻心理刻画,无疑都是有促进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之中,有意识要求学生写作文之时,多用第三人称,少用第一人称。作为一个全知全能者,俯视生活,鸟瞰人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觉得以前总认为自己那点有限的生活已经从小学到中学写尽了,再也写不出更好的《我的一家》、《我最难忘的一件小事》之类文章。现在人称一改变,觉得自己要表现的人物事件忽然之间都增添了许多,悠久历史、火热现实、山川地貌、人生世相,取用不竭,下笔千言,意犹未尽。

三是文体训练不平衡。文章因各自表现的重点不同,而分成叙事、抒情、说理文。在所有文章中,叙事无疑是基石,但如果仅仅停留于这个基石,即使再牢固,所见所闻也十分有限。而且即或是叙事写人,往往是先入为主,写出来的人物模式化,写出来的事情大众化,我的父亲像你的父亲,你的母亲慈祥辛劳如我的妈妈。世上父亲母亲成千上万,严厉慈爱各不相同,但学生的作文表现中,大多缺乏个性,扁型人物一大串,圆型人物复杂性人物极少刻画,充分暴露了观察不仔细,抓不住人物的个性风貌这一缺陷。在文体训练之中,议论文本应是重点,但学生大多不会写议论文,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不能思考,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便提出来了,也流于肤浅,缺少思想深度。即使偶有好的观点或想法,在表现之时,又缺乏讲道理的能力。一篇议论文,开头提出论点,中间举两个例子,一个中国的,一个外国的,再加上自己的故事,结尾总结,“由此观之”,论点成立了。不会讲道理,不会分析,例子与观点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油是油水是水,达不到观点材料相统一,水乳交融更成为一种奢望,因而缺乏说服力。即使举例子,本应概述,为了凑字数,将事例写得很长,一篇议论文,两个例子解决问题。在结构上,开头一句是论点,中间一大段是例子,结尾是总结,形成了议论八股文,千篇一律,千人一腔。写出来的文章如是叙事文,则缺乏生动的形象性,如是议论文,没有说服力和论辩性。文体感意识较为薄弱,不是写什么文体像什么文章,而是写什么文章不像什么文体。如写消息,本应概述,偏偏写得具体;写通讯,本应注重生活细节的刻画,却又写得抽象干瘪。

四是表达方式单一。大多数学生写作缺少情感,零度介入,既不会描写,也不会抒情。作为表现对象的人、事、景,如果没有了深入细致的描写,没有对人物的心理刻画,要想使它生动再现,要想使它栩栩如生则如缘木求鱼。而学生的作文之中,大多数人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动辄用叙述。写一篇记叙文,讲一个虚构的人物或故事;写一篇议论文也是开头将论点提出来,紧接着开始叙述故事:写记叙文,叙述故事时,要求生动形象具体,而他偏偏写得很概括抽象,有骨无肉,或有血无肉,甚至肉不丰血又缺。写出来的记叙文模式化、概念化倾向严重,达不到以情感人的目的;而当他写议论文之时,叙述只是为了论证的手段,是为论证服务的,应高度抽象概括,能足以证明论点就行了,但一些学生却反其道而行之,该简略时写得很冗长,该具体时写得很抽象。在表达方式上,很多学生的抒情色彩明显不足,记叙文本应以情动人,但学生不会抒情,勉强为之,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无病呻吟。啦、呀、哇接连不断,抒情不具体,情感不丰富,情感不真实。一篇文章连自己写作之时,都不动情,企望它去感染别人,熏陶别人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之时,应鼓励引导学生多用描写,多用抒情,多用议论。描写生动,则能穷形尽相,抒情味浓,则可以情感人,议论多,则可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决断能力。良好的思维习惯,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养成,不仅对写作有益处,而且对学生的整个人生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五是语言贫乏而不规范。文章的表现工具是语言,一篇文章的表达效果如何,语言是其中一个关键。而语言的学习又是非常复杂的长期积累过程,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绝非短时间能完成。学生的作文之中,体现了这样几种倾向,一是词汇贫乏,写景状物翻来复去,就是那么几个词语,小学如此,中学如此,到了大学还是如此,词汇量不够,选择的余地自然就受到限制,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引导学生扩大自己的词汇量,从书本从生活之中去学习。二是词汇不规范,常见的语言问题是大词小用,小词大用,方言词当标准词用,口语当书面语用。三是不通顺,不通顺主要体现在语法不合规范,逻辑关系不清楚,以致语意含混。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笔者认为我们应花大力气,从词汇量抓起,在语法规范、逻辑推演方面加大力度,真正让学生做到文从字顺,表达准确生动。

当然,作文教学,无论是中小学的作文教学,还是大学中文系的写作课,无疑都是一个难题,要彻底改变现状,应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并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道明。笔者的几点感想,只是作为引玉之砖,倘若能引出同道们无数的好方法、好技巧,则深感欣慰了。

(郑周明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作者:郑周明

学生作文教学论文 篇3:

从初中学生作文现象中构建作文教学策略

摘要:作文教学应该从学生作文现象入手,有针对性地不断训练“美”的眼睛,洞悉身边的人、事、物,解决好 “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让学生真情流露,挥笔成文。

关键词:美的眼睛  训练 真情

在考试、作文教学及批改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些初中生在写作文时,仍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或下笔只是寥寥几行字,有的虽写了不少,但假、大、空,没有真情实感,和作文要求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缺乏观察的眼睛,对周边事物没留意;平时阅读少,语言积累少,形成三大难——“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假、大、空,难以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为了纠正学生在考试和作文批改中出现的上述现象,在我教学指导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主要针对其作文现象构建作文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一、训练学生“美”的眼睛

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就像毕淑敏在其《提醒幸福》中写道的:“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振颤。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地训练。”——美一样,也需要我们不断加以训练:发现美,想象美,体验美。

发现美:初中生由于学习生活的时间基本上是在学校,接触最多的是书。而我们的书——语文教材,都是编辑们精挑细选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不管是在其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存在着“美”。如在语言形式上,有语音声调上的轻重缓急、平平仄仄的抑扬顿挫之美; 在其内容上,更是有包罗万象的美:山水之美的《与朱元思书》、建筑之美的《故宫博物院》、民俗之美的《安塞腰鼓》等。

想象美:文字变成形象需要想象,文章中的美更需要想象。由于初中生知识和生活经历阅历的局限性,对事物的认识比较肤浅,对美的鉴赏能力较差,所以在作文指导时,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培养学生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展现文章的美。如借助文章中有关的情景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场景合理想象。像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大漠”何以形其大?“长河”何以状其长?以及“大”与“直”、“长”与“圆”间的关系,只有充分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才能体会到广袤旷阔而又雄奇壮丽的塞外大自然的景色。

体验美:《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因此,既然我们知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我们训练了学生发现美、想象美的能力,并形成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后,我们就要训练学生体验美。如老舍《济南的冬天》,描述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教师在教学中不妨让学生们像老舍说的那样“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想象那“响晴”的济南的冬天。

二、解决“三大难”,让学生写起来

“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是学生作文三大难题。究其原因——

一是因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圈子小,和外界接触面窄,二是因为学生对日常现象熟视无睹,没有形成积累素材的习惯,三是没把语文当作范本,没掌握好各种文体或体裁的基本写作知识的一些方法和一些技巧,导致“不会写”或“写不好”!

针对上述原因,我们一是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在參与社会实践中,感知生活,体会生活,积累写作的素材;二是指导学生发现、挖掘日常生活点滴,养成日记或记录瞬间感受体悟,为写作文积累素材;三是抓住各种文体或体裁的一些基本要素,教给学生这些文体或体裁的基本写作知识的一些方法和一些技巧。如写记叙文怎样才生动、形象;写说明文怎样说才科学、准确;写议论文怎样摆事实讲道理;以及这些文体审题、立意、文章结构思路如何安排等等,甚至老师在指导学生方法或技巧时,同学生一起写下水作文,让学生感知作文就是身边事,就是自己生活经历的提炼。从而改变 “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

三、作文贵在真情实意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曾说:“好作品不是文字本身,而是从感情开始,感情从哪里来?从感受、感觉、感动中来。当我们有真感情的时候才会有好文章。”因此,我们要写出好文章,就应该做一个有感情的人,走近生活、热爱生活、关心生活,感恩身边的人和事,或博览文章,广泛阅读,从各种文化名著、报刊杂志、电子网络等吸收素材,随时记录自己内心的感受、感知和感动,用真心去感悟人、事、物,就会产生思想的火花,写作的灵感,挥笔成文。像古人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在生活中、阅读中“一枝一叶总关情”,去寻找“活水”,积累素材,用心、用真情去发掘、去感悟,作文时与生活中、记忆中的某些现象相碰撞,,就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9第三版

(2).陈国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与提高策略》.《语文教学通讯》2018年第10期.

(3)郑雪锋《作文的真性情表达》,《教育》2015年第07期

作者:陈云霞

上一篇:平面课程设计论文下一篇:双语生态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