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学调查文化产业论文

2022-04-23

BTEC项目1.BTEC项目简介BTEC(Business&TechnologyEducati0nCouncil)是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的简称。[1]2006年4月.平顶山学院与英国达德利工学院合作办学项目获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了国际教育交流学院。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双语教学调查文化产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双语教学调查文化产业论文 篇1:

《国际文化贸易》双语课程教学实践探索及思考

摘 要:本文通过对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国际文化贸易》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从课程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效果、课程实践教学安排等方面总结经验教训,提升双语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双语课程;课堂效果;教学实践

随着国门不断地开放,国际化从深度和广度对社会方方面面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在大学教育方面,这一点也体现的尤为明显。早在2001年8月,教育部就曾出台过《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的文件,其中首次提到为了满足加入WTO后在金融、法律等领域的需要,本科教育要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并达到所开课程5%-10%这一比例。在接着的2005年1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再次强调了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努力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继而在2007年的1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鼓励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积极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来华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鼓励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显而易见,国家对双语教学十分重视。而各大高校也积极开展了不同模式的双语教学实践,几年来取得了不少成果。有感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变化以及教育部对课程教学模式转变的压力,浙江传媒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国际文化贸易》课程采用了双语教学模式,以适应变化的人才需求。

1 《国际文化贸易》双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必要性

《国际文化贸易》是一门应用类的课程,主要培养从事国际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出口贸易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属于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服务贸易,它是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贸易活动(周成名,2006)。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也具有艺术性(李怀亮,2007),因此,文化贸易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商品货物贸易,尤其是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等核心文化产品的贸易,是今年国际贸易的新亮点。而这些中国目前大力发展推进的内容、版权、创意等服务的进出口,却正是传统商品货物贸易所依赖的贸易原则中,例如WTO基本原则,存在争议或传统商品货物贸易术语惯例无法适用的。在各大高校中教学体系中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的《国际贸易》课程,无法完全符合对外文化贸易教学的需求。2014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国发[2014]13号),其中指出要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对于拓展我国文化发展空间、提高对外贸易发展质量,对于继续扩大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国家软实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一时间,国际文化贸易的地位空前高涨。因而开设《国际文化贸易》课程,是培养具有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力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双语教学实践的开展,是国际贸易、文化产业以及专业英语融合的一个重要平台,其目标在于构建一个“既懂得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兴文化产品和服务国际市场交易规则的,又了解传统国际贸易法规的,又能精通外语的国际文化市场参与者与管理者”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2 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贸易发展对从业人员需求

2003年,浙江成为中央确定的两个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之一,从那时起,浙江省的文化产业发展就一直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中央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之前,2012年9月,浙江省委省政府早已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12]92号), 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浙江省的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进行外贸转型升级,推动浙江省的文化“走出去”。《意见》还强调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打造一批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和项目,并努力开拓文化贸易平台,建设国际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营销网络。在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下,浙江省的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增速较快,文化产业外向程度越来越高,对外文化贸易所涉及的文化行业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国际化倾向发展也因此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满足良好的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需求,还要具备专业国际贸易操作能力,更要熟悉文化贸易特有的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并在英语语境下,协同运用。

在对浙江省的文化企业进行调研的过程中,不少企业提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专业能力加英语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高层次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少从事对外文化贸易的企业不约而同的碰到了缺乏专业文化贸易人才这一发展瓶颈。绝大多数文化企业刚刚处于由内贸转向外销的初级阶段,公司企业的大部分市场销售人员习惯于国内市场洽谈,既不掌握基本的国际贸易理论,亦难以用专业外语直接与外商谈判磋商,开展各类商务、外事活动。部分从传统货物贸易企业转入文化企业的从业人员,又缺乏相应的国际文化市场交易所需要的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贸易惯例的知识,不了解国际版权贸易、国际文化营销、策划和运营等等的基本规范。尤其是一些刚刚经历了文化体制改革,由文化事业转型成文化企业的单位,甚至缺乏基本的市场经营人员。在调研时,有家企业提到,在政府牵头下参加了义乌文博会,产品深受市场的欢迎,但是在展会结束后外商前来下订单时,由于缺少懂国际贸易的员工,错失了所有的国际订单。这也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国际文化贸易》课程上采用双语教学的重要外部市场环境因素。

3 《国际文化贸易》双语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3.1 双语教学实践的基本情况

基于以上的分析,结合教改课题的研究,作者在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2011级和2012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第三学年时期,开展了专业必修课《国际文化贸易》的双语教学实践。

该学年段的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达到了学校公共外语教学的基本要求,参加了至少一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部分学生已经参加了一次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总体上来看,2011级学生共115人,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人数分别为107人和42人,占总人数的93.04%和36.52%;而2012级学生共140人,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人数分别为130人和45人,占总人数的92.86%和32.14%。大学三年级正好结束了两年的公共外语教育,且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是一个比较适于开展双语课程教学的时间节点。

康淑敏(2008)提到,双语教育应该形成由低到高多层次双语教学模式,即汉语铺垫式、英语引入式、英汉融合式和全英语浸泡式。卢友红(2009)把双语教学的形式分为四种:英语教材、英文课件、英文讲授;英文教材、英文课件、部分英文讲授;英文教材、英文课件,中文讲授;英文教材、中文课件、中文讲授。作者综合学生英语水平及教材的现实问题,采取了中文教材,英文课件和部分英文讲授的方式,并将2011级学生英文授课的比重控制在60%左右,而2012级学生的英文授课比重控制在30%左右,做比较研究。

3.2 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3.2.1 适用教材较少,无可替代的英文教材

《国际文化贸易》是一门新兴课程,国内教材本就不多,国外至今尚未有专门的文化贸易类英文原版书籍或教材,目前采用较多的均是由李怀亮主编的《国际文化贸易导论》及《国际文化贸易概论》等中文教材。当看英文课件和听讲困难时,学生容易选择易懂的中文教材而忽视英文材料,将中文教材与英文课件割离对待;而且《国际文化贸易》一课涉猎面较广,是一门交叉应用课程,涵盖国际贸易实务、金融、版权交易、文化经纪,行业横跨电影、电视、新闻出版、演艺、艺术设计、工艺美术等十数个行业,就一本书而言不能完全覆盖,需要大量的参考书籍来补充,若英文授课以课件为主线,时间一久,教材也就沦为参考书籍,不能起到完善知识体系的作用。

3.2.2 学生英语水平参差,教学目标难以定位

在进行教学改革的两个年级中,作为专业必修课,授课是以班级为单位,还做不到像选修课这样的自由选择是否修习该门课程,或像公共英语一样按学生英语水平高低分班授课。而学生英语水平相差较大,为了使大多数学生明白接受,就需要减少讲授中的英语部分比重,或以损失授课难度为代价,促使每个学生能够接受。以此,在课堂上会出现,部分同学将双语课变成英语听说练习课,而忽视专业内容的掌握,以看懂英文课件,听懂授课内容为目标;而部分同学会觉得课程过于简单,专业性不强,与公共英语区别不大,对学习缺乏兴趣和乐趣,最终导致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未能同步提升。

3.2.3 教学进度放缓,课堂效果一般

通过对课堂教学效果调查的个案访谈反馈来看,在课堂教学中,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一般,与学生和老师预期的效果不甚相符。无论授课部分英文比例是高是低,授课时都需要时间把英文课件和部分英文讲授内容翻译成中文,这使得授课效率降低,课堂的有效时间大为减少。由于课程的授课总课时不变,由此导致课程内容难以深入,并且授课内容相较中文授课有所不足。如果保持英文授课比例60%左右,容易形成一遍英文一遍中文解释的简单重复,使得教学相对枯燥,内容单一,师生互动减少,不少学生反映,不知何时切入与教师的互动环节,节奏容易被中文解释环节打乱;而如果只有30%的左右的英文授课,除了基本理论和专业词汇解释以外,其余拓展内容均为中文,学生容易直接忽略英文部分,只听中文内容,而达不到拓展专业英语的能力这一目标。类似情况在其他双语课程中也普遍发生,通常认为如果用两种语言进行相似内容教学,学生会拒绝外语传递的信息。

3.2.4 实训教学环节缺少双语配套环境

《国际文化贸易》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符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设计了一定量的实验实训教学环节。但实验室由第三方提供的单证操作,贸易实务,ERP软件平台缺乏英语语境,课堂教学中接触到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在实训环节中体现出来,英语授课与应用环节脱钩,双语课程设计未能整体化。

3.2.5 双语师资力量薄弱,缺少国外学者专家

目前双语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主要由留学回国人员开设双语课程,《国际文化贸易》课程难以形成固定的教学团队,授课教师在设计教学方式方法上单打独斗,没有团队可以互相学习借鉴,授课教师本身的语言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双语教学的语言深入程度。而目前,全国也没有相应的双语课程师资培训或课程教育,以提高双语教师教学水平,更多的情况下,双语教学以经验为主,摸着石头过河。本课程在设计之初,尝试邀请外国学者以讲座的形式参与教学,但发现一则经费过高,难以长期负担;二来次数较少,达不到全英语浸泡式的教学效果,从专业英语水平提高角度上而言,收效甚微。外国专家学者流动性较大,通常在中国只待一年,双语课程如果全由外国专家学者承担,缺乏延续性,一旦专家学者离开中国,该双语课程就无以为继。

4 《国际文化贸易》双语教学问题解决对策

尽管《国际文化贸易》双语课程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种种困境,采用双语教学势必会加重授课教师的备课负担和学生的学习压力,但随着就业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对多语种人才需求的增加,大部分学生在调查过程中也明确表示对双语教学的期盼,希望通过双语教学,自我增值,国际化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经过对两届学生的双语教学实践的总结,针对该门课程设计的未来发展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选用合适的教材,完善教材和教辅资料,在课程没有原版教材的情况下,采用自编双语参考资料,统一教材、电子课件和讲授内容,使课程逻辑清晰,体系完备。在案例设计时,注意中外案例比例,达到既能充分了解国内文化市场发展新态势,又能掌握国际文化市场新动态的效果。

第二,推行双语教学准入标准,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设计教授课程的英语程度,对英语水平较高的班级,可尝试采用全英语浸泡式的教学手段;对英语水平一般的班级采用英汉融合式的教学,并随着专业英语水平提高,过度到全英化教学。对重点难点部分,辅助于中文解释,以增强学生的认知度。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为全面进入双语课程打下基础。

第三,情节模式,设计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英语,用专业英语思维来考虑问题,分析案例,循序渐进的引导对学生使用英语,激发学生的双语学习兴趣。在调查中,对最终考试形式的选择上,大部分学生处于对最终成绩的考虑,选择英文试卷,中文作答这一形式,应当从考核标准上鼓励学生,主动使用英文或减少试卷得分比例,转而提高实践环节的评分比例。

第四,提升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定期开展双语教学座谈会,互听互学,并且逐步打造教学团队,互勉互励,提升教学水平,鼓励更多的老师加入到双语教学体系中来。

参考文献:

[1]吕佳.“投资学”双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总结与反思[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35(5):104-106.

[2]龙文滨.对《西方会计》双语课程教学交过的调查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112-115.

[3]卢有红,彭迪云.金融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J].科技广场,2009(10):206-207.

[4]郑大湖,戴炜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界,2013(1):54-61.

[5]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投资系调研组.我院投资学专业英语教学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6(1):188-189.

基金项目:

本文系浙江传媒学院第九批教学改革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G2-1311。

作者简介:

李睿渊(1982-),女,回族,浙江杭州人,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文化贸易。

作者:李睿渊

双语教学调查文化产业论文 篇2:

创造性思维在BTEC(HND)平面设计专业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BTEC项目

1.BTEC项目简介

BTEC(Business&Technology Educati0n Council)是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的简称。[1]2006年4月.平顶山学院与英国达德利工学院合作办学项目获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了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整个项目主要在平顶山学院完成,每年英方派主要负责人进行外审一到两次,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已经顺利通过了九次外审。

2.BTEC教育理念

BTEC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提倡自主学习,差异化教学理念。强调学术和职业专业两方面的平衡;课程以单元模块为单位,便于安排。单元分必修和选修,既有统一要求,又能适应不同需求;平时的课业(如设计构思、草图、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的设计项目等)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主要标准。也就是说BTEC(HND)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2]

艺术设计专业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根据双语教学的普遍定义,艺术设计专业双语教学就是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渗透到艺术设计课程中的教学。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英语学科中学到的外语知识应用到艺术设计学科中,增强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专业知识交流和设计的能力。

1.艺术设计专业自身发展的特点

艺术没有国界,尤其是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文化产业进一步面临西方强势文化传播的挑战,每接触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梵高、毕加索、杜尚、赖特、波洛克、沃霍尔、波依斯、夏奈尔、迪斯尼等等,这些西方“文化英雄”,我们会以“国际艺术大师”或“世界艺术品牌”相拜,并为中国缺乏等量级的英才而叹惋。这倒是反应了一个真正的问题,即我们对国际文化战略太缺乏认识。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掌握艺术专业英语,就很可能会缩短这其中的差距。

2.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中国早期艺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精神相互冲突与交融贯通的背景下诞生和形成的。中国早期艺术学研究与留学背景是分不开的。[3]近年来,我国设计产业正以爆炸型、跳跃式的趋势发展,对优秀设计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大幅增加,很多企业和高校都需要即懂专业又精通英语的高素质人才。艺术生留学正逐渐成为当前留学市场的新热潮。就艺术设计而言,国外教育拥有中国教育所不能及的优势。通过双语教学的开展,可以促使学生对外语能力的培养,潜意识的影响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出国深造。

3.提高教师教学及科研水平

双语教学无形之中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英语水平,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才能适应双语教学的要求。教师应该积极应对双语教学的压力,通过不断的外语学习,把握本专业国内外的最新发展方向,了解学术前沿,及时获得最新专业知识。最终更好地服务于教学。[4]

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实施

《Ideas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rt and Design创造性思维》是BTEC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承担着将学生已具备的造型能力、创造性思维方式引向专业所需方向与方法的重任。结合BTEC教学大纲和任务,idea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创造出好主意和好点子。读图看世界是视觉艺术里很好的阐释,所以我选用的教材是林家阳教授著的《图形创意与联想》一书。从而使学生真正融入到生活,关注生活,捕捉生活,提炼生活,表现生活;运用本课程的设计方法大量练习作业,用手、眼、脑三位一体,完成相关邮票和其他设计制作;能够从民族文化角度出发审视自己的作品,运用到其他课程的设计中,使其表现个性——创新是生活的原动力。

1.创造性思维教学实施的过程

在此次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平均每一个月为一阶段,每一阶段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第一个阶段为夯实基础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英语和汉语的比例,通过分组进行头脑风暴,接龙游戏,一个同学接一个同学的说,然后把自己接上的图形画到黑板上,最后请同学们把每个组的图形连成一个故事,这是对创造性思维连动性特点很好的课堂实践。然后让学生掌握图形创意的联想、幻想、比喻、象征、拟人、图形同构、重复、变异、矛盾空间、置换、形的破坏、重组夸张与变形、摄影蒙太奇、隐形构成等方法完成相关的图形练习。其中单个元素的练习中手这一图形创意元素,通过手指舞、手语、手影视频和同学们亲自参与游戏等环节有效地激发了同学们对本专业的热爱;第二个阶段为发现和拔高自我阶段,通过名作利用,感受大师作品,得到新的艺术体验和感受;第三个阶段为实训阶段,使二维和三维的创意图形结合起来,设计不同的设计作品,比如IC卡的设计,火柴盒的创意,水果和纸杯的图形创意。

2. 创造性思维教学的现实意义

创意图形在平面设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比如:标志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招贴和包装等领域,同时在我担任的BTEC项目中Visual Communication in Art and Design视觉传达设计和Packaging in graphic Design包装设计这两门课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的理论内容和实践中的手脑眼并用环节中可以进行学习回顾, 如对日常生活中的元素进行提炼运用等。主要是锻炼学生在今后的具体设计中应用能力,使其设计具有生命和灵性。BTEC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包括问答、讨论、欣赏大师作品、尝试、质疑、互评、探究等教学环节,该项目根据专科教学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美的追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由于学生的英语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根据各个层次的学生特点,在每个阶段做到有的放矢,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3. 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实施效果

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时间之后,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10级和11级艺术设计学生的作品和调查中可以看出,80%的同学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并且对此教学方法感到满意。

参考文献:

[1] 凌杰.HND(BTEC)中英合作办学的本土化研究.广东白云学院学报,国际合作教育中心,2006(2)

[2] 宫晓梅. 关于学习英国BTEC HND教学模式的收获.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1(9)

[3] 吴衍发. 留学背景与中国早期艺术学研究.美与时代:下半月.

[4] 刘保菊,徐鹏飞“循序渐进法”在HND(BTEC)项目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中的应用.科技信息.2010(5)

[5] 林家阳.图形创意与联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

作者简介:姚晓军(1985-)女,汉族,河南省汝州市人,硕士,河南省平顶山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助教,研究方向:城市景观与公共艺术,邮编:467000。

作者:姚晓军

双语教学调查文化产业论文 篇3:

多民族地区的数字教育之我见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也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长期滞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导致了云南省基础教育水平落后,为解决云南省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稀缺和基础教育资源极度不均衡等问题,提高云南省尤其是民族地区包括跨境民族的基础教育水平,培养边疆民族地区优秀的人才,推进“兴边富民”工程、“走出去”战略和“桥头堡”战略。实施教育数字化、信息化是必要的和迫切的,即利用数字化出版技术,建立多语种、多文种的教育资源“云投送”服务体系的数字教育模式是符合云南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 数字教育的目标

数字教育将针对云南实际,整合国内甚至国外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构建海量教育资源库,汇集大量优质三语(汉语、少数民族语、英语)基础教育资源,研发包括教育资源聚合、民族语教育资源协同翻译、多民族语言教育资源开发,构建面向数字出版的多民族语言基础教育知识体系;研发包括面向基础教育学段的中小学校资源推送服务的技术、机制和体系;研发包括以新型触控设备为主要媒介的互动课堂教学系统、支持多层级云端协同的基础教育学习管理系统、电子书包移动学习系统、课外家校协同教学、校外远程同步教学系统,形成无所不在的移动学习在内的一体化的、随“触”可及的教育资源“云投送”服务。

二 数字教育的需求分析

1.实施数字教育是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需要

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已成为目前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由于地理、交通、历史等原因,导致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致使云南省基础教育水平落后,各类人才奇缺。要想推进“兴边富民工程”,使云南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核心是要发展教育,关键是解决人才问题。因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研发整合全国甚至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以克服地域较广、教育资源不均衡、传统出版运送成本较高等问题,才能确保提高云南省基础教育质量,积极培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也指出:“结合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针对基础教育实际情况,才能确保提高所有学校在信息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等方面的基础配置水平,全面提升应用能力。促进所有学校师生享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足、开好国家课标规定课程,推进民族地区双语教育。重点支持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学校信息化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迄今为止,云南还有几百万人口的少数民族不通汉语,语言成为少数民族孩子学习上最大的“拦路虎”,不少学生产生了怕学、厌学的情绪,初中辍学率也随之增高,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致使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于发达地区,为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提高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办法。

2.实施数字教育,开展双语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与和谐发展的需要

在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是宪法赋予少数民族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强化双语教育工作,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加强学前双语教学,为少数民族儿童搭建语言沟通的桥梁。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云南省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以外,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16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并有16个跨境民族。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有1500多万人。在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少数民族语言正在逐渐消失。据中国民族语言学会调查:西南边陲地区已成为我国濒危语言最集中的地区,在云南省26种民族语言中,其中基诺语、普米语、怒语等10余种少数民族语言已成为濒危语言。所以说,双语教育在云南基础教育中显得非常重要。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也有利于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3.实施数字教育是“走出去”战略和“桥头堡”建设的需要

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邻近东南亚和南亚等十多个国家,云南省有25个边境县,边境线长4060公里,有16个跨境民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云南“桥头堡”战略,利用云南的地缘优势和族缘优势,拟将云南省打造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沿边开放开发的合作试验区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示范区以及西南地区的生态安全屏障。因此,数字教育对于实施“走出去”战略和“桥头堡”战略,积极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及跨境民族的文化水平,包括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实施数字教育是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举措

建设数字基础教育云服务体系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的具体体现。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今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科技已交融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引擎。

目前,全世界科技与文化融合态势已经凸显,主要由数字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掀起的高科技浪潮在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还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业态。我国要借助新一轮改革浪潮的契机,着力依靠科技创新支撑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提升科技进步对文化产品的创作力、感染力,文化的表现力、传播力的影响,发挥科技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动作用。

5.实施数字教育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数字化教育模式的实现,使传统出版业和教育业具备了从一个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产业转向绿色产业的可能,将减少对纸张的耗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物流,保护自然环境,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数字教育的优势越来越凸显。无论在提高教育水平,提升人口素质方面,还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边疆地区文化安全、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来看,数字教育在云南都是必要的和迫切的。

〔责任编辑:高照〕

作者:杜桢

上一篇:微课程设计的网络教育论文下一篇:餐饮娱乐空间设计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