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根据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用人需求,民办高校应致力于教学改革,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积极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就业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民办高校工商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篇1:

教育转型发展背景下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机,同时也进入了一个多层次多类别相互竞争的态势。高校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领优势,必须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尤其是核心竞争力。

一、教育转型发展背景下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制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类共包括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三大专业。其中财务管理设定投资理财、企业财会方向;市场营销设定网络营销、食品营销和酒店营销三个方向;国际商务设定国际货物贸易方向。这些专业方向的设定的目标就是以差别化为导向,避免同质化人才的培养,培养特色人才。如天狮学院国际商务专业,从国际货物贸易方向,制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天津地方经济和国际商务发展需求,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面向跨国公司、三资企业、外向型制造企业、外贸公司以及国际货代、物流等企业从事货物进出口业务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具体,突出自身特色。

(二)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管理体系评价的重要方面,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为了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应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考核方法,对学生的考核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结课论文、案例分析报告、策划方案设计、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学院对日常教学活动的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时,主要侧重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文件是否齐备,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掌握等。如天狮学院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根据各门课程不同的特点,评价侧重点不同,专业基础课重点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课课程评价形式注重灵活性,主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重点考核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

(三)构建应用型的师资结构

为了配合“差别化”+“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学校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注重职业能力的提升,鼓励教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结合研究方向进修高校网络课程等。根据专业方向,鼓励学院积极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企业人员可以讲授专业课程,也可以组织定期的专业方向专题讲座。学校积极鼓励企业专家参与本科论文的指导,实行论文的“双导师”制,切实做到论文的真题真做。

(四)建立综合教学管理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体系的内涵,主要包括: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应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差别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条件,特别是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调动教师和学生以及相关实习基地负责人员的参与积极性,保证教学活动科学、有序、高效地开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活动合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过程监督控制有保障、反馈及时的闭环教学管理体系。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策

(一)改变传统的工商专业课程教学理念

为了更好地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进行改革,还需要改变各大高校传统的教学理念,设计出更加合理的课程结构。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求设计人员充分考虑到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根据社会需求的重要程度,将课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在当前社会的需求当中,岗位胜任能力占据其中最主要的地位,因此,对课程进行设计时,这类课程要占据总课时的最大比重,大约占 35%;创新能力与交际能力作为次要地位,要保证这两种课程占 30% 左右,而剩下的四种能力,占据的地位较低,设计课程时,它们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少,共占 35% 即可。通过合理的课程结构來对学生进行培养,能够保证学生每一个能力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从而满足了当前社会的需求。

(二)转变传统的考核方式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考核,还需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根据对以往考核方式的研究可以发现,当前考核当中,学生的笔试成绩占比较大。因此,需要将这一现状进行改变。首先,进一步优化笔试考核的内容,对考核内容进行设计时,要充分地考虑到当前就业环境的需求,通过前期充分的调研活动,准确地了解社会对工商管理人员的最新要求,并将其结合到实际的课程当中,从而使考核满足当前社会的要求,这样能够更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其次,加强对学生德育考核的重视,在考核当中,加入相应的德育评分,根据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不同的表现,教师与其他学生共同对其进行打分,表现良好的学生会获得较高的分数,而表现不好的学生只会获得较低的分数,从而进一步提高考核的准确性。(作者单位为黑龙江财经学院)

课题来源:教育部中国智慧教育督导“十三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名称:教育转型背景下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KYKT1815。

作者:金曼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篇2: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式与就业渠道探索

摘要:根据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用人需求,民办高校应致力于教学改革,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积极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就业率。

关键词:民办高校 工商管理类 人才培养 就业渠道

纵观我国高校发展历史,工商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高校逐渐扩招,生源数量日益减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凸显。作为我国高校中开设最普遍专业大类之一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其毕业生就业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民办高校只有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要求,积极寻求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拓宽就业渠道,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具有高竞争力的毕业生,实现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一、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其本身的职业定位来说是从事企业管理、教学和

培训、策划、咨询等面向国际、面向人才市场需求的高级管理人才。然而民办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并没有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旧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完全被淘汰,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却没有及时形成,处于一种转型期的混沌状态。

(二)专业课程内容更新不够

专业培养应注重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因为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

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直接作用于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的很多专业,如市场营销、会计学、物流管理等专业已经单独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这种专业的细化对人才培养是一种进步,但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却没有脱离开原来工商管理作为一个大类专业时的桎梏。很多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大同小异,并没有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来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另外,目前民办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内容更新较慢,很少引进新方法、新内容、新工具,即使有也仅仅在授课过程中作为补充知识点介绍,不够深入和重视。

(三)专业实践教学配套资源落后

工商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然而,民办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中普遍缺少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和重视。加上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工商管理类生源激增,学校的实践教学人员、场地、设备、经费均跟不上学生人数的急速膨胀,日益增加的实践需求和有限的教学资源的矛盾凸显出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习地点很多都是由任课教师通过私人关系联系,而对于实习的具体流程、目标、考核等,则往往是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发挥实习的应有作用。

二、社会需要的工商管理类毕业生

民办高校想要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首先要弄清社会到

底需要什么样的工商管理类毕业生。

(一)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必须具有具备履行岗位职责的综合素质,优良的基础

素质、渊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沟通能力、较强的社交能力、协调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一个优秀的工商管理者,必须具有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技能,熟练掌握获取信息的工具和技能,如外语交流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能。不仅要懂管理、会经营,还要识大局、善谋断。

(二)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求变和创新是现代企业成败的关键。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具备变革创新与应变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预测与决策能力、协调企业内外关系等开展经营活动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当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是异常激烈的,企业员工应处处以全局利益为重,积极与同事沟通协调,团结协作、同心同德。工商管理类学生只有在日常学习、实践过程中养成互相学习、切磋、启发、激励等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具备在不同环境下的沟通合作能力,才能在经营管理各项活动中有效地开展工作。

三、改进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式

(一)以面向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最终目的是为社会需求服务的。因此,适应社会需求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民办高校来说尤为重要。民办高校对工商管理人才的教育上应引入市场机制,面向市场服务社会,依靠质量求发展。在设立专业方向时,应对同类院校专业方向现状和社会人才需求态势开展深入调查,并注重研究行业社会需求与本专业的发展趋势,使教学计划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既要尊重教学规律又要争取到企事业单位的参与,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社会资源,改进教学计划和内容。

(二)以“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

在工商管理专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操作中,可以采取“1+2+1”学年制教育方式,第一学年完成通用的基础课程学习,第二、三学年完成专业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的学习,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多能”的管理技能。第四学年完成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重在强化个性能力,也同时培养学生“一专”的特长。“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在注重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强化了个性教育,实现了因材施教,投其所好,各展其能。

三、拓宽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一)實行“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建立全员参与就业的体系

以往,学校是习惯将用人单位“请进来”到学校挑选毕业生,而今,更应注重“走出去”,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工作信息,建立关系网,做好“售后服务”,利用校友关系拓展就业渠道。积极与用人单位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合理地利用企业的人才储备资源,实现为企业输送人才的连续性,实现为学生疏通长效的就业通道。

(二)建立人才供需信息库,发展毕业生就业的无形市场

为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档案,为学生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学校应建立完整的人才信息库,把优秀、典型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收录在内,以方便日后对在校学生进行实例就业指导。利用人才信息库的便利条件,运用现代通讯手段,及时传递和公布信息。学生通过网络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同样通过网络了解毕业生的供给情况。无形市场突破了时空限制,减少了双方搜寻的时间与费用,打破了信息分割、封闭的状态,实现了就业市场的开放、统一。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和用人单位在网上的“双向选择”。

(三)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多渠道自主创业

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大力度宣传“选聘村官”、“三支一扶”等政策,引导和鼓励广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勇于走进贫苦地区就业,锻炼自己,创造就业机会。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创业机会及相关支持,重视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建立一定规模的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和大学生创业者俱乐部,指导学生谨慎选择创业项目,勇于实践,规避创业风险,提高创业能力,成功创业,从而拓宽就业渠道。

(四)通过毕业生分流搭建就业桥

学校应积极地为工商管理类毕业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如设立考研辅导班,考公务员辅导班,出国培训与咨询等等,鼓励本专业学生考取MBA,出国等继续深造,在本专业领域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通过毕业生多渠道的分流输送,有效缓解就业压力。为学生创造多条理想的创业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孝胜.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5)

[2]金国峰,董富华.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式与就业渠道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5(1)

作者:欧阳慕岚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篇3: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与创业教育融合改革思路

摘要:鉴于民办高校的办学特点和传统工商管理专业存在的弊端,结合教育部通知精神,本文提出建立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改革思路,目的是期望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是工商企业的管理者,而且是中小工商企业的创业者;不但具有工商企业管理的专业知识,更具有艰苦创业的素质和能力;不但是工商企业管理岗位的就业者,更重要的是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同时,创业教育是针对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在民办高等院校大力推进创业教育,尤其是探索专业与创业教育融合的创新模式,对于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教育 创业教育 师资队伍建设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中国民办高校发展20余年来已有403所院校。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更注重自身办学特色,在办学中有相对的自主权和灵活性,能够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其中工商管理专业范围广、课程多、基础宽,主要培养综合型人才。

我国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是以知识继承为主,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2012年3月,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指出,要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鉴于民办高校的办学特点和传统工商管理专业存在的弊端,结合教育部通知精神,提出建立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改革思路(见图1)。

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传统的培养模式以知识继承为主,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学生毕业依赖于别人就业,为改变这种现实,特提出工商管理专业与创业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备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运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市场信息和参与决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中小企业管理者、就业者和创业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不但是工商企业的管理者,而且是中小工商企业的创业者;不但具有工商企业管理的专业知识,更具有创业的素质和能力;不但是工商企业管理岗位的就业者,更重要的是就业岗位的创造者。

二、 改革思路创新——应、创、特、新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专业与创业教育融合的培养模式”,改革总体思路是坚持 “应、创、特、新” 。“应”指在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上如何体现应用性,主要强调通过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指人才培养思路和过程都要坚持创新;“特”指形成“专业+创业”的特色;“新”指面对新形势,应有新思想,形成新思路,采取新措施。

三、 培养方案创新——培养方案实行“3+1”模式

培养方案设计总的原则是:根据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科发展,使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更全面地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专业与创业教育融合的培养理念,具体培养方案设计体现“3+1”模式,与市场接轨,为社会需求服务(见图2)。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完善的重点放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

教学计划主要体现“3+1”,3年校内教育+1年校外实践教育,即1年通识教育课(专业与创业通识教育课),2年专业基础课与创业基础课,专业课与创业专业课的教育,1年校外实习基地教育及毕业实习和创业项目实践。其中实验教学四环节顺次推进,包括基础实验实训、专业基础实验实训、专业+创业实验实训、就业创业实践。

2、 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既要开设专业课程,又要开设创业课程,使二者有机进行融合,同时要求在授课内容上,专业课程中穿插创业内容,创业课程中结合专业内容。第1、2学期:公共基础课和创业通识教育相结合;公共基础实验和创业通识实验相结合。第3、4、5、6学期:专业基础课和创业基础课相结合;专业基础实验和创业基础实验相结合;专业课和创业专业课相结合;专业实验和创业实验相结合。第7、8学期专业实习和创业实习相结合,就业培训和创业实践相结合。

3、 运行模式——“四年四推进”

创新模式运行采用螺旋式上升的“四年四推进”的运行模式(见图3),在前三个阶段,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课内或课外实验与理论课程匹配,最后一个阶段,将学生融入社会,升华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创业能力,并在学生就业、创业后两年内对学生就业情况、创业情况实施跟踪、指导、反馈,整体掌握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全面实现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中小企业管理者、就业者和创业者的应用型人才。

4、 教学方法创新——突出体验式教学法,体现实验实训教学的新思想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需要积极进行教学法改革。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体验式教学法,重点体现专业实验(实践)和创业实验(实践)相结合的新思想。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学法、案例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访谈法、沙盘模拟法、拓展训练法、各种竞赛活动驱动法、项目训练法等。实验教学四个环节顺次推进,包括基础实验实训环节、专业基础实验实训、“专业+创业”实验实训、就业创业实践。在不同环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基础实验实训环节主要采取案例讨论法和头脑风暴法;专业基础实验实训主要采取拓展训练法、访谈法和调查法;“专业+创业”实验实训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法和沙盘演练法;就业创业实践主要采取角色扮演法、沙盘演练法、各种竞赛活动驱动法、项目训练法。

四、保障体系创新

1、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导师相结合的专业与创业教育融合的师资队伍

学校可以试行“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导师相结合的专业与创业教育融合的师资队伍。一是建立健全外向型的人才吸纳机制,广泛开辟人才信息来源,开阔招聘人才的社会视野,变被动式等待人才上门应聘,为走出校门主动面向全国物色选聘优秀人才。二是与部分企业精英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聘请他们担任特聘教师,他们可以到学校任教,也可以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企业导师。三是变单纯使用人才的方式为使用与培训提高相结合,尽可能地满足人才的合理正当需求,关照其业务能力的培训提升。

2、 实验实训创新——建设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与创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必须要有硬件设施的保障,尤其是实验实训实践的基地。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项目建设的目的是促进学校改善实验教学环境和实验教学条件,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使学生受到真实工作环境中的操作训练,提升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实践教学能力。

3、 管理与运行——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管理、监控与评估

在教学整体管理活动中,要对构成教学质量的(输入、过程、输出)三个基本要素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管理、监控与评估,全过程是指教育教学质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即从市场调研、课程设置开始,直到毕业教育、创业就业指导全过程。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每个环节都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形成。全方位是指教学质量不仅取决于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质量,还取决于与人才培养质量有关的其他质量因素,如学生管理、第二课堂、社会调查、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和校园文化的形成等。全员性是指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教学质量管理,将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教师,每一堂课,每一个实验实践。

总之,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与创业教育融合研究,一方面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和当前形势需要,另一方面符合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创业教育是针对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在民办高等院校大力推进创业教育,尤其是探索专业与创业教育融合的创新模式,对于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西安外事学院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

[2]郑春,王文博,王睿,王敦海.西安外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材料,2013(10).

[3]郑春,王睿,师晓丽.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培养模式研究,商场现代化,2012(9).

[4]李仲达.民办高校师资力量薄弱、断层、不稳定现象的对策研究,西安培华学院文法论丛,2009(3).

[5]兰江人.湖南省职业院校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11.

作者:郑春 王斌

上一篇:个人财务风险管理论文下一篇: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论文